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
⑴ 北京大学地质学类都有哪些专业
北大地质学专业介绍及方法指导
1.专业情况介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矿物岩石矿床学研究所是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基础上组建而成。包括12个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学科方向: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结构矿物学、成因矿物学、宝石矿物学、矿物岩石材料学、岩矿信息学、矿床学、矿产经济学、油气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现有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来,在董申保院士和叶大年院士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在教学上成绩斐然,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在应用开发研究中也独具特色。研究所有关老师编写的10余套教材和研究专著多数获得省部级奖励。高压变质作用、华北麻粒岩、北方花岗岩、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藏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催化生油、风化作用与边坡稳定关系、咔宾碳-石墨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研究、环境矿物学与环境矿物材料学、钙钛矿系列研究、应用结晶学、粘土矿物、造山带成矿作用理论、矿产资源经济学理论等科研项目和方向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宝玉石的检测与研究、沙漠筑路等应用开发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本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3名。在职教员共21名。
所长:魏春景 副所长: 赖 勇 秦善
成员: 陈斌 陈衍景
传秀云 董申保 关平 刘楚雄 鲁安怀 马瑞志 田伟 王长秋 吴朝东 叶大年 张立飞 张秀莲
构造地质学专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是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现在拥有构造地质学、灾害与环境地质学、资源工程地质学、岩石物理学、信息地质学等学科方向,其中构造地质学是全国重点学科。这里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丰硕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人才成长的理想场所。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以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共278篇(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承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美因茨大学、慕尼黑大学、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互访,主持和参与IGCP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1项和国家973课题5项。
为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莘莘学子们对学业的追求,特别设有“地质奖学金”和“丁东奖学金”,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还可获得学校多种类型奖学金的资助,强度从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达10000元,获奖比例一般在30%以上;对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以采用免试推荐、连读、提前攻读等形式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人数一般为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
所长: 张进江 副所长: 侯贵廷 张志诚
成员: 郭召杰 韩宝福 何涛 侯建军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华 马宗晋 潘懋 吴泰然 徐备 尹安
郑文涛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职称
专业
贾承造
教授
石油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信息地质学 数字油田
刘 波
研究员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储层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碳酸盐岩成岩演化
吴朝东
教授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陆相盆地沉积体系数值模拟 黏土矿物与沉积地层年代学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质学 盆地构造演化
郭召杰
教授
石油地质学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关 平
教授
沉积学及地球化学 成藏动力学与油气运移 盆地分析及油气资源综合评价
胡天跃
教授
储层地球物理学 岩石物理学 测井技术
张东晓
教授
石油及能源开采研究 水资源研究 二氧化碳处理相关研究
侯贵廷
教授
油田构造的数值模拟 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应力场 低渗透油藏的裂缝定量预测 井间插值部署加密井技术
师永民
研究员
油气田开发地质 火山岩油气藏描述 储量计算及井位部署
测井地质 地震解释
岩石力学及构造应立场恢复模拟
何 川
研究员
三维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数值模拟 石油工程领域新型测试、测量、监测、诊断
王一博
副研究员
地震勘探采集设计 信号噪音去除 (随机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关噪声) 多分辨率处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时偏移
2.考试科目
四门:英语、政治、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岩石学
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二合一的试卷。北大自命题。高等数学占75分,地质学基础占75分。
岩石学:三合一的试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都涉及。两种题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关于专业课考试范围:
北大岩石学试卷中,变质岩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而大多数石油院校的学生在变质岩方面学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这是个很大的漏洞需要弥补。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学考变质岩部分。南京大学的岩石学考试不考变质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单位的试卷,变质岩部分考察最难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学,北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数学部分和变质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还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南大的这个专业也不容易考,他们的专业课试题考察的很深入。
变质岩部分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我觉得时间如果不够,除了泥质系列要重点掌握外,其他系列的变质岩只记忆下名词解释就行了吧。我个人感觉:泥质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区域变质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触变质岩,至于冲击变质作用、汽成水热变质作用什么的,我个人觉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词解释,他们不可能出大题的。在记忆各个变质相的矿物组合、变质反应的时候,我感觉联系变质带记忆我觉得效果比较好!
