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囯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陈红汉
Ⅰ 地质系有什么好大学详细一点,非常感谢
地质系好大学很多,比较出名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两个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单位之一。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为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资源勘查类学科群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赵鹏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为首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姚书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为首的"矿产普查与矿床学"、李思田教授、解习农教授、王华教授为核心的"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费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陈红汉教授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吴冲龙教授为首的"地矿信息系统与地质过程模拟"五大科研群体,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以李江风、王占岐教授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其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来,我院科研在学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续增长,年均经费3000万;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44篇被SCI检索、92篇被EI检索、54篇被ISTP检索,编撰科技专著共90 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其中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3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学院下属7个教研室,包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构造地质教研室,地球化学教研室,矿物岩石教研室,矿床与勘探教研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教研室,第四纪教研室。学院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16个学科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勘查评价与地学信息3个学科群。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程硕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学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及造山带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50多篇。学院现有北京市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球化学实验室(包括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和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和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包括矿石学与矿相学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和资源勘查评价数字化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在国内是最强之一,应该毫无疑问,当然南京大学可以与他一决雌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学人才,其中两院院士有2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名。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办学传统和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爱国奉献,真诚团结,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现每年招收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与水资源及地质工程共5个专业。设有理科“
地质学”和工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共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每年招收约90名硕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还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地质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又属江苏省重点学科。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隶属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是中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1909年创办时称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1913年地质学门暂停招生。1917年恢复招生。1919年改称地质学系。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至长沙﹐1938年在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迁回北平後仍称地质学系。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设地质地理学系﹐1955年地质学专业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单独设立地质学系。何杰﹑王烈﹑王绍瀛﹑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灝﹑谭锡畴﹑袁复礼﹑杨钟健﹑侯仁之﹑乐森浔﹑何国琦等诸多地质学家都曾在该系任教。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地球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质学好大学还有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长春地质学院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中国石油大学(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质主要偏向了)、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并入)、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大学(也是偏石油地质的)等等
还有海洋地质专业,最强的当属同济大学,有汪品先领衔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堪称一绝;海洋地质还有中国海洋大学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绍这么多吧,欢迎追问!
Ⅱ 陈红汉的论文专著
第一作者
1、Honghan Chen, Changmin Chen, Xiong Pang, Jiahao Wang, Wanzhong Shi. Natural
gas source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Panyu
lower uplift: An insight into the deep water prospects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47-52
(SCI)
2、Honghan Chen, Jiahao Wang, Yuhong Xie & Zhenfeng Wang. Geothermometry and geobarometry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fluids, 2003, 3(3): 177-188(SCI)
3、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and Sitian Li. Observation of catastrophic degassing from the mantle-crust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295-305(EI) 4、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Large-scale seismic thermal anomaly linked to hot fluid expulsion from a deep aquifer.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53-56(SCI)
4、Honghan Chen, Li Sitian, Sun Yongchuan et al.. Two petroleum systems charge YA13-1 gas field in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AAPG Bulletin, 1998, 82(5A): 757-772(SCI)
5、Honghan Chen, Shuzhen Yao, Jiahao Wang & Chunquan Li. The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fluid-bearing natural gas inclusions for geothermometer & geobarometer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2, 13(3): 240-247(EI)
6、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Zhang Qim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gas amount using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20): 1729-1733 (SCI)
7、Honghan Chen, Zhang Qiming, Shi Jixi. Evidence of fluid inclusion for thermal fluid-bearing hydrocarbon move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 40(6): 648-655(SCI)
8、陈红汉, 董伟良, 张树林, 等. 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技术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3): 207-211
9、陈红汉, 龚再升, John Parnell. 碎屑石英颗粒继承性裂纹和空隙胶结物中同生流体包裹体——获取古环境温度和盐度又一新途径. 天然气工业,2002, 22(1): 9-13(EI)
10、陈红汉,地质流体:多学科技术和概念的相互渗透——第二届国际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流体演化、运移和相互作用大会简介,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204-206
11、陈红汉,李纯泉, John Parnell. 流体包裹体地层学及其在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2002,27(增刊):329-332
12、陈红汉,李思田,活动热流体与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996,3(3-4):259-262
13、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沉积盆地异常超压与岩石破裂耦合动力学模型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4,13(4):65-71
14、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等,莺—琼盆地烃类气源岩判断及评价,“八五”地质科技重要
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中国地质学会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5、陈红汉,孙永传,叶加仁,莺—琼盆地的独特埋藏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8(5):329-336
16、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运用δ13C瑞利模型判断气藏运聚过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29-33
17、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等,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评价气源岩理论潜在生气率,科学通报,1995,40(10):924-927
