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质大学张传恒
1. 南华系年代地层再划分与区域对比综合研究报告
尹崇玉 刘鹏举 唐 烽 高林志 王自强 邢裕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本专题通过前阶段的研究工作,先后考察了湖北宜昌王丰岗、长阳古城、湖南石门杨家坪和广西三江富禄等多条南华系剖面。 经过研究对比,推荐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作为南华系的候选层型剖面。同时,针对震旦系—南华系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强了对华南地区震旦系和南华系火山灰凝灰岩夹层的寻找和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湖北峡东地区黄陵背斜西翼秭归九曲脑震旦系剖面,贵州松桃黑水溪锰矿南华系剖面,湖南石门杨家坪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浙江建德下涯埠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浙江江山石龙岗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新疆库尔勒西山口震旦系—南华系剖面,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震旦系剖面,以及开阳金中镇化工厂附近南华系剖面进行了考察和采样,发现了南华系和震旦系火山灰凝灰岩夹层或含碎屑锆石的黏土岩夹层,经过选样发现火山灰锆石,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研究,获得了大量南华系和震旦系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数据,基本解决了扬子地层分区内部南华系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全国地层委员会,2008)。 但是,如何与江南地层分区对比,以及南华系冰期的划分成为当务之急。
华南南华系的下部地层大致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沉积组合带。(1)北带以黄陵背斜周边地区为代表,下部以滨岸带的辫状河之砂砾岩沉积为主。 向上过渡为含凝灰质的粉砂岩和泥岩夹砂岩及凝灰岩薄层。(2)中带的范围较宽,以湖北长阳-湖南石门,大庸-沅陵地区为代表。 特征是下部以辫状河-河口湾坝的砂砾岩为主,向上随海水加深出现少量(数米厚)碎屑流至深浅海含锰粉砂岩和页岩及硅质岩沉积,代表以陆相-坡折-陆坡的沉积组合特征。(3)南带以湖南安化一线以南-怀化-广西三江等地区为代表,下部以大陆斜坡碎屑流沉积为主,上部为含锰粉砂岩、页岩、硅质泥岩及含锰白云岩透镜体(富禄组),含锰粉砂岩和泥岩代表南华系的最大海泛期的沉积物。课题组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南带与北、中带的地层对比问题。
1 主要研究剖面和研究内容
课题组重点考察了广西三江冠洞和贵州黎平肇兴等地的南华系剖面,采集了相关地层的古生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样品。 同时还系统采集了峡东地区莲沱组至南沱组下部细碎屑样品,进行了化学蚀变指数研究。在前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密切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集中精力对江南分区典型南华系地层剖面进行以同位素年代地层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重点研究南华系下统冰期、间冰期的沉积特征、地层格架以及关键层位的同位素年龄测定。进一步完善华南地区南华系的划分对比问题。研究目标是,通过系统野外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提出江南分区与扬子分区南华系划分对比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南华系年代地层系统,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2 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2.1 南华系富禄组SHRIMP锆石U-Pb新年龄
富禄组凝灰岩样品采自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龙水岔剖面的南华系富禄组下部。该剖面地处江南地层分区,代表华南地区南华系—震旦系的斜坡至盆地相沉积类型。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湖南安化—贵州铜仁一线以南地区,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长安组、富禄组和南沱组。长安组为一套冰成混积岩沉积,既有冰水浊积岩沉积又含典型冰积杂砾岩沉积(图2a)。一般认为,富禄组由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含Fe、Mn质碎屑岩及白云岩组成,底部为含Fe砂岩。南沱组与其他地区相同,为一套稳定的冰碛岩沉积。样品T06117-1采自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富禄组中—下部剖面的底部。该剖面富禄组下部为灰褐色粉砂质长石石英砂岩,近底部夹一层7~10 cm厚的黄绿色凝灰岩夹层(图1,图2b)。
图1 贵州黎平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富禄组中—下部剖面和采样点位置
图2 贵州省黎平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剖面
2.1.1 锆石特征及SHRIMP定年结果
样品T06117-1为黄绿色凝灰岩厚约7~10 cm,经常规方法粉碎,直接手工淘洗,最后镜下挑出100%纯的锆石。锆石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呈无色或微粉色透明状,等轴状或者短柱状的自形晶,晶面保存完好,晶面平整,未见溶蚀和磨损痕迹,属岩浆锆石。锆石的长轴多为100~150μm,所有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均可见清晰的环带状构造(图3)。另外,有些锆石阴极发光的图像显示明显的核部和边缘增生的环带(图3,f),个别锆石还显示2个核拼接后再增生边缘环带现象(图3,g)。
图3 肇兴富禄组部分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明显的核部和边缘环带
笔者对该样品的58粒锆石进行了58个测点的年龄测定。分析结果除一粒最大的年龄由于Pb丢失与一致曲线稍不谐和外,其他测点的结果全部落在一致谐和曲线上。57个测点结果明显分为新、老两组年龄(图4,表1),年轻的一组51个测点年龄结果主要集中在660~820 Ma之间,并出现三个峰值(图4b)。最小峰值的4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69±13)Ma(MSWD =0.95),该年龄值应代表富禄组底部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图5)。
图4 肇兴富禄组底部凝灰岩样品T06117-1的锆石U-Pb一致线图
图3为样品T06117-1的部分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测点位置图。照片a—d显示最小峰值的4粒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测点位置,可以看出它们均为晶形较好,无明显核部,且边缘具有明显环带的锆石,且测点位置均位于边部的环带上。测定结果206Pb/238U年龄(1)测点L061107-3.1为(659.1±9.8)Ma;(2)测点L261107-3.1为(689.0±15.6)Ma;(3)测点L261107-11.1为(668.5±19.5)Ma;(4)测点L261107-13.1为(675.0±14.8)Ma(表1)。 图3的e-h发育明显的核部,并向外具有增生的环带,其中图g中间显示2个清晰的核拼接在一起,向外具有增生环带。它们的测定结果分别为(5)测点061107-12.1为(718.7±11.9)Ma;(6)测点L061107-5.1为(710.1±11.3)Ma;(7)测点L061107-14.1为(834.1±8.8)Ma,可以看出它们明显大于无明显核部的锆石。 图h显示近20亿年的一组锆石的形态,(8)测点0023-22.1为(2060.9±24.9)Ma。
图5 肇兴富禄组底部凝灰岩样品T06117-1的锆石U-Pb一致线图
表1 样品T06117-1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结果
续表
注:误差为1σ,Pbc和Pb*分别为普通Pb和放射成因Pb;用普通Pb校正204P。
2.1.2 地质意义
广西北部三江和黔东南地区,富禄组下部常含条带状含铁砂岩,中部偶见薄层含砾的可疑冰碛砾岩,上部为含锰页岩及粉砂岩。根据岩性对比,有些研究者认为富禄组上部含锰页岩及粉砂岩可与黔北地区的大塘坡组对比,中部的含砾似冰碛岩可与湘西的东山峰组或黔北的铁丝坳组对比,下部条带状含铁砂岩为间冰期与其下长安组冰碛岩分隔; 并认为华南南华系有3个冰期,即自下而上为长安冰期、古城(或铁丝坳)冰期和南沱冰期(薛耀松等,2001; Zhou et al.,2004)。 由于近年来在黔北松桃县寨郎沟剖面和黑水溪锰矿剖面分别获得大塘坡组下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662.9±4.3)Ma(MSWD =1.24,Zhou et al.,2004)和(667±9.9)Ma(MSWD=1.6,尹崇玉等,2006),表明黔北地区大塘坡间冰期的下界年龄应小于670 Ma。本次在黔东南黎平县肇兴龙水岔剖面南华系富禄组底部获得(669±13)Ma(MSWD=0.95)的年龄值与上述大塘坡间冰期的下界年龄基本一致,证明黔东南地区南华系富禄组尽管岩性和厚度与黔北地区大塘坡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底界年龄是一致的,同为间冰期温湿环境的产物。 富禄组和大塘坡组的底界年龄基本一致的结果也证明,在大陆斜坡至盆地相沉积区的南华系同为两套冰期夹一套间冰期的沉积结构(图6)。
