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煤田地质局马跟银
① 谁了解中煤第一勘探局煤层气研究所的情况
关于公布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的通知
--------------------------------------------------------------------------------
时间:2007-9-5 14:09:00 阅读1031次
各煤炭地质会员单位、各获奖单位和个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评选工作已于2007年5月经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审通过,共评选出优质地质报告32件,优质专业报告64件,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19项。评选结果已经在《中煤地质报》(6月4日)公示,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没有人提出异议。现予以正式公布。
一、综合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特 胡绍龙、朱文伟、周士荣、孙贵、徐其林、随峰堂、邵军战
2 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特 岳正喜、郭维森、冯国富、何青、马瑞平、侯宏奇、常宇飞
3 贵州省盘县雨谷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特 任文林、洪愿进、陈建平、王健、熊孟辉、王树华、陈康
4 辽宁省铁法煤田大兴井田煤层气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101勘探队 特 于在春、王生辉、崔玉环、黄贵、李希彦、刘淑霞、练贵先
5 河南省焦作煤田赵固一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 特 刁良勋、徐连利、孙锦屏、牛志刚、刘全民、刘传喜、李元建、王海泉
6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东露天矿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第一勘探局一一九勘探队 特 严建新、袁同星、李春兰、张新发、张聚法、田秀荣、武建全
7 山东省巨野煤田郓城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 一 王付山 宁凡顺、范士彦 姜明丽、郭剑萍 王克敏
8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9 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岗矿区北井田煤炭勘探地质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查院 一 李晓军、马国林、赵西蓉、张成功、张亚玲、刘继东
10 江西省丰城市石上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姚嘉、郑在邦、徐小明、王涛、江中乐、李文成、刘效贤
11 四川省攀枝花煤矿区大箐河煤矿区向钭东翼深部地质普查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地质队 一 陈述明、李正武、刘明富、梁红勉、冯东、余杰
12 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 一 贠三强、孙少平、徐连利、刘全民、李元建、郭海英
13 山东省金乡煤田霄云寺井田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孟运平、周峰岩、冯建强、羊玉武、何黄生、郭满娇
14 陕西省黄陇侏纪煤田彬长矿区小庄井田勘测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 一 申小龙、成永康、吕广罗、任秀娟、韦文奎、南武校
15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积家井勘查区(中南部)煤炭详查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雷少毅、姚建明、关汝青、侯飞龙、邓魏、刘智昌
16 贵州省大方县绿塘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陈建平、舒万柏、熊孟辉、吴庆柄、易同生、刘崇义
17 贵州省普安县糯东井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一 任文林、洪愿进、曹志德、曹细如、王树华、熊炜
18 山东省巨野煤田正邦井田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黄尊灵 张正修 路庆海 卢忠良 钟 明 栗 洁
19 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矿区高河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 一 黄广林、朱增良、蔡晋、石玲、郭天福、赵万福
20 黑龙江省宝清县朝阳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110勘探队 一 张桐华、姚淑荣、孟庆发、徐旭英、王力、程予广
21 安徽省濉溪县杨柳煤矿勘探地质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一 张文永、张家礼、蔡学斌、云晓鸣、卜军、左传明
22 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矿区麻家梁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第一勘探局一七三勘探队 一 薛少波、张玉峰、杨岗、宋博辇、马继勇、张春沛
23 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潘吉塔格煤矿详查地质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6队 一 黄健民、王正华、尹宝强、典陆波、毛明、雍晓艰
24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 宁夏煤田地质局 一 李新安、崔建忠、梁永平、郭天辉、张明、韩克喜
25 四川省古蔺县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岔角滩井田(南段)勘探地质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地质队 二 蒋忠芳、高原、马金龙、何国祥、胡春林
26 河南省禹州煤田泉店井田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贠三强、孙少平、孙宝山、刘全民、李元建
2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二 白生海、王云合、田贵发、张勇祥、康耀芳、
28 安徽省淮北煤田临涣矿区袁店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徐胜平、刘玉昌、吕凡家、黄芳友、赵智勇
29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 二 范庆武 鲍怀伟、鲁孟胜 黄春慧、姜明丽
30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黄陵矿区二号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94队 二 何进军、郭维森、赵岩、王艳丽、康永焕、梁秋利、杨占盈
31 福建省永定县昌福山煤矿区中井田详查(最终)地质报告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二 鲍继坤、陈泉霖、何仲秋、刘东辉、陈国美
32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勘探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二 舒万柏、陈康、吴庆炳、杨有龙、刘崇义
二、物探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矿西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张兴平、王宏进、汪洋、陈加林、李正越
2 宁夏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张奋轩、冯西会、王中锋、朱芳香、杨永群、许德才、郭志斌
3 山东省岱庄生建煤矿湖西矿井一、五、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李丽萍、徐衍合、王松杰、范庆荣、周霄鹏、王真
4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一 吴守华、徐永清、周国兴、徐小连、栾国廷、张艳娟
5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孙疃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徐奭、赵显宗、武磊彬、赵智勇、郭龙芳、史春玲
6 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S5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一 高俊良、段建华、宋长愿、石君华、黄明恢、蔺国华
7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济(宁)北矿区唐口井田C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一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牛小军、李广善、徐芳
8 晋城金驹实业有限公司赵庄2号井西一盘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盒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刘卫、李树东、陈双华、张宁茹、蔡军、邓国成
9 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S6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张胤彬、杨双安、李连英、张淑婷、贾建平、杨晓东
10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水库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牛鹏程、马国东、斐文春、汪洋、王瑞杰、郭浩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红柳井田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一 刘俊友、郭良红、江德花、王利强、周新潮、张少恒
12 山西沁水盆地马必区块煤层气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 一 常锁亮、索重辉、陈强、郝治国、王润福、贾智鹏
13 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北矿区红柳林井田磁法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一 刘江、王星明、郭栋、寇中平、马福生、杜建辉、钟建宇
14 南山集团柳海井田北部海域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侯慎建、孙升林、武喜尊、王玉海、王宏进、冷广升
15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东二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陈昌武、刘海忠、王树敏、王云红、王瑞芳
16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汶小刚、冯西会、杨永群、李倩秀、朱芳香
17 上海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姚桥煤矿西九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程增庆、王瑞杰、王宏进、汪洋、王秀荣
18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朝川矿戊一、四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孙卫东 王 真、孙立新 张 莉、朱金华
