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西北大学水文地质

西北大学水文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06 15:00:57

『壹』 我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硕士,回安徽老家上班

安庆的326,合肥的327、物探院、地调院,芜湖的水文地质大队。就城市而言,其他可以不必考虑。具体你可以电话咨询。

『贰』 想知道: 各位大侠: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在水文地质方面那个好(研究生那个学校开的课相对好一点)

我是长安大学环工学院的,我们学院的水文还是比较好的,有一个院士,是自己专学校培养的,不是外属聘的。给你看下简介: 学院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拥有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地质、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地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应用化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西北大学只有地质专业,没有水文专业。

『叁』 西北大学的地质工程怎么样住宿真的很差吗我要详细信息

兄弟,我去过复试现场。给你说说现实情况,很多人去了那个学校,连复试都不想参加就想走了,住宿条件那个不是一般的差,导师也不给力。
首先说下住宿条件,研究生还4个人住,寝室没有厕所,没有洗漱台,只有一层楼有个公用的洗漱和厕所,木头门。师兄还给我说是最好的寝室,我当时那个无语。
这个不说了,说说导师吧。
地质工程师资状况来说,一共4个导师,还有一个是挂名。也就是一共3个人,王老板做工程的,谢老板研究黄土,还有一个研究水文,感觉不行。你到他们学校才知道,西大地质出名是因为地质理学出名,而不是工学,因为唯一的院士就是带构造地质学的,而作为工学的地质工程来说,呵呵,我就不说了啊。
再说说考试,复试。考试难度不大,但是对数学要求很高,复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数学考了对少分,还有一个是秦皇岛地质地层描述(本科专门学地质的,都会去秦皇岛实习的)。从以前考试的题来看,全是机械记忆,你记忆力好就行。但是今年领导换了,再加上以前招的过分注重死记硬背,招生的质量不行。校领导今年要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11年复试已经改革了,12年会改考试科目,不会考《地球科学概论》了,据说会换成 《工程力学分析》和《土壤学》。

跨专业的就不要考了,因为地质工程一共三个导师,有两个(王家鼎,谢碗丽)会排外的,特别是王家鼎,根本不收跨专业的,原因和简单,王老板和谢老板有很多项目,他们愿意找本专业的,一上来专业对口,就可以为他做项目,而不是你啥也不会,辛辛苦苦辅导你三年,你就又毕业了。而且西大本科生学地质的知识学的非常扎实,在复试的时候,认岩石,即使几百种,分的清清楚楚。跨专业的完全没有可比性。(11年王家鼎可能会收这3个人,两个是本校保研的,另外一个是山东科技大学的,都是本科学地质的)
上面说的只针对地质工程和工学,但是平心而论,西大的地质理学真不错,导师牛,有个院士,学生也牛,11年就有3个考400分以上考西大地质理学。
如果真想考地质工程,长安大学和成都理工都比西大的好(师兄的原话)。