图6 黎平肇兴南华系剖面与湖南石门杨家坪和湖北宜昌南华系剖面的对比
同时,黔东南黎平县肇兴龙水岔剖面南华系富禄组底部锆石U-Pb年龄结果可进一步限定我国南华系大塘坡(富禄)间冰期的下限年龄,证明该间冰期以下的冰川寒冷事件记录随各地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发育程度有所不同。最完整且沉积厚度最大的下冰期发育在江南地层分区的盆地相区,如黔东南和桂北等地区的长安组。从东南部江南地层分区向西北方向下冰期的发育程度依次变化(图6),至湖北峡东地区大塘坡组和下冰期完全缺失被莲沱组所取代(Jiang et al.,2003; Zhou et al.,2004)。综合近年来获得的锆石U-Pb年龄资料和本课题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新结果,进一步证明我国华南南华系的南沱冰期与国际广泛发育的新元古代马雷诺(Marino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660~635 Ma之间。南华系下冰期(长安或古城冰期)与斯图特(Sturti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750~670 Ma之间。
2.2 峡东地区南华系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变化与环境意义
2.2.1 样品采集及分析处理
在峡东地区,南华系仅发育下统莲沱组(厚50~246m)和上统南沱组(厚35~180m)。南沱组由冰成沉积物组成,包括典型冰碛砾岩和冰水沉积物。莲沱组底部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之上,为紫色砾岩、砂砾岩,发育中、小规模的斜层理和槽状层理; 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质粉砂岩、粉砂岩及少量页岩; 上部由灰绿色夹紫灰色砂质粉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及少量紫色中—细粒砂岩组成(赵自强等,1985; 邢裕盛等,1996; 刘鸿允,1991)。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样品取自三斗坪以南的石板溪桥东至花鸡坡的公路切割剖面(样品号R041016-1~17),南沱组样品(含莲沱组最顶部样品)取自三斗坪东南的九龙湾-头顶石实测剖面(样品号R041104-1~11),共计28件。其中4件样品因达不到质量标准,剔除没有参与分析计算。
全部样品均选择为较新鲜的细屑岩,首先将样品切出新鲜面后,用手钻在3 ~5mm范围内取岩粉200 mg,进行化学全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化学分析实验室)。 主要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6%,分析中已取得H2O+和H2O-,故表2中的烧失量可基本代表CO2的含量,并参与取得n(CaO*)的计算,样品岩性及分析结果见表2。
2.2.2 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的CIA值主要介于60~65范围内(顶部2个样品除外)。下统莲沱组CIA值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其最顶部接近于南沱组的2个样品(R041016-1~2)CIA值介于55~60之间; 其下莲沱组上部的8个样品(R041016-3~5,7~8,10~12)CIA值则介于65~75的范围内; 而最下部的5个样品(R041016-13~17)CIA值又回落到50~65的范围内。从A-CN-K三角图解判断可以看出南华系不同层位的样品较明显集中于3个紧凑稳定区域。 研究表明,三斗坪地区南沱组样品CIA值大致相当于更新世冰川粘土的CIA值,为冰成沉积物成因。该组最顶部的两个样品(R041104-11,R041104-10)CIA值达70,则预示由南沱组寒冷气候向陡山沱组温暖气候的转化已初见端倪(王自强等,2006a)。
莲沱组除底部为厚达数十米的河流相砂砾岩沉积外,向上逐渐发育为近海曲流河-网状河的砂岩-粉砂岩沉积。莲沱组顶部两个样品(R0411016-1~2)CIA值分别为61和58的,表明该组顶部已出现干燥寒冷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沉积; 莲沱组上部样品的ClA值在65~75之间,则显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 该组下部样品的CIA值再次降至55~65之间,表明为寒冷干燥气候条件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这些变化说明莲沱组的沉积开始于寒冷干燥气候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下,然后转入温暖湿润气候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顶部再次出现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并延续至南沱组稳定冰成沉积物的出现。
上述变化在图7中表现得十分清楚,图7a、b、c分别显示3个相对密集区,图7(a)表示南沱组样品点分布,其中可再分为两个次级小区。小区Ⅰ共有5个点,其CIA值分布于60~65范围内。小区x包含了代表南沱组顶部的两个样品点,可能预示了气候开始转暖的迹象。 图7b表示莲沱组顶部和下部样品点的相对密集区。样品点全部位于CIA值50~65的低值区。 图7c则表示莲沱组上部的样品点,所有点都落于三角图偏上位置的CIA值65 ~75范围内。上述3个相对密集区分别表示了南华纪沉积演化过程中3个不同的相对稳定阶段。但就整个南华系A-CN-K三角图来看,样品点的分布又相当分散,且不同阶段的CIA值跳动较大。 这种特点反映了南华纪(成冰纪Cryogenian)处于古大陆裂解时期,在各大陆块就位前无论从沉积物特征和岩相变化都反映了扬子古陆的构造环境及气候条件与古生代时期相比都表现出总体的不稳定状态(王自强等,2006b)。
2.3 黔南、桂北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变化与环境分析
黔南和桂北地区的南华系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组,下部长安组、中部富禄组、上部南沱组。 长安组假整合或不整合于新元古界丹洲群之上,该组成因虽然存在不同认识,但是多数研究者倾向该组为冰海相的沉积。长安组之上富禄组为含Fe、Mn质的碎屑岩沉积,为间冰期产物。 上部南沱组则代表再一次冰期的沉积。课题组试图通过该区化学地层研究,进一步探讨黔桂地区南华系与扬子地区南华系对比问题。该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样品主要取自广西三江冠洞-枫木剖面的富禄组,贵州黎平的水口以东及肇兴剖面的丹洲群顶部、长安组及南沱组下部(图8)。 由于肇兴地区的富禄组岩性过粗,不宜进行CIA研究,故未采用。但该区富禄组中、下部见有斑脱岩夹层,获得锆石U-Pb年龄(669±13)Ma,为南华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表2 宜昌三斗坪南华系样品全岩化学分析及CLA、ICV值
图7 宜昌三斗坪南华系分解A-CN-K三角图解
图8 广西三江冠洞及贵州黎平水口、肇兴实测剖面图
上述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样品均采自粉砂岩、砂质粉砂岩和冰成砾岩的胶结物。样品全岩化学分析、ICV及CIA的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广西三江、贵州黎平南华系样品全岩化学分析及ICV,CIA值
注:1106-1~5为拱洞组样品,1106-6~24为长安组样品,1104-9~12(冠洞),1107-5,7(肇兴)为富禄组样品,1107-8~13为南沱组样品。
由于贵州黎平肇兴剖面的富禄组岩性偏粗,不宜作为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对象,仅在该剖面富禄组的顶部取样品1107-5和1107-7。其余富禄组样品(1104-9~12)取自广西三江冠洞剖面的富禄组下部。冠洞剖面富禄组下部的样品全部为极薄层页岩和泥岩,其CIA值均在85~95之间,反映其源于炎热、潮湿气候的强化学风化程度沉积,特别是上述样品的ICV值均大于1说明这些样品有可能为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边缘的首次沉积。样品1107-5和1107-7的CIA分别为69和70,表明在接近“南沱冰期” 到来之前已出现气候变冷的征兆。
样品1107-8~13取自黎平肇兴南沱组的下部,6个样品CIA值数据除1107-13为66.31外,其余5个CIA值都在60~65之间(表3),相当于更新世冰川粘土CIA值的范围。 其与前述宜昌峡东地区南沱组所获得的CIA值基本一致。表明再次转化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环境的沉积。
3 华南地区新元古界划分与区域对比
我国华南地区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问题长期存在不同认识,但有两个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 一是新元古界以晋宁运动界面为底界,最下部的一个地层单元为青白口系(即相当国际地层表的拉伸系Tonian),应包含沧浪铺群和板溪群以及与它们相当的地层(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2002; 陆松年,2002; 郑永飞,2003)。二是我国震旦系已获得很好的界定(马国干等,1984; Yin et al.,2005)。 当前的焦点问题是南华系莲沱组的认识及其在南华系中的位置。
