姜建军地质大学
⑴ 地质公园概述
本节主要概述了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基本定义,并探讨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让人们对地质公园的产生、现状以及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公园。
我国关于地质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南京大学的夏树芳(1988),在其著作《地质旅行》中对地质旅游的目的概括出8个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以及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根本,没有地质遗迹,地质旅游也无从谈起,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本文主要就地质公园展开讨论。
地质公园(Geoparks)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王永生,2005)。
一、地质公园产生、发展及现状
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载体,人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1871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海登率领一个34人的考察队到黄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热和温泉,并将考察报告和照片、绘画等提交国会,提出保护本区自然资源和地质景观的建议(赵汀和赵逊,2005)。于是,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头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是由乔治·凯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当时在阿肯色州开辟了热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历史背景是美国大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印第安文化产生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只能产生局部影响和效果,它是把人类保护地球遗产由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的行动,由分散的社会努力上升为国家行为,虽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但是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了部分地球遗产(赵逊和赵汀,20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但发展十分不平衡,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脱节,难以成为各地政府参与且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从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前半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CNPPA/IUCN),在这里制订的国家公园标准中,正式将优美的地学景观保护和促进纳入科学发展的内容(赵逊和赵汀,2009)。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之不足,建议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并组织了讨论(赵逊等,2002)。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考察。
在我国地学界的努力推动下,地质公园作为一种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审议了“全国2000~20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种不同层次地质公园形式。
国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纪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而提出的。由该部原部长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发表在地质学文献里(陈安泽,200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项目。同年11月,在欧洲,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开,会议在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保护欧洲地质遗迹的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批准了法国豪梯省地质保护区(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处为欧洲首批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01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机关,批准建立包括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内的首批11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首批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建起来的。
2004年,鉴于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及在世界地质遗迹保护中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开通世界地质公园网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质公园信息并对全球开放,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5处,其中欧洲17处,中国8处。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经建立了7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22处。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接二连三的破坏环境事件不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地质遗迹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采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将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人类保护地质遗迹,进而保护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地质公园的定义
2001年,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即掀起了一股各国各地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定地区。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在中国,以具有国家级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军,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规定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申报程序、遴选标准和准则,其中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公园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地质公园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地理区域,在这里地质遗迹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地质公园应当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地理概况,不应当仅仅包含具有地质意义的遗址点。非地质主题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它们与景观有关时,非地质内容可以展示给游客。由于这个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态的、考古的、历史的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也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历史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开。
(2)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并有规划。仅有给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是不够的。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必须让游客易于到达,且互相连接,并具有正规公园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质公园应该由指定的地方机构或者一些拥有足够的管理设施、有资质的管理人员和足够财政支持的机构来管理。特别要注意旅游活动必须与当地状况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尊重、加强并保护当地文化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当建立地质公园时,还要考虑土著居民的习惯。
(3)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地区环境,这对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将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使地质遗迹得到直接保护。
在保护地质公园中的地质资源时,会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如地质公园旅游、地质产品等)。这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附加收入,将吸引私人资本的加入。“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力求成功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是一个旅游业中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学科合作。
(4)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和组织各种工具和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如通过博物馆、解说、教育中心、地质路线、旅游指南、通俗文学和图件、现代传播媒体等)。应当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与大学开展合作,促进地质学家与当地居民之间开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整体的环境保护反映出伦理导向。
(5)地质公园并非一定就是一块全新的保护区域或景观地(它可能存在于已有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中),但与总体上实行全面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有很大差异。按照国家立法规定,地质公园应该保护的重要地质特征包括:有代表意义的岩石、矿产资源、矿物、化石、地形和景观。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地质遗迹的保护应与地方传统和立法机关的义务协调一致,由地质公园所在地国家政府决定特定地质遗迹或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从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地质公园就担负着保护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使命。同时建设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卢云亭(2006)及姜建军等(2006)有过详细的研究阐述。