『肆』 西北大学法学考研科目

好像没有这专业吧

http://www.xdyjs.com/yjszb/05sscksm.HTML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参 考 书 目
214日语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上、下册),中级(上册)
215法语 《简明法语教程》,商务印书馆出版,孙辉主编;《新大学法语》,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志清主编
216德语 《新概念德语》,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德语300小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10世界政治与经济(含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景治;《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程毅等主编;《国际政治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新宁主编
311教育管理学 《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志宏,冯大鸣
312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彭聃龄
313管理学(含管理思想史) 《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周三多;《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雷恩
314经济学(含宏观、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
315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吴慰慈,董炎编著;《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徐引篪,霍国庆著
318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著;《文学概论新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张孝评著
319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叶蜚声、徐通锵;《普通语言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伍铁平
320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
321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少康著
322传播史论一 《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郑超然等编;《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李良荣著
323传播史论二 《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著;《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建明著;《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陈培爱编
324综合英语 《高级英语》,商务印书馆,张汉熙主编;《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林承璋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永涛主编;《英语写作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丁往道主编
325中国古代史(二)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绍侯主编
326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宋迪生
327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王恩涌、赵荣等著
328世界通史 《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
32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肖前、李秀林主编
330科学技术史 《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国盛
335中共党史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主编
336社会学概论 《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吴增基著
337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赵济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任美锷
338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张岂之主编
339国际关系概论 《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时可参阅《国际政治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新宁主编
340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陈传璋等编
341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程守珠等编
342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翟中和等编
343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付献彩等编;《结构化学基础》(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公度、段连运编
34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
345植物生物学 《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杨继等编
346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许崇仁等编
347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编
348中药学 《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雷载权编 ;《中药学学习指导》,上海科技出版社,雷载权编
349生态学 《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博编
350普通地质学 包含内容见地质系网页,http://www.geo-nwu.cn,
351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 《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王宏建;《中国美术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屈健主编;《外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院《外国美术史》编写组
352中国古代史(一)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绍侯主编
353影视概论 《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著;《电影解读与评论》,太白文艺出版社,张阿利著;《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丽主编
401中外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徐大同主编
402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靳希斌
403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量 《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朱滢;《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郑日昌
404政治学与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豪才;《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浦劬
405社会学(含社会调查与方法) 《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406图书馆管理 《现代图书馆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徐建华编著
407经济学(含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方版),陕西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部分2002年版,社会主义部分2003年版;《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
408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亚钧
409管理学 《管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樊耘、李随成、齐捧虎
410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含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思想史) 《政治经济学》(北方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走向富强的前年追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韦苇;《中国历代经济管理与发展思想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何炼成
414文艺理论专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少康;《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胡经之
415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
416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胡玉树
417古代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郭锡良
418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 或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等
41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洪子诚
420创意素描、色彩与图形 《岳钰非洲写生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岳钰
421创意素描、色彩、速写 《岳钰非洲写生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岳钰
422素描、白描花卉写生、书法 《岳钰非洲写生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岳钰
423影视理论专题 《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著
424新闻业务 《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蓝鸿文;《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周胜等;《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张子让;《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胡文龙等著
425传播业务 《现代广告通论》,中国物价出版社,丁俊杰著;《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美)保罗·M·莱斯特著
426英美文学 《英国文学新编》(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郭群英主编;《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罗经国编注;《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吴定柏编著;《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常耀信主编
427英汉、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学英译汉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王治奎主编;《大学汉译英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王治奎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宏薇主编;《英汉互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冯庆华主编
428英语语言学与教学 《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胡壮麟主编;《语言教学的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主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戴伟栋等主编
429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宏彦;《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之恒;《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于海光等
430中国考古学概论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宏彦;《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之恒;《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于海光等
431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成都科技大学编
432历史文选 《古代汉语》上、中两册,天津人民出版社,郭锡良主编
433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陈振江、汪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何泌
434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吴于堇、齐世荣主编
435西方哲学(以西方古典哲学为主) 《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苗力田、李毓章著
436科学技术哲学 《自然辩证法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申仲英主编
4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吴伯麟
438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宋林飞著
439中国近现代史(二)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最新版出版社,李侃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王桧林主编
440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6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岂之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西方哲学史》(增定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梯利著
441宗教学基本原理 《宗教学原理》(第一至九章为主),宗教文化出版社,陈麟书、陈霞主编
442中东近现代史 《阿拉伯国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树智主编
443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数学系
444科技期刊史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姚远
445数学史 《数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文林编
447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陕西科技出版社,张纪岳
448固体物理学 《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方俊鑫
449激光原理 《激光原理》,陕西科技出版社,田来科
450光学 《光学》,西北大学出版社,张振杰
451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王毓岩主编
452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武汉大学等校编
453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主编;《仪器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明华编
454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胡宏纹等编
455经济地理学原理 《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教材),李小健等
456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主编
457生态学 《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博主编
458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教材),许学强等;《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德华主编
459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 《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教材),李小健等;《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教材),崔功豪等
460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汤国安、赵牡丹
461遥感导论 《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等
462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唐泽圣等
463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年版,同济大学董鉴泓主编;《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同济大学沈玉麟主编
464环境科学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等编著;《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左玉辉等编著
465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蒋展鹏等编著
466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藩瑞炽等编
467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儒泳编
468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陈守良编
469遗传学 《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祖洞编
470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新生等编
471电子线路(含模拟、数字)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诗白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闫石编
472半导体物理学 《半导体物理学》(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刘恩科等编
47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王永山等编
474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大正主编
475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白中英编;《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沈美明编
476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著;《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耿国华编
477化工容器设计 《化工容器设计》(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志文主编
478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阎康平
479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陈敏恒等编
480专业综合(微生物学含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主编;《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王毓岩主编
481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鸿宾著
48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罗纪盛等
483沉积岩石学 《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曾允孚编
484矿床学 《矿床学》,地质出版社,袁见齐编
485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赵伦山编
486岩浆岩石学 《岩浆岩石学》,地质出版社,邱家骧编
488结晶学与矿物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编
490石油地球物理测井 《油矿地球物理测井》,地质出版社,杜奉屏编
492地震资料解释 《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495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朱志澄编
497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地质出版社,罗蛰谭编
805地史学 《地史学教程》,地质出版社,刘本培编
808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编
809中国区域地质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杨淼楠编
812地球物理基础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曾融生主编
814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质出版社,丁绪荣编;《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版社,丁绪荣编
820地质统计学 《矿床统计预测及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冶金工业出版社,侯景儒编
821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陕西人民出版社,王家鼎
822土力学地基基础 《土力学地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希哲
823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王大纯等;《专门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房佩贤等
824水资源勘察与评价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出版社,徐恒力等编著
825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李俊亭、王愈吉
827影视产业化管理 《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丽主编
828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吴殿廷等

