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核工业地质局陈宁
❶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文雪峰1杜占美1蔡邦永1赵萍1罗艳羽1王学萍2
(1.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西宁810001;2.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西宁810001)
摘要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工作的基础,开发地质资料,服务是地质资料工作的根本,地质资料只有服务于地质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提高人员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资料汇交基础开发综合素质服务
地质资料作为地质找矿的基础性要素,是地质工作的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资料信息化,是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运用知识管理策略,有效地将地质资料信息化,才能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保障;地质资料只有服务于地质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所以说服务才是地质资料的根本意义所在。
1 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工作的基础
1.1 认真清查欠交资料的原因
资料汇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只有做好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地质工作服务。青海省有色局馆藏成果地质资料866余档,但作为资源型省份,馆藏地质资料数量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比较少。近几年,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多元化,成果地质资料不能及时汇交或拖欠时间过久。地质资料局限在本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手中,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和应用,利用率较低,影响到地质资料的服务和利用。我们认真清查了这几年来所欠交的原因:由于这几年各单位项目多、人员少、工作量大,欠交报告的事自然会存在;当年不交,次年又去承担另一个项目,就这样恶性循环。
1.2 制定相应政策 全面完成欠交任务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领导的带领下到各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同时召开各单位总工程师、技术办公室负责人座谈会,研究资料欠交的原因和改进办法,制定出了相关的制度来全面完成欠交资料的汇交工作,加大欠交地质资料的催交力度,提高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质量,汇交的资料做到了真实、完整、全面。
2 开发地质资料,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2.1 开发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既是地质找矿的核心资源,也是一种知识资源。地质资料形成复杂,投入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缺乏动力机制,资料管理人员无开发地质资料信息的积极性,使大量地质资料信息长期封存在馆内,不能发挥其真正的自身价值,造成一定的重复劳动和国家资源闲置。针对这种情况,再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利用我局以往形成的矿产地质资料,为全局找矿服务,从2008年开始我局设立了专项资金对现存的有价值的地质资料进行矢量化整理,对全部的矿产资料进行数字化制作,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地质资料结合与集成起来,进行地质资料的集群化,即跨专业间进行综合分析以及二次开发。好多项目在资料二次开发后都取得了好的效益。例如:青海省祁连县龙哇俄当铜铅锌矿预查项目是在2004年进行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来的异常,圈出了35处多元素综合异常,次年2005年申报了国土资源厅矿业权价款项目,进行了异常检查,结果很不乐观。就这样这个项目隔了三年再没做工作,到了2008年年底,有色矿勘院的专家门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经过资料的二次分析,决定重新上这个项目。通过对该地区开展激电剖面和1:1万土壤测量工作,经激电剖面测量推断,异常属于矿致异常,异常长大于400米,宽30~50米。在1:1万土壤异常区内,通过探槽施工发现一条砂岩型铅锌矿体。矿体长大于400米,宽16.09~23.29米,平均宽19.69米。这个项目给单位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可以看出,开展原始地质资料信息的系统筛选提取、全面检索、系统筛选老资料,抓住蛛丝马迹进行验证解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2.2 提高资料人员的综合素质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以下简称(有色局)局属4个地勘单位,从事资料管理的人员都是地质本科生,他们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操作和地质档案管理。单位重视专业人员的培训,现在的资料人员不能只知道简单的存档和借阅,更要懂得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运用、熟练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过程及规范。要提高地质资料的服务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开发和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地质资料人员要有针对性地、主动地与资料使用人员进行联系和配合,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了解各方信息和发展趋势,并对地质档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和判断,从大量信息中进行专题整理,做到从立项认证到组织实施,从报告编写到最终验收都能提供对口的资料信息。
3 开展原始地质资料展评活动
为了进一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成果意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和原始地质资料真实可靠性,有色局每年进行一次原始地质资料展评活动,通过一年一次的资料展评交流,各单位相互比较,找出了自己的不足,促进学习和提高了野外资料整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局地质资料工作仍存在问题。
4.1 我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十分薄弱,保存现状堪忧
由于经历了1998年以前长期的低谷期,我局地质工作形成的各种实物地质资料总体保存情况甚差,大部分已经无法利用,如大量的岩心和一些副样被掩埋和丢弃,还有不少副样因保管不善而被污染。实物地质资料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地勘单位没有专人管理,没有建实物地质资料库。
4.2 信息化程度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数据库还没有建立,与国家提出的“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信息服务系统”的要求和时代发展步伐差距大。
4.3 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有待于提高
虽然我局狠抓了资料汇交工作,但欠交的现象还是存在。由于项目多、工作周期短,个别项目归档不及时、不完整。此项工作还有待于提高。
总之,要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首先需要领导重视,把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抓机构、人员和制度建设;抓装备、硬件和软件配置;抓资料数字化等基础建设;抓经费措施,保证经常性费用、设立专项费用,同时要求资料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和重要性与艰巨性,重视服务,要满腔热忱地搞好服务工作。
❷ (三)改革发展设想
地勘单位改革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非常敏感、却又极为复杂的问题。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在贯彻国办发〔1999〕37号文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中发〔2011〕5号文件颁布,地勘单位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机遇期。
1.改革发展构想
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优惠政策及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克服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因素,大胆尝试改革,加快企业化进程,抓机遇,抢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解决存在的许多问题。
中央5号文件对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定了时间表,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采取“抓住机遇,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等待政策,迎接改革”的准备,态度积极,行动快。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该区唯一的一家国有地勘单位,历史上和当前作出了重大贡献。西藏工作环境特殊,地勘单位基础薄弱,目前地质工作量还在加大,西藏应该保有一支精干的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公益1 类),从事该区公益性地质工作。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公益2类)也可由内地地勘单位承担,实施“候鸟”政策。至于大量商业性地质工作逐渐由区内外企业承担。
南部省(区)海南省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容量大,其改革思路是将2~3个单位(省地调院、实验室等)进入公益一类,其他的根据单位定位、社会需求,在征求单位意见基础上统一协调。
中原大省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是: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遵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按照“精干—过渡、以建促改”的基本思路和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建设好精干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公益1类)。理清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关系,建立和健全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为地方政府决策、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