19 晋城蓝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庄矿井四盘区北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韩少明、张胤彬、张淑婷、王建青、郑民刚、亢红霞
20 内蒙古自治区鄂克自治旗伊敏煤田五牧场勘探区西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东北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张群、辛思华、孔庆和、张文德、卢君实
21 扎赉诺尔煤业公司铁北矿新一采区右三片、新二采区右一片地震、电法、水文地质综合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杨永波、王玉文、刘吉才、李又臣、于卫东、
22 大庆市东风地区地热资源地震勘查成果报告 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 二 于云舟、张作伟、李朝林、任日春、屈学贤、王文瑞
23 宁夏宁鲁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任家庄煤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 刘克军、尹俊青、王永奎、陈昌礼、邵同梅
24 阳煤(集团)一矿南条带杨坡堰分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水文地质局物测队 二 倪新辉、段建华、吴成远、陈洪恩、赵广玲
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物探队 二 耿丽娟、殷全增、侯水平、徐芳、吴淑媛
26 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果岸地裂缝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物测队 二 吴加和、潘树仁、沈骥千、陈红萍、曹茂春
27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泉店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绍伟、马学明、贾运巧、刘卫、蔡军
28 安徽恒源煤电有限公司深部(II63、II61采区)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周韬、周建雄、张运霞、张开元、满立新
29 山东省宁汶煤田义能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李丽萍 范庆荣、田思清 刘永川、栗 洁
30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南三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 刘海平、张胤彬、杨双安、张淑婷、杨晓东
31 老虎头煤矿南留庄井四采区水文电法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方含珍、邓朱根、赵雪峰、梁太木、曹峰
32 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明煤矿—410水平东翼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田雪丰、李正越、王玉海、郭浩、娄建
33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矿中深部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蒋贤东 徐海荣、栗 洁 许崇宝、王宝贵
34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元矿二水平东翼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一勘探局物测队 二 徐爱军、武学明、周新潮、陈贵红、杨崇斌
35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十一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耿丽娟、郭彦民、刘丕哲、丁华、刘晓红
36 济宁二号煤矿六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二 程怡、李德华、岳洪波、张玉良、邱苏
37 陕西彬长矿区大佛寺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二 冯西会、李米田、王中锋、朱芳香、王伟、张奋轩、杨永群
38 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城郊矿南三、南五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刘卫、朱英丽、侯懿、贾运巧、张新红
39 安徽省阜阳市口孜东先期开采块段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王云、郭磊、徐亚兵、桂杉、张安徽
40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初期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二 范庆荣 王书军、田思清 张 宏、王 真
41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景矿芦南二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二 戚广龙、于卫东、曲延林、屈绍忠
三、水文、工程、环境、测量及其它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员
1 兖济滕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 一 鲁孟胜 姜明丽、张心彬 范士彦、郝启勇、隋建红
2 甘肃省大通河铁城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勘察院 一 张子祥、马国哲、刘继东、马国林、张成功、沈树龙
3 二连浩特—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境永州至蓝山(湘粤界)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一 王飞跃、赵小峰、刘春华、王涛、王喜英、刘江
4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应急开发工程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水文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一 孙玉臣、沈智慧、白喜庆、张立才、李连娟、李曦滨
5 邯郸市主城区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及用地评定分析 水文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 一 翟立娟、卢世威、许霞、吴爱新、马秀芬、唐燕波
6 山西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高层住宅楼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赵学兵、郭振全、刘志成、任斗金、杨伍喜、赵振江
7 四川省达州市达县桥湾乡倒虹村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地质队 一 陈照雄、张显伟、王泽均、刘尚武、李小君、冯秩群
8 山西省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郑庄矿区航空地质填图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一 任斗金、文红伟、刘建军、郑启孝、陈慧林、吴扬云
9 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口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一 王淑霞 聂文志、许崇宝 林 宁、刘正风 刘冬梅
10 邯郸市煤层气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一 袁同星、陈春琳、刘占勇、龚汉红、刘向阳、郭岩
11 华亭中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陇原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平凉分公司 二 李奇峰、王育正、王祖德、王月强、王志鸿
12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险紧急实施II类项目开县丰乐镇井泉滑坡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查报告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 二 李大华、杨明显、廖云平、向晓军、李德万
13 河南省伊川县奋进煤矿黄村分矿注浆堵水工程竣工报告 江苏煤炭地质局二队 二 刘铁林、邱增果、曹增法、唐岳明、施立虎
14 河北省邯郸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二 袁同星、龚汉宏、刘向阳、刘占勇、郭岩
15 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II类应急抢险项目开县丰乐镇李家坪滑坡下滑体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二 傅耀军、杨光辉、王学峰、万雪林、王春明
16 禹州至登封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综合报告 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郑州基础分公司 二 康文献、张先哲、汪源典、刘绍伟、康鸿文
17 京沪高速铁路韩台煤田段采空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 范士彦 林树杰、于付国 谢 波、姜明丽
18 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村房屋裂缝与周边煤矿采煤沉陷关系勘查报告 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二 李敬宇、田卫东、刘君、李树林、王志康
19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官矿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二 汤振清 孙文洁、刘松良 吴绍清、贾继旺
20 罗家寨气田内部集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肖建新、周建中、刘忠敏、黎冬林、白绍罗
21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拉纳山隧道、拉纳山出口左侧不稳定钭坡及地希弄中桥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冉茂云、徐德明、谢尚斌、贾建超、李茂竹
22 青(岛)红(其拉甫)国家重点干线公路鲁冀到邯郸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二 孙占起、白喜庆、石少州、张立才、李本军
23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分布图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 尹德顺、顾娇杨、曲延林、熊云飞、倪萍
四、新发现资源类地质报告
序号 报 告 名 称 储量(万吨) 提 交 单 位 主要完成 人员
1 陕西省黄陇侏罗纪煤田麟游北部勘查区详查地质报告 135000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6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王双明、王国柱、李智学、崔忠省、王兴、田善学、王中锋、申小龙、刘瑞安
2 贵州省清镇市新店西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2660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赵福平、杨淑萍、张杰、吴亚荣、梁建庄
3 贵州省大方县小屯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62929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赵福平、杨通保、舒万柏、吴亚荣、雷正均、唐显贵、梁建庄
