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县地质局
Ⅰ 四川省石棉县足富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四川省石复棉县足富铅锌多金属矿地处制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南缘的过渡带 ,位于麂子坪—西油坊—足富—田弯铅锌矿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域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岩浆岩分布广泛,矿产资源丰富。 区域地层主要为震旦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 其中,震旦系为区域上铅锌矿的赋矿层位,泥盆系为该矿区铅锌矿赋矿层位。构造以断裂为主,呈北西向、近南北向、东西向展布,主要为西油坊—子耳山断裂、麂子山— 大桥断裂和安顺场—公益海断裂等,其次级构造带为各种金属矿产成矿有利位。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以各时代的 酸性岩为主,基性—超基性岩次之。变质作用主要为燕山期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形成各地层中的蚀变岩石:大理 岩、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蚀变辉绿岩等。
Ⅱ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境内的河是什么河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境内的河是大渡河。
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阳山江、 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为麻尔柯河、阿柯河,在久治县)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县境接纳梭磨河、绰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接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一说1050公里),流域面积7. 77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条,10000平方公里的2条,河网密度0. 39。
大渡河流域为中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212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大渡河水力理论蕴藏量丰富,可开发装机2336.8万千瓦。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经强渡石棉县安顺场渡口和夺取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峨眉山、贡嘎山、海螺沟、金口大峡谷都有独特的旅游景观。
Ⅲ 石棉矿床地质
一、成矿地质条件
中国温石棉矿床主要以富镁超基性岩型为主,储量占总储量99.6%,富镁碳酸盐岩型仅占总储量0.36%,水镁石石棉与纤蛇纹石石棉共生不单独计算储量,估计约占总量1%。中国石棉矿床品位较高,一般超基性岩型比碳酸盐岩型所产石棉的品位富。
温石棉通常为单一矿产,极少数矿山与水镁石石棉共生形成水镁石-纤蛇纹石石棉矿床,如四川石棉矿、陕西大安矿。除此之外,共、伴生矿产有:滑石、菱镁矿、海泡石、硅灰石、透闪石蛇纹岩、大理岩、白云岩、钠长岩及宝(玉)石、铬铁矿等以及铂、钯、镍等金属元素,中国石棉矿山中的共伴生的矿产多未形成规模,地质勘查中对其综合评价工作也不够,尚达不到综合利用的程度。
中国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前寒武纪和海西期,加里东及燕山期次之。前寒武纪矿床以产在古火山岛弧前缘为最重要,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加里东期形成的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等。海西期的矿床分布较广,主要在阿尔金山、西昆仑山、南北天山等。燕山期矿床目前仅见于云南境内,由于成矿时代较新,受后期构造破坏影响较小,因此矿床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好。中国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带状特征,同一成矿期的矿床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一个成矿带只属一个成矿期。
中国碳酸盐岩型矿床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密切联系,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边缘或内部。从时间上,这些地台都是前寒武纪的古老基底。华北准地台中的此类矿床,围岩属隐生宙,主要为下震旦统和太古宇;扬子准地台内的矿床,围岩主要为前寒武纪、晚震旦世的岩层,即显生宙时代,本类矿床的围岩,不论哪一个时代,都与海西期和燕山期的酸性岩和基性岩有关,只有变质成因矿床与太古宙酸性岩有关。
二、矿床主要类型及地质特征
