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西北地质局演化
A. 核工业中南地质局的介绍
核工业中南地质局的前身是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309队,组建于1955年,是我国第一支专铀矿地质专业属队伍。当时,309队的工作区域遍及长江两岸的11个省(区)。后经几次部署调整,到1964年找矿地域稳定在豫、鄂、湘、桂四个省(区)。1973年,在309队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省第二机械工业局,统管在湘的铀矿地质队、矿山和冶炼厂,豫、鄂、桂的地质队直属部三局领导,1979年,省二机局被撤消,分别设立中南地勘局和湖南矿冶局,1996年中南地勘局改名为中南地质局。
B. 中核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什么关系
了卫国
C. 核工业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勘查院有什么区别
核工业 地质局属于政府管理部门,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两者的关系是上下级和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 本区及邻区火山盆地铀矿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迄今为止,在燕辽成矿带业已发现若干具有工业意义的火山盆地铀矿床和一批铀矿点,矿化点、异常点带及远景片。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460铀钼矿床、534钼铀矿床和781铀矿点分布在本区内,而433、434铀矿床及702钼铀矿床,则分布在与本区相毗邻的燕辽成矿带中段。下面将依次概述这些典型矿床、矿点的基本地质特征。
图5—1460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沉积物;2—早白垩系花吉营组安山玄武岩;3—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三段流纹质酸性火山岩;4—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二段粗面质火山岩;5—次流纹斑岩体;6—断裂构造及编号;7—铀矿床及矿化点
一、460铀钼矿床
该矿床产在沽源火山断陷盆地北部蔡家营—大官厂NE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西段北缘,NE向F45深断裂、NNE向F49断裂和NW向东米克图—四道沟断裂夹持的三角区中(图5—1),矿床定位受F45及其上盘次级NW向F3控制的次流纹斑岩复合部位所控制(图5—2),铀钼矿体主要产在向NE陡倾的次流纹斑岩体的拐弯膨大部位内部,特别是岩体顶部隐爆岩及岩体内接触带的倾向与岩体一致的陡倾构造裂隙带中,在岩体外接触带层状围岩的构造裂隙带中也有部分矿体产出(图5—3)。蔡家营—大官厂NE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最初是受其北缘生长正断层F45控制的向NW倾斜的箕状单断式盆地,由于拖拽作用导致紧靠其北缘的地层局部倾向南东,而形成轴线靠近北缘的不对称的向斜式盆地。随着盆地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南缘NE向断裂F46的形成,才形成现今双断地堑式不对称箕状向斜盆地的面貌。盆地基底为强钾质混合岩化的新太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主要为相对富铀、钾的均质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盆内出露的盖层为由三个喷发韵律层组成的富铀、钾的J3z3酸性火山岩及侵入其中的次流纹斑岩体,盆地外侧出露J3z2粗面岩。460矿床的构造、蚀变和矿化均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和分带性,特别是垂向分带性尤为明显。从深部向浅部依次为黑色脉体伴随强烈红化的脉状充填型矿化、质地较硬的黑色浸染状矿化,近地表浅部质地较软的蓝黑色浸染状矿化和地表的强烈硅化、褐铁矿化、退色的氧化带(图5—4及图5—5)。根据地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同位素地质综合研究和测定资料,确定该矿床经历了岩体侵入和隐爆、矿前广泛而强烈的水云母化蚀变(115Ma)、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状铀矿化(90Ma)、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状钼矿化(90Ma)、喜马拉雅期脉状充填型铀钼矿化(24Ma)和近代表生淋积型铀钼矿化等六个主要地质事件才最后形成的(图5—6和图5—7)。次斑岩体的侵位和隐爆,为后期的广泛强烈水云母化矿前热液蚀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广泛强烈的矿前水云母化作用,既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又使岩石中的成矿元素得以活化,为后期的成矿作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状铀矿化以超显微状铀矿物均匀浸染于次流纹斑岩体中,形成分布均匀,但以品位较低的矿化为特征。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状钼矿化以显微胶状胶硫钼矿为特征,主要均匀富集于1349m标高之上的隐爆岩发育部位,形成高品位的钼矿化,使矿石呈现黑色。燕山晚期这两次成矿作用形成的斑岩型黑色浸染状铀钼矿石(图版Ⅱ—1、2),其矿物共生组合较为简单,主要有胶硫钼矿、黄铁矿、超显微状沥青铀矿及少量闪锌矿、白铁矿,还有较多的紫黑色萤石。从矿石元素组合看,以富As、Hg、S、F、Mo和Au为特征。根据该类型矿石组合水冶大样分析结果,铀和钼均达高品位,金平均含量达0.67×10-6,矿石加工性能良好,具有耗酸量低,铀钼浸出率高和分离系数高等特点。矿石与围岩无明显界线,呈过渡关系。根据穿越矿体剖面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及矿化蚀变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铀钼矿化为同期不同阶段的产物,故不具正相关关系。该期矿化伴随的近矿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下而上,依次为2M1型水云母化带、紫色胶状萤石化带、硅化带(图5—8)。铀钼主要富集在水云母和萤石化带中,而在上部硅化带中,有钍和重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根据矿石全岩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成矿年龄为90Ma,为燕山晚期的产物。喜马拉雅期脉状充填型钼铀矿化产出范围标高比前者偏低,从1476—1067m,主要受岩体内接触带F3上盘次级构造裂隙带所控制,黑色的矿脉旁侧伴随着红化,并穿插于早期的黑色浸染状矿石之中(图版Ⅱ一3、4)。在早期浸染状矿化范围的下部形成二者的叠加型富矿。该期矿石具脉状和角砾状构造,矿石与围岩界线明显,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较早期矿化复杂,铀矿物为沥青铀矿,呈胶球状与胶硫钼矿密切共生(图版Ⅱ—5、6,Ⅲ—1),二者包裹或交代生成较早的闪锌矿和方铅矿(图版Ⅲ—2、3、4、5)。