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段振豪
㈠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
数学物理学部(共5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尤峻汉 74 天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王 牧 48 晶体生长物理学 南京大学
王顺金 73 核物理、理论物理 四川大学
邓小刚 50 流体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卢炬甫 63 天体物理 厦门大学
史生才 46 天体物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叶友达 47 空气动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叶向东 48 动力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叶沿林 55 核物理 北京大学
向 涛 48 凝聚态理论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庄鹏飞 53 核物理 清华大学
祁力群 65 运筹学 香港理工大学
何红建 46 粒子物理理论 清华大学
佘振苏 48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张 旭 42 数学 四川大学
张继平 52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物理、理论物理
张富春 65 凝聚态物理 香港大学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李 锋 50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十一研究院
李有泉 48 理论物理 浙江大学
李重生 64 理论物理 北京大学
李嘉禹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杜东生 71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汪卫华 47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汪景琇 67 太阳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邵启满 48 概率统计 香港科技大学
陆坤权 71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陈十一 54 力学 北京大学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陈志明 45 计算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周向宇 46 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孟 杰 45 核物理、理论物理 北京大学
宗传明 48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欧阳颀 55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范更华 54 数学 福州大学
郑伟谋 65 物理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姚凯伦 67 凝聚态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段海豹 55 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赵 刚 50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赵政国 55 原子核与粒子物理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洪杰 56 核科学技术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
究所
毅明 55 数学 香港大学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盛政明 44 等离子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黄 涛 71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景益鹏 47 天体物理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程崇庆 54 数学 南京大学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物理
戴子高 46 天体物理 南京大学
魏悦广 51 固体力学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化学部(共4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于吉红(女) 44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马大为 47 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马光辉(女) 46 生物化工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方维海 55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毛在砂 67 化学反应工程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王利祥 46 高分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彦吉 63 刑事科学技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王柯敏 53 分析化学 湖南大学
帅志刚 48 物理化学 清华大学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刘云圻 62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刘 育 57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孙世刚 56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孙红哲 46 无机化学 香港大学
安立佳 46 高分子物理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吴 玮 48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 武汉大学物理
张洪杰 57 无机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张新荣 54 分析化学 清华大学
李永舫 6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李玉良 61 无机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李前树 69 物理化学 华南师范大学
李峻柏 46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杨芃原 62 分析化学 复旦大学
杨秀荣(女) 65 分析化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杨金龙 4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 柏 48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吉林大学
杨 震 51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陆小华 51 化学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陈国南 62 分析化学 福州大学
陈接胜 46 无机化学 上海交通大学
岳建民 49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侯雪龙 56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俞书宏 43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宇亮 48 分析化学、放射化学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席振峰 48 金属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
寇 元 63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梁 宏 46 生物无机化学 广西师范大学
谢作伟 47 有机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韩布兴 53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71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孔祥银 46 医学遗传学和医学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因组学 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
王书荣 71 神经生物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王 文 43 遗传学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王 岩 49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
王松灵 48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明鑫 56 生化专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王海燕(女) 73 内科学(肾脏内科) 北京大学
王喜军 49 中医药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任 东 48 昆虫学 首都师范大学
刘耀光 57 作物遗传学 华南农业大学
孙之荣 64 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 清华大学物学
孙树汉 58 遗传学 第二军医大学
朱永官 43 环境土壤学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朱 军 62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何祖华 48 植物生理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吴清玉 59 心脏外科学 清华大学
张大兵 43 作物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张 旭 49 神经科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其清 57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
张学军 55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学 学研究院
李素芝 57 高原病 西藏军区总医院
杨安钢 57 免疫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杨 晓(女) 44 发育遗传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杨维才 47 植物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沈中阳 48 肝脏移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邵一鸣 54 医学病毒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子江(女) 51 妇产科学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陈孝平 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陈晔光 46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周广胜 45 生态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金会庆 54 预防医学(流行病学) 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
哈木拉提 51 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
·吾甫尔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胡 兰(女) 43 遗传学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赵劲民 48 骨科学 广西医科大学
赵继宗 65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郝小江 59 天然药物化学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饶 毅 49 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 北京大学
