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观后感
⑴ 钟齐鑫攀岩视频 观后感
不知不觉间,一学期的攀岩课已经快要结束了,回想起这段时光,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收获颇多,感触颇多。
记得最开始报攀岩班的时候是抱着好奇的想法,觉得是攀岩一件很酷的事情。其实以前就有在电视中看过攀岩比赛,在岩壁上穿梭,不断去挑战新的高度,既能锻炼自己的魄力,又能增加胆识。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的攀岩班。
第一节课中,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了攀岩的发展史与现状,让我对攀岩有了一定的了解。起初看着岩壁上一个个“抓点”,觉得攀岩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就能“爬高”。可当真正爬上去的时候,才发现真的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那么小的“抓点”,很难用力。不仅需要好的抓力、臂力,还需要良好的平衡性。真的是个技术活。同样,在攀岩中,严格的保护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关乎到攀岩者与保护者的生命安全。在学会攀岩之前,先要学会如何保护他人。 攀岩课不仅让我学会了一项技能,还让我认识到了许多朋友。这里有来自北航、北语、北林、北信科、北体的朋友们,大家都是抱着对攀岩课的热爱来到这里。接触的时间虽短,但彼此间的友谊却不浅,有说有笑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时光,我爱上了攀岩课,也不舍离去。
在快要结课的时候,我想对老师说,谢谢你认真负责的教导,让我学会了如何攀岩,成为了一名攀岩的爱好者,加入了攀岩的队伍。想对同堂的伙伴们说,谢谢你们的陪伴,让攀岩课的时光更加美好,让我学会了攀岩以外的许多知识。如果有机会,下一次我们还能一起同堂,感受攀岩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⑵ 有你真好情景剧(中国地质大学那个)求观后感 拜托了 急!!!
自己想
⑶ 共和国的脊梁———《求是魂》观后感
《求是魂》观后感
昨日观看以竺可桢老校长为原型的母校原创话剧《求是魂》,十分感动,期间多次热泪夺眶而出,几乎是我自投身戏剧观摩与研究十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
这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学大师为题材自主创作舞台剧,首期共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邓稼先)、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竺可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个人以为,在这五部剧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长的形象最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桢是校长,而且他长校是在浙江大学发展最为困难甚至是差点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长在民国时期是与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罗家伦等齐名的教育家,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西迁云南,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大西迁贵州,都为未来中国保存、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我所知,各校西迁过程中,只有竺校长的夫人和幼子由于缺医少药,客死他乡。可以这么说,论西迁期间做出的贡献,竺校长堪与其他校长比肩,而若论西迁期间付出的个人代价,竺校长是最大的。
三、竺校长是老一辈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是旧中国而非新中国)的科学家,是现代中国其本学科的奠基人,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他可以跟蒋介石说不,可以对“人定胜天”提质疑,也可以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长继任者马寅初先生犯言直谏的性格不同,竺校长更为温婉,但尤为坚定。
之所以有难得的观剧感动,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几点对竺校长的一贯崇敬,二是家中几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学院教工,曾经参与西迁;夫人的祖父是1945级数学系校友,苏步青、钱宝琮先生高足,两位老人都曾经亲身感受过竺校长的风范,并时常向后人津津乐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学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现仍住求是村。对母校与老校长的感情绝不只限于我个人的主观体会。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师生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看得出,严谨的案头研究,巧妙的创作灵感和编、导、演、音、美等各艺术部门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结合严整、和谐,学术性、戏剧性、艺术性的交融极为自然。现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觉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学子的青春向几十年前学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还有几点在观剧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印象:
1、竺校长在与马一浮先生对话中,自称“藕舫”恐怕不妥,旧时自称称名,称呼别人称字,似乎是个原则。
2、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满溢同学表演可圈可点,把这位国学大师至真可爱
的书生气表现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叹的是,当时校长对这位先生的尊重,而马先生可以随便就直言校长的话“错!”,今天这样的故事恐不多见。
3、剧中人张云峰(原型为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其子张镜湖,系史地系1948届校友,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有一句台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毕竟是引用孟子原文,还是准确些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迁期间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时,《词学》的作者误为“孟承焘”,当为“夏承焘”。
5、最后一场竺校长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个胶垫,因为在没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数次出现这种情况。
⑷ 助学政策,助我成才。观后感 求篇观后感,不用太多字的!
