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业地质大学
『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石油大学哪个好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稍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国排名比中国石油大学前版15位。
二、中国权地质大学,是由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和“卓越计划”。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三、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千人计划重点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入选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贰』 任建业的学术论文
1、 Ren, K Tamaki andSitian L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their Dynamic setting in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2002,344(3-4),175-203(SCI检索)
2、任建业,李思田,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扩张过程和动力学背景,地学前缘,2000,7(3):203-213
3、任建业,林畅松,李思田,焦贵浩,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幕式充填演化,沉积学报,1999,17(4):555-572
4、任建业,陆永潮,李思田,杨士恭,庄新国, 伊舒地堑构造演化的沉积充填响应,地质科学,1999,34(2):196-203
5、任建业,李思田,新世纪的大洋钻探,地质科技情报,2001,20(1):82-86
6、RenJianye, Kensaku Tamak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EpisodicRifting of Eastern Eurasia Continent. Abstract of 1999 Fall Meeting of AGU, San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1999
7、Jianye Ren,Kensaku Tamaki, Sitian Li, Extensional Tectonics of Eastern Eurasia and itsDynamic Setting. Abstract of 2000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of AGU,Tokyo, Japan, 2000
8、任建业,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S6′界面的构造变革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1):69-76
9、任建业,张青林,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3):254~262
10、任建业,济阳坳陷新生代褶皱-冲断构造的厘定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地质科技情报,2004,23(3):1-5
11、任建业, 陆永潮, 张青林,断陷盆地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5):596-602
12、任建业, 张青林,陆永潮, 东营凹陷弧形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对低位域砂体的控制,沉积学报,2004,22(4)
『叁』 上海师范旅游学院和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区别在哪啊
都是正规的,国家认准的,我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也是以前学生会的,对专这个老问题最清楚不过了,俗属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名称不一样,但是很多教室教师等硬件软件设施都是公用的,上海师范大学嘛,固然就是本科了,旅专么,就是专科,但是旅专还是很不错的,专科里的旅游学校绝对可以排第一!
『肆』 任建业的介绍
男,42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现担任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中心”主任。
『伍』 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周年
王鸿祯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
2007 年适值丁文江先生诞辰 120 周年,又逢丁先生故居整修开放。我有幸应约为文纪念,感到非常荣幸。谨以这篇短文对丁先生的 120 周年华诞和故居开放表达诚挚的敬意和祝贺。
近年以来,国家社会,弘扬文化,振兴科教,尊师重道,崇敬先贤。泰兴黄桥是一代科学大师丁文江先生的故乡。现在故居开放,供人瞻仰。我相信地质界、地学界、科学界以至整个学术界的有关人士都会受到鼓舞,感到庆幸。
这篇短文是应丁先生故乡江苏省泰兴市政府之约,于 2007 年 4 月写成。承允发表于此,仅表谢意。
二
丁先生对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无不通晓、对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也无不关怀。但他学术的专精则在于地球科学和地质科学。他在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两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先说地质事业: 丁先生一生对人对事,负责求真,自强不息。他早年同章鸿钊、翁文灏等创建地质调查所,筚路蓝缕,育人建业,艰辛奠基。不到 10 年,就把地质调查所建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所完整的科研机构,在地质调研和学术出版等方面都达到了公认的国际水平,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骄傲。
