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周国华地质大学

周国华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10 01:24:21

『壹』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综述

汪庆华 董岩翔 郑文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萧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调查为基础、评价为该心、研究为纽带,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开展了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调查、研究与评价,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示范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大大丰富了我省农业基础资料,增加了农业地质的技术储备。这些成果既可为浙江农业区划、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浙江“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服务。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省部合作形式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的省份。该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单位(部门),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180余位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126万多个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上千张各类图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查明了我省主要农业经济区土地质量的新情况,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资源的新优势,初步揭示了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新趋势,首次建立了全省农业地质环境技术支撑的新平台,拓展了浅海滩涂地质环境质量调查的新领域。

1 成果概况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实际完成的调查总面积为43613km2,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

37737km2,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测制土壤地质柱状剖面408个,土壤地球化学剖面1354km,采集土壤、浅海沉积物、浅层地下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66554件,进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70多个指标、浅层地下水24项指标、农产品20余项指标的分析测试;获取了各类测试分析数据约126万个,编制了450余张基础性图件。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形成的调查及研究报告共29份,其中,总项目综合性成果报告5份、基础性调查报告4份、专项研究报告7份、专题研究报告6份、示范区调查报告7份。图集5套:浙北、浙中、浙东3个地区的《地球化学图集》各一套,《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浙江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图集》。

2 调查成果

2.1 获得了海量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质量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多部门、多学科的应用,构件了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对浙北平原区、浙中丘陵盆地区及浙东沿海地区3个重点农业种植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126万余项多介质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质Cd、Hg、Cr、Pb等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种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数据;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分析数据;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分析数据;

(5)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浅层地下水NO3、NO2、NH4等24项水质分析数据;

(6)浙江省近岸浅海和滩涂沉积物的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利用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实测数据,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11种元素有效态(可浸提量)分布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图等一大批基础性图件;为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区域评价和综合研究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和《浙江省生态地球化学图集》;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地球化学扫面以来所获得的最系统、最可靠、最新的基础性成果,海量的基础资料,是“数字浙江”的重要数据源,具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长远应用价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自然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摸清了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和浙中盆地3个主要农业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功能类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个区约3.7万km2的范围内,一类土壤占21.14%,二类土壤占61.04%,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分别占16.63%和1.19%。

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种植适宜性评价表明,在浙北、浙东和浙中3个调查区236.5万公顷农用地之中,能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农用地面积为179.8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76.0%,其中,水田147.9万公顷,占三地区水田的74.9%;旱地25.7万公顷,占三地区旱地总面积的86.7%;园地面积7.3万公顷,占三地区园地总面积的78.6%。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非绿色农用地面积为47.2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受来自工业、农业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评价成果统计,浙北、浙中、浙东沿海3个区中,轻度污染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8.1%,中度污染占9.0%,重度污染占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作用的变化,在短短的12年间,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对累积率达15%以上,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表层土壤中均出现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其他人为的作用下,通过如大气降尘、灌溉、施肥、渗透等形式广泛进入到土壤环境。

2.2.3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这类有机氯农药在停用近30年后仍在土壤中广泛残留,但总体上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的标准。

2.2.4 农田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显示,3个重点调查区的农田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Ⅳ类和Ⅴ类,其中Ⅳ类水占42.0%,Ⅴ类水占49.2%;浙东沿海地区的Ⅴ类水达65.7%。

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铁、锰及亚硝酸盐等指标上,其中铁超标比例为61.8%,锰为73.3%,亚硝酸盐为25.2%。

2.2.5 农田土壤营养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浙北、浙东、浙中三地区土壤肥力和微量营养元素丰缺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与养分丰富水平或平衡状况较差的土壤面积接近50%,浙中地区问题最为突出;平衡性较佳的土壤面积比例较小。沿江临海的垦区,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广泛性、区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问题。

2.2.6 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表明,除Ni元素在乐清湾一带超标较高外,沿海滩涂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2.3 通过调查,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富硒土壤。该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资源开发价值