金属矿物还有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白铁矿、辉钼矿、辰砂及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灰黑色、暗红色玉髓和紫黑色萤石。该类矿石除铀钼达到工业品位外,Ag、Pb、Zn、Hg、V、Cu等金属元素含量也较高,并以富铀贫钍为特征。该期矿化伴随的近矿围岩蚀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下至上,从矿化中心向两侧,依次为长片状水云母化带,赤铁矿-绿泥石化带、蒙脱石化带(图5—9)。与燕山晚期的蚀变分带相叠置,造成矿床现今复杂的分带面貌,但总体上表现出下碱上酸的分带规律,反映在矿床地球化学分带上,K2O自下而上逐渐降低,由500m深部的7.55%降低到地表的1.77%,而SiO2则恰好相反,即从500m深部的74.32%向上逐渐增加到地表的85.02%。这表明矿床深部经历了强烈的钾质碱性溶液的交代作用,随着深部钾的带入,而发生去硅作用,随着硅质的迁出和向上迁移,成矿物质也发生向上迁移而富集于水云母化带和沸石、蒙脱石化带中,而在近地表则形成强硅化带。根据脉状充填型矿石的沥青铀矿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矿化年龄为24Ma,为喜马拉雅晚期产物。根据穿越矿体剖面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和矿化蚀变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铀钼矿化为同期的共生关系,铀钼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显微镜下观察的沥青铀矿与胶硫钼矿紧密共生关系相一致。
图5—2460矿床地质略图(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7大队.1986)
l—第四纪坡积物;2—张家口组三段流纹斑岩;3—张家口组三段集块熔岩;4—张家口组三段角砾凝灰岩;5—张家口组三段流纹岩;6—张家口组三段角砾凝灰岩;7—张家口组三段钾质流纹岩;8—张家口组三段熔结凝灰岩;9—张家口组三段晶屑凝灰岩;10—粗面岩;11—次流纹斑岩;12—断裂构造
图5—3460矿床20号线剖面图(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7大队马瑞冬报告插图改编,1986)
1—第四纪坡积物;2—张家口组三段流纹斑岩;3—张家口组三段集块熔岩;4—张家口组三段角砾凝灰岩;5—张家口组三段流纹岩;6—张家口组三段角砾凝灰岩;7—张家口组三段钾质流纹岩;8—张家口组三段熔结凝灰岩;9—张家口组三段晶屑凝灰岩;10—张家口组二段粗面岩;11—次流纹斑岩;12—断裂构造;13—铀矿体
图5—4460矿床矿体分带图
1—红矿范围;2—黑矿范围;3—次生叠加黑矿范围
图5—5460矿床蚀变岩空间分布图
图5—6460矿床铀矿化时代
此外,在地下潜水面(1508m标高)上下,还见有蓝黑色质地松软的次生淋积型钼铀矿化,叠加在燕山晚期黑色浸染状铀钼矿化之上,经电子探针研究,铀主要以多水钼铀矿形式产出,还见有蓝钼矿和少量自然镍分布其中。由氧化-还原带的铀钼次生淋积富集带向上逐渐向氧化带过渡,硫化物及原生铀矿物均氧化淋失,主要发育褐铁矿,形成铁帽,并见有蓝钼矿、彩钼铅矿、砷钼钙铁矿、砷铀云母和水铀矾等矿物。
图5—7460矿床成矿演化及矿化蚀变分带模式
综上所述,根据脉体和矿物的相互穿插、胶结和交代关系,结合矿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可将460矿床形成演化过程列成图表(图5—10)。
根据包体测温资料,矿前期为300℃,成矿期300—150℃,矿后期为150—100℃(表5—1)。
根据稳定同位素研究资料,成矿热水为原生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成因,并以大气降水为主(图5—11)。δ18OH2O值波动在—4‰—-15‰之间,高温阶段原生水混入较多,中低温阶段则基本为大气降水。矿石中硫化物中的硫的δ34S值波动在-3‰—-24‰之间(图5—12),说明硫是来源于浅部的富含生物硫的沉积壳层。根据基底和盖层岩石原始铀含量及供铀能力的同位素地质研究,矿石中的铀主要来自含矿的火山岩建造J3z3流纹岩及相应的次流纹斑岩(表5—2)。
图5—8浸染状矿化期蚀变分带示意图
图5—9脉状矿化期蚀变分带示意图
表5—1460矿床成岩成矿温度表
(据陈安福,1990)
二、534钼铀矿床
该矿床产在沽源火山断陷盆地东缘,蔡家营—大官厂NE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东段北缘,NE向盆缘深断裂F45(矿区编号为FHI(I)1)、与其上盘平行、倾向相反的次级NE向断裂FH(Ⅱ)2、NW向FH(I)1和NNE向FX(Ⅱ)1等四条断裂的夹持区,矿床产在F45和FH(Ⅱ)2相夹的,倾向南东的箕状地堑的南缘,FH(Ⅱ)2的上盘(图5—13)。基底为强钾质混合岩化新太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盖层为J3z3粗面岩和J3z3酸性火山岩,在矿区南部尚出露K1h玄武岩、安山玄武岩。J3z3酸性火山岩可划分三层,自下而上为:J3z3-1凝灰质粉砂岩、砂岩夹砂砾岩,厚度6230m;J3z3-2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厚度10300m;J3z3-3钾质流纹岩,厚度大于300m,为矿区含矿主岩(图版Ⅲ—6)。岩层呈单斜层产出,倾向SSE,倾角20°—30°。由于FH(Ⅱ)2的活动,导致在J3z3-3钾质流纹岩内靠上下部位形成顺层构造裂隙带,有一次流纹斑岩体沿FH(Ⅱ)2侵入,并贯入J3z3-3钾质流纹岩底部的层间构造中,从而形成Y字型岩体(图版Ⅳ—1、2)。目前揭示的矿体主要受J3z3-3上下部的顺层构造裂隙带控制而呈似层状或平
图5—10460矿床矿物生成顺序表
计算公式:△U(得失量)=
其中U1——自成岩到成矿期间由积累的放射成因铅反算岩石中应有的U量;
U2——岩石中现在测定的U含量;
ΔU——负者为丢铀(即供铀),正者为得铀(即集铀)。
表5—2460地区岩石可能供铀情况(初步结果)(U-Pb同位素体系演化计算
注:混合岩化的Ar岩石铀含量增高,可能丢铀,未作专门测定。
图5—11我国部分地区高岭石矿物的δD-δ18O相关图(据王联魁等,1987)
1—高岭石或地开石;2—埃洛石;3—高岭石+埃洛石;4—现代大气降水;5—地热水;6—华南伊利石;7—沽源水云母(本研究分析点)