关于地质教育,应从北京大学说起。丁先生和章鸿钊先生借用北京大学原地质学门的房屋设备创办的地质研究班 ( 所) ( 1913 ~1916) ,实际上就是一所早期的地质教育机构,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他们以后成为中国地质工作的脊梁。
说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丁先生于 1920 年促成蔡元培校长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聘请美国著名学者葛利普来华任古生物学教授; 二是聘请李四光回国任地质学教授,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正规的理科地质系,出现了北大地质系第一个辉煌时期 ( 1923 ~ 1928) 。我在林任申著 《丁文江传》题词中的 “谊推葛李”即是指葛利普、李四光两位先生。1930 年北京大学陷入困境,又是丁先生和胡适、傅斯年先生等促成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与北大全面合作,增购设备,聘请研究教授,以支持蒋梦麟校长北上改革北大。当时丁先生就受聘为地质系研究教授。同时聘请的研究教授还有李四光、曾昭抡、王守竞、汪敬熙、刘树杞、胡适、汤用彤、周作人、刘复、徐志摩、赵乃抟等共 15 人,由此形成了北大地质系以及北大整体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再度辉煌。丁先生对中国高等学校早期成立的地质科系也都尽量予以关怀和支持。
丁先生还是 “中国地质学会”( 1922) 、“中国古生物学会” ( 1929) 、和 “中国地理学会”( 1934) 的主要创始人。所以称他为 “地学宗师”是最为恰当的。
三
丁先生对国家、社会以及朋友、学生和家人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是极为真挚、感人至深的。文末联语所说的 “政论”主要是指他在 《努力周报》 ( 1921 ~ 1924) 和 《独立评论》( 1932 ~1935) 上发表的涉及政治、外交和军事的论文,其特点是出刊及时、“振聋发聩”,有新颖的见解。尽管他们提出的 “好人政府” ( 1922) 不免使人感到有陷入 “明君贤相”窝桕之嫌,但从整体上说,仍然当得起时代 “新声”之誉。丁先生关心政治,勇于发表政论,应是受到梁启超先生的启迪。他和梁先生于 1919 年作为顾问,同去参加巴黎和会,成为忘年之交。他对梁先生十分崇敬。1929 年梁先生去世,丁先生在北平、上海两地举行的追悼会上都写了挽词,深情感人。我在林任申著 《丁文江传》题词中的“名重蔡梁”即是指蔡元培、梁启超二位先生。
丁先生的服务于人民大众、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行动准则的理念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他多次呼吁少数人应当并能够担当国计民生的大责任,而且终生身体力行,就是这个理念的表现。因此他论人治事每常以实践成效为准。即以引起颇多质疑的他 1926 年出任淞沪商埠总办一事而论,其目标是利用机缘,为国家人民做些实事,其过程是几位有社会影响的同道志士与当权者先有要约,而在一旦发觉当权者有违所约时,即决然离去,可谓光明磊落。而且是丁先生在短短的 8 个月任期内就做出了超常的业绩,初步奠立了大上海市的规模,部分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中国人民的权利。我想把先贤林则徐的两句名言换几个字,改成 “苟利国家实践 ( 生死) 以,岂因毁誉 ( 祸福) 避趋之”,也许可以理解和说明他当时急于求得实效、不计个人毁誉的心情。还应当指出,他在 1933 年访问苏联之后的两年内所写的几篇政论,对苏联新政权基本上是抱有希望和肯定的,这显现出了他的大家风范和接受新生事物的科学家的客观态度。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服务于大众的理念无法上升到能够相信大众和依靠大众的高度,这也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四
丁先生具有多方面的学术造诣,不限于地球科学,也不限于自然科学。他是地球科学的通才和全才,在地质以外,对测绘学和地图学的贡献也是脍炙人口的。他还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史家。他对川滇土著人种的研究 ( 1933) ,他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 《爨文丛刻》 ( 1936) ,他对 17 世纪探险式地理学家徐霞客的长期推崇,精心编著的三卷本 《徐霞客游记》和年谱长卷,及其对其重要科学价值的阐发和评价( 1921,1926,1928) ,以及他对 17 世纪宋应星著 《天工开物》轶稿的搜求和部分重印( 1923) 都是最好的证明。
丁先生还具有非凡的科学管理才能。他于 1934 年应蔡元培先生约请,出任中国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艰巨的全面整顿措施,使全院及各研究所工作都有章可循,面貌一新。1936 年蔡先生亲自总结了他对中央研究院建立根本典章制度上的三大贡献。他在 《努力周报》( 1923) 上主导开展的著名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则体现了他捍卫科学和真理的精神,振聋发聩,唤醒了当时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科学意识,的确是中国科学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这些活动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因此,丁先生对 “科坛巨子、文化先锋”的称谓是当之无愧的。
五
我是从事地质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晚辈学子,没有聆听过丁先生的教诲。但我清楚地记得,在 1935 年 10 月的一天,我刚进入北大地质系不久,在地质馆楼道里,看见蒋梦麟校长陪同一位蓄须微驼、谈笑风生的先生走进来。地质馆的一位老职工指点着对我说 “这就是丁先生。”当时他面部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是我有幸看见丁先生的唯一的一次。我想丁先生的高尚品德和非凡魅力会永远激励我们地质学人奋发前进。