2.3.1 富硒土壤及评价

通过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据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应性、富硒土壤的面积、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效应等指标的富硒土壤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将富硒土壤分为较高富集(Ⅰ级)、中等富集(Ⅱ级)、一般富集(Ⅲ级)3个等级。经评价,在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圈出了29处约7654km2的富硒土壤区;其中,Ⅰ级区5处,Ⅱ级区15处,Ⅲ级区9处。

2.3.2 富硒农产品调查

通过富硒区农产品的实地调查验证,新发现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慈溪的茶叶,龙游志棠白莲,瑞安马蹄笋、天目山竹笋等农产品的硒含量已达到标注富硒农产品标准。

3 评价成果

3.1 土壤地质研究

以地学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观念,系统划分了浙江成土母质类型,实现了地学与土壤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质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质—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以土壤地质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质地学分类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农业地质背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概念。由于地质工作能准确厘定各类岩石、地层的空间展布、详细描述其生成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等特征,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土壤母质分类将更具准确性。依据分类原则,建立了36个土壤母质类型,划分了118个土壤地质单位,编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质图;并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土壤矿物学、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从成土母岩、土壤母质及不同成壤环境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丰富了农业环境的基础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 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科学指导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地学支持。

本次工作分别对浙江名茶、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环柚、长兴银杏等7种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气候条件之外,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及其品质明显受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制约与影响。研究揭示了这类农产品的适生规律,建立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并依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浙江省优质名茶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0803km2(图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2%;次适宜区面积51621km2,占49%;毛竹、竹笋的适种面积为适宜区18814.28km2,占全省面积的18.47%,次适宜区55330.96km2,占54.32%;临安市山核桃的适种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7.2%;常山县适宜和较适宜种植胡柚的面积约400km2;长兴县银杏的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km2;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km2;玉环柚种植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约188km2。这一成果,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6 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富硒粮油产业综合区划图

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农业地质环境和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适应性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价为核心,以优势比较为原则,提出的“农业综合区划方法”充分考虑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性、特色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等4方面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性,也是对传统农业区划工作的一大突破。应用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粮油(图6)、茶叶、蔬菜、果品等4大类主要农作物的产业布局区划,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绿色、无公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产业布局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4.4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把调查获得的有关土壤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农产品安全、非点源污染、特色农产立地环境、遥感、农业资源环境、海岸带环境地球化学等海量数据以及项目文档数据、DEM及基础地理信息、解译评价成果等纳入农业地质数据库。建成不同时段、不同结构、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数据,基本实现了与农业地质环境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及查询、输出等功能,构建的农业地质环境专业信息和社会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由于坚持了多系统多部门的联合,坚持以地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获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补空白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以市县(区)为对象开展的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公益性的大型基础应用研究项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渐显现,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部分战略调整决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县市级政府和农民开始认识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具有的潜力,纷纷要求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社会经济对农业地质工作的认同与需求正日益显现。“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评价”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正在紧张编制中。

参考文献

[1]陈怀满.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陆景岗.土壤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5]牟树森.青长乐.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8]杨忠芳,朱立,陈岳龙.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颖等.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厉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5]纪国成.硒的生理作用及开发富硒稻米的实践.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陆景冈,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邻近地区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质环境分析.茶叶科学,2001,21(2)

[17]翁甫金、朱云杰、楼云台.浙江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中国环境监测,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经济,2002(1)

[20]朱立新,周国华,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物探与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贰』 生态地球化学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1.基本概念

农业地质(agro-geology)是地球科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而衍生的边缘学科,周国华等(2007)提出,农业地质是以农业生产及其发展需求为动力,将地球科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其实质就是将岩石、土壤、水、生物等环境要素及人类生产活动作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变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目的在于解决农业生态系统不平衡及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随着农业地质的迅速发展,农业地质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不同时期农业地质的内涵不尽相同。

生态地球化学(ecological geochemistry)一词1988年首次被使用。国内生态地球化学术语2004年才明确提出,其结合生态学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更符合我国实际的生态地球化学概念。生态地球化学是依据地球化学循环理论,采取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和地球系统评价技术路线,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状态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杨忠芳等在此基础上将生态地球化学概念更具体化,认为生态地球化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并对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评价与预测的一门科学,是生态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它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的工作内容。