注意: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考 岩石学 科目,
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也可以选考 岩石学 科目。
3.参考书目介绍
重点用书:
《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地质出版社2002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目前也基本是各个重点大学地质系的学生教材。)
重点参考书,我认为这些书也是应该备齐的:
《岩石学》 乐昌硕 地质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汉地院编写的)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编写的)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 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的)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 地质出版社(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王仁民等
地质出版社(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贺同新
地质出版社(长春地院编写的)
《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编写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地质出版社,2003(在阐述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产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征时应自学一下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关于这些书,可以在书店买或网上邮购买。
比较老的书可以从图书馆借了自己把整本书复印了下来看。
西南地区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借阅。
北京地区的学生可以去学院路的
地质出版社 与 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科技书店 购买。
推荐参考文献: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张立飞,2007
可在中国知网CNKI下载。
4.深造或就业情况介绍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极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硕士毕业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读博;出国留学;就业。
就业的单位:石油方向的毕业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国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壳牌、斯伦贝谢等等。
博士毕业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专业课复习指导
1.复习资料使用说明:考试书目、真题
通过看真题来找考点、重点,再回头有针对性地看书!
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学搜集下他们的课件。
如果有时间,至少要精读一遍考试书目。因为尽管每年的考试试题重复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过去曾经考过的,但每年都会有50分左右的试题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题的目的在于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读的目的就在于争取未知的50分!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2.阶段性复习方法指导:
看真题→找考点→翻教材找答案→总结凝练→背诵记忆!
先理解,后总结,再记忆!
前期以理解总结为主,后期以强化记忆为主。
不知道考点而盲目看书会导致低效率,无用功!
3.导师介绍
研究生院网站http://grs.pku.e.cn/
关注其考试专业目录。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网站 http://sess.pku.e.cn/
浏览老师的主页,寻找老师的联系方式。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网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质学方向的学生重点关注。
老师发表的论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钻研,大概明确老师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给打算报考的导师发邮件交流。
矿物代号:
普通角闪石Hb 绿泥石Ch 透辉石Di 钠长石Ab
铁橄榄石Fo
柯石英Coe 蓝晶石Ky 黝帘石Zo 正长石Or
文石Ar 夕线石Sil 斜黝帘石Czo 阳起石Act 辉石Px
硬绿泥石Cld
十字石St 铁铝榴石Alm 钙铝榴石Gro 白云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云母Phn 黑云母Bi 白云母Ms 堇青石Crd
红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闪石Tr 角闪石Am Al2SiO5 Als
绿帘石Ep 钙长石An 橄榄石Ol
蛇纹石Ser 绢云母Se 石榴石Gt
⑵ 鉴定专家王时麒先生简介
王时麒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大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鉴定中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和宝石教研室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宝玉石协会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宝玉石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鉴定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翡翠、闪石玉、蛇纹石玉和古玉做了大量研究。出版《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地质》、《中国岫岩玉》等4部专著,发表“中国宝玉石的分布”,“岫岩软玉与红山文化”等50余篇论文。
⑶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的师资简介
李学勤: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朱凤瀚: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李伯谦:
原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副组长、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著名青铜器专家。
唐际根:
牛津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工作队队长,著名考古学家。
彭适凡:
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原馆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
陈佩芬: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青铜器专家。
冯 时:
著名中国古文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许 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
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队副队长、考古学家。
谭德睿:
原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冶铸史专家。
金 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佛造像研究专家。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专家。
吴振锋:
陕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肖梦龙:
原镇江博物馆馆长,镇江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现兼任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苏州东吴博物馆名誉馆长。
孙一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著名青铜器专家、教育家。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莉英: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张浦生: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孙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彦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研究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
王健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员美术学系陶瓷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对高古、明清及近代瓷器、紫砂器有极深的研究。
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大窑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队队长。
禚振西: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和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李一平: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白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副教授,原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
余光仁:
《东方收藏》、《收藏快报》主编。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高阿申: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著名瓷器鉴定专家。
翟健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香港艺术品商会古玩鉴定委员会会员,高级艺术品投资经纪人,瓷器鉴定专家。
黄云鹏:
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原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书画部主任。
钱伟鹏:
天物馆馆长,南京博物院高级艺术顾问,英国国家展览中心古董展示会高级顾问,国家文物局原驻外文物专家,国际最具实力的艺术品经纪人。
张铭克:
香港艺术品商会鉴定委员,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名誉馆员,龙门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
蔡森林:
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文论瓷道专业造诣深厚,古陶瓷鉴藏经验丰富。
滕姚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金城考古学社副社长。 王时麒:
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北大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著名玉料研究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
王明达: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著名史前玉器专家,曾主持余杭反山、瑶山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
殷志强: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著名玉器鉴定专家。
蒋卫东:
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著名良渚玉器专家,长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浙北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刘 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长。
张敬国: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凌家滩遗址发掘工作。
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博士,安阳工作站站长,殷墟考古队队长。
吉琨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 方: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传统文化与社会责任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学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古玉鉴定专家。