4 贵州省毕节市岔河勘查区煤矿普查地质报告 92677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贵州省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杨通保、舒万柏、陈名学、赵福平、吴亚荣、杨淑萍、梁建庄
5 贵州省金沙县龙凤井田煤炭勘探 67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刘继东 单松炜 谢 波、颜丙宏、韩绪山、滕子君、鲁 楠
6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阿城镇井田勘探 28000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李献水 李海元、郑良村 吴钦宝、范庆武、鲍怀伟、刘振亭
7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煤田东大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880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王国龙、琚海鸥、孙际青、蔡晋、郭天福、张江平、李延辉
8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鑫海能源有限公司郑庄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36800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察院 李广宏、刘国生、蔡晋、孙际青、黄广林、李延辉、琚海鸥
9 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老高泉北露天煤矿外围勘探报告 4777 青海煤炭地质局105队 刘天绩、文怀军、赵国德、蔡玉良、毛晓勇、李永红、翁彦良
10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新上海庙地区煤炭资源预查地质报告 726646 宁夏煤田地质局 顾建宁、李万寿、卢建国、于新芳、郑国敏、孙志鹏、李志兴
11 内蒙古自治区大雁煤田西区预查地质报告 81116 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大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孟宪民、戚广龙、许文军、陈殿海、屈绍忠、刘迪新、朱彦武
12 安徽省蒙城县赵集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31500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张文永、程勇国、徐胜平、冯春平、卜军、唐成光、吕凡家
13 安徽省蒙城县邵于庄井田煤炭普查地质报告 12187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王顶立、葛灵生、刘春、张铮、蔡学斌、程勇国、黄芳友
14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榆树井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34563 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黄维清、王遂正、王兴华、刘向阳、李洪、吴守华、张新生
15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煤田朱家街矿区详查报告 8142 吉林省煤田地质203勘探公司 李亚文、俞青山、陈金平、王洪力、王敏吉、魏喜文、毛宝安
16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红格尔勘查区煤炭勘探报告 64316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队 郭增昌、武晓军、朱广彦、冯世民、李振生、孙义娟
17 青海省鱼卡煤田东部煤炭地质详查报告 32290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郭晋宁、王青平、白生海、王云和、田贵发、张勇祥、陈玉香
18 青海省鱼卡煤田尕秀西段煤炭详查报告 28692 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 白生海、王云和、潘语录、鞠崎、张占贤、余存莲、方万武
19 山东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勘探 28035.2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武旭仁 赵广金、牛连雨 王怀洪黄春慧 范庆荣、江明根
② 陕渑煤田()
陕渑煤田,地跨陕县、渑池、新安、宜阳、洛宁、灵宝县境,含煤面积约386平方公里,属石炭二叠纪煤田。有可采和局部可采煤4层。煤种主要为瘦煤、焦煤、弱粘结煤。
金元之际,大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在其《续夷坚志》中,有《河南渑池县炭穴显露,随取而足,用者积累成堆,下以薪热之,烈焰炽燃》的记述,可见在元朝以前,当地居民已建小窑开采。
据《明一统志》记载,《…永宁…渑池…陕县…等县出石炭》,亦证明在明朝以前已开采陕渑煤田的煤了。
1916年,瑞典人新常富著《河南之煤田及煤矿矿业》,记述陕县及渑池北煤田和渑池东南煤田时代为早石炭世。
1931—1935年,陕县民生公司在杨树凹钻探4孔,总进尺561米。
1941年,刘国昌对河南省渑池英豪煤矿区进行地质调查,著《陇海铁路英豪煤田矿区地质调查报告》。
1948年,河南地质调查所编《河南省煤矿志》,记述了陕县观音堂煤矿区经开采所知有煤两层。民生煤矿一号、二号、四号及五号钻孔资料中记录到,煤多而薄,可采煤只有大煤及石灰岩之下的底煤层。均属有烟煤,末多块少,多数能炼焦,储量约1亿吨。陕县渑池煤区为有烟煤,多末,似不能炼焦,储量约7200万吨。
1950年,冯景兰、张伯声与河南地质调查所人员一起调查了陕渑煤田,测制了观音堂煤矿—观音堂车站剖面,对观音堂煤矿断层作了说明。同时,顾知微、楚旭春进行过观音堂、英豪的地质调查,并与宜洛煤田进行了比较。
1952年2月,韩影山编写了《陕县观音堂英豪煤矿临时地质报告》,记述该区烟煤可采储量为9000万吨。推论鹿台山以东大有含煤希望。同年,西北大学张伯声教授带领学生对观音堂煤矿至铁门的石炭二叠系露头分布进行追索。
1953年9月,阎秀璋带领观音堂勘测工作组在观音堂矿区进行调查,填1∶1万地质图,并打浅钻,提出“观音堂煤矿普查报告”。
1954年,观音堂煤矿钻探4孔进尺399米。
1957年,河南省工业厅钻探队,在焦地钻探3孔进尺664米。同年,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一四九地质勘探队进入陕渑煤田进行地质勘探。
1958年,河南省工业厅钻探队在甘豪、谢村找矿勘探,在英豪硖石普查勘探,于6月编写了《陕县甘豪、谢村矿区调查简报》。同年7月,观音堂矿务局根据钻探资料整理编写了《观音堂煤矿地质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四队(队技术负责张天立),于1958年至1960年间先后编写了《仁村—杜家普查地质报告》;《雷沟井田地质报告》;《仁村—杜家区陈村、曹窑、小龙庙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62年复审属中间性报告,要进行补充勘探);《菜凹、鹿马、清水河普查报告》;《甘豪普查地质报告》;《曹窑普查地质报告》;《硖石普查地质报告》;《龙王庄井田煤矿勘探精查地质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属详查性质);《陕县谢村井田煤矿地质勘探最终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只能作普查报告);《观音堂八号井详查地质报告》;《焦地一矿勘探精查地质报告》(1962年复审降为普查报告);《张村井田普查地质报告》;《焦地二矿(扣门山)勘探最终地质报告》(1962年复审认为属一般中间性普查报告);《甘家井田精查地质报告》。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理探矿队(技术负责刘瑞平),于1960年12月19日编写了《渑池煤田电法勘探成果报告》,认为《杨光沟和天坛以北是含煤最大希望区,观音堂以北一带是含煤希望地区之一,其他地区奥陶系灰岩埋深1000米以上》。
1960年12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四队编《渑池煤田小石井田1960年普查勘探年终报告》、《洛阳至潼关煤田预测报告》。
1962年3月,中南煤田地质局一四九勘探队(队技术负责张天立)编写了《甘豪井田煤矿地质普查补充勘探报告》和《三门峡东部煤田清水河勘探区地质勘探普查报告》。
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七勘探队,在1963年和1964年先后编写了《陕县煤田观音堂八号井田煤矿地质精补报告》;《渑池煤田硖石井田精查补充勘探最终地质报告》;《陈村井田煤矿地质重新勘探精查报告》;《曹窑井田煤矿地质勘探精补报告》。
1966年9月,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七勘探队编写了《河南省红卫矿区永红、代代红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永红即指谢村,代代红即指龙王庄)。
1985年5月,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二队(总工程师张文域)编《河南省渑池县天坛煤矿改扩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82年为加快河南煤炭勘查,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四队(总工程师孙进恒)奉命到该煤田工作,先后提交了《梁家洼精查地质报告》、《鹿马井田普查最终地质报告》、渑池县英豪藕池—宜阳县盐镇电法重力找煤资料(江苏煤田地质物测队)、《支建矿区延深勘探地质报告》和《龙王庄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截至1991年底,陕渑煤田共探明煤炭储量5.76亿吨,保有储量5.19亿吨。已利用可供建井的井田建成观音堂一矿(五号井)、观音堂二矿(八号井)、观音堂三矿(甘豪井田)、张村煤矿、曹窑井、龙王庄、扣门山二井、侯村小井、清水河、小龙庙等11处煤矿。全煤田年产原煤300万吨以上。
③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位于川陕甘交界地带,行政区划属甘肃省文县管辖。矿带东西长约30km,南北宽约4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0′00″~104°50′00″,北纬33°00′00″~33°08′00″(图1)。
图1 阳山金矿交通位置图
1—县城;2—乡、镇;3—省级公路;4—乡村道路;5—山峰;6—研究区
工作区以盛产砂金而著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各家地质队伍的努力,区内岩金勘查工作有了较大突破,先后发现了新关、联合村和郭家坡等金矿床及一批化探分散流异常。1994年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进入该区,通过1∶20万化探异常查证发现观音坝—高楼山一带有较好的找矿前景。1997年阳山一带找矿取得突破而发现阳山金矿,至2008年整个阳山金矿带已成为包括阳山、高楼山、安坝和葛条湾4个矿段及张家山、泥山和汤卜沟3个成矿远景区段,控制金储量已达308 t的超大型金矿床,而且其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显示了该区极好的成矿前景。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以北、中朝板块以南、松潘-甘孜褶皱系以东的三角区内,属秦岭褶皱带西段南亚带。
1.2 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碧口群、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此外本区还有大面积第三系(古—新近系)风成黄土以及第四系冲、洪积沉积物。
碧口群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建造,出露面积约占基岩出露面积的70%左右,出露最大厚度在16 000m以上,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组成,夹板岩、千枚岩和白云岩,而中性火山岩出露很少。