(一)建立地质公园能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正因为地质遗迹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才使得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由此可见,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规定列入我国的政策法规体系。该规定中还明确列出了需要给予保护的地质遗迹类型:
(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遗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它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静静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静谧(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行迹)或绚烂夺目(如丹霞、雅丹、矿物宝石产地)或悲凉沧桑(如地质灾害遗迹)……而所有的这些地质遗迹都静静地等在原地,待我们人类去认识和了解,地质公园的建立无疑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地质学、了解地球科学的窗口,人们可以在参观游览山水胜景的同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环境保护意识。
地质公园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山水,有些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身在其中,不仅精神愉悦,心灵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淀。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地质公园是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是培养未来地球科学家的摇篮,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层面开拓视野的户外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科学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地质遗迹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更多地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放在对传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的发掘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这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游业是一种绿色产业,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得到合理的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这就会大大激发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地方文化的复兴,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⑵ 姜建军的简介
姜建军,男,研究员,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1月任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科技管理、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原地矿部科技司副司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司长、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同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1992年至1993年,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地质调查所访问进修。1997年晋升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2002年起,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同时兼任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海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 第三届(2006)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十五” 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五个统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副主编,“十一五” 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首席专家之一。
最近几年,姜建军同志一直倡导并主持“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和“矿山环境整治” ,以及以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为单元,分析资源分布和流向,进而分析其物质平衡和循环情况,探讨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钥匙”和循环经济的“主线”等方面的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6年,由于姜建军等同志的努力,“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继续稳步前进,“矿山环境整治” 工作显著改善。
⑶ 田明中的主要学术成就
?1.田明中 白志达 谭征兵·内蒙古多伦地区第四纪环境与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6-15
2.曹伯勋 田明中 袁铃升·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8-23
3.程 捷 田明中 曹伯勋·周口店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及环境变迁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0-20
4.田明中 武法东 张建平·塞北金三角-神奇的克什克腾·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6-18
5.张建平 武法东 田明中·中国喀斯特的故乡--四川兴文·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8-26
6.田明中 武法东 张建平·走进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6-20
7.武法东 田明中 孙洪艳·内蒙古克什克腾地质公园导游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6-20 1.武法东 田明中 孙洪艳 孙继民 顾国君·一种新的石林类型——内蒙古石林·首届国际世界地质公园大会·2004-6-28,
2.孙洪艳 ,田明中,武法东,赵志中,刘晓鸿·青山花岗岩臼成因的新认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地质出版社·2004-6-28,
3.SUN Hong-yan, TIAN Ming-zhong,WU Fa-dong, ZHAO Zhi-zhong, Liu Xiao-hong·New Views on Origin of Granite Mortars in the Hexigten National Geopark, Inner Mongolia·Zhao Xun JiangJianjun,Geological Publihing House·2004-6-28,
4.田明中, 武法东 孙洪艳, 孙继民 顾国君·内蒙古克什克腾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赵逊 姜建军主编,地质出版社·2004-6-28,
5.孙洪艳 田明中等,·第四纪测年方法研究新进展·地质力学学报·2004-3-18,2004.1期
6.Cao Boxun Tian Mingzhong·The discover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tocene strata Zhoukoudian·Chinese scinse bulletin·2004-11-8,Vol. 36 , No.2
7.WU Fadong TIAN Mingzhong, SUN Hongyan,·A New Type of Stone Forest·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parks·2004-11-8,
8.彭轩明 田明中等·黄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冰川冻土·2003-6-18,
9.程捷,田明中,张绪教·中国面向21世纪初的高等地质教育·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学术文集,地质出版社·2002-7-5,
10.程捷,田明中,张绪教·黄河源头断流原因浅析·地学前缘·2001-9-20,2001,8(2),:366
11.田明中 谭征兵等,·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2003,28卷,1期。·地球科学·2001-4-28,28卷,1期,
12.程捷,田明中,张绪教,·黄河源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12-20,2001.4
13.谭征兵 田明中 李振清·淄博地区上新世巴漏河组的发现及其意义·现代地质·2000-6-26,14卷2期141-146
14.田明中等·层次分析法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2-20,
15.田明中 张绪教等,·区域地质调查中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内容及图件表示方法·第四纪研究·1999-9-28,3期;
16.迟振卿 田明中·内蒙古呼和额热格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黄土 黄河 黄河文化,安芷生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8-18,
17.迟振卿 田明中·发现于内蒙古祖勒格图的石器·第四纪研究·1998-10-8,3期
18.Cheng Jie Tian Mingzhong·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ring Holocene Megathermal·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9-28,:986-989
19.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东穴堆积物综合研究·地质科学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8-29,:59-63
20.程 捷 田明中·北京周口店东岭子洞与新洞和山顶洞的对比·地质科学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8-28,:54-59
21.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qurternary mamma lian faunas in Zhoukoudian, China,·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8-28,:36-39
22.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Quaternary reaserch in Zhoukoudian,Beijing·ⅩⅢ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Quaternary Reaserch,BeijinG·1996-8-28,
24.李龙吟 田明中 迟振卿·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古人类遗存的发现及意义·现代地质·1996-10-2,9卷2期:234-238
25.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Report on anew mammal fossil locality of Early Pleistoceme at Zhoukoudi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5-26,Vol.35, No.23:2023.