2)建设好精干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队伍(做好地勘企业)。按照“一局一集团、一队一公司”的架构,引导地勘单位建设壮大各种类型的国有地勘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等,适时组建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国有地勘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3)过渡好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事业2类)。通过“精干”队伍,使地勘单位逐渐分离为公益事业2类单位。过渡期地勘事业2类单位职能定位:继续作为财政投资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保证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对取得突出找矿成果的地勘单位予以奖励激励;负责离退休职工管理、基地管理、授权监管国有企业资产。在过渡期内严格控制地勘单位队伍规模,基本上不再新增事业编制人员。同时,剥离其社会职能,将所属学校、医院等,按在编人员、占有资产状况整建移交地方。
4)着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积极探索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勘查基金与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及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协调配合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构建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
河南省地勘局在实践中按既定的改革框架开展了有序的工作,重点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做了大的改革,已产生积极的效果。
2.问题及认识
调研中,地勘行业反映出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在贯彻国办发〔1999〕37号文时,有些地勘行业部门或单位,并没有完全属地化管理,当前实际上仍有部分队伍属中央有关部门或企业管理,这些未属地化管理队伍,因管理体制不顺,直接制约其改革发展和单位稳定,如甘肃省建材地勘甘肃总队、核工业地质局长期以来虽都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要,积极推进改革与发展,但因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滞后于其他地勘单位发展,甘肃的情况在青海、河南等省都存在,因此,积极要求应像海南省一样尽快理顺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把未属地化队伍,实行属地化统一管理,统筹推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
二是中发〔2011〕5号文发布后,又引起地勘单位切实的关注,对于地勘单位如何进行改革,地勘单位目前心存疑虑,仍处于矛盾心态之中,一方面认识到“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已经到了既不可能,也不可行的时期,但思想上还很留恋;另一方面按中发〔2011〕5号文精神改革,又觉得有很多不确定或不明白因素,又怕前景难料,期盼地勘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发[2011]5号文精神,为保障地质事业发展、促进地质找矿、提高地勘单位职工生活水平,提出地勘行业贯彻中发〔2011〕5号文精神推进改革的指导意见。
❸ 青海地质类单位,测绘方面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和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还不错。
尤其前者,效益专很不错。省内的项目做得属很多,但是是企业,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的,大部分人员没有编制。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原为核工业西北地勘局六五二大队,始建于1956年,先后在新疆、内蒙、湖南、青海等十余省区专门承担国家铀矿地勘工作,为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属地化后,隶属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现有职工427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人。机关设9个职能处室,下设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第二地质矿产勘查大队、青海工程勘察院、检测试验中心、青核地质矿产发展有限公司、鼎世地矿有限公司和馨怡物业中心。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队伍结构合理、设备仪器先进、施工实力雄厚,能够独立承担各类地勘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
❹ 青海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组织开展了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及机构情况
我省地质勘查行业主要包括属地化改革中划归我省管理的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测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环境地质局,未属地化管理的青海煤炭地质局和中国建材工业中心青海总队,具有勘查资质的公司及矿山企业等。本次调查不包括未属地化管理的单位。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人员5240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329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39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225人,其他产业731人。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9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5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809人。
(二)勘查资质分布情况
全省颁发勘查资质证书共26个,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其中≥1类甲级资质单位有11个,占总数42.3%;≥1类乙级资质单位有7个,占总数26.9%;≥1类丙级资质单位有8个,占总数30.8%。
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共18个,其资质级别相对较高,全部为乙级以上资质。全省11个甲级单位全部为国有地勘单位,另外7个为乙级单位,分别占全省甲乙级资质级别的100%、87.5%。全省核定颁发的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共112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8个,占总数的7.1%;水工环调查15个,占总数的13.4%;固体矿产勘查25个,占总数的22.3%;液体矿产勘查13个,占总数的11.6%;气体矿产勘查1个,占总数的0.86%;物探14个,占总数的12.5%;化探9个,占总数的6.0%;遥感3个,占总数的2.8%;工程施工13个,占总数的11.6%;岩矿鉴定与测试11个,占总数的9.8%;选冶试验2个,占总数的1.8%。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职工4965人,其中从事矿产勘查的3067人(专业技术人员177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14人,中级技术人员728人);从事工程勘察的职工有369人;从事矿业开发的职工22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719人。全省从事地质勘查业人均年工资2.38万元,退休人员共7640人,人均年工资2.33万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全省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增加了7%。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离退休人员工资略有增加,增资比例为4.6%。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地勘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地质勘查开发主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较之2005年保持了既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6年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6.28亿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25.6%。全省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增加了38.12%,生产性资产增加了68.3%,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了45.03%;
2006年市场经营收入达2.4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38%。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地质勘查开发主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在地质勘查方面投资增加较快,全省各国有地勘单位及大型矿山企业所属的勘查资质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有地勘单位的技术装备及野外工作条件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性资产大幅增加。
2006年全年地勘投入达2.8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是“十五”期间全部地勘投入的近一半。其中省地勘项目资金支出为10317.7万元(省财政4683.1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889万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4745.2万元);争取国家资金4475万元;地勘系统投入资金5442.8万元;重要商业性地勘项目资金7864.5万元。实际完成地勘投入2.35亿元。