18、陈红汉,杨甲明等,莺—琼盆地YA13-1气田成藏过程分析,石油学报,1997,18(4):
32-37(ISR)
19、陈红汉,张启明, 施继锡.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中国科学(D辑),1997,27(4):343-348
20、陈红汉. 沉积盆地C-He天然气系统研究进展.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
295-298
21、陈红汉. 第三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简介.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2): 288-289
22、陈红汉.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43-150
23、陈红汉. 运用系统熵折衷法选择最佳分组组间距的尝试. 地质科技情报,1988,8(3):
109-114
第二作者
1、Gong Zaisheng; 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Coupling processes between self-
oscilla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periodic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
(5): 494-500(SCI)
2、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et al. Significance of fibrous mineral veins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623-627(SCI)
3、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7, 2003:275-283 (SCI)
4、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fluid migration, inclu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Petroleum Systems and Evolving Technologies in African E & P. 2000, Elsevier, UK
5、John Parnell and Honghan Chen. Hot oil in the Russian Arctic: Precipitation of vanadiferous bitumens, Novaya Zemlya. Mineral Depos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Piestrzynski et al. (eds.), 2001: 71-74(SCI)
6、LI Chun-quan, Honghan Chen, Li Sitian.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of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Tahe oil field, Tarim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8): 976-978
7、SHI Wangzhong, Chen Honghan, Zhang Ximing and Chen Huichao.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341-348(EI)
8、SHI Wanzhong, CHEN Honghan, CHEN Changmin, PANG Xiong, ZHU Ming.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007, 1(2): 241-250(SCI)
9、Wanzhong Shi, Honghan Chen, Ximing Zhang and Huichao Chen.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2004, 15(3): 341-348
10、高秋丽, 陈红汉. 莺歌海盆地LD8-1构造古压力热动力学模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5, 17(2): 84-88
11、龚再升, 陈红汉, 孙永传. 莺歌海盆地流体压力自振荡与天然气幕式成藏的耦合特征. 中国
科学(D), 1999, 29(1): 68-73
12、郝雪峰, 陈红汉, 高秋丽, 宋国奇. 东营凹陷牛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微观充注机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182-190(EI)
13、李纯泉, 陈红汉, 张树林. 琼东南盆地压力场及其演化特征. 新疆石油地质,2002, 23(5): 389-391
14、李纯泉,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石油学报, 2005,
26(1): 42-46
15、李纯泉, 陈红汉.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天然气工业,2007, 27(8): 20-22(EI)
16、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1): 94-98(EI)
17、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
成藏时期.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4): 60-66
18、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EI)
19、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庞雄, 朱明.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 (EI)
20、石万忠, 陈红汉, 何生.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的定量评价及其超压成因. 石油学报, 2007, 28(6): 59-65(EI)
21、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陈惠超.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
22、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
23、孙永传,陈红汉, 李惠生. 莺—琼盆地热流体活动与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地球科学,1995,20(3):276-282
24、孙永传,陈红汉,石油地质动力学的内涵与展望,地学前缘,1995,2(3):9-4
25、王碧维, 陈红汉, 宋国奇.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1): 33-35
26、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2): 247-252, 266(EI)
27、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29(3): 12-16
28、王存武, 陈红汉, 施和生, 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天然气成因研究. 天然气工业, 2005, 25(8): 6-8(EI)
29、王家豪, 陈红汉, 王华, 等. 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发育演化及三级层序对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140-146(EI)
30、王树昆, 陈红汉, 徐兴永. 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南方油气, 2006, 19(1): 20-23
31、杨香华, 陈红汉, 叶加仁, 等. 渤中地区大型湖泊三角洲地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14(4): 226-231
32、姚光庆, 陈红汉, 何仕斌等. 渤中地区第三系储层地质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 249-253
第三作者
1、John Parnell, Mazzini A and Honghan Che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f
chemosynthetic carbonates: Strategy for seeking life on Mars. Astrobiology, 2002,
2(1): 43-57(SCI)
2、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et al. The use of integrated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in constraining oil charge history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examples from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535-549(SCI)
3、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in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ratigraphy. Calgary in Canada, 2000 (not in paginated) (SCI)
4、John Parnell, Watt G, Honghan Chen, Wycherley H et al.. Kaolin polytype evidence for a hot-fluid pulse along Caledonian thrusts ring rifting of the European Margin.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3): 419-432(SCI)
5、Jorden Kelly, Parnell J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studies of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705-709(SCI)
6、单秀琴, 李剑, 胡国艺, 陈红汉, 等.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计算油气的充注史和古流体势——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59-165
7、杜灵通, 吕新彪, 陈红汉. 济阳坳陷二氧化碳气藏的成因判别.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5): 629-632
8、郭小文, 何生, 陈红汉. 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26(1): 71-76
9、石万忠, 何生, 陈红汉. 多地震属性反演在地层压力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物探, 2006, 45(6): 580-585
10、马红强,陈强路,陈红汉. 盐水包裹体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3, 25(增刊): 601-606
11、庞雄, 陈长民, 陈红汉, 等. 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动力条件研究. 中国海上油气, 2008,
20(1): 9-14
12、汤华云, 郑建平, 陈红汉, 等. 山东半岛第三纪基性火成岩He-Ar同位素与岩浆起源.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7, 37(4): 451-459(SCI)
13、汪立君, 郝芳, 陈红汉, 等. 中国浅层油气藏的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地质通报,
2006, 25(9-10): 1079-1087
14、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沉积、地层响应——以库车坳陷
下白垩统为例.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大学), 2007, 14(4): 114-122
15、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地层记录:库车坳陷下白垩统.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25(6): 31-36
16、杨计海,罗晓容,陈红汉,何丽娟,汪集旸. 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模式分析.
Ⅲ 姚光庆的专著
1、姚光庆,蔡复忠贤 编著,制油气储层地质学原理与方法,2005,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姚光庆,孙尚如 周锋德 著,非常规陆相沉积油气储层,2004,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姚光庆,王华,兰廷泽 主编,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2003,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姚光庆,油气储层地质学(校内教材),1998,中国地质大学教材科
5、张博全,关振良,姚光庆等,油藏开发早期描述──以一个中生代砂砾岩油藏为例,1995.12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6、赵彦超,姚光庆,陈红汉,油藏描述(校内教材),1994,中国地质大学教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