我还要说明,在写这篇短文时,特别受益于胡适的 《丁文江的传记》 ( 1956,1960,1973) ,黄汲清等的 《丁文江选集》( 1993) 和王仰之的 《丁文江年谱》 ( 1989) 。胡先生的深情,黄先生的崇敬和王先生的勤慎都使我深深感动,敬志于此,表示谢意。
最后,我在此恭撰联语,敬谨表达我对丁先生的无限崇仰之情。
地学宗师 政论新声
科坛巨子 文化先锋
士林崇仰 桑梓同荣
忝属晚辈 共颂事功
『陆』 想知道成都有哪些大学
成都有很多好的大学,比如,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等等
『柒』 我是外校的,学的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方面的,想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研究生,报考哪个专业的比较好呢
海洋地质,或者能源地质工程。
能源地质工程是石油系的,就是油气方面的;
海洋地质是海洋系的,有油气方面的,也有固体的。
有的比较牛的导师带的学生有海洋系的,也有石油系的,学的东西差不多。
石油系你可以看下这些导师:http://zyxy.cug.e.cn/sjdw/Petro(2008)/TeachersAll.htm
郝芳最近当上了副校长,如果能够跟他是最好的了。
海洋系的导师有这么些:http://zyxy.cug.e.cn/sjdw/marine/dw3.htm
解习农、任建业、王华、陆永潮、王龙樟、刘晓峰、肖军、姜涛、廖远涛这些导师都是油气方面的,解习农和任建业学术型比较强,强烈推荐吧。
老师都挺好的,当然越好的导师报考的越多,竞争越强,也要老师看得上你才行。祝你顺利吧。
海洋地质方面高数可选,不过一般的都不选,因为高数难;能源地质工程我就不知道考不考高数了。
专业课,应该是普通地质学和另外一门,像沉积学或者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等。
另外,好像原来你也给我发过信息,不过现在我不在学校,最近一段时间都比较忙,你可以在3月中旬给我网络发消息找我要qq号,有什么问题可以聊一下,虽然不一定帮得到什么忙,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呵呵:-)hehe。
『捌』 南京的名人(至少10)
叶兆言
江苏苏州人。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班。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江苏作家协会专业创作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祖父是中国文学元老叶圣陶,名字来源于父母的名字各取一半。是真名。
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 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
其作《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烛光舞会》《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花影》、《旧式的情感》、《小杜向往的浪漫生活》、《路边的月亮》、《哭泣的小猫》、《诗意的子川》、《闲话南京的作家》、《南京女人》、《不娶我你后悔一辈子》、《名与身随》等。
有一女儿,03年高考。现居南京
梅婷是一个,还有个男的明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是和梅婷一起演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叶凡也是
游本昌[济公]
毛阿敏
孙权(以前的)
徐容,女,1997年获世界羽联第一届世界杯羽毛球赛女子团体冠军,这是南京市运动员夺得的第一位世界冠军;栾菊杰,曾8次获全国女子花剑个人冠军、6项团体冠军。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夺得女子花剑个人冠军,成为1896年以来第一个载入奥运会击剑史册上的亚洲人;胡星刚1983年夺得第四届世界杯技巧比赛男子单人全能和第二套两项冠军;杨阳在1987--1989年,获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世界杯羽毛球赛、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羽毛球表演赛男子单打冠军和第十五届汤姆杯团体冠军,被誉为当时世界羽坛"四大天王"之一,国家体委曾两次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杯女排赛上夺得冠军。南京人赵蕊蕊作为主力副攻手参赛,她还荣获2003年世界杯最佳扣球手,她的名字可以与被称誉为"铁榔头"的郎平放在一起。
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南京,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南京籍名人杰士层出不穷,灿若群星。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篇章。南京的形象,南京人的形象,因他们而更加生动鲜明。南京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20余位,其名单如下:
南唐的卢郢;
北宋的叶祖洽、秦桧、秦熺、俞栗;
南宋的吴潜、张孝祥;
明朝的黄观、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状元有周旋、袁士、文质、尹凤、董永遂、解元;
清朝的胡任舆、秦大士、黄思永、林本直(武状元)。(清朝的任长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
太平天国的傅善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
从古到今,人物的活动反映了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尤其是杰出的人物,为推进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他建立了南朝梁。祖籍南兰陵(今常州),生于秣陵同夏里(今南京东南),在位48年。他"天性锐敏,下笔成章,长于文学,文武兼备"。和别人撰写成《通史》。又善于音乐与写诗填词,其作品大多散佚,明朝人收集残作,辑成《梁武帝御制集》流传于今。葬于修陵(今丹阳市东城村)。