2006年我省共安排和落实各类地勘项目137项。其中省地勘项目50项;国家地勘项目32项(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6项,矿产资源补偿费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5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6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项目4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1项);各地勘主管局安排项目42项(其中地矿局21项,有色地勘局8项,煤炭地质局4项,核工业地质局5项,环境地质局2项,建材地质总队2项);重点商业性地勘项目13项。
集中资金,捆绑使用,加大重要成矿区带、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重点加大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格尔木市卡而却卡铜矿,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泽库县瓦勒根金矿、都兰县五龙沟金矿区、格尔木市驼路沟钴矿、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区、格尔木市尕林格铁矿区、曲麻莱县加给龙洼金矿、杂多县东莫扎抓铅锌银矿等一批我省重点矿区的勘查投入力度。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调查工作,以提高我省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下一步安排部署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中央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1817万元,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3103万元。由于我省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来,省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资金20%~30%是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的。省财政出资进行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以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为主,兼顾重要成矿带地质科研和水工环等基础工作。
(四)商业性勘查工作情况
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日趋活跃,联合勘查及市场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完成计划内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场项目,加大联合勘查力度。2006年度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市场地勘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含省外招标项目)。其中,曲麻莱县大场金矿勘查和祁连县红川金矿勘查与加拿大有关矿业公司联合勘查,引进外资近30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及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国有地勘单位不断开辟新的矿产开发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推动工程勘察、基础测绘、化验测试、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等其他产业发展,各类产业在市场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地勘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是支柱性产业建设进度加快。依托本省优势资源,以钾肥生产为主的察尔汉盐湖霍布逊钾肥生产线年产6万吨KCl项目已竣工投产,加上原有的格尔木地矿化工总厂,察尔汉盐湖矿山企业钾肥生产能力可达到8万吨/年。
二是以黄金生产为主的五龙沟金矿、果洛龙洼金矿及松树南沟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矿山筹建全面推进。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滩间山岩金矿于2006年11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黄金2.6吨。
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市场项目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地勘单位承接岩土工程勘察等项目,合同总价值8000余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地勘工作,把地勘工作与国家和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壮大整体经济实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地勘延伸产业及服务业分体运行与分块管理,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地勘主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地质找矿成果显著
2006年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确定一批成矿远景区,为进一步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江源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完成4.2万平方千米,为该地区环境保护移民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柴达木盆地环境水文地质调查为该地区查明了一批有开采价值的水源地;贵德盆地地方病改水项目,结束了4万人吃高氟缺碘水的历史;工程地质提供了大批建设工程资料,保证了全省道路、房地产、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工需要。
(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凸现
提交了多处可供勘查或开发的矿产地。省重点勘查项目均取得较好成果,各矿区资源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评价速度明显加快。加大对外引资合作勘查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开发取得成效。
(三)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收益有所增加
为充分发挥现有探矿权的潜力,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金联合勘查,进一步做大做强了地勘主业,加快了我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步伐。
(四)基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平安基地与和谐地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是我省地矿局开展“创建平安基地、构建和谐青海地矿”活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按照“服务第一”理念,大力推行“以人为本,亲情服务”,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服务内容,职工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局近几年在加强基地建设中也有突出成绩,职工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队伍安定,单位凝聚力增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和谐的发展局面。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设想
(一)加强地质勘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以地质勘查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做好勘查工作,实现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十一五”末地勘经济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利润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以青海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面向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国家急需矿种和重点区带,强化找矿意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找大矿、找好矿,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奋斗目标。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拓宽找矿空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发展和壮大主业,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重点安排东昆仑成矿带、北祁连成矿带、青藏铁路沿线、柴达木盆地、“三江”成矿带北段的勘查评价工作;兼顾鄂拉山地区;适当安排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矿产勘查评价工作;提交可供开发的矿产地26处。
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地下水(热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等;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特长,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稳步推进对外合作,扩大找矿空间
在做好省内、外已有地勘项目的同时,积极稳步地推进“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有实力的矿业公司进行联合风险勘查,加强境外周边地区的矿产勘查与技术服务工作。建立国内、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基地,壮大经济实力。
(三)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壮大矿业经济
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3~4个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开发项目。延长矿业开发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原有的小矿山要加强管理,通过挖掘潜力,扩大资源,完善工艺技术,保证正常生产,增产增效。
(四)扩展地勘延伸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地勘延伸产业建设,对现有的地勘延伸产业(钻探及工勘、测试、测绘),要积极开拓市场,稳定发展,同时不断拓宽其他业务,积极承揽工程建筑、测绘、土地测量等任务。
