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b
『壹』 哪些本科高校开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共54所
以省份首字母排名如下: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版
安徽理工大权学
宿州学院
皖江工学院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重庆:
西南大学(于2018年停招)
广东:
中山大学(于2017年停招)
南方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城建学院
湖北:
武汉大学
长江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三峡大学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扬州大学
江西: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农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陕西:
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天津:
天津农学院
西藏:
西藏大学
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浙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贰』 东北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好吗
东北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情况较好。该专业在全国排名不高,因为开设该专业的211学校有19 所,985学校13 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区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普遍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目前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这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38 所,其中211学校19 所,985学校13 所,这也从侧面说明水文水资源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分量以及社会对水文水资源问题的关注。
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叁』 东北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啊
东大工科专业就业大都90%以上,像采矿(东大以采金属为主)工程师,矿物加工工程师等就业一直都100%,工资也高,当矿老板那就跟山西煤老板似的,但此类专业就业环境稍艰苦。而其他如冶金,计算机,机械,电子,软件等就业不错,但因为开设此类专业高校很多,竞争激烈(冶金好些),每年很多计算机,机械的毕业生疲于应付招聘或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以下是一些教育部发布的东西:
此次公布的名单,“红牌”专业有20个,主要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有13个,是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也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有14个,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目前,英语、法学等一些热门专业处于饱和状态,不要指望在短期内能缓解。”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张大均教授在看到“红黄绿牌”专业名单时如是说。
“一些‘被亮红灯’的专业不是社会不需要,而是要求太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长王乐夫告诉记者,“法学、生物工程类等专业如果要对口就业,要么需要更高的学历,要么就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就业门槛高了自然就业更难。”同时,前几年这些专业的报考火爆同样也造成了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培养人员过多,最终影响了就业。
本科专业“红黄绿牌”名单
红牌专业(10个):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黄牌专业(8个):美术学、艺术设计、统计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
绿牌专业(9个):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高职专业“红黄绿牌”名单
红牌专业(10个):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黄牌专业(5个):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
绿牌专业(5个):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肆』 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排名前2名的大学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以下是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排名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1 中国地质大学 A+
2 中国石油大学 A+
3 中国矿业大学 A-
4 吉林大学 B+
5 中南大学 B+
6 成都理工大学 B+
7 长安大学 B+
8 同济大学 B
9 南京大学 B
10 西南石油大学 B
11 西北大学 B
12 东北石油大学 B-
13 河海大学 B-
14 山东科技大学 B-
15 长江大学 B-
1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C+
17 河南理工大学 C+
18 西南交通大学 C+
19 西安科技大学 C+
20 东华理工大学 C
21 桂林理工大学 C
22 昆明理工大学 C
23 太原理工大学 C-
24 东北大学 C-
25 安徽理工大学 C-
26 中国海洋大学 C-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以原二级学科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为主体,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本工程领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油气及固体矿产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在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伍』 东北农业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好不好
好
东北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情况较好。该专业在全国排名不高,因为开设该专业的211学校有19 所,985学校13 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区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普遍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目前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这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38 所,其中211学校19 所,985学校13 所,这也从侧面说明水文水资源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分量以及社会对水文水资源问题的关注。
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陆』 考研考地质学一般都有哪些学校,专业课都考什么!考数学吗!
