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质学旧馆
『壹』 北京大学地质学类都有哪些专业
北大地质学专业介绍及方法指导
1.专业情况介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矿物岩石矿床学研究所是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基础上组建而成。包括12个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学科方向: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结构矿物学、成因矿物学、宝石矿物学、矿物岩石材料学、岩矿信息学、矿床学、矿产经济学、油气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现有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来,在董申保院士和叶大年院士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在教学上成绩斐然,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在应用开发研究中也独具特色。研究所有关老师编写的10余套教材和研究专著多数获得省部级奖励。高压变质作用、华北麻粒岩、北方花岗岩、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藏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催化生油、风化作用与边坡稳定关系、咔宾碳-石墨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研究、环境矿物学与环境矿物材料学、钙钛矿系列研究、应用结晶学、粘土矿物、造山带成矿作用理论、矿产资源经济学理论等科研项目和方向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宝玉石的检测与研究、沙漠筑路等应用开发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本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3名。在职教员共21名。
所长:魏春景 副所长: 赖 勇 秦善
成员: 陈斌 陈衍景
传秀云 董申保 关平 刘楚雄 鲁安怀 马瑞志 田伟 王长秋 吴朝东 叶大年 张立飞 张秀莲
构造地质学专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是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现在拥有构造地质学、灾害与环境地质学、资源工程地质学、岩石物理学、信息地质学等学科方向,其中构造地质学是全国重点学科。这里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丰硕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人才成长的理想场所。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以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共278篇(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承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美因茨大学、慕尼黑大学、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互访,主持和参与IGCP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1项和国家973课题5项。
为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莘莘学子们对学业的追求,特别设有“地质奖学金”和“丁东奖学金”,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还可获得学校多种类型奖学金的资助,强度从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达10000元,获奖比例一般在30%以上;对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以采用免试推荐、连读、提前攻读等形式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人数一般为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
所长: 张进江 副所长: 侯贵廷 张志诚
成员: 郭召杰 韩宝福 何涛 侯建军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华 马宗晋 潘懋 吴泰然 徐备 尹安
郑文涛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职称
专业
贾承造
教授
石油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信息地质学 数字油田
刘 波
研究员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储层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碳酸盐岩成岩演化
吴朝东
教授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陆相盆地沉积体系数值模拟 黏土矿物与沉积地层年代学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质学 盆地构造演化
郭召杰
教授
石油地质学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关 平
教授
沉积学及地球化学 成藏动力学与油气运移 盆地分析及油气资源综合评价
胡天跃
教授
储层地球物理学 岩石物理学 测井技术
张东晓
教授
石油及能源开采研究 水资源研究 二氧化碳处理相关研究
侯贵廷
教授
油田构造的数值模拟 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应力场 低渗透油藏的裂缝定量预测 井间插值部署加密井技术
师永民
研究员
油气田开发地质 火山岩油气藏描述 储量计算及井位部署
测井地质 地震解释
岩石力学及构造应立场恢复模拟
何 川
研究员
三维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数值模拟 石油工程领域新型测试、测量、监测、诊断
王一博
副研究员
地震勘探采集设计 信号噪音去除 (随机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关噪声) 多分辨率处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时偏移
2.考试科目
四门:英语、政治、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岩石学
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二合一的试卷。北大自命题。高等数学占75分,地质学基础占75分。
岩石学:三合一的试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都涉及。两种题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关于专业课考试范围:
北大岩石学试卷中,变质岩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而大多数石油院校的学生在变质岩方面学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这是个很大的漏洞需要弥补。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学考变质岩部分。南京大学的岩石学考试不考变质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单位的试卷,变质岩部分考察最难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学,北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数学部分和变质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还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南大的这个专业也不容易考,他们的专业课试题考察的很深入。
变质岩部分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我觉得时间如果不够,除了泥质系列要重点掌握外,其他系列的变质岩只记忆下名词解释就行了吧。我个人感觉:泥质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区域变质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触变质岩,至于冲击变质作用、汽成水热变质作用什么的,我个人觉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词解释,他们不可能出大题的。在记忆各个变质相的矿物组合、变质反应的时候,我感觉联系变质带记忆我觉得效果比较好!