张 尉: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文化人才认证中心顾问,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杨震华: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玉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玉器鉴定专家。
常家康:
上海珠宝玉器鉴定师。
陈启贤:
台湾古玉器研究专家,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会长,丛志美术出版社社长,著名古玉工艺研究专家。
田广林: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李银德:
徐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著名的汉代玉器鉴定专家。
钱振峰:
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上海黄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A.S.A首席珠宝评估师。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冯 远: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原中国美术馆馆长。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收藏评鉴委员会、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编委。
邢 捷: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处,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美协天津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 辉:
历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科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张忠义: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岭南印社常务理事、福州艺友会常务理事、南纪印社社员。
肖燕翼: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历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苏士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燮君: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单国霖: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历任上海博物馆陈列部组员、书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鲁 力: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主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站长、江苏省文博专业高级资格学科委员会委员。
朱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教授,资深书画鉴定家。
左颂德:
台湾国立艺术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授,资深油画鉴定家。
拓晓堂: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历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组舆图组组长,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采编副研究员。
欧阳启名: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主编。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郎天咏:
常年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等。
金运昌: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妍妍: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 榆: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顾问。历任文化部任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画研究院任副院长等。
郭 彤: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
萧 平:
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
龚继遂: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价格评估专家。
解永全: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研究生部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书画碑帖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章志斌:
国际华夏周易协会上海区会长,国际建筑设计堪舆院上海区院长。
⑷ 王时麒的介绍
王时来麒,博宝鉴宝网特邀自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曾任地质系岩矿教研室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和宝石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和玉石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1997年10月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全国首批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共培养研究生15名,曾获1985年和199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曾获国家教委1998年科学进步三等奖,地质矿产部1991年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北京大学1996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⑸ 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学
于 洸
( 北京大学)
2009 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将迎来它的 100 周年诞辰,在庆祝建系 100 周年之际,人们很自然地十分缅怀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王烈教授。