五、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时,我省各地勘单位地勘费的预算基数是以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地勘费计划为基础。而当时原地勘费计划在核定经常性费用、增资以及执行地区性补贴资金方面,未能充分考虑我省实际情况和青海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欠发达等具体情况,未全额下达经常性费用计划和增资等资金计划,导致我省地勘单位地勘费资金缺口巨大、地勘费的预算基数严重偏低,影响地勘经济持续发展。
二是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突出,严重困扰着地勘产业经济的发展。地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野外一线技术力量严重短缺;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高素质能够承担大型综合、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在专业技术队伍学历结构上,高层次高学历比例严重偏低。因此难以满足地勘经济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离退休人数较多,负担重。我省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1:1.65。离退休人员至今未进社会养老统筹,全部费用均从地勘费用基数中承担,造成国拨地勘费60%以上用于发放离退休人员生活费。
四是内部下岗、待岗人员多,经济负担过重。他们中大多数是原从事野外生产的各类生产工人,技能单一,职工下岗后无技能参加市场竞争。
五是大调查项目中,对青海省困难因素诸如海拔高,交通差,干旱缺水,施工不便等省情考虑不充分,造成整个项目费用不足。
六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深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有地勘单位可继续执行将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的政策,但实际办理转增国家资本金手续困难。
六、对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依托优势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总体部署,按照“一业为主、两翼延伸”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勘查开发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其他相关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保持地勘行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提高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
以寻找大中型矿床为主攻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的安排,寻求地质找矿新的突破。加速对资源潜力大、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重要矿床的勘查评价,做到统筹安排,发挥勘查资金的最大效益,提高地质成果质量。
(二)创新体制,搞活机制,增强地勘单位发展活力
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搞好股份制运作,使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企业经营上,可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经营方式多元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形成正确的利益分配导向机制,努力向生产一线、野外倾斜。建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机制,规范和完善津贴、补贴。
进一步改革人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推行职工、干部竞聘、竞争上岗,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拼搏奔小康。
(三)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改善装备,提高工作保障能力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培养培训计划。围绕地勘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研究人才建设规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保证地勘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加强在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批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制定相应的内部优惠政策,如工资、住房、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加大地质设备更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积极促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装备精良、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地勘队伍,不断提高找矿能力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
积极拓展地质工作领域,为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等服务。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
(五)明确权益分配
国家勘查资金项目的权益分配中应充分体现物化劳动过程中地勘单位的利益,尽快明确权益比例。
(六)集中资金建设骨干产业项目
通过产权多元化的混合制股份公司融集大量资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集中资金培育上规模的骨干产业项目,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经济总量。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❺ 青海查查香卡铀矿床
刘林冯伟宋宪生宋哲李卫陈擎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介绍了查查香卡铀矿床勘查过程和矿区地质特征,系统总结了该矿床铀资源调查评价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区域性北西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变质火山岩+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的“三位一体”成矿机理,认为查查香卡铀矿床具有形成铀多金属矿的良好前景。
[关键词]查查香卡铀矿床;成矿机理;铀多金属;潜力
查查香卡铀矿床属青海省乌兰县赛什克乡南柯柯村管辖,位于乌兰县城南的南坡,海拔4000~4200m。矿床南部有109国道,由398km里程碑向西北方向进入县级公路到达查查香卡农场,行程24km。由查查香卡农场北东有汽车便道行驶20km可直达矿床(图1)。矿床的西部及西北部从乌兰县或德令哈横穿牦牛山,到达查查香卡农场。
图1 查查香卡铀矿床交通位置图
1—城镇;2—铁路;3—国道;4—县级公路;5—河流;6—湖泊;7—查查看卡铀矿床
1发现和勘查过程
(1)第一阶段:矿床发现与初期勘查(1969~1971)
1969~1971年二机部西北一八二队对查查香卡地区进行了初步勘查。
1969年由二机部西北一八二队第三分队在1∶2.5万伽马普查中发现了17、18两条异常带,从而为查查香卡铀矿床(原324小型矿床)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1]。
1970年通过1∶10000伽马详查、1∶2000伽马详测、槽探系统控制长2000m,手掘硐探4个,确定324地区中段为主要矿化段[1]。
1971年机掘硐探1个,手掘2个,钻孔3个,控制深度200m,控制长度500m,了解了324地区中段深部矿化,发现1个工业矿孔。
1969~1971年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2]。发现工业矿体13个,单个长35~70m,厚0.75~3.5m,品位0.054%~0.073%,平均长49.7m,平均品位0.062%,埋深0~50m;后备矿体26个,单个长35~210m,厚0.7~5.0m,品位0.035%~0.046%,平均长70.5m,平均厚1.83m,平均品位0.038%,埋深0~100m。
表1 1969~1971年完成的工作量统计
(2)第二阶段:停滞期(1972~2008)
根据核工业部三局南昌会议精神,遵照“富、近、浅、易”原则,结合324小型矿床的具体情况,经青海652大队研究,核工业部三局批准,1972年撤出324地区。
(3)第三阶段:评价期(2009~2012)
2009~2012年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在本区开展了铀矿调查评价工作。
2009年在查查香卡324地区中段施工探槽10个,长度387.1m,发现4个地表工业矿体。
2010年在324地区中段施工了4条勘探线,5个钻孔,完成工作量1853.21m。发现2个工业铀矿孔,2个铀矿化孔。
2011年在查查香卡324地区完成实测地质剖面12条,约8.94km,发现4~5条铀异常带;完成1∶2000地面伽马能谱测量11条、面积12km2;施工钻孔10个,完成工作量3179.76m,发现1个工业铀矿孔,1个异常孔。
2012年在查查香卡地区完成1∶2000地质剖面4条,长度7.01km,发现Cu、Au等金属矿化;1∶1万激电测量60个点3条激电测深剖面,显示可能为两条金属硫化物异常带。表层矿化较弱,向深部500 m左右可能有较好多金属矿化;施工5个钻孔,完成1883.44m,发现1个工业铀矿孔、1个异常孔,在C76钻孔中见到两层黄铁矿化层(16.5~4.3m)。初步确定查查香卡矿化带为铀、多金属矿化带。
根据地表槽探圈定了4个工业铀矿体,钻孔在矿化带中部查证发现了4个工业铀矿孔、2个铀矿化孔,铀矿体5~7层,累计厚度10.82~8.12m,品位0.05%~0.25%。同时发现了该区铌、稀土等多金属矿化,且与铀呈正相关关系。在铀矿体周围发现铌矿体3个、矿化体11个,控制矿体长200~357m,厚2m左右,品位0.0883%~0.2498%。还发现有稀土矿化,圈定矿化体5个,主要为铈、镧、钇等矿化。
2矿床基本特征
矿床位于丁字口-埃姆尼克山-牦牛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与赛什腾-锡铁山-哇洪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的结合部,夹持于泽日肯和陶力古隆起之间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中。
2.1矿区地质
查查香卡铀矿床属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铀成矿带乌兰南山铀成矿亚带。位于柴达木北缘残山断褶带东段,华力西期下义山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中(图2),矿化赋存在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OST)变质火山岩中,受北西向挤压破碎带控制,长约9km,宽约2km。
矿床内主要矿化围岩为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变质火山岩,主要以各类绿片岩为主,夹云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地层产状北西西向。岩浆岩主要有华力西期中粗粒花岗闪长岩、条纹状混杂岩、中细粒闪长岩、条带状闪长岩等;脉岩有中细粒石英闪长岩脉、闪长斑岩脉、辉长岩脉、斑状角闪正长岩脉、石英脉等。