中国温石棉矿床的工业类型可以分为富镁超基性岩型的温石棉矿床(包括水镁石-温石棉矿床)和富镁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两类。富镁超基性岩型(简称超基性岩型)温石棉矿床一般规模大,数量多,品位相对较富,纤维质量好,矿床多呈带状分布等特点,成矿母岩为富镁质和镁铁质超基性岩,镁铁比一般大于10,多为斜方橄榄岩、橄榄岩等;富镁碳酸盐岩型(简称碳酸岩型或称白云岩型)温石棉矿床的围岩多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此类矿床规模小,品位较贫,由于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其棉质好,因此在中国肯定了该类矿床的工业利用价值。
关于温石棉的成因分类,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成熟分类方案,比较趋向性的意见是将温石棉的成因类型分为两大类7个亚类(表17-6)。
表17-6 中国温石棉矿床成因分类
续表
.1 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
中国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的构造环境属于蛇绿岩套的下部,产于板块俯冲带或地缝合带或深断裂附近的超基性岩中,岩石组合通常为斜辉橄榄岩和纯橄岩。
控矿因素:
(1)构造因素
板块俯冲带或逆冲带控制着蛇绿岩套的分布,规模较大的一、二级构造控制着超基性岩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形态,但含棉超基性岩体并不产于深断裂中,而是与深断裂有一定的距离。次级构造,如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是石棉成矿溶液的通道、矿化和富集的空间,控制着棉脉的形态,构造裂隙愈发育,成棉愈富,但片理化不利于成棉。
(2)岩石因素
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产于富镁质和镁铁质超基性岩中,其中以斜辉橄榄岩对成棉最为有利。超基性岩是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的成矿基础。
(3)岩浆活动因素
早期超基性岩浆活动带来的热液有利于母岩的蛇纹石化,晚期中—基性、中—酸性岩浆活动带来的潜水、碳酸水等热液使母岩的蛇纹石化和石棉矿化进行得更加充分和强烈。
(4)蚀变作用
超基性岩型石棉矿床的蚀变,主要是蛇纹石化,它是超基性岩成棉的重要条件之一。蛇纹石化受岩浆活动的制约,岩浆活动有多期性,蛇纹石化也是多期的。
(5)棉脉赋存空间。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是石棉矿化和富集要素之一,裂隙面的力学性质决定石棉纤维的生长方向张性裂隙使石棉纤维生长方向与裂隙长轴方向垂直,生成的石棉纤维较悬压扭性裂隙使石棉纤维生长方向与裂隙长轴方向斜交或平行,生成的石棉纤维较长。
矿床实例1:青海茫崖石棉矿
该矿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石棉矿床,区内自东向西分布有4个含棉超基性岩体,出露全长14km,东端倾没4.5km(图17-1、图17-2)。
图17-1 青海茫崖镇石棉矿地质图
(据杨开春等,1984a)
1—黄土及砾石层;2—砂砾岩、炭质泥岩及煤层;3—变质砂岩及石英岩;4—钙质片岩,大理岩及凝灰质千枚岩,5—片岩及大理岩;6—长英质岩;7—花岗岩;8—辉长岩;9—含棉超基性岩体;10—断层
茫崖矿区位于东昆仑褶皱系祁曼塔格地槽褶皱带的阿特滩复背斜北翼,北为阿尔金山大断裂,南与柴达木坳陷毗邻。区内元古宇、古生界从沉积建造到构造形态颇具地槽型特征: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紧密的线性褶曲,密集发育的区域性走向断裂、广泛的岩浆侵入。中生代的沉积也明显地受基底构造的影响,表现出地堑式的带状沉积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侏罗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为一套海底喷发的基性火山碎屑岩-玄武质凝灰岩,夹少量正常沉积的岩石。
矿区处于阿克堤复背斜北翼,由于断裂构造的破坏和岩浆侵入,致使其翼部的泥盆系支离破碎。断裂以北东东—南西西或近东西向的压扭性走向逆断层为主,它不仅控制超基性岩体,而且对成棉也有控制作用。北西—南东向次一级平移断层常使含棉岩体成雁行状排列。
图17-2 青海茫崖石棉矿区20—20′勘探线剖面图
(据杨开春等,198 b4)
1—黄土及砾石层;2—片岩及大理岩;3—含棉超基性岩体;4—石棉矿体;5—钻孔及编号
矿区广泛出露海西期岩浆岩,受区域构造方向控制,有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基性岩,规模不大,多呈岩株、岩脉、岩床侵入于下、中泥盆统地层并互相穿插;超基性岩主要是辉橄岩、橄榄岩,是构造侵位的产物。也是含棉超基性岩体的原岩。镁铁比为14。岩体几乎完全蛇纹石化,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其中Ⅰ、Ⅱ号矿体深部是相连的。岩体受区域北东东和南东两断裂组控制。岩体特征见表17-7。
表17-7 青海茫崖石棉矿含棉超基性岩岩体特征
(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勘中心陕西地质总队,1999a)
岩体原岩是以辉橄岩、橄榄岩为主的富镁质超基性岩,镁铁比MgO/FeO =14。岩体已几乎完全蛇纹石化。主要的造岩矿物有蛇纹石、绢石、辉石、橄榄石、磁铁矿,少量的菱镁矿、滑石等。岩体的顶底板与围岩均以断层接触。沿倾向可分为两边缘的橄榄岩夹辉橄岩析离体带和中间的纯橄岩、辉橄岩带,各带之间呈过渡关系。整个岩体矿化比较普遍,含棉系数平均为60%左右,但矿化不均匀,富棉带中局部含棉率高达22.46%;中间带矿化比边缘带强;两组断裂交会处,滑石菱镁片岩比较发育,矿化较好。
岩体矿化受岩性、构造和蚀变作用的控制。矿体平均厚度为26m 左右,最大78.4m,最薄仅几米。矿体沿走向和倾向都不稳定。
由于区域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超基性岩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次叠加的自变质和蚀变作用,岩体先是蛇纹石化,其后是滑石化、碳酸盐化。岩体的蛇纹石化,几乎是完全的。