缓的顺层透镜状产出(图5—14和图5—15)。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发育SN、NEE、NNW和NNE四组断裂构造,534矿床就是产在NEE向F45和SN向深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矿区被F45上盘与之平行的一系列NEE向次级断裂分割为若干地堑地垒构造,又被NNW和NNE向断裂切割为若干断块,该矿床正是处在其中的一个箕状地堑式断块中。根据彩红外、侧视雷达等航空遥感图像解释资料,揭示出本区十分发育的环形构造形迹,经地面地质路线观测,确定了一个隐伏的火山塌陷和一个火山穹隆构造,它们受NEE向断裂控制而呈串珠状分布,且定位于NEE向断裂及与之配套的NNW和SN向断裂的交切复合部位。其中,534矿床深部存在一小型火山穹隆构造,与次流纹斑岩体的侵入有成因联系,对铀钼矿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对矿石和蚀变岩石的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研究结果,依据脉体和矿物的穿插,胶结和交代关系,将534矿床的形成过程划分为:矿前蚀变期,浸染状矿化期,脉状充填型矿化期和表生期及若干成矿阶段,并列图表示之(图5—16),表明本区矿化蚀变具有与460矿床十分相似的多期、多阶段的特点。矿前期主要发育深部的碱性长石化和广泛分布的水云母化作用,除对成矿元素起到活化作用外,也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为后期成矿作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浸染状矿化期主要金属矿物为分散浸染状钛铀矿和辉钼矿,并见有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白铁矿等硫化物,还伴随着水云母化、萤石化、硅化和赤铁矿化等蚀变。脉状充填型矿化(图版Ⅳ—3、4)主要金属矿物为沥青铀矿和少量的辉钼矿、黄铁矿、闪锌矿和白铁矿(图版Ⅳ—5、6),脉石矿物主要是水云母、紫黑色萤石、玉髓、绿泥石(图版V—1)和矿后的石英、萤石、方解石。伴随脉状充填型矿化的蚀变为赤铁矿化,绿泥石化、萤石化、水云母化和硅化。在矿床氧化带中主要发育表生期的高岭石化和褐铁矿化。据电子探针分析资料,浸染状矿化期形成的星散状钛铀矿多被晚期的脉状充填型矿化期的沥青铀矿所交代(图版V—2、3、4),充分证明两个成矿期的先后关系。由于早期的星散状钛铀矿与晚期的沥青铀矿粒度较细而难以分离,故只测得矿石全岩的铀铅同位素年龄为46Ma(图5—17),由于早期的钛铀矿含量很少,故该年龄值主要反映脉状充填型矿化的时代,为喜马拉雅期的产物。534矿床的矿化蚀变还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总体显示下碱上酸的分带规律。根据矿化蚀变岩石的Q型聚类分析谱系图(图5—18),将矿区样品分为三组,大致以0号勘探线为界,主矿段可分为东西两段,三组样品分别为主矿段东段浅部中等钾化富铀钼矿石、主矿段东段深部强钾化铀钼矿石和主矿段西段深部强硅化钼铀矿石。对三组样品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图5—19、5—20、5—21)和对应分析(表5—3、5—4、5—5和图5—22、5—23、5—24),然后分别进行地质解译列成图表(表5—6),可以看出三组样品具有十分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将各自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并按其空间部位绘成图(图5—25),从中可以看出,东段深部的矿化蚀变特征表明具有矿根相的特征,东段浅部具有矿身相特征,而西段深部具有矿顶相特征。据此,可以进一步推断,西段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应当进行深部钻探揭露,以寻找富大矿体。
图5—12460矿床黑色浸染状矿石中脉状黄铁矿硫同位素直方图
图5—13534地区北段中段地形地质图(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
图5—14534地区北段15号勘探线剖面图(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
图5—15534矿床2号纵剖面(9—19勘探线)两类矿石分带图(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
图5—4矿床成矿期段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图5—17534矿床铀矿化年龄(矿石全岩)(原始数据据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和本院陈志勇)
N=6
R=0.9999869
t1=4588.5+58.3Ma-55.9M8
t2=46.7+12.7Ma-12.7Ma
三、781矿点
该矿点的大地构造部位处在赤城—哈叭嘎SN向区域深断裂带与张北NE向区域深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宝昌火山断陷盆地东部石硼沟次级火山塌陷盆地的东缘(图版V一5)。该矿点定位受盆缘NE向断裂F1的次级SN向断裂F2与次霏细岩体的复合部位控制(图5—26),矿化主要产在岩体分叉部位外带的粗面岩中(图5—27)。宝昌盆地基底岩石主要为新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和海西花岗岩,盖层为J3z2粗面岩和J3z3酸性火山岩。矿区主要分布J3z2粗面岩(图版V—6)和J3z3底部流纹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次霏细岩和次流纹斑岩。地层总体产状由于处在石硼沟火山塌陷盆地东缘而向西倾斜于盆地中心,但矿区局部由于受盆缘断裂NE向F1逆断层的影响而倾向SE。矿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NE向F1和与之平行的隐伏断裂F3,SN向次级断裂F2和近EW向F4。F2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既控制了次霏细岩的侵入,又控制了后期热液蚀变和矿化。次霏细岩沿F2侵入于粗面岩和流纹岩中,其产状陡立,形态复杂,有较多的枝叉,由于次霏细岩斑晶很少,故构造破碎和蚀变不发育,质地坚硬,因而后期构造破碎和蚀变矿化主要发育在其外接触带F2的构造裂隙带中,矿体呈不规则的小型囊状。矿石具分散浸染状构造(图版Ⅵ—1、2)。根据矿石的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研究结果,矿化蚀变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图5—28),矿前期主要发育碱交代作用,除钾钠长石化外,主要发育水云母化,并伴随黄铁矿化和赤铁矿化。成矿期可明显分为两个成矿阶段,即早期的钛铀矿阶段,与之共生的尚有少量的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并伴随着水云母化、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晚期的沥青铀矿阶段,伴随有硅化和萤石化等近矿围岩蚀变,在电子探针的成分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晚期沥青铀矿交代早期钛铀矿的现象(图版Ⅵ—2、3、4、5、6)。矿后期主要发育硅化、萤石化、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由于铀矿物呈浸染状产出,且粒度细小,难于分选,故只测得矿石全岩铀铅同位素年龄为60Ma(图5—29),考虑到早期钛铀矿含量较低,矿化以晚期沥青铀矿阶段为主,故该矿化年龄主要代表沥青铀矿阶段的成矿年龄,为喜马拉雅期的产物,对矿区矿化蚀变岩石进行的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结果(图5—30、5—31、表5—7、图5—32)证实了这点。矿点属火山热液钛铀型与单铀型的叠加类型。
图5—18534矿床矿化蚀变岩石聚类分析Q型谱系图
图5—19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浅部矿化蚀变岩石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图5—20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图5—21534矿区主矿段西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5—3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浅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结果