中泥盆统三河口组为一套巨厚浅海相的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分为6个岩性段。第一、二岩性段组成一个不完整海侵旋回,第三、四、五岩性段组成一个由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泥质岩、碎屑岩的海侵到海退完整沉积旋回。该地层为阳山金矿床的主要围岩。对于区域上三河口群的含金性,王学明等(1999)曾进行过研究(表1),结果表明,金含量最高的为砂质类岩石(7.78×10-9),其次为碳质岩类(4.52×10-9),第三为泥质岩类(3.31×10-9),碳酸盐岩含金最低(2.61×10-9),这与野外观察到的金矿主要赋存于砂泥质千枚岩中相一致。
表1 文康地区三河口群各类岩石的金含量
(据王学明等,1999)
石炭系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夹少量碎屑岩,底部夹豆状赤铁矿透镜体。二叠系由海相碳酸盐岩、正常沉积碎屑岩组成。三叠系主要由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组成,夹少量碳酸盐岩,与下伏二叠系为整合接触。侏罗系以红色砂砾岩沉积建造为主,出露厚度>300m。
1.3 区域构造格架
矿床位于白龙江复背斜的东南部,控制本区的主要构造为文县弧形构造,它由一系列近EW向的断裂构造及褶皱构成(图2)。
褶皱构造主要有关家沟-何家坝复背斜、吕家坝-冷堡子背斜;断裂构造主要有松柏-梨坪断裂、安昌河-观音坝断裂、马家磨-魏家坝断裂及白马-临江断裂。
上述断裂构造在本区域内总体走向均为NEE向、局部为EW向,实际上向西仍有延伸,其走向转为NW向,因此构成一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图2),上述断裂仅是其中段和东段部分。此外,在弧形构造的弧顶部位尚有一些近SN的断裂构造。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少,总体有如下特点:①类型繁多,超基性、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均有出露;②岩浆活动受控于区域构造演化,诱导岩浆侵位和喷发的构造机制主要为大型构造破碎带,系同构造岩浆活动;③岩浆活动具多期次性,根据构造-岩浆活动的旋回性划分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个构造岩浆事件;④空间分布广泛而零散;⑤规模一般较小,侵入岩多呈小岩株或岩脉产出,但与金矿成矿多有密切成因联系,部分侵入体直接参与了金矿化(如阳山金矿、巴西金矿等),其中燕山期岩浆活动对金及多金属成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加里东-华力西期构造岩浆活动时间跨度大,岩石类型较多,岩性以变玄武岩和凝灰岩为主;印支期火山活动微弱,且仅限于晚印支构造期,主要为发育于三叠纪海相地层中的少量基性火山岩;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分布范围较广,具同源、同期、异相的特点。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类、安山岩类和流纹英安岩。侏罗纪火山岩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值为191.57 Ma,白垩纪火山岩Rb-Sr年龄值测定为112±27 Ma。燕山期侵入体分布广泛而零散,岩体的分布与中生代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岩石类型以中性岩和中酸性岩石为主。燕山期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有着密切关系。
图2 文县弧形构造略图
(据齐金忠等,2001)
T—三叠系;C—石炭系;D—泥盆系;Z—震旦系。1—石英闪长岩脉;2—断裂;3—倒转倾伏向斜;4—倒转地层产状;5—地层产状;6—金矿床
1.5 成矿单元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秦岭成矿带之南亚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三、四岩性段的一套千枚岩、砂岩和灰岩,其中矿体主要赋存于第四岩性段的千枚岩中(图3)。根据岩性上的差异,又将矿区第四岩性段(D2s4)划分为5个次一级岩性段,详述如下:
图3 甘肃阳山金矿区地质简图
2—断层;3—推测断层;4—金矿体及编号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小岩株和岩脉沿构造破碎带产出,其岩性主要为浅成的花岗岩类,包括斜长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以及霏细斑岩等。
2.2.1 斜长花岗斑岩脉
矿区内的脉岩以斜长花岗斑岩为主,岩石为灰白—浅肉红色,依氧化、蚀变强度不同而不同。长一般300~500m,宽一般1~5m,常顺层产出,多产于断裂带内,或产于断裂带附近,并且多条脉常一起形成复脉带(如葛条湾402号矿脉就是由多条斜长花岗斑岩脉构成的复脉带)。斜长花岗斑岩脉与矿体关系较为密切,而脉体本身蚀变形成矿体也较为多见,在葛条湾、安坝、高楼山、阳山矿段,矿体均为斜长花岗斑岩脉或脉体附近的围岩。在矿区也有许多变形、蚀变较弱的斜长花岗斑岩脉,并不构成矿体。
在矿区由于斜长花岗斑岩脉侵入的深度、岩脉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脉体有一定的相变,其中在矿区外围的新关矿点可见有中粗粒的斜长花岗斑岩脉,在汤卜沟一带也可见有基质为隐晶质的斜长花岗斑岩脉,但其矿物成分基本一致。
2.2.2 花岗细晶岩脉
矿区内除斜长花岗斑岩外,还有少量细粒花岗岩脉,岩石为灰白色,在汤卜沟、葛条湾等地均有出露,但规模较小,长一般<200m,宽一般<2m,常与斜长花岗斑岩脉相伴,并切穿斜长花岗斑岩脉,显然其形成时代晚于斜长花岗斑岩脉。同样,细粒花岗岩脉也多产于断裂带内,或产于断裂带附近,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花岗细晶岩脉与矿体关系也较为密切,在葛条湾矿段细粒花岗岩脉破碎蚀变构成矿体(当地称之为白矿)。
岩石SiO2含量为69.85%~80.77%,平均73.88%,里特曼指数(δ)一般为0.3~0.4,属钙碱性系列。在Q-A-P三角图上,岩石化学成分有连续变化的特征。其中,斜长花岗斑岩脉在矿区出露最为普遍,与金矿体关系也最为密切。
2.3 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内,所以矿区内岩石变形相当强烈,构造变形也极其复杂。
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有葛条湾-草坪梁复背斜和无价山向斜。还出现大量的小褶曲,有两翼产状平缓的开阔褶曲,有两翼产状较陡的紧闭褶曲,还有小的倒转背斜、平卧褶曲等,其中以紧闭褶曲较为常见。
矿区主要的断层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其总体展布方向为NWW向,由一系列次级断裂及强变形带构成。按展布方向来看,矿区主要存在NEE及NWW向次级断裂带,这些次级断裂主要在背斜的翼部发育。
NEE向断裂带为矿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规模较大的为发育于矿区南部的断裂,沿杨树底下—三角地—草坪梁发育,其中有多处分支复合,或夹较硬地层的构造透镜体,该断裂带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含矿断裂,葛条湾矿区401,402,403,404号矿脉以及安坝矿段305,314等矿脉均赋存于该断裂带中。
NWW向断裂带在阳山金矿带各矿段均存在,而在葛条湾矿段出现得较多,且主要产在葛条湾草坪梁复背斜的北翼,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是一组顺层断层,也是一组含矿断裂。
2.4 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等,总体表现为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特征,其中,绢云母化、粘土化和碳酸盐化在区内广泛发育。
从矿体到围岩有一定的蚀变分带现象,表现为近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较强,而远矿部位粘土化、碳酸盐化较发育。但由于受构造破碎以及围岩成分的影响,蚀变分带并不十分明显。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阳山金矿带东起固镇,西至堡子坝,全长12km,分为4个矿段,即阳山、高楼山、安坝和葛条湾矿段,共发现49条金矿脉,其中规模最大的305号,314号矿脉均位于安坝矿段(图3)。305号脉位于安坝背斜南翼的破碎带中,由碎裂岩化、黄铁矿化千枚岩及斜长花岗斑岩组成,矿脉在平面上为舒缓波状,在剖面上为脉状,总体走向NEE,倾向N,倾角45°~70°,仅圈定了1条矿体,长1800m,控制斜深440m,平均厚度5.58m,平均品位7.06×10-6,计算金资源量56 133 kg。314号脉平行于305号脉并位于其上盘,也圈定1条矿体,长2100m,控制斜深330m,平均厚度5.61m,平均品位5.52×10-6,计算金资源量27 570 kg。
3.2 矿石成分
矿区矿石按氧化程度可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以前者为主。按矿石原岩类型又可将矿石分为蚀变砂岩型、蚀变千枚岩型、蚀变灰岩型和蚀变脉岩型4种,其中,以黄铁矿化蚀变千枚岩型和黄铁矿化蚀变斜长花岗斑岩型矿石为主。
矿石矿物成分特征。矿石中金属矿物种类较多,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毒砂、黄铁矿和辉锑矿,其次有钛铁矿、钒钛磁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硫锑铅矿、软锰矿、硬锰矿和褐铁矿等。其中主要为细粒(粒径<2mm)黄铁矿和毒砂,并且毒砂含量略高于黄铁矿。
镜下统计结果表明,矿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银金矿。金矿物主要赋存于毒砂、褐铁矿、辉锑矿和粘土矿物中,有3种赋存状态:①以包裹体形式赋存于毒砂、褐铁矿和粘土矿物中,占镜下统计数的75.46%;②以裂隙金赋存于黄铁矿和褐铁矿的微裂隙中,占统计数的11.82%;③以粒间金赋存于粘土矿物中(12.72%),金矿物嵌布粒度细微,镜下见到的最大金矿物颗粒仅5~6 μm,大部分在2~3 μm之间或更小。
矿石中主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和长石,其次有高岭土、绿泥石、叶蜡石、绿帘石、重晶石、雄黄和石榴子石;微量矿物有锆石、电气石、透辉石、臭葱石和萤石等。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该区矿石发育多种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粒状、他形、环带、环边、放射状、包含、胶状、交代、草莓及聚晶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浸染状、团块状、疏松粉末状及碎裂状等。
成矿作用总体经历了原生矿床形成期——热液作用成矿期和次生富集成矿期——表生氧化成矿期(表2)。
表2 阳山金矿带不同成矿阶段特征表
热液作用成矿期依矿脉穿切关系及矿物组合特征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①黄铁矿-石英阶段(Ⅰ):该阶段以形成自形的中粒黄铁矿及硅化发育为特征,黄铁矿常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千枚岩、灰岩及斜长花岗斑岩中。②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Ⅱ):以在断裂破碎带及劈理带发育较强的硅化、黄铁矿化及毒砂化等为特征,黄铁矿及毒砂多呈浸染状或脉状分布在石英或蚀变千枚岩、灰岩中。在劈理带可见到石英-黄铁矿细脉发育,脉宽2~3mm,该阶段为本区的主矿化阶段,且分布广泛。③石英-辉锑矿阶段(Ⅲ):该阶段矿化以脉状产出,矿脉厚几厘米至十几厘米,可见其明显穿切早期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形成的矿层,该阶段矿化仅局部发育。④石英-方解石阶段(Ⅳ):该阶段矿化以方解石细脉形式产出,其中有少量的石英,脉宽几毫米至几厘米,长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含极少量的黄铁矿,虽广泛分布但矿化强度低。
其中Ⅱ,Ⅲ阶段为本区的主矿化阶段。
3.4 矿石风化特征
矿床形成以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地壳进一步抬升,绝大部分矿石裸露地表,氧化作用很强烈,主要表现为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部分形成铁帽或赤-褐铁矿带,并发育有黄钾铁钒。目前开采深度最深为220m,均为氧化矿石。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对19件样品62个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05~310℃,主要集中在150~250℃之间。流体包裹体盐度范围为1.6%~10.4%,主要集中在1.6%~6.5%之间。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存在一定量的CH4和H2。液相组分中阳离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a+,K+,Ca2+,Mg2+,Li+,而阴离子以富Cl-,贫F-为特点,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4.2.1 硫同位素