清朝大臣、民族英雄邓廷桢(1775--1846),祖籍福建,清初入江宁(今南京),遂籍。出身宦绅之家,世居秦淮河畔万竹园。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鸦片战争时,升任两广总督,与钦差大臣林则徐通力协作,开展禁烟英勇斗争,为鸦片战争中坚决抗击英军侵略者的爱国将领之一。累官至闽浙和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死后葬于今南京东郊仙鹤门外灵山下的邓家山。邓廷桢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玖』 走滑断层与走滑盆地
徐守礼1王伟锋2
(1.江苏石油勘探局,江苏扬州225009;2.华东石油大学,山东东营)
1研究历史回顾
有关走滑断层名词,最早的科学记载可以追溯到1888年对新西兰大地震的记载文献中,也正是在这一年美国地质家协会成立。从那时起,由于观察到许多地表断裂的现象,一些走滑断裂被识别出来,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1906年发生在圣安德列斯断层上的圣弗郎西斯科大地震。走滑断裂是一种区域性的构造,要求区域性地研究它们的存在和演化历史。新西兰大地震过去数十年,人们才有足够的数据来推断(靠经验和地震中瞬时形成的走滑断层)有关地质时期由于走滑作用而形成的、局限在数十到上千公里的地壳转换。随后,起源于大陆漂移学说的板块论克服了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固定板块论的局限,解释了走滑构造及其形成的复杂机制。
野外调查的大范围展开、实验研究技术的革新、地震反射和钻探的三维图象、有限元技术、古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以及现代地震的分析,均表明在地质时期地壳板块曾有较大距离的水平滑移。这正如魏格纳早前的假说。
或许是因为沿走向长度太大,或许是由于离人口高密度区太近,或许是因为沿走滑断层的构造圈闭中石油的发现,使得圣安德列斯成为世界上走滑断裂研究最透彻的一个断层(Crowell,1979;Hill,1981;Allen,1981)。也正因为如此,圣安德列斯成为走滑断层观点产生的源泉(Hill,1981)。
走滑断层和倾向断层是断层在运动学上的两种分类(Reid,1913;Perry,1935)。走滑断层指断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断层的走向。“扭断层”这一术语是由于Moody和Hill(1956)的使用而流行起来。而他们的观点引之于Kennedy(1946),而Kennedy则受E.M.Anderson的影响,Anderson则在1905年就使用这一术语,这是由于“扭断层”被Scottish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Highlands长期使用。所以这些作者都把这一术语用于深海区域性的,即涉及到了地壳上部的沉积岩,又涉及到了火山岩和变质岩基底的近于垂直的走滑断层(Moody and Hill,1956;Wilcox,1973;Biddle,1985)。其他一些学者则把这种断层称为横冲断层。的确,对于大型走滑断层来说是个很好的术语,但却与成因分类有些不清(Wood-cock,1886)。
走滑构造,作为造山带中最主要的构造之一,全面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通过对西欧海西造山带中走滑构造的研究,对西太平洋中生代斜向俯冲与走滑拼贴效应的研究以及对北美西部大陆边缘地体增生与走滑运动的研究及构造作用的走滑挤出构造的研究等,使走滑构造研究不断深入,从而深化了板块俯冲、碰撞、沉积作用、造山机制等地质作用的研究。在走滑构造样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花状构造和走滑双重体、拉分盆地。近年来,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研究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挤出构造和构造逃逸的概念。这些概念和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造山带的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在新西兰、日本和加利福尼亚大地震的地表露头勘探工作的全面展开,走滑断层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如果仅通过观察一次地震中的水平位移来推出一个经过长期缓慢聚集为几百公里的水平位移则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能进行区域地质填图和合成的话,这种外推则是可以的。
2.1走滑断层类型
走滑断层通常分为转换断层和横冲断层两大类。前者切穿了岩石圈而作为板块的边界,后者仅限于地壳中。而每一种类型又可根据它们在板块内或板块中的作用再细分。徐嘉炜将走滑盆地分为雁列张性盆地、纵向松弛盆地和拉分盆地3种类型(1995)。其中,拉分盆地可以发育在大陆内部与大洋转换带、离散型板块边界和拉张大陆环境、聚敛板块边界和挤压环境等构造部位。
正断层的形成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这就给出了一个与单剪式或纯剪模型相关的理论基础。走滑断层的共轭部分是纯剪模式下形成的,穿过造山带收缩的方向,断层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0km,断距从数千米到数10千米之间。大型走滑断层形成于区域性的单剪作用带中,一般平行于造山带。实际上,随着区域性填图的日臻完善,识别出走滑断层在古造山带中的作用也日渐成为一种共识。
伴生褶皱、局部主张应力和压应力以及相关的裂缝和断层的位置及方向都与走滑断层或断层带的弯曲或褶皱的几何形态有关,同样也和走滑断层的聚敛与离散有关。
伸展盆地,范围从地槽到平行裂谷,主要是在离散走滑时以张应力为主的情况下形成的。拉张盆地是在两个叠覆的走滑断层之间演化而成的。与盆地相连的走滑断层在垂直于走向的剖面上呈郁金香花的形状。伸长的隆起范围从挤压脊到长的低山或小的山脉,在走滑断层聚敛中把地壳压缩时形成。它们常常在剖面上被限定成棕榈树的形状。
走滑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断裂作用,典型走滑—拉分盆地不存在深部热扰动,因而盆地充填演化中只出现拉分伸展引起的构造沉降,而无热沉降。
2.2走滑构造形式的控制因素
走滑断裂在平面上为呈直线或曲线型的重要位移带,在剖面往往以在沉积盖层内呈辫状到向上分叉等近垂直的断裂带为特征。许多走滑断层,甚至包括结晶基岩,在中、上地壳中可那是拆离的。对构造型式的演化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是在走滑过程中相邻地块汇聚或离散的程度、位移的规模、沉积物的物性以及前期构造格局。每一种因素都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与大型走滑断裂相伴随的是垂向的隆升。目前由于缺少直接的、明确的标志和有效的方法,伴随大型走滑断裂的隆升问题的研究滞后于对它的水平位移的研究。复杂断层的运动历史往往使研究者将大型走滑断裂伴随的隆升归咎于它的正断层运动或逆断层运动。