对应分析结果(R型),文件名:W19×23.DAT
R型因子值表
表5—4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结果
对应分析结果(R型),文件名:W16×23.DAT
R型因子值表
表5—5534矿区主矿段西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结果
对应分析结果(R型),文件名:W10×23.DAT
R型因子值表
图5—22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浅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R型图解(F1-F4)
表5-6534矿区主矿段矿化蚀变岩石化学成分对应分析(R型)结果判译图表主矿段东段浅部矿化(ZK9—2,94—162m;ZK15—0,130—177m,ZK11—2,108.5—145m)
图5-23534矿区主矿段东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R型图解(F1-F3)
图5—24534矿区主矿段西段深部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R型图解(F1-F2)
图5—25534矿区主矿段矿化蚀变分带特征
图5—26781矿点地质图(据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略加修改)
1—流纹岩;2—蚀变粗面岩;3—粗面岩;4—粗面质熔结凝灰岩;5—实测断裂及产状;6—霏细岩;7—次流纹斑岩;8—花岗岩;9—斜长片麻岩、变粒岩;10—推测断裂
图5—27781矿点15号勘探剖面图(据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
图5—28781矿点成矿期段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图5—29781矿点矿石全岩年龄测定结果(等时线法)
四、702钼铀矿床
该矿床位于本区北东毗邻地区,沽源—多伦火山盆地系的北东延伸部位,其大地构造部位处在天山—阴山EW向复杂构造带与大兴安岭NNE向火山岩隆起带的交切复合部位,红山—五分地复背斜南端西翼近轴部分与广德公—乌墩套和西拉木伦两EW向构造带夹持区的交切复合部位,矿床产在由上侏罗统火山岩组成的次级,NNE向宽缓向斜的两翼,矿化均赋存于夹在上下火山岩组之间的中部粗面岩中。向斜西翼的矿化受走向NNE、倾向SE130°、倾角50°—70°的纵向主干断裂及其派生的顺层构造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东翼的矿化受中部粗面岩底部发育的顺层构造所控制,矿体呈顺层的透镜体群产出。矿化在成因上与侵入于向斜轴部的次流纹斑岩体密切相关(图5—33)。热液蚀变和矿化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图5—34),矿前期主要以钠长石化为主,成矿期可划分两个成矿阶段;早期为单铀型成矿阶段,沥青铀矿伴随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并伴随钠长石化、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等蚀变,该阶段矿石全岩铀铅同位素年龄为156Ma;晚期钼铀矿化阶段,沥青铀矿与辉钼矿及其它硫化物相共生,该阶段沥青铀矿铀铅同位素年龄为132Ma,全岩铀铅同位素年龄为117Ma。矿后期主要发育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硅化和萤石化等蚀变。矿床属火山热液钠交代单铀型和钼铀型叠加的类型。
图5—30781矿点矿化蚀变岩石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图5—31781矿点矿化蚀变岩石Q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5—7781矿点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结果
对应分析结果(R型),文件名:WY26×18.DAT R型因子值表(%)
燕辽成矿带西段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
燕辽成矿带西段火山盆地铀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
图5—32781矿点矿化蚀变岩石对应分析(R型)图解(F1-F5)
图5—33702矿床综合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5—34702矿床矿物生成顺序表(据核工业部北京三所、基建工程兵603团联合科研组,1978)
注:156Ma单铀型矿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132Ma铀钼型矿石沥青铀矿U-Ph同位素等时线年龄;117Ma铀钼型矿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
五、433和434铀矿床
该二矿床地处山海关古隆起和燕辽沉降带交接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图5—35),太古宇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及元古宇长城系石英砂岩、片岩和灰岩组成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盆地盖层为侏罗系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含矿层为盖层底部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陆相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按其岩性可分为三个岩性段,即下段J2h1山前洪积、残积、坡积相和河流相的紫色和灰色花岗质砾岩夹砂岩透镜体,为434矿床和石盖子矿点的主要含矿层位;中段J2h2河床相、河湖洼地相和滨湖相富含有机质的凝灰质复成分砾岩、砂砾岩,为433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位,其铀含量一般为(20—30)×10-6;上段J2h3湖相和滨湖相层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为433矿床的次要含矿层位。上覆于含矿层之上的是J2l兰旗组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安山玢岩夹凝灰质复成分砾岩和凝灰质粉砂岩。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性EW向深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及矿体的展布,同与之呈入字型相接的NE向分支断裂一起构成的三角断块,控制着矿床,而次级NE向断裂则控制着矿体定位。各矿床的主矿体都赋存于靠近盆地基底不整合面之上的浅色砾岩、砂砾岩之中。矿体以似层状、卷状为主,部分呈顺层的扁豆状或透镜体状(图5—36)。矿体不仅受层位控制,同时,主要分布在盆缘半封闭的基底古地形的低洼处及河流入湖口部位,而富矿体又受NE向断裂控制。铀以分散吸附形式为主,少量呈显微、超显微粒状或细网脉状沥青铀矿形式产出,与之伴生的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赤铁矿等。铀与黄铁矿和有机质关系密切。近矿围岩蚀变主要发育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和地开石化。贫矿石全岩铀铅同位素年龄为160—150Ma,代表成岩期矿化年龄;富矿石年龄为140—130Ma和120—110Ma,沥青铀矿铀铅同位素年龄为80—70Ma,后两者代表两期后生火山热液改造成矿时代,说明该矿床是经过成岩作用和后生火山热液改造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复成因矿床类型。
