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地质研究生院
㈠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分数线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专术学位类)
工学(不含工属学照顾专业)总分265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
建筑学、工程(不含工程照顾领域)、城市规划
总分265
㈡ 山东理工大学始建于哪一年
山东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33万册,电子图书、期刊(含学位论文)78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9亿元。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健全校院两级国际化推进机制,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9个国家的10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2)山东理工大学地质研究生院扩展阅读:
学校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2657人,其中专任教师2151人、教授274人、副教授69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9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
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国家重点工程人才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9人。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泰山系列人才1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特聘教授60人。
㈢ 山东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及什么专业好
山东理工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含: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图书馆学
档案学
采矿工程
石油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勘察技术与工程
资源勘察工程
地质学
矿物资源工程
地质工程
财政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会计学(ACCA方向)
保险
贸易经济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投资学
国际贸易专业(文理兼收)
金融工程
(英语)国际贸方向易
国民经济管理
注册会计师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稀土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车辆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电子商务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国防生
汽车服务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物流装备
法学
(医事法律专业方向)四年制
热能与动力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工程物理
工学院
影视艺术技术
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工程力学
网络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软件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软件工程
光电信息工程
测绘工程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化工与制药
管理科学
国际商务
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
行政管理
市场营销
商务英语
旅游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林产化工
森林工程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物流工程
飞行技术
交通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航海技术
轮机工程
航运管理
车辆工程
交通运输
经济管理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刑事科学技术
消防工程
光信息技术
物理教育专业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
地理物理系国防生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社会学
社会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化工程
包装工程
印刷工程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信息对抗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国际政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学与行政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国防生
工程力学定向生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历史学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世界历史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
刑事司法学院
数理试点班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科学班(数理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
化学
分子科学与工程
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
应用化学
生物化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小学教育
艺术教育
天文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城市管理
公共关系学
物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社会学系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房地产经营管理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
园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
光信息与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信息科学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电子技术科学
信息安全
材料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
材料化学
材料物理
材料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
资源环境科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生物信息
植物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生物技术
地球物理学
文科实验班
中外文化综合班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汉语言文学含基地和师范班
传播学
新闻学
广告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编辑出版学
艺术学
舞蹈学
工业设计
计算机三维动画
音乐剧
艺术管理系
工艺美术
音乐教育系
绘画
雕塑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舞蹈编导
戏剧学
表演
导演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摄影
录音艺术
音乐表演
动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国画、油画多媒体艺术专业
音乐工程系
艺术史论
艺术设计
作曲专业
微电子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光信息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经贸日语
朝鲜语
俄语
日语
英语
泰语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
德语
法语
散打
武术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
冶金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复合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光电信息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档案学
PS:相对较好的专业,可考虑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交通运输第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
㈣ 山东理工大学勘探技术与工程这个专业好么属于哪个学院的
一楼果断脑残,谁来tm告诉你资环不自好就业的?资环的环境工程专业确实非常垃圾,但是采矿、矿加专业就业率百分百绝对没问题,勘查还没有毕业生,估计就业也没问题。。。本人资环11年毕业生,资环的勘探技术与工程是10年新上的专业,近似于地质工程,毕业后很可能野外作业所以我不建议你报考。理工大最好的专业确实是车辆工程,考研就业都是最优选择。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确实是农机,但是就业很一般,起薪非常低,几乎没有到3000的,你也知道农机行业利润比较低。理工大推荐报考顺序: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交通运输、材料科学与工程。
㈤ 山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该学校与山大无任何关联。
学校好不好,第一要看师资,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该校既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校长姚福生先生,又有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我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我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我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现有专任教师1848人,其中,教授204人,副教授497人;还有……
该校图书馆是山东省最大、收藏数目最全的,该校交通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全省第一,该专业就业率百分之百,考研率百分之六十以上,该校在07年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在省内高校排名仅次于青岛大学和山科大,近几年来发展又好又快
但是该校是理工为主,逻辑思维要强,一向都是那生多于女生,但文科的许多学院和外国语学院都是女生多的,而且外院就业形势很好,只不过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女生可能不是很擅长,但找工作性别影响不大,不必担心,只要你有兴趣就行啊,我们车辆工程1班就是女生比男生多,关键就看你的兴趣。
欢迎你来理工大!!