华南地区南华系大体可概括为3种类型:类型Ⅰ分布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以广西三江剖面为代表。南华系包括3个组,上部南沱组(冰成岩); 中部富禄组(含Fe、Mn的粉砂岩、页岩夹含Mn白云岩透镜体); 下部长安组(冰海沉积的杂砾岩)。类型Ⅱ主要分布于黔东北-湘西北地区,以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为代表,南华系由4个组所组成。顶部为南沱组冰成沉积; 上部为大塘坡组(湖南称为湖锰组)为含Mn黑色、紫褐色细屑岩,在黔东北和湖南的部分地区形成可采Mn矿; 中部东山峰组为厚度不大的冰成沉积杂砾岩; 下部渫水河组,由紫灰色、灰绿色砂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夹页岩和少量斑脱岩薄层。类型Ⅰ和类型Ⅱ的南华系底界均不整合于板溪群及与其层位相当的地层之上。类型Ⅲ的南华系主要分布于鄂西及下扬子中-北部地区。 以宜昌峡东剖面为代表,包括两个组,上部南沱组为冰成沉积杂砾岩,下部莲沱组由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组成,区别在于该剖面沉积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之上。 如果仅依据岩石地层学原则进行划分和对比,显然可以认为峡东地区缺失南沱组之下的含Mn地层及更下的冰成混积岩(包括贵州的铁丝坳组、湖南的东山峰组及其他地区所称的“小冰”,以及将湘、黔、桂交界地区的长安组),同时将湖南石门的渫水河组与莲沱组对比,并认为长安组之下缺失莲沱组。甚至把属于不同构造阶段产物,由普遍片理化的浅变质岩组成的板溪群与莲沱组进行对比(刘鸿允,1991)。
图9 华南新元古界南华系不同类型沉积相带剖面示意图
冯连君等(2001)通过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提出石门杨家坪的渫水河组上部及东山峰组的CIA值分别为60~65和60~70,与更新世冰川粘土的CIA值大体一致。认为该地区渫水河组同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条件下的产物。而渫水河组下伏的板溪群老山崖组上部CIA为70~75,应该为温湿气候、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当前,笔者对湖北宜昌三斗坪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表明,南沱组之下的莲沱组同样经历了由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沉积过程,故此作者提出南华系不同相区的划分对比方案(图9)。
参 考 文 献
冯连君,储雪雷,张启锐,等2001.化学蚀变指数(CIA)及其在新元古代碎屑岩中的应用。地学前缘,10(4):539~544
葛文春,李献华,李正祥等。龙胜地区铁镁侵入体:年龄及地质意义。地质科学,2001,36(1):112~118
林树基.板溪群和莲沱组对比问题与震旦/前震旦界限.贵州地质,1995,12(42):22 ~29
刘鸿允,沙庆安.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新见.地质科学,1963,(4):177~187
刘鸿允.中国震旦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388
陆松年,2002.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48(3):242 ~248
马国干,李华芹,张自超等。华南地区震旦纪时限范围的研究。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4,8:1~29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8.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1 ~2005):498 ~514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1.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2.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全国地层委员会.2003.南华系候选层型剖面野外现场讨论会会议纪要.地层学杂志,27(2):159~160
孙卫国,1999.末元古系全球层型的选择:层位、地点和命名.现代地质,13(2):204~205
王自强,尹崇玉,高林志,唐烽,柳永清,刘鹏举.2006a.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特征及南华系划分、对比的讨论.地质论评,52(5):577~585
王自强,尹崇玉,高林志,柳永清,唐烽,张传恒.2006b.用化学地层学研究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地学前缘,13(6):268~279
邢裕盛,高振家,王自强,等.中国地层典-新元古界.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27 ~28
尹崇玉,刘敦一,高林志等,2003.南华系底界与古城冰期的年龄:SHRIMPⅡ定年证据。科学通报,48(16):1721~1725
尹崇玉,柳永清,高林志,王自强,唐烽,刘鹏举.2007.震旦(伊迪卡拉)纪早期磷酸盐化生动物群——瓮安生物群特征及其环境演化.地质出版社,北京,1~132
尹崇玉,王砚耕,唐烽,万渝生,王自强,高林志,邢裕盛,刘鹏举,2006.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凝灰岩锆石SHRIMPⅡU-Pb年龄。地质学报,80(2):273~278
张启锐.一个晚元古代水下冰足刻蚀作用的记录——水下冰推垄.地质科学,1991(4):396~398
赵自强,邢裕盛,马国干,等.长江三峡地区生物地层学(1)震旦纪分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80~82
郑永飞,2003.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全球变化。科学通报,48(16):1705~1720
Brasier M,McCarron G,Tucker R,et al.New U-Pb zircon date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Ghubrah glaciation and for the top of the Huqf Supergroup,Oman.Geology(Boulder),2000,28(2):175~178
Compston W,Williams I S,Kirschvink J L,et al.Zircon U-Pb ages of early Cambrian time-scale.J.Geol.Soc.,1992,149:171~184
Hill A C,Walter M R.Mid-Neoproterozoic(approximately 830~750 Ma)isotope stratigraphy of Australia and global correlation.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181~211
Hoffman PF,Kaufman A J,Halverson G P.Comings and goings of global glaciations on a Neoproterozoic tropical platform in Namibia.GAS Today,1998,8(5):1~9
Jacobson S B & Kaufman A J,1999.The Sr,C and O isotopic evolution of Neoproterozoic seawater.Chem.Geol.161:37~57
Jiang,G.,Sohl,L.E. and Christie-Blick,N.,2003.Neoproterozoic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Lesser Himalaya(India) and Yangtze block(south China):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Geology,v.31:917~920
Knoll A,2000.Learning to tell Neoproterozoic time.Precambrian Research,100:3~20
Li Z X.New pala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Cap dolomite” of the Neoproterozoic Walsh Tillite,Northwestern Australi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359~370
Walter M R,Veevers J J,Calver C R,Gorjan P,Hill A C,2000:Dating the 840 -544 Ma Neoproterozoic interval by isotopes of strontium,carbon and sulfur in seawater, and some interpretative modes.Precambrian Res.100:371 ~433
Walter M R.Proterozoic Ediacara Member within the Rawsley Quartzite,south Australi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65~95
Wingate M T D,Giddings J W.Age and plaeomagnetism of the Mundine Well dyke swarm,Western Australia implications for an Australia-Laurentiaconnection at 755 M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335~357
Yin C.,Tang F.,Liu Y.,Gao L,Liu P.,Xing Y.,Yang Z. and Wang Z.2005.U-Pb zircon age from the base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 o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South China: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Marinoan glaciation.Episodes,2005,28(1):48~49
