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清华大学地质系

清华大学地质系

发布时间: 2021-02-08 17:09:46

Ⅰ 原北京地质学院有几个系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5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已经发展为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206名,教授175人,副教授265人。在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24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学校现有18个院(系、部),47个本科专业,1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和教育8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万人,继续教育在读生2.5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1.2万人。现任党委书记王鸿冰,校长邓军。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Ⅱ 清华大学李广贺简历

李广贺,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获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92年12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90年08月任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讲师,1993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1994年12月至1997年12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副教授,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任英国Shefield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2月至2000年7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副教授。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英国Cardiff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0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水文学会会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中国环境科学》编委、《工程勘察》编委。

Ⅲ 清华大学有地质系吗

好像没有吧;不过北大有。地球与空间学院的。

Ⅳ 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与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陈宝国 员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老一辈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或留学师从世界级学术大师,回国后成为地质学学科和学术理论的奠基者和引领者;或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和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在教育、地质勘查、学术研究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反映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经历、学术研究、重大成果等,将鲜活地丰富我国地质学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推动和发展学术传统,从而为准确把握未来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照和借鉴。深入研究他们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探讨他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历程、方法、关键节点、关键因素,及其背后的精神动力,解剖他们成功攀登科学高峰的社会环境、科研和工作条件、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进而探求我国地质学学科和事业发展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学术传承和学术传统的发扬光大,都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翟裕生主任在《地质学史论丛·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地质人物史一直是学史研究的重点,“努力探索人物的学术思想、治学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点”。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这方面已有人物传记和年谱出版,也有论述重大地质成果和机构建设中先驱者的事迹与贡献,缅怀和纪念前辈业绩;更有一批前辈学者的文集出版,系统地收集了他们的学术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献资料和照片等,使这些人物的人生历程得以生动地展现,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借人传事 借传述史

我国有人物传记的历史传承,《史记》开创了传记文体,有帝王本纪和各色人等的列传;但一部二十四史,称得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物,几无踪迹可寻。科学家传记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分支学科。特别是以谨严的学术梳理见长,阐发人物学术和治学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见;但是他们的事功、德行、思想、个性,都将为后辈学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鼓舞后人在学术道路上奋发进取,这是值得深入开掘的园地和学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观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黄汲清、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等已有较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传主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早期各级地质机构创立者和地质事业的领导者,而且他们投身地质学研究的时代,正是20世纪初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除丁文江外,他们都迎来了新中国,为新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借人传事,借传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径。

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胜云等编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时代》一书,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间的书信为史料,是考证李四光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尤为难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诸多名家手迹,弥足珍贵。参以《李四光传》(陈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谱续编1889~1971》(马胜云等,2011,地质出版社)等研究资料,为我们的人物史研究树立了典范。

为此,以李四光研究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仅16岁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同盟会创建会员,22岁(1911年10月)参与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任实业司司长)。袁世凯窃夺革命成果后,愤而辞职,24岁赴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转入学习地质学。他以《中国之地质》为题的学位论文,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在学位论文中写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们要求新一代的黄帝子孙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已晚”。李四光无论是投身革命,还是选择地质学,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振兴中华紧密相连。

李四光开创中国冰川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诸多文章述及,我们缀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途径的由来。李四光本人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兴趣萌生于家乡传说的巨石——“打牛石”(当地传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乱,天公抛下此巨石,赶走金牛星),年仅12岁的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片麻岩巨砾,遗留在江汉平原的冰川漂砾。在英国学成之后,他曾赴欧洲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质。192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在河北沙河县沙源岭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带发现冰川漂砾(带有擦痕的巨砾)、U形谷地和圆滑的孤丘等,从而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当他把这些材料携回北京,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年会(1922年)上报告这些发现。在场的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rson 时任农商部顾问)和加拿大籍学者步达生(D.Black)都表示怀疑,甚至断言第四纪时期中国纬度过低(与阿尔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后来,李四光在《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些什么》的演讲中,回忆此事时用了“他轻视地置之一笑”记述了那一刻的场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质系学生赴江西庐山实习,并先后三次在庐山研究冰川遗迹,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和冰川运动痕迹,到地形、地貌,划分出鄱阳、金井、木楼三个冰期和考证其时代,从而奠基了李四光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1922年当李四光将《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一文,用英文发表在英国的《地质杂志》(V.59,No1.P14~21)上时,国际地学界对第四纪大冰盖之说尚存争议,他在文章中说:“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1940年他在华南调查时,再度著有《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一文。这些史实表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问题面前是勇敢而严谨的。1941年美国学者戴特拉(转引自周耀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三次大论争》,1972,天地纵横,尹培基主编,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表的文章中,确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文中说:“干科学工作的人们,第一要有勇气,要有毅力……仅靠高谈阔论,世界上就没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说:“说而不行,行而不动,用力不准确,都不是科学的精神”(1942,建设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画出李四光奠定中国冰川学的学术研究过程。