『伍』 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排名前2名的大学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以下是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排名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中国地质大学 A+
2 中国石油大学 A+
3 中国矿业大学 A-
4 吉林大学 B+
5 中南大学 B+
6 成都理工大学 B+
7 长安大学 B+
8 同济大学 B
9 南京大学 B
10 西南石油大学 B
11 西北大学 B
12 东北石油大学 B-
13 河海大学 B-
14 山东科技大学 B-
15 长江大学 B-
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C+
17 河南理工大学 C+
18 西南交通大学 C+
19 西安科技大学 C+
20 东华理工大学 C
21 桂林理工大学 C
22 昆明理工大学 C
23 太原理工大学 C-
24 东北大学 C-
25 安徽理工大学 C-
26 中国海洋大学 C-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以原二级学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为主体,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本工程领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油气及固体矿产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在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陆』 跨专业考西北大学自然地理科学专业研究生

虽然我不是西北大抄学的,但我本科是地理科学,而且现在在学地理系统概论,这门学科很复杂,设计到ARCMAP制图等等,上课几乎天天在机房,如果没有经过这方面的洗礼,真的很难选这方面的研究生,如果真心喜欢地理,考研的地理分大方向,一是自然地理,就是深化水文。气象、土壤、植物等学科。二是人文地理,只要有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3S技术细化等。三就地理教育类,主要和教育挂钩的中学地理教育。而且地理在大学属于理科学科,考研出了教育类之外都是要考数学3的,跨专业真诚建议你,考自然或者人文类,除了3S类专业,你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柒』 水文地质旋回

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为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培养同学们独立分析地球科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地构造理论和术语,本节将扼要介绍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的理论,要求同学们对各学派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课时:2学时

授课内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四、断块构造学说
五、地洼说
重点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非常复杂并很难解决的问题,有些解释在学生目前知识条件下较难理解,可用模拟实验及折纸演示说明。