Zhou,C.,Tucker,R.,Xiao S.,Peng,Z.,Yuan,X., and Chen,Z.,2004.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 southChina.Geology,32(5):437~440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传恒老师咋样
最好去官网找找
3. 南华系年代地层再划分与区域对比综合研究报告
尹崇玉 刘鹏举 唐 烽 高林志 王自强 邢裕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本专题通过前阶段的研究工作,先后考察了湖北宜昌王丰岗、长阳古城、湖南石门杨家坪和广西三江富禄等多条南华系剖面。经过研究对比,推荐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作为南华系的候选层型剖面。同时,针对震旦系—南华系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强了对华南地区震旦系和南华系火山灰凝灰岩夹层的寻找和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湖北峡东地区黄陵背斜西翼秭归九曲脑震旦系剖面,贵州松桃黑水溪锰矿南华系剖面,湖南石门杨家坪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浙江建德下涯埠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浙江江山石龙岗震旦系—南华系剖面,新疆库尔勒西山口震旦系—南华系剖面,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震旦系剖面,以及开阳金中镇化工厂附近南华系剖面进行了考察和采样,发现了南华系和震旦系火山灰凝灰岩夹层或含碎屑锆石的黏土岩夹层,经过选样发现火山灰锆石,通过 SHRIMP锆石 U - Pb 测年研究,获得了大量南华系和震旦系的 SHRIMP 锆石 U - Pb 年龄数据,基本解决了扬子地层分区内部南华系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全国地层委员会,2008)。但是,如何与江南地层分区对比,以及南华系冰期的划分成为当务之急。
华南南华系的下部地层大致可划分为 3 个不同的沉积组合带。①北带以黄陵背斜周边地区为代表,下部以滨岸带的辫状河之砂砾岩沉积为主。向上过渡为含凝灰质的粉砂岩和泥岩夹砂岩及凝灰岩薄层。② 中带的范围较宽,以湖北长阳 - 湖南石门,大庸 - 沅陵地区为代表。特征是下部以辫状河 - 河口湾坝的砂砾岩为主,向上随海水加深出现少量(数米厚)碎屑流至深浅海含锰粉砂岩和页岩及硅质岩沉积,代表以陆相 - 坡折 - 陆坡的沉积组合特征。③ 南带以湖南安化一线以南 - 怀化 - 广西三江等地区为代表,下部以大陆斜坡碎屑流沉积为主,上部为含锰粉砂岩、页岩、硅质泥岩及含锰白云岩透镜体(富禄组),含锰粉砂岩和泥岩代表南华系的最大海泛期的沉积物。课题组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南带与北、中带的地层对比问题。
1 主要研究剖面和研究内容
课题组重点考察了广西三江冠洞和贵州黎平肇兴等地的南华系剖面,采集了相关地层的古生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样品。同时还系统采集了峡东地区莲沱组至南沱组下部细碎屑样品,进行了化学蚀变指数研究。在前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密切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集中精力对江南分区典型南华系地层剖面进行以同位素年代地层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重点研究南华系下统冰期、间冰期的沉积特征、地层格架以及关键层位的同位素年龄测定。进一步完善华南地区南华系的划分对比问题。研究目标是,通过系统野外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提出江南分区与扬子分区南华系划分对比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南华系年代地层系统,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
2 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
2.1 南华系富禄组 SHRIMP 锆石 U - Pb 新年龄
富禄组凝灰岩样品采自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龙水岔剖面的南华系富禄组下部。该剖面地处江南地层分区,代表华南地区南华系—震旦系的斜坡至盆地相沉积类型。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湖南安化—贵州铜仁一线以南地区,南华系自下而上分为长安组、富禄组和南沱组。长安组为一套冰成混积岩沉积,既有冰水浊积岩沉积又含典型冰积杂砾岩沉积(图 2a)。一般认为,富禄组由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含 Fe、Mn 质碎屑岩及白云岩组成,底部为含 Fe 砂岩。南沱组与其他地区相同,为一套稳定的冰碛岩沉积。样品 T06117 -1 采自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富禄组中—下部剖面的底部。该剖面富禄组下部为灰褐色粉砂质长石石英砂岩,近底部夹一层 7 ~10 cm 厚的黄绿色凝灰岩夹层(图 1,图 2b)。
图 1 贵州黎平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富禄组中—下部剖面和采样点位置
图 2 贵州省黎平肇兴龙水岔南华系剖面
2.1.1 锆石特征及 SHRIMP 定年结果
样品 T06117 -1 为黄绿色凝灰岩厚约 7 ~10 cm,经常规方法粉碎,直接手工淘洗,最后镜下挑出100% 纯的锆石。锆石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呈无色或微粉色透明状,等轴状或者短柱状的自形晶,晶面保存完好,晶面平整,未见溶蚀和磨损痕迹,属岩浆锆石。锆石的长轴多为 100 ~150 μm,所有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均可见清晰的环带状构造(图 3)。另外,有些锆石阴极发光的图像显示明显的核部和边缘增生的环带(图 3,f),个别锆石还显示 2 个核拼接后再增生边缘环带现象(图 3,g)。
图 3 肇兴富禄组部分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明显的核部和边缘环带
笔者对该样品的58粒锆石进行了58个测点的年龄测定。分析结果除一粒最大的年龄由于Pb丢失与一致曲线稍不谐和外,其他测点的结果全部落在一致谐和曲线上。57个测点结果明显分为新、老两组年龄(图4,表1),年轻的一组51个测点年龄结果主要集中在660~820Ma之间,并出现三个峰值(图4b)。最小峰值的4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69±13)Ma(MSWD=0.95),该年龄值应代表富禄组底部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图5)。
图4 肇兴富禄组底部凝灰岩样品T06117-1的锆石U-Pb一致线图
图3为样品T06117-1的部分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测点位置图。照片a—d显示最小峰值的4粒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测点位置,可以看出它们均为晶形较好,无明显核部,且边缘具有明显环带的锆石,且测点位置均位于边部的环带上。测定结果206Pb/238U年龄①测点L061107-3.1为(659.1±9.8)Ma;②测点L261107-3.1为(689.0±15.6)Ma;③测点L261107-11.1为(668.5±19.5)Ma;④测点L261107-13.1为(675.0±14.8)Ma(表1)。图3的e—h发育明显的核部,并向外具有增生的环带,其中图g中间显示2个清晰的核拼接在一起,向外具有增生环带。它们的测定结果分别为⑤测点061107-12.1为(718.7±11.9)Ma;⑥测点L061107-5.1为(710.1±11.3)Ma;⑦测点L061107-14.1为(834.1±8.8)Ma,可以看出它们明显大于无明显核部的锆石。图h显示近20亿年的一组锆石的形态,⑧测点0023-22.1为(2060.9±24.9)Ma。
图5 肇兴富禄组底部凝灰岩样品T06117-1的锆石U-Pb一致线图
表1 样品T06117-1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结果
续表
注:误差为1σ,Pbc和Pb*分别为普通Pb和放射成因Pb;用普通Pb校正204P。
2.1.2 地质意义
广西北部三江和黔东南地区,富禄组下部常含条带状含铁砂岩,中部偶见薄层含砾的可疑冰碛砾岩,上部为含锰页岩及粉砂岩。根据岩性对比,有些研究者认为富禄组上部含锰页岩及粉砂岩可与黔北地区的大塘坡组对比,中部的含砾似冰碛岩可与湘西的东山峰组或黔北的铁丝坳组对比,下部条带状含铁砂岩为间冰期与其下长安组冰碛岩分隔; 并认为华南南华系有 3 个冰期,即自下而上为长安冰期、古城(或铁丝坳)冰期和南沱冰期(薛耀松等,2001; Zhou et al.,2004)。由于近年来在黔北松桃县寨郎沟剖面和黑水溪锰矿剖面分别获得大塘坡组下部凝灰岩锆石 U - Pb 年龄(662.9 ± 4.3)Ma(MSWD =1.24,Zhou et al.,2004)和(667 ± 9.9)Ma(MSWD = 1.6,尹崇玉等,2006),表明黔北地区大塘坡间冰期的下界年龄应小于 670 Ma。本次在黔东南黎平县肇兴龙水岔剖面南华系富禄组底部获得(669 ±13)Ma(MSWD =0.95)的年龄值与上述大塘坡间冰期的下界年龄基本一致,证明黔东南地区南华系富禄组尽管岩性和厚度与黔北地区大塘坡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底界年龄是一致的,同为间冰期温湿环境的产物。富禄组和大塘坡组的底界年龄基本一致的结果也证明,在大陆斜坡至盆地相沉积区的南华系同为两套冰期夹一套间冰期的沉积结构(图 6)。
图 6 黎平肇兴南华系剖面与湖南石门杨家坪和湖北宜昌南华系剖面的对比