矿化赋存于北西向斜长角闪片岩挤压构造破碎带中,其中富矿地段复合于斜长角闪片岩之早期北西向构造带上,长2km,宽数米至百余米,倾向北东,倾角65°;矿后局部有北东向构造叠加,石英脉沿晚期北东向构造充填。该区伽马异常带断续长9km,呈北西向展布,在其中2km长的范围内,铀、钍矿化较好,矿化断续长几十米至几百米,宽几十厘米至十几米;该矿床同时为多种稀土元素的成矿区,主要有铌、铈、镧、铱等矿化[2,3]。
图2 查查香卡铀矿床矿体平面展布图
2.2含矿岩石岩性特征
查查香卡矿床围岩为碎裂斜长角闪片岩等(图3),近矿围岩蚀变强烈,主要有钠长石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铀含量较高,坑道口碎石一般为(200~300)×10-6,最高达878×10-。6 矿化岩石为灰黑色碎裂闪长岩,灰黑色,块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镜下鉴定为斜长角闪片岩,岩石呈纤维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说明矿石经过了一定的动力构造变质作用,片理化发育,岩石较破碎;矿石主要成分为角闪石(70%)、斜长石(20%),少量黑云母(3%)、石英(3%)、方解石(4%),此外还有微量的绢云母、阳起石和绿帘石等;岩石中大量角闪石呈不规则纤柱状晶体,彼此嵌连而平行排列,大小为(0.12~0.15)mm×0.11mm,组成较为密集的条带,角闪石不同程度遭受阳起石化蚀变;斜长石双晶不明显,局部有挤压破碎,具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现象。
2.3铀矿化带特征
查查香卡铀矿床可以划分为西、中、东3段[2]。西段有3条异常带,长500~900m,宽2~10m,一般为(100~200)×0.1258nC/kg.h,最高大于1000×0.1258nC/kg.h;中段异常断续长200m,宽几十米至百余米(由多条带组成),一般(100~300)×0.1258nC/kg.h,最高大于1000×0.1258nC/kg.h(图4);东段异常断续长3000m,一般(50~150)×0.1258nC/kg.h,最高大于1000×0.1258nC/kg.h。
铀矿化主要分布于含矿构造带闪长碎裂岩(或糜棱岩)及碎裂闪长岩中,富矿地段为碎裂岩或糜棱岩,岩石破碎强烈、弱硅化、片理发育;碳酸盐呈细脉或星点状分布多的地段矿化比较好,其他多为贫矿化地段。
镜下见沥青铀矿充填交代黄铁矿现象,铀矿化以浸染分散状或吸附形式存在于含矿岩石中。矿化基本有3种表现形式:碳酸盐成细脉状沿岩石片理充填成条状构造或呈星点状分布于含矿岩石中,一般矿化较富;白色长石-石英-碳酸盐脉成细脉状沿片理分布于含矿岩石中;岩石片理化发育,为黑绿色或紫色,肉眼看不到脉体,但矿化较好。对所采集的查查香卡矿床矿石、含矿岩石和围岩进行的铀钍、U4+和U6+分析表明,查查香卡矿床铀矿化蚀变碎裂岩的铀含量为0.1022%~0.11011%,而围岩斜长角闪片岩的铀含量较低,为(15~18)×10-6;微量钍分析表明,矿化岩石中钍含量比较高,为(2916~659)×10-6,而围岩的钍含量较低,只有116×10-6,矿床中铀以原始富集为主。另外通过矿化岩石U4+和U6+含量的对比也可以看出铀的富集特征,矿化岩石 U4+的含量分别为0.10674%和124×10-6,而U6+含量分别为0.10436%和9310×10-6, U4+相对U6+含量要高,U4+/U6+比值分别为1∶1.55和1∶1.33,铀以U4+为主,U6+含量较低。对矿化岩石和非矿岩石的化学全分析表明,矿化岩石碱性元素中的Na2O含量为11 89%~2139%,非矿岩石Na2O 为0.174%, Na2O富集程度达2155~3123倍,说明查查香卡矿床有钠交代铀矿床的一些特征,可以与北祁连冷龙岭碱交代铀成矿带进行对比,显示了成矿特征的相似性[4]。
图3 查查香卡铀矿床纵剖面图
1—碎裂闪长岩;2—闪长岩;3—正长岩;4—斜长角闪片岩;5—碎裂斜长角闪片岩;6—斜长角闪岩;7—碎裂斜长角闪岩;8—角闪岩;9—碎裂角闪岩;10—辉绿岩;11—铀矿体;12—块段编号
图4 查查香卡铀矿床8号勘探线剖面图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查查香卡铀矿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勘查,即1969~1971年的初步勘查和2008~2012年的调查评价。前一阶段主要为地表调查和槽探揭露,认为:①矿化主要分布于构造挤压破碎带闪长碎裂岩及碎裂闪长岩中,富矿地段为碎裂岩或糜棱岩,岩石破碎强烈,片理化发育,肉红色长石和碳酸盐呈细脉或星点状,其分布多的地段矿化最好;②岩石蚀变较强,主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碳酸盐化、钠黝帘石化、钠长石化和弱硅化等;③区内成矿构造主要表现为片理化、碎裂岩化及糜棱岩化带,走向为NW W,倾向NNE;④由地表到深部钍矿化逐渐变贫,而铀矿化则相反,由地表到深部逐渐矿化增强;⑤根据伴生元素分析结果认为324地区属多种稀有金属成矿区,铀、钍、铌、铈、镧在矿化岩石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矿化岩石。
2008年以来,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通过在柴达木地区实施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调查评价项目,对查查香卡铀矿床进行了调查评价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3.1通过对查查香卡异常带中段槽探揭露和钻探查证,圈定了铀、铌、稀土矿(化)体,初步估算3341铀、铌资源量
根据槽探圈定了4个工业铀矿体、6个矿化体,钻孔在矿化带中部查证发现了4个工业铀矿孔、2个铀矿化孔,矿床接近中型规模。
在铀矿体及周围发现铌矿体3个、矿化体11个。发现了该区铌、稀土等多金属矿化,且与铀呈正相关关系(图5),铀与铌、稀土元素伴生。按铀矿床伴生组分综合利用,圈定了13个矿体,圈定5个稀土矿化体(主要为铈、镧、钇等)[5]。
图5 查查香卡铀矿床铀、铌、稀土元素含量关系
3.2大致查明查查香卡铀矿床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古隆起与蛇绿混杂岩带的结合部,为断裂破碎带与多期次岩浆活动区
矿床处于丁字口-埃姆尼克山-牦牛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与赛什腾-锡铁山-哇洪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缝合带的结合部,夹持于泽日肯和陶力古隆起之间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中。
异常带位于泽日肯隆起与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之间,受加里东—印支多期次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5]。长约9km,宽约2km。
3.3大致查明查查香卡铀矿床的含铀建造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为一套蛇绿混杂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
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以各类绿片岩为主,部分为角闪片岩类,少量为变余中基—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局部夹含放射虫硅质岩、海绿石砂岩及细碧岩等。绿片岩、角闪片岩恢复原岩为一套海相喷发沉积的中基—基性火山碎屑岩。总体上该层位为一套蛇绿混杂岩。
滩涧山群斜长角闪片岩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图6):在完整岩石中,稀土配分型式为右倾型,富轻稀土,∑Ce>∑Y;稀土元素总量与铀矿化程度成正比,即稀土元素总量越大,铀矿化强度越大[4]。
图6 查查香卡地区斜长角闪片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3.4大致查明查查香卡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征,铀矿化主要受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控制
区内可划分出吕梁、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岩浆活动旋回(表2)。断裂破碎带及华力西期、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为区内Cu、Au等多金属、U等矿化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来源,其中印支-燕山期是铀矿化的重要阶段。
3.5发现了查查香卡地区有铜、金多金属矿找矿线索
地表调查中,在查查香卡地区含铀异常破碎带中发现了Cu、Au等金属矿化,见有孔雀石、铜蓝和明金[5],Cu含量0.6825%, Au含量560×10-9。矿化与石英脉、强褐铁矿化蚀变带关系密切。激电测深剖面发现了2~3条激电异常,与地表发现的控矿构造蚀变带相吻合,向深部500m左右可能有较好的金属矿化。钻孔中发现了2层黄铁矿化层,埋深在330.5~342.5m、396.6~400.6m之间,厚度分别为12.0m、4.0m。
表2 查查香卡地区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一览表
3.6总结提出了查查香卡铀矿床“三位一体”成矿模式
综上所述,查查香卡铀矿床位于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与由达肯达坂群和吕梁-印支期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组成的泽日肯隆起的结合部位,赋存于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变质火山岩,受北西西向的区域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印支-燕山期的酸、碱性岩浆-热液活动是区内重要的铀成矿作用。
控制查查香卡铀矿床的断裂破碎带是区域性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发育于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中,形成于加里东末期,于华力西期又有活动。断裂带内基性、中性和酸性脉体发育,铀矿化与正长岩脉、石英脉等关系密切,反映出该断裂带既是铀成矿溶液的导矿构造,亦是铀成矿的容矿构造。与成矿构造相邻的达肯达坂群(铀含量(30~40)×10-6)和滩涧山群(铀含量(15~18)×10-6),在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中,地层中的铀不断活化向断裂带中迁移、富集,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形成了铀矿床。
综合分析认为,查查香卡铀矿床形成于区域北西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奥陶-志留系滩涧山群变质火山岩与华力西-印支期岩浆-热液联合控制的“三位一体”[5,6]成矿模式,具备形成铀多金属矿床的条件。
4结束语
已有的地质调查表明,查查香卡伽马异常带断续长9km,经对中段2km长的范围内铀资源评价,铀资源量接近中型规模,铌资源量340.6t(按铀伴生铌的资源量1052.6t)。铀矿体呈扁豆体产出,往深部有钍变贫、铀变富的趋势;平衡系数1~117,地表偏镭,地下基本平衡。初显良好的找矿潜力。
查查香卡矿化带尚发现有较好铜、金等矿化线索,其北侧有与之相平行的已发现赛坝沟、托莫尔日特金矿床的托莫尔日特构造带,因此查查香卡铀矿床具有形成铀多金属综合矿床的可能。
因此,查查香卡铀多金属矿有待开展预查和综合研究等工作,可望达到大型铀多金属矿床规模。
参考文献
[1]核工业西北182队第三分队.324地区1971年地质工作总结[R],1971.
[2]核工业西北182队第三分队.324地区1972年工作设计专题报告[R],1972.
[3]孙圭,赵致和.中国北西部铀矿地质[M].核工业西北地质局,1998.
[4]傅成铭,权志高,周伟.青海查查香卡矿床铀、稀土元素矿化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J].铀矿地质,2011,27(2):103-107.
[5]刘林,宋宪生,冯伟,等.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查查香卡地区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R],2010.
