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噪音的来源地质大学
㈠ 简述控制噪音的三条途径.
答: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条::(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㈡ 简述噪音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内
(一)噪声源控制
1,消除容噪声发生的根源:改进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机械摩擦,改变喷口形状
2,采用吸声,隔声装备
(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控制
1,阻断传播途径
2,改变机器设备的安装方向
3,原理噪声源
(三)对接受者的防护
对接受者进行防护,除了减少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外,可采取各种个人防护手段,如佩带耳塞,耳罩或头盔等。
㈢ 简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你好,噪音主要是对人的精神状态造成伤害,会有易怒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影响生理健康。
㈣ 《管理学》简述沟通中存在的噪音,怎么减少噪音
管理学简述沟通中存在的噪音,怎样减少噪音可以从我们的沟通话术看对方需要什么?
㈤ 你接触过噪声 粉尘 化学品职业危害岗位工艺吗 简述
不同类型的电子复厂有不同类型的特制殊岗位,有些是指接触化学,有些是指接触的机械特别危险,有些是指噪音或者粉尘的危害,形形色色挺多的,主要还是在化学物品,这些岗位绝对会对身体产生伤害的,伤害程度还是看该公司对员工的保护措施如何。
㈥ 简述如何对一个平稳非白噪声时间序列进行建模 百度网盘
简述如何对一个平稳非白噪声时间曲线建模网络网盘。这个你可以浏览器上面直接搜索。
㈦ 现代名图1.6t起步加速时轰隆响
根据您的简述初略分析判断如下:
噪音的来源与形成分类:
A、发动机噪音。机体的噪音一般有内部机件如活塞上下运动,特别是随着车辆的老化或使用的时间变长,间隙过大,磨损较多。。还有气门的开关、散热电子扇轴承磨损或电机故障、水泵的磨损或卡滞故障。。等。机体外面有各种皮带及及涨紧轮、惰轮、过桥轮.....等的磨损或是配件质量造成的异响也会传至车内。。还有皮带的质量方面以及使用时间变长的原因造成皮带磨损或变长....也会发出噪音。
B、进气排气:除发动机体发出的机械声外,还包括进气系统噪音,即高速气体经空气滤清器、进气管、气门进入气缸,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气动噪音。发动机噪音主要由挡火墙和驾驶室的前底板部位传入驾驶舱。排气系统的噪音就不应讲了,这是主要的发音源之 一。
C、.胎噪:一般的胎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轮胎花纹间隙的空气流动和轮胎四周空气扰动构成的空气噪音;二是胎体和花纹部分震动引起的轮胎震动噪音;三是路面不平造成的路面噪音。
D、车身及其他结构件:主要是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车身结构的震动传递方式,二是车身上的金属构件由于在里外作用下产生震动而产生噪音。
E、空气噪音。一是风噪,就是由车身周围气流分离导致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噪音;二是风漏,或叫吸出音,是由驾驶室及车身缝隙吸气而与车身周围气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音;三是其他噪音,包括空腔共鸣等。
F、装配:由于安装装配修理等多种原因,造成部件的安装不到位,安装不稳,安装过紧。。等多种原因,也会造成配件一定程度上发出噪音,这点是容易被忽视的。此外还有诸如机仓内的部件的装配设计不合理及误装漏装或错误分布。。。等原因造成的相互干扰共振共鸣。。。
㈧ 人体工程学简述为什么要防治噪声对人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①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②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
(3)耳蜗形态学的改变。噪声引起的听觉系统损伤是物理(机械力学)、生理、生化、代谢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听毛细胞受损伤,严重时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坏。损伤部位常发生在距卵圆窗9~13mm处。[1]
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0分,每小题5分)
1
㈩ 请简述在粉尘和噪音的工作环境下需要配备什么劳动防护用品
提出的这种情况,你是说有粉尘和噪音的工作环境中需要配备什么劳保防护用品,这个平常的劳保用品应当是口罩,然后是窗子怎么排风,怎么把灰尘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