黄铁矿、辉锑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矿石硫以相对富集34S,并且离散性较大为特征(δ34S 值为-3.47‰~13.23‰),一般认为这种硫同位素组成较分散,成矿过程可能存在多个硫源。本区黄铁矿-石英细脉 δ34S 值接近矿化千枚岩,而辉锑矿 δ34S 值接近于再平衡岩浆水热液矿床(-2 ‰~3‰),显示地层硫与岩浆硫均参与了成矿作用。
4.2.2 氢氧同位素
矿石中细小黄铁矿石英脉中石英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8O石英值为3.23‰~0.41‰,δD 值为-92.4‰~62.9‰,按Clayton等的公式
4.2.3 全岩碳、氧同位素
全岩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矿化石英脉的δ13CPDB值为-8.36‰~-2.19‰,较为离散,据于津生等(1997)资料,岩浆来源碳的δ13CPDB值上限为-4‰,>-4‰者暗示有沉积碳成分,据此认为本区碳是多来源的,比较接近于岩浆成因碳的分布范围。另外,矿化石英脉的 δ18O全岩PDB值为-13.54‰~-9.06‰,更接近斜长花岗斑岩脉δ18O全岩PDB值(-9.77‰~-9.75‰),显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ΣREE值变化范围为16.1×10-6~202.2×10-6。千枚岩的ΣREE含量最高,其ΣREE平均值为152×10-6;斜长花岗斑岩ΣREE平均值为84.04×10-6;石英脉ΣREE含量最低,其ΣREE平均值仅为25.45×10-6。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较陡的向右倾斜的曲线,但平滑性差,呈浅“V”字型(图4),δEu为0.08~0.83,显示弱—中等的Eu负异常。ΣLREE/ΣHREE值为4.57~17.96,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就总体而言,矿石或矿化石英细脉与千枚岩及斜长花岗斑岩脉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较为相似,这反映矿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围岩(地层)的物质成分。
图4 阳山金矿床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据齐金忠等,2003)
1—千枚岩;2—蚀变千枚岩;3—斜长花岗岩;4—蚀变花岗斑岩;5—高楼山矿石;6—安坝矿石;7—葛条湾矿石
4.4 成岩和成矿时代
从阳山斜长花岗斑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龄的测试结果来看,矿区斜长花岗斑岩脉的全岩K-Ar年龄为171~209 Ma,平均年龄为189.4 Ma,显示斜长花岗斑岩脉的形成时代应在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初。杜子图等(1998)对西秦岭地区岩浆岩同位素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岩浆同位素峰值主要为2个,即180~220 Ma和100~160 Ma,反映了在三叠纪末期—侏罗纪初期该区有较强烈的岩浆-构造活动。
杨贵才等(2007)对矿区微细浸染型矿石中细脉状石英进行了氩同位素年龄测定(图5),结果表明,石英黄铁矿细脉中的石英年龄为195.31±0.86 Ma,显示其成矿时代为侏罗纪。
图5 阳山金矿石英39Ar-40Ar 同位素测试结果
(据杨贵才等,2007)
丁振举等(1999)对碧口群铜矿床中矿化脉石英作过氩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年龄为211.3±1.1 Ma,显示铜的形成时代(或被热液叠加改造的时代)为三叠纪末期。
4.5 矿床成因探讨
1)阳山金矿90%以上的矿体赋存于泥盆纪粉砂质千枚岩中,王学明等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泥盆纪地层中砂质(粉砂质)岩石Au 含量最高(7.78×10-9),而碳质岩类、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Au含量较低,分别为4.52×10-9,3.31×10-9,2.61×10-9,Au 含量较高的砂质、粉砂质岩石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2)矿石中黄铁矿有2种,即沉积成因和热液成因,前者呈层状或纹层状,随地层褶皱变形,其形态一般为自形细粒或半自形的立方体,常构成草莓状集合体,该类黄铁矿不构成矿体,但Au有明显富集(纹层状黄铁矿化千枚岩中Au 含量为0.1×10-6~0.3×10-6),在受到后期热液改造后,该类黄铁矿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形成增生环带或承袭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形成变余细粒黄铁矿。热液成因的黄铁矿常呈脉状、网脉状,与毒砂、自然金等矿物共生,是主要的载金矿物。
3)矿带总体展布受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控制,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明,金异常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大致等间距分布。另外,矿带内矿脉与断裂走向也较为一致,而矿体则产于断裂带中的次级破碎带或顺层剪切带内。
4)阳山金矿床与侏罗纪早期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时间上来看,斜长花岗斑岩脉的KAr年龄为171~209 Ma(5件样品),含Au 石英脉的39Ar-40Ar坪年龄为195.40±1.05 Ma,二者形成时间基本吻合,即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侏罗纪早期。在空间上,矿体一般产于千枚岩与斜长花岗斑岩脉内外接触带附近。
5)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浅成低温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并有岩浆水参与。硫同位素分析表明,地层硫与岩浆硫均参与了成矿作用;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也表明,成矿作用与沉积岩及岩浆岩均有一定成因联系。
综上所述,阳山金矿是受构造控制、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矿床,即在泥盆纪本区沉积了一套金含量较高的碳、硅泥质地层。在沉积成岩及其后的区域浅变质过程中Au初步富集,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热液叠加于其上,并使其中Au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了阳山金矿,它既非单一变质成矿流体成因的矿床,也不是单一非变质成矿流体成因的矿床,而是由多种成矿作用共同参与形成的多成因复成金矿床。
参考文献
郭俊华,齐金忠,孙彬等.2002.甘肃阳山特大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黄金地质,8(2):15~19
李志宏,杨印.2007.甘肃阳山超大型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1):63~76
罗锡明,齐金忠,袁士松等.2004.甘肃阳山金矿床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现代地质,18(2):203~209
齐金忠,袁士松,李莉等.2003.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22(1):24~31
齐金忠,袁士松,李莉等.2003.甘肃省文县阳山特大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地质论评,49(1):85~92
齐金忠,李莉,袁士松等.2005.甘肃省阳山金矿床石英脉中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矿床地质,24(2):141~150
杨贵才,齐金忠,董华芳等.2007.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及同位素特征.地质与勘探,43(3):37~41
于津生,李耀菘.1997.中国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袁士松.2007.甘肃省文县阳山特大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矿产与地质,21(4):404~409
(李文良编写)
④ 陕西煤田地质局 186队待遇如何前景如何
186队是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下属7队一校中的一支地质勘探队,是其中的领头羊,年产值连续专4年上亿元,属今年突破2亿元,属于事业单位,现在改企业了,但老人还是事业身份,新进来的都是企业身份,管理沿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待遇也沿用事业单位。一般新来的大学生工资1000多,奖金也就1000多,年综合收入3-4万。如果到好的实体可能会高的,有些差的实体连3、4万也拿不到。前景还马马乎乎,近今年飞速发展,不断扩张,先后收购了几个公司,参股了一个煤矿。现在正投资一家水电站建设。
⑤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全国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比2011年减少6.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42.97万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27.64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职工6.47万人,其他单位25.68万人。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 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29.99万人。在职职工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 14.83万人,占53.65%;矿产开发人员0.81万人,占2.93%,其中技术人员9.96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38万人,占15.85%;其他人员7.62万人,占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6.47万人,离退休人员5.19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38万人,占52.24%,其中技术人员2.20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84万人,占12.98%;矿产开发人员 0.11万人,占 1.70%;其他人员 2.14万人,占33.08%。
2.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2011~2012年,项目组分别赴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河南、甘肃及海南7省(区)地勘单位调研,获取了翔实的资料。各省(区)地勘单位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贵州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单位61家(占全国地勘单位的2.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0家(中央直属2家、属地化36家,其他国有12家),占全省地勘单位的82%。61家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的有21家;具有地质勘查乙级资质的有26家。全省地勘单位国有职工2.36万人(在职1.06万人,离退休1.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300余人。