注意: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考 岩石学 科目,
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也可以选考 岩石学 科目。
3.参考书目介绍
重点用书:
《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地质出版社2002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目前也基本是各个重点大学地质系的学生教材。)
重点参考书,我认为这些书也是应该备齐的:
《岩石学》 乐昌硕 地质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汉地院编写的)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编写的)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 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的)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 地质出版社(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王仁民等
地质出版社(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贺同新
地质出版社(长春地院编写的)
《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编写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地质出版社,2003(在阐述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产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征时应自学一下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关于这些书,可以在书店买或网上邮购买。
比较老的书可以从图书馆借了自己把整本书复印了下来看。
西南地区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借阅。
北京地区的学生可以去学院路的
地质出版社 与 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科技书店 购买。
推荐参考文献: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张立飞,2007
可在中国知网CNKI下载。
4.深造或就业情况介绍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极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硕士毕业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读博;出国留学;就业。
就业的单位:石油方向的毕业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国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壳牌、斯伦贝谢等等。
博士毕业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专业课复习指导
1.复习资料使用说明:考试书目、真题
通过看真题来找考点、重点,再回头有针对性地看书!
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学搜集下他们的课件。
如果有时间,至少要精读一遍考试书目。因为尽管每年的考试试题重复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过去曾经考过的,但每年都会有50分左右的试题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题的目的在于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读的目的就在于争取未知的50分!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2.阶段性复习方法指导:
看真题→找考点→翻教材找答案→总结凝练→背诵记忆!
先理解,后总结,再记忆!
前期以理解总结为主,后期以强化记忆为主。
不知道考点而盲目看书会导致低效率,无用功!
3.导师介绍
研究生院网站http://grs.pku.e.cn/
关注其考试专业目录。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网站 http://sess.pku.e.cn/
浏览老师的主页,寻找老师的联系方式。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网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质学方向的学生重点关注。
老师发表的论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钻研,大概明确老师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给打算报考的导师发邮件交流。
矿物代号:
普通角闪石Hb 绿泥石Ch 透辉石Di 钠长石Ab
铁橄榄石Fo
柯石英Coe 蓝晶石Ky 黝帘石Zo 正长石Or
文石Ar 夕线石Sil 斜黝帘石Czo 阳起石Act 辉石Px
硬绿泥石Cld
十字石St 铁铝榴石Alm 钙铝榴石Gro 白云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云母Phn 黑云母Bi 白云母Ms 堇青石Crd
红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闪石Tr 角闪石Am Al2SiO5 Als
绿帘石Ep 钙长石An 橄榄石Ol
蛇纹石Ser 绢云母Se 石榴石Gt
『贰』 关于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字图书馆的通知
(中地大京党发〔2012〕9号)
各单位、各部门:
经2012年3月2日第2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字图书馆。
中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委员会
2012年3月20日
『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两个校区有什么不一样
在地质大学本科读了四年,在这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将主要从历史沿革、校园环境和综合评价几个方面来回答一下。
1、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武汉地质学院”,在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改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总部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研究生部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根源上来说,两个校区是一脉相承。
总的来说,北地地理位置更好,对于未来如果想要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发展的同学来说,这种地理优势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带来一些便利。武地的校园环境更好,如果想要在更加宽阔的校园中学习生活的话,武地会有更好的生活体验。从学科优势角度上来说,虽然以前武汉校区是总部,但是自从独立办学后,北京的地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两校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最后我觉得还是由于北京地理优势,北京的地大分数线一般都要更高一些,但是如果想要就读于地大的优势专业的话,武汉的地大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本校学生收费吗
这个应该是收费的吧,然后要根据时间什么的都是收费的,应该是这样。
『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对外开放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
开放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到11:30;下午2;30到16:30);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上午9:00到17;0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逸夫楼10层
『陆』 北京地质大学自习室是哪个楼几层还有,他们的图书馆对外开放么
