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风地质大学
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的概述
学院现设有4个系:区域规划与信息技术系、公共行政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法学系;2个教育中版心,1个省部级重权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另有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研究平台,并启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
学院坚持实施教学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服务资源管理和保护三位一体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行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使学院成为国土资源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管理研究的主导力量,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任院长李江风、院党委书记张吉军。
B.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土地资源管理
就李江风老师有点名气,偶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这个专业
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抄术梯队合理,李江风、王占歧在国内土地资源领域享有盛誉,黄德林、杨力行在公共管理领域造诣高深,曾克峰等在区域规划、地理信息领域颇负盛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 行政管理人员10人,实验室管理人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43人(占教师比例为64%),在读博士学位14人(占教师比例为22%),90%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35%的教师有出国学习经历。
学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聘请了多名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兼职导师,每年引进2—3位优秀博士。学院要求教师具有国内访学、国外留学、实务部门挂职三种经历,建立公正有效的奖惩制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专家学者,努力构建一支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D. 地质系有什么好大学详细一点,非常感谢
地质系好大学很多,比较出名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两个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单位之一。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为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资源勘查类学科群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赵鹏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为首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姚书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为首的"矿产普查与矿床学"、李思田教授、解习农教授、王华教授为核心的"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费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陈红汉教授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吴冲龙教授为首的"地矿信息系统与地质过程模拟"五大科研群体,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以李江风、王占岐教授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其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来,我院科研在学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续增长,年均经费3000万;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44篇被SCI检索、92篇被EI检索、54篇被ISTP检索,编撰科技专著共90 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其中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3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学院下属7个教研室,包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构造地质教研室,地球化学教研室,矿物岩石教研室,矿床与勘探教研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教研室,第四纪教研室。学院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16个学科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勘查评价与地学信息3个学科群。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程硕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学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及造山带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50多篇。学院现有北京市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球化学实验室(包括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和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和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包括矿石学与矿相学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和资源勘查评价数字化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在国内是最强之一,应该毫无疑问,当然南京大学可以与他一决雌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学人才,其中两院院士有2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名。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办学传统和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爱国奉献,真诚团结,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现每年招收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与水资源及地质工程共5个专业。设有理科“
地质学”和工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共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每年招收约90名硕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还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地质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又属江苏省重点学科。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隶属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是中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1909年创办时称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1913年地质学门暂停招生。1917年恢复招生。1919年改称地质学系。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至长沙﹐1938年在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迁回北平後仍称地质学系。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设地质地理学系﹐1955年地质学专业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单独设立地质学系。何杰﹑王烈﹑王绍瀛﹑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灝﹑谭锡畴﹑袁复礼﹑杨钟健﹑侯仁之﹑乐森浔﹑何国琦等诸多地质学家都曾在该系任教。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地球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质学好大学还有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长春地质学院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中国石油大学(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质主要偏向了)、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并入)、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大学(也是偏石油地质的)等等
还有海洋地质专业,最强的当属同济大学,有汪品先领衔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堪称一绝;海洋地质还有中国海洋大学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绍这么多吧,欢迎追问!
E.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国》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来的硅化木》:上个世纪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庆县的山区被当地农民发现,引来地质学家的关注。由此,专家们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科考,最终确定,硅化木孕育于距今一亿年前的侏罗纪,而它的形成,则是亿万年复杂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本片将跟随地质专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谜。
《大峡谷的奥秘》:四川大渡河大峡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之一。正因为深,在峡谷两岸,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从谷底向上整齐排列。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质及生物衍变的教科书”,厚达数千米的完美地质剖面,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
《走进琼海火山群》:上个世纪90年代,地质专家白志达在海南琼海地区考察时,偶然发现了海口附近分布着大量古火山遗迹,而且火山的形态种类非常丰富。通过十余年的考察,白志达和海南的地质工作者,确定琼海、湛江地区在新生代曾有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并绘制出该地区的古火山分布图,为进一步研究琼州海峡的演变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F. 安徽芜湖现神秘幽灵湖,是什么使3000平米湖泊离奇一夜消失
“南陵湖”的山顶湖泊,并称其为“幽灵湖”。
据参与此次科考的中国地质大版学(武汉)公共管权理学院院长李江风介绍,南陵湖所在地属于沿江平原的丘陵地带,而南陵湖正是所谓的喀斯特湖,又称“岩溶湖”。龙山上的洼地长期被水溶蚀,使得洼地中的岩石有了缝隙,同时也在地表形成了落水洞。由于某些原因,落水洞会被阻塞,如果此时地下水又特别充沛的话,暗河的水就会顺着岩石缝隙流入洼地形成湖泊。但是由于水的压力,或是村民炸鱼的震动等外力作用,湖底岩溶管道崩塌,这些落水洞就又被打开,湖水就会突然消失。
据李江风介绍,2011年4月南陵湖最后一次消失前夜,村民们听到轰隆隆的声响,就是湖底岩溶管道崩塌,被强压水流冲刷发出的声音。像南陵湖这样不定期出现或消失的湖,在其他国家也有存在,美国俄勒冈州就有一处专门叫“消失的湖”,澳大利亚一处“艾尔湖”,都是这样定期出现或消失,形成奇观。
G. 李江风的近期科研项目
8.2006-2007年,湖北崇阳百泉省级地质公园申报项目
9.2006-2007年,赤壁陆水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0.2006-2007年,河南伏牛山老界岭旅游区总体规划及重要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
11.2006-2007年,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方案
12.2006-2007年,湖北省大冶市黄坪山董家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13.2006-2007年,湖北恩施梭步垭石林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地质公园申报项目
14.2006年,湖北谷城冷集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15.2006年,湖北广水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6.2006年,湖北宣恩县龙狮旅游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17.2006年,湖北宜昌白果树瀑布控制性详细规划
18.2006年,清江水布垭世界高坝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2006年,湖北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申报及琵琶湖庄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20.2005-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地质生态园总体规划
21.2008-2009年,湖北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2.2008-2009年,海南省乐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23.2008年, 湖北崇阳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
24.2007-2008年,湖北应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
25.2007-2008年,湖北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
26.2007-2008年,湖北汉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景区详细规划;
27.2007-2008年,湖北宜昌三峡晓峰白果树、古龙溪、金狮洞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8.2008年; 湖北英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9.2007年, 湖北利川齐岳山大草场旅游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
30.2007年, 湖北大洪山省级地质公园申报报告;
31.2007年, 湖北咸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2.2007-2008年,浙江温州文成百丈祭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报告;
33.2007年, 湖北赤壁古战场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34.2005年,基于“精明增长”理念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35.2004年, 基于经济最优理论的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H. 李江风的人物生平
1982年毕来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自国地质大学)地质力学系地质力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构造变形分析及显微流变学研究。1987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在原矿产系地质力学教研室任教,主讲地质力学、构造岩石学和岩组学课程。1995年在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转入“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教研室。1996年---2000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为地质工程及地质灾害研究,毕业论文题目为“清江流域地质灾害多源信息提取及灾害评估研究”, 2000年6月获得地质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1998年6月-2003年6月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所,任所长。2003年7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