贵州省国有地勘单位有5支队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局,在职5274人;省煤田地质局,在职1567人;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在职2210人;中国建材贵州地勘总队,在职103人;中化矿山总局贵州地勘院,在职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亿元,其中转让矿权收入2.4亿元、工程勘察收入3.8亿元、矿业开发收入2.9亿元、其他收入14.2亿元。
(2)青海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在青海从事地质勘查的有56家地勘单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内19家,4124人次。2010年产值达23.9亿元,人均产值38万元。
(3)西藏自治区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西藏自治区地勘队伍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8个勘查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372人,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02人。地勘单位具备的勘查资质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液体矿产勘查、岩石矿物鉴定与测试等勘查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证书10个,乙级资质证书4个,丙级资质证书2个。
(4)黑龙江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行业(不包括油气行业的地质勘查人员)在职职工为16553人。其中由黑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是黑龙江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业局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为10059人,占全行业人员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一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和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黑龙江地质勘查院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的在职职工3257人,占全行业人员的19.7%;此外还有归属地方、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约63个,从业人员为3237人。
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6.09亿元,地质专项拨款6.58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7.2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75.17亿元,净资产达到41.42亿元,专用仪器设备的净值为3.77亿元。
(5)甘肃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国有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勘局、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建材甘肃总队等。其中,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于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职工总数13079人,其中在职6099人、离退休6980人(离休125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 26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3%,其中高级职称419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拥有总资产约28.25亿元。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在职职工2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0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3%。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有职工4100人,其中在职职工2060人,离退休人员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人。其中在职职工14331人,离退休人员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的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原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合并,组建成立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属1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13个处室,另外,该局还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职工2708人(核定编制1556人),其中,在职职工1585人,离退休职工1123人。专业技术人员82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7人。
⑥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勘察研究院怎么样,马上毕业了 想问问
整个山东煤田地质局形势很好,共有下属单位12个其中7个企业超亿元,前景很好。
⑦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庄山金矿床
马庄山金矿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是新疆东天山地区代表性金矿床之一。该矿床是1982年由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发现,后经进一步工作,目前已探明金储量达大型规模。
马庄山金矿产于下石炭统白山组的一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中,是一个典型的与火山-次火山活动有关的金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受控于次火山侵入岩体。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马庄山金矿位于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褶皱带中部,星星峡-明水复背斜南翼马庄山单斜构造中,破城山-坡子泉区域性大断裂从其南侧穿过。
1.2 区域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长城系、蓟县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古近—新近系)、第四系,其中,下石炭统白山组是金矿成矿的直接围岩。
1.3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岩、侵入岩均有发育,华力西中晚期的一套中酸—酸性岩浆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1.4 成矿单元
马庄山地区位于北山裂谷的北部,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交界处。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下石炭统白山组,是一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以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最广,是金矿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图1)。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下、中、上3个岩组。2.1.1 下岩组
主要为石英砂岩、绢云板岩、阳起石化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和结晶灰岩。该岩组火山喷发具有宁静→喷溢→爆发→喷溢→宁静的喷发韵律。
2.1.2 中岩组
主要为安山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英安质熔岩、流纹质凝灰岩及凝灰熔岩、流纹岩和绢云板岩。火山喷发呈中基性火山熔岩喷溢、喷发,凝灰质砂岩及硅质板岩沉积,中酸性火山凝灰岩喷发,流纹质熔岩喷溢的喷发韵律,是马庄山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石。
2.1.3 上岩组
主要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安山岩和英安质火山碎屑岩。上述白山组火山活动表现出:①火山喷发由基性→中性→酸性演化;②喷发活动具有韵律性或旋回性,喷发强度与岩流涌出量呈正相关;③在凝灰岩间夹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具有海相火山岩沉积特征。
图1 马庄山金矿区地质略图
(据郭晓东等,2002)
Q—第四系;
C1b3—白山组灰岩;γ4—华力西期花岗岩;γξ—花岗正长岩;λπ—石英斑岩;βμ—辉绿岩脉;
wg—隐爆角砾岩。1—金矿脉(体)及编号;2—断裂及编号;3—金异常范围及编号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有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中深成岩。火山岩分布于下石炭统白山组各岩性段内,构成一个由基性向酸性演化的火山活动旋回,主要岩性有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和流纹岩;次火山岩有石英斑岩、次英安岩、流纹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辉绿岩,中深成岩有花岗正长岩和花岗岩等。
矿区规模最大的次火山岩为石英斑岩体,当其侵入流纹质熔岩而使之角岩化,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辉绿岩呈脉状,规模较小;花岗正长岩和花岗岩分布在矿区外围的东南和东北部;隐爆角砾岩则在马庄山山峰以南。其中,次火山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
2.3 矿区构造
区内褶皱有星星峡-明水复背斜、双井子背斜、马庄山单斜。双井子背斜由下石炭统白山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地层呈NE向延伸,倾向SE,倾角30°~40°,背斜南部及轴部发育华力西中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马庄山单斜构造呈NE向展布,走向40°,倾向SE,倾角35°~50°。断裂按展布方向分为近EW,NE,NW,近SN和NNE向5组。近EW向的规模大、形成早、活动时间长,构成该区构造格架,是导矿构造。
2.3.1 NE 向断裂
是矿区最为发育的压剪性顺层断裂,常发育宽20~150m的挤压片理化带。火山角砾岩中有宽100~300m褪色蚀变带,蚀变以绢云母化、硅化为主,局部形成硅化带、石英(细)脉。
2.3.2 NW 向断裂
断裂走向300°~330°,倾向30°~60°,倾角40°~65°,控制Ⅰ,Ⅸ,Ⅹ,Ⅺ,Ⅻ,ⅩⅢ号矿体的产出,为张剪性,与NE向断裂具有共轭关系。
2.3.3 EW 向断裂
走向近EW,多向N倾,倾角65°~85°,为剪张性,控制Ⅲ,Ⅳ,Ⅵ,Ⅶ号矿体的产出,以Ⅳ号规模最大,它是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2.3.4 近SN 向断裂
大多倾向E,个别倾向W,倾角较陡甚至直立,其断面形态和位移迹象显示为剪性断裂。控制Ⅷ号矿体的产出,也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
