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地质局
『壹』 煤田地质局是干什么的
以贵州省为例,煤田地质局主要从事煤炭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形地质测量、化验测试、地质灾害治理、煤矿地质咨询、矿山安全评价、制图印刷、机械加工和煤层气、页岩气检测等业务。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三队工作范围涉及大、中、小型固体矿产勘查及其钻探施工,测绘,储量核实,水文地质补勘,矿山扩建论证,压覆评估,恢复治理,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环境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工程监理,煤层气、页岩气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
煤层气注入/压降试验,钻孔瓦斯压力测试,地质找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和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各类土地规划编制,桩基基础施工。
(1)页岩气地质局扩展阅读
煤田地质局的内设机构职责:
1、地质科技处
加强国家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等政策研究,负责地质勘查规程、规范及相关技术政策的贯彻工作;参与编制本系统煤田地质及科技工作长远规划;负责地质勘查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
2、工程安全处(质量管理处)
负责钻探技术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广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各类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各项资质管理工作;负责大型设备的调研、采购、验收、转移和报废、使用管理工作;协调各单位的市场信息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负责质量管理和评审工作。
『贰』 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
Fort Worth盆地是一个含油气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开发,发现了多套油气储层(图2-4)。Barnett页岩属于密西西比系,为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分为Barnett层和Barnett层。其中Barnett下层厚度较大,Barnett上层厚度较小(图2-5)。盆地中页岩气有利区面积约13000km2;页岩气开发深度在2000m至3600m左右;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4.5%,孔隙度在4%~5%之间,含气量约为8.5~10m3/t。地质资源量92606×108m3,水平井平均日产量约为2×104m3。
图2-4 Fort Worth盆地地层结构和主要油气储层分布(据ScottL,2005)
Barnett页岩的厚度在盆地西南部较薄,在30m左右,向东北部变厚,最厚达到200m以上,热演化程度(Ro)在0.5%~1.7%之间,页岩气产区的热演化程度(Ro)在1.1%~1.7%之间,分布范围主要在盆地东北部的深埋区内,埋藏深度为1200~2100m(图2-6)。
图2-5 Barnett页岩横向变化规律(据RobertG.Loucks,2007)
图 2-6 Fort Worth 盆地 Barnett 页岩关键地质参数平面图(据 Pollastro, 2004; Montgomery, 2005)
『叁』 页岩气具体勘探流程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如果你是搞地质的话应该会很容易理解。页岩气勘探其实专和普遍天然属气的勘探是同样的过程,首先确定勘探区域,通过区域地质概况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特征(主要是指至下而上发育哪些层位),该区域以前是否进行过勘探或打过勘探井甚至开发井,在某些层位是否有气或水的产出,有了这些资料你就会了解该区域哪些层位发育大套的泥页岩,这些泥页岩属于是海相、过渡相还是陆相特征。最后确定你需要研究该区域的哪个层位,这是最初流程,后面还需要很多很多工作,你问题太大,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难得打字了)
确定勘探区域,搜集资料确定勘探层位,野外踏勘,搜集岩心,初步确定研究区域沉积相特征,对岩心做地化分析,岩石类型组成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和沉积相特征确定优质页岩厚度展布规律。
『肆』 页岩气的开发对地质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页岩气开发,需要水力压裂,两大方面影响!
1、水力压裂,会形成微地震,改变地下压内力容系统,进而会导致 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发生次生灾害(概率很低)
2、水力压裂,返液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环境有影响
祝好!
