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王昆
1.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知名校友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诞生了一大批对瑞士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等位诺贝尔奖得主,她的许多毕业生成为瑞士政商学界要人。
诺贝尔奖得主 1901 物理 威廉·伦琴 毕业生 1913 化学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教授 1915 化学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教授 1918 化学 弗里茨·哈伯 毕业生 1920 物理 夏尔·纪尧姆 毕业生 1921 物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毕业生及教授 1936 化学 彼得·德拜 教授 1938 化学 里夏德·库恩 教授 1939 化学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教授 1943 物理 奥托·施特恩 教师 1945 物理 沃尔夫冈·泡利 教授 1950 医学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毕业生 1952 物理 费利克斯·布洛赫 毕业生 1953 化学 赫尔曼·施陶丁格 教师 1975 化学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教授 1978 医学 沃纳·亚伯 毕业生 1986 物理 海因里希·罗雷尔 毕业生 1987 物理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毕业生 1987 物理 卡尔·米勒 毕业生 1991 化学 理查德·恩斯特 毕业生及教授 2002 化学 库尔特·维特里希 教授 其他杰出校友
沃纳·冯·布劳恩,毕业生。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
约翰·冯·诺伊曼,毕业生。数学家,对数学、物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曼洛顿·马克,毕业生。发明第一台净水设备,被称为净水设备之父,世界健康饮水标准制定者,被欧盟各国一致采纳并完善沿用至今。
格奥尔格·康托尔,毕业生。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
华人
周培源,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德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矿山机电领域著名专家和奠基者,历任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龙,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台湾企业家,曾兼任台湾大学教授。
吴启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智能控制专家,历任同济大学教授、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许靖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地质学家,历任该学院地球科学院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
李静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ETH的十大科学家
斯托多拉:历史上最早研究动态系统稳定性的科学家,他和另一个同校教授胡尔维茨在1892年找到了系统传输方程根的正负性和动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伦琴:X光的发现者,曾是ETH的副校长,他于1901年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
威尔斯台塔尔:发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获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1896年考入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几年后当他成了该校的教授时,还是一样的曲高和寡,没人听得懂他在讲什么。
理查德昆:发现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获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夫冈·泡利:揭露了原子中电子云的排列规律,发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奖。
理查德·欧内斯:发现核磁共振,获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尼克劳斯·沃思:发明了Pascal语言、Mola-2和Oberon,获1987年的图灵奖。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在1912发表的《潜意识心理学》是心理学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他被无数的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Jakob Ackeret:空气动力学的先锋,对超音速发动机和火箭成功研究。
2. 科学院 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54人)
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丁荣军 49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甘晓华 54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郭东明 52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7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唐长红 5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杨绍卿 70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
朱英富 7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志杰 48 空军装备研究院
段宝岩 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 文 55 北京大学
李天初 6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吕跃广 47 总参谋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吾守尔·斯拉木 70 新疆大学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祥宝 5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李言荣 49 电子科技大学
钱旭红 49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中南大学
谭天伟 47 北京化工大学
王海舟 71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徐惠彬 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李晓红 52 武汉大学
苏万华 70 天津大学
孙龙德 4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徐 銤 74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张玉卓 4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赵宪庚 5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5、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崔 恺 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龚晓南 67 浙江大学
李建成 46 武汉大学
刘加平 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缪昌文 54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超 53 河海大学
周绪红 55 兰州大学6、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段 宁 6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
瞿金平 54 华南理工大学
王如松 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谢剑平 5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7、农业学部(6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陈剑平 4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康绍忠 49 中国农业大学
李 坚 68 东北林业大学
吴孔明 47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 55 云南农业大学8、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丛 斌 54 河北医科大学
郎景和 7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沈祖尧 52 香港中文大学
王学浩 6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建国 5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于金明 53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詹启敏 5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9、工程管理学部(3人)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胡文瑞 6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赵晓哲 48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郑静晨 52 武警部队总医院10、外籍院士名单(略)
中国科学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51人)
1、数学物理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化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张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张学敏 47 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明杰 44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李 林 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赵玉沛 56 外科学(普通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
康 乐 52 昆虫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路生 46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江西农业大学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葛均波 48 心血管内科 复旦大学
4、地学部(10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万卫星 52 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石广玉 68 大气物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丛强 55 地表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学 厦门大学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5、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杨学军 48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郑建华 54 密码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金亚秋 64 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6、技术科学部(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郑 平 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赖远明 48 土木工程(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翟婉明 47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雒建斌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 清华大学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e65c30102dy3u.html
3. 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获奖名单
学校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博士生姓名北京大学数学贾晨北京大学数学代立云北京大学数学王少峰北京大学物理学刘永椿北京大学物理学孙兆茹北京大学物理学张甲举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王册明北京大学化学杨麦云北京大学化学侯绍聪北京大学化学谢然北京大学化学肖先金北京大学生物学纪玉锶北京大学生物学王刚北京大学生物学施慧北京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梁存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邓凯北京大学心理学张喜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丛治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张文北京大学历史学陈晓伟北京大学历史学张德明北京大学哲学杨洪源北京大学哲学李延军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谢娟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李灿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黄芊芊北京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张荣庆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杨雷静北京大学力学周健北京大学地理学王戎北京大学地理学王旭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黄昕北京大学生物学王维斌北京大学生物学周静怡北京大学生物学杭栋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韩启飞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王丽北京大学临床医学谢涵北京大学药学罗宜孝北京大学药学王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张乾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魏义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宋魏巍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詹新宇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姚东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艾翔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