26.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a new mid early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discavered in Zhoukoudian, Ch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1995-3-25,Vol.6,No.1:41-47
27.温长顺 田明中·冀西北尚义地区地质新发现及构造格架与演化·地球科学·1995-12-30,20卷增刊
28.程捷 曹伯勋 田明中 李龙吟等·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层的划分·现代地质·1995-12-28,9卷4期
29.迟振卿 田明中 李龙吟·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恩格尔呼都格石器的发现及意义·地球科学·1995-12-28,20增刊2
30.储国强 田明中 李龙吟·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沙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地球科学·1995-12-28,20卷增刊2
31.储国强 田明中 李龙吟·内蒙古中北部新仙女木事件证据及其成因·地球科学·1995-12-28,20卷增刊2
32.温长顺 田明中·张家口西部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地球科学·1995-12-28,20卷增刊2
33.田明中 温长顺等·张家口北部汉若坝玄武岩之下土井子组的成因与时代·地球科学·1995-12-28,20卷增刊2
34.田明中·提高本科生野外实习质量的体会·高教研究·1995-11-20,1-2期
35.程捷 曹伯勋 田明中 李龙吟等·周口店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地球科学·1995-10-12,20卷5期
36.程捷曹伯勋 田明中 李龙吟等·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的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94-8-25,40卷,12期:1151-1152
37.田明中 曹伯勋等,·新发现的周口店晚更新世洞穴地层及哺乳动物群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3-16,14卷1期
38.李龙吟,田明中·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现代地质·1994-11-30,第8卷,第2期
39.李龙吟 田明中 迟振卿·内蒙古必鲁图湖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与环境演变·现代地质·1993-12-9,9卷2期
40.田明中.曹伯勋等·周口店新发现距今11─1.9万年的洞穴堆积的成因及年代学研究·现代地质·1993-12-25,1993,7卷 4期
41.田明中.曹伯勋,李龙吟等·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中气候标志及距今12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纪念袁复礼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地震出版社·1993-11-4,
42.李龙吟.田明中·踏着袁复礼教授的足迹前进·杨遵仪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0-21,
43.Cao Bo xun,Tian Ming zhong·The discovery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focehe shata in Zhoukoudian,Beijing·Chinese sciense bulletin·1990-8-28,Vol.36 No.2
44.田明中.曹伯勋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组孢粉组合的多见统计分析·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8-28,
45.田明中.曹伯勋·湖北黄岗晚更新世孢粉动态组合的统计分析及古气候性质·地球科学·1990-8-23,15卷 5期
46.田明中.曹伯勋等·北京周口店旅游资源概要及规划意见·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8-2,
47.李长安,田明中·周口店下砾石层粒度分析资料的多重方法处理及其成因分析·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7-26,
48.曹伯勋.田明中等·北京周口店晚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新进展·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7-25,
49.田明中.曹伯勋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组孢粉组合的多见统计分析,·西山地质研究·1990-6-20,
50.李长安.曹伯勋.田明中·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古地震遗迹研究·地学探素,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5-23,
51.李长安.曹伯勋.田明中·周口店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2-6,
52.田明中.曹伯勋,·湖北黄岗晚更新世孢粉动态组合的统计分析及古气候性质,·地球科学,·1990-10-28,15卷 5期.
53.曹伯勋.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晚更新世洞穴地层·中国区域地质·1989-6-28,1989, 3期.