王烈 ( 1887 ~1957) ,字霖之,浙江萧山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09 年京师大学堂 ( 北京大学前身) 创设地质学门,王烈是第一届学生。1913 年 2 月毕业前不久,王烈赴德国留学。1914 年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9 年 8 月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此后,他从未离开过北大,从未离开过地质教育岗位,从事地质教育 40 多年,是在国内学习地质学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的第一人。1924 ~ 1927 年及 1928 ~ 1931 年,两度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1929 ~ 1933 年间,先后任北大学院第二院 ( 理学院) 代理主任、北大学院总务长兼第二院主任,北京大学秘书长。王烈先生毕生从事地质事业,特别是地质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王烈,字霖之,1887 年 11 月 10 日 ( 清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10 岁时到省城杭州读书,聪慧勤奋。1906 年被选送到京师大学堂预备科学习,1909 年夏毕业。1909 年8 月3 日 ( 清宣统元年六月十八日) ,学部奏请京师大学堂毕业生给奖折,其中,预备科 80 分以上为最优等,共 8 人,王烈名列第三,毕业平均分数八十八分三厘四毫。京师大学堂于 1909 年开办分科大学,格致科大学首批设立的有地质学门。它是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培养地质人才的肇始。当时规定,格致科大学以预备科德文班学生升入,当年入地质学门的有王烈等 5 人,他们是地质学门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我国大学中学习地质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在地质学门任教的主要是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博士 ( Dr. F. Solgar) 。1912 年 5 月 3 日,国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请,将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该班学生于 1913 年 5 月毕业。毕业前不久,王烈考取公费留学,1913 年 2 月,王烈赴德国勿兰堡大学继续攻读地质学。当时,德国正忙于准备与英、法、俄 “协约国”的战争,国内形势紧张混乱,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王烈于毕业后就匆匆回国了。
回国后,王烈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博物部任教。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于 1913 年 6 月成立,前两年附设于北京大学,是我国自办的一所三年制地质专科学校。北京大学地质学门第一届学生、留学德国的王烈也在地质研究所讲授构造地质学和德语,并兼任地质调查所工作。1916 年 7 月,地质研究所 22 人结业,其中获毕业文凭的18 人,13 人入地质调查所工作。自此,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才真正开始起步,并为以后地质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烈为这批地质人才的培养也作出了贡献。
二
地质研究所结束后,1917 年秋季,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恢复招生,1919 年秋改称地质学系。1919 年 8 月,王烈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直至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在北大任教,先后担任矿物学、矿物学实习、高等矿物实验、地质学、岩石学及实习、高等岩石学及实习、地形测量及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同时上三四门课,每周多达15 学时以上,并专门安排出时间给学生答疑,还要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王烈所授的课程涉及许多不同学科,知识面广,他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1928 年还兼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 原北洋大学) 采矿冶金门地质学教授。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我国中文地质文献很少,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著的几大部《中国》( Das China) 是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但当时能阅读德文的人很少,王烈不辞辛苦,用笔译或口译向学生传授。1920 年 10 月,美籍德裔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应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讲授古生物学、地史学等课程,他用英语和德语讲课,初期由王烈口译。葛利普教授为我国培养出一批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人们都认为,王烈曾起过不少的协助作用。
1924 年 10 月至 1927 年 4 月及 1928 年 9 月至 1931 年 9 月,王烈两度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地质学系的师资队伍有很大加强,何杰、温宗禹、孙瑞林、王绍瀛、葛利普、李四光、朱家骅、孙云铸等教授都先后在系里任教,特别是葛利普、李四光两位教授 1920 年到系任教,对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课程设置不断改进,课程分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普通科目与高等科目。从 1923 年秋季学期开始,三、四年级分矿物岩石学门、经济地质学门、古生物学门三个学门,供学生选习。教师们倾心教学; 教学内容丰富,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青年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重视野外实习。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大进展。王烈对此作出重要贡献。