教学方法

用多媒体以讲授为主,结合适当课堂讨论及演示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 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 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内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张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正是这2000多名专修科大学生后来成了我国石油工业和矿产地质的生力军。但由于编写新教材过度劳累,而得了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张伯声教授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在抗美援朝期间,他送子参军,并捐献出全部积蓄购买飞机大炮,对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很大作用。他在生活十分上节约俭朴,一贯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学生却关心备至,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一些生活十分困难的学生。他总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认真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而又不被这些思想所束缚,总是教育学生要结合中国国情,自力更生,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他师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直至生命危垂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培养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用毕生心血浇灌中华地质苗圃,亲手为祖国培养出数千名地质英才。由于他在教育事业工作中的显著成绩,1989年被国家教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张伯声教授是一位人民公认的、当之无愧的杰出教育家。
张伯声院士还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理论联系实际,刻苦钻研,思维敏捷,在地质科学的诸多领域中有所发现,卓有创造、成果累累。由于他在大巴山区对“汉南花岗岩”的认真工作,为确立“汉南地块”奠定了基础;他在嵩山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太古与元古地层间的不整合界面—“嵩阳运动”界面;他发现了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线”,为黄土“水积说”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他在区域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地震震中的等间距跳迁和地震带的干涉等方面的创见,对我国地震地质学界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中条山前寒武纪构造特征的研究,使50年代中国地质界对中条山旷日持久的争论得以圆满解决。在矿产地质方面,他早在建国之初就积极响应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召唤,参加了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并担任顾问。由于他和冯景兰教授以及考察团全体成员的努力,先后发现了巩县小关铝矿和平顶山煤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张伯声院士在地质学领域最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在70年代初期我国台湾省出版的网络全书性巨著《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将该学说作为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的首席观点予以收录。70年代后期,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会会议期间,波浪镶嵌学说已被公认为我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80年代至90年代初,他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又把学说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应用该学说的理论,无论在指导找矿或研究地震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明显成绩。
张伯声院士一生撰写的地质学术论著、译著等共90 余篇(本)。由于他在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60年代初曾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8年又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先进个人和科研项目奖,他所领导的两个科研项目在1979年和1984年分别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张伯声院士是一位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士,是一位人们所崇敬和爱戴的科学家。
(二)“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简介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张伯声教授创立的一种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理论学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 年。当时主要阐明的问题是,相邻二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都以它们之间的活动带为支点带,互作天平式摆动,并相应地引起支点带本身与之同时做激烈的波状运动。1963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地壳是由不同级别的激烈运动的活动带与不同级别的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级套一级的镶嵌构造。并把相邻二地块的天平式摆动在空间上扩大范围来统一考虑,引伸出地块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后,经过张伯声教授等不断地研究,逐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目前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有别于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提起过的地壳的镶嵌构造。他们只是认为地壳的某些部分像一层“巨大的角砾”,杂乱无章地镶嵌在一起。而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则认为地壳的镶嵌是有规律的,其空间展布、运动变化都好象是几个系统的波浪的相互交织。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在理论兼收并蓄了“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身的运动探讨了波浪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赋于“地球四面体理论”以新的含义。它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使地表产生四个地壳波浪系统。它们各自不停的传播及相互交织,形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地球由于脉动所派生的自转速度的变化,又加剧或减弱了一些方向的地壳波浪,并可在上述波浪镶嵌构造网上叠加一些其他构造形象。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就是地球以收缩为主要趋势的脉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自转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综合效应。
该学说以地壳波浪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蚕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来形象地说明地壳各大小块体的运动是以水平方向传递为主,但“漂而不远,移而不乱”。它有别于“板块构造说”所认为的地壳几大板块在地幔上作远距离漂移的看法。而且波浪状镶嵌构造是由于不同系统的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级级相套的地壳块体的镶嵌构造,这也有别于有限数量的岩石圈板块(图9-6,9-7,9-8,9-9,9-10,9-11)。