[6]刘林,冯伟,陈擎,等.柴达木东北缘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刘林,男,1964年生。1987年7月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青海地质勘查院院长。1987年至今在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铀矿地质工作,近期主要承担柴达木盆地北缘预测评价及查查香卡铀矿床勘查工作。
❻ 国土资源部关于通报表扬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决定
国土资发〔2010〕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部迅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视灾情为命令,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快速行动,全力组织投入支持开展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及时、有力、有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多支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安置点地质安全评价、应急找水打井等工作,并服务灾民救助和安置,参与灾后重建,至今仍在灾区辛勤工作。陕西、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抽调精兵强将,自备装备给养,奔赴灾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下属单位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断裂带调查与研究,获取解译遥感资料并提供给相关部门。
在前方灾区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断、交通不便、低温雨雪等多重困难,风餐露宿、忘我工作、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后方工作的同志,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赢得了地震灾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总结和弘扬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作,部决定通报表扬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等27个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单位、刘山青等794名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个人。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向受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学习,学习他们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们心系灾区、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恪尽职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更加尽职尽责,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国土资源事业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培育和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长期坚持下去,为夺取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参与青海玉树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单位和个人名单
一、青海省(9个单位518人)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刘山青、王建斌、宋建国、李志勇、徐卫东、刘红星、汪明道、王德瑜、刘长义、史德、昝明寿、王峻鑫、徐世福、康进军、康维海、李杰、刘国元、蒲毅、王平、姚刚、李成龙、张俊茹
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赵家绪、毕海良、隋嘉、吕宝仓、吕文斌、颜元东、王军、吴国福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吴国禄、边纯玉、李兆钧、胡贵寿、李小林、马晓强、张晓、刘勇、魏刚、宁永春、张隆寿、崔发全、王贵庆、崔发鹏、汪恩福、于晓军、白云、刘钰、武新宁、王占巍、江旺升、杨世新、高立华、曹德云、陈金贤、陈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刘应斌、童金庆、张运海、张启、张书珍、姚春海、马良峰、曹千红、马转运、马良元、张运康、王其红、马吉福、李西宁、李庆祝、张永善、宋显祥、周得荣、齐卫兵、杨全有、薛生勤、陈满寿、陈止寿、黄满成、王生满、王生福、瓦永吉、牛万辉、赵永兴、余占忠、陈武仁、余占明、张占荣、陈元寿 黄温家保、白范禄、祁福全、白寿财、白万寿、黄六十三、黄五十九、黄文家保、雷友德、赵文强、贾君、雎建国、张勇、张新荣、王丰成、贾全福、鲁占才、李孝清、刘孝林、张占清、曹德成、张占海、汪雨德、沈士学、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满、苏海增、孔德玉、张万寿、李建军、王丙丙、张虎、张洪庆、黄进才、赵庆忠、王广宇、王超、宋国财、宁国治、桓秦帮、苗卫生、王广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冯国森、魏顺祥、李春卫、王祖业、崔成林、张科善、杨军、才让旦智、鲁仁军、李发夏、高建庆、孔祥宽、王兴文、陶廷雄、李小泽、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韦胜红、余祥德、李玉业、张永福、铁勇、杜彩虹、张常青、董柴琦、何永红、姜年元、冯德忠、丁光业、马成芳、陈清军、余效贵、岳鹏、李希发、刘伟、樊庆业、张海威、杨小辉、柴晓然、李跃峰、刘红军、刘满成、王世民、夏雨普、吴进萍、李有实、乔永顺、刘加学、王杰、常学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学忠、刘永恒、张春化、朱贤、高庆、张京平、段仰东、艾宏
青海省水工环调查院
严维德、马兴华、陈锡庆、杜建宁、张洪银、童彦文、哈文录、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韩江涛、薛庆林、孙满超、王小年、王仲复、彭亮、袁时祥、马鸣、张盛生、田成成、杜文学、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国、战辉、贾小龙、黄勇、马还援、宋源祥、朱红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
赵世勇、宗瑞玉、原义刚、申占洪、王文华、易文斌、梁江义、郭岐山、吴统一、石云、张云飞、李水芸、黎明、曾国寿、戴瑜、罗友弟、吴英波、金文艺、郑少军、高瑞涛、董国辉、张利军、马文太、乔小龙、杨旭伟、陈富春、朱杰、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孙占科、张兴利、刘文、杨发源、隋源、杨小平、李瑶、严喜、谢治国、刘向阳、李伟、魏振杰
青海省测绘局
唐千里、刘海平、李强、张新声、刘凌霄、陈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陈家瑞、万勇治、苏占邦、吴析楚、纪晓东、杨杰、严晶功、张生军、应九臣、孔繁宁、蒋英俊、周建军、张广华、白春平、马生财、马强、马有文、黄太平、李名、杨勇、刘国、岳小勇、李建明、窦超、雒成元、张健、陈岷、丁延荣、戚一鸣、刘玉章、熊占兴、姚刚、郑耀辉、孙剑锋、井厚青、杨海鹏、李文虎、莫龙刚、杨占青、刘宏鹏、龚克、霍景龙、王延、马国福、曾学宏、保长金、吴元文、郭韩勇、陈伟学、李得基、张生成、史占成、李延、刘云、乔华桑、童成宝、易力、丁鹏辉、谢克敏、汪永堂、金跃顺、陈丰田、包东海、王宏伟、刘俊、伊万仁、孙玉华、马学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东、王建虎、王国侠、马刚、康福宁、刘海世、范晓明、赵春祥、邓林、陈立飞、李良、刘海玉、吴寿忠、刘维才、汪顺林、杜发泽、梁有山、霍永瑜、杨贵勇、刘书谦、高迎瑞、陈有辉、代永发、王海鹏、李友、赵积昌、孙栋、马明金、马国金、李永海、孟武潮、张万森、陈生全、赵文渊、吴银桥、赵永芳、吕登申、赵得录、马国宝、蔡邦兵、张乃功、欧阳永健、杨德芳、徐喜峰、何志强、宋海珍、汪治权、马成、赵廷宝、蔡洪海、杜国梁、李树安、徐江明、田晓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邹庆华、史晨星、孟超、万玉辉谈永邦、韩有文、杨元军、侯云、杜国豹、张峰生、马成彪、马永才、杨小平、杨海贤、韩有文、杨海东、张万成、李廷海、韩富财、梁俊杰、李玉伟、陈生权、安万金、祁顺杰、祁伟山熊换新、卢本森、刘延平、陈小项、丁春、左奎、邹仁斌、严继平、熊劲峰、艾杨权、陈雷雷、艾海军、熊书健、肖洪强、肖世刚、李林寿、魏国章、王全德、李云、季增奎、张玉佳、陶国欣、高再良、陈忠、熊永合、张银建、张晓俊、侯燕杰、张厚禄、阎宏亮、包晓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玺、朱斌、李田龙、张占鳌、蒲正军、韩志清、杨晓英、王恒东、王祖顺、刘盛庆、张斌、张海青、张斌、张建军、李智明、施生寿、卢世伟、姜明伟、曹祥廷、王亮、孙青山、王海岗、杨正青、纪晓东、周敬平、杨生田、张学刚、张里南、李启才、徐家禄、浮超、米利、阎寒、李财风、何君、惠海宁、包明相、王剑、喻杰、杜成玺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卢青建、鲁海民、程忠琳、金长城、王兵、孙海轩、张志青、桑盛毅、温得银、崔建华、霍志强、苏立、孙延成
二、陕西省(7个单位114人)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喻建宏、李强、朱利平、肖平新、孙长安、王雁林、高刚强、汤鹏超、郭长安、王文昭、刘伯敏、韩东方、侯晓宇、刘卫峰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宁社教、高建军、康金栓、滕宏泉、肖志杰、张新宇、支源、李宪、王静、王培林、娄月红、亢宏伟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齐文、蒙晓记、罗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刚、蔺新望、金光、司国辉、井延泉、贺斌、王宁、侯威、耿战辉、冯晓强、石卫刚、杨平、陈文生、陈凯、高峰、曾忠诚、秦臻、杨志军、张凯、王天佑、王龙杰、杨晓鹏、鲁洪深、唐学林、李国富、谢宏涛、邢宝珠、王占龙、范志勇、张雷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李文忠、汤振宇、常喜顺、郑崔勇、鱼康平、张富国、党勘峰、高关军、姚学军、杜成涛、宋涛、李贵桓、于凤鸣、穆方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东、齐普荣、姜方明、张彦红、张俊、李辉、陈希民、程德进、李宇飞、王瑞华、谢昌贵、刘涛、李建华、张江、蔡伟、窦有航、魏跃文、李建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李智学、张建、傅宏科、常光锋、贾海平、师千胜、冉百涛、张耀、李姜勇、杨磊、杨金才、将申伟、齐进宝、张国华、年鑫
陕西电视台
郑原、杨景茂
三、甘肃省(6个单位58人)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
张力学、张国华、赵玲房、王永超、王景辉、李建伟、刘星、王苏丽、何金花、陈春良、杜四喜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陈汉、马秉虎、苟少峰、王发明、王玉贵、余艳萍、冯晓迪、程群、郑家龙、宋启波、金春、李小军、杨宇明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黎志恒、赵成、姜才文、张永军、张川、李军、何云峰、樊宪明、蒋永智、胡正军、王广林、陈传玉、董成宪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庞招平、李文彦、朱建武、王洋、张弘、张玉龙、董毅、张永生、张宝鹏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翟向华、王有权、陈伟彪、黄超、杨华奎、滕宏伟、李文东、秦庆峰、袁致富、王俊卿、李凤仪
甘肃省地质矿产报社
刘崇贵
四、中国地质调查局(5个单位104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
王学龙、刘延明、庄育勋、殷跃平、文冬光、张作辰、张开军、李晓春、夏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侯金武、康战、田廷山、徐万忠、刘传正、李铁锋、陈红旗、曾青石、李媛、唐灿、邢雁鹰、李香菊、王灿峰、周萌、温铭生、刘艳辉、连建发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宾、郭大海、杨清华、姜德仁、詹世富、郑雄伟、张微、钟昶、吴芳、李进来、武兴、陈红根、齐建伟、李景华、安娜、曹文玉、李友纲、陈颖、王懿哲、韩旭、孙禧勇、王建超、晋佩东、徐宏根、童立强、李小慧、张晓坤、李丽、李曼、杨蓓、邵帅、周砚文、胡桂英
西安地调中心
李文渊、张茂省、王佳运、李林、徐友宁、李建星、李瑛、王冬、张成航、高波、冯卫、张江华、乔岗、张俊、李金皋、汤科、席晓鹏、赵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龙长兴、何长虹、侯春堂、马寅生、张永双、胡道功、杨农、吴树仁、张春山、孟宪刚、谭成轩、安美建、冯梅、姚鑫、廖椿庭、王连捷、彭华、马秀敏、雷伟志、余佳、杨健、高卫、王津、李跃辉
❼ 四川核工业地质局281大队怎么样
不错啊,隶属于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去了搞野外勘探很好,待遇好!
❽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 APPENDIX
附录 APPENDIX
第三十九届理事会
理事长:徐绍史
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
副理事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京彬 马永生 邓 军 刘玉辰 朱伟林 李丕龙 李金发 杜金虎 邱建刚 范蔚茗 徐水师 琚宜太
秘书长: 朱立新
常务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 晴 朱立新 李建伦 李耀刚 杨文采 沈建忠 姜建军 胡清波 柴育成 阎凤增 彭土标 彭齐鸣 董树文 韩豫川
潘 懋
理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俊 丁孝忠 万 力 马申达 马永生 王 平 王 达 王小烈 王云龙 王立峰 王训练 王汝成 王志红 王果胜
王京彬 王建青 王瑞江 毛景文 方先知 邓 军 邓运华 邓志奇 石建省 龙长兴 田凤鸣 田震远 史长义 冯安生
冯志强 曲亚军 朱 晴 朱 敏 朱文A 朱立新 朱伟林 朱祥坤 任小华 任雨来 庄育勋 刘山青 刘 卉 刘玉辰
刘亚川 刘传正 刘庆成 刘建朝 刘俊来 刘鸿飞 关凤峻 江新华 汤 毅 孙柏年 严光生 杜海燕 杜金虎 李 俊
李大华 李子颖 李文渊 李文鹏 李丕龙 李在文 李连举 李金发 李建功 李建伦 李洪喜 李高生 李海兵 李海忠
李超岭 李献华 李德连 李耀刚 杨艺华 杨文采 杨志刚 杨金湖 杨经绥 杨树峰 杨振宇 吴玉龙 吴永平 吴湘滨
邱建刚 邱增果 何先涛 何远信 何南飞 沙金庚 沈建忠 宋永祺 宋光齐 宋胜武 张 陟 张 群 张训华 张永波
张亚钧 张金昌 张顺金 张晓东 张培震 张维亮 张新兴 陈 汉 陈正国 陈宁璋 陈伟海 陈华文 陈军峰 陈建平
武 强 苗丰民 范蔚茗 林畅松 欧阳志鸿 罗立强 金之钧 金若时 周海民 周新源 单昌昊 单海平 孟宪来 项尝培
赵 越 赵文智 赵先良 赵保胜 赵宪敏 郝 芳 郝梓国 郝静野 胡 平 胡时友 胡建卫 胡清波 胡瑞忠 柏贵生
段子清 侯金武 侯春堂 侯增谦 姜玉池 姜建军 姜树叶 姚华舟 姚秉忠 姚建新 贾跃明 夏 鸣 柴育成 倪师军
徐义刚 徐水师 徐绍史 徐振坤 郭文秀 郭正堂 唐京春 黄润秋 崔 滨 阎凤增 琚宜太 彭土标 彭齐鸣 董书宁
董树文 蒋忠诚 韩子夜 韩晋芳 韩晓峰 韩豫川 程 新 程利伟 舒良树 舒德干 谢富仁 楼小东 蔡剑辉 谭克龙