2.3.5 NNE 向断裂
走向20°~30°,倾向SE,倾角50°~65°,控制花岗正长岩和石英斑岩体分布,为压剪性断裂,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发育,主要有次生石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次为绢云母化、叶蜡石化等。
次生石英岩化是矿区最重要的、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蚀变,主要发生在金矿体内和次火山岩体中。蚀变与裂隙关系密切,其变化规律是以金矿体为中心,裂隙和破碎发育地段是次生石英岩化作用最强的地方,远离矿体及裂隙则蚀变强度减弱,次生石英岩化最彻底的地段往往是金矿化富集部位。
硅化,这里的硅化是指以热液渗透充填为主,在成因上与高铝矿物无明显的联系。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次生石英岩化之上又叠加了硅化的地段金矿化较强,硅化期是Au的重要成矿期。
碳酸盐化,在矿区分布较广,各类岩石中均有发育,形成于金矿体内,是金矿化作用最后阶段的蚀变类型。
黄铁矿化,是区内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分布范围局限,仅见于金矿体及近侧围岩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受次火山侵入体控制,大部分产于次生石英岩中,并集中分布于矿区西部。矿体平面上呈脉状,剖面上呈“Y”字型,小矿体平行于大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区内以Ⅸ号矿脉为主,它包括Ⅰ,Ⅱ,Ⅲ号3条矿体。
Ⅰ号矿体:分布于矿区西部次火山岩体趋于尖灭地段,局部产于次火山岩顶盖围岩流纹质凝灰熔岩中。产状稳定,呈弧形带状展布,走向由NWW渐变为近EW向,倾向N,倾角30~50°,倾向与两侧地层产状相反,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局部出现膨缩、分叉、复合现象,总体向E 倾伏,厚度一般1~3m,最厚6.22m。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含矿岩石为次生石英岩。
Ⅱ号矿体:呈不规则状沿300°方向展布,倾向NE,倾角30°~70°,长530m,主矿体旁侧平行分布有数条小矿体,产于主矿体上下盘围岩中。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连续性好,但厚度变化大,总的变化规律是浅部厚,向深部变薄或趋于尖灭。含矿岩石为次生石英岩,矿体围岩为次火山岩。
Ⅲ号矿体:位于Ⅰ号以东Ⅱ号之北,含矿岩石为次生石英岩。次生石英岩地表出露长310m,由西向东逐渐分成两条含Au脉体,呈网脉状近EW向展布,倾向N,倾角45°~75°,并且由西向东逐渐变陡。
3.2 矿石成分
矿石分为含金蚀变岩型和含金次生石英岩型。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以及金-银系列矿物,以黄铁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钠长石、绢云母和叶蜡石等。
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金银矿,次为自然金和自然银,颜色为浅黄色及金黄色,形状极不规则,多为浑圆状、多角状,次为骨状、棒状和树枝状等。粒度较细,粒径0.225~0.005mm,多在0.015~0.006mm之间,集中在<0.025mm,属微细粒金。自然金多嵌布于石英集合体,黄铁矿、褐铁矿边缘或其他硫化物晶隙,以及石英、硫化物的微裂隙中。赋存状态有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体金3种,以裂隙金为主。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3.3.1 矿石组构
矿石以不等粒状结构为主,次为变晶、碎裂、交代残余及再生结构。构造主要有碎裂、扭曲、浸染状和脉状构造。
3.3.2 成矿阶段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马庄山金矿的形成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成矿期,即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
1)热液成矿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火山-次火山中温热液充填阶段;火山-次火山低温热液充填阶段。
2)表生成矿期:发生在矿床形成以后,由于表生淋滤作用形成一些氧化物,如褐铁矿、水铁矿和软锰矿等。这种作用发生在浅部近地表或构造发育地段,使金品位明显提高,同时可使部分强硅化体出现局部金富集。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李新俊等(2002)对38个石英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均一温度主体介于220~270℃之间,冰融温度介于-7.8~-4.8℃之间。将冰融温度换算成盐度,为7.5~16.2%,平均9.6%。可见,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的流体。
液相成分中,阴离子以Cl-为主,F-含量甚微。F-/Cl-比值介于0.03~0.32 之间。阳离子以Na+为主,其次是 K+,而 Ca2+,Mg2+甚微。Na+/K+比值介于0.79~3.51 之间。Na+/(Ca2++Mg2+)基本上均>1.5,除一个样品为1.45 外,其余介于2.23~19.23 之间。可见,成矿流体液相成分具有富Na+,K+,Cl-特点,为Na+-K+-Cl-型。
气相成分(表1)主要为H2O,其次是CO2,CO,CH4,N2,C2H6,Ar,O2,H2S的含量变化于0.08%~2.41%之间。但石英和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的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二者相比而言,石英流体包裹体中明显富H2O,而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明显富CO2,O2,H2S和CO,而CH4,C2H6,N2和Ar在二者中的含量相似或者在黄铁矿中稍富。上述富集趋势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成分上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流体存在。
表1 石英和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 w(B)/%
(据李新俊等,2002)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氢、氧同位素
如表2所示,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值变化于-93‰~-106‰之间,表现出大气降水来源的特征。石英的δ18O值变化,集中于10.6‰~11.9‰之间。根据均一温度测定值,可以假定石英与成矿流体在250℃温度下达到了同位素平衡,由分程式103lnα石英-水=3.38×106T2-2.90(Clayton 等,1972)计算成矿流体的δ18O值,变化于1.1‰~2.4‰之间。在图2上,马庄山金矿6个样点远离变质水的区间,而位于大气降水线与岩浆水区间之间。这表明,成矿流体中水有两个主要来源:岩浆水与大气水,二者发生了混合作用。
表2 氢、氧同位素组成 w(B)/‰
(据李新俊等,2002)
4.2.2 硫同位素
S稳定同位素测试表明,δ34S最高6.64‰,最低-1.47‰,平均2.84‰,极差8.11‰,与地幔衍生花岗质岩石接近,表明S主要来自上地幔。马瑞士等对4个矿石样品的测试表明,δ34S的化范围为4.40‰~6.64‰,平均5.50‰,与深源S同位素组成相似。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靖军等(1997)对主要含金石英脉、石英斑岩、花岗-流纹斑岩和火山凝灰岩作了稀土分析,对其含量用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做出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结果表明:①矿区内各地质体稀土元素曲线特征十分相似,均为右倾型(轻稀土富集型),具有弱—中等铕亏损特征。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按稀土总量可分为2个组合,即石英斑岩、花岗流纹斑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组合,稀土总量明显高于含金石英脉组合中的稀土总量。②矿区内两种类型矿体稀土总量明显不同,即强硅化交代体稀土总量高于石英脉型矿体。③金矿成矿与白山组中段英安质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它们均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尤其与石英斑岩有关。强硅化交代型矿体的形成早于石英脉型矿体。
图2 马庄山金矿成矿流体的δD-δ18O 图
4.4 成岩和成矿时代
李华芹等(1999)对马庄山次火山岩及含金石英脉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马庄山火山机构中次流纹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01±21 Ma(图3)和303±26 Ma(95%置信度),获得含金石英(网)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298±28 Ma(95%置信度)(图4)。表明马庄山火山机构形成时代与金矿成矿时代均为中-晚石炭世,二者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
图3 马庄山次流纹斑岩Rb-Sr 等时线图
t=301±21 Ma(95%置信度);(87Sr/86Sr)i=0.707 84±0.003 02;M.S.W.D=1.2
图4 马庄山含金石英脉Rb-Sr 等时线图
(据李华芹等,1999)
t=298±28 Ma(95%置信度);(87Sr/86Sr)i=0.71154±0.000 73;M.S.W.D=29.5
4.5 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马庄山金矿床成矿作用与古火山作用有关,受马庄山古火山机构控制,火山-次火山岩浆作用不仅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成矿热液,成矿物质也来源于次火山岩及下石炭统白山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尤其是次流纹岩和次石英斑岩,华力西中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使Au等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在NWW—SEE向的追踪张裂隙中沉淀、富集。为华力西中期与酸—中酸性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郭晓东,金宝义,徐燕夫等.2002.新疆东部马庄山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黄金地质,8(1):21~25
靖军,徐斌.1997.马庄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球化学条件.新疆地质,15(4):327~341
李华芹,陈富文,蔡红等.1999.新疆东部马庄山金矿成矿作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地质科学,34(2):251~256
李新俊,刘伟.2002.东天山马庄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岩石学报,18(4):551~558
(李文良编写)
⑧ 甘肃煤田地质局149队,甘肃地矿局第四勘察院
你好!我问你一下!你怎么这么容易拿编制啊?我也是应届测绘工程毕业生,我去应聘了一些事业单位,他们都说你们应届生进去之后是没有编制的,现在编制都是要考试的。我郁闷中。。。。。。
⑨ 国土资源部关于通报表扬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决定