图9-8 显微镜下绢云母镶嵌格局

图9-9 显微镜下黑云母波状消光

图9-10 显微镜下变形纹呈镶嵌特征

图9-11 显微镜下位错呈镶嵌特征
在中国,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向构造网络之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斜向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的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一个地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另一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地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质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布,或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个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产;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成因金属矿都较有利。波浪状镶嵌构造也同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强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动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以沿北东向活动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二、地质力学简介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在研究我国和东亚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建的地质科学中的一门边缘学科。李四光教授曾形象化地讲过“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
地壳的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断层等各种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构造行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壳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矿物的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等。它们是地壳、岩体在应力作用下永久变形形成的踪迹。
在野外工作中,为了描述构造形迹的特征和它在空间上的方位,往往采取这些构造形迹上的一个面(平面或曲面)来表示该构造的形迹,这种面称为结构面。按各种构造形迹所反映的力学性质,可将结构面分为下列几种:
(1)压性结构面:由挤压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挤压面,如褶皱轴面、逆断层或逆掩断层、片理面及一部分劈理面。
(2)张性结构面:主要是由引张拉伸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张裂面,如部分正断层面、张裂隙面、张节理面。
(3)扭性结构面:主要是由扭动力形成的结构面,简称扭裂面,如平移断层、扭裂隙、X型节理等。
(4)压性兼扭性结构面:简称压扭性结构面,如一部分斜冲断层。
(5)张性兼扭性结构面:简称张扭性结构面,如一部分上盘斜落的正断层。
在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又常夹有构造形迹相对微弱的地块或岩块。如果它们是同时期经过一次构造运动或按同一方式经过几次运动产生的,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的类型繁多,按它们形成的地应力分析,可概括为三类: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各种扭动构造体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向构造体系,或称东西复杂构造带。在大陆壳上突出的表现为横亘东西的隆起山岭,往往出现在一定纬度上,它的规模很大,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它主要是受南北向挤压力而产生的。它的主体是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或压性断裂构成的,同时还有与它垂直的张性断裂和与它斜交的两组扭性断裂。这一系列东西复杂构造体系,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发展过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样的综合形态,但却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造体系以及组成它的主要褶皱和断裂,大致都是东西走向的。在中纬度地区比较集中,它在大陆上断续延伸长达几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存在的踪迹。
它的发展历史很长,经历了反复多次的地壳运动,一般常伴随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岩带分布。所以对各种矿产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从我国大地构造轮廓来看,有三条明显呈东西向的山脉,形成三条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由北往南是: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强烈构造带,又称南北向构造体系。其规模不等,性质也不尽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伴生的张性、扭性断裂构成。在我国最为显著的南北向构造带出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贡山为主体,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该带在地理上称为横断山脉。自西向东并列有高黎贡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强烈褶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组成。
在我国境内的其它地方,还有一些不太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在北方如贺兰山区南北走向的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形脊柱相复合;在南方,四川东南至贵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皱群出现。此外,还有一些经向构造体系,有的是呈零星分布,有的与“山”字型构造的脊柱相复合。
扭动构造体系
上述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反应了经向或纬向的水平挤压或引张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构造体系,也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个基本方向。但是,由于地壳组成的物质的不均一性,而使沿着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便形成各种扭动形式的构造体系。
扭动构造体系的形式很多,根据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为直线扭动和曲线扭动,前者一般称为扭动构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构造;后者一般称为旋扭构造或旋卷构造,如帚状构造等。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前面所说的东西向或南北向水平应力,是由于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转速度改变时所引起的离心力(一种是南北向的,一种是东西向的)产生的结果。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就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切应力,使地壳产生运动。切应力在赤道上为最大(因为地球转速最大),两极为最小(地球转速等于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现巨型张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构造。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刚体,当自转角速度变快时,它的扁度就要变大,地球表层— 地壳物质就向赤道拥挤,中纬度地带受挤压最强,于是就出现大规模的纬向(横向)构造带。同时,在纬向切应力方面,当自转加速度变快时,就使地壳中的结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质,因跟不上转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队,犹如车速急增时,乘客后仰一样。这就使部分地壳相对地向西滑动,如美洲大陆相对于欧非大陆落后,便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大西洋;美洲大陆西缘遇着太平洋底硅镁层的阻挡,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挤压带—纵向大山脉,伴生的山字型弧顶也向西凸出。