何安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杨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陈雷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毛畅果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曾毅中国人民大学数学马龙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宁静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赵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李辉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陈福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张文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陈欣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路向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杜磊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盛亦男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李肖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韩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袁焕鑫清华大学水利工程马宏博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余智勇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范丽丽清华大学光学工程曾召利清华大学机械工程李津津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孙欣尧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刘东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冯旭宁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周天睿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陈晓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沈玮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代季峰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邓涛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鞠生宏清华大学力学马寅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申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王文坦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赵永杰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戴升清华大学数学蔡钢清华大学物理学张金松清华大学物理学刘军伟清华大学物理学陈鹏程清华大学化学刘凯清华大学化学吴宇恩清华大学化学龙勇清华大学生物学马丹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张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罗杭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马特清华大学社会学喻丰清华大学法学蒋铃清华大学设计学刘派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张达清华大学生物学潘孝敬清华大学政治学杨原清华大学法学李浩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刘增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费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王金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费成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孟雪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赵小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兰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许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石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黄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王宗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殷建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李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林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王建锋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李克勇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王聪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贾甲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牟进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武玉伟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陈冰昆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秋汉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孙言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程虎虎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张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牛艳玲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赵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廖人宽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付宗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赵东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张清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王振忠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张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赵勐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何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刘磊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学林刚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蒋文晓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戴家武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起晓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张永芝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陈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李西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何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卫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夏明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林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刘全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陈安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张文涛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杨四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钱超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何敬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曹硕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任华忠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王成芳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夏灿玮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孙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代云容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李发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孟庆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朱国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赵旭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王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欧阳常青南开大学化学徐彬南开大学化学唐青南开大学化学张志君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李维尊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毛其淋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刘斌南开大学历史学杨豪南开大学政治学张翔南开大学生物学王怀民南开大学生物学边鑫南开大学工商管理谭有超南开大学数学王兴春南开大学统计学冯龙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李贞玉南开大学物理学娄凯南开大学物理学王槿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范飞南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孙宁南开大学哲学刘晋祎南开大学临床医学苏龙翔天津大学化学竺传乐天津大学化学许友天津大学力学杨绍琼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田文杰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高慧敏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罗文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康艳茹天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童来会天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于敦吉天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朱雷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刘勇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秦颖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王高辉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李诗纯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李奕帆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倩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道舒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易茜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武晓莉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冯琳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赵清春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宋金龙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刘立钊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周豪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张卫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任健康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徐琴琴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白芳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张胜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樊俊铃东北大学化学陈帅东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宁兆龙东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王慧敏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胡军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蔡志辉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曹宇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刘中秋东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王坤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宋克臣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李伟伟吉林大学哲学陈飞吉林大学法学张超汉吉林大学工商管理单标安吉林大学应用经济学赵宣凯吉林大学数学赵晓朋吉林大学物理学姜立伟吉林大学化学王传洗吉林大学化学刘轶吉林大学化学朱守俊吉林大学物理学李守瑞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魏成国吉林大学临床医学苗晓吉林大学兽医学顾敬敏吉林大学机械工程黄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