图5—35433矿田区域地质略图(据周树宣,1985年)
1—建昌组粗安岩;2一义县组安山岩、安山集块岩;3—张家口组流纹岩凝灰熔岩;4—土城子组紫色砂砾岩;5一兰旗组安山岩、火山碎屑岩;6—海房沟组凝灰岩、砂砾岩;7—长城系石英砂砾岩、灰岩;8—单塔子群黑云母斜长片麻岩;9—石英正长斑岩;10—英安班岩;11—流纹斑岩;12—细粒花岗岩;13—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混合花岗岩;15—断层;16—地质界线;7—矿床;18—矿点;19—异常点;20—铀钍混合异
图5—36433矿床地质剖面示意图(据周树宣,1985年)
1—土城子组紫色砾岩;2—兰旗组安山岩、安山集块岩;3—海房沟组第三岩段凝灰岩;4—海房沟组第二岩段砾岩;5—海房沟组第一岩段花岗质砾岩;6—石英正长斑岩;7—辉绿岩;8—似斑状花岗岩;9—矿体
E. 有谁了解陕西核工业地质局的工作情况和待遇情况啊,麻烦给指点下,谢谢。
我知道些。本人就在这个局工作。但不知你是问局待遇还是问下属地质大队待遇。有好有坏。
F. 内蒙古塔木素特大型铀矿床
侯树仁彭云彪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塔木素铀矿床的落实经过了编图预测研究、调查评价、区域评价、预查和普查等勘查阶段,历经10年发展成为特大型铀矿床,取得了巴音戈壁盆地铀矿找矿的重大突破。矿床赋矿层位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受扇三角洲前缘与层间氧化带的控制,矿体具有规模大、局部较富集的特点,属“同生沉积-层间氧化-热液叠加改造”复成因铀矿床。
[关键词]塔木素;特大型;复成因;铀矿床
塔木素铀矿床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管辖,位于塔木素苏木境内,交通便利。矿床为处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部边缘地带,为内蒙古高原西部沙漠地貌景观,地形平坦。
1发现和勘查过程
巴音戈壁盆地铀矿地质工作始于1959年,主要工作集中分布于盆地东部(东经104°以东)。内蒙古三队、原二机部西北一八二大队五分队、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和地矿部102队、901航测队在盆地东部开展了第一轮地面伽马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工作。20世纪80年代,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七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三大队、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及北京铀矿地质研究院先后在盆地东部开展了地面伽马、伽马能谱、活性炭、钋法、航空放射性测量及放射性水化学测量等工作。在苏红图地区发现了3160、3098和3025等热液型铀矿化点,迈马乌苏地区发现了159、160、161砂岩型铀矿化点,恩格尔乌苏地区发现了T77-1等砂岩型铀矿化点,本巴图地区发现了604、5-101、5-382、5-453、5-460砂岩型铀矿化点,银根地区发现了601、602泥岩型铀矿化点。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七大队在测老庙地区落实了1个小型泥岩型铀矿床。
盆地西部塔木素地区因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边缘,铀矿地质工作为空白。其铀成矿的铀源条件、目的层岩性岩相条件、后生蚀变条件、水动力条件、盆地开阔背景等方面均要优于盆地东部。基于上述条件的对比分析,2000年开始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对盆地宗乃山至沙拉扎山中央隆起以南进行了小比例尺铀成矿综合编图预测研究,历经10年的调查评价、区域评价、预查和普查等几个勘查阶段,发展成为塔木素特大型铀矿床。
1.1综合编图与研究
2000~2001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阿拉善左旗银根地区1∶25万铀矿区调》项目,按照寻找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找矿思路,对巴音戈壁盆地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阿拉善左旗银根地区开展综合编图与研究。通过编图研究,认为塔木素蚀源区宗乃山隆起花岗岩铀迁出明显,盆地巴音戈壁组上段砂体较为发育,泥—砂—泥结构良好,发育北东向延伸的长约70km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并在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存在3处伽马异常、大面积210 Po偏高带、5个210 Po异常点及较多铀水异常晕,为后期铀矿勘查的提供了很好的找矿线索。
1.2调查评价
2003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项目(2003~2007年),找矿思路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共施工了29个钻孔,完成了11000m钻探工作量。2004年首次发现1个工业铀矿孔,2005年发现了3个工业铀矿孔,落实了塔木素铀矿产地。对找矿目的层沉积相重新进行了定位,认为巴音戈壁组上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初步控制到3层对成矿有利的砂体,砂体单层厚度一般在15~30m之间,砂体延伸稳定,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是铀成矿的主要空间场所。铀矿化受层间氧化作用明显,大致控制层间氧化带3条,长10~15km,铀矿带长3.2km,预示塔木素地区具良好的铀成矿前景。
1.3区域评价
2006~2007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银根地区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3300m,施工了28个钻孔。发现有两种铀矿化类型,即砂岩型和泥岩型,由于矿化砂岩胶结较致密,密度较大,因此按常规开采的思路,泥岩和砂岩均按边界品位0.0300%、边界米百分值0.021 m%、最低工业品位0.0500%的一般工业指标估算铀资量,有工业铀矿孔5个、铀矿化孔11个,显示了好的找矿前景。巴音戈壁组上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含矿性得到进一步扩大,矿带长度扩大到4.8km,矿带连续性较好,334?铀资源量达中型铀矿床规模。