三、“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简介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即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理论,是黄汲清教授于一九四五年提出来的。该学说是在地槽发展单旋回观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单旋回,是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提出来的地槽褶皱带发展的模式。他认为,地槽发展初期以下沉为主,有大量蛇绿岩出现;以后地槽型沉积褶皱成山,与此同时有大量花岗岩侵入,随后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侵入体;最后褶皱带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有玄武岩喷溢。这就是有名的地槽发展单旋回的基本观点。
一九四五年黄氏指出,地槽的发展不是单旋回而是多旋回的。黄氏分析研究了我国大量资料,并结合世界上其它地槽褶皱带的实际资料,不断阐述了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加里东、早华力西、中华力西和晚华力西四个旋回,每一个旋回都有基性岩出现和强烈的褶皱运动、花岗岩侵入和安山岩喷发。更重要的是每一旋回都具有它独特的内生矿床组合,如哈萨克斯坦地槽,早期以金矿为主,中期金矿减少,晚期则钨锡矿特别重要。
结合地球物理资料,他认为深断裂也是多旋回活动,并把深断裂按深度进行分类:硅铝层断裂、硅镁层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见表9-1)。
表9-1 深断裂分类简表
名称 深度 举例
世界上 我国
壳断裂
硅铝层断裂 切穿硅铝层,但并不明显地进入硅镁层 甚多 邵武河源深断裂
硅镁层断裂 切穿整个地壳,但不明显地进入上地幔 甚多 沧州深断裂
超壳断裂
岩石圈断裂 切穿岩石圈,但不明显地进入软流圈 东非裂谷 郯城庐江深断裂
超岩石圈断裂 切穿岩石圈,并深入软流圈 西太平洋岛弧带 雅鲁藏布江深断裂
一九五四年,他提出,自中生代以来,亚洲出现了三种不同构造的格局:古亚洲型、太平洋型、特提斯喜马拉雅型。以后他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又进一步提出了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是比较稳定的地区;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中生代构造运动特别突出,并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岩喷发和花岗岩侵入,这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结果;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别发达,它使喜马拉雅升起成为高山,青藏地区隆起为4500m—5000m的广大高原,这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继而碰撞亚洲大陆的结果。
他认为板块运动是长期的、多旋回发展的,如澳大利亚的塔斯满地槽,就是由六个褶皱旋回组成的。它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向澳大利亚六次俯冲的结果。每次俯冲都产生了蛇绿岩套、褶皱运动、花岗岩侵入和安山岩喷发;而深海沟(即俯冲带)就随着褶皱运动由陆地向大洋方向迁移,这叫多旋回向洋迁移运动。西南日本地槽褶皱带的向洋迁移运动也十分明显,那里发生了五个褶皱旋回,每一次板块俯冲结束之后,地槽即向东、向太平洋方向迁移。在中国,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地槽褶皱带的向洋迁移运动同样十分明显。
该学说认为,板块运动说与多旋回构造运动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过程中,把这两种学说密切结合起来,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四、“断块构造”学说简介
断块构造学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等,继承与发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思想,吸取了“地槽地台说”、“板块说”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与综合我国及世界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断块说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运用地质力学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球的构造形成与形变进行辨证分析,将构造旋回的划分与构造形成、形变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地壳的形变,一般是从褶皱到断裂;但一经产生断裂,它便对以后的变形起决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断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皱,第二期的褶皱改造第一期的形变,也就是基底控制盖层,盖层改造基底,所以断块学说,侧重于研究断裂的形成与发展。
该学说认为,地壳形变主要取决于力和介质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应力的集中与释放往往发生在介质的不均一处。由于受力方式、边界条件以及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断裂常以不同型式组成“X” 型、“Y”型等断裂体系,可表现为拉张、挤压、剪切、剪切—挤压,以及层间滑动等不同活动方式。按不同深度,断裂可划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四级。同样,被各种断裂网格所切割成的断块,也相应地划分为四级。随着深度及温度压力的增加,褶皱与断裂具分层性,这种分层性与地球各圈层之间,“软”、“硬”层之间的层间滑动有关。构造层划分要考虑形成与形变两个方面,从形成到形变是构造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旋回。每一个构造旋回的形成控制该旋回的形变,而前一构造旋回的形变又控制下一旋回的形成,所以基底断裂构造常可控制盖层的构造发育。在区域应力场的演化中,压、张、剪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地区挤压,相邻地区必然拉伸,反之亦然。同样一个时期挤压,必然在另一时期拉张,反之亦然。挤压区常以水平运动为主,拉张区常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个运动的两种方式,何者为主,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由于断块学说吸取了有关大地构造学说的优点,使许多疑难问题从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解释,因此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重视,并已在石油、铁矿、地震地质、水文工程等项生产实践中收到一些实际效果。
五、地洼学说简介
地洼学说是中南矿冶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院士所倡导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自一八五九年以来,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先出现活动区— 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区—地台区。一九五六年,陈氏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运动,叫散聚交替说,它与板块构造活动有关。
该学说认为,地洼阶段是一个重要成矿期,其特点是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矿床;汞、氟、金刚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钨、85%以上的钼、50%的锡、40%的铜产于中、新生代;金刚石以中生代为产出的高峰期。
地洼盆地中也产生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石膏、盐,以及沉积铜、铀、铁等矿。其矿床特点常以小面积内可以集中大储量著称。
该学说还认为,地洼区常可继承先成的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矿床叠加,其成矿作用又可将先成矿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矿床或使先成地层中分散的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工业矿床。
因此,在地洼区内矿产综合多样,且常见大而富的多因复成矿床。 由于地壳演化新阶段具有如此的成矿作用,因此引起国内外成矿学者的高度重视。有人把第三构造类型与板块构造并列为决定当代地质学家发展的新学说。
本节小结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由我校张伯声院士创立。该学说认为,全球由不同级别的构造活动带分开,又被其镶嵌组成级级相套的镶嵌图案。地壳运动无不采取波浪运动形式。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指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理论,是黄汲清教授1945年提出来的。
“断块构造”学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创立。该学说认为,地壳的形变,一般是从褶皱到断裂,但一经产生断裂便对以后的变形起决定性作用。
“地洼说”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院士所创立。他认为,大陆地壳的发展由地槽—地台—地洼。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是地台,也与地槽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故称地洼。