郑佳红吉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王秀刚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徐彬彬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袁巍吉林大学地质学王枫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马国庆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田彦婷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徐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国峰楠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孙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耿雪松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杨振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吕云卓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陈海燕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彭庆宇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张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苑振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苏晓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孙鑫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朱旗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白久林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刘杰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张慧超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于耀光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祝青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陈硕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张磊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赵磊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梁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张伟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倪春军复旦大学历史学陈玮复旦大学哲学李主斌复旦大学政治学强舸复旦大学公共管理贺小林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高琳复旦大学数学郭垚复旦大学物理学郭聪复旦大学化学孔彪复旦大学化学张卡卡复旦大学化学仰志斌复旦大学生物学王传超复旦大学生物学杨辉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唐长兵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鲁海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琪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赵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陆晓慧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杜昕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刘卫仁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戚鹏复旦大学药学李剑峰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李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吴琳琳复旦大学临床医学李美燕同济大学化学王欢文同济大学数学陈浩同济大学物理学刘文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李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王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陈海兵同济大学建筑学周伊利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彭登峰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王志鹏同济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金雁敏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房玉江同济大学临床医学李海玲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李贵萍同济大学法学赵歆同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王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力学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何凤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瞿叶高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杨晓光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陈晓钢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王睿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傅洛伊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窦晓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郭兴梅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周雪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王美晓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任怀瑾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黄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董瑞蛟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王玉东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杨志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谷麟上海交通大学药学王汝冰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杨显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黄志敏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林锦骠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李勉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王吉林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张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汪明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陈思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詹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马德浩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刘心娟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李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刘运林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沈斌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张金中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戴建兵南京大学哲学代建鹏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王国俊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李伟军南京大学法学雷俊生南京大学政治学倪春纳南京大学社会学吴新慧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王学军南京大学历史学魏晓锴南京大学教育学钱小龙南京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宗乾进南京大学数学王林南京大学物理学陈伟南京大学物理学李林南京大学物理学顾铭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薛俊俊南京大学物理学孙宏祥南京大学化学陈小雨南京大学化学谢劲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苏冠勇南京大学天文学柳若愚南京大学大气科学诸葛小勇南京大学地质学杨水源南京大学生物学黄振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杨怡玲南京大学临床医学戚荣丰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史北祥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王晓佳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陈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宋良龙东南大学物理学马亮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朱斌东南大学电气工程臧海祥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赵金宝东南大学生物学胡雯东南大学临床医学彭新桂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王荣斌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吴志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段忠贤浙江大学数学胡思煌浙江大学物理学孙云蕾浙江大学化学许林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白小龙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王林涛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文伟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金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翁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徐海亮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吴晶军浙江大学力学李倩倩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胡挺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池清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章逸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王树森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徐斌浙江大学生物学朱律韵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陈再明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刘贺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张薇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傅鹰浙江大学药学陶蓉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蔡宏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周宗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芮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贺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徐来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陈洁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陈武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闫溢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卫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陈登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廖国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陶永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高新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冼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朱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夏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李亚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祝恒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孙加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曹雄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张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汪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黄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刘愉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范传刚厦门大学化学曹烁晖厦门大学化学徐桂良厦门大学化学吴选俊厦门大学化学郭文熹厦门大学化学彭军波厦门大学生物学陈艳厦门大学生物学李汉杰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杜川军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梁彦韬厦门大学数学吴国春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苏佳厦门大学理论经济学付才辉