国土资发〔201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部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视灾情为命令,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快速行动,全力组织投入支持开展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及时、有力、有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多支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安置点地质安全评价、应急找水打井等工作,并服务灾民救助和安置,参与灾后重建,至今仍在灾区辛勤工作。陕西、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抽调精兵强将,自备装备给养,奔赴灾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下属单位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断裂带调查与研究,获取解译遥感资料并提供给相关部门。
在前方灾区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断、交通不便、低温雨雪等多重困难,风餐露宿、忘我工作、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后方工作的同志,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赢得了地震灾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总结和弘扬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作,部决定通报表扬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等27个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单位、刘山青等794名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个人。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向受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学习,学习他们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们心系灾区、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恪尽职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更加尽职尽责,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国土资源事业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培育和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长期坚持下去,为夺取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一、青海省(9个单位518人)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刘山青、王建斌、宋建国、李志勇、徐卫东、刘红星、汪明道、王德瑜、刘长义、史德、昝明寿、王峻鑫、徐世福、康进军、康维海、李杰、刘国元、蒲毅、王平、姚刚、李成龙、张俊茹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赵家绪、毕海良、隋嘉、吕宝仓、吕文斌、颜元东、王军、吴国福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吴国禄、边纯玉、李兆钧、胡贵寿、李小林、马晓强、张晓、刘勇、魏刚、宁永春、张隆寿、崔发全、王贵庆、崔发鹏、汪恩福、于晓军、白云、刘钰、武新宁、王占巍、江旺升、杨世新、高立华、曹德云、陈金贤、陈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刘应斌、童金庆、张运海、张启、张书珍、姚春海、马良峰、曹千红、马转运、马良元、张运康、王其红、马吉福、李西宁、李庆祝、张永善、宋显祥、周得荣、齐卫兵、杨全有、薛生勤、陈满寿、陈止寿、黄满成、王生满、王生福、瓦永吉、牛万辉、赵永兴、余占忠、陈武仁、余占明、张占荣、陈元寿 黄温家保、白范禄、祁福全、白寿财、白万寿、黄六十三、黄五十九、黄文家保、雷友德、赵文强、贾君、雎建国、张勇、张新荣、王丰成、贾全福、鲁占才、李孝清、刘孝林、张占清、曹德成、张占海、汪雨德、沈士学、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满、苏海增、孔德玉、张万寿、李建军、王丙丙、张虎、张洪庆、黄进才、赵庆忠、王广宇、王超、宋国财、宁国治、桓秦帮、苗卫生、王广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冯国森、魏顺祥、李春卫、王祖业、崔成林、张科善、杨军、才让旦智、鲁仁军、李发夏、高建庆、孔祥宽、王兴文、陶廷雄、李小泽、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韦胜红、余祥德、李玉业、张永福、铁勇、杜彩虹、张常青、董柴琦、何永红、姜年元、冯德忠、丁光业、马成芳、陈清军、余效贵、岳鹏、李希发、刘伟、樊庆业、张海威、杨小辉、柴晓然、李跃峰、刘红军、刘满成、王世民、夏雨普、吴进萍、李有实、乔永顺、刘加学、王杰、常学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学忠、刘永恒、张春化、朱贤、高庆、张京平、段仰东、艾宏
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
严维德、马兴华、陈锡庆、杜建宁、张洪银、童彦文、哈文录、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韩江涛、薛庆林、孙满超、王小年、王仲复、彭亮、袁时祥、马鸣、张盛生、田成成、杜文学、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国、战辉、贾小龙、黄勇、马还援、宋源祥、朱红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赵世勇、宗瑞玉、原义刚、申占洪、王文华、易文斌、梁江义、郭岐山、吴统一、石云、张云飞、李水芸、黎明、曾国寿、戴瑜、罗友弟、吴英波、金文艺、郑少军、高瑞涛、董国辉、张利军、马文太、乔小龙、杨旭伟、陈富春、朱杰、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孙占科、张兴利、刘文、杨发源、隋源、杨小平、李瑶、严喜、谢治国、刘向阳、李伟、魏振杰
青海省测绘局
唐千里、刘海平、李强、张新声、刘凌霄、陈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陈家瑞、万勇治、苏占邦、吴析楚、纪晓东、杨杰、严晶功、张生军、应九臣、孔繁宁、蒋英俊、周建军、张广华、白春平、马生财、马强、马有文、黄太平、李名、杨勇、刘国、岳小勇、李建明、窦超、雒成元、张健、陈岷、丁延荣、戚一鸣、刘玉章、熊占兴、姚刚、郑耀辉、孙剑锋、井厚青、杨海鹏、李文虎、莫龙刚、杨占青、刘宏鹏、龚克、霍景龙、王延、马国福、曾学宏、保长金、吴元文、郭韩勇、陈伟学、李得基、张生成、史占成、李延、刘云、乔华桑、童成宝、易力、丁鹏辉、谢克敏、汪永堂、金跃顺、陈丰田、包东海、王宏伟、刘俊、伊万仁、孙玉华、马学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东、王建虎、王国侠、马刚、康福宁、刘海世、范晓明、赵春祥、邓林、陈立飞、李良、刘海玉、吴寿忠、刘维才、汪顺林、杜发泽、梁有山、霍永瑜、杨贵勇、刘书谦、高迎瑞、陈有辉、代永发、王海鹏、李友、赵积昌、孙栋、马明金、马国金、李永海、孟武潮、张万森、陈生全、赵文渊、吴银桥、赵永芳、吕登申、赵得录、马国宝、蔡邦兵、张乃功、欧阳永健、杨德芳、徐喜峰、何志强、宋海珍、汪治权、马成、赵廷宝、蔡洪海、杜国梁、李树安、徐江明、田晓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邹庆华、史晨星、孟超、万玉辉谈永邦、韩有文、杨元军、侯云、杜国豹、张峰生、马成彪、马永才、杨小平、杨海贤、韩有文、杨海东、张万成、李廷海、韩富财、梁俊杰、李玉伟、陈生权、安万金、祁顺杰、祁伟山熊换新、卢本森、刘延平、陈小项、丁春、左奎、邹仁斌、严继平、熊劲峰、艾杨权、陈雷雷、艾海军、熊书健、肖洪强、肖世刚、李林寿、魏国章、王全德、李云、季增奎、张玉佳、陶国欣、高再良、陈忠、熊永合、张银建、张晓俊、侯燕杰、张厚禄、阎宏亮、包晓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玺、朱斌、李田龙、张占鳌、蒲正军、韩志清、杨晓英、王恒东、王祖顺、刘盛庆、张斌、张海青、张斌、张建军、李智明、施生寿、卢世伟、姜明伟、曹祥廷、王亮、孙青山、王海岗、杨正青、纪晓东、周敬平、杨生田、张学刚、张里南、李启才、徐家禄、浮超、米利、阎寒、李财风、何君、惠海宁、包明相、王剑、喻杰、杜成玺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卢青建、鲁海民、程忠琳、金长城、王兵、孙海轩、张志青、桑盛毅、温得银、崔建华、霍志强、苏立、孙延成
二、陕西省(7个单位114人)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喻建宏、李强、朱利平、肖平新、孙长安、王雁林、高刚强、汤鹏超、郭长安、王文昭、刘伯敏、韩东方、侯晓宇、刘卫峰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宁社教、高建军、康金栓、滕宏泉、肖志杰、张新宇、支源、李宪、王静、王培林、娄月红、亢宏伟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齐文、蒙晓记、罗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刚、蔺新望、金光、司国辉、井延泉、贺斌、王宁、侯威、耿战辉、冯晓强、石卫刚、杨平、陈文生、陈凯、高峰、曾忠诚、秦臻、杨志军、张凯、王天佑、王龙杰、杨晓鹏、鲁洪深、唐学林、李国富、谢宏涛、邢宝珠、王占龙、范志勇、张雷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李文忠、汤振宇、常喜顺、郑崔勇、鱼康平、张富国、党勘峰、高关军、姚学军、杜成涛、宋涛、李贵桓、于凤鸣、穆方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东、齐普荣、姜方明、张彦红、张俊、李辉、陈希民、程德进、李宇飞、王瑞华、谢昌贵、刘涛、李建华、张江、蔡伟、窦有航、魏跃文、李建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李智学、张建、傅宏科、常光锋、贾海平、师千胜、冉百涛、张耀、李姜勇、杨磊、杨金才、将申伟、齐进宝、张国华、年鑫
陕西电视台
郑原、杨景茂
三、甘肃省(6个单位58人)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张力学、张国华、赵玲房、王永超、王景辉、李建伟、刘星、王苏丽、何金花、陈春良、杜四喜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陈汉、马秉虎、苟少峰、王发明、王玉贵、余艳萍、冯晓迪、程群、郑家龙、宋启波、金春、李小军、杨宇明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黎志恒、赵成、姜才文、张永军、张川、李军、何云峰、樊宪明、蒋永智、胡正军、王广林、陈传玉、董成宪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庞招平、李文彦、朱建武、王洋、张弘、张玉龙、董毅、张永生、张宝鹏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翟向华、王有权、陈伟彪、黄超、杨华奎、滕宏伟、李文东、秦庆峰、袁致富、王俊卿、李凤仪
甘肃省地质矿产报社
刘崇贵
四、中国地质调查局(5个单位104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
王学龙、刘延明、庄育勋、殷跃平、文冬光、张作辰、张开军、李晓春、夏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侯金武、康战、田廷山、徐万忠、刘传正、李铁锋、陈红旗、曾青石、李媛、唐灿、邢雁鹰、李香菊、王灿峰、周萌、温铭生、刘艳辉、连建发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宾、郭大海、杨清华、姜德仁、詹世富、郑雄伟、张微、钟昶、吴芳、李进来、武兴、陈红根、齐建伟、李景华、安娜、曹文玉、李友纲、陈颖、王懿哲、韩旭、孙禧勇、王建超、晋佩东、徐宏根、童立强、李小慧、张晓坤、李丽、李曼、杨蓓、邵帅、周砚文、胡桂英
西安地调中心
李文渊、张茂省、王佳运、李林、徐友宁、李建星、李瑛、王冬、张成航、高波、冯卫、张江华、乔岗、张俊、李金皋、汤科、席晓鹏、赵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龙长兴、何长虹、侯春堂、马寅生、张永双、胡道功、杨农、吴树仁、张春山、孟宪刚、谭成轩、安美建、冯梅、姚鑫、廖椿庭、王连捷、彭华、马秀敏、雷伟志、余佳、杨健、高卫、王津、李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