㈥ 山东理工大学怎么样
经管类挺好的,去年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成商学院,东校区全部成了商专学院的天下,教学质量属和管理都明显有很大的提高,山东理工大学近几年声誉不错,我是商学院的,所以比较了解。其他文科学院不是很了解,法学也还可以。PS:如果能去交通与车辆专业最好,现在已有博士生试点,高考分数直逼一本线
这个学校在山东淄博,分东西两个校区,离得挺近,出门很方便,机械,车辆,电气类专业不错,住宿条件比较好,大部分是六人间,有一小部分是8人间,我们那时主要是一部分大一住,校园环境特别好。
专业不错,就业也很好,比较起来,烟台大学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文科相比较好些。理工大的综合排名要高,工科强些。
㈦ 请问山东理工大学在哪,学校大不大,周围环境好不好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我们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按文理大类招生为特征的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张扬学生个性、凸显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在这里可以修读多学科的优质课程,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诲,领略学术前沿的风景,从中体会科学的力量和智者的光辉;可以浏览图书馆几百万册的丰富藏书,利用省内一流的网络技术平台获取信息,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里动手操作,从而品味知识的精深和求知的乐趣;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性重要赛事,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潮,深切感受创造的激情和收获的欣喜。建校50年来,十几万“人文素质高、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从这里走出,他们将“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铭记于心,或专注于学术研究,或投身于社会事业,或创办高科技企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也在这里不断积淀和丰厚,激励着后来的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理念,坚信“校园无闲处,处处皆育人”,优美的环境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净化心灵。我们依托齐鲁文化的丰厚底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不断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绿化美化,突出人文景观建设,营造了“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在穿寒涉暑的四季轮回中,在占地240公顷的美丽校园里,32000多名学生、2600多名教职工于勤奋读书、精心治学之余,尽情领略着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诗情画意,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与美。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师是成就大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一群卓然有成、不断进取的教师汇聚校园,其中,既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姚福生先生,又有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我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我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我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还有一批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等,他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勉教学,潜心研究,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山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我们深信,科学探索,自主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优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我校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车辆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纤通信检测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等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我们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我们深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办学的理念,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先后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广交朋友,开展卓有成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我们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入读我校,共建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和谐发展的良好平台,我们也积极创造条件把我校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学习深造,使他们深入了解世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山东理工大学永远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在秉承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㈧ 急~~~~山东理工大学测绘工程
我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我们学校主要是培养工程测量方面的技术人版员。主要课权程就是一般的测绘都会开的基础课。有测量平差,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等。
就业主要是去一些施工单位,如中铁,中国黄金,和一些测绘基础单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考研究生。
至于可不可以进山东煤田地质局,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应该里面需要我们专业的学生,但是你能不能进,就看你的本事了。
祝你考上山东理工大学,在那里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总之,在理工大,我们测绘专业绝对是排得上名次的。是个不错的专业,就业考研情况都挺好的。
㈨ 山东理工大学优势
山东科技大学好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黄岛)、济南、泰安三地办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
设有16个学院和9个教学系(部)以及1个独立学院,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2个本科专业。有包括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7个,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
学校现有在校生3.8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700余人,独立学院学生6900余人。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11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学者”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8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导师125名。
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财政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岩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工程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研究院(所)80个。2001年至2007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96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31项,承担科技开发(横向)项目2346项,科技经费6094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643 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900 篇,出版著作581部;鉴定科技成果286项,获准专利57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8项。2004-2007年连续四年科研经费过亿元,2007年科研经费15095万元。
校办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已列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入驻企业和科研单位50余家。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6个国家的76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并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学校接收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德国、蒙古、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留学生。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承办和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
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矿业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1951年7月,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
1953年,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迁至淮南洞山更名为淮南煤炭学校。
1958年淮南煤炭学校升格为淮南煤矿学院。
1958年6月成立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7月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
1963年3月,淮南煤矿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
1971年11月,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学校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
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
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
2001年3月,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
院士:
山东科技大学院士
宋振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蕴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宝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盛纲 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维唐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陈 颙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刘先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陈俊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特聘教授
冯纯伯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芙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毓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 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春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宋 扬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陶华学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靳奉祥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院系设置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教育学院
文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理学院
历任领导