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蔡昌达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张文城厦门大学中国史刘婷玉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王营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崔春山东大学历史学刘涛山东大学数学宗高峰山东大学物理学马衍东山东大学化学代鹏程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许醒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徐菲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张俊杰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史志成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崔晓斌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李海涛山东大学基础医学张猛山东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周云平山东大学药学刘春喜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冯超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母伟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王涛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张伟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张晓娜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何超武汉大学应用经济学祁毓武汉大学法学袁康武汉大学法学郭少青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徐旭武汉大学公共管理殷宝明武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张豫鹏武汉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龙浩武汉大学化学张翠玲武汉大学化学武文博武汉大学化学秦四勇武汉大学生物学陈浩武汉大学口腔医学撒悦武汉大学水利工程蒋水华武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刘念武汉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黄志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聂勇伟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熊小东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黄旭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张云菲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张恒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陈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汪艳霞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靳小翠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刘海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王金霞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段东圣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雷蕾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布宁斌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刘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伽龙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罗亚莉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冯晓楠华中科技大学力学刘大彪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赵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邹丽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向小曦华中科技大学药学程彪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学王程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刘磊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邓玉萍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李雄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王纲金湖南大学力学冯慧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付建勤湖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康旭东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陈安伟湖南大学物理学许金友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瞿佰华湖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陈月皎中南大学物理学易早中南大学冶金工程阳海棠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孙翱魁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梁霄鹏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张理源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吴飞翔中南大学机械工程蒋日鹏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王中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邓江明中南大学力学武井祥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邓东平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周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张科中南大学矿业工程彭康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张毅中南大学生物学许晓娟中南大学基础医学赵璐晴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陈攀中南大学护理学叶曼中南大学临床医学廖洁月中山大学公共管理温明月中山大学中国史辜梦子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张倩中山大学应用经济学陈中飞中山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周少锐中山大学生物学刘徐兵中山大学物理学胡伟中山大学光学工程辛洪宝中山大学化学暴欣中山大学化学刘亦武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孔令军中山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郭东生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苏卓中山大学生物学赵强中山大学药学吴思涵中山大学口腔医学吴桐中山大学口腔医学刘中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郭小燕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杨雪娇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王德深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关伟盛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唐征海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赖志燚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林峰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余天佑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宇晖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魏嫣莹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姬小趁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刘华敏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刘勇军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曾自强四川大学哲学杨子路四川大学历史学马英杰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晏青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高宪春四川大学物理学陈军全四川大学数学卢明四川大学生物学陶向四川大学物理学郭静华四川大学化学蔡云飞四川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曾维才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刘壮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施奇武四川大学光学工程杜永兆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猛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伍颖颖四川大学生物学袁克非四川大学药学杨洋四川大学基础医学张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刘非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李华青重庆大学土木工程黄磊重庆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何辉超重庆大学物理学张虎林重庆大学数学周寿明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李林昊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柴林江重庆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张磊重庆大学应用经济学陶勇重庆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秦华锋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黄勇军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朱全江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唐海龙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吉彦达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刘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盛俊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李祥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赵梓源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宋渤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王长安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杨爱军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尹行天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沈超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骞雅楠西安交通大学力学龙建民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杨涛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韦玉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王治国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黄缘缘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唐学亮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永香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学罗成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学杨文婷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朱茜茜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韩亮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曲凯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董艳迎西安交通大学数学林绍波西安交通大学数学郗平西安交通大学数学贾纪腾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魏鹏飞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李璐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褚衍辉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雄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张海超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梁韵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周珍西北工业大学数学李斌龙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吴宏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陈瑞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学孙加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学邓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学徐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操信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王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王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孟江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成玉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学吴勇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