『伍』 中国页岩气地质特点
在从元古宙到第四纪的地质时期内,中国连续形成了从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等多种沉积环境下的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有机质,但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复杂,有机质生气、含气及保存条件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页岩气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特点。
(1)海相、海陆过渡、陆相页岩均有发育,页岩地层组合各有特点
中国在不同地质时代形成了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地层,其中包含了十余套富含有机质页岩层系,其地层组合特征各不相同。海相页岩多为厚层状,分布广泛且稳定,可夹海相砂质岩、碳酸盐岩等;海陆过渡相页岩分布范围广,相对稳定的富有机质页岩常与砂岩、煤层等其他岩性频繁互层;陆相页岩主要表现为巨厚的泥岩层系,泥页岩与砂质薄层韵律发育,累计厚度大、平面分布局限,侧向变化快。地层组合特点决定了页岩气地质条件的巨大差别。
(2)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多层系分布页岩,含气特点各有不同
中国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均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从全国范围来看,页岩层系平面分布广、剖面层位多。由新到老,虽然有机质成熟度依次增加,但各层系页岩成岩作用逐渐加强,原生游离含气空间递次消亡,导致各层系页岩含气特点各有不同。在含气特点方面,总体表现为吸附气相对含量依次增加。在相同保存条件下,下古生界页岩吸附气含量相对最多,上古生界游离气相对含量增加,中新生界则可能由于成熟度原因形成页岩油气共生现象,溶解气含量相对最大。
(3)沉降区、稳定区、抬隆区构造变动复杂,页岩气保存条件迥异
在中国,页岩气比常规油气分布更为广泛。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南方部分沉降区由于上覆地层较厚,页岩气保存条件良好;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川西凹陷等稳定区,埋藏条件相对适中,保存条件较好,是页岩气发育的最有潜力区域;在上扬子、下扬子等构造运动复杂的后期台隆区,虽然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等条件有利,但地层普遍遭受抬升及后期剥蚀,保存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地层总含气量普遍降低。
(4)生物、热解、裂解成因类型多样,页岩气评价方法和选区标准各异
不同大地构造背景决定了沉积相变化较大,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产生不同的页岩气生成条件及含气特点,在统一的工业含气性标准条件下,对生物、热解、裂解等不同成因类型的页岩气需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资源评价方法及有利选区标准。在海相条件下,具有偏生油特点的沉积有机质需要相对较高的热演化程度,评价方法和选区标准可参考美国东部地区页岩气。在陆相条件下,三种类型干酪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在热演化程度较低时,表现为页岩油气共生,含气量变化同时受控于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埋深及保存等多重因素,评价方法和标准需要针对不同沉积盆地进行有侧重的研究。
『陆』 上海有研究页岩气的单位
中海油上海分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油田公司,中石化华东局,安徽煤田地质局,江西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这些都有页岩气项目的单位。
『柒』 总结了我国页岩气地质特点
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系多、类型多、分布广。自下古生界至新生界10个层系中形成了数十个含气页岩层段。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主要发育海相页岩,其中,上扬子及滇黔桂区海相页岩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页岩气显示广泛,目前已在川南、滇黔北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石炭-二叠系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华北和滇黔桂地区最为发育,页岩单层厚度较小,但累计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较高,页岩气显示丰富。中新生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塔里木、准噶尔等含油气盆地中,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偏低,页岩气显示层位多。
根据大地构造格局和页岩气发育背景条件,将中国页岩气划分为南方(包括扬子板块和东南地块)、华北-东北及西北三大页岩气地质区。南方地区有潜力的页岩气分布区域集中在扬子板块下古生界的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上古生界的下泥盆统海相页岩、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和中生界的陆相页岩中。华北-东北区有资源潜力的页岩主要分布在以海陆过渡相为主的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背景的中新生界地层中;西北区资源潜力较大的页岩气层系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海相、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和中生界陆相煤系地层中。
『捌』 区域页岩气地质特点
依据页岩发育地质基础、区域构造特点、页岩气富集背景以及地表开发条件,将中国的页岩气分布区域划分为上扬子及滇黔桂区、中下扬子及东南区、华北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未进行评价)5 个大区,各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和特点差异明显(表 3-4)。
表 3-4 中国页岩分区特征表
(一)上扬子及滇黔桂区
上扬子及滇黔桂区包括四川盆地及周缘(米仓山地区、大巴山地区、川北地区、川西地区、川中地区、川东地区、川西南地区、鄂西渝东地区、黔中地区、黔东地区等)、南盘江坳陷、黔南坳陷、桂中坳陷、十万大山盆地、百色-南宁盆地、六盘水盆地、楚雄盆地、西昌盆地等评价单元,评价层系主要涵盖下古生界(下寒武统、下志留统等)、上古生界(中下泥盆统、下石炭统、上二叠统等)、中生界。
上扬子及滇黔桂区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位多,分布广。主要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泥盆统、下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富有机质页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渝东鄂西、滇黔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下泥盆统主要分布于黔南、桂中等地区;下石炭统主要分布于南盘江、黔南桂中和滇东黔西等地区;二叠系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黔南坳陷、南盘江坳陷等地区;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楚雄盆地;侏罗系分布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上扬子及滇黔桂区页岩气的宏观地质条件与美国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区复杂的地质背景形成了特色明显的页岩气富集特点,其中海相页岩普遍具有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复杂等特征。从川南的宽缓背向斜到川东的隔档式构造,再到渝东鄂西的隔槽式构造及穹窿构造区,构造形式复杂,保存条件多样,页岩气富集的多种模式同时具备,目前已发现页岩气。