你直接进去看看嘛~
『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面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占地面积是453328.8平方米。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
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并首批进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7)北京大学地质学旧馆扩展阅读:
一、校园环境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校正门面对学院路,东面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南邻学院桥、北四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邻成府路、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邻五道口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从学校正门(也称东门)东北角空中俯瞰,能够清晰看到学校正门的景色,包括主教学楼、运动场、2公里长的林荫大道,林荫大道北侧的教学楼群。
教学区主要楼宇有:教1楼、教2楼、教3楼、教4楼、教5楼、测试楼、地调楼、探工楼、综合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图书馆、南翼楼、科研楼、逸夫楼、地质博物馆等。
学生宿舍主要包括:学9楼、学10楼、学14楼、学15楼、学16楼、学17楼、学18楼、学19楼
学校建有50000平米田径赛场,设有容纳上千人的看台,1个攀岩壁,1个标准跑道、2个足球场、9个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
体育馆由游泳馆、篮球馆、室内攀岩壁、文体中心、地下健身用房等几个部分组成。
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建有主办大型会议和各类专题会议的现代设施,拥有369间风格别致的客房。
学校餐饮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中心、教工餐厅和清真餐厅。
二、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教职工13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5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千人计划”长期项目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1人,“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5人。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3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6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3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7人,银锤奖25人)。
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此外,15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的无线网络密码是多少!
去图书馆问问啊。
『玖』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简介
李华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者编著的地质资料,而且还收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编制的地质资料,从技术角度看它的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价值非常大。目前,我国开采的许多矿山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工作过,这些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技术和认识水平,是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笔者查阅了大量馆藏新中国成立前地质资料,选取了部分资料,编撰成此文。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关键词 旧中国;地质专家;地质资料;简介
馆藏资料是地质找矿、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制定产业政策、规划设计、编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本馆”)馆藏地质资料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约7400余种。有外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国人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梭尔格、鲁滨孙、卫勒、伊立生、别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兰、赫勒、新常富、哈卜罗公丁、鲁滨孙等考察、调查编著的地质资料;有我国著名的地质专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谭锡畴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这些地质资料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展开了调查,为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地质资料,从技术方面来考察其参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笔者现选择部分国内、外地质专家编著的地质资料介绍如下,目的是为今后编史修志提供线索或素材。
1 馆藏(旧中国时期)部分国外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机构,一些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国人进行的。
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馆虽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编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从译著资料来看:他调查了基础地质、陶瓷土,涉足了我国的江西、湖南、陕西、四川及中国东部地区。我国著名地质专家谢家荣等对李希霍芬编著地质资料的译著,共包括7种:《江西浮梁景德镇陶土矿》/333号资料、《湖南省地质记》/1136号资料、《陕西地质纪略》/1137号资料、《江西鄱阳湖四周地质》/1138号资料、《江苏地质考察》/1139号资料、《中国东南部地层统系表》/1149号资料、《四川省地质概略》/1162号资料。
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以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为首的考察队,对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进行了考察。馆藏有奥布鲁切(契)夫(Obrutcheff)于1894年编著的《秦岭山第21章》/1126号资料、《秦岭山第22章》/1127号资料共2种英文资料,是本馆珍藏最早的地质资料之一。
丁格兰(F.R.Tegengren)。1915年来华,1916年任地质调查所顾问,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丁格兰在华期间,足迹遍及河北、江苏、山西、山东、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对铁矿、煤矿等矿种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丁格兰从1915年至1923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6种。
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应聘来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特生在华期间,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扬子江流域等地区。主要对煤矿、铁矿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馆藏安特生从1914年至1920年间编著的地质资料,共14种。