王烈对青年人的成长是很关心的。1920 年 9 月,地质学系二年级学生杨钟健等发起成立地质研究会,其宗旨是 “本共同研究的精神,增进求真理的兴趣,而从事于研究地质学”。10 月 10 日举行成立大会时,王烈因事未能参加。但他与其他教授都积极支持该会的活动。1920 年 11 月 28 日,研究会举行讲演会,王烈发表了 “中国之支那海侵时代及昆仑海侵时代”的讲演,他从地质历史、海陆变迁讲起,并运用图、表,着重介绍了中国地区寒武纪、奥陶纪的 “支那海侵”和志留纪、泥盆纪的 “昆仑海侵”的分布特征,并讲述了古地理、海陆变迁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很有启发。这次讲演的记录稿刊登在《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年刊》第一期 ( 1921 年 10 月 10 日出版) 上。地质研究会《简章》规定会务有四项,即: 敦请学者讲演,实地调查,发刊杂志,编译图书。1920 年12 月 12 日,研究会召开茶话会,敦请老师参加,征求学会如何开展活动的意见。翁文灏、葛利普、何杰、王烈等教授与会,并发表了意见。王烈对研究的方针提出建议,他说: “( 一) 注意理论,不急于速求应用; ( 二) 科学上新说可以把旧说代替,故不必存绝对的观念; ( 三) 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把当时尚凌乱的中国地质调查报告加以整理”,“至于实地调查,可利用暑期假回家时去做。现在就能办到的先办。”地质研究会要按上述四项内容开展活动是有不少困难的,其中之一就是经费。王烈在茶话会上说: “可以先向地质系的教员呈请捐助,也可以像葛利普教授所说的那样,向国外人募集。”会后,系主任何杰教授发起地质学系教员捐助,至 1921 年初即募得 125 元,支援了研究会的活动。
王烈从多方面支持地质研究会的活动,并对他们做出的成绩加以鼓励。《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第三期 1928 年 7 月出版,王烈写了 “卷头语”,从矿业、工业、农业、水利、灾害、商业、军事等方面论述了 “近代地质学之关于近代文明者至深且巨”,但 “吾国人每以此为理论科学而漠然视之”, “吾校地质系同人组织之地质研究会,历有年所,年出会刊,将平日调查研究之所得贡献于世,借以唤起国人之注意,本届循往例而刊行,其意仍犹是也。”1929 年 11 月 26 日,地质研究会全体会员大会议决改名为 “北京大学地质学会”。《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会会刊》第五期于 1931 年 4 月出版,王烈又写了“卷头语”,指出 “比年以来,吾国人士常自憾出版品的寥落,而尤疚心于科学论著之罕觏。今吾校地质学会会刊又将付梓矣,斯刊梓行后,其贡献于学术界者或至微渺,而足供今中国人及肄习斯学者观摩之资,则彰彰明甚。循是焉,而益求深诣,其前程固未可量也。”
三
王烈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王烈回国时,我国地质工作还处于筹备草创时期,他所著 《河北省怀来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报告》,是我国早期的地质报告之一。1920 年 10 月 16 日晚,甘肃东部海原、固原 ( 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发生里氏 8. 5 级大地震,灾害严重,死亡 20 多万人,房屋、牲畜、农田等损失不计其数。1921 年 2 月 15 日,教育部训令北京大学教授王烈、测量助教杨铎会同内务、农商两部派员,前往陕甘地震灾区调查。这是民国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地震调查。王烈与翁文灏、谢家荣等 6 人于 1921 年 4 月 15 日出发,乘京绥车至绥远,由绥远取道宁夏至皋兰,继经固原、平凉、天水至兰州,震灾之重要地点都进行了调查。此行目的,尤注意于科学之研究,除调查震灾状况,勘察山崩、地裂等现象外,更注意地质之考察,以便了解此次震波之起源及与地壳之关系。此次地震甘肃海原、固原等地灾情最为严重,其次为陕西西部与甘肃交界处,此外,山西、河南、直隶 ( 今河北) 、山东、湖北、安徽等省皆觉有震,但未成灾。这次调查历时近 4 个月,嗣后,谢家荣留该地继续调查。这次调查后,翁文灏、谢家荣均发表了有关论文,谢先生在文中还写道 “余师翁咏霓 ( 翁文灏) 、王君霖之 ( 王烈) 皆为赴甘之委员,同行时,对于调查材料,互相讨论,获教之处甚多。”此次调查后,王烈又向南至甘肃省南部之武都、陕西省南部之汉中等地调查。他在汉中的药铺中购得石燕贝化石,回京后请葛利普教授研究,经追索查明,该化石原产于广西 ( 在湖南也有很多同类者) 。后来葛利普发表了 《中国古生物志》专著之一 《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其中定了一个新种,命名为 “王烈石燕”,以示对王烈的敬仰。
四
王烈积极参加地质科学的学术交流活动。王烈是中国地质学会 26 名创立会员之一。1922 年 1 月 27 日,26 位地质学界人士应邀在北京地质调查所新建图书馆的会议室开会,逐条讨论了学会章程草案。会议主席丁文江提议由 5 人组成筹备委员会,负责推举学会职员候选人,章鸿钊任主席,王烈是筹委会委员之一 ( 另三人是翁文灏、李四光、葛利普) 。2 月 3 日召开会员大会,通过了章程,选举了职员,宣布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成立。王烈当选为首届评议员 ( 相当于以后的理事会理事) 。
1922 ~ 1924 年,王烈连任了三届评论员。1925 年 1 月 3 ~ 5 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1 月 4 日在北京大学二院大礼堂举行大会,大会由王烈主持,会长翁文灏发表演说,题为 “理论的地质学与实用的地质学”。葛利普作学术报告,题为 “Misun-derstood Factors of Organic Evolution”。以后,王烈又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 ( 1926 ~1927 年度) 和第七届 ( 1929 年度) 评议会副会长。
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烈还参加了北京大学的一些管理工作。1924 年即担任学校庶务委员会委员。1928 年 9 月 21 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北平大学区,将北京大学等北平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及天津、河北的国立高等学校合组为北平大学。这一决定遭到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要求恢复北京大学。1929 年 1 月,南京政府教育部作出让步,确定学校名称为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包括第一院 ( 文学院) 、第二院 ( 理学院) 、第三院 ( 社会科学院) 。对外仍译用国立北京大学 (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北大被迫停课九个多月之后,于 1929 年 3 月 11 日重新开学。1929 年 1 月 22 日,王烈任北大学院第二院代理主任。3 月 11 日,王烈任北大学院总务长兼第二院主任。3 月 17 日北大学院举行评议会评议员选举,王烈等 7 人当选为评议员。4 月 13 日还被聘任为财务委员会委员长,聘任校舍委员会委员和自然科学季刊委员会委员,研究所自然科学门委员。8 月 3 日,王烈致函北大学院陈大齐院长,请辞总务长及二院主任,陈院长请王烈打消辞意,职务照旧担任至北大学院结束。8 月 8 日,王烈致函陈院长,表示暂不辞职,共任时限。
1929 年 7 月 1 日,北平大学区停止试行。8 月 6 日,国民政府决定,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脱离北平大学,正式恢复国立北京大学名称。8 月 8 日,北大学生会致电教育部,请颁令任蔡元培校长,并函陈大齐暂行继续维持校务。8 月 23 日,北大全体教职员工致电蔡元培先生: 北大幸得恢复,校长一席非先生莫属,务乞北返主持,以慰众望。并推举王烈、刘复两位先生赴沪敦请。王烈、刘复及学生会代表随即赴沪敬劝蔡元培先生返校。蔡先生表示: “深感诸先生维护北大,爱重鄙人之盛情。”9 月 16 日,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在蔡未到任以前,以陈大齐代理。