刘子光,山东陵县人。1920年生,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8年至1970年曾任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山东煤矿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顾问。刘子光同志无论在煤炭生产还是教育战线,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发展煤炭生产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卓越成绩。特别是在山东煤炭专科学校创建时期,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山东煤矿学院创建中,1963年山东煤矿学院与淮南矿业学院等校并校后,面对众多困难,团结建校,艰苦建校,为创建新型的煤炭高等院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0年4月19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70岁。
刘辛人,浙江杭州人。生于1920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肄业。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调来山东矿业学院工作,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至1980年代理院长,1980年至1983年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83年开始任山东矿业学院顾问。1985年离职休养。刘辛人在任山东矿业学院院长期间,为实现学校工作重点转移,适应煤炭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抓了专业调整、稳定教学秩序、重建科研机构等项工作,为把我院建成工、理、管结合的多科性院校奠定了基础。
田景瑞,教授,辽宁义县人。1923年7月生。日本秋田矿专采矿系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1月调来山东矿业学院工作,先后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1985年9月后不再做院领导工作,任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田景瑞教授在任山东矿业学院领导工作期间,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对学校领导体制、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他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倡导教学改革,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师资培训规划,提出明确要求,狠抓具体落实;积极推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1998年8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泰安逝世,终年75岁。
沈光寒,教授,上海市人。1933年3月生。原苏联西伯利亚冶金学院研究生部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由淮南矿业学院并校来山东煤矿学院,先后任系主任、副院长、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务。1993年后,不再担任院领导职务。他在任山东矿业学院党政领导工作10多年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求真务实,推进了学校的综合改革,使我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上新水平,学科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更为活跃。沈光寒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丰富,成绩优异,由他主持完成的《山东矿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和成果》研究,1989年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沈教授在学术上也有较深造诣,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层与地表移动的模型识别与参数识别》,199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井特殊开采的理论与实践》一书,1996年获煤炭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沈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霍万库,教授,黑龙江呼兰县人。1936年10月生。北京矿业学院机械系结业。中国共产党党员。1957年9月来山东煤矿学院任教师,先后任机械系副主任,工程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从1985年4月开始,先后任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他任山东矿业学院党政领导工作近12年,努力工作,措施得力,在促进学院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上层次工作中成绩突出。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业务上坚持一拓宽三加强,即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外语,计算机教学;坚持科学管理,爱护学生;抓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为龙头,促教学上水平。为使山东矿业学院由行业性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做出了贡献。霍教授1995年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在任职期间,曾三次成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山东省党的代表大会,霍教授在学术上也有较高造诣,由他牵头和参与进行的《切割大理石岩石锯条》等项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曹书刚,教授,山东冠县人。1945年9月生。山东矿业学院机电系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肥城矿务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书记。1994年6月,调来山东矿业学院工作,任党委书记;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兼任院长。曹书刚教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指导思想和“抓大事、抓重点、抓突破、抓落实”的工作方法,重点抓了跨世纪人才培养和“三重点建设”,近几年来使山东矿业学院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效益上了新台阶;1996年山东矿业学院被山东省高工委、省教委授予“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迎接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积极进行调研和探索,为进一步发展积极进行了准备。曹书刚教授的《煤矿质量标准化理论与实践》,1994年9月获煤炭部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特等奖;曹教授还荣获“全省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干部”称号,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刘向信,1955年生,山东滨州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历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春秋,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候补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矿业学院副院长、院长,1999年起任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矿业协会副会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任等职务。
官方网站:www.sst.e.cn 218.58.59.93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齐国故都、现代工业重镇—淄博市。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跃居省属高校前列,各项事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办学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理工科大学。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突出工科优势,强化理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
二 历史沿革
学校由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东工程学院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文革”前山东省13所本科高校之一。淄博学院是1998年合并组建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设立山东理工大学。
三 教学情况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185人,其中研究生513人,本科生28566人。设有63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2622人,专任教师1848人,其中教授204人、副教授497人,博士232人、硕士89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校长姚福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另聘有6位院士担任我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109.6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30.92万册(种),其中电子类图书186.86万册(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9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6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6个。多媒体教室208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运动场面积17.57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科优势专业与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匹配情况
序号 优势专业 设置时间 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车辆工程 1978 车辆工程学科 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1958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76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山东省精密模具实验室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7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矿物资源工程 1994 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交通运输 1976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 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生物科学 2001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0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四 学术成果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几年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十五”以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8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280项。获各类科研奖励68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422篇,出版专著、教材374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五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六 所获荣誉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声誉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生源充足、质量高,省内理科生源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2006年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山东省本科二批分数线19分。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我校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全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2004、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我校分别列全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3位);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18位;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我校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4-2006年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2008年为全国13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