王昕兰州大学地质学曹泊兰州大学中国史丛振兰州大学物理学刘作业兰州大学生物学孙旺盛兰州大学生物学王媛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王学军兰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吴巍炜兰州大学应用经济学咸春林兰州大学物理学杨科兰州大学物理学张俊丽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唐忠宝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胡荣荣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贺方彬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王雪竹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杨发庭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刘宇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武庆锋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刘灰礼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王旭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胡浩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王松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张柳燕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安然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孙征宇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张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李小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张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刘昌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杨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陆万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惠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刘宏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理论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经济学宋瑞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刘西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饶德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陈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于祥森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包学兵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张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孙良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杨跃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曾令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杨俊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秦军瑞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陈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程国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江天
4. 王昆的人物简介
王昆,福建省松溪县人,197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工学学士,英国卢顿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厅局级副职。
5. 北京著名大学排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雄居2020北京市大学排名前10强。
6. 西南联大历史简介,西南联大有哪些名人
1、历史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2、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等。
(6)地质大学王昆扩展阅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7. 福州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1、魏可镁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吴新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3、林惠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4、洪茂椿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5、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福州大学副校长,是福大的创始人。
6、付贤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
7、林金明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8、何志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福州大学客座教授,福大77级校友。
9、黄明东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10、陈文哲
厦门理工学院院长,82级校友,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11、王钦敏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毕业于福州大学地矿工程专业,曾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州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12、陈希
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历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副部长、辽宁省委副书记。
13、梁绮萍
福建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第八届福建省人大常委。
14、雷春美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委统战部部长。
15、郭振家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
16、叶双瑜
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曾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福建省副省长。
17、李祖可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18、何明华
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
19、陈涛
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
20、郭廷标
辽宁省原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辽宁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
21、梁建勇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2、黄维礼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23、谢兰捷
福建省交通厅厅长,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土建系工民建专业。
24、郑松岩
曾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福建省省长助理。
25、陈为民
中共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6、饶南湖
云南省玉溪市市长。
27、陈景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采矿工程系。
28、罗映南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29、陈新楚
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第24名)董事长,福大最慷慨的校友。
30、胡钢
新大陆集团董事长兼总裁,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气系。
31、洪志铭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厂长。
32、王昆东
厦工集团董事长。
33、林云
拓福集团董事长。
34、郑振欣
福建紫金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35、黄其森
泰禾集团董事长。
36、李跃民
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历任龙岩卷烟厂厂长。
37、涂扬举
国电新疆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38、陈聪聪
香港绿洲行董事长。
39、周振鹤
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1963毕业于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8.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刘 松
陈宝国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简称地调所) 在新中国成立前总领和规划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调所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者。本文从地调所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其区调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学 科学技术史
一、地调所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其前身是 1912 年初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由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于 1913 年 9 月设立,因专业人才缺乏,1916 年 7 月才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该所先后由北京政府农商部,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经济部直辖。1950 年全国地质科学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地质调查所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二、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13 ~ 1915)
1913 ~ 1915 年,这段时期可称为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由于缺少地质调查人员,这一时期的地质调查主要是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等几位奠基人及其地质研究所学员进行的野外调查。此期间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见表 1。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学科分化不细,受经费紧张、技术落后、地质人才缺乏等条件限制,地质调查所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因此,地质调查所开展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勘探矿产资源和积累地质资料。
表 1 1913 ~1915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2. 草创时期 ( 1916 ~ 1927)
1916 ~ 1927 年是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的创业阶段。这一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地质调查所几经改制,勉强维持,地质资料一片空白,此时期野外地质调查规模很小,每年有 2 ~5 个地质调查队在野外工作,每个调查队由 2 ~3 名地质学者组成。野外调查队一般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带领一两位年轻的学者,或是几位年轻学者组成调查队到各调查区域调查地质矿产情况。其调查任务主要是应工商部、省实业厅及一些煤矿公司的要求来进行。其调查区域和内容大多在华北、华南和东北各地考察矿产资源和地震灾害情况,且以煤田地质调查为主。主要区域地质调查见表 2。
表 2 1916 ~1927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3. 大发展时期 ( 1928 ~ 1945)
1928 ~ 1945 年是中国早期地质调查的大发展阶段。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地质调查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和调查能力最强的地质调查机构。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技术上都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入30 年代后,地质调查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不但政府的拨款增加,基金会和社会的资助明显增多。同时随着地质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地质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地质学家,如李春昱、孙健初、王曰伦、尹赞勋、赵亚曾、田奇隽、计森荣、潘钟祥、杨钟健、谢家荣、王竹泉、裴文中、贾兰坡、李善邦、侯光炯、马溶之等。他们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5 年地调所迁到南京,所内环境优美,学术氛围良好,组织机构完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加强,各学科涌现的权威专家和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为地调所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随着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这一时期地调所小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明显增多,同时也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如翁文灏、黄汲清、朱森、李春昱、杨曾威调查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 ( 1928)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1928) ; 王竹泉、黄汲清调查热河阜新煤田地质 ( 1928) ; 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区地质调查 ( 1929 ~1931)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 1929) ; 谭锡畴、李春昱调查四川地质 ( 1929 ~ 1931) ; 王竹泉、潘钟祥调查陕北石油地质 ( 1932 ~1933) ; 孙健初调查绥远及察哈尔西南地质 ( 1930 ~ 1933) ; 黄汲清、王曰伦领导的南岭地区地质调查 ( 1936 ~1937) ; 叶连俊、关士聪1940 ~1941 年到甘肃西秦岭进行的地质矿产调查; 1941 年程裕淇等在西康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1942 ~1943 年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等到甘肃、新疆进行油田调查等。这些比较重要的野外地质调查成为当时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标志。