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本是地学范畴的问题,但是当大量重金属元素被粮食、蔬菜、水产品等吸收,影响到农业土壤、农产品安全和绿色基地建立,即转化成为农业问题。所以,近年来我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业地质的调查评价方面。

2.主要研究内容

大农业(农、林、牧、渔)发展受到光、热、水、土、气、肥等自然生产要素的严重制约,而构造、地层、岩石、地形地貌等地质环境条件是决定或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农业地质调查就是要摸清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空间分布及分异特征,掌握地质背景与农业生态环境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模式,从而为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服务。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领域涉及土壤成因与特征,矿产肥料种类与储存状况,以及地下水行为与特征,但在实际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已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从农业地质的研究历史来看,农业地质背景、土壤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和水环境化学、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地质研究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为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体工作任务和核心研究内容,使农业地质发展成为以地质学、地球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地方病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地质背景、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为核心,综合应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在系统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与决策规划直接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改良与平衡施肥等农业生产,达到服务于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保障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及其食用安全性、提升国家或区域数字化建设、国土资源宏观决策水平的目的。围绕上述目标,近些年的农业地质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农业地质背景调查是农业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农业地质背景是指一定区域内对大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着一定影响或作用的各种地质组成(特征)及有关地质作用的综合,涉及所有与农业生产和科研开发有关的地质特征及问题。如形成土壤母岩的组成和特性、成土母质的来源和性质、区域地质体和构造特点、地球化学特异性、地下水的赋存及水文地质特性、地形地貌发育情况、地表地质作用等,它们是决定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基本要素。

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基础性工作,系统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地球化学样品及水地球化学样品,利用大型精密仪器测定样品中数十种无机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编制有关地球化学图件,查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对发现的有关重要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查证,为资源、环境、农业、生态等多个领域提供基础资料。

3)根据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大流域或经济区带内元素和化合物分布分配特征及元素异常,追踪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成因特征;查明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途径、输入输出总量和速率;研究土壤-植物间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制约农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元素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对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风险预测、危害趋势预警;对已污染的生态系统提出治理、修复和监测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地质和农业是两门古老的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发展轨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土壤作为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架起了地质与农业融合的桥梁。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粮食不足、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各国地质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促进了农业地质的萌生与发展。

1.国外农业地质研究进展

“农业地质”(agro-ge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法鲁(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用于解释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关系。20世纪初国际地质学界广泛注意了农业地质研究,曾在欧洲召开过多次国际性会议。1907年匈牙利皇家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事农业地质研究的机构——农业地质部,该机构把土壤地质调查、填图和土壤成因与分类作为主攻方向。

20世纪的前50年时间里,先后有英美的地质学家著书讲授农业地质学,如1916年英国剑桥大学R.H.Rastll出版的《农业地质》、1946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F.V.Emeison出版的《农业地质学》。这两本书的初衷都是给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介绍地质学的知识,如岩石、矿物、构造等。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农业地质主要是地质学的知识和认识渗透于土壤研究或直接服务于农业。

20世纪2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明确提出地理学就是人类生态学,促进了人地关系研究;20世纪30年代,K.Troll首次提出了“地质生态学”这一术语,现在一般把这一概念理解为研究作为环境系统构成部分和生物圈的物质基础的地质圈及其内在自然与人类活动成因因素影响下所发生变化的科学。区域生态地质调查工作以俄罗斯(苏联)做得比较系统,已经完成了俄罗斯全境内14张1:500万生态地质图。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环境地质学(Betzf,1962)逐渐兴起,相当多的农业地质问题被列入环境地质的范畴。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以J.Webb为首的地球化学家对北爱尔兰、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系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测量,编制了主要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图并分析了它们对人类、动物、植物的影响。1969~1971年,美国在密苏里州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目的是为流行病学家提供研究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基础资料。直到1972年,美国地质调查所为了统一学科概念,将农业地质解释为应用于农业需要的地质学,勘查土壤的成因和成分、肥料矿产、地下水分布及特征等,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目前,在国外农业地质通常被解释为“服务于农业的地质学”。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联对稀有元素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结晶化学研究所对生态地球化学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都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在西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农业地球化学调查,为农业土壤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提高及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提供了可靠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快速精确的仪器分析方法和“3S”技术的迅速发展,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正不断拓宽应用领域,俄罗斯等国开展了以生态环境评价、土地合理使用、成矿预测等研究内容为一体的区域地球化学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意大利、芬兰、比利时、瑞典、印度、波兰、捷克、立陶宛、越南、印度尼西亚、韩国、罗马尼亚、苏门答腊、肯尼亚和玻利维亚等国家针对各自不同的问题,也广泛开展了区域地球化学环境的调查与研究。