凌锋(女) 59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徐安龙 48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中山大学
徐 涛 40 细胞生物物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格日力 58 临床医学 青海大学
郭亚军 55 肿瘤学 第二军医大学
钱 前 49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高 福 49 结构免疫学、病原微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学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曹晓风(女) 46 植物表观遗传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学研究所
曹谊林 57 医学(组织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
梁秉中 70 骨外科,显微外科,骨质 香港中文大学
疏松研究
梁雪儿(女) 49 病理学 香港大学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彭少麟 54 生态学 中山大学
彭宝淦 47 骨外科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总医院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蒋建东 52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蒋澄宇(女) 46 呼吸分子病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韩泽广 47 医学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韩家淮 51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慈龙骏(女) 76 荒漠化防治、景观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态学
裴端卿 46 干细胞生物学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
健康研究院
谭华荣 55 微生物遗传学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黎志康 57 植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
黎晓新(女) 61 眼科学 北京大学
薛红卫 41 植物分子遗传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学研究院
瞿 佳 55 眼科学、视光学和视觉 温州医学院
科学
地学部(共52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王二七 61 构造地质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王会军 47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成善 59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学求 49 勘查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王椿镛 65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
究所
冯志强 47 石油地质勘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史培军 52 自然地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宇如聪 49 大气动力学 中国气象局
庄国顺 64 大气化学 复旦大学
成秋明 51 数学地质、矿产普查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勘探
朱伟林 55 海洋石油地质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何大明 52 水文地理学 云南大学
张小曳 48 大气气溶胶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立飞 48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张忠杰 47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李子颖 47 铀矿地质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李建平 42 气象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 49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杨树锋 64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沙金庚 62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
研究所
陈 鸣 54 矿物学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
究所
陈中原 58 自然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陈发虎 48 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
陈仲良 57 气象学 香港城市大学
陈晓非 53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骏 56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周成虎 4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
侯增谦 50 矿藏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宫辉力 54 信息水文地质 首都师范大学
段振豪 51 计算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
赵志新 64 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赵思雄 71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郝 芳 47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夏 军 56 水文学及水资源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
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 抒 54 海洋地质学 南京大学
崔 鹏 53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
持学(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黄思训 64 大气科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黄润秋 47 工程地质学 成都理工大学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态学 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葛全胜 48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
蔡运龙 63 地理学 北京大学
樊 杰 50 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续发展 研究所
濮祖荫 74 空间物理学 北京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36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马龙生 70 精密光谱 华东师范大学
尹 浩 51 通信与信息系统 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
所
王小云(女) 44 信息安全 清华大学
王飞跃 49 智能控制、复杂系统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王永仲 66 光学工程 军械工程学院
王立军 64 光电子学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
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建宇 52 光电技术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
王 巍 44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
院
田 捷 51 模式识别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刘伍明 51 光学与量子信息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吕 建 51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朱嘉麟 70 半导体 清华大学
许京军 45 光子学与技术 南开大学
应明生 47 计算机科学理论 清华大学
张书练 65 激光和精密计量 清华大学
张 荣 47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 南京大学
理
李建中 60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景镇 70 光学工程 深圳大学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统软件
杨德仁 47 半导体材料 浙江大学
陆贵文 53 微波及天线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
陈武凡 61 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 南方医科大学
分析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
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 复旦大学
信息
赵葆常 72 光学 中科院西安光学精
密机械研究所
郝 跃 53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骆清铭 45 生物医学光子学 华中科技大学
唐远炎 67 计算机、模式识别、图重庆大学、澳门大学
像处理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徐秋霞(女) 68 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
曹希仁 66 控制系统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程代展 65 系统与控制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
董胜波 50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第二研究院
技术科学部(共55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丁 汉 47 机械电子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丁玄同 63 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方岱宁 53 固体力学 北京大学
王汉功 70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
兵工程学院
王其亨 64 建筑历史与理论 天津大学
王秋良 45 超导电工学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卢天健 46 固体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叶志镇 56 材料物理化学 浙江大学
刘治国 67 功能材料 南京大学
刘维民 48 润滑材料与技术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
究所
向锦武 47 飞行器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 涌 48 高级自动寻的飞行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
设计 研究院
闫楚良 63 飞机寿命与可靠性科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
学 究院北京蓝天时代飞机
强度研究所
何满潮 55 矿山工程岩体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吴学仁 64 断裂力学、疲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张立德 72 材料科学 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张柏楠 49 空间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五研究院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东旭(女) 54 飞行器设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李行伟 58 环境水力学、环境水 香港科技大学