2.3走滑断裂产生的构造背景
古地震研究表明,走滑断层处地震发生的频率远高于正断层或逆断层地区。活动的走滑断层表现出的断层的蠕变也使其不同于其他断层,这是在地震发生深度的范围内由地壳的弹性负载所驱动的一种大规模的表面现象。蠕变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间隙式的;既可以发生在地震之前也可以发生在地震之后或同时,这取决于断层带的组成特征和静应力场的特征,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因素。
近期的研究已经辨认出走滑断层与在古地震带附近的地壳的折离作用和关系,而这也为地壳板块的旋转和变换提供了一种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是如何驱动板块运移仍然是个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的观察、资料搜集以及模拟。
2.4走滑盆地的形成
沿走滑断层分布的一些盆地,其发育与走滑变形直接相关,它是局部地壳扩张或缩短的结果,走滑盆地的沉降机制除地壳拉张作用外,另一种重要的机制是地壳块体局部聚敛所产生的负荷作用。
2.5走滑断层在地层记录方面的特点
走滑盆地可发育在不同的构造背景下,但在地层记录方面仍有独特性:盆地内和边缘在地质上不协调;盆地不对称性;幕式快速沉降;局部相变和不整合;同一地区不同盆地差别很大。
2.6与油气的关系
油气是走滑盆地中的重要资源,据初步统计,已有1330亿桶石油来自于走滑构造盆地。单个走滑盆地的含油气性差别很大,从富含石油到不含石油均有。这存在着是否有生油岩、成熟度、运移能力、储层的质量和分布、圈闭和盖层的发育、烃类的保存等因素。最重要的是油气成熟、运移和圈闭形成的时间性,因为走滑盆地常是短命的。
3研究进展与趋势
对走滑断裂的认识,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鉴别出沿走滑断裂出现的若干构造式样;关于地块绕纵轴旋转以获得古地磁证据;建立了走滑盆地演化的新模式;对造山带中的巨型走滑断层获得了古地磁和其他证据,等等。
活动的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合成地震表面的移动,下轮廓明显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地震亮点机理,当前的位置及活动断层的滑距由大地测量研究所记录,它们的古地震行为是由详细的微地层研究来解决的。
收缩的构造如褶皱、逆断层,伸展构造象正断层等,这些复杂多样的构造或单独或同时具有雁行式褶皱或断裂等主要特征。解释这些褶皱、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学和动力学机理是纯剪切或单剪切。有关走滑断裂的沉积盆地已有不少文章(Balance,1980;Crowell,1982;Biddle,1985),许多沉积盆地是典型的高沉积速率,缺少火山及变质活动,相变快,短距离相序变厚,存在多个不整合等,反映了同构造沉积,非对称的断层边缘角砾岩相代替山麓堆积岩或冲积扇体(Crowell,1974;Mitchell.1978;Nilsen,1985;Dunne,1984),在盆地边缘断裂形成一个狭窄条带状的粗粒盆地边缘相。
通常较多地被人们所研究的是一些高角度断层,而对低角度断层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Lake Creek断层最初认为是推覆构造,也有人认为是铲状断层的一侧,或花状构造或野马拆离断层的伴生断层,但经实践证实这是一个低角度的走滑断层。断层组系分析表明该断层是在压应力场断滑形成的,而压应力状态及地壳层的各向异性控制了该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动力学机制。建模实验表明在一定的应力场条件下,摩擦力方向对走滑断层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在地壳层中,低角度走滑断层是完全可以形成的,如果以该断层为低角度走滑断层的实例进行剖析,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略倾斜的轴向压应力场和区域性地壳层的各向异性是形成低角度走滑断层的主要因素。
伴随着走滑形成的盆地最显著的地层特征是:拉分盆地形成厚的对称上超层序。这是由于同沉积走滑引起的沉积中心的迁移(Crowell,1974b,1982a)。沉积中心的迁移与盆地走滑运动的方向相反,盆地拉长且形成超覆。挪威西部Hornelen盆地,面积不过1250km2,但在长不足70km、宽仅15~25km的区域内,泥盆系厚度竟达25km(Steel,1977,1980)。然而,任何地区真实的铅垂厚度不超过8km(Steel,1980)。南加利福尼亚隆起大约有30~40km长、6~15km宽,区域面积400km2,累积厚度有13km,但如此厚的地层在任何单井孔中都是相对极薄的。像这样的厚度、不对称性及其沉积充填方式,与其他不同规模、时代及构造样式的盆地形成了鲜明特征。
走滑断裂的几何形状及构造样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即不同时代、先存岩石的构造形状、水平滑移量和伸长率等。决定走滑断层上升或下降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断层面相对于它的滑移矢量所形成的几何形状,因为它决定了本地区地块的聚敛或离散(Fairbanks,1907;Clayon,1966;Pakiser,1996)。有些学者(Hamilton,1996;Freund,1970a,1910b;Seissere,1973;Beck,1976;Zone,1976;Simpson,1977;Hamilton,1978)对美国太平洋沿岸及死海地区在单剪切作用下沿垂轴发生旋转提出了质疑。然而Roestein(1984)、Ron(1985,1986)和Kissel(1987)等却接受构造旋转的概念,并且在其他大的走滑断层区域内发现了构造旋转的古地磁证据。
哥伦比亚大学P.F.Friend等人对美国Spitsbergn西北地区的研究发现在盆地两个边界断层中有一个走滑断裂带。这个走滑断裂带可在露头上识别出来,并且在走滑断裂带中存在一些地质事件,作者以此作为研究走滑断裂的动力学机制。
Paul J.Umhoefer通过对英哥伦比亚东南海岸带的研究,认为Ylakom断裂系为走滑断层系的演化复杂性以及断层反转的几何形状对构造体系和应力模式的影响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该断层为晚白垩世到老第三纪。这些大型走滑断层的构造不仅延迟了收缩构造的加积,而且造成了许多地表向北方向的运动。