考研考地质学的学校有: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地质学专业考研科目如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
或 614|普通地质学
④80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或 806|构造地质学
或 810|地球化学
或 811|矿物岩石学
或 813|古生物地史学
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
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6)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b扩展阅读:
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学专业
『柒』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973”项目启动会上为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09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1项、地质调查工作内容1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所属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安排的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项、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2项。获批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喜获科技部立项并启动,所长石建省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4500万元。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发旺(右一)、副所长张永波(左一)
2009年,水环所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荣获首届全国地源热泵行业评选活动“2009年度系统地质勘察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科研人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张发旺、张翼龙、王贵玲、陈宗宇、张光辉、张永波、刘少玉等。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
中国地下水系统划分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张兆吉,主要参加人员包括费宇红、钱永、李亚松、王昭、陈京生、张凤娥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采样和测试技术的详尽研究,研制了采样设备,建立了有机污染分析测试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区14万km2开展的1:25万和对重点地下水污染区开展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Ⅲ类)占36.49%,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Ⅳ类)占24.25%,有39.26%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检出指标多、超标少;②多为点状污染,分布广,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和重化工开发区及影响带范围内;③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野外现场测试水样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刘长礼研究员,参加人员有侯宏冰、张礼中、张云等。项目完成了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项目组查明152个城市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为78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49个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13个城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17个城市建筑地基适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为75个城市论证了后备地下水资源208处,为17个城市未来垃圾的填埋处置初选了26个场地,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各类图件共2168张。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
项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孙继朝研究员,主要成员有荆继红、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向小平等。项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编图内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编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阶梯”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计划项目和专题研究成果均被评审为优秀,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成员包括蔺文静、陈德华、刘志明、陈浩、张薇、杨会峰等。项目收集汇总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资料,修编了“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等图件,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及区划技术要求》及《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山区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方法,提出在全国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建议及工作部署。
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
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张翼龙教授级高工,主要成员包括刘海坤、赵华、杨会峰、叶浩、陈宗宇、张永波等。2009年开展了河套平原1:10万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测试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盐渍化、沙漠化及与地质环境相关的地方病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气带水盐运移试验场;对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河套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为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内蒙古毕克齐镇利用RAS—24浅震仪探测水文地质结构
黄河流域基岩区侵蚀成因及预测预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叶浩研究员。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程彦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娇、吴利杰、王强恒等。主要研究内容是砒砂岩的侵蚀机理。项目经过3年研究表明,粉红色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强,灰白—紫红色交错互层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弱;利用“3S”技术,对砒砂岩沟边线的蚀退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蚀不但与岩石的地层组合有关,而且与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松散程度有关;提出在现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应针对地表不同类型的覆盖沙进行重点治理,以减轻该地区岩土侵蚀的强度。
水岩作用模拟试验装置
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调查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张翠云研究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何泽、张胜、殷密英、李正红、马琳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该技术由微生物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等多个环节组成。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了28m深包气带土样和地下水样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取得了国内首批厚层包气带和地下水样微生物DNA数据,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污灌区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纯化结果
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杨会峰、陈德华、陈浩、张薇、范琦、刘志明、蔺文静、梁继运等。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和渗水试验)、水化学样品采集、同位素样品采集,工程测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精细刻画。详细研究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对各种图件的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优化,制定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编图技术要求。
项目组进行水位测量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
『捌』 第四部分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学普及SCILNTIFIC POPUEARIZATION
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以“世界地球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围绕服务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珍惜地球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多种方式宣传地学科技知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43个“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与《科技日报》联合开设“地球日走近地球”专栏,分别登徐绍载史理事长及四位专家的署名访谈文章
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徐绍史理事长在《科技日报》第一版发表专栏文章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8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到地质公园来阅读地球——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 姜建军
(《科技日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山公园:绿了荒山醉了游客——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0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地质灾害,要“防”也要“用”——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1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保护地下水“防”重于“治”——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
(《科技日报》2012年4月22日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更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举办地学科普电影专场活动