2 馆藏(旧中国时期)国内部分地质专家编著的资料
辛亥革命后,我国相继组建了地质调查所、中央地质研究院、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我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这“三大机构”中,相继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物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基础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2.1 基础地质及区域地质调查
2.1.1 地层
《河北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1090号资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蓟县剖面”手稿;《甘肃省地质概略》/1140号资料,记载了袁复礼在甘肃首次发现下石炭统臭牛沟系。
2.1.2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谭锡畴于192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5137号资料;王竹泉于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号资料;李捷于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开封幅》/5139号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黄汲清主编的《1:100万区域地质图》/12044号资料,这套图共由14个图幅构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编制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12857号资料。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能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概貌。
2.2 矿产地质调查及矿山发现资料
2.2.1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著名地质专家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黄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计荣森、乐森 、李春昱、王竹泉、孙健初、张文佑、谭锡畴等人以及我国一些地质机构或学术团体聘请的国外地质学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兰等人,对我国目前正在开采的一些矿山进行过地质调查,如:山西煤矿,早期进行地质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泽煤铁矿地质》/978号资料。我国目前开采的矿山有相当数量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进行过地质工作。
2.2.2 矿山发现资料
(1)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资料。《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3822号资料,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的首份发现资料。1940年8~11月,常隆庆、刘之祥到康滇边区做地质调查,途经盐源、盐边弄弄平、攀枝花进入云南华坪、永胜等地。在刘之祥编写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的引言中记载:“矿产方面,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储量可达1000万吨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在第一章“沿途地质”中记载:“攀枝花一带有磁铁矿数处。作者认为此铁矿之发现,为此次调查中之最大收获”。
(2)江苏贾汪煤田的发现资料。《江苏铜山县贾汪煤田地质》/2750号资料,是谢家荣发现贾汪煤田的首份资料。
(3)新疆油田的论述资料。《南疆油田调查略记》/742号资料、《新疆乌苏县独子山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743号资料、《新疆库车铜厂油田》/3996号资料、《新疆温宿县塔克拉克油田》/3997号资料、《新疆[独山子区]乌苏独山子油田》/4565号资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738号等资料,是黄汲清在新疆调查时编著的石油地质资料。在《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认为: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层之一,灰绿色的钙质页岩和薄层灰岩也可为生油层。
(4)云南磷矿的发现资料。《云南磷矿之发现经过与概况》/654号资料,是程裕淇于1939年编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阳中邑村发育的震旦寒武纪地层中,系统地采集了被些人认为是铝土矿的岩石标本,经化学分析,发现此种岩石含P2O5达30%。
(5)大同煤田。对大同煤矿的最早调查应首推我国地质工作前辈王竹泉,他于1918年,在对大同煤田调查时,首次指出该煤田为石炭纪—二叠纪与侏罗纪双纪煤田,并论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质和煤量(见《山西煤矿志》)。
(6)东川铜矿。东川铜矿区的早期调查资料,主要由我国著名地质专家白家驹、丁文江、谢家荣等编制。《云南东川铜矿之研究》/644号资料,由白家驹编制、《云南东川铜矿节略》/645号资料,由丁文江编制,《云南东川铜矿简报》/652号资料,由谢家荣编制。
(7)大降坪黄铁矿。1931年5月,两广地质调查所徐瑞麟、蒋溶沿西江进行地质调查时,到本区调查铁矿,他们将铁矿分为沼铁矿和铁帽两种,著有《广东西江沿江地质述略》/2655号资料。
2.3 物探地质勘探资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赵仁寿、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等用电法、磁法,在甘肃玉门油矿、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贵州赫章县铁矿山、云南巧家县汤丹铜矿、云南安宁县砂场铁矿、云南巧家县落雪铜矿、云南会泽县黄铁矿、云南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云南个旧县老厂锡矿、云南昭通县褐炭田等矿山进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试用磁秤探测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报告》692号资料是我国物探地质学家李善邦、秦香菱,于1939年编著的首份物探资料。
2.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
最早的水文地质调查当推章鸿钊。他在1926年,就我国的温泉进行了调查,编著有《中国温泉之分布》/7749号资料;工程地质调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对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进行调查,编著有《四川达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厂坝址地层勘查报告》/2006号资料。
2.5 天然地震地质调查资料
《调查民国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说明》/7967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意见》/7748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7755号资料、《甘肃地震考节要》/7756号资料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于20年代初期调查甘肃大地震时编著的地震调查资料。
上述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层系统、构造地质,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为我国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自豪,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激励我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