此期间地质调查所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西南地质大调查和南岭地区地质调查。这两次调查称之为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野外考察。1929 年,由丁文江领导的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几乎动用了所中的全部骨干力量、配置了良好的野外考察设备。历时一年的野外考察成果丰富,考察队采集了大量地质标本,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43 年建立西北分所后,由王曰伦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西北地质矿产的调查。首先开始甘肃省比例尺 1∶ 20 万的地质填图,同时路兆洽、陈梦熊进行了靖远、景泰地区的煤田调查; 毕庆昌、何春荪等进行了陇东地区的煤田调查; 1945 年,组织了以王曰伦为队长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主要有李树勋、黄劭显、陈梦熊、刘增乾等,自西宁经门源、俄博等地进入河西走廊,成为我国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
当时外有战争的困扰,内有所长的数度更换,经费紧张,生活艰苦,野外治安险恶,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调查所的学者们仍励精图治,积极组织野外调查。调查主要局限于西南、西北各省,地质调查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表明地质学者的爱国主义笃诚与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发展地质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停顿时期 ( 1946 ~ 1950)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这时北平分所恢复了工作,接收中国台湾地质调查所,设立了长春办事处,地调所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刘东生、楚旭春、姜达权、李广源、张咸恭、沈永和、周慕林、刘秉俊、章元龙、沈其韩、朱福湘、程伯容、张瑞锡等在这一时期入所。因内战爆发,经费困难,野外地质调查几乎陷于停顿,不得已转入以室内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所中学者只做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野外调查,主要对北京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局部的地质考察,主要的区域地质调查有: 1946 年 4 ~ 11 月刘增乾、张尔道、刘乃隆、乔作栻调查酒泉、张掖、高台间祁连山、合黎山地质矿产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6 年 12 月黄劭显、乔作栻测绘甘肃成县黑峪乡银洞湾重晶石矿区地形地质图; 1947 年 4 月至 1948 年 2 月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负责开采银洞湾重晶石矿,并调查矿区外围地质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8 年 5 ~11 月王曰伦、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调查青海东北部地质矿产。
三、地调所在地质制图及地质理论方面取得成果
从 1913 年成立到 1950 年结束的近 40 年间,地质调查所在地质学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
( 一) 地质图的绘制
1. 分区地质填图
分省或分区地质图多见于地质调查报告中,是全国地质总图填制的基础,尤其是中比例尺 ( 1∶ 20 万、1∶ 25 万) 地质图的覆盖程度与工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总体水平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底由丁文江与梭尔格绘制的 《1∶ 10 万井陉煤田地质图》、《正太铁路沿线部分地质图》,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地质填图的开端。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绘制方面有特殊意义。
中国测制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是 1∶ 10 万北京西山地质图,附在 1920 年出版的由叶良辅主编的 《北京西山地质志》中。
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详尽、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图程序的地质图,是由丁文江率领地质调查队填绘的 1∶ 20 万地质图。还有王竹泉的 1∶ 10 万大青山全区地质图; 正太铁路沿线地质图 ( 王曰伦,1∶ 40 万) ; 胶济铁路沿线地质图 ( 谭锡畴,1∶ 10 万) ; 浙江西部十一县地质图 ( 赵亚曾、刘季辰,1∶ 50 万) ,等等。
2. 全国地质总图绘制———1∶ 100 万与 1∶ 300 万地质图
编制大区域小比例尺地质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比例尺地质图是绘制小比例尺地质图的基础。地质调查所始终把绘制 1∶ 100 万地质图作为主要的工作,并制订计划实施。
但由于地质资料缺乏、人员少、技术落后等各种原因,1∶ 100 万地质图的编制十分缓慢。1924 年谭锡畴主编完成了 《北京—济南幅地质图》; 1926 年王竹泉等编制完成了《太原—榆林幅地质图》; 1928 年李捷等编制完成了 《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为了加快制图进度,1936 年,专门成立了由翁文灏、黄汲清负责的中国地质图编撰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编制 1∶ 100 万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因战争的爆发制图工作不得不中断。
1945 年春,地质调查所继续 1936 年制定的地质图绘制计划。利用长期积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资料,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先后有朱夏、王超翔、秦鼐、姚瑞开、陈梦熊、楚旭春、宫景光、曾鼎乾等人参加制图工作。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地质调查所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完成了 1∶ 100 万的区域地质图和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总图的编绘,这不仅填补了国际地质学界的空白,而且为以后的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 1949 年以后大面积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 二) 矿产资源勘探
中国近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矿产资源的调查,也是中国地质学者开始最早、投入最多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地质调查所在煤、铁、石油以及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重视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勘测。仅在 1916 ~1921 年,这 5 年间所发现的铁矿就有 1 万 t 之多。地质调查所对所有北方的重要煤田做了科学的调查研究,第一次对中国煤铁储量做出了比较可靠的估计。据统计,仅经地质调查所调查过的煤田就有 200 余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0 多处,1949 年以前全国开采的煤矿中,有 80% ~ 90% 都是经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调查勘定的。其中既有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矿产地质理论研究成果,更有对玉门油田及白云鄂博、攀枝花、淮南煤田等许多重要矿藏的发现。特别是在 40 年代初期,地质调查所的学者通过对西北部进行的多次石油地质调查,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论。在铁矿资源调查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有六七处铁矿。地质调查所 1923 年印行的翁文灏的 《中国铁矿志》,反映了对中国铁矿生成年代和开采利用情况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成果。所中先后 7 次编印了 《中国矿业纪要》,对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铅、锌和汞,贵州的汞、锑均有专题报告,详述了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以及矿业情况,是中国近代第一套详细系统的矿产资源分布资料。此外,在云南昆明、昆阳、呈贡等地发现丰富的磷矿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其意义不只是找到一个大型的磷矿床,而是为此后在其他地区沿着同样的地层层位———寒武系下部寻找磷矿,提供了一条线索。
( 三) 地层、古生物及古人类学研究
在地层研究方面,由于古生物学的发展,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得到确认,在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对比。1920 年叶良辅发表 《北京西山地质志》,建立了北京西山的地层系统; 1924 年刘季辰发表 《江苏地质志》与 《浙江西部之地质》,建立了江苏与浙江两省的地层系统; 1931 年赵亚曾、黄汲清合著 《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建立了秦岭及大巴山的地层系统; 高平、徐克勤所著《江西西部地质志》,谭锡畴、李春昱所著 《四川西康地质志》,及叶连俊、关士聪的 《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多对该区的地层、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丁文江等人的重视,地质调查所从 20 世纪 20 年代即开始了古生物学研究。为了弥补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1920 年地质调查所邀请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 A. W. Grabau,1870 ~1946) 来华领导古生物及地层研究。丁文江请他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实践证明这种智力引进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加强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古生物学研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尤其是杨钟健、孙云铸等人的脊椎与无脊椎古动物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在短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的研究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北京人”的研究 “划地成方,记石具数,搜罗鸿博,记载精详,其工作之精细,为世界所少见,故其记录之成绩,殆可为世人研究之模范。”
“北京人”的发现使 “现在国际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重要。”
( 四) 造山运动与大地构造理论
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都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完成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1926 年,翁文灏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所知的中外地质学者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盘山以东的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时代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他所创立的 “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纠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错误之处,“是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燕山运动的发现是 20 世纪中国和太平洋区域地质学的重大成果,它使 “环太平洋构造”这个全球概念,获得了完整而现实的内涵。“燕山运动”一词为国际地质学界接受和认可,至今沿用。1929 年,丁文江在 《中国造山运动》一文中首次引进 “造山旋回”概念。1936 年章鸿钊提出震旦运动,并发表 《中生代晚期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力之探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的论文,把构造作用与地质动力联系起来。
黄汲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 1945 年发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采用地槽 -地台说,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初步总结,提出多旋回构造理论,并编绘了一系列大地构造 - 古地理图。他的这一理论,在有关中国地质构造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 五) 土壤调查与研究
地质调查所自 1930 年开始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委托,从事中国土壤调查与研究,并成立了土壤研究室。在此之前, “就现代土壤科学来说,在我国不论是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专业人才都还是空白”。