2.国内农业地质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地质思想由来已久,古代就对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有较深刻的认识。早在周代《考工记》中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地气使然也”,可见早在2500年前,中国人民就认识到果树与土壤的生态关系;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有“地不厌高,土肥为上,锄不厌数,土松为良”的记载,是我国古代先民对农业与地质环境关系的一种最朴素的认识。但是,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历史不过百年,这就是后来的农业地质学。

我国地质与农业的结合,也是从地质学指导下的土壤学研究和某些农用矿产调查开始的。随着农业地质的迅速发展,农业地质的概念含义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不同时期农业地质的内涵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以前,地质为农业服务主要侧重于农业经营和农学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例如,通过研究使数十种非传统农用矿物岩石尤其是磷、钾、硫矿等矿物肥料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作为土壤改良剂、饲料添加剂、肥料、复合肥料、畜牧渔业场圈干燥与除臭剂、农药载体、鱼池净化剂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农业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领域。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家安全和生存的大问题。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思想指导下,地质部门开展了钾矿、磷矿的调查与勘探工作,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开展了农田供水勘查、土壤侵蚀和盐碱化改良研究等工作。20世纪60~70年代完成1:5万和1:10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累计约130×104km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背景条件为研究对象的农业地质背景研究,探讨不同地质背景下优、劣势特产农作物及其与某些元素的关系,认识到地质背景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此期间地质矿产部或地方政府多次部署开展了以研究农业地质背景与名优特产为主的农业地质工作,以及新型矿物肥料和矿物饲料的勘查与开发研究。主要有山东肥城桃,平阴玫瑰、山东烟草、泰山(东北麓)板栗,四川柑橘,涪陵榨菜,河北省沧州金丝小枣,广西荔枝,柳州甘蔗及南宁的香蕉等等,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总结了不少理论认识,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和规律,寻找或发现了许多新的农林优势区,扩大了种植,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88年,地质矿产部向国务院报告了关于开展地质为农业服务的工作,掀起了农业地质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资料开始应用于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研究了Zn,Cu,Co,Mo,B等在不同地区的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对应关系,寻找产生生物生长缺陷和低产的原因,总结提出当地某些元素与相应作物生长的正常、过量或缺乏的阈值。类似的研究为微肥配制与田间投放提供了基础依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中低产田及草场的改造。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地质学成为研究热点;近10年来,生态地球化学的引入使农业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地质”已经演化成“农业生态地质”。“农业生态地质学”已经不是早期的“农业地质学”的概念了,已经形成了一个边缘学科的雏形。199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向国际第30届地质大会介绍了我国农业生态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九五”期间,地质矿产部在传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增加了1:5万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和1:5万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如山东临淄幅、青州幅1:5万区域地质与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项目,河北流常幅、龙华幅1:5万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等,都是地质部门为给农业区划提供有效服务的工作。

第四阶段:21世纪是农业地质发展的鼎盛阶段。1999~2002年进行了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前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经验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我国先后在中、东部地区的近20个省区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开展了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省、部合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经济带、东北经济区(即“一带两域一区”)等区域进行农业地质生态环境总体评价,掀起了农业地质工作的新高潮。