矿区的温石棉以网状脉为主,其次是细脉、涂敷状脉。网状脉纤维长度一般为0.5~12mm。多为3~7mm。棉脉长度大于0.5mm,其品位为5%~8%,最高可达20%以上;细脉状棉脉呈单式密集分布,纤维长度为1~1.5mm。棉脉长度小于0.1m,一般品位为6%~12%。在涂敷状棉脉中,纤维涂敷矿石叶理面上,以斜纤维产出,纤维短,品位低。
茫崖所产石棉纤维,结晶度好,成分接近理论值,物理化学性能接近或优于正常值。矿床规模巨大,储量丰富,品位较富,是我国主要石棉矿产地。青海茫崖石棉矿床中矿体各级棉所占比例见表17-8。
表17-8 青海茫崖石棉矿床中各级棉所占比例
(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勘中心陕西地质总队,1999b)
青海茫崖石棉矿的化学成分如表17-9所示,主要成分SiO2,MgO,H2O+含量接近理论值。
表17-9 青海茫崖石棉矿床石棉的化学成分
(据朱训,1999)
矿床实例2:四川石棉县石棉矿
该矿床属水镁石-蛇纹石石棉矿床。矿床含棉超基性岩体沿东西向断裂侵入,由于后期受南北向构造的改造作用,因此不但使超基性岩体完全蛇纹石化,而且还改变了蛇纹岩体的形态。含棉岩体由致密块状蛇纹岩和残斑晶蛇纹岩组成,前者的原岩为纯橄岩,后者原岩为辉榄岩。含棉蛇纹岩体呈北东向延伸,长7.5km。由于被南垭河断层切割,因此成为相距8km的南、北两个岩体。北矿体称为四川石棉矿(简称川矿),岩体长5km,宽0.3~1.5km,岩体形态呈帚状,由一系列压扭性断层所组成,构造裂隙特别发育,形成富水的网络系统,为水镁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最终形成水镁石-纤蛇纹石石棉矿床。南矿体称为新康石棉矿(简称康矿),岩体长2.5km,宽0.2~0.8km,岩体形态呈纺锤状,是在挤压作用特别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尤其是两端挤压作用更强烈,其结果不但裂隙发育受到限制,裂隙网络不发育,而且以压性裂隙为主,不利于地下水活动,富水条件差,不利于水镁石形成,所以形成纤蛇纹石石棉矿床。两矿均以产纵纤维棉为主。
四川石棉矿矿区位于康滇台背斜之西翼,矿床产于早震旦世超基性岩体中。超基性岩的成矿母岩为纯橄榄岩、橄榄岩、含辉橄榄岩。呈北东向分布,共有5个矿体,在平面上呈帚状构造,在垂直空间呈“S”、反“S”形构造,即岩体下部为东西走向,上部逆时针扭转后走向转为北东60°,显然岩体在蛇纹石化时还伴有一个受扭力作用的塑性变形过程,由于棉脉多产在扭性裂隙中,因此以纵棉为主。
四川石棉矿的蛇纹石化有两期,形成不同石棉成因类型,早期蛇纹石化形成的纤蛇纹石石棉,棉脉以横纤维石棉为主。第二次蛇纹石化所形成的石棉,属于水镁石-纤蛇纹石石棉,以纵纤维石棉为主。也是矿区主要的工业用棉,纵纤维石棉切割横纤维石棉现象普遍。横纤维石棉中不含水镁石、方解石。纵纤维石棉中富含水镁石,也有方解石。在同一条棉脉中,这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棉相伴生长。第一期形成横纤维石棉与矿体附近的碱性花岗岩有关,这类棉一般分布在蛇纹岩体的边缘靠近花岗岩接触带之处。而第二期所形成的水镁石-纤蛇纹石石棉受帚状构造变形,即一系列与岩体走向相一致的压扭性裂隙与之伴生的深部碳酸水作用所控制,第二期矿化作用是在高温高压富水条件下进行的。在四川石棉矿,含水镁石较普遍,在现开采区分析的72个地质棉样中含水镁石有45个,占62.5%。在平面上分布,集中于矿区东北端中部,个别点含量高达81%。据统计,含水镁石样品中有64.4%的样品水镁石含量不超过20%;有26.7%样品含量在21%~40%,只有8.9%的样品含量大于40%。一般长棉中含水镁石较多,也普遍。其含量一般在20%~30%,个别棉含量高达75%。石棉中因含水镁石,抗张强度中等,并随水镁石增多而强度下降;含磁铁矿增多,电绝缘性较差;含有方解石、白云石时使纤维变粗、硬、脆;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多,酸蚀量随之增大。四川石棉矿中所有共、伴生矿物,对纤蛇纹石石棉而言,都是有害杂质。
2.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
中国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均为中小型规模,其储量总和仅占全国石棉矿产总储量的3%,但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工业相对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东北、华北地区,仍有一定的工业利用价值,况且此类石棉矿床品位、厚度均较稳定,棉质较好,适于地方开采。此类矿床主要有辽宁金州石棉矿、河北涞源石棉矿、山西方山石棉矿、吉林集安石棉矿、辽宁朝阳石棉矿、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石棉矿、四川彭县石棉矿、云南武定石棉矿等。
中国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均产于古老地块内部或地块边缘的富镁质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受层间裂隙的控制,往往成为层控矿床。这些地层的时代,几乎都是寒武纪以前的。与此类石棉矿床有关的地块,一是以前寒武系及古元古界为基底的扬子地块;二是以震旦系—古元古界、太古宇为基底的塔里木-中朝地块。