54.曹伯勋.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地层的新发现·中国区域地质·1989-12-28,1989.4
55.曹伯勋.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发现距今70─90 万年的地层与古冰楔遗迹研究,·科学通报,·1989-11-6,1989, 7
⑷ 胡克的地质学教授
姓名:胡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07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省
文化程度:博研生
所学专业:岩石学
现从事对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教授职称。
学历学位教育
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岩石学硕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岩石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9—1996年 长春地质学院任教(1991年原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原地矿部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1998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
1998—1999年 长春科技大学任教,担任国土资源系主任
1999—2000年 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
2000-2001年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任国土资源系主任
2001-2004年 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
2004.12 至今 任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
中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委员会 理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编委
2000年以来发表论著
(一)学术论文:
[1] 胡克、吴东辉等,2000,城市生态环境受沙尘暴影响的研究实例,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v31(3),p265
[2] Hu Ke,2000,Development of the Geothermal energy in China. Geothermal Res. Report of Kyushu University (9),p5-9
[3] Wu Donghui,Hu Ke,Wang Yun,2000,Ecological effects of remote smallsand descending on urban area.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3 (2),p230-235
[4] Hu Ke,Yang Deming,2000,Geothermal energy in China: status and problems,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3 (1),p 47-52
[5] Zhao Wei,Hu Ke et al.,2001,A simulating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on bare land in Mt. Tanakami,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4 (2),p79-83
[6] 杨吉龙、胡克,2001,干热岩(HDR)资源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世界地质,v20(1),p43-51
[7] 杨吉龙、李家存、胡克等,2001,遥感技术与数字国土,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31(专辑),p18-20
[8] 胡克、吴东辉、杨德明等,2001,远源沙尘暴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32(2),pp176-179
[9] 王建国、胡克,2002,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土资源(4),p42-45
[10] 介冬梅、胡克、白跃华等,2003,东北平原的碱性尘暴,第四纪研究,v23(2),p
[11] Hu Ke,Liu Yuying,Cao Zhen,2003. Two different st storm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ources and influences in East Asia.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6(1),p99-104
[12] 吴东辉、胡克,2003,大型土壤动物在鞍山市大孤山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与重建中的指示作用,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v33(2),p213-216
[13] 吴东辉、胡克、王云等,2003,长春市“2000-04-07”远源沙尘湿沉降携带细菌研究,中国沙漠,v23(6),p652-655
[14] 陈桥、胡克、文屹等,2003,鞍山市铁矿山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世界地质,v22(2),p166-171
[15] 杨娟、胡克,2003,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补偿价值的探讨,国土资源(12),p28-29
[16] 胡克,2003,矿山土地污染场区的防治与管理,见中国矿山环境管理实用手册,地质出版社(北京),p103-117
[17] 陈兵、胡克、介冬梅等,2004,吉林西部碱尘通量及物质特征分析,生态环境,v13(3),p191-193
[18] 介冬梅、胡克,霍新疆等,2004,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环境科学v25(2),p27-31
[19] Hazaea Mohammad,Hu Ke,2004. A geochemical survey of thermal springs in west part of Yemen and their geothermometric characteristics. J. Geosci. Res. Northeast Asia,v7(1),p58-63
[20] 刘玉英、胡克、杨俊鹏等,2004,吉林西部全新世晚期土壤碳酸盐中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土壤通报,v35(4),p408-412
[21] 陈桥、胡克、冯军等,2004,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地质通报,v23(4),p310-313
[22] 张新荣、胡克、王东坡等,2004,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世界地质,v23(2),p112-117
[23] 杨娟、胡克,2004,国有土地的房屋拆迁补偿之研究,现代城市研究(8),p61-64
[24] 陈兵、胡克、戴琳娜等,2004,黑龙江省穆陵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3),p86-87
[25] 陈桥、胡克等,2004,矿山土地污染危害及污染源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21(4),p50-53
[26] 陈兵、胡克、介冬梅、 H Kitagawa,2004,吉林西部碱尘的通量与物质特征分析,生态环境v13(2),p191-193
[27] 曹振、胡克、张永光等,2004,科尔沁沙地可风蚀性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中国沙漠v25(1),15-19
[28] 李福来、胡克等,2005,中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现状与对策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66-69
[29] 张新荣、胡克、刘莉莉,2005,吉林敦化地区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分析,微体古生物学报,v22(2),202-207
[30] 宋日、胡克、郭继勋等,2005,137Cs示踪法在东北松嫩平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中国草地,v27(3),11-20
[31] 刘莉莉、胡克、介冬梅等,2005,退化羊草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生态环境,v14(6),908-912