海陆过渡相页岩分布面积广,部分单层厚度小、有效厚度薄,有机质类型及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热演化程度适中。中生界陆相页岩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内部,累计厚度大,夹层发育。目前已经在侏罗系自流井组获得页岩气工业气流。
(二)中下扬子及东南区
中下扬子及东南区主要包括中扬子地区(主要包括江汉盆地、秭归盆地、湘鄂西地区、湘中地区和洞庭湖地区等)、下扬子地区(主要包括苏南-皖南-浙西地区和苏北盆地等)、东南区(主要包括浙西北、永梅凹陷和三水盆地等)等评价单元,评价层系涵盖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等)以及新生界(古近系)。中下扬子及东南区页岩均发育于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及中新生代的陆相地层。构造演化复杂,后期改造强烈,岩浆热液活动频繁,保存条件较差。
中扬子地区重点目标层位为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湘中地区重点目标层位为上古生界的泥盆系-下石炭统页岩;江汉盆地以下侏罗统和古近系陆相地层为重点。中扬子古生界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 Ro值一般在 2.0% ~ 5.0% 之间。
下扬子地区包括古生界海相和中新生界陆相页岩,海相古生界页岩发育在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陆相页岩主要发育在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 2.5%;有机质为 Ⅰ 型,热演化程度较高,Ro普遍大于 3.0%;储层硅质含量较高,且孔隙类型较丰富。
上二叠统(龙潭组)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的 ( 含 ) 煤系沉积,有机质丰富,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5%~18%,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热演化程度平均值为1.95%。
东南地区上古生界页岩分布范围小,平面上被大规模发育的花岗岩体分隔,构造改造强烈,有利区较少,盆地面积较小。其中修武盆地和浙西北主要发育古生界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于 2.5% ~ 8.1%,镜质体反射率 Ro较高,高达 4% ~ 6%。永梅坳陷下二叠统暗色页岩层系和浙江地区、三水盆地陆相暗色页岩层系较为有利。
(三)华北及东北区
华北及东北区包括松辽盆地及其外围地区、渤海湾盆地及其外围地区、沁水盆地及其外围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外围地区、南襄盆地及南华北地区等五大评价区块,评价层系涵盖下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以及新生界(古近系)。
华北及东北区上古生界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中新生界主要发育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多、分布广。上古生界页岩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及南华北等盆地中,累计厚度大,单层厚度较薄,常与砂岩频繁互层。中生界陆相页岩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及松辽两个大坳陷型湖盆中,平面分布广、厚度稳定,有效厚度可达 60 ~ 80m,发育多种干酪根类型,热演化程度在 0.7% ~ 1.5% 之间,靠近湖盆中心可达 1.5%,总体处于湿气阶段,可形成规模富集的页岩气(图 3-5,图 3-6)。新生界主要发育于断陷湖盆,并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页岩累计厚度大,局部夹煤层,有机质类型以II、II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主体处于低熟-成熟生油气阶段,页岩气的有利区相对较小。
(四)西北区
西北区主要包括塔里木、柴达木、吐哈、准噶尔、酒泉以及其他中小型盆地(六盘水、潮水、花海-金塔、焉耆、伊犁等盆地)等评价单元,评价层系涵盖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其中,塔里木盆地主要评价层位为中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三叠系及侏罗系;柴达木盆地主要评价层位为中下侏罗统以及古近系;吐哈盆地主要评价层系为石炭系、二叠系;准噶尔盆地主要评价层系为石炭系、中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上侏罗统;酒泉盆地主要评价层系为白垩系;其他中小型盆地主要评价层系为三叠系、侏罗系以及白垩系等。总的看来,西北区页岩主要分布在大中型盆地内,分布层位多,古生界海相、海陆过渡相和中生界陆相均有分布。
下古生界海相页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页岩分布面积大,埋藏较深,有机碳含量介于 0.5% ~ 4.0% 之间,有机质热演化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为 Ⅰ - Ⅱ1型。
上古生界至中生界陆相页岩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页岩分布范围局限于在盆地内部,埋深相对较大,有机质类型以偏生气的 Ⅱ2- Ⅲ 型为主,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一般介于 0.5% ~ 13.0% 之间,有机质热演化均处于高熟-过成熟阶段。
中生界页岩主要分布于陆相湖盆,埋深相对较大,有机碳含量平均值普遍较高,成熟度变化范围较大。以侏罗系为代表的中生界沉积常与煤系伴生,具有页岩沉积厚度大、偏生气型有机碳含量高、保存条件好等特点,但由于区域地热流较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与华北-东北地区相似,低热演化程度的有机质同样是页岩油气同时赋存的先决条件。
此外,青藏地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海相页岩发育,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较高,有页岩气富集远景。页岩发育特征和页岩气资源前景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玖』 页岩气对地质和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开采#页岩气对地质的危害?对一定范围内的一定厚度的一套泥岩地层进行了广泛压裂版,使之变得裂缝十分发育权,从而易于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滑动、断裂、进一步破碎,从而可能诱发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震。但是,这种较破碎的地层难以积累更大应力,不至于引发大震。如果有大震发生,和开采页岩气可能没什么关系。对环境的危害移步这里1. 残渣、压裂液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呢?核心化学成分?需近万吨水?污染自来水、地下水?oil-based?修复呢?2. 水力压裂法会对环境造成哪方面的破坏呢(地下水、地陷等)?美加、中国在开采过程中,有无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