1958年《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为首任主任委员,1959年他已70岁高龄,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处、香山、潭柘寺等处调查冰川遗迹,对三家店东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后观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开创的中国冰川学出发,还可进一步梳理地质历史时期的冰川堆积,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峡地质,识别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碛层”(新元古界,距今约650~740Ma),中国冰川研究者的师承关系,直到现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气候学证据等,转入到冰川学的学科史研究。因此,因传述史,不仅反映时代风云,也是学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要从《年谱续编》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题为《咏铁锥》的新体诗,发表于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个玲珑世界。再过百万年,可祗剩得几堆尘土,几堆余灰。这是迷。破迷还赖我铁锥。工作复工作,莫道吃亏,我们今天定要作出一块纪念碑。还要待谁?!”。地质学中的“迷”,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国第四纪冰川之谜,无疑是一块高耸的科学纪念碑。我们认为,人物史研究应该通过史实、学术记录(本人或同时代人的学术评价)和多方面史料,还原人物科学攻关的全貌和全过程,从而撰写前辈的科学作风和学术传承。

二、史蕴风云际遇,文传时代潮流

每个人物都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际遇、行为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然而作为个体人物,他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特别是科学工作和科技贡献,则不可能与时代之间都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于发现天才人物与其科学贡献之间的关系。每个时代之中,千变万化的个人性格、人生际遇各不相同。这种个性,特别是工作经历和环境成就了人物的独特性。如果不从研究人物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性格和情感、个人际遇、工作条件,以及对科学问题引发的兴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径,那就很难写出为什么作这项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须收集相当系统的资料,筛选与研究主旨相关的史料,并对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据的推理分析,将史实合理地形成论证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客观的评价。作为科技人物史的学术评价,应减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观评价,更多地引证同时代同行科学家的评价、学术观点和成果的引用情况。

如前辈地质学家中的翁文灏,无疑是地质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前后主持中国地质事业达30多年,1926年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之前有4年为代所长),1932年创办清华大学地质系,在地质学科史上首建燕山运动构造旋回,可以说在地质学领域颇多建树,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事业史与他有密切的关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经济部长、行政院院长,1951年回归新中国。他的历史际遇如此,对他的研究更多是从民国人物角度,传写他的人生轨迹。如李学通著《翁文灏》(1996,兰州大学出版社)和《翁文灏年谱》(2005,山东教育出版社),潘云唐著《翁文灏年谱》(1989,《中国科技史料》,10卷4期),张淑岩著《翁文灏的石油业绩》(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以及其他回忆纪念文章,对翁文灏的学术经历及历史背景做了有价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对他学术贡献的研究,以及翁文灏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宏观作用及个性研究还比较粗略,数量也不多。在中华民国时代,翁文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李四光,但在地质学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建树,还是对地质科学的贡献而言,李四光应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这是大时代风云际会中,个人历史轨迹不同所致。作为1912年获国外博士学位的翁文灏,最早的海归人士,在地质学科技领域的贡献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态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据史料,许多前辈学者作古多年,或身后萧条,史料难觅;或仅有后辈亲属、学生等的断片记忆,有的虽事同而说法不同;或史料辗转引述,以致失真。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错乱和讹误中进行鉴别,务求得到传主和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的准确史实。完成从史料到史实,还是研究的第一步。作为学术性人物研究,重点应落在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入剖析和论述其学术成果,从而使史料与学术贡献挂钩,真实反映前辈学者学术科研活动的轨迹,关键节点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反映其学术成果的科学意义所在。以此丰富我国地质学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弘扬学术传统。