4月20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地质礼堂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电影专场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吴小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矿业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程爱国,以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土地学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展览路街道居民,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健康卫视等媒体记者,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倡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人们的社会风尚。钟自然总工程师在致辞中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就是提高大家对国土资源国情国策的关注和认识,倡导珍惜地球资源,提高忧患意识,让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让地质找矿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吴小林处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以“世界地球日”为活动载体,举办群众性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代表倡议,传承环保精神,弘扬科学理念,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领跑者。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社区居民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随后放映地学科普电影《危机在哪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在北京举办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4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纪念第43个“世界地球日”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科普宣传活动,共同呼吁“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副部长纳翔,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宝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连长云,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出席仪式。应邀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矿业报的媒体记者及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的师生代表等共1000余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学哲学研究分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环境学会、北京紫竹院公园等单位,结合工作特色和公众兴趣,在活动现场设置了主题展览,介绍我国资源概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宝玉石标本等有关实践及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找矿成果,普及有关地球科学知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出席活动并观看科普展板
李金发副局长、连长云副主任与朱立新秘书长观看展板
紫竹院公园领导观看科普展板
郝梓国专职副秘书长作讲解
活动现场
免费发放科普书籍
标本展示
现场知识问答
活动仪式上,主席台领导向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紫竹院公园团委代表赠送《环境的危机》、《认识能源》等科普书籍。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国土资源部“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
4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部分专家、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及中国地质大学在校学生共计20余人参加了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会场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杨文志部长应邀出席活动现场。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7月25日,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在吉林省长春市开营,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名优秀中小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夏令营活动。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营仪式上发表讲话,吉林大学韩晓峰副校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尹军副主席分别致欢迎辞,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开营式。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夏令营总营长 孟宪来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夏令营副总营长 朱立新
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夏令营副总营长 韩晓峰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尹军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郭文秀
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兴洲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专员、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孙英男
吉林省地质资料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宁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戴世和
吉林大学博物馆馆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地质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金利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赵志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忠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副总队长兼总工、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刘小楼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张文博
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张俊生
吉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产业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陈迹
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科技处处长、 吉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徐宏节
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高度重视本次夏令营,要求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筹备,精心组织,明确职责,保证安全,圆满完成夏令营的各项活动。中国地质学会认真筹划,周密安排,在吉林省地质学会、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组织了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实地考察和参观了大阳岔寒武一奥陶系界限层型剖面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池、大峡谷地下森林公园、十五道沟玄武岩大峡谷、杨靖宇烈士纪念馆、松花石艺术馆、中朝边境、伪皇宫、长春地质宫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全程陪同讲解,并就地学基础知识、古生物等相关内容做了专题科普讲座,辅导营员们撰写了地质小论文。营员们在饱览祖国壮丽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获得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地学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谊,接受了地质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锻炼。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开营仪式
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学习娱乐两不误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硕果累累的夏令营——闭营仪式
本次夏令营评选了优秀营员奖、优秀小论文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鼓励奖颁给了10岁及以下的小营员。闭营仪式上,营员们的文艺表演更是精彩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夏令营活动应急预案、活动手册、《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纪实》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新闻、凤凰网、《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参加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活动
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质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5月12日,中国地质学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一要求,在北京市莲花池公园围绕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注重结合当前地学热点问题,采取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包括应急包展示及讲解、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地质灾害知识问答及地质标本的展示等,并制作了11块有关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的展板供公众参观学习。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首次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科普产品博览会
设立地质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大展台
11月23—25日,中国地质学会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政府共同主办,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芜湖市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徐延豪出席并参加了展会有关活动。
中国地质学会领导委派学会秘书处专人负责,结合当前地学热点,设立了宝玉石咨询与鉴定、家庭应急设备展示和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三个展台;制作了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和宝玉石宣传展板,地质灾害家庭应急宣传折页及我国世界地质公园DVD宣传光盘;购置了灾害家庭应急设备和科普书籍等,并邀请地学专家向参观群众针对科普知识进行现场讲解。内容上更加突出科技服务民生、凸显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应用,展品亮点纷呈。
历时三天的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厂商、院校及全国学会1300余家,对外展示的科普产品达2万余件,观众110万余人次,中国地质学会在本次科普博览会上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政府和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科普活动亮点纷呈
中国地质学会积极调动和发挥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的自身优势,结合地学热点问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系列科普活动。
1.甘肃省地质学会——“世界地球日”大学生演讲比赛
2.安徽省地质学会——在广场设立大型科普宣传咨询点
3.湖南省地质学会——面向中学生作科普报告会
4.辽宁省地质学会——向小学生赠送科普图书
5.新疆地质学会——面向干部、群众、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6.四川省地质学会——第五届大学生“世界地球日”主题演讲大赛
7.洞穴专业委员会——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岩溶地质馆
8.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接待参观人员,讲解海洋地质知识
9.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世界地球日”地铁四号线展板宣传
10.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开展“翠华山地质科普行”活动
11.徐霞客研究分会——“第七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在徐霞客故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隆重开幕
12.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来自湖南省邵阳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的近500名参观者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玖』 东北有几所地质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也还可以,原来的阜新矿业学院;吉林大学就更不用说了,五大地院之一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水文地质学和矿床学不错。
『拾』 地理属于什么学科
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复杂版学科体系的总权称。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地球是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环境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系统地理包括两部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