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人简历

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21-02-08 05:29:51

❶ 张伯声的个人履历

张伯声(1903.06.23-1994.04.04),男,曾用名张谲骏。张伯声父亲张铭宸是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
张伯声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
世界地质学界“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
1909年,读私塾。
1913年,入荥阳县高等小学堂,聪颖好学,并喜爱自然地理,深得教师喜爱。
1917年,14岁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现河南大学)二次英文科,他在这里学习两年,一贯刻苦用功,英语教师吴忆鲁赞扬他的求学精神“堪为楷模”。
1919年,他被学校破格选送清华学校深造。
192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公费赴美留学。张伯声留学美国4年,先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该校规定的全部学分而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考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化学。
1928年3月,他受到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谭锡畴的影响,把兴趣转向了能为贫穷落后、地大物博的祖国寻找矿产的地质学上。于是,他报考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并被录取,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攻读地质系专业。
1929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亲切教诲,学业大有长进。
1930年5月,张伯声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1930年,被聘为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岩矿学教授。
1931年,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932年,被母校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他在母校任教时间仅1年,但他教学认真、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却给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3年,张伯声被聘为天津北洋工学院教授。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他跟随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07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 】教授。
1942年,他参加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深恶痛绝。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他被政务院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并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来的心愿。
20世纪60年代初,光荣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西北大学为照顾他的身体健康,决定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在指导研究生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年过花甲的张伯声教授竟亦不能幸免,他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多次遭到无情的批判斗争,有一段,每月只能领到24元的生活费。面对这种极不公正的待遇,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关心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学工作和自己规定的科学研究任务,不顾年老体弱和种种议论经常跟随师生到野外进行教学实践。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垮台后,年逾古稀的张伯声教授精神焕发,更加积极地投身地质科研事业。又经过两年的辛勤实践、理论升华,他终于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并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把全副精力投入培养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工作。
1992年元月,欣然为母校河南大学题辞。
张伯声院士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
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❸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质工程考研 要考哪些科目

应该跟地大北京差不多吧。一共四门。外语,数学,政治,加上一门专业课地质工程。

❹ 我是一个美术生 想问问我选择中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还是福州大学好

看你想以后干什么,如果继续学美术,那就报考美术专业比较厉害的学校,如果你以后不想深入学美术,那你说的四个学校中南大学比较厉害,中国地质大学也不错。

❺ 中国地质大学吕军简历

1962年5月出生,江苏人,复中制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分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技管理协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协会会员。学习经历:
1. 1981年9月—198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矿床学专业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2.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并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❻ 请问谁有中国地质大学的简历模板么(上面有地质大logo那种)

简历一般是自己设计的,谢谢,注意,武帝和北地的logo不一样,不要弄错

❼ 为国奉献的人的故事

李德威——“开发热固能,中国能崛起”

李德威教授,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回国地质大学(武汉)教答授,博士生导师,于2018年9月14日因病于武汉逝世,享年56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开发热固能,中国能崛起”十字遗言,放不下的是中国地热能的发展。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即使是病入膏肓生命垂危还心系科研,在病床上指导学生,教书育人,不忘一名教师的初心,李德威教授用自己的一颗初心和一生的奋斗生动诠释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也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7)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人简历扩展阅读:

李德威教授创新研究了固热能(固态流变热能),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南端固热能热源及控热机制,于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中国固热能的开发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李德威教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对地质事业一生的坚守、对莘莘学子的关爱祝福、唱响了新时代的园丁赞歌,把他的一生写成一本鲜活的教科书,生动的展现了一个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的风采。中国地质大学追授了李德威教授“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爱国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意蕴

❽ 李德威的国籍

湖北省 李德抄威,男,湖北省麻城市人,1962年6月1日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威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截至2013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

❾ 学贯中西科教双馨的地质大学———贺王鸿祯教授华诞

翟裕生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鸿祯先生今年已 90 高龄,他依然思维清晰,兴趣广泛,近年来还不时发表专题论文和诗词佳作。我们能经常得到他的教诲,也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友人和弟子们的深切关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向他的 90 寿辰表示最衷心、最诚挚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质学家,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回顾他的业绩,学习他的为人,一定能够获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简历和贡献