作为人物史研究或传记写作,需要对史料的骨架进行合情合理的构建。与年谱编制不同,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工作环境、科研项目、地质考察的收获、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等,都有所理解,进而谨严地论学析理,梳理出和叙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者选取的人物,特别是深入了解后,往往萌生出对人物的热爱与尊敬,行文叙事不免带有浓烈的感情。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观冷静是史学研究者的必要素养之一。同时,评价学术成果和贡献时,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贡献,往往延续多年,分别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切忌将相关材料笼统地归类,或排列成流水账。最好能将不同时期的学术成果的前后关联性吃透和理解,从而阐明学术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应该说,地质学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深入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学术思路探究,作为非同专业的研究者常会彷徨于外,尤难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断。人物史研究的学术(学位)论文,要以首尾贯注的文笔析事论理,先要确立论文的框架,细究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做到叙事有血有肉,达到写出可感可触的鲜活人物形象,切忌罗列学术活动和史料,尤应注意运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细节和生活小事,适当引入相关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笔端流泻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们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王恒礼,王子贤,李仲钧.中国地质人名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3]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年谱续编.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马胜云,马越,马芝.李四光和他的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Ⅳ 清华大学理科有哪些专业

首先,孩子,你要先弄清楚“工科”和理科的区别。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说专的理科指的是物理化属学生物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在高中选择了读理科的话,大学的选择范围就是理科和工科了
你要确定你喜欢的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样的理论学科,还是偏向于应用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制造等工程性学科
对与综合性而言,清华大学是著名的优秀的顶尖的工科院校,她的机械,建筑,电子都是很顶尖的工科,当然,由于学校的实力也是摆在那里的,理科的基科班也是很牛逼的。但是北大的单项的物理,数学,化学,这些也很强的。
进一步说的话,要是你选择的是理科的话,那么以后就是偏研究方面要多一点,最后也要读个博士出来或许比较有用,你要静得下心来搞研究,你现在想或许觉得容易,但是真的读出来还是有有很大的毅力的,但是工科的话就业神马的都比较好。这就是后话了。
你自己加油吧~~~希望你考上最优秀的大学~\(≧▽≦)/~啦啦啦
有问题追问我
当然希望我的答案你满意

Ⅵ 地质系有什么好大学详细一点,非常感谢

地质系好大学很多,比较出名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两个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和1个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单位之一。学院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为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资源勘查类学科群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赵鹏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为首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姚书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为首的"矿产普查与矿床学"、李思田教授、解习农教授、王华教授为核心的"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费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陈红汉教授为核心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吴冲龙教授为首的"地矿信息系统与地质过程模拟"五大科研群体,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以李江风、王占岐教授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其特色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近五年来,我院科研在学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续增长,年均经费3000万;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44篇被SCI检索、92篇被EI检索、54篇被ISTP检索,编撰科技专著共90 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其中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3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学院下属7个教研室,包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构造地质教研室,地球化学教研室,矿物岩石教研室,矿床与勘探教研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教研室,第四纪教研室。学院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16个学科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勘查评价与地学信息3个学科群。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程硕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学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及造山带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50多篇。学院现有北京市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球化学实验室(包括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和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和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包括矿石学与矿相学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和资源勘查评价数字化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在国内是最强之一,应该毫无疑问,当然南京大学可以与他一决雌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至今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学人才,其中两院院士有2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名。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办学传统和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爱国奉献,真诚团结,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现每年招收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与水资源及地质工程共5个专业。设有理科“
地质学”和工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共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每年招收约90名硕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还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地质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又属江苏省重点学科。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隶属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是中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1909年创办时称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1913年地质学门暂停招生。1917年恢复招生。1919年改称地质学系。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至长沙﹐1938年在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迁回北平後仍称地质学系。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设地质地理学系﹐1955年地质学专业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单独设立地质学系。何杰﹑王烈﹑王绍瀛﹑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灝﹑谭锡畴﹑袁复礼﹑杨钟健﹑侯仁之﹑乐森浔﹑何国琦等诸多地质学家都曾在该系任教。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地球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质学好大学还有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长春地质学院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中国石油大学(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质主要偏向了)、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并入)、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大学(也是偏石油地质的)等等
还有海洋地质专业,最强的当属同济大学,有汪品先领衔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堪称一绝;海洋地质还有中国海洋大学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绍这么多吧,欢迎追问!