所里从美国聘请了潘德顿 ( R. L. Pendleton) 和梭颇 ( J. Thorp) 等土壤学家来华协助土壤调查工作。先后在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广东及江西等省展开展了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壤资源分布调查,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土壤季刊》、 《土壤专报》和 《土壤特刊》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中国早期的土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仅 《土壤专报》上就刊出了 2000 多个土系和 18 个土类的分类系统,同时还编制了土壤图上百幅、采集土壤标本上万个、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上百篇。在此基础上,1935 年,梭颇编制了 1∶ 750 万的 《中国土壤概图》,1936 年他编写的 《中国土壤地理》 一书集中反映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成绩。对很多土壤科学问题,作了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且培养造就出中国第一代土壤学家,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六) 地震考察与研究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1920 年,翁文灏关于甘肃地震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断层与地震灾害联系起来,开辟了地震地质研究的方向。在考察与研究地震的同时,还向社会普及地震知识,1929 年翁文灏出版了《地震》一书。该所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地震考察工作,并建立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研究室──鹫峰地震台。作为当时东亚唯一的地震观测机构,其成立之初就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四、地调所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声望,使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地质人才,堪称是中国地质学界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与那些具体的科研成果相媲美,甚至价值和影响远超过这些成果的是,地质调查所不仅聚集了当时中国地质学界最杰出专家的绝大部分,还不断地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地质学四大奠基人中,除李四光外,其余三人均是地质调查所的创办者。被当时中国学术界誉为地质学界 “领袖人才”的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人,是地质调查所自己培养的学者,并长期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我们还可以从所中人员的社会任职和获得的学术荣誉上见到其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1949 年以前,中国地质学会 25 届会长中有 18 任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尹赞勋、孙云铸、黄汲清、李春昱等。在1948 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地质学领域有 6 人,其中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 4 人正在或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当中,就有 49 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调查所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基本的研究队伍。
五、结束语
中国早期较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基本上是由地质调查所完成的。地质调查所不但组织了几百次的地质考察、绘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图、出版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质专著和矿产资源的考察报告,还开拓了许多地质科学的基础工作。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着当时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但在区调发展史上其工作仍是开创时期,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地质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地质学,对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很有意义。相信其区域地质调查历程,也是其他成功的科学曾经经历的,对其他科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李星学 . 难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82 ~183
[2] 李庆逵 .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工作回顾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51 ~153
[3] 丁文江 . 我所知道的翁讠永霓 . 独立评论,97 号,1934
[4] 黄汲清 . 一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出版了 . 科学通报,1951,2 ( 5)
[5] 翁文灏序 . 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二十五周年纪念,1941
[6]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二十五周年纪念记略 . 地质论评,1942,6 ( 1 ~3) : 87 ~98
[7] 翁文灏 . 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 . 地质论评,1940,5 ( 4) : 271 ~276
[8] 丁文江 . 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 申报,1935 年 12 月 6 日
[9] 章鸿钊 . 中华地质调查私议 . 地学杂志,1912 ( 1,3,4)
[10] 章鸿钊 . 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 .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11] 孙圭荣 . 地质科学史纲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中国区域地质志》丛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 程裕淇 .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4,9
9. 中山大学的介绍太不准了吧 没有一个院士
怎么可能,中山大学是华南最高学府的老牌
一、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人文组:
吴敬恒(吴稚晖)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员,1926年6月初学校政治研究班教授,筹备国立中山大学
特聘委员
胡 适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员,1944年3月聘为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
部名誉导
周 览(周鲠生)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员,法科委员会委员国立广东大学教授。
王世杰(王雪艇)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员,国立广东大学教授。
冯友兰
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哲学系教授。
郭沫若
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史学系教授兼文科学长,学校东方学报社编辑部主任,校务委员
,
校评议会成员,1926年6月初学校政治研究班教授,筹备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
。
傅斯年
国立中山大学文科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文史科主任并依次兼哲学系、史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学校政治训育部委员,创办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为主任并依次
聘为
教授、顾问,1935年和1944年两次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导师
。
顾颉刚
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教授兼代主任,
1927年11月在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内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并于1928年4月开办中
国第一
个民俗学传习班,1935年和1944年两次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
导师。
个民俗学传习班,1935年和1944年两次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
导师。
赵元任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教授、顾问,1935年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
究所中国语言文学部名誉导师。
董作宾
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副教授,1944年3月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 部名
誉导师-
?
陈 垣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顾问,1935年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 史
学部名誉?
师。
陈寅恪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特约教授,1944年3月被聘为学校研究院文科
研究所历史学部名誉导师,1952年至1969年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树达
1944年3月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部名誉导师,
1948年春至1949年5月为学校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数理组(含地学):
数理组(含地学):
姜立夫
1952年至1978年为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
朱家骅
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矿物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为所
长,创办全国高校理科第一个地理学系,依次担任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副校
长兼教?
主任、校长。
谢家荣
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矿物地质系教授,与朱家骅一起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
生物组(含心理学):
汪敬熙
1927年秋创办心理学系、心理学研究所于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为教授兼主任,后
转归理浚
袼状鞍嘟淌凇*?
罗宗洛
国立中山大学理科生物系教授。
二、教师在1949年后陆续当选的院士
二、教师在1949年后陆续当选的院士
郭沫若(同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冯友兰(同上)。
陈 垣(同上)。
陈寅恪(同上)。
杨树达(同上)。
谢家荣(同上)。
罗宗洛(同上)。
罗常培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 力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中国语言文
学研究
所教授兼系主任,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陈望道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吴玉章国立广东大学兼教法语课。
李 达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王亚南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胡世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副教授。
朱物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卢鹤拔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林尚安1952年至今,中山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朱 洗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
斯行健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矿物地质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国立
中山大
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教授。
乐森(王寻)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矿物地质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
国立中山
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教授。
孙云铸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教授。
杨遵仪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高由禧1986年至今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王之卓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陈永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
林为干
陈焕镛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植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林学系
教授兼植物研究室主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国立中山大学
研究院农
科研究所农林植物学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植物研究所主任。
梁伯强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院长,医学院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国立中山
大学研
究院医科研究所主任兼病理学部主任。
三、学生在1949年后陆续当选的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 颖国立广东大学前身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学校创办后一直在农学院任
教授,
依次担任过农学系教授兼主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稻作试验场及在各地所设稻作
试验场主
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等。
许涤新1926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
李国平1933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
周立三(周祖豫)1933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
周廷儒1933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
赵善欢1933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长期任教于农学院
为副教 省
⒔淌凇*?