思考题

『捌』 世界大学地质学专业排名

排名 大学 星级 学校数
1 中国地质大学 5★

2 中南大学 5★ 65
3 中国矿业大学 5★ 65
4 吉林大学 4★ 65
5 长安大学 4★ 65
6 南京大学 4★ 65
7 山东科技大学 4★ 65
8 成都理工大学 4★ 65
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4★ 65
10 长江大学 4★ 65
11 昆明理工大学 4★ 65
12 西南交通大学 4★ 65
13 西北大学 4★ 65
14 石家庄经济学院 3★ 65
15 河南理工大学 3★ 65
16 东北石油大学 3★ 65
17 太原理工大学 3★ 65
1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3★ 65
19 西安科技大学 3★ 65
20 桂林理工大学 3★ 65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所谓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玖』 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哪个学校地质工程好我是考研的,希望详细分析一下

长安大学吧,长安大学毕竟有老西安地质学院留下的根基,就像三楼四楼专五楼说的一样,首先你要分清属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其次既然来网络知道询问,就不要单纯看二楼说的排名,长安大学就从来没有被排进前100,但是他仍然有很多强势专业,甚至有的强势专业还不被人所知!他的路桥和公路交通、国土资源等专业都是他的特色专业,关于资源学院的师资力量四楼和五楼都已经替我说了,只能说你要考的专业,长安大学不比西北大学差!再给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排名不高在考研竞争中对你来说也是有好处的,每年报的人不多,上国家线基本上就能来。从就业来看,资源学院的本科生上双选会的都是差的,资源学院是长安大学每年签的最早的学院之一,双选会不到基本上就签完了他们,研究生学历更不在话下了!一个专业不比西北大学差但考研竞争压力要比西北大学小且就业形势也不比西北大学差的学校你焉能不选?

『拾』 西北大学考研的《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版,汪新文编,,1999年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与地质出版社的区别

地质出版社的《地球科学概论》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地球科专学的入门教材,较详细地属介绍了有关地球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地球科学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地学、天文地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的含义,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外部与内部圈层特征,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等。
中国地质出版社的《地球科学概论》我没找到,但从图书馆的资源来看,地质出版社的这本属于地球概论的创始者,我在地大的相关精品课程中看了,他们参考的是另一本属,也是地质出版社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