总的来说,过去30多年是我国农业地质研究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众多的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实践应用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李正积(1986)在《农业地质背景系统概论》中提出了“农业地质背景即农、林、牧、副、渔业等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和地质营力作用的特殊综合”。冯群耀(1991)在《大农业地质学》中提出了“大农业地质学是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农林等学科相关理论,研究大农业相关问题的边缘学科”。两者都强调了农业地质背景、矿物岩石及其地球化学成分与农业的关系。到了20世纪末期,成官文(1996)在《农业环境地质理论及其研究内容初探》中提出了“农业环境地质是一门研究农业地质环境及其环境中物质与能量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用下活化、迁移、转化的变化规律和伴随这种变化规律的生物效应,并通过人为作用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地质环境实施时空优化、因素流动和物料平衡,使农业经济能持续发展、集约经营与科学管理的学科”。张宗祜(1997)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是一门研究人-农业生产-地质环境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两者把农业地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生态环境领域,大大拓展了农业地质的应用前景和社会功能。

三、农业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农业地质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农业地质是从制约农业生产的客观自然因素出发研究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目前侧重于对农业地质背景及农业地质环境的研究及土壤的化学污染与防治、土壤地球化学、农业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及土壤区划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农业地质研究需要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社会圈紧密结合起来。农业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已扩展到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规划、地方病和地质灾害防治、可持续发展等众多领域,体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与农业地质有关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多部门协同作战成为农业地质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医学等学科领域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赋存形态、活化迁移、转化循环、生物吸收累积机制、生物效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了理论方法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农业地质既是地矿系统拓宽学科研究,面向扩大服务领域的最好方向之一,又是农学部门结合地学知识,加深加快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因此不同行业的科技人员协同作战是必由之路。

2.系统研究特色农作物与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

农业地质背景是农作物特色品质形成的生态基础条件之一,在实际生产、科研中必须通过综合研究,获得足够的农业地质背景数据,系统地、完整地研究特色农作物品质与生态条件之间的关系,寻找起关键作用的地质背景因子,可以更准确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农业地质背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位置和作用,作者认为在以后的农业地质背景研究中,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泛开展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综合各种地质因素,研究特色农产品与农业地质背景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农业地质背景产区作物品质差异的原因;其次,在广泛开展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研究,对比分析优势农产区与一般农产区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土壤适宜性;最后,随着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研究的深入,充分应用3S(GIS,GPS,RS)技术在农业地质背景调查研究中的作用,以避免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降低研究中数据的综合、提取难度,并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3.农业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工业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和危害早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针对工业化污染的研究相对成熟,许多国家和政府已颁布法令制止有害工业污染物的任意排放,使工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之下,工业现代化对农业环境的负面影响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人们的警觉,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大量施用,是导致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农业地质(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体系的构建已愈来愈被世界各国政府重视。许多国家尤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重金属、硝酸盐、农药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建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严格限制化学品在农产品生产领域的使用范围和数量。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大量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时性监测;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精准化、程序化及产品质量的即时性监测;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工作,加紧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防治农产品污染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农产品一体化进程。

我国由于受到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在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将其作为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先后对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污染物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农业区划布局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并在有机氯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作用规律,镉、汞等重金属及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迁移转化机制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进入“十五”期间,针对当前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形势及适应加入WTO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研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在我国首次将生态农业、食品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列入“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研究和制定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国家标准,将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纳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以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线,开展科技攻关。

4.与农业地质相关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不断深入

美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对重金属、硝酸盐、有机氯农药等在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中的污染现状、发生规律、迁移富集过程、循环转化机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策略和治理途径等各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为面源污染,因其涉及面广,过程、机理复杂,这方面研究相对滞后。国外对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迁移富集规律、氮磷水平及潜在的面源污染、有机氯等有机物污染、信息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相关研究目前基本上集中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研究的土壤基本上为旱地,对湿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研究尚不足。

在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发达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正迅速伸向农村和农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集成优势,在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系统、生猪管理系统、名优果树新品种、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畜禽饲料专家配方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尤其以美国、日本、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完成了农业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后已经进入农业信息化时代,建立了AGRIS,CABI,AGRICOLA等为主的三大著名国际农业数据库及国家食品安全数据库(National Food Safety Database);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已被农业生产者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5.农业地质评价方法技术研究方兴未艾