1.4铀矿预查
2008~2009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铀矿预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9500m,施工了20个钻孔,新发现工业铀矿孔 9个、铀矿化孔3个。进一步查清了巴音戈壁组上段发育红色和黄色两种层间氧化带,也是主要的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砂岩型铀矿化受两种层间氧化带前锋线控制明显。铀矿化主要以层间氧化带型成矿为主,少量同生沉积型。泥岩型铀矿化具有面积大、层位稳定的特点。铀矿带长度扩大到5.6km,宽100~400m,矿带连续性较好,334?铀资源量已达大型铀矿床规模。矿化砂岩中发现了硒铅矿、硒铜镍矿等硒矿物和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它们常形成于中—低温物理化学条件,特别是已经发现的硒铅矿均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矿床[1],也就意味着铀矿形成可能经历了中—低温热液作用。
1.5铀矿普查
2010~2013年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承担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下达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铀矿床普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86800m,施工了129个钻孔,新发现工业铀矿孔95个,累计见112个工业铀矿孔、铀矿化孔19个。铀矿带总长约5.8km,宽约1.3km。向盆地中心厚度大、品位高的矿体逐渐增多,单工程矿段最大厚度为8.96m,品位最高为0.7075%。按常规砂岩型铀矿一般工业指标估算333铀资源量已达特大型规模。
2 矿床基本特征
2.1构造特征
浅层地震解译见有3条断裂,均呈北东向展布。F1断裂倾向北西,表现为压性逆冲断层特点。F2断裂距F1断裂1~3.5km,倾向北西,表现为正断层特点。F3断裂倾向南东,表现为正断层特点。3条断裂延伸均在40km以上。北东向断裂孕育于燕山早期,在燕山中、晚期达到鼎盛,喜马拉雅早期仍有一定的继承活动。早期表现为挤压特点,中期发生大规模的伸张走滑,后期构造性质反转,表现为斜压走滑性质[2]。铀矿化主要集中分布于F1和F2断裂组成的夹持区域(图1)。
2.2地层特征
蚀源区由志留纪至三叠纪岩浆岩组成,二叠纪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沉积盖层由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和上段、上白垩统及第四系组成。下白垩统是盆地盖层的沉积主体,巴音戈壁组上段为含矿层位,厚度大于911m。矿床内巴音戈壁组上段出露地表,缺失上白垩统,第四系风成沙土沉积很薄。
巴音戈壁组上段可以分为上、中、下3个岩石地层结构,下部岩性以深灰色、灰色泥岩为主,为一区域性一级标志层。中部岩性以浅红色、紫红色、褐黄色、黄色、灰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和泥灰岩,整体粒度较粗,砂岩厚度大,内部可识别出4个较为明显的湖泛事件。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砂岩薄层,整体以细粒沉积物为特征,为一区域性一级标志层。各湖泛事件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泥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岩,湖盆区湖泛事件形成灰色、深灰色泥岩,厚度大;湖盆边缘由于相变,湖泛事件时主要发育粉砂岩、细砂岩。根据区域性2个标志层以及4个湖泛面,将巴音戈壁组上段分为6个小层序组,即6个岩段(图2)。
2.3水文地质特征
矿床地下水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气候和古地理等条件控制和影响。巴音戈壁组上段含水岩组为矿床内主要的含水层,上部有稳定的隔水层,平均厚度为428.20m,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含水层受岩相控制明显,北部厚度大,南部厚度逐渐变薄并尖灭,为含水层的边界,含水层平均厚127.90m,钻孔单位涌水量平均为0.295L/s·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型为主,水文地球化学类型属氯型水,矿化度平均为26.05g/L。地下水埋深较深,但承压水头高,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图1 塔木素铀矿床断裂构造平面展布图
1—压扭性逆断层及编号;2—压扭性正断层及编号;3—勘探线编号及钻孔编号;4—工业铀矿孔;5—铀矿化孔;6—铀异常孔;7—无矿孔
图2 塔木素铀矿床巴音戈壁组上段综合柱状图
2.4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程度受岩石渗透性控制,不同岩段不同砂体中,氧化带的厚度、埋深差异较大。氧化带多沿河道呈多层带状发育,早期主要发育红色氧化带,晚期发育黄色氧化带,红色氧化岩石部分进一步被氧化成黄色。总体上,层间氧化带在剖面上具有由北西向南东厚度由大变小、埋深由深变浅的特征(图3)。铀矿(化)体主要产于氧化砂岩与灰色砂岩或灰色泥岩相邻部位,部分产于还原带的灰色砂岩中。平面上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多呈蛇曲状展布,氧化还原过渡带离蚀源区的距离大约12~14km,铀矿(化)体基本上分布于过渡带内(图4)。个别铀矿(化)体位于完全氧化带靠近过渡带位置,其矿化与氧化砂岩所夹的灰色细碎屑岩关系密切,矿化位于砂岩与泥岩的界面附近。
图3 塔木素铀矿床H32号线剖面图
1—地形线;2—巴音戈壁组上段岩段编号;3—岩段界线;4—岩性界线;5—深灰色、灰色泥岩;6—灰色砂体;7—氧化砂体;8—铀矿体;9—铀矿化体;10—钻孔、孔号、孔深(m)
图4 塔木素铀矿床巴音戈壁组上段第三岩段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图
1—辫状分流河道;2—分流间湾;3—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4—决口扇及决口河道;5—水下泥石流;6—前缘泥;7—滨浅湖;8—主流线;9—岩相界线;10—氧化带/还原带界线;11—勘探线编号及钻孔编号;12—工业铀矿孔;13—铀矿化孔;14—铀异常孔;15—无矿孔
2.5矿体特征
铀矿带总长约5.8km,最大宽度为1.3km。矿体形态呈层状、板状或透镜状,矿体层数多,共划分了52个矿体。333资源量≥100t的共有19个矿体、22个块段,≥200t的共有9个矿体(图5),≥500t的共有5个矿体。矿体产状平缓,一般3°~5°,扇三角洲前缘靠近前扇三角洲一带地层坡度较大,产状在10°左右。33号主要矿体长约2300m,宽50~750m(长宽均未封边)。
图5塔木素铀矿床主要矿体叠合图
1—工业铀矿孔;2—铀矿化孔;3—铀异常孔;4—勘探线编号及钻孔编号;5—13-1号矿体及范围;6—14-1号矿体及范围;7—28-1号矿体及范围;8—33-1号矿体及范围;9—37-1号矿体及范围
矿床平均厚1.54m,平均品位0.0997%。其他参数见表1、表2。
表1 单工程矿体埋深、厚度及品位特征一览表
