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一号地质大学
㈠ "张衡一号"什么时候发射成功
2月2日15时5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任务充分利用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能力,除张衡一号外,还分别搭载发射了来自乌拉圭、丹麦以及国内的6颗小卫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6次飞行。
㈡ 张衡一号卫星能在地震前知道要地震了吗
不能。目前没有任何能在地震前就能发现地震的方法以及仪器,不仅现在没有,在未来的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内也不会有。地震的发生就是地壳的岩石层发生比较剧烈的运动,这个运动会使得地球磁场发生轻微的变化,所以可以用张衡一号卫星来监测。但是张衡一号卫星和其他探测地震的手段一样,都是只能尽可能快地得知地震发生了。如果是地震发生7日之后才能得到预警,那什么都晚了;如果是地震发生一天内做出动作,那么大部分人仍然可以得到抢救;如果是地震发生后1秒内就得知,此时地震还没有从发生的地方到达地表,那么人可以在地震到达地表前开始做出反应,看起来就像是提前做出预判一样,但实际上不是。
㈢ “张衡一号”卫星,除了能够研究地震,还可以为人类带来什么
现在传媒很发达,所以我们感觉有很多地震。
但事实上:地震很多,但是大地震很少。
根据现在的仪器记录,全球每年大概有 500 万次地震发生。微小地震、小地震,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只是我们大家都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我们人打个喷嚏、患个小感冒,但真正对我们影响很大的“重病”,是大地震。
现代地震学诞生于 1906 年。当时美国加州发生了 8.3 级的地震,影响非常巨大,当时提出了“里德弹性回跳说”。紧接着,浙江新闻在线(www.dmzjs.com),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板块构造”。现代地震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而中国的现代地震学,从 1966 年邢台地震开始,到现在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几十年来,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地震科技水平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一些科学理论认识方面(包括现在的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人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地震预报到底能不能预报,还没有人能保证。
㈣ "张衡一号"卫星不能直接预报地震吗
2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电磁监测试验卫回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答空,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据悉,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张衡二号”已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㈤ “张衡一号”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吗
“张衡一号”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赵坚副司内长表示,作为容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新闻配图
我国地震地面监测网只能获取非常有限的相关电磁信息。而卫星监测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且无地域限制。
“‘张衡一号’弥补了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开启了我国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新时代。有了它,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级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级地震。卫星监测1年的信息量,地面监测需要20多年,能够帮助科学家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说。
㈥ “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吗
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介绍说,“张衡一号”是我国全新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地球物理场探测和研究。通过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新的途径,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申旭辉介绍说,我国境内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卫星技术进行空间电磁扰动监测、开展地震相关研究, 2009年就开展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论证工作,2013年8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历经5年研制才取得圆满成功。
㈦ “张衡一号”卫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月2日15时抄51分,我国长征二号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箭七星”发射成功。七颗卫星包括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地震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
据悉,本次发射任务充分利用长征二号丁火箭发射能力的余量,还搭载发射了乌拉圭NewSat-4/5、丹麦Gomx-4A/4B、深圳翎客公司FMN-1卫星、北京九天微星少年星一号卫星等6颗微小卫星。
㈧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成功了吗
2月2日,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以张衡名字命名的科学试验卫星,将在高度约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上开展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天基平台和新的技术手段。
新闻配图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武器”多多,搭载3类8种科学载荷:探测电磁场的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和电场探测仪;探测等离子体的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GNSS掩星接收机和三频信标机;探测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测器。
在近地轨道灵敏、稳定、精确探测地球磁场变化,对卫星本体电磁洁净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作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研制中最大的难点是让卫星相对于它的科学载荷“隐身”起来。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张衡一号’打造了我国新一代磁洁净平台,整星磁洁净度达0.33纳特,不到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几乎把卫星本体无磁化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周峰总监说。
㈨ “张衡一号”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预报地震
不能。张衡一号的功能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是提供数据支持,是利用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等优势,开展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的监测,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张衡一号”能够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优势,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进一步推进中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张衡一号”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将开展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的监测,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电离层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探索性开展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研究,总结电离层扰动扰动特征,同时,可为国家安全、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9)张衡一号地质大学扩展阅读
“张衡一号”创造了中国卫星研制领域的多项首次,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星在国内首次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高精度电磁洁净度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弥补了中国天基科学探测领域发展的一大短板,对后续空间探测任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首次实现在轨精确磁场探测,卫星装载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载荷,有望使中国第一次获取十分宝贵的全球地磁场数据。此外,该星还在国内首次实现高精度电离层电子、离子原位探测。
2018年2月5日14时49分44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在第46圈次成功跟踪、接收到“张衡一号”卫星的首轨下行数据,至14时58分53秒完成总计7.68GB数据的实时接收、记录和传输。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在第47圈次也成功实现了“张衡一号”卫星的数据接收。
㈩ “张衡一号”卫星跨越了哪“三座大山”
关于地震研究,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地震是否能有效预测。有了天基平台“张衡一号”,我国的地震监测水平将又上一个新台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目前利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主要是用于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但我们探索地震孕育机理的脚步不会停止。”赵坚强调。
“跨越这‘三座大山’,就要上天入地。如今卫星上天,帮助监测和积累数据,是一种探索和尝试,但是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透露,“张衡一号”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未来将以该卫星为基础,继续推进综合空间信息应用研究,加快推进张衡一号02卫星研制研发进程和后续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规划论证,全面提高我国全球地球物理场信息获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