M.Thhibaut在研究阿尔卑斯和加里弗尼亚地区时,建立了线性函数反演模型来演示走滑断层和逆冲断层的空间几何形态。
Auareyd D.Huerta以Ih中南部的湖湾地区为例,研究了低角度走滑断层的动力学及水动力学机制。
在研究三维变形方面,M.Jhibaut和J.P.Gratier提出了线性准则的新方法,并在San Cayetano冲断层得到了具体应用并得到较好的效果。Timonthy A.Little通过对新西兰Awater走滑断层的观察认为前人对断层的断距梯度与应变只考虑了野外观察的断层位移或下掉幅度以及各个断层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并撰文对Wojtals方法进行了改进。作者认为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天然断层组系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为在活动构造变形区域研究区域大地应力构造特征、在倾斜分散地区断层体系研究动力学控制因素和断块倒倾的作用以及在大型走滑断层邻近地区断层分布特征中的瞬时和空间矢量成为可能。,
Allen P A(1990)认为:“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同裂谷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相比,一般比较小且复杂。它们与一个地区的构造演化紧密相关,由于变形的历史极为复杂,一直未能建立起其机理模型”。然而,与单纯走滑变形有关的小型盆地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T.H.Nilsen和R.J.Mclaughlin分别对挪威西部的Hornelen盆地、南加利福尼亚的Ridge盆地和北加利福尼亚的Little Sulphur Creek盆地等典型走滑盆地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走滑断层附近发育的某些盆地的主要特征和识别标志。类似的盆地还有沿委内瑞拉Bocono断裂带发育的晚新生代盆地、洛杉矶和文图拉盆地,中国的宁芜盆地、海原盆地和百色盆地等等。
Reading,N.Christie-Blick,Rodgers,Crowell和Mann,Nilsend等提出了走滑断裂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和成因机制。其中,阐述较为全面的首推Mann等提出的经典拉分盆地演化的定性模式:①在坚硬的大陆内部的板块走滑边界带,沿主位移走滑断裂带与板块之间理论滑动线斜交的部位,即断层的分离转折部位,首先形成拉分雏形;②沿分离转折部位的初始裂开产生纺锤形盆地,并被一些与走滑断裂的不连续端部相连接的斜向滑动断裂限定,且常被其分割:③逐渐扩大的走滑位移使盆地具有一定的形态,在左旋断层之间者称为“舒缓的S形”,在右旋断层之间者称为“舒缓的Z形”;④随走滑位移增大,导致“S”形或“Z”形盆地的长度增大,从而形成长菱形拉分盆地,后者以在盆地底部包含两个或多个近环状深渊为特征;⑤持续数千万年以上的走滑作用可形成长而狭窄的海槽。
伸展或裂谷盆地是目前研究较多、理论较成熟的一类盆地。这类盆地强调成盆区地壳或岩石圈引张成因。已发展了以下一些动力学模式:①主动裂谷:a.隆起推力、重力扩展作用(Neugebauer,Bott,Housemne等);b.底辟作用(Woidt等)。②被动裂谷:a.纯剪切(Mckenzie等);b.简单剪切模式(Wernicke):c.分层剪切模式(Eeaton)。③碰撞裂谷。R.S.White,D.Latin和N.White(1993)等对裂谷盆地演化的深部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深部地幔柱引起的熔融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也造成了地壳的隆升与沉降。随地震层析、岩石圈探针等技术的发展和超级地幔柱理论的提出,人们对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我国,对郯庐断裂带的研究亦已相当深入,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据初步统计,已有200余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切割深度、走滑位移量、断裂带力学性质与区域应力场、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以及断裂带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对断裂附近的松辽、渤海湾、胶莱和苏北等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结构、构造、火山与热作用、沉积层序和油气分布等特征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然而,对这些盆地的基底结构和构造、盆地的形成演化机制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仍然存在众多分歧,断裂与盆地的耦合关系尚缺乏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分析盆地演化机制和建立盆地成因模式时前人很少或基本未考虑郯庐断裂的影响。
根据东部盆地显示的拉张裂陷特征,国内一些知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有些甚至是相左的认识。张恺等(1995)、陈发景(1996)认为它们是裂谷盆地。然而,当附近的岩石圈大规模仲展裂陷成盆时,郯庐断裂作为先存的岩石圈不连续面也应发生大规模裂陷变形,但事实上郯庐断裂表现为以走滑作用为主、性质多变的复杂断裂带。李德生(1982)、田在艺等(1991)认为这些盆地是大陆内部断陷—坳陷型盆地,上地幔隆升引起岩石圈上部拉张裂陷,地幔冷却收缩时形成坳陷。但是,上地幔隆起机制是什么?是否与郯庐断裂活动时的触发与减压效应有关?李思田(1995)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张扭性盆地,受伸展与走滑双重机制影响,而以前者为主”。刘泽容(1977,1982)认为渤海湾盆地是郯庐断裂大规模平移活动派生应力场形成的帚状构造。宋新民等(1995)认为郯庐断裂和太行山东翼断裂均发生右旋剪切,共同作用形成渤海湾拉分盆地。那么,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活动对它附近盆地的形成、演化究竟有何影响?强度如何?这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4待解决的问题