长期以来,地质、农业、水利、环保、气象等部门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形成了岩、土、水、气、生物等介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制订了相应的规范规定。但这些调查和研究工作多从部门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的介质要素相对单一,分析测试指标较少,不少方法技术主要适用于局部性、专题性研究目标。与传统的单学科研究、实验室试验、局部调查评价有所不同,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一项包括区域和局部多尺度、水土生物多介质、调查研究相结合、基础性和应用性兼顾的复杂系统工程。岩土地质背景、气候、植被、生物、地形条件等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其质量状况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需要有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予以支持。因此,近年来针对环境质量、污染程度的评价方法模型,特别是综合考虑多环境要素,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包括评价的框架思路、指标体系、标准依据、方法模型已成为当今生态环境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

『叁』 现在急切需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09年研究生专业目录

经济管理学院09硕士研究生录取新生名单作者: 添加时间:2009-5-12 17:10:28 点击:1739
专业序号
报考专业代码 报考专业名称 姓名 考生编号 初试总分 笔试成绩 面试成绩 复试总分 复试权重 总评成绩 拟录取类别 奖学金等级 导师 校内职工 备注一
46 120202 企业管理 黄建刚 104919230262721 409 84 171.4 255.4 0.4 348 学术委培 全额自费 瞿祥华 单考
47 120202 企业管理 常飞龙 104919230262720 385 85 190.4 275.4 0.4 341 学术委培 全额自费 成金华 刁凤琴 单考
41 120202 企业管理 练培源 104919210262296 374 90 180.33 270.33 0.40 333 学术普通 一等 熊英
48 120202 企业管理 姜宇涵 104919230262722 387 68 174.2 242.2 0.4 329 学术委培 全额自费 严良 单考
42 120202 企业管理 易瑜琴 104919210262311 351 81 172.67 253.67 0.40 312 学术普通 二等 王晓川
43 120202 企业管理 王超 104919210262316 340 75 176 251 0.40 304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熊英、刘宇清
44 120202 企业管理 廖明 104919210262297 342 68 180 248 0.40 304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周国华 企业战略管理69 营销管理73
45 120202 企业管理 栗慧 104919210262295 316 74 174.33 248.33 0.40 289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王辉 企业战略管理61 营销管理77
29 120201 会计学 李远 104919210262220 405 90 187 277 0.40 354 学术普通 一等 汪长英
30 120201 会计学 胡光霞 104919210262225 363 86 176.5 262.5 0.40 323 学术普通 一等 刘云忠
31 120201 会计学 余丹丹 104919210262262 359 79 178.5 257.5 0.40 318 学术普通 二等 邹伟进
32 120201 会计学 李娟 104919210262242 366 70 173.25 243.25 0.40 317 学术普通 二等 查道林
33 120201 会计学 袁峥 104919210262264 354 86 172.25 258.25 0.40 316 学术普通 二等 李月娥
34 120201 会计学 刘丛丛 104919210262222 344 88 176 264 0.40 312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朱冬元
35 120201 会计学 申成锐 104919210262218 330 93 175.25 268.25 0.40 305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严汉民
36 120201 会计学 崔小力 104919210262232 327 83 181.2 264.2 0.40 302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查道林
37 120201 会计学 韩菡 104919210262234 329 85 173 258 0.40 301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李江涛
38 120201 会计学 李静 104919210262241 328 78 170.25 248.25 0.40 296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谢雄标
39 120201 会计学 陈小镇 104919210262231 316 80 181.4 261.4 0.40 294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陶力士
40 120201 会计学 李杜娟 104919210262217 321 78 172.5 250.5 0.40 293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翟民
88 120201 会计学 方贵阳 104919210262226 327 放弃
89 120201 会计学 马寅佳 104919210262250 351 放弃
28 120200 工商管理 王萌 104919230262719 419 92 188 280 0.4 363 学术委培 全额自费 诸克军 单考
27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路 104919230262718 398 73 176 249 0.4 338 学术委培 全额自费 谢雄标 单考
13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赵峰 104919210262196 391 92 163 255 0.40 337 学术普通 一等 李四福