[32] 王建军、胡克、王永慧,2006,矿山复垦产业化的实现途径,资源与产业,v8(1),55-57
[33] 陈兵、胡克、介冬梅、Kitagawa等,2006,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时段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科学学报,v26(3),515-520
[34] 胡克、陈兵、Kitagawa,2006,松嫩平原西部碱尘元素组成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v36(3)
(二)学术会议论文:
[1] 胡克、吴东辉等,2002,鞍山铁矿山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11
[2] 介冬梅、胡克等,大布苏湖全新世定量古生态过程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11
[3] Zhao Wei,Hu Ke et al.. 2002,Regulation of metal mine ecological rehabitation – A case of iron mines in Anshan city,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eosciences in NE Asia (eds. Sun G. Et al.),2002,Changchun,China
[4] Hu Ke,Jie Dongmei,2002,Occurrence and damag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st-storm from Northeast China. Proceedings of Korea-Sino Dust-Storm Conference (Seoul),p17-34
[5] 胡克、赵伟、陈桥、冯军等,2003,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的评价体系研究,第六届全国矿山尾矿利用和矿山环境会议论文集,p120-129
[6] 陈桥、胡克,2003,关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第六届全国矿山尾矿利用和矿山环境会议论文集,p31-37
[7] Hu Ke,Chen Bing,Fan Sulan,2003,On the solid wastes of the mining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5th ISGMC,China-Russia-Mongolia (Changchun),p82-83
[8] 陈兵、胡克等,2004,吉林西部碱尘气溶胶矿物与元素组成和来源研究,过程工程学报v(4)(专辑),p736-741,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会(山东烟台)
[9] 曹振、胡克等,2004,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表土粒度相互关系研究,LUCC科学研究进展暨中国土地学会年会(北京)
[10] Chen Bing,Hu Ke,H. Kitagawa,2006,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suspended particles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northeastern China,第九届全球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北京)
2000年以来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
国土资源概论教学课件,国土资源部,2000-01,负责人
中国东北地区沙尘暴形成机制与预警预报,973子课题专项,2001-2003,专项负责人
鞍山市矿山生态环境重建试验研究,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专项,2001-02,负责人
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定量化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03,子课题负责人
石家庄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专题研究),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2001-02,工作组长
黑龙江省穆棱县、鸡东县地质灾害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2002-03,合作负责人
湖州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专题研究),湖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2001,工作组长
盘锦市双台河口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3-2005,负责人
辽河油田兴-2井井中换热试验,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5-2006,负责人
辽宁省国土规划专题项目(2005TP043),2005-2006,负责人
鞍山市铁矿山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工程,2005-2007,负责人
1995,西藏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研究,地质出版社
1996,华中元古宙高压变质带,地质出版社
2003,矿山环境管理实用指南(姜建军主编),地震出版社
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5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⑸ 胡克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男,1957年7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市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博导 现任职务:副院长
学历学位教育
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岩石学硕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岩石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9—1996年 长春地质学院任教(1991年原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原地矿部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1998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做访问学者
1998—1999年 长春科技大学任教,担任国土资源系主任
1999—2000年 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
2000-2001年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任国土资源系主任
2001-2004年 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
2004.12 至今 任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
中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委员会 理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编委 胡克、吴东辉等,2000,城市生态环境受沙尘暴影响的研究实例,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v31(3),p265
杨吉龙、胡克,2001,干热岩(HDR)资源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世界地质,v20(1),p43-51
杨吉龙、李家存、胡克等,2001,遥感技术与数字国土,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31(专辑),p18-20
胡克、吴东辉、杨德明等,2001,远源沙尘暴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32(2),pp176-179
王建国、胡克,2002,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土资源(4),p42-45
[介冬梅、胡克、白跃华等,2003,东北平原的碱性尘暴,第四纪研究,v23(2),p
胡克、王云等,2003,长春市“2000-04-07”远源沙尘湿沉降携带细菌研究,中国沙漠,v23(6),p652-655
陈桥、胡克、文屹等,2003,鞍山市铁矿山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世界地质,v22(2),p166-171