中国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的形成,是由于华力西期或燕山期的酸性、基性岩浆(富含SiO2)侵入于富镁质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生热液接触蚀变而成,地层中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发生强烈的蛇纹石化;或与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有关,基底地层多变质为片麻岩、大理岩、变粒岩、混合岩等。由于受长期的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的分布,同它所在的区域构造方向相同或相近,并且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有时矿体被错断甚至错失。
矿床实例:河北涞源石棉矿
该矿床属中温热液交代充填白云岩型的横纤维温石棉矿床。位于燕山准地槽与山西地块接壤处,石棉矿床赋存于大理岩-蛇纹石化热液蚀变带中,呈脉状充填于蛇纹岩与白云岩交界面及其旁侧裂隙中(图17-3),石棉矿床的形成严格受岩性、构造及岩浆等因素的控制,形成一定规模的含矿带,每一含矿带由若干个或数十个矿体组成。全区有11个矿体群,有280个矿体,长数百米到1200m,厚1.26~7.8m,延深50~280m,倾角30°~60°。本区矿石为横纤蛇纹石石棉,多呈白色、褐色、棕色纤维状集合体。呈脉状穿插于脉石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各种蛇纹石。有少量透辉石、透闪石、滑石等。全区平均品位为2.24%,其中AA-Ⅲ级占2.87%,Ⅳ—Ⅵ级占60.67%,Ⅶ级占36.46%。
图17-3 河北涞源烟煤洞石棉矿床125号勘探线剖面图
(朱据训,1999)
1—薄层及条带状白云岩夹巨厚层状及硅质白云岩;2—薄层及条带状白云岩夹厚层状白云岩;3—微晶闪长岩;4—表内矿体;5—表外矿体;6—矿化带;7—推测及实测断层;8—钻孔及编号;9—坑道及编号
三、资源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温石棉矿床分布于15个省、市自治区,保有储量最多的是青海省,占全国石棉总储量的64%;其次是四川省,占总储量的18%,陕西省占总储量1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总储量的3%,这四省区石棉合计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6.4%;其他地区的石棉矿分布零散,储量少。
综上所述,中国石棉矿集中分布于西北、西南交通不便的边远高山地区,自然条件差,开发利用有一定难度。而东北、华北也有成矿条件,矿化点较多,积极开发地质工作,找到有应用价值的石棉矿床是有希望的。
中国大、中型温石棉矿床产地分布见图17-4。
超基性岩型石棉矿的主要成矿规律,根据形成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有如下规律:
超基性岩的形成,是石棉矿床形成的地质基础。岩体的大小,对矿床规模有一定的影响,矿床产在蛇绿岩套的超基性岩中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成矿具有专属性,矿床只赋存于一定时期的超基性岩中。矿床多产在倾伏很深、地质时代较古老的优地槽褶皱带中,该地区一般经历过较复杂的地质构造史,矿床赋存于俯冲带一侧的蛇绿岩套中。有利于成矿的母岩为富镁质超基性岩系列和镁铁质超基性岩系列。岩石的镁铁比大于7时有利于成矿。
矿床形成的过程具有多期性、复杂性。蛇纹石化一般有两期:早期为自变质阶段,岩体蚀变普遍;晚期蛇纹石化是在早期蚀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有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矿体形成过程和机制相同,棉脉类型因控矿裂隙性质不同而不同。棉脉的富集与次级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有关,网状棉脉的品位尤富。前寒武纪和海西期是最重要的成矿时代;燕山期成矿时代虽新,也有中型矿床。矿体形态简单,多为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
图17-4 中国温石棉矿分布图
碳酸盐岩型石棉矿床的成矿规律根据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有如下几点:矿床赋存于地质年代古老的具条带状、透镜状构造的薄—中厚层的富含镁质的白云质岩、白云岩、大理岩等碳酸盐岩地层中;海西期、燕山期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是成矿的热液来源;该类矿床受层间裂隙控制明显,矿体形态、产状与围岩一致;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其侵入体与矿床的距离从200~1000m 不等(最远不超过10km);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则在空间上同侵入体密切相关,其距离仅1m 至数十米;矿化富集主要在次级构造中,如层间裂隙、节理裂隙、向斜轴部、背斜核部等;蛇纹石化较强地段,一般有利于石棉矿化;但个别地区蛇纹石化十分强烈,而石棉矿化并不发育;单式或复式棉脉组,石棉纤维一般较长(大于8mm),平行细脉或隔板发育的棉脉则纤维较短。
Ⅳ 四川是在地震带上吗
四川离地震带不远 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的冲撞区。
Ⅳ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
石棉县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开采石棉、煤、铅、锌、铜、金、大理石、花岗石、石英内石、辉容碲铋矿等10余种,尤其是大理石质地优美,储量丰富,全县大理石矿产地质储量达14880.39万立方米,可与云南大理石媲美。红色花岗石已有25年的开采历史,“石棉红”花岗石先后被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贸大厦、成都火车站等大型建筑选用。石棉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北京地质博物馆陈列的2.19米长的“石棉王”就产于该县。