利工程
李宏男 53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李应红 48 航空推进技术 空军工程大学
李国英 47 水利水电工程 黄河水利委员会
杨 锐 46 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陆 卫 49 红外光电子学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究所
陈仙辉 48 材料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林家浩 70 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金红光 54 工程热物理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
所
俞大鹏 52 无机材料科学 北京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段广仁 49 控制理论与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段 进 50 建筑学(城乡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
与理论)
赵阳升 55 采矿工程 太原理工大学
倪晋仁 48 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北京大学
唐春安 53 岩土与采矿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徐世烺 57 水利与土木结构工程 浙江大学
殷敬华 64 高分子材料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
郭烈锦 47 热能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崔福斋 65 生物材料 清华大学
常 进 44 航天应用技术和空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遥感
常 青 53 建筑学 同济大学
曹一家 4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大学
彭练矛 48 材料物理 北京大学
韩祖南 62 导弹总体技术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蒙大桥 53 核材料研究及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
七研究所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
境与工程研究所
管晓宏 55 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滕锦光 47 结构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魏钟铨 73 飞行器总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八研究院
㈡ 段振豪的简介
段振豪,男,1959年8月出生在湖南农村,博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家境不富裕。作为家里读书最多的人,他凭一己之力一步步考出了农村,还考到美国,后回到北京。2011年5月,段振豪被列入中科院2011年度的候选院士名单。
由于发妻揭发二奶,三奶,师生不伦恋而被推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至今担任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国际地球化学最高奖(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CA)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百人计划”,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显著,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原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14人,进入初选名单的为145人,淘汰率超过50%。此前曾入围有效候选人的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此次没有出现在初选名单中。
2011年7月21日,经调查,发现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部门核实后已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段被刑事拘留。2013年元旦前,一中院以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3年,段振豪认为量刑过重,提起上诉。
㈢ 段振豪的成就
研究方向:热力学模型、分子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机模拟方法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地球深部碳探测(Deep Carbon Observatory)地质流体
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和分子动力学交叉学科研究,重点研究C-H-O物质的全球循环和地球深部物质的性状。在地质流体研究方面开展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独创性研究,首次将分子作用参数耦合到流体状态方程中,建立了地质流体模型,不仅重现了全世界上百个实验室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而且能预测实验温压范围以外的流体性质,使原有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应用价值增加至少一倍,这些模型为研究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从而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应用。另外,将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地球化学研究中,推动了分子地球化学的发展,把流体实验研究的温压范围(一般小于600度、3000大气压)扩展到2000摄氏度和10万大气压,为地球深部地球化学定量研究创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其成果被国际同行喻为计算地球化学领域的一大成就。
培养了一个科研团队,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科院优秀论文奖获得者。
发表了很多国际重要刊物文章,并被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所引用,第一作者SCI论文以每年约100次速度上升。 在计算地球化学领域,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到国际上多个实验室验证、被写入多个国际通用软件、并被大量推广到地球化学的实际应用中,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主要成果有:
1.系统地建立了系列地质流体的理论模型, 预测了各种主要地质流体在地球内部的性质和行为。
地球内部物质可以简单地分成固体和流体,流体是地球的“血液”,在各种地质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研究“血液”的作用机制,必须了解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质(PVT性质、密度、相平衡、溶解度、不混溶性、热焓、化学位等)。过去,全世界上百个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表了6万多个流体性质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基本落在几百摄氏度和几百大气压范围内,只有少量数据达到几千或上万大气压。现有实验数据只满足于地表附近几公里内的定量研究,有些流体没有任何实验数据,使得许多地质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无法定量研究。地质流体种类繁多,要想在短期甚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么多体系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各种性质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综合现代物理化学理论结合计算机模拟方法, 建立地质流体体系理论模型。
段振豪带领学生们自1992年以来,建立了一系列不同温压条件、不同地质流体体系物理化学理论模型。这些模型:(1)不仅重现了全世界上百个实验室半个世纪以来发表的6万多个实验数据,而且预测范围超出了实验包含的温压和成分范围,使 原有大量实验数据的应用价值增加至少一倍;(2)被后来多个国家的实验科学家所验证, 也被用来指导实验;(3)被写入多个国际通用软件: TOUGHREACT,OpenGeoSys, ICE, GEOFLUIDS, FREZCHEM。此外,墨西哥科学家Nieva根据段的理论模型专门发展了软件HCO-TERNARY; (4) 被29个国家266多个研究组的600多名科学家广泛用于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成矿条件、地球深部化学过程、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地内压力、多组分多相时空模拟、甲烷水合物形成条件、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早期海洋演化、煤矿灾难预防、变质作用、CO2储藏等地球化学问题;(5) 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大量正面评价,,Nature, PNAS, GCA, EPSL, ES&T, CG等国际著名刊物广泛引用过段的理论模型;(6) 被欧美和澳大利亚学者写入多本教科书 。
2.建立了分子水平上计算机模拟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的方法。
揭示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主要依赖实验和理论模型预测,但是如前所述,高温高压实验难度大,即使上百个实验室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流体的研究仍被限制在几百到几千大气压内。理论模型虽然可以外延到实验温压范围外,但最多只能外延到约两万大气压。 通过分子水平的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成为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因此段振豪结合现代物理化学理论和模拟技术,建立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子水平计算机模拟方法,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 利用量子力学从头算计算机模拟结果,精确预测了甲烷和二氧化碳水合物形成的条件(温度、压力、介质成分、海底沉积物孔隙度);(2) 成功地利用分子动力学原理模拟了地质流体的搬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天然流体的相平衡和金属离子水合物的水溶特性; (3) 结合物理化学模型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把流体实验研究的温压范围扩展到2000摄氏度和10万大气压,填补了大量的实验空白,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喻为计算地球化学领域的一大成就和对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为今后地球深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发表国际SCI文章70多篇。 段振豪第一作者文章SCI引用1000多次, 每年以120-150次的速度上升。此外、段振豪研究员回国后竭力推动国内计算地球化学的发展,负责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并被评为优秀。
总之, 段振豪在计算地球化学领域,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到国际上多个实验室验证、很多正面评价、被写入多个国际通用软件和国际教科书、并被大量推广到地球化学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和影响,使他当选为国际地球化学权威刊物副主编、多个国际学术组织重要领导、并成为获得国际地球化学会士荣誉(fellow)的第一位大陆学者, 是一位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科学家。
培养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多名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在内的许多优秀研究生,已毕业的每一位研究生都在科研教学部门担任教授或副教授职务, 或者在国外一流实验室或大学从事科研工作。鼓励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毕业的研究生报考考本研究组(注:尤其鼓励地学专业的学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