杨娟、胡克,2003,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补偿价值的探讨,国土资源(12),p28-29
胡克,2003,矿山土地污染场区的防治与管理,见中国矿山环境管理实用手册,地质出版社(北京),p103-117
陈兵、胡克、介冬梅等,2004,吉林西部碱尘通量及物质特征分析,生态环境,v13(3),p191-193
介冬梅、胡克,霍新疆等,2004,东北地区2002年春季沙尘暴的物质特征和成因分析,环境科学v25(2),p27-31
刘玉英、胡克、杨俊鹏等,2004,吉林西部全新世晚期土壤碳酸盐中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信息,土壤通报,v35(4),p408-412
陈桥、胡克、冯军等,2004,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地质通报,v23(4),p310-313
张新荣、胡克、王东坡等,2004,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世界地质,v23(2),p112-117
杨娟、胡克,2004,国有土地的房屋拆迁补偿之研究,现代城市研究(8),p61-64
陈兵、胡克、戴琳娜等,2004,黑龙江省穆陵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3),p86-87
陈桥、胡克等,2004,矿山土地污染危害及污染源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21(4),p50-53
陈兵、胡克、介冬梅、 H Kitagawa,2004,吉林西部碱尘的通量与物质特征分析,生态环境v13(2),p191-193
曹振、胡克、张永光等,2004,科尔沁沙地可风蚀性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中国沙漠v25(1),15-19
李福来、胡克等,2005,中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现状与对策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66-69
张新荣、胡克、刘莉莉,2005,吉林敦化地区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分析,微体古生物学报,v22(2),202-207
宋日、胡克、郭继勋等,2005,137Cs示踪法在东北松嫩平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中国草地,v27(3),11-20
刘莉莉、胡克、介冬梅等,2005,退化羊草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生态环境,v14(6),908-912
王建军、胡克、王永慧,2006,矿山复垦产业化的实现途径,资源与产业,v8(1),55-57
陈兵、胡克、介冬梅、Kitagawa等,2006,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时段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科学学报,v26(3),515-520
胡克、陈兵、Kitagawa,2006,松嫩平原西部碱尘元素组成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地学版)v36(3)
学术会议论文
胡克、吴东辉等,2002,鞍山铁矿山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11
介冬梅、胡克等,大布苏湖全新世定量古生态过程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11
胡克、赵伟、陈桥、冯军等,2003,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重建的评价体系研究,第六届全国矿山尾矿利用和矿山环境会议论文集,p120-129
陈桥、胡克,2003,关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第六届全国矿山尾矿利用和矿山环境会议论文集,p31-37
陈兵、胡克等,2004,吉林西部碱尘气溶胶矿物与元素组成和来源研究,过程工程学报v(4)(专辑),p736-741,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会(山东烟台)
曹振、胡克等,2004,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表土粒度相互关系研究,LUCC科学研究进展暨中国土地学会年会(北京) 国土资源概论教学课件,国土资源部,2000-01,负责人
中国东北地区沙尘暴形成机制与预警预报,973子课题专项,2001-2003,专项负责人
鞍山市矿山生态环境重建试验研究,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专项,2001-02,负责人
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定量化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03,子课题负责人
石家庄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专题研究),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2001-02,工作组长
黑龙江省穆棱县、鸡东县地质灾害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2002-03,合作负责人
湖州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专题研究),湖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2001,工作组长
盘锦市双台河口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3-2005,负责人
辽河油田兴-2井井中换热试验,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5-2006,负责人
辽宁省国土规划专题项目(2005TP043),2005-2006,负责人
鞍山市铁矿山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工程,2005-2007,负责人 1995,西藏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研究,地质出版社
1996,华中元古宙高压变质带,地质出版社
2003,矿山环境管理实用指南(姜建军主编),地震出版社 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5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⑹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的评审机构
主 任:王延觉(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副主任:姜建军(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司回长)
委 员(按姓氏笔划答排列):
乔建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朱日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朱立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 骏(南京大学校长) 吴淦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陈盈晖(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韩晓峰(吉林大学副校长)
潘 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王泽九(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基金会)
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基金会 1人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李四光先生曾长期任教并担任地质系系主任的北京大学。
主 任:张立飞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成 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延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研处处长)
王英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工作处处长)
马彦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刘大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
刘建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