同时,黔东南黎平县肇兴龙水岔剖面南华系富禄组底部锆石 U - Pb 年龄结果可进一步限定我国南华系大塘坡(富禄)间冰期的下限年龄,证明该间冰期以下的冰川寒冷事件记录随各地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发育程度有所不同。最完整且沉积厚度最大的下冰期发育在江南地层分区的盆地相区,如黔东南和桂北等地区的长安组。从东南部江南地层分区向西北方向下冰期的发育程度依次变化(图 6),至湖北峡东地区大塘坡组和下冰期完全缺失被莲沱组所取代(Jiang et al.,2003; Zhou et al.,2004)。综合近年来获得的锆石 U -Pb 年龄资料和本课题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新结果,进一步证明我国华南南华系的南沱冰期与国际广泛发育的新元古代马雷诺(Marino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660 ~635 Ma 之间。南华系下冰期(长安或古城冰期)与斯图特(Sturti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750 ~670 Ma 之间。
2.2 峡东地区南华系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变化与环境意义
2.2.1 样品采集及分析处理
在峡东地区,南华系仅发育下统莲沱组(厚50 ~246m)和上统南沱组(厚35 ~180m)。南沱组由冰成沉积物组成,包括典型冰碛砾岩和冰水沉积物。莲沱组底部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之上,为紫色砾岩、砂砾岩,发育中、小规模的斜层理和槽状层理; 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质粉砂岩、粉砂岩及少量页岩;上部由灰绿色夹紫灰色砂质粉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及少量紫色中—细粒砂岩组成(赵自强等,1985;邢裕盛等,1996;刘鸿允,1991)。莲沱组化学蚀变指数样品取自三斗坪以南的石板溪桥东至花鸡坡的公路切割剖面(样品号R041016-1~17),南沱组样品(含莲沱组最顶部样品)取自三斗坪东南的九龙湾-头顶石实测剖面(样品号R041104-1~11),共计28件。其中4件样品因达不到质量标准,剔除没有参与分析计算。
全部样品均选择为较新鲜的细屑岩,首先将样品切出新鲜面后,用手钻在3~5mm范围内取岩粉200mg,进行化学全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化学分析实验室)。主要元素的分析精度优于6%,分析中已取得H2O+和H2O-,故表2中的烧失量可基本代表CO2的含量,并参与取得n(CaO*)的计算,样品岩性及分析结果见表2。
2.2.2 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的CIA值主要介于60~65范围内(顶部2个样品除外)。下统莲沱组CIA值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其最顶部接近于南沱组的2个样品(R041016-1~2)CIA值介于55~60之间;其下莲沱组上部的8个样品(R041016-3~5,7~8,10~12)CIA值则介于65~75的范围内;而最下部的5个样品(R041016-13~17)CIA值又回落到50~65的范围内。从A-CN-K三角图解判断可以看出南华系不同层位的样品较明显集中于3个紧凑稳定区域。研究表明,三斗坪地区南沱组样品CIA值大致相当于更新世冰川粘土的CIA值,为冰成沉积物成因。该组最顶部的两个样品(R041104-11,R041104-10)CIA值达70,则预示由南沱组寒冷气候向陡山沱组温暖气候的转化已初见端倪(王自强等,2006a)。
莲沱组除底部为厚达数十米的河流相砂砾岩沉积外,向上逐渐发育为近海曲流河-网状河的砂岩-粉砂岩沉积。莲沱组顶部两个样品(R0411016-1~2)CIA值分别为61和58的,表明该组顶部已出现干燥寒冷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沉积;莲沱组上部样品的ClA值在65~75之间,则显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该组下部样品的CIA值再次降至55~65之间,表明为寒冷干燥气候条件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这些变化说明莲沱组的沉积开始于寒冷干燥气候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下,然后转入温暖湿润气候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顶部再次出现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环境,并延续至南沱组稳定冰成沉积物的出现。
上述变化在图7中表现得十分清楚,图7a、b、c分别显示3个相对密集区,图7(a)表示南沱组样品点分布,其中可再分为两个次级小区。小区Ⅰ共有5个点,其CIA值分布于60~65范围内。小区x包含了代表南沱组顶部的两个样品点,可能预示了气候开始转暖的迹象。图7b表示莲沱组顶部和下部样品点的相对密集区。样品点全部位于CIA值50~65的低值区。图7c则表示莲沱组上部的样品点,所有点都落于三角图偏上位置的CIA值65~75范围内。上述3个相对密集区分别表示了南华纪沉积演化过程中3个不同的相对稳定阶段。但就整个南华系A-CN-K三角图来看,样品点的分布又相当分散,且不同阶段的CIA值跳动较大。这种特点反映了南华纪(成冰纪Cryogenian)处于古大陆裂解时期,在各大陆块就位前无论从沉积物特征和岩相变化都反映了扬子古陆的构造环境及气候条件与古生代时期相比都表现出总体的不稳定状态(王自强等,2006b)。
2.3 黔南、桂北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变化与环境分析
黔南和桂北地区的南华系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组,下部长安组、中部富禄组、上部南沱组。长安组假整合或不整合于新元古界丹洲群之上,该组成因虽然存在不同认识,但是多数研究者倾向该组为冰海相的沉积。长安组之上富禄组为含Fe、Mn质的碎屑岩沉积,为间冰期产物。上部南沱组则代表再一次冰期的沉积。课题组试图通过该区化学地层研究,进一步探讨黔桂地区南华系与扬子地区南华系对比问题。该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样品主要取自广西三江冠洞-枫木剖面的富禄组,贵州黎平的水口以东及肇兴剖面的丹洲群顶部、长安组及南沱组下部(图8)。由于肇兴地区的富禄组岩性过粗,不宜进行CIA研究,故未采用。但该区富禄组中、下部见有斑脱岩夹层,获得锆石U-Pb年龄(669±13)Ma,为南华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表2 摇宜昌三斗坪南华系样品全岩化学分析及CLA、ICV 值
图7 宜昌三斗坪南华系分解A-CN-K三角图解
图8 广西三江冠洞及贵州黎平水口、肇兴实测剖面图
上述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样品均采自粉砂岩、砂质粉砂岩和冰成砾岩的胶结物。样品全岩化学分析、ICV 及 CIA 的分析结果见表 3。
表 3 广西三江、贵州黎平南华系样品全岩化学分析及 ICV,CIA 值
注: 1106 -1 ~5 为拱洞组样品,1106 -6 ~24 为长安组样品,1104 -9 ~12(冠洞),1107 -5,7(肇兴)为富禄组样品,1107 -8 ~ 13 为南沱组样品。
由于贵州黎平肇兴剖面的富禄组岩性偏粗,不宜作为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对象,仅在该剖面富禄组的顶部取样品 1107 -5 和 1107 -7。其余富禄组样品(1104 -9 ~12)取自广西三江冠洞剖面的富禄组下部。冠洞剖面富禄组下部的样品全部为极薄层页岩和泥岩,其 CIA 值均在 85 ~95 之间,反映其源于炎热、潮湿气候的强化学风化程度沉积,特别是上述样品的 ICV 值均大于 1 说明这些样品有可能为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边缘的首次沉积。样品 1107 -5 和 1107 -7 的 CIA 分别为 69 和 70,表明在接近“南沱冰期”到来之前已出现气候变冷的征兆。
样品 1107 -8 ~13 取自黎平肇兴南沱组的下部,6 个样品 CIA 值数据除 1107 -13 为 66.31 外,其余 5 个 CIA 值都在 60 ~65 之间(表 3),相当于更新世冰川粘土 CIA 值的范围。其与前述宜昌峡东地区南沱组所获得的 CIA 值基本一致。表明再次转化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环境的沉积。
3 华南地区新元古界划分与区域对比
我国华南地区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问题长期存在不同认识,但有两个方面已基本取得共识。一是新元古界以晋宁运动界面为底界,最下部的一个地层单元为青白口系(即相当国际地层表的拉伸系Tonian),应包含沧浪铺群和板溪群以及与它们相当的地层(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2002; 陆松年,2002; 郑永飞,2003)。二是我国震旦系已获得很好的界定(马国干等,1984; Yin et al.,2005)。当前的焦点问题是南华系莲沱组的认识及其在南华系中的位置。
华南地区南华系大体可概括为 3 种类型: 类型Ⅰ分布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以广西三江剖面为代表。南华系包括 3 个组,上部南沱组(冰成岩); 中部富禄组(含 Fe、Mn 的粉砂岩、页岩夹含Mn 白云岩透镜体); 下部长安组(冰海沉积的杂砾岩)。类型Ⅱ主要分布于黔东北 - 湘西北地区,以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为代表,南华系由 4 个组所组成。顶部为南沱组冰成沉积; 上部为大塘坡组(湖南称为湖锰组)为含 Mn 黑色、紫褐色细屑岩,在黔东北和湖南的部分地区形成可采 Mn 矿; 中部东山峰组为厚度不大的冰成沉积杂砾岩; 下部渫水河组,由紫灰色、灰绿色砂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夹页岩和少量斑脱岩薄层。类型Ⅰ和类型Ⅱ的南华系底界均不整合于板溪群及与其层位相当的地层之上。类型Ⅲ的南华系主要分布于鄂西及下扬子中 - 北部地区。以宜昌峡东剖面为代表,包括两个组,上部南沱组为冰成沉积杂砾岩,下部莲沱组由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灰绿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组成,区别在于该剖面沉积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之上。如果仅依据岩石地层学原则进行划分和对比,显然可以认为峡东地区缺失南沱组之下的含 Mn 地层及更下的冰成混积岩(包括贵州的铁丝坳组、湖南的东山峰组及其他地区所称的 “小冰”,以及将湘、黔、桂交界地区的长安组),同时将湖南石门的渫水河组与莲沱组对比,并认为长安组之下缺失莲沱组。甚至把属于不同构造阶段产物,由普遍片理化的浅变质岩组成的板溪群与莲沱组进行对比(刘鸿允,1991)。