A.G.Sylvester在1988年撰文对圣得列斯断层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可是,圣安得列斯断层的动力学机制、水动力学机制及地震活动表征对一般的走滑断层,特别是边界转换断层有多大代表性呢?对于地震风险评价和走滑机制、走滑构造的理解来讲,该问题的回答至关重要。从加利福尼亚边界转换断层所得出的一些论断将会引起整个构造界的重视。就像走滑断裂最早在南加利福尼亚提出,后来扩展到其他地区一样。
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雁行褶皱和相关走滑断层的形成机制;构造格局对走滑断层构造体系的影响;沿转换板块边界的地热和应力状态;由海底地磁异常分析得出的历史时期的断滑速度与现代断滑速度之间的差异。通过近一个世纪对圣安德列斯断层的观察,人们已经得出了许多与走滑断层有关的概念和问题,而且还在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但是当科学工作者注意到其他一些研究尚不透彻的走滑断层时,这些基本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ArthurG.Sylvester通过对圣安得列斯的研究,例举了4个与走滑断层相关的基本问题:在决定走滑断层样式上,构造格局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圣安得列斯缺少一个热流异常带?为什么现今的表面力测量结果和动力学模拟不相吻合?为什么古地震确定的断裂两侧相对速率比从洋底古地磁资料得出的结果小?
对于走滑断层的一些构造作用,最近一些相关的概念和说法在时空区域内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例如,对大陆边缘微板块构造的观点引入了第三维的概念已改变了活动带变形机制的理论。沿着台地板块边界,走滑断裂是构造迁移中最主要的构造样式。现在应力集中在构造特征及板块边界史的研究上,从而确定出了这些板块边界改造后的儿何形状。
对地壳中深层地震反射研究的解释至少与理解走滑断层同等重要。这些地震反射不仅暗示出在地壳的一定范围内拆离的存在,同时也显示出在地壳深处这些拆离切穿了一些走滑断层。传统观点涉及的一些方面,如走滑断层附近不同地壳深度范围内的应力方位及分解,以及关于走滑断裂的强度、走滑断裂吸收地震弹性能的能力等方面,这些解释已完全动摇了传统的观点,这些概念的内容广泛,它们涉及内、外生矿床的勘探,涉及到古构造学、古地理学及地震风险等各种学科。对于那些研究构造及走滑断裂的学者来讲,这些结论向他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同时,这些提法也预示我们获得发现和理解的喜悦时刻的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2]朱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71~79.
[3]Wang Weifeng et al.Meso-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nlt and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Basins.Acta Geologica Sinica,1998,72:350-362.
[4]构造地质论丛编辑部.构造地质论丛(3)(郯庐断裂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5]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郯庐断裂.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
[6]徐嘉炜.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地学前缘,1995,2(1,2):125~135.
[7]万天丰,等.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现代地质,1996,10(2):159~166.
[8]窦立荣,等.郯庐断裂北段形成的年代学及其意义.地质论评,1996,42(6):508~512.
[9]李德生.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l0]田在艺.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集.北京:石汕工业出版社,1997.
[11]田在艺,等.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特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12]张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3]王伟锋.渤海湾盆地西部构造级序与油气分布.石油大学学报,1996,20(1):6~12.
[14]王伟锋.辽西地区构造演化与盆地成因类型研究.地质力学学报,1997.3(3):81~89.
[]5]高瑞祺,萧德铭.松辽及外围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6]姜贵周.中国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成因与演化.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21(1):1~5.
[17]廖兴明.辽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北京:石汕工业出版社,1996.
[18]宗国洪,等.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地质论评,1998,44(3):299~294.
[19]严俊君,等.渤海海域的郯庐扭断裂及含油气盆地的发育.地球科学,1992,17(1):31~38.
[20]李鹏举,等.东濮凹陷拉张构造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4):6~9.
[21]汪泽成,等.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负反转分析.地球科学,1998,23(3):289~293.
[22]陈昭年,陈发景.松辽盆地反转构造运动学特征.现代地质,1996,l0(3):391~396.
[23]张功成,等.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2):16~20.