Ⅵ 关于赖宁的故事
1.目标明确
赖宁来在校品学兼优,源全面发展,虽然年纪小,但志向明确,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和李四光一样的伟大的地质学家。
2.全面发展
赖宁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少先队小主席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
3.学习优异
小学毕业考试,赖宁在石棉县5264名小学毕业生里以全县第一名(小主席)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中学。
4.社会责任感强
赖宁从小拥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10岁那年就曾致信石棉县人民政府强烈要求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行为。
5.救火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 赖宁读小学的时候曾3次上山灭火。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38分左右,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山林火灾。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虽然被大人一次次拉走,但是赖宁还是偷偷溜回去继续扑火,大火终于扑灭了。可赖宁却离开了。
Ⅶ 石棉自然铂矿床的发现过程和勘查现状
大河坝自然铂矿床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大河坝(也称为镇龙沟自然铂矿),距石棉县城约15km,距成都约340km。沿石棉县到安顺场的公路,在约10km处拐进小水河,再沿简易公路上行15km左右即可到达矿区,由矿区至矿点约有1.6km长的小路可步行,交通比较方便。矿区海拔1760~2240m,区内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行政区位置属于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小水河麂子坪村,矿区地理坐标是:东经102°16′58″~102°17′04″,北纬29°09′09″~29°09′36″。
该矿床是由四川405地质队在石棉县镇龙沟普查金矿的过程中发现的。当时发现基性岩之后,按照局总工指示取样作了Pt、Pd分析,几件样品Pt+Pd含量为0.83~0.92g/t(四川省化探队实验室分析)。其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地矿处多次派人对两个矿化露头(其中一个矿体产于前震旦纪含钒钛磁铁矿层状辉长岩体中的构造蚀变带中,经光薄片鉴定命名为次闪石化辉石岩型铂矿石;另一个矿体产于构造劈理化辉长岩中,经光薄片鉴定命名为辉长岩型铂矿石)进行重点检查,并先后采集了拣块样和刻槽样。PGE分析结果为:辉石岩型铂矿石Pt含量2.54~35.5g/t,铂族其他元素含量均很低;辉长岩型铂矿石Pt含量1.45~39.Og/t,铂族其他元素含量也很低。由此初步推测该类矿石中Pt很可能是以自然铂或铁铂矿的形式存在的 四川省地矿局地矿处。石棉县安顺乡大河坝铂矿石人工重砂报告。2002年9月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405地质队通过调查,初步查明目前发现的含铂岩体主要分布在石棉县麂子坪村,在以往的1:20万等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没有注意到该岩体,因为矿区地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四川地质勘查与开发局随即组织人员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和采集重砂样品,到2002年9月8日已经用人工重砂的办法挑选出1456粒自然铂。能从35.8kg的岩石样品中挑选出这么多自然铂样品,在国内外均是少见的。
2002年10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王登红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局何虹总工程师及李云泉、肖文才高级工程师一起,在四川405地质队的协助下,对含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初步证实,在原先发现的露头之上的第四系残坡积层中还含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滚石,而辉石岩在上、辉长岩在下的层序(尚未发现岩层倒转的迹象),说明基性超基性岩是多旋回岩浆活动的产物,在辉石岩之上可能还有辉长岩(已剥蚀)、在辉长岩之下还有辉石岩。这对于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至少表明含矿层的厚度要大于目前露头上所见的厚度,因此可以扩大含矿层位的找矿方向。有鉴于此,当时认为,通过钻探查明基性超基性岩岩体的厚度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对切割矿区含矿岩体的3条溪流,在位于含矿岩体西侧的水系堆积物中(即下游方向)分别采集了3个自然重砂样品,由肖文才高工带回成都岩矿测试中心进行重砂矿物分离,结果在两个样品中均获得了自然铂颗粒。
经过2003年的野外工作,四川405地质队与四川物探队一起,通过对3条水沟中切割出来的岩体露头的调查,基本查明含矿的岩体走向NNE、向东缓倾斜,倾角10°~20°。经地面磁测圈定的岩体走向长大约3km,面积至少1.5km2。比较清楚的含矿露头虽然只有两处,但岩体内见有多层的矿化。其中,镇龙沟Ⅰ号露头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辉石岩→辉长岩。整个基岩露头宽20m,高1.8m(实测),其余均为第四系覆盖。