熊先孝 熊盛青 潘 懋 霍全明 霍雅勤 魏连伟 魏国齐 魏雄斌
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 力 尹功明 付水兴 叶建良 白星碧 陈正国 陈国胜 周少平 周尚国 姚 超 郝梓国 姚超美 郭齐军 崔炯成
程爱国 雷时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理事长
徐绍史 国土资源部 部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副理事长
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原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楼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邓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总地质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
邮政编码:10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刘玉辰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3号
邮政编码:10003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副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石油大厦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丕龙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
邮政编码:10003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李金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邱建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一号
邮政编码:10008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范蔚茗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徐水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 副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朱晴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协会 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建伦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李耀刚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177号
邮政编码:10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杨文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院士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沈建忠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处长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邮政编码:10086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胡清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姜建军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柴育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常务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理事长
阎凤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原总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土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副总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六铺炕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10012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彭齐鸣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韩豫川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局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常务理事
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院长
地址:北京大学东门逸夫贰楼(新地学楼)2442室
邮政编码:1008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秘书长
朱立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万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副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尹功明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处长
地址:朝阳区亚运村华严里1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付水兴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5号院4区
邮政编码:10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叶建良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白星碧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副司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
邮政编码:1008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正国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北顺街1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陈国胜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矿产事业部 副处长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十四号楼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少平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地球科学处 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周尚国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105号
邮政编码:10002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邮政编码:1007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专职副秘书长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 专职副秘书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姚超美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勘查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十三区甲20号
邮政编码:10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郭齐军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7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崔炯成 中海油研究总院科技管理部 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油大厦2009室
邮政编码:10002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地质分会 副会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东路19号中国煤地大厦11层
邮政编码:10003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副秘书长
雷时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地质处 处长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红莲南路55号
邮政编码:100055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廷栋 秘书长:耿树方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学哲学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朱训 秘书长:毕孔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77号北影小区23-4-202
邮政编码:10008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翟裕生 秘书长:陈宝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地质学史研究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文A 秘书长:胡远彪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汝成 秘书长:蔡剑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孟宪来 秘书长:余际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苏民 秘书长:赵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龙长兴 秘书长:雷伟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马申达 秘书长:周华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政编码:51007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石建省 秘书长:张发旺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中山东路92号水环所
邮政编码:0508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亚川 秘书长:陈炳炎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五号成都综合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技处
邮政编码:61004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耿树方 秘书长:范本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洞穴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陈伟海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汪贻水 秘书长:王静纯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1118房间
邮政编码:10081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洪涛 秘书长:施俊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达 秘书长:张林霞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勘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研究分会
秘书长:刘传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罗立强 秘书长:吴晓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测试中心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立新 秘书长:史长义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谢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中国地质博物馆宣传联络部
邮政编码:10003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玉池 秘书长:裴建国
地址: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所
邮政编码:541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志红 秘书长:徐金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冠英园西区37号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项礼文 秘书长:姚建新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古地磁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日祥 秘书长:杨振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侯春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培震 秘书长:刘俊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于海峰 秘书长:王惠初
地址:天津市大直沽8号路4号天津地质所
邮政编码:30017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建伦 秘书长:李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顺城街11号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鞠建华 秘书长:李志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航空遥感中心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陆春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烈荣 秘书长:郑桂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北京地矿局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宝珺 秘书长:林畅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郝梓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姜建军 秘书长:王艳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岩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经绥 秘书长:吴才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地质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朱祥坤 秘书长:李延河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陈毓川 秘书长:毛景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资源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委会