14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巩冰 104919210262173 380 88 164.8 252.8 0.40 329 学术普通 一等 帅传敏
15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孙佩 104919210262182 383 94 153.8 247.8 0.40 329 学术普通 一等 候祖兵
16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玉宽 104919210262169 361 88 170 258 0.40 320 学术普通 一等 张冶河
17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蔡勇 104919210262197 369 84 149.6 233.6 0.40 315 学术普通 一等 赵晶
18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熊慧 104919210262198 353 88 155 243 0.40 309 学术普通 一等 於世为
19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刁金龙 104919210262172 344 87 161.4 248.4 0.40 306 学术普通 一等 诸克军
20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超 104919210262184 339 86 169.8 255.8 0.40 306 学术普通 一等 翁克瑞
21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欣 104919210262168 326 92 174.6 266.6 0.40 302 学术普通 一等 张新兰
22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韩卉 104919210262174 359 61 153 214 0.40 301 学术普通 一等 孙理军
23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杨彦 104919210262192 336 81 164.2 245.2 0.40 300 学术普通 一等 李四福
24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明 104919210262177 357 70 142.8 212.8 0.40 299 学术普通 二等 王柏轩
25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蔡立锋 104919210262170 331 73 146.4 219.4 0.40 286 学术普通 二等 付晓灵
26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克超 104919210262178 330 81 139.2 220.2 0.40 286 学术普通 二等 王萍
8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林超 104919210261968 375 91 175 266 0.40 331 学术普通 一等 王来峰
9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张卓梅 104919210261974 365 90 181 271 0.40 327 学术普通 一等 李通屏
10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田飞 104919210261969 360 87 179 266 0.40 322 学术普通 二等 吴巧生
11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李罡 104919210261965 356 89 176 265 0.40 320 学术普通 二等 吕军
12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王月 104919210261971 337 85 181 266 0.40 309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杨树旺
7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金燕 104919210261976 248 79 163 242 0.40 246 学术定向 一等 袁艳辉 少骨
1 020200 应用经济学 胡蝶 104919210260026 368 78 176 254 0.40 322 学术普通 一等 苏晓燕 政治经济学69 发展经济学62
2 020200 应用经济学 杨喻兵 104919210260021 353 88 176 264 0.40 317 学术普通 二等 邓宏兵
3 020200 应用经济学 董琳 104919210260024 334 85 176 261 0.40 305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朱冬元
4 020200 应用经济学 赵秋硕 104919210260048 337 79 174 253 0.40 303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刘云忠
5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张超 104919210260043 332 72 175 247 0.40 298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王波
6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徐锎 104919210260042 331 67 180 247 0.40 297 学术普通 全额自费 徐德义
51 020100 理论经济学 党鹏 104919210260014 328 放弃
107 120203 旅游管理 郭瑞 104919104760504 90.4 学术普通 一等 鄢志武
90 120202 企业管理 涂倩 104919104910496 88 学术普通 二等 刘家国
91 120202 企业管理 刘嘉梅 104919104910492 86 学术普通 二等 严良、陈莲芳
92 120202 企业管理 翟晓庆 104919104910501 86 学术普通 二等 向龙斌
99 120202 企业管理 逯燕 104919104910494 86 学术普通 一等 向龙斌
100 120202 企业管理 张露 104919104910502 86 学术普通 一等 杨力行
101 120202 企业管理 杨军凤 104919104910499 86 学术普通 一等 王柏轩
102 120202 企业管理 李盼 104919104910491 86 学术普通 一等 余敬
103 120202 企业管理 丰华 104919104910488 85 学术普通 一等 严良
104 120202 企业管理 熊捷 104919104910498 84 学术普通 一等 李鹏飞
93 120202 企业管理 陈琳 104919104910487 83 学术普通 二等 谢雄标