Ⅶ 前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外国人办的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和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相关学科永远的国内第一, 国际领先.

北大地质系都得仰脖瞅着咱.

Ⅷ 卢耀如的清华大学

卢耀如到北京后,先去看望沈元先生,然后去清华大学教务处领取华北统考备取生志愿表,查了一下高考的分数,知道一些北京、天津、唐山的大学理工系,他还是可以被录取的,包括有的大学的航空系。那时清华大学已开学几天,他填了地质系本科,拟入校后再转系。
入学时,卢耀如选修了为数学系学生开的微积分(当时还是英语讲授),及为物理系学生开的物理课。不久,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对他说:地质人才缺乏,国家急需,你不要想转系。当时想转系的同学还有几位。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们有12位同学了解到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向,于是就想向这个方向发展,以期安慰他自己读理工方面的志愿。清华大学土木系陈梁生教授经常来地质系,他是福建人,卢耀如也向他请教,使他进一步了解了地质工作在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设上的重要性。他还选了机械系开的“机械制图”、张维教授开设的“材料力学”及“建筑材料”等课程。
卢耀如在清华大学修读了冯景兰教授的“普通地质学”、池际尚教授的“岩石学”、涂光炽教授的“矿物学”、杨遵仪教授的“古生物学”、张席禔教授的“地史学”。这些著名教授的授课,为他终身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些著名的老、中、青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在他心中不断起着楷模的指引作用。在清华大学学习全靠国家给的助学金,除了伙食费之外,每月尚有7000元钱(币制改革后,相当于7角钱)可零用,其中包括讲义费、理发、买牙膏和肥皂、看电影及寄信等费用,当时一封外地信也要800元(即后来的8分钱)。虽然经济上很拮据,但他精神上感到非常舒畅,身心都感受到清华大学这著名学府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求知、严谨、友爱与活跃的学风的熏陶。当时,在他思想上也有包袱,因为放弃工作又来升学,这种“个人主义”自己还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讨。在清华大学,学校及同学们还是很信任他,所以他还被派出担任北京市市长代表,到颐和园一带负责宣传工作。1951年夏天,他去北京一个大的建筑工地进行劳动,协助建筑公司进行工地整顿,得到的报酬,大部分捐献给抗美援朝,自己只留下几元钱,用以购买野外调查时穿的登山鞋。
清华大学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很好,卢耀如在英华中学时就参加了铜管乐队,由美国老师教吹奏黑管,所以他在清华大学经音乐老师当面考核后,就加入清华大学铜管乐队,在大节日时,乐队发挥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他也经常去听些音乐讲座,当时,他记得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后来他还和物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学,共同组建了中国民乐管弦乐队,他担任指挥,于1952年春节时,他们演出三个节目,其中包括《马车夫舞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清华大学两年岁月,给卢耀如深刻的熏陶,比起当时较闭塞的福州来,使卢耀如有了开拓视野的好机会。在清华大学,经常听一些名人来校做报告、讲演,增长了很多政治、经济及社会方面的知识,这对更好地认识自然,更好地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贡献,确实有着很大的帮助。

Ⅸ 清华大学工科类有哪些专业

清华大学工学类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
车辆工程 本科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本科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科
工程物理 本科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本科
自动化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生物医学工程 本科
计算机软件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给排水工程 本科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
环境工程 本科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本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科
建筑学 本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工程力学 本科

Ⅹ 清华大学地球科学系怎么看不到录取名单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筹)、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9年9月28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撤销该建制)、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北京大学:理学部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第六医院北京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首钢医院12所教学医院跨学科类元培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的,楼主可以去看看他们的官方网站,查历年的录取分数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