随后(2003年8月),福建紫金矿业公司与四川405地质队合作成立了四川石棉县紫金铂业有限公司,公司办公地点设在石棉县长征路,总经理李逢瑞。公司成立后,加大了勘查力度,先后开展了槽探和钻探工作,但结果每每不尽如人意。
2003年10月,王登红研究员 王登红.关于四川石棉镇龙沟铂矿的工作建议.2003年10月16日提交给紫金公司
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3次深入矿区进行调查采样,包括采集重砂大样和大量的岩石、矿石样品。通过室内外的工作,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反复多次无论是光薄片还是重砂中都未再找到铂矿物,化学分析也未见到铂矿化的迹象,矿物成分非常特殊等。这些问题将在下文进一步讨论。
Ⅷ 为什么四川多地震
5月15日以来,中来国地质源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Ⅸ 四川绵阳有哪些县
截至2016年,绵阳市辖5个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3个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
绵阳,别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区、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介于北纬30°42′—33°03′、东经103°45′—105°43′之间,总面积20248.4平方千米。
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9)四川石棉县地质局扩展阅读:
绵阳的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绵阳市地貌受区域地质格局的控制而分属于四川三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安县雎水镇到江油马角坝镇一线以北属龙门山山地区;东南部盐亭县、梓潼县属盆北低山区;西南三台县、涪城区、游仙区等属盆中丘陵区。绵阳市地貌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也由山地向丘陵过渡。
2、气候特征
绵阳市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2016年,平均气温17.9C,空气优良天数279天,年平均降水量823.3毫米。
3、水文概况
绵阳市受地貌影响,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所有河流、溪沟都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与西河,全属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7.2%,对市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绵阳
Ⅹ 石棉是在龙门山断带上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龙门山断裂带突然发作,大地撼动,震级7.8级,从而造成四川地震。
龙门山、龙门山断裂详解
龙门山介绍
沱江和岷江的分水岭,四川省著名地震带。四川东、西部主要气候界线之一。龙门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龙门山前缘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广义还包括后缘部分,两者以北川至青川深断裂为界,北起广元,南达都江堰市,全长约350公里,包括龙门山、九顶山和茶坪山,为岷山东南延伸部分。广义龙门山山脊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九顶山主峰狮子王4984米。构造上为北东向褶断带,逆掩断层发育,组成叠瓦式地貌,如白鹿顶、天台山、天麻坪等一系列二叠纪“飞来峰”。岩性多样,从古生代的片岩、板岩、千枚岩、石灰岩到中生代的红色砂泥岩、栎岩都有分布。此外有花岗岩,为四川省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也是中国泥盆系地层沉积的典型地区。山体东陡西缓,东坡多以断崖与盆地底部相接。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18次。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西部背风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
龙门山断裂带科学探源
从成都向西北方向159公里便是有“川西锁钥”之称的汶川县。昨天下午14时28分,7.8级的强烈地震猝然降临这里。
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而汶水即为岷江。如果可以鸟瞰这里,蜿蜒的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你也会发现,这里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为6250米,东南部岷江出口处海拔则仅为780米。相对高差大,地形坡度陡, 临空面发育,沟谷纵横,切割强烈。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