图 9 华南新元古界南华系不同类型沉积相带剖面示意图
冯连君等(2001)通过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提出石门杨家坪的渫水河组上部及东山峰组的 CIA 值分别为60 ~65 和60 ~70,与更新世冰川粘土的 CIA 值大体一致。认为该地区渫水河组同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低等化学风化条件下的产物。而渫水河组下伏的板溪群老山崖组上部 CIA 为 70 ~75,应该为温湿气候、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当前,笔者对湖北宜昌三斗坪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表明,南沱组之下的莲沱组同样经历了由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沉积过程,故此作者提出南华系不同相区的划分对比方案(图 9)。
参 考 文 献
冯连君,储雪雷,张启锐,等 2001.化学蚀变指数(CIA)及其在新元古代碎屑岩中的应用。地学前缘,10(4): 539 ~544
葛文春,李献华,李正祥等。龙胜地区铁镁侵入体: 年龄及地质意义。地质科学,2001,36(1): 112 ~118
林树基.板溪群和莲沱组对比问题与震旦/前震旦界限.贵州地质,1995,12(42): 22 ~29
刘鸿允,沙庆安.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新见.地质科学,1963,(4): 177 ~187
刘鸿允.中国震旦系.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1 ~388
陆松年,2002.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地质论评,48(3): 242 ~248
马国干,李华芹,张自超等。华南地区震旦纪时限范围的研究。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4,8: 1 ~29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8.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1 ~2005): 498 ~514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1.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2002.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全国地层委员会.2003.南华系候选层型剖面野外现场讨论会会议纪要.地层学杂志,27(2): 159 ~160
孙卫国,1999.末元古系全球层型的选择: 层位、地点和命名.现代地质,13(2): 204 ~205
王自强,尹崇玉,高林志,唐烽,柳永清,刘鹏举.2006a.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特征及南华系划分、对比的讨论.地质论评,52(5): 577 ~585
王自强,尹崇玉,高林志,柳永清,唐烽,张传恒.2006b.用化学地层学研究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地学前缘,13(6): 268 ~279
邢裕盛,高振家,王自强,等.中国地层典 - 新元古界.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27 ~28
尹崇玉,刘敦一,高林志等,2003.南华系底界与古城冰期的年龄: SHRIMPⅡ定年证据。科学通报,48(16): 1721 ~1725
尹崇玉,柳永清,高林志,王自强,唐烽,刘鹏举.2007.震旦(伊迪卡拉)纪早期磷酸盐化生动物群———瓮安生物群特征及其环境演化.地质出版社,北京,1 ~132
尹崇玉,王砚耕,唐烽,万渝生,王自强,高林志,邢裕盛,刘鹏举,2006.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凝灰岩锆石 SHRIMPⅡU - Pb 年龄。地质学报,80(2): 273 ~278
张启锐.一个晚元古代水下冰足刻蚀作用的记录———水下冰推垄.地质科学,1991(4): 396 ~398
赵自强,邢裕盛,马国干,等.长江三峡地区生物地层学(1)震旦纪分册.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5,80 ~82
郑永飞,2003.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全球变化。科学通报,48(16): 1705 ~1720
Brasier M,McCarron G,Tucker R,et al.New U - Pb zircon date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Ghubrah glaciation and for the top of the Huqf Supergroup,Oman.Geology(Boulder),2000,28(2): 175 ~ 178
Compston W,Williams I S,Kirschvink J L,et al.Zircon U - Pb ages of early Cambrian time-scale.J.Geol.Soc.,1992,149: 171 ~ 184
Hill A C,Walter M R.Mid-Neoproterozoic(approximately 830 ~ 750 Ma)isotope stratigraphy of Australia and global correlation.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 181 ~ 211
Hoffman P F,Kaufman A J,Halverson G P.Comings and goings of global glaciations on a Neoproterozoic tropical platform in Namibia.GAS Today,1998,8(5): 1 ~ 9
Jacobson S B & Kaufman A J,1999.The Sr,C and O isotopic evolution of Neoproterozoic seawater.Chem.Geol.161: 37 ~ 57
Jiang,G.,Sohl,L.E.and Christie-Blick,N.,2003.Neoproterozoic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of the Lesser Himalaya(India)and Yangtze block(south China):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Geology,v.31: 917 ~920
Knoll A,2000.Learning to tell Neoproterozoic time.Precambrian Research,100: 3 ~ 20
Li Z X.New pala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Cap dolomite”of the Neoproterozoic Walsh Tillite,Northwestern Australi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 359 ~ 370
Walter M R,Veevers J J,Calver C R,Gorjan P,Hill A C,2000: Dating the 840 - 544 Ma Neoproterozoic interval by isotopes of strontium,carbon and sulfur in seawater,and some interpretative modes.Precambrian Res.100: 371 ~ 433
Walter M R.Proterozoic Ediacara Member within the Rawsley Quartzite,south Australi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 65 ~ 95
Wingate M T D,Giddings J W.Age and plaeomagnetism of the Mundine Well dyke swarm,Western Australia implications for an Australia-Laurentia connection at 755 Ma.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0: 335 ~ 357
Yin C.,Tang F.,Liu Y.,Gao L,Liu P.,Xing Y.,Yang Z.and Wang Z.2005.U - Pb zircon age from the base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South China: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Marinoan glaciation.Episodes,2005,28(1): 48 ~ 49
Zhou,C.,Tucker,R.,Xiao S.,Peng,Z.,Yuan,X.,and Chen,Z.,2004.New constraints on the ages of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 in south China.Geology,32(5): 437 ~ 440
4. 有哪位大虾知道地大(北京)构造专业那个导师(研究生导师)好谢谢!!!!!