[24]陈发景,等.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现代地质.1992,6(3):317~327.
[25]任建业,等.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裂陷作川的表现形式及其幕式扩展.现代地质,1996,l0(4).
[26]李思田.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地学前缘,1995,2(3,4):1~8.
[27]P.A.艾伦,P.R.艾伦著.陈全茂等译.盆地分析——原理和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08~128.
[28]何明喜,刘池洋,等译.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29]Harding T P.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of negative flower structures,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and positive structural inversion.AAPG,1985,69:582~600.
[30]Molnar P.and P.Tapponnier.Rclation of the tectonic of eastern.China to the India-Eurasiacollision.Geology,1977,5.
[31]Cathy J.Busby,Raymond V.lngersoll,Tectonicsof Sedimentary Basins,Blackwcll Science,425~457.
[32]Christie-Blick,Biddle K T.Deformation and basin formation alongstike-slip faults.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37,1995.1~34.
[33]Sylvester A G.Strike-slip fault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88,100:1666~1703.
[34]ZolnaiG.Continental wrench-tectonics and hydrocabon habitat.America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Continuing Ecation CourseNote Series30,variably paginated.1991.
[35]Mckenzie D P.Some remarks on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78.48:25~32.
[36]WernickeB.Low-angle nomal faults in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nappe tectonics in an extendingorogen.Nature,1981,291:645~647.
[37]WernickeB,Burchfeld B C.Modes of extensional tetonics.J struct Geol,1982,4:105-115.
[38]Wernicke B.Uniform sense normal simple shear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Can J Earh Sci, 1985,22:108~125.
[39]Ziegler PA(ed).Geodynamics of rifting.Tectonophysics,1992,215:1~253.
[40]Latin D,White N.Magmatism in extensional sedimentarybasins.AnnaliDi Geofisica,1993,36(2):123~138.
[41]何登发.沉积盆地的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地学前缘,1995,2.(3,4):53~59.
[42]邓乃恭,等.造山与成盆作用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机制.地质论评,1996.42(4):300~303.
[43]Zoback M L.First and second orderpatterns of stress in the lithosphere.J Geophys Res.1992.92:11703~11728.
[44]Paul J,Vmhoefer and Paul Schiarizza.Latest Cretaceous to Early Tertiary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ing on the southeast Yalakom fault system,southeastern coast belt.GSA Bulletin,1996,108(7):1666~1703.
[45]Aydrey D.Huerta.and Rodgers.Kineman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a low angle strike-slip fault.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5):585~583.
[46]Timothy A.Little.Faulting-related displacement gradients and strain adjacent to the Awatere strike-slipfault in New Zealand.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2,3):321~340.
[47]P.F.Fried andothers.Late Silurian and early Devonian stratigraphy and probable strile-slip tectonicsin n orthwestern Spitsbergen.Geol,1997,134(4):459~479.
[48]M.Thibaut and others.An invers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fault geometry with thread criter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9):1127~1138.
『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哪个好
论名气肯定是地大略胜一筹,地大的综合实力较强,但是石油大学作为石油院校的黄浦其石油研究实力当然不可小视。
就专业实力而言,基础地质方面那肯定是地大强啊,但论石油方向的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勘探、油气储运、油气炼制)那石油大学就当仁不让了,但是地大里的资源学院实力也可以,名师也不少。
就所在城市而言,这不言而喻了,武汉作为大城市信息交流更通畅,新鲜事物多,这会让你大大开阔眼界,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思路,但同时诱惑也不少,所以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就显得非常珍贵;东营这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坐落在黄河入海口,学校周围没有多少商业性的场所,但学习氛围很好,绝对适合学习,同时在这里也可能会局限你的眼界和思路。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哦,毕业找工作时,企业还是很看重你的的真才实能,要知道你不会干活,别人招你干啥。另外石油大学在青岛也有分校区,尽管在黄岛,但是校区南门就是大海,环境四季如春怡人,挺不错的。
就出国机会来讲,他们作为“211”院校,每年国家都会给一部分的公费留学生名额,国家给学生出全部的费用。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而言,每年大概就有30个左右的名额,最多只报了一半,所以只要你的英语可以,出国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在名额上地大可能要更多一点。
就就业情况而言,我们石油大学连续多年整体就业率就在90%以上,个别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5%甚至100%,就业去向一般是去国内外油田单位,国内的油田福利待遇在国内企业中算比较好的了,基本保险都有,工资算中等,尽管饿不着,但想发财也不易。
到底选择哪个学校,这得看楼主怎么看了,要是觉得大学里面开拓研究和思路最重要呢,那就建业选地质大学;要是觉得将来找工作比较重要呢,建议考虑你下石油大学。另外,我觉得上大学还得尽可能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无论选那个学校尽量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他们那里最牛的专业,这样工作和爱好都能符合要求了。
最后祝愿楼主金榜题名!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踏踏实实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多参加课外活动同同学搞好关系,那样的话你的大学生活将会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