表2 主要矿体厚度、品位特征一览表
2.6矿石特征
砂岩矿石物质成分见表3,泥岩矿石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次为高岭石,泥灰岩矿石中碳酸盐主要为方解石。
表3 砂岩矿石与围岩主要物质成分统计
硅酸盐化学全分析含矿岩石中的烧失量、TFe2O3、FeO、CaO、P2O5、K2O 含量略高于无矿岩石,SiO2、Al2P3、MgO、Na2O含量则低于无矿岩石(表4)。
表4 硅酸盐化学全分析(平均值)一览表
砂岩矿石多为块状构造,局部可见斜层理构造、砂状结构。大多为颗粒支撑类型,孔隙式胶结,部分基底式胶结。泥岩类矿石可见水平纹层理构造、泥状结构、炭质泥状结构等。
矿石主要蚀变有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针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碳酸盐化、石膏化、黄铁矿化、沥青化、绿泥石化和萤石化。黄色岩石为黄钾铁矾所致,碳酸盐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3]等成岩改造的产物,石膏呈顺层、穿层均匀分布在砂岩胶结物中。此外,矿石中还见到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硫化物和硒矿物,硒矿物有硒铜镍矿、斜方硒铁矿、含硒黄铜矿、硒铅矿、硒铜蓝及未知的Se-Cu-Pb矿物。
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独立铀矿物和吸附态。独立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其次为铀石和含钛铀矿物[4]。大部分独立铀矿物分布在黄铁矿和有机碳屑的边缘或中间,有时也分布在碎屑矿物石英和长石的裂隙或溶蚀的空洞中。吸附形式的铀吸附剂为黏土化长石、褐铁矿及杂基中黏土矿物(图6)。
图6 铀的存在形式
A—沥青铀矿分布在钠长石(Ab)空洞内,且与片状黄铁矿(Py)共生;B—钠长石(Ab)“溶蚀”空洞发育,黄铁矿(Py)和铀石发育在钠长石的空洞中;C—含钛铀矿物以颗粒形式与碱性长石(Kfs)、钠长石(Ab)共生,边缘黑色部分为砂岩孔隙,含钛铀矿物与含钛金属矿物或氧化钛交替生长;D—杂色不等粒长石砂岩放射性照相铀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吸附剂为黏土化长石、褐铁矿及杂基中黏土矿物。4U、6U、10U代表电子探针测量点号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1)在巴音戈壁盆地西部的大面积空白区发现了第一个特大型铀矿床,并且具有进一步扩大的前景。
2)大致查明了目的层沉积体系特征及后生蚀变发育特征。巴音戈壁组上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发育红色层间氧化带,晚期发育黄色层间氧化带。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及分流间湾泥岩和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常联合控矿。
3)大致了解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床开展了5个水文孔单孔抽水试验,巴音戈壁组上段含水岩组的单位涌水量为0.013~0.830L/s·m,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型为主,矿化度6.76~45.30g/L,水质较差。岩体普遍较完整,岩体多为块状,致密坚硬,抗压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岩体多属Ⅱ、Ⅲ类,稳定性中等—较好,工程地质条件属较简单类型。矿区地震烈度区划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活动较弱,发震次数少,震级小,发生大规模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矿区稳定性较好。
4)基本查明了矿床矿体特征,矿体呈多层产出,呈层状、板状或透镜状,产状近于水平,受扇三角洲前缘与层间氧化带的控制,矿体具有规模大、局部较富集的特点。
5)基本查明了砂岩矿石和泥岩矿石的物质成分,铀的存在形式有沥青铀矿、铀石、含钛铀矿等独立铀矿物和吸附态两种,并见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硫化物和硒矿物等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
3.2主要创新点
1)提出了塔木素铀矿床为热液参与的层间氧化作用铀成矿模式,即“同生沉积—层间氧化—热液叠加改造”复成因铀成矿模式。层间氧化作用贯穿了铀成矿的全过程,局部热流体的参与可能使铀进一步得到富集,也生成了一些新的矿物,同时后期油气的参与增强了地层的还原能力。该模式的建立对巴音戈壁盆地其他地区的找矿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塔木素铀矿床铀成矿作用包括早期铀预富集和同生沉积型铀成矿、中期层间氧化作用铀成矿和晚期热流体叠加改造作用铀成矿3个阶段。
早期铀预富集和同生沉积型铀矿形成阶段:巴音戈壁组上段扇三角洲平原间湾沼化洼地及前缘湖沼洼地富含的有机碳、黄铁矿等还原性物质是铀成矿的必要物质条件。在沉积的同时砂体也逐渐接受来自于蚀源区的含氧含铀地下水的渗入,在氧化-还原界面(潜水氧化还原和层间氧化-还原界面)附近铀初始富集,形成铀异常晕(图7A)。巴音戈壁组上段在整个沉积过程中存在多期次的沉积间断,盆地间歇性的蒸发浓缩使水中铀不断聚集浓度加大,岩石中的植物碎片、炭屑、黄铁矿等同时对铀进行吸附,最终在细碎屑岩中形成同生沉积型铀异常或铀矿化。薄层泥灰岩的出现说明当时水体很浅,而沉积作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这样有利于铀进一步富集成矿,形成不同深度、不同规模的面状成矿带。当早期沉积物被晚期沉积物完全覆盖时,早期所形成的深部铀异常或铀矿化在地层压实过程中随着压榨水的不断排出,泥岩、粉砂岩再次对水中所含的铀进行吸附使铀不断聚集。随着物源的不断供给,这一沉积过程和铀富集过程不断重复进行。
中期层间氧化作用铀成矿阶段:巴音戈壁组上段沉积之后处于长期抬升剥蚀阶段,含氧含铀地下水沿层间砂体源源不断渗入,随着氧的不断消耗,铀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工业铀矿化或铀矿化体(图7B)。
晚期热流体叠加改造作用铀成矿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即苏红图期热流体具备区域上的构造-岩浆活动条件,热流体活动在时间上与断层和区域构造活动相一致。此时期大量的岩浆喷发,使得整个盆地范围内的温度升高,成岩、成矿物质活动频繁。铀矿石中发现的硒铅矿、硒铜镍矿等硒矿物均形成于中—低温物理化学条件。方铅矿与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出现也可能是中—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的[1]。石膏-黄铁矿S同位素温度测量获取的温度也属于低温热液范围[4]。热流体改造可能使铀矿化进一步得到富集,同时来自于深部层位的还原剂如沥青增强了地层的还原能力。在此过程中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一直在持续进行,这可以从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两期成矿年龄得到验证。
图7 塔木素铀矿床铀成矿模式