1929 年 10 月,王烈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 ( 共 13 人) ,校舍委员会委员长,财务、聘任、庶务、学生事业委员会委员。1930 年 9 月,北京大学取消原来的评议会,改设校务会议,决定学校的方针大政。1931 年9 月至1937 年9 月,王烈都是校务会议会员。1931 年 7 月至 1933 年 12 月,王烈任北京大学秘书长。此外,1931 ~ 1937 年还任图书、仪器委员会委员,1931 ~1933 年任财务委员会委员,1932 ~1933 年任学生事业委员会委员。王烈在上述职务岗位上,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 《国立北京大学同学录》( 1930) 中,王烈书写了前言,对同学们提出希望。他写道: “在我国这种风雨飘摇的教育状况之下,诸君居然完成了大学教育,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回忆这六年中,我校经过了多少困难,才得到今日这样的地位。现在诸君毕业了。我一方面很荣幸地来庆贺你们; 一方面还希望诸君在学业上,本着精益求精的宗旨,去继续研究,在服务上,本着我校饱受困苦的经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继续为社会为国家奋斗,发扬北大的光荣于全国。诸君前途无量,愿各好自为之。”
王烈曾几次请辞秘书长职务。1931 年 12 月 18 日,王烈致函蒋梦麟校长,写道: “烈素耽教学,不习庶事,前承畀以秘书长重任,屡次请辞,迄未获许,荏苒数月,贻误实多。近以同学赴京示威,承校务会议推举,南下照料,舟车劳顿,旧症复发,实难再膺繁剧,务恳辞去秘书长职务,俾资休养,无任感荷。”12 月 24 日,校务会议议决: 在蒋校长未回校以前,仍请王秘书长照常继续职务。王烈顾全大局,继续履行职务,直至 1933年 12 月 6 日新任秘书长到任。
六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7 月 29 日北平失守,7 月 30 日日军占领天津。北平、天津沦陷后,国民政府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初又迁往云南昆明,4 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王烈一生热心教育工作,无论在军阀混战时期,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都坚持教育岗位。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平后,年逾半百的王烈,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不顾体衰,离别家庭,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先至长沙,后到昆明,继续为培养地质青年而努力。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感动了不少滞留在沦陷区的教育界知识分子,他们以王烈等人的爱国情怀为榜样,相继走向大后方。
王烈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一直讲授矿物学、光性矿物学,也教过岩石学和测量学。他是我国最老一辈的矿物、地质学家之一,在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授中也是年纪最长的一位。学生们对他上课时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时不看讲稿,常把老花镜推到额头上,许多数字都能背到小数点后第三四位。他作风严谨,往往讲完一个段落,就摸出怀表来看看,下课铃声响起,他的讲课也就告一段落了。当学生们拿着矿物、岩石标本问他时,他便拿起放大镜,或用简单的测试方法测试标本,很快就解答清楚了学生的问题。他指导学生鉴定岩石薄片时,在偏光镜下转几下,就能准确定出矿物名称。大家公认他是矿物学、岩石学方面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权威。在西南联大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他曾应邀为全系师生作 “中国地质教育史”的报告。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 年夏,北京大学复员北平。王烈不辞远途劳累,首先由昆明回到北平,筹备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复员工作,他虽年近花甲,但仍精神饱满地为复员工作的大小事务操劳。1946 年 10 月开学后,他仍担任普通地质学和普通矿物学的教学工作。1948 年秋,国民政府实行所谓 “币制改革”,王烈因此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健康状况严重恶化。
1950 年以后,先生年老多病,不堪教书之劳,退休在家,但仍然关心教育工作。先生平时忙于教学和行政工作,著述不多,退休后体病力衰,但病情稍愈、精神好转时,即潜心从事矿物学、岩石学书籍的译著工作,为地质科学事业发挥余热,几年中完成数卷。惜这是病中所作,精神不够贯注,出版问世尚需加工,但书未完成,先生即仙逝了。
王烈晚年所患疾病主要在神经系统方面,时轻时重。1956 年底病情转剧,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于 1957 年 2 月 2 日与世长辞,终年 70 岁。
先生故后,移灵于东城贤良寺。1957 年 2 月 10 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何杰教授 ( 王烈的老友,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第一任系主任) 主持了王烈的公祭大会,王烈的同事、学生和亲友参加了公祭大会,正在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学会理事和会员也参加了公祭大会。王烈先生的遗体安葬于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王烈教授在地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 40 几个春秋,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工作了 30 多年,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地质科学人才。他为我国地质事业,特别是地质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他执著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北大和地质学界的晚辈们学习和弘扬。
参 考 文 献
[1] 高振西 . 王烈 ( 霖之) 先生小传 . 地质论评,1957,17 ( 2) : 204 ~206
[2] 潘云唐 . 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王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理学编地学卷 2.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 5