由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阳光•成长•成才&;—首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颁奖晚会》电视节目近日播出后,在各地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师生们普遍反映,本台晚会以“阳光•成长•成才”为主题,通过朗诵、情景剧、舞蹈、歌曲等艺术表演形式,真实再现了在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下成长成才的一批优秀大学生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广大受资助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感激之情。师生们认为,国家近年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助学政策实施,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下自立自强、成长成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心怀感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政府,服务社会和人民。师生们普遍认为,晚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节目精彩生动,气氛热烈温暖,宣传教育效果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吉林等地师生普遍反映,“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颁奖晚会生动而感人,展示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宣传了在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下成长成才的优秀学生事迹,诠释了国家助学政策“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内涵,使国家助学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教师表示,晚会触人心弦,催人奋发,围绕“感恩、自强、责任”展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坚韧品质和坚强毅力,深入挖掘了国家助学政策育人的这一核心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和感恩回报的责任感。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师生认为,晚会内容丰富,大气磅礴,形式灵活,绚丽多彩,有力传播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声音,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大爱,它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合唱、大汇演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国家助学政策实施的巨大成效,令人振奋。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山大学师生说,这台晚会像一首优美婉转而又不失激情昂扬的歌曲,生动感人地向公众讲述了国家资助政策给受助学生生活及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不少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中国石油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师生认为,整台晚会洋溢在浓浓的自强、感恩、奉献的氛围中,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朗诵的百篇优秀论文节选真情流露、感人肺腑,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师生反映,“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的开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国家助学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华东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师生认为,颁奖晚会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教育形式,通过这样的宣传,树立了典型,指引了方向,引起了关注,凝聚了力量。四川大学师生认为,首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充分彰显了关爱的责任、自强的精神、感恩的情怀,展示了国家助学政策实施的巨大成效,是对国家助学政策实施的一次大力推动。吉林等地教育部门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师生坚信第二届全国“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及征文活动会取得更大成功,希望这种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知晓国家的这个好政策,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惠于这个好政策。师生们一致认为,国家助学政策体系覆盖范围广,投入力度大,凝聚着党和政府对亿万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师生认为,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比关爱,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力促公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定决心。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师生普遍认为,2007年党和政府决定建立新的助学体系,每年投入500亿元,资助2000万名学生。新的资助政策投入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项众人皆赞的民心工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师生认为,国家助学政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青年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实行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又激励优秀学生成才,还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或接受职业教育。对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医等专业的毕业生,志愿到中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国家还实行学费返还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这样就把青年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长安大学师生认为,新的资助政策既保障了学业,又减轻了家庭负担,极大地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项得人心、暖人心的好政策。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认为,国家助学政策为无数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通过这扇窗,他们看到希望和梦想,看到美好的明天。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全芳芳先后失去了爷爷奶奶和父母,在谈到国家助学政策时,她激动地说,“我是不幸的,因为我失去了所有的至亲;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国家、社会、学校没有抛弃我,国家助学政策不仅给了我读书的机会,还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吉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辛彩焕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并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在观后感中写道:“国家助学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着我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说:谢谢您,国家助学政策!”各地各高校积极组织师生收看晚会实况,把收看晚会和参加征文活动作为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上海、江苏、吉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教育部门向本地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师生收看颁奖晚会实况,通过收看节目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的自强自立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系列报道暨征文活动。