070904构造地质学
01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 金振民 王宗起 杨天水 张世红 尹 安
02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 李荣社 李亚林 刘俊来 王根厚 王果胜 余心起 张长厚 周志广
03显微构造与构造物理学 胡 玲 金振民 刘俊来
04构造地球化学 颜丹平 张寿庭
05新构造与活动构造 汪新文尹 安
07盆地构造分析 刘剑平 刘少峰 汪新文 颜丹平 张传恒
08应用构造地质学 胡 玲 刘文灿 吕古贤 王根厚 吴淦国 余心起 张 达 张长厚 张世红 张维杰 张寿庭 赵国春 周志广
5. 张世红的学术论文
1.Shihong Zhang, Ganqing Jiang, Zhang Junming, Song Biao, Martin J. Kennedy, Nicholas Christie-Blick, 2005, U-Pb 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age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Constraints on late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Geology, 33(6), 473-476
2.Shihong Zhang, Zheng-Xiang Li, Huaichun Wu, 2005, New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Meso-Neoproterozoic strata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problem of the paleogeographic positions of North China Block in late Precambrian, Precambrian Research. (In press)
3.Wang Hongzhen, Zhang Shihong, He Guoqi, 2005, China and Mongolia, In Encyclopedia of Geology (Richard C. Selley, L. Robin M. Cocks and Ian R. Plimer, eds.), Elsevier, Oxford, Vol. 1, 345-357
4.Wu Huaichun, Zhang Shihong, Li Zhengxiang, Li Haiyan, Dong Jin, 2005, New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Yangzhuang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North China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0(14): 1483-1489
5.Wu Huaichun, Zhang Shihong, Jiang Ganqing, Li Haiyan, 2005,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of the Ediacaran cap carbonates in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3(3), 291-298
6.吴怀春, 张世红, 李正祥, 李海燕, 董进, 2005, 华北地台蓟县系杨庄组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科学通报, 50(13): 1370-1376
7.李海燕, 张世红, 2005, 黄铁矿加热过程中的矿相变化研究—基于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8.Zhang Shihong, 2004, South China’s Gondwana connection in the Paleozoic: paleomagnetic evidenc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4(1): 85-90
9. Li Z.X., Evans D.A.D., Zhang S., 2004, A 90°spin on Rodinia: possible causal links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superplume, true polar wander and low-latitude glaciatio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20(3-4): 409-421
10.张世红, 李海燕, 2004, 地磁学、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新进展: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学科总结和评述,现代地质,10(4): 415-422
11.董进, 张世红, 姜勇彪, 2004,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地学前缘, 11(4): 575-584
12. Li, Z.X., Li, X.H., Kinny, P.D., Wang, J., Zhang, S., Zhou, H. 2003, Geochronology of Neoproterozoic syn-rift magmatism in the Yangtze Craton, South China and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continents: evidence for a mantle superplume that broke up Rodinia. Precamb. Res., 122(1-4): 85-109
13. Li, Zheng-Xiang, Wang Jian, Li Xianhua, Zhang Shihong, 2003, From Sibao orogenesis to Nanhua rifting: late Precambrian tectonic history of eastern south China: an overview and field guid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ook): 100pp.
14.张世红, 王鸿祯, 2002, 古大陆再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质论评, 48 (3): 198-213
15.王鸿祯, 张世红, 2002, 全球陆壳基底构造及新元古代古大陆再造, 地球科学, 27 (5): 467-481
16.邓军,张世红,孙忠实,王建平,王庆飞,2002,岩石磁性与流体成矿作用关系初探, 地学前缘, 9(4): 313-318
17.吴怀春,张世红,韩以贵,2002, 中国西部白垩纪以来地体运动的古地磁证据和问题, 地学前缘, 9(4): 355-369
18.张世红,朱鸿,孟小红,2001, 扬子地台泥盆-石炭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古地理意义, 地质学报,75(3): 303-313
19.Zhang Shihong, Li Zhengxiang, 2001, Positio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Neoproterozoic Rodinia: a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 65, 117-119
20. Li, Z.X., Li, X.H., Wang, J., Evans, D.A.D., Kinny, P.D., Zhang, S., Zhou, H., and Ling, W. 2001, South China in Rodinia , An Update. Gondwana Research, 4, 685-686
21.Zhang Shihong, Wang Xunlian, Zhu Hong, 2000,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of the Carbonates controlled by sea-level changes: examples in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3): 266-276
22.Zhang Shihong, Li Zhengxiang, Wu Huaichun, Wang Hongzhen, 2000, New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successions in southern North China Block and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 (Supp.): 233-244
23.张世红, 李正祥, 王鸿祯, 吴怀春, 2000, 华北地台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的新成果及其古地理意义, 中国科学, D辑, 30卷 (增刊): 138-147
24.张世红, 2000, 论岩石磁性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地学前缘, 7(2): 498
25.张世红,2000,古地磁学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兼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长春科技大学学报,30卷(增刊): 113-121
26.Fang Nianqiao, Chen Xuefang, Hu Chaoyong, Yin Yong, Ding Xuan, Zhang Shihong, Nie Haogang, 2000, Repid Climatic Change ring past 60 ka recorded in NE Indian Ocean and its correspondence from south China land,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11(3): 252-258
27.张世红, 王训练, 朱鸿, 1999, 碳酸盐岩磁化率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黔南泥盆-石炭纪例析, 中国科学, D 辑, 29(6): 558-566
28.张世红, 张传恒, 1999, 黑龙江省东部裴德组砾石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地层学杂志, 23 (3): 201-205
29.张传恒, 张世红, 1999, 完达山造山带原形盆地及可能的造山机制,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13(1), 25-31
30.李朋武, 张世红, 申宁华, 1999, 佳木斯地体中生代古地磁新结果, 现代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 13卷, 增刊, 41-44
31.王训练, 张世红, 薛啸峰, 1999, 以综合地层学的观点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系-石炭系界线, 见: 王乃文, 项礼文主编,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11卷, 地层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93-102
32.王鸿祯, 李翔, 梅仕龙, 张世红, 1999, 联合古陆周期, 地球节律和可能的地球膨胀, 见: 项礼文主编,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1卷,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9-104
33.方念乔, 丁旋, 陈学方, 聂浩钢, 张世红, 1999, 孟加拉湾MD77190柱状样第3期的韵律沉积记录及快速气候变化, 第四纪研究, 6期, 511-517
34.张世红, 1998, 偏极性现象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地学前缘, 5(Suppl.): 175-183
35.Shihong Zhang, Zheng-Xiang Li, 1998, New late Precambrian palaeomagnetic results from North China and their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In R. T. Bird (Editor), The assembly and breakup of Rodini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bstracts, No.50, 72-74.
36.张传恒, 张世红, 1998, 弧前盆地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科技情报, 17 (4): 1-7
37.Fang Nianqiao, Feng Qinglai, Zhang Shihong and Wang Xunlian, 1998, Paleo-Tethys evolution recorded in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western Yunnan, China, C. R. Acad. Sci. Pari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326: 275-282
38.张世红, 刘本培, 杨晓强, 1997, 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层序地层格架, 地学前缘, 4 (3-4), 108
39.Wang Xunlian, Zhang Shihong, Xue Xiaofeng, 1997, Devonian-Caboniferous boundary in the neritic facies areas of south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Proc.of 30th Int’l. Geol. Congr., Vol.11, p121-131
40.刘本培, 张世红, 1997, 侏罗-白垩纪地球圈层演化节律及相互关系, 地学前缘, 4 (3-4), 65-74
41.李朋武, 张世红, 申宁华, 1997, 黑龙江省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地区古地磁结果对比及意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7(1): 62-66
42.李鹏武, 申宁华, 张世红, 1997, 地体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的古地磁方法概述, 世界地质, 16(4): 63-68
43.Wang Hongzhen, Li Xiang, Mei Shilong, Zhang Shihong, 1997, Pangaea cycles, Earth’s Rhythms and possible earth expansion, in Wang, H.Z. et al., (eds), Proc.30th Intern. Geol.Congr. Vol.1, 111-128
44.Shihong Zhang and Yang Huixin, 1996, Paleomagnetic data and the kinematics of Jiamusi terrane in the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in Chen Yanjing, Lu Bing and Haoziguo (editors): China’s Postdoctors’ Contribution to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China Petroleum Instry Press, Beijing, p121-125
45.张世红,杨惠新,1996,佳木斯地体晚侏罗世白恶纪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6(2):206-210
46. Ye Mao, Shihong Zhang, Wu Fuyuan, 1996, Paleozoic terrane tectonic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Vol.26, Special Issue, 46-51
47. Li Zhengxiang and Zhang Shihong, 1996, Collision tectonics in east Asia ring latest
Paleozoic and Mesozoic:lithospheric to thin-skinned thrusting, migmatisation, and gold mineralisation, EOS Transactions AGU, 77(22) W115,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 Suppl., Brisbane.