[3] 于洸,王烈 . 中国地质 1992 ( 7) “地学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主办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2,33
[4] 王学珍等 . 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 ( 1912 ~1937)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王学珍等 . 北京大学纪事 ( 1898 ~1997)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
⑹ 搜索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感人事迹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勤奋好学,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但当时他并未想到要学地质。离开家乡坐船到武昌去上学时,他看见帝国主义军舰在长江里横冲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国的小木船,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学造船,造出大兵舰,把洋人赶出长江,赶出中国!后来,他果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去日本,学造船工业。可是,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又要矿石作原料,于是,李四光又远渡重洋,去英国考上了伯明翰大学预科学采矿。学了两年,他又考虑到造船、造机器需要铁矿、燃料,可铁矿、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国地大物博,矿藏一定很丰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铁矿、煤矿、石油,而要掌握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就得学地质学,于是他进了地质系学习地质,同时还兼学物理系的课程。这期间,他获得了学士、硕士的学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解放后,李四光对我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开展。他还非常精通于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质力学。李四光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总是一致认为“中国贫油”,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田的地层在几亿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有生油的条件。而中国的地层在几亿年前大多是陆地,所以断定中国是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不同意这个观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陆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李四光为我国的地质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勉励他说道:“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
⑺ 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生和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出来有多大差别,都是什么养的职业道路
地大学校规模更来大,学科更全源,因此有规模效应,尤其在生产单位不是一般地有势力;
而如果搞科研,比如出国,研究生、博士生待遇(这个差得太多),北大更有优势…当然地大牛人也非常多,跟着院士大牛只会平步青云,毕竟历史悠久,基数大;但是人多有优势必有劣势,导师良莠不齐,学生多管不过来~
剩下的就是那些隐形的了。比如说地质行业不景气、或者你不想搞地质了,想去转行去某个500强做培训生,想去投行,这时北大牌子的优势完全不是其他学校可比的。。哈哈,再比如亲戚朋友给你介绍对象,说起来是北大毕业的跟地大毕业的。。。
⑻ 东北老黄玉是什么玉种
东北老黄玉就是黄白老玉。黄白老玉属于广义和田玉的一种,多为“石版包玉”,俗称“河权磨玉”,书名为“籽料”。含有与和田玉相同的透闪石成分,其质地温润、色泽清雅,自出世以来也受到广大玉石爱好者的喜爱。
黄白老玉硬度高,亮度强,硬度为摩氏6.36—6.46质地纯净细腻,颜色白里透黄,因为白玉时间久了就会变黄,所以这种玉就被称为老玉了。
(8)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扩展阅读
黄白老玉起源:黄白老玉其原石表面由于千万年的水浸土蚀和风化而形成石皮,石皮与黄白玉质之间相互浸润而多成为糖色。
由于其形成历史年代久远,以至于当前科学还无法记算,“老玉”也因此而得名。在2001年7月,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等来岫岩对岫岩玉进行科考时,发现了一种透闪石极品岫岩白玉,其玉质与新疆和田羊脂玉等同,堪称岫岩“羊脂白”。
这一重大发现,为岫岩玉树起一个里程碑,把岫岩玉提升为国内玉类最高品位。岫岩透闪石玉,即老玉、河磨玉,与新疆的和田籽料同质。
⑼ 请高手帮忙鉴定此镯,采纳给高分
岫岩玉有两类,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回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答;另外是岫岩碧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以深绿、通透少瑕为珍品。色彩深浅不一,富有变化,浓度适中,鲜艳亮丽,分布均匀,存在一些杂质。透明度中半透明的显得比较珍贵,而全透明的岫岩玉品质最好。晶体颗粒细腻、结构紧密,较少杂质、瑕疵、裂纹。内部的杂质、瑕疵或是裂纹越少,岫岩玉品质越好。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王时麒通过科学测定,认定岫岩玉平均年龄17.7亿年,属于元古代。5000多年前北方红山文化时期,考古发现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岫岩玉器。岫岩玉在皇家用玉中仍时有踪影。汉代“金缕玉衣”的玉片多是岫岩玉,明定陵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用岫岩玉雕琢,清代是岫岩采掘盛期,清宫遗宝里更有大量精美的岫岩玉艺术品。建议自然光下拍摄,从图片中看到色泽和包浆较明显,妥善保存,具体情况需要看实物。
⑽ 李四光几岁时当上北大地质系教授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回。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答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所以应该是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