黄秉维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
陈国达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长期在该系任教,担
任过两
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地质学系副教授,地质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杨 简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长期在该院病理学研究所任教,
从助
教直至教授,是梁伯强教授的学生。
教直至教授,是梁伯强教授的学生。
蒲蛰龙1935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并长期在该系任教。从
助教到
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不久,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创办昆虫学研究所,
曾担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顾问等
黎尚豪1939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
张作梅1941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
叶叔华(女)1949年5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学系。
陆启铿1950年毕业于中大数学系。
席泽宗195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学系。
庞雄飞1949年秋考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梁栋材195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莫伯治1936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
莫伯治1936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
刘 筠1953年毕业于中大生物系。
林浩然1954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从助教直至教授、系主
任。
梁春广196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系。
四、师生被外国科研机构聘请的院士
黄尊生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曾创立世界语学会,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任
学校训导长。当选为世界语学院院士。
罗宗洛(同上)。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江静波1952年至今为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法国自然史博物馆通讯院士。
丁 颖(同上)。前东德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前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前捷克
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简浩然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后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
农学院
副教授、教授、代院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简浩然1934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后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
农学院
副教授、教授、代院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黄秉维(同上)。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席泽宗(同上)。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此外,还有台北院士:
汪厥明1939年至1945年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教授。
陈(般水)1930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http://bbs.szu.e.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GROUP_9%2FSYSU%2F004%2FM.956074389.B
10. 昆明理工大学究竟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还在就读于本校得一学生,说实话当初第一次来我们学校时,一路有不少的曲折,因为我不是云南省的,第一次到云南理工,遇到了很多好人,非常感动。
先说说我学习,我虽然说学的不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成绩也不说是顶尖的优秀,但是我至少能从曾经的文科生,适应过渡到了一个理科生的经历,我觉得如果不是自己学着去接受,那你肯定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你唯有学着接受,理解,这样你才能慢慢的感受到你自己专业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说实话我一开始来到这个学校也并不怎么的看好它,并且还一度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因为心情不好就想家得很。但是我们学校最不缺的就是社团啊什么活动啊之类的,我后来听了室友的建议,我去参加了两个社团,一个是学校学生会,一个是学院的志愿者,就这样在社团里慢慢和其他人混熟,再悄悄的说一下 我们社团真的有很多帅学长,其实不止我们社团,我们学校就有很多,因为是理工类的学校吧,你们懂的😄,我真的这里学会了不少。在此我想对各位学弟学妹们说,大学一定要加入一两个社团,去体验体验不一样的经历。
我还是发奋努力的学习,因9为我们老师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力改变的事都没有能力适应它,那么人生注定的就是一场悲剧,一个人应该学会适应和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事,如果能力强者,应该更懂得转换思维,把无力变为优势,时刻激励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大者。因此我学会了适应,我觉得超级幸运,我学会了这门本事,所以才有了如今的我。我真正的领会了这些后,才发现原来我是对么幸福,这个专业其实真的非常有趣,能力强者将来的发展肯定会更高,我慢慢的学着适应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这么的可爱,我慢慢的发觉原来我们的学校这么美丽。记得有几次我生病了我们同学一路把我从宿舍背到医院,非常感谢他们,我在昆理工,是非常幸运的,遇到了好的童鞋和老师。我的老师对我们很好,偶尔会给我们讲讲他大学时的经历,他的这些经历真的😄很奇葩,我们每次听了之后都觉得原来不只我们脑残粉,哈哈😄,相信每个老师都有她有趣的经历,学弟学妹们到大学就知道了。
另外我想对各位学弟学妹们说,在大学一定要认真的学习,好好珍惜在大学的时间,现在我都即将大四了,我非常的舍不得,但是我一定会继续珍惜这些时间的。还有一定要跟老师好好相处,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以我的经验来说,大学时光真的非常之快,很多事一转眼就过了,就比如我,大一没有认真的学习,现在特别后悔,除此之外,我们和老师好好相处,我们可以从很多老师的身上学习到很多自己学不到的知识。现在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学校是挺好的,我从一开始的并不怎么看好,到后来的认可,我觉这里不来老师和学长学姐们对我的帮助,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现在的我也许还是没有非常完美,但至少我达到了我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了。我考了英语四六级,考了计算机考试,每个学年拿一点奖学金,可以拿奖学金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真的是一个非常舒心的,就像自己赚大发了一样。只要想着认真学习就能拿到奖学金,这样学习的动力又满满的充满了,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一个文科生学习理科专业,还能拿到奖学金😉😉。当然这少不了我的老师对于我的厚爱,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身边的人都那么关心你,爱护你,那么你就没有理由放弃,因为你放弃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还是这些关心你,帮助你,爱护你的人的事,就是我这样的想法和动力,才有了如今的我,很谢谢自己当初的抉择,也写没。
最后我还是想说如果学弟学妹们觉得自己做不了主,或者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以后的路,那么我给你们的建议是,认真听从自己的内心,认真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那么就足够了。这样的话我相信将来的你的人生一定可以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