48.于箐珊, 李子舜, 王思恩, 刘桂芳, 陈国铭, 刘本培, 张世红, 李蔚荣, 1996, 中国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层序及地质对比, 见国家计委国土司, 地矿部科技司编: 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p33-44
49.吴福元, 叶茂, 张世红, 1995,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5): 535-538
50.刘永祥, 吴福元, 张世红, 1995, 高温高压下岩石弹性波速特征及其在深部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地球物理进展, 3期: 82-94
51.张世红,李鹏举,王力波,1994, 吉林省吉舒玄武岩及其围岩磁组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37(增刊2): 316-323
52.张世红, 徐宝慈,李春华, 1994, 不同盆地类型的位场标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地震出版社, 249
53.吴福元, 张世红, 1994, 深反射地震调查对现代大地构造学的贡献, 世界地质, 13(1): 117- 128
54.叶茂, 张世红, 吴福元, 1994,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古生代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4(3): 241-245
55.吴福元, 张兴洲, 张世红, 1994, 现代大地构造学:进展概况, 世界地质, 13(1): 1-11
56.张世红, 施央申, 1993, 佳木斯地体深部构造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7(1): 93-101
57.张世红, 程学儒, 李安锋, 1993, 论依舒地堑伸展构造的深部机制, 石油物探, 32(3): 96-102
58.张世红, 1993, 关于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磁问题的商榷, 黑龙江地质, 4(1): 67-69
59.张世红, 施央申, 1992, 黑龙江省东部地体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8(2): 297-301
60.张世红, 施央申, 王志洪, 1992, 对龙爪沟群构造地层的新认识, 地层学杂志, 16(3): 206-209
61.张世红, 申宁华, 1992, 吉黑褶皱系南段花岗岩磁性类型研究,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2(3): 336-342
62.张世红,1992,利用磁组构确定玄武岩侵位机制,南京大学成岩成矿重点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7-201
63.陈伟, 张世红, 施央申, 1992, 一种有效的地质断层重力反演方法, 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4(1): 68-74
64.张世红,施央申,孙岩,虞子冶,1991,黑龙江省完达山造山带及其与那丹哈达地体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3(3): 287-294
65.张世红, 1988, 有关地体概念的讨论, 石油物探信息, 21期.
6. 桂西北二叠纪灰岩墙(脉)的地震成因解释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Permian Limestone Dikes in Northwestern Guangxi
乔秀夫彭阳高林志
原文刊于2002年地质通报,第21卷第2期。之后本书作者之一彭阳在广西地区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张传恒也短期考察,得到许多新的认识。现刊印文仅在图件表述方面作了局部修改,但主导思路内容及图件与2002年文一致。
广西西北部的泥盆纪灰岩中发育大量产状直立的二叠纪茅口组的碳酸盐岩岩墙,其成因一直引起地质学家的兴趣。本文尝试用地震灾变事件解释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即:二叠纪强地震发生时,茅口组未成岩的软沉积物中产生的液化沉积物流借助上覆沉积物的压力,贯入下伏已成岩的坚硬的泥盆系灰岩的裂隙(断层、节理等)中,形成具直立层理的灰岩墙(脉)。上述过程反映一次强地震灾变事件作用在软沉积物与坚硬岩层中的不同响应。
1二叠系灰岩怎么直立地插入上泥盆统的灰岩中?
广西晚古生代(D—P)时处于一个由碳酸盐台地(浅水)与台沟(深水)组成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台地与台沟多以断裂为界。在浅水台地上分布着许多直立的沉积灰岩岩墙。图1之上图为桂西北凌云地区灰岩岩墙素描图(据广西第八地质队)[1]。岩墙宽30~50cm,由含二叠系茅口组(P2m)
2 地震成因解释
强地震在坚硬的岩层与尚未固结的软沉积物中的反映是不同的。
硬岩层受到地震波影响后,表现为脆性变形,如断裂等,甚至形成张开裂缝[2~3]。未固结的软沉积物在遭受地震波影响时则发生液化作用。现代含水的软沉积物是由松散的砂粒与水组成的复合体系。沙粒靠粒间摩擦力维持本身的稳定与承受压力。水的力学性质是体积难于压缩,在沉积物颗粒中,其在承受极大压力下可改变形状(即流动),却几乎不能承受剪切力。地震之前沙层所承受的外力全部由砂骨架所承担,砂层是稳定的。强地震发生时,地震引起的剪切力促使砂粒滑移而改变排列状态。在饱和砂层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应力由砂骨架传递至水,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当全部应力传递至孔隙水后,超孔隙水压力等于饱和沙所承受的总应力,在完全水平的砂层中便产生了液化作用,这时砂本身的重量也添加到水中,砂和水浑然一体形成悬液,从而形成液化沉积物流。地震时产生的喷水冒沙现象及一系列沙层中软沉积物卷曲变形等构造都是液化作用的结果[4~9]。未固结的碳酸盐岩层由碳酸盐沙(颗粒)与水组成,其液化机理与现代砂土的液化相仿[5~6]。
图1 广西凌云中二叠统灰岩墙素描及成因解释
当中二叠世强地震发生时,泥盆纪灰岩早已固结成岩,受地震影响产生脆性变形,形成裂隙及断层;而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尚处于软沉积物状态,地震时随即发生液化(图1-中图)。茅口组软沉积物的液化不是层内某些纹层或薄层的液化,而是整个层的液化,形成液化沉积物流。它是在二叠纪当时的构造环境——南方大陆大规模裂解、玄武岩大面积爆发时极强的地震时形成的,是现代与历史地震未曾经历的强液化作用。移动的液化沉积物流借助上覆巨厚的茅口组沉积物压力而贯入下伏上泥盆统灰岩的裂隙中。桂西北茅口组软沉积物厚度达400~500m,由不同岩性组成,液化沉积物流向下移动贯入上泥盆统灰岩时应是从茅口组底层向上层依次贯入的,因而形成茅口组岩墙内部不同岩性之间的直立界面(条带构造),可称为液化沉积物流动层。图1可作为沉积灰岩墙地震成因的解释。茅口组灰岩墙中虽然承受由上覆沉积物重力引起的压应力(σ1),但由于受到已固结泥盆系灰岩的限制仍然保持直立,由于伸展作用,在岩墙的侧方产生张应力(σ3)(图1-下图空心箭头所示),正是这种张应力不断使泥盆系灰岩中裂隙扩大,为新的液化沉积物流的贯入创造了条件。
3构造意义——Pangaea裂解的响应?
中二叠世茅口期地震形成的沉积灰岩墙与川、滇、黔三省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为同一时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被看做是特提斯打开的先声[10]、扬子地台板内裂解的标志,也是全球超大陆(Pangaea)裂解的响应。在这一裂解过程中,除火山喷发外(峨眉山玄武岩),必然伴随着强地震(板内地震)。我们有理由将茅口组灰岩墙及其主导诱因——板内地震事件作为Pangaea裂解的响应。板内强地震是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伴随的地震灾变事件[11],板内古地震与地震带应当成为超大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广西碳酸盐台地上的沉积灰岩墙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地质信息,值得进一步从地层、沉积、古地理、灾变事件及全球构造角度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853
[2]宋天锐.关于沉积岩地层中的古地震信息[A].见:天文地质学进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95~104
[3]Song Tianrui.A Probable earthquake-tsunami sequence in Precambrian carbonate strata of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J].Kexue Tongbao,1988,33(13):1121~1124
[4]刘颖,谢君斐.沙土震动液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4.1~327
[5]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等.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J].地质学报,1994,68(1):16~34
[6]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等.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73
[7]Plaziat J C and Philobbos E.Seismic deformation(Seismites)in the synriftsediments of the NW Red Sea(Egypt)[J].Bull.Soc.Geol.France,1990,8:419~439
[8]乔秀夫,高林志,彭阳,等.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1,31(11):911~918
[9]乔秀夫,高林志,彭阳.古郯庐带新元古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140
[10]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构造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50
[11]乔秀夫,高林志.华北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J].科学通报,1999,44(16):175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