据有关专家介绍,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告诉新华社记者,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处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斜跨北东南西方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规模大而位置特殊。该地震带长约400公里,宽70公里。
变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构造活动与地表共同孕育的结果。龙门山形成于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现今龙门山最显著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处在1 000 m至2 000 m之间。沿北东方向,龙门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间界限逐渐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龙门山地区宏观上看构造性质相似,受力环境一致,地质学家近年来进行了不少整体研究。汶川县处于九顶山新华夏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 断层、褶皱发育,构造对岩土体的改造强烈。同时,区域构造运动应力场的作用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性破碎, 结构面发育,从而使岩体力学性质大为变化,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条件。
1610~1900年龙门山地震带只有2次强震记载,而1900年后的阶段较为活跃,1900年至2000年这100年间5级以上地震则比较完整,共发生14次地震,即1900年邛崃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县和茂县地震、1940年茂县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绵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准台江道崇曾详细研究了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他指出,1960年以来大于等于4.5级的地震有明显“成组”发生特征,可以把此间(1960~1994)14次地震划分成7组,除了第6组为次地震外,其余各组均成对出现。1995年,有研究表示,该带强震频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对活跃。强震活动的盛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其主体活动地段为汶川-茂县一北川段和天全一宝兴段,二者的强震具有交替发生的特点。
不过汶川县地震台的陈晓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了一些变化,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即1900年前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是由北(北东)往南(南西)迁移;1900年以来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东)迁移。
根据美国国家地震调查局(USGS)的测量数据,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公里。《财经》杂志引述研究人员的话指出,且不论美国国家地震调查局的数据是否准确,但此次大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当无疑义。通常,震源位于地下70公里之内的,都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地震能量越大。”
本报记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研究所对当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报目录(里氏震级ML ≥3.0),共有22处,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为汶川,震级3.2级,深度8公里。
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大队胡炎认为:X形活动断裂带控制着川、滇两省大多数主要地震的发生,如“跷跷板”两端之互动。据已发生过的破坏性地震资料看,一般情况下, 南东向组发震时,北西向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关专家告诉新华社记者,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断裂带(fault zone)
亦称“断层带”。有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断层带的宽度以及带内岩石的破碎程度,决定于断层的规模、活动历史、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从几米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压性活压扭性断层带比单纯剪切性质的断层带宽。在一些大型的断层带中,由于被后期不同方向的断层切错,和夹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块,只是断层带的结构趋于复杂化,从而在近代的断层活动中容易形成运动的阻抗,是应力易于积累和发生地震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