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校以主题班会、座谈会、写观后感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国家助学政策的突出作用,使学生增强“感恩、自强、责任”的意识。同时要求各校通过板报、电视、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和“助学政策助我成才”的感人事迹,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助学政策就在身边。为扩大宣传范围,深化教育效果,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将晚会实况录像刻录成光盘,随时供师生收看。北京大学整理了颁奖晚会的文字实录在校园BBS上发布。东北大学在校园上发布了晚会视频,“助学政策助我成才”成为学校校园网论坛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东北林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将收看晚会作为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湖南大学、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收看晚会实况后,组织了多场国家助学政策助我成长的讲座和演讲大会,让国家助学政策受益学生向全校师生汇报自己的亲身感受。武汉大学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策划本校“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演讲比赛。重庆大学近期将在受助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并在毕业生中开展“学业诚信、做人诚实、工作诚恳”的“三诚”倡议签名活动。广大师生特别是受助学生表示一定不负关怀,勤奋进取,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各地高校师生纷纷表示,要做国家助学政策的义务宣传员,鼓励家人和朋友共同关注、真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他们共享党的阳光雨露。上海、浙江、吉林等地高校学生辅导员表示,要大力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在工作中落实好助学政策并做好育人工作,使国家助学政策发挥最大效应。北京高校学生表示,要学习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标远大、理想坚定的人生追求,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水产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学生谈到,国家助学政策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我们要把国家的关怀化为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自信自立践诺,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回报社会。东北林业大学受助学生表示,“把自信写在脸上,把理想装在心中,把感激化为行动,把回报贯穿人生。”北京大学学生马秀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四年学费问题,她表示毕业后一定辛勤工作,按时足额偿还贷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天津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马勇打算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捐赠给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川大学一名研究生说:“曾经的苦难和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帮助让我拥有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中有坚强,有奋进,有对党对祖国的热爱,有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今后走上何种岗位,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以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⑸ 周口店观后感
网络一下啊!
要不先写年月日,参加的人,组织的目的
然后写景区先参观回的哪,后参观的那,都有什答么
最后总结一下,嗯人类原来是这么发展来的,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才有了今天的文明。我们要做新世纪的文明人,把北京精神那六个字也写上。。。。就差不多了
⑹ 电影共和国的脊梁之求是魂观后感
《求是魂》观后感
昨日观看以竺可桢老校长为原型的母校原创话剧《求是魂》,十分感动,期间多次热泪夺眶而出,几乎是我自投身戏剧观摩与研究十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
这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学大师为题材自主创作舞台剧,首期共有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邓稼先)、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的《求是魂》(竺可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个人以为,在这五部剧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长的形象最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桢是校长,而且他长校是在浙江大学发展最为困难甚至是差点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长在民国时期是与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罗家伦等齐名的教育家,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西迁云南,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大西迁贵州,都为未来中国保存、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我所知,各校西迁过程中,只有竺校长的夫人和幼子由于缺医少药,客死他乡。可以这么说,论西迁期间做出的贡献,竺校长堪与其他校长比肩,而若论西迁期间付出的个人代价,竺校长是最大的。
三、竺校长是老一辈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是旧中国而非新中国)的科学家,是现代中国其本学科的奠基人,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他可以跟蒋介石说不,可以对“人定胜天”提质疑,也可以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长继任者马寅初先生犯言直谏的性格不同,竺校长更为温婉,但尤为坚定。
之所以有难得的观剧感动,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几点对竺校长的一贯崇敬,二是家中几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学院教工,曾经参与西迁;夫人的祖父是1945级数学系校友,苏步青、钱宝琮先生高足,两位老人都曾经亲身感受过竺校长的风范,并时常向后人津津乐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学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现仍住求是村。对母校与老校长的感情绝不只限于我个人的主观体会。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师生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看得出,严谨的案头研究,巧妙的创作灵感和编、导、演、音、美等各艺术部门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结合严整、和谐,学术性、戏剧性、艺术性的交融极为自然。现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觉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学子的青春向几十年前学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还有几点在观剧过程中随手写下的印象:
1、竺校长在与马一浮先生对话中,自称“藕舫”恐怕不妥,旧时自称称名,称呼别人称字,似乎是个原则。
2、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满溢同学表演可圈可点,把这位国学大师至真可爱
的书生气表现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叹的是,当时校长对这位先生的尊重,而马先生可以随便就直言校长的话“错!”,今天这样的故事恐不多见。