94 120202 企业管理 王小洁 104919104910497 82 学术普通 二等 严良
95 120202 企业管理 周欣 104919104910503 82 学术普通 二等 刁凤琴
105 120202 企业管理 杨胤宗鹏 104919104910500 81 学术普通 一等 陶应发
96 120202 企业管理 刘密 104919104910493 79 学术普通 二等 刘家国
106 120202 企业管理 胡莎莎 104919104910489 79 学术普通 一等 余敬
97 120202 企业管理 乔丽娜 104919104910495 79 学术普通 二等 杨力行
98 120202 企业管理 李亮 104919104910490 77 学术普通 二等 杨力行
79 120201 会计 田华秀 104919104910478 92 学术普通 一等 杨亚萍
80 120201 会计 于洁 104919104910483 92 学术普通 一等 李鹏飞
81 120201 会计 李敏 104919104910475 91 学术普通 一等 汪长英
82 120201 会计 刘文宇 104919104910476 90 学术普通 一等 查道林
71 120201 会计 张波 104919104910484 90 学术普通 二等 金春来
83 120201 会计 周佳 104919104910486 89 学术普通 一等 金春来
84 120201 会计 黄勇 104919104910474 88 学术普通 一等 查道林
72 120201 会计 王桃英 104919104910479 88 学术普通 二等 单新萍
73 120201 会计 史盼旭 104919104910477 88 学术普通 二等 李月娥
74 120201 会计 胡明星 104919104910472 88 学术普通 二等 汪长英
75 120201 会计 黄序英 104919104910473 87 学术普通 二等 严汉民
76 120201 会计 叶颖 104919104910481 86 学术普通 二等 杨亚萍
77 120201 会计 郑莹 104919104910485 86 学术普通 二等 单新萍
85 120201 会计 陈哲思 104919104910471 84 学术普通 一等 李鹏飞
78 120201 会计 尹兴敬 104919104910482 84 学术普通 二等 李月娥
86 120201 会计 杨薇 104919104910480 82 学术普通 一等 李鹏飞
87 120201 会计 陶雯 104919104750470 80 学术普通 一等 李江涛
70 120200 工商管理 郑姿 104919104910469 88 学术普通 一等 严良、翟民
69 120200 工商管理 李虎 104919104910468 80 学术普通 二等 宋凡
1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廖明敏 104919104910462 91 学术普通 一等 付晓灵
60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翁明静 104919104910466 90 学术普通 二等 王开明
2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杨娟 104919104910467 89 学术普通 一等 郭海湘
68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祥 104919104910465 89 学术普通 一等 诸克军
58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高艳卉 104919104910457 87 学术普通 一等 诸克军 留学计划
61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敏 104919104910460 86 学术普通 二等 帅传敏
62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高莹莹 104919104910458 86 学术普通 二等 付晓灵
63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蒋冰 104919104910459 85 学术普通 二等 王广民
64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如鑫 104919104910461 84 学术普通 二等 诸克军
65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陆曾 104919104910464 82 学术普通 二等 赵晶
59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国辉 104919104910463 78 学术普通 二等 帅传敏
57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 蔡倩 104919104910414 86 学术普通 一等 汤尚颖
52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巩姣姣 104919104910004 89 学术普通 二等 许小平
53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张静 104919104910007 87 学术普通 二等 肖建忠
55 020200 应用经济学 付书科 104919104910003 87 学术普通 一等 杨树旺
56 020200 应用经济学 王鑫 104919104910006 87 学术普通 一等 邹伟进
54 020200 应用经济学 刘杨 104919104910005 82 学术普通 二等 吕军
50 020100 理论经济学 崔宇 104919104910001 90 学术普通 一等 成金华
49 020100 理论经济学 许力飞 104919104910002 0.40 72 学术普通 二等 成金华 学科交叉

『肆』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国家认可吗

储国强,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国华,男,中共崇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卢金岳,男,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曾风山,男,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二队副队长、国家期刊《地矿测绘》编委陈洪冶,男,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全国笔石专业组成员。李水福,男,中国地质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教授级高工。廖骏,笔名常征。江西省新余市矿管局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曾宪章,江西省龙南县副县长。王国猛,男,深圳市委干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