主任委员:陈建平 秘书长:陈建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黄润秋 秘书长:伍法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侯金武 秘书长:郝爱兵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金之钧 秘书长:孙冬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邮政编码:10008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群 秘书长:靳秀良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82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寿嘉华 秘书长:王弭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徐霞客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张宏仁 秘书长:曲兴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桩基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竹占 秘书长:胡平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胡平 秘书长:米宏泽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物化探所
邮政编码:065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主任委员:许志琴 秘书长:杨经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丰成友 秘书长:王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政编码:100037
中国地质学会省级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北京地质学会
理事长:魏连伟 秘书长:刘学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23号地质大厦
邮政编码:10019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天津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任雨来 秘书长:李学美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长实道8号
邮政编码:30019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维亮 秘书长:刘胜民
地址: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24号
邮政编码:05008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岳盛林 秘书长:李凤德
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27号
邮政编码:03002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赵保胜 秘书长:乌恩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80号社会主义学院B座4楼
邮政编码:01001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辽宁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汤毅 秘书长:王宏亮
地址:沈阳市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黑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振新 秘书长:崔滨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263号307室
邮政编码:15009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上海市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阿根 秘书长:朱火根
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
邮政编码:20007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苏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陶培荣 秘书长:朱士鹏
地址:南京市珠江路700号
邮政编码:21001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浙江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楼小东 秘书长:王功逸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545号
邮政编码:3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安徽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学文 秘书长:柏林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
邮政编码:23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福建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何南飞 秘书长:丘文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49号
邮政编码:35000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江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吕细保 秘书长:黄越
地址:南昌市站前路176号
邮政编码:33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山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柏贵生 秘书长:王来明
地址:济南市建筑新村南路35号
邮政编码:25001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河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段子清 秘书长:张天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光北街9号王鼎国贸大厦3号楼811室
邮政编码:45001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孙亚 秘书长:沈贵文
地址:武汉市武昌公正路27号国土资源厅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07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湖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方先知 秘书长:胡秋君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23号
邮政编码:410007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东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欧阳志鸿 秘书长:李鉴伦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地质大厦1808室
邮政编码:51008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杨政中 秘书长:张如放
地址:广西南宁市中心路2号广西国土资源厅大楼5楼
邮政编码:530028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
理事长:廖正伟 秘书长:符和生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沙路88号
邮政编码:570206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学会
理事长:李英儒 秘书长:董世琳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学田湾正街1号
邮政编码:100035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四川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宋光齐 秘书长:秦钢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人北综合楼
邮政编码:350003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贵州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在文 秘书长:廖莉萍
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164号
邮政编码:55000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云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李连举 秘书长:张家良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大厦附楼201室
邮政编码:650051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西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多吉 秘书长:刘鸿飞
地址:拉萨市北京中路21号西藏地勘局地勘处
邮政编码:85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陕西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张德新 秘书长:周明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00号
邮政编码:710054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甘肃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郭玉虎 秘书长:黄万堂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红星巷168号
邮政编码:7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海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山青 秘书长:李怀毅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107号青海地质调查院
邮政编码:81001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刘卉 秘书长:韩伟
地址:宁夏银川市黄河东路915号
邮政编码:750002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
理事长:胡建卫 秘书长:张冀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金银路52号国土资源厅办证大厅5楼
邮政编码:830000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吉林省地质学会
理事长:韩晓峰 秘书长:张兴洲
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鸽子楼323室(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邮政编码:130061
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责
秘书处工作职责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之一,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批示精神和学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部门,是指导和协调分支机构及省级地质学会开展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如下:
◇负责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及年度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等会议的筹备及学会学术年会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申报、推荐,组织开展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
◇负责学会相关文件、制度、计划、总结、报告等的起草,负责日常文件的收发、分类、立卷、归档。
◇负责学会宣传工作,包括内部刊物《中国地质学会会讯》、《情况通报》等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学会网站的内容更新、发布、维护等。
◇负责分支机构申报、年检等工作。
◇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申报、培训、档案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
◇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禹启仁处长
华丽娟副处长
孟庆伟工程师
金耀仙
李彬飔
孙莉莉
期刊处工作职责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3种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对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省级地质学会主办或协办的刊物,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网站的日常维护。
郝梓国处长
章雨旭副处长
周健研究员
张玉华工程师
费红彩高级工程师
刘恋
黄敏
王晓娟
李捷
孙立卿
❾ 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怎么样普通本科生好进吗
倾向于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我有同学家是青海的,本科水文地质,211、985院校毕业,签约无压力。
❿ 青海核工业地质局第一矿产勘查大队待遇怎样
这要看你的岗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