3、剧中人张云峰(原型为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其子张镜湖,系史地系1948届校友,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有一句台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毕竟是引用孟子原文,还是准确些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迁期间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时,《词学》的作者误为“孟承焘”,当为“夏承焘”。
5、最后一场竺校长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个胶垫,因为在没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数次出现这种情况。
《求是魂》是浙江大学创作的校园原创话剧。它反映了竺可桢秉持科学救国梦想,在美国留学期间转投气象专业,成为中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开创中国气象事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开展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他临危受命,带领浙江大学辗转西迁,五易校址,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培育大批杰出人才。耳顺之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奔波大江南北,万里躬行,创造了中国气象研究事业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等部门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的杰出校友,青年科学家代表,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协所属各学会代表、新闻记者共800余人出席观看。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分别演出以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竺可桢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话剧或音乐剧。演出主要面向大学师生、中学生和社会公众,通过科学家主题宣传,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崇高形象,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
⑺ 200字的《大国崛起》观后感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专五千年,历史悠久属,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1405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
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
⑻ 求一片读后感
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明天会怎样?我不得而知。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⑼ 读《地球只有一个》有感 500—600字
上了《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后,同学们的眼眶都湿润润的。的确,学了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主要写地球在宇宙中很小,她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枯竭后,我们别无去处。文章要我们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它的生态环境。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掩卷沉思,地球是可爱的,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她在宇宙中是这样渺小,但是她又是那样的美丽。她虽然渺小,但是她慷慨地给人类提供资源,尽自己的全力来培养我们这70多亿贪婪的人们,她又是多么伟大!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人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妈妈的草地是温暖的摇篮,妈妈的天空是慈祥的笑脸,妈妈的河流是爱的源泉。妈妈,她给了我们优良的生存环境,她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吝啬,总是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资源,满足贪婪的孩子。
但是贪婪的孩子们不断地向地球妈妈索取。我们既是自然资源的索取者,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母亲在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时,又遭受到孩子们极大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只听到锯子声,一棵大树便倒下,就连远处的绿叶也在颤抖。每年,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而失去了生产能力。就拿黄河来说吧,以前黄河是人类的母亲河,现在她却成了我们的灾难河。黄河上游的水是比较清澈的,在流经黄土高原后,水里的泥沙才多起来,水也变黄了。因此,必须努力保持水土,减少流失,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事。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科乎与洁净水无缘。人们将不用的污水排入江河,污染了河水。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总以“地大物博”为骄傲。现在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国“地大”却并不“物博”,而是“地大物薄”。按照有关的数据分析,中国13亿人口,许多重要资源人均数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如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项,约占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九分之一。
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造成山不再青,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美好的家园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我们应植树造林,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不要把草地毁坏,让妈妈心酸;不要向天空吐烟,让妈妈难堪;不要住河里排放脏水,把妈妈心灵污染……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祖国一片蓝天白云。每个人都来营造一方净土,世界将变成“天上人间”!
人类关心自己的未来,就必须保护我们的“衣食父母”——自然环境。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探索新的生存方式,让21世纪天空更蓝,青山更绿,河水更清。
2、
地球,人类的母亲;地球,生命的摇篮;地球,无私的贡献者;地球,世界的绿洲。
没有了地球就没有人类,按理说,地球是我们的恩人,是它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感谢它,可是,如果人们随意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人类别无去处,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保护我们的地球!
是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能去那里生存?科学家已表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尽管科学家已表明,但现在还有一些人没领悟到这一点,依然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来损害地球,本来可以给人类做贡献的许多自然资源,不但不能再生,还给人类的生命带来威胁。作文
当我读到\"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时候,我感慨万千:假如世界上的自然资源都浪费光了,我们怎样生存呢?我不仅想到了自己:自己的作业本用了没几页,随手一扔;随意在课桌上乱刻乱画……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电脑电视开着,家里没人…… 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卖面皮,卖凉粉的都是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 …… 白色垃圾袋满天飞 ……我们的行为太可耻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