1—砂质砾岩、含砾砂岩;2—砂岩;3—泥岩;4—灰色岩石;5—红色岩石;6—黄色岩石;7—地层界线;8—岩性岩相界线;9—黄铁矿、有机质等还原介质;10—铀异常晕;11—控制及推测矿体;12—层间氧化带前锋线;13—断层(逆断层和正断层);14—基底岩石;15—含氧含铀水及运移方向;16—油气运移方向;17—中低温热液运移方向;18—巴音戈壁组下段;19—巴音戈壁组上段;20—第四系
取的温度也属于低温热液范围[4]。热流体改造可能使铀矿化进一步得到富集,同时来自于深部层位的还原剂如沥青增强了地层的还原能力。在此过程中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一直在持续进行,这可以从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两期成矿年龄得到验证。
2)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目的层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将巴音戈壁组上段从下到上划分了6个岩段[4] ,第二至第五岩段为砂岩段,也是主要的含矿段,下部的第一岩段和上部的第六岩段为泥岩段,见有少量同生沉积型铀矿体。巴音戈壁组上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铀矿化主要分布于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泥岩中,同时与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关系密切。
4开发利用状况
矿床还处于普查阶段,目前对矿床仅仅进行了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研究和矿石加工技术工艺的室内条件试验研究。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属较简单类型,矿床稳定性较好。根据矿石加工技术实验结果,无论是砂岩矿样、泥岩矿样还是混合矿样,采用酸法搅拌浸出工艺实验,铀渣计浸出率均大于90%[5],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良好。
5结束语
矿床目前局部达到普查工程网度,矿体大多没有封边。矿体多集中在300~530m深度范围,垂向上矿体具有多层性,且厚度适宜,品位较好。向盆地中心矿体厚度有明显增大、品位明显增高的趋势,如盆地中心的ZK H 32-19号钻孔中的6层矿体品位均在0.1%以上,最高0.6770%,最大厚度6.53m。矿床资源潜力巨大。
塔木素西部为一大型斜坡带,长度达70km。由于地表沙化强烈未开展铀矿工作。蚀源区主要为志留纪至三叠纪花岗岩体,受印支期、燕山期等构造运动强烈影响,岩体内部及边缘断裂纵横交织,断裂带附近片理、片麻理颇为发育,岩体风化,对铀后期淋滤及迁移非常有利。矿床一带盆地宽度不超过30km,而西部地域开阔,形成了宽缓向斜。卫星图像显示巴音戈壁组上段由多个冲积扇组成,扇中和扇端往往是铀成矿的良好空间场所。湖盆中心的湖泊、沼泽、泉水及盐渍化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进而控制了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特别是目的层形成后地下水一直保持了原来的径流状态,利于形成一定规模的层间氧化带。因此西部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条件,前景广阔。
前面所述铀矿化主要集中分布于地震解译的两条北东向断裂所夹持的区域。由于沉积岩特别是砂岩在钻进过程中结构构造极易破坏,即使存在构造在岩心中也很难观察到这些现象。这些构造是否存在?构造对铀成矿起什么作用?构造是否使上下地层存在一种水力联系?这是目前所面临的需要攻关的科技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家永,等.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矿石的物质组成初步研究[C].东华理工大学,2007:1-68.
[2]王利民,等.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浅层地震勘探报告[R].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2003:12-56.
[3]聂逢君,等.巴音戈壁盆地构造演化、沉积体系与铀成矿条件研究[C].东华理工大学,2011:5-165.
[4]焦养泉,等.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含铀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C].中国地质大学,2011:11-187.
[5]塔木素铀矿搅拌浸出试验报告[C].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2012:1-126.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侯树仁,男,1968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开始在核工业二〇八大队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2012年8月任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重大项目总地质师。先后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核集团公司铀矿找矿二等奖、中核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成果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G. 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怎么样
简介: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是辽宁省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前身为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组建于1957年2 月。是一支专业的铀矿地质队伍,承担东北全区、冀、鲁、内蒙古东部铀矿地质工作。
H. 花都区省核工业地质局禹公务员单位吗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
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
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I.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怎么样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更多信息和资讯。
J. 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是什么编制,待遇怎么样!!这个单位有发展前景么感谢回答!
辽宁核工业地质队仍然属于部级事业单位,待遇可以参照同级别公务员工资水平,至于津贴与奖金都是自苦。核工业民用以后前景应该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