王先生是山东省苍山县人,他于 193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西南联大) 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书记和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书记和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先生博学多才、严谨求实、目标远大、勤奋耕耘、开拓创新、成就卓著。他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深入到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开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领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主编了 《中国古地理图集》,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他建立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提出了泛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节律的普遍意义。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他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划分了中国和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古大陆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地球史观。这些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理论观点对相关学科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地质学史方面,王先生主张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正确评价地质学历史人物,提倡以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 50 年来的地质科学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研究会保持了不事张扬的纯朴的学术风格,得到广大同行的赞许。王鸿祯先生学识渊博,勤于著述,共发表论文等 250 篇,出版图书 27 部。他的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王先生是热忱的教育家,经历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几个阶段,67 年来终身从教,备极艰辛,既曾主持校务,又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地学人才。他讲授过多种课程,我们的 《地史学》课就是王先生教的,内容新颖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他编著的 《地史学教程》在地质院校中广为应用,获得了首届高校教材特等奖。他强调地质基础教育的重要,主张拓宽基础,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倡导教学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他善于通过组织大型科研项目,集中多学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质学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员会 10 成员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质矿产勘查系) 主任。在院党委领导下,他曾长期主持系务和校务,从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实习基地、实验室到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显著。他还和前辈师长们一道,把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北洋等校的优良传统和科学作风传承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言传身教,使我们深受教育。在这样有深厚科学、文化底蕴的大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人才。王先生他们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和深远的。

作为一位杰出人物,由于他的经历和贡献,王先生在我国的地质科教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质大家,备受地质学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还有一点应当提到的是,王先生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富强和统一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政协工作。他是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还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进言献策,尽心尽责地履行了肩负的历史责任。以上几个方面就我所知,谈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迹。

二、我的学习体会

我是王先生的一个学生,从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质系学习起,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敬爱和尊崇的师长。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他一生脚踏实地,不图虚名,认真做事,荣辱不惊,委曲时默默奉献,顺利时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业。从他在西南联大的破旧铁皮房里专心整理、鉴定大量化石标本,到迁校困难时期受命出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再到 80 高龄还亲自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实践,都显示出他对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严谨求实作风。他的讲话和文章都经过深思熟虑,言之有据,力求精准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种著述都被同行们视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个专家建议,他十分认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后定稿。“于细微处见精神”。我想,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帮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业绩。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杰出贡献,既源于他的个人天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来自他一生的勤奋耕耘。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亲历祖国的忧患与崛起、挫折与发展、封闭与开放,时代的需要坚定了他为祖国富强而献身地质事业的信念。生活的磨炼铸就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深究地球奥秘,探索教育规律。“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物证丹心” ( 《八十述怀》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经历了西方现代科学锻炼; 既能通晓科技教育,又具备文史素养,达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汇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师重友,珍视团结,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地质大师们的学术贡献和优良学风,又甘为人梯,热忱提携青年,悉心传授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作风。他是学贯中西、科教双馨、高瞻远瞩、德高望重的前辈地学大家,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哺育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是广大科教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时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丰富了时代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推动了时代和社会向前发展。王先生的经历和事迹就是一个例证。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时期之一,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们和年轻的一代学子都要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王鸿祯先生和前辈师长们的高尚品德和杰出业绩,将他们艰辛开创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其发扬光大。

( 注: 此文转引自 《中国地质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❿ 中国为国奉献的人的故事

李德威——“开发热固能,中国能崛起”

李德威教授,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内国地质大学(武容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8年9月14日因病于武汉逝世,享年56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开发热固能,中国能崛起”十字遗言,放不下的是中国地热能的发展。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即使是病入膏肓生命垂危还心系科研,在病床上指导学生,教书育人,不忘一名教师的初心,李德威教授用自己的一颗初心和一生的奋斗生动诠释了一个好老师的形象,也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0)中国地质大学李德威人简历扩展阅读:

李德威教授创新研究了固热能(固态流变热能),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南端固热能热源及控热机制,于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中国固热能的开发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李德威教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对地质事业一生的坚守、对莘莘学子的关爱祝福、唱响了新时代的园丁赞歌,把他的一生写成一本鲜活的教科书,生动的展现了一个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的风采。中国地质大学追授了李德威教授“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