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局植被
『壹』 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地质,植被的影响
不知道你说的这个中部地区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1、地形:大部分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山西回为高原答,平原较少(主要分布于湖南南部,湖北、江西北部)
2、水文:大部分地区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季,安徽北部、河南、山西(秦淮以北)有结冰期,但结冰期较短,秦淮以北河流含沙量较大
3、植被:秦淮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秦淮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4、自然资源:山西以煤炭为主,且有铝土分布,河南主要是石油,安徽煤炭丰富,其他地区有色金属蕴藏量较大
5、优势条件:资源、能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市场较广阔,交通比较便利,靠近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基地,便于吸引资金和技术
6、发展方向:资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7、采取的措施:利用靠近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吸收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发挥本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冶金、化学等资源密集型工业
『贰』 植被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谢谢
植被多 植物根系多 有利于保持土壤 不容易水土流失 植被少的话 遇到雨水多的时候容易发生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叁』 南华山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特点
南华山生态走廊,系怀玉山脉,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岩性坚硬,内山势险峻,怪石奇容峰连绵。它由3条大岗,2条深沟组成。主峰南华山海拔1166.2米,与山峦横亘的1114菜刀岗接壤,生态保护区内有山林22000余亩,除香果树、长序榆、红豆杉等多种珍惜树种外,还有百亩野枇杷,千亩红南木,千亩枫香树,千年梅树王,千年甜茶树王,成片梅树堪称江南一绝,甜茶具有止咳化痰之功能,且越泡越甜,堪称浙西一绝,万亩阔叶林也是开化县境内少有的,构成独特的风景线;漫山遍野的木本粮食树种:两槠(甜槠、绵槠)。三栗(板栗、锥栗、茅栗)、四栎(石栎、白栎、青冈栎),素有野生粮食仓库之称。优越的植物资源,既为飞禽走兽生存提供了丰足的食粮,又为各种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霞光村已77岁的兰金成介绍,他从小至今,在山里看到的除老鹰、乌鸦、喜鹊、麻雀、八哥、兔子、黄麂、野猪等一般性的飞禽走兽外,还看到长尾雉、白鹇(山鸡)、勺鸡(竹鸡)和黑麂、金猫、山跳、小灵猫、黑熊(狗熊)、豹等珍稀禽兽。
『肆』 为什么有的地方植被覆盖越高但是地质灾害却越多
能有最好覆盖的越高,但是企业的地质灾害却越多,这主要是因为大体形成了不同,就是气候不一样,所以造成一些低智商的灾害。
『伍』 自然植被生态环境地质
海南岛早期大部分地貌为自然植被所覆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多,自然植被逐渐减少,特别是自然植被中的天然林,数量急剧减少,而次生林和人工林则随之增加,改变了海南岛东北部热带植被的林相组成与结构。
7.1.1 季雨林生态环境地质
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东北部南部琼中县鹦哥岭北侧、横岭—光头岭一带的中低山地区,面积分别为68km 2、174km 2,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2000mm。岩性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和石炭系沉积砂岩,其生态分区可命名为中低山花岗岩类季雨林生态区(Ⅰ-4-1)、中低山沉积岩类季雨林生态区(Ⅰ-C-1)(见图7.2)。
7.1.2 雨林生态环境地质
雨林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琼中县鹦哥岭—黎母岭一带,中低山地貌区,面积280km 2,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2000mm,主要岩性为白垩系沉积砂岩,其次为花岗岩,其生态分区命名为中低山花岗岩类雨林生态区(Ⅰ-4 -2),中低山沉积岩类雨林生态区(Ⅰ-C-2)(见图7.2)。
7.1.3 常绿阔叶林生态环境地质
常绿阔叶林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琼中县鹦哥岭—黎母岭一带各山顶部位,其外围为雨林区,面积183km 2,气候、地层岩性条件均与雨林区相近,分为中低山花岗岩类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Ⅰ-A-3)、中低山沉积岩类常绿阔叶林生态区(Ⅰ-C-3)(见图7.2)。
7.1.4 红树林生态环境地质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北部铺前湾东寨港、东部高隆湾清澜港滨海潟湖,面积24km 2,其中分布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区域为铺前湾的东寨港,面积18km 2。红树林生长于海岸带泥沙质海滩、气候温暖、水质干净、海水交换通畅的地区,是热带海岸特有的植被品种,命名为滨海平原松散层类红树林生态区(Ⅵ-E-4)。
图7.1 海南岛东北部植被图
图7.2 海南岛东北部生态环境地质分区图
7.1.5 针叶林生态环境地质
针叶林分布于屯昌县南坤镇西北部小区域范围内,面积56km 2,地貌为丘陵,气候湿润多雨,地质岩性为花岗岩,其生态分区为丘陵花岗岩类针叶林生态区(Ⅱ-A -5)。
7.1.6 灌丛生态环境地质
灌丛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东南、西南部,区内面积约为2390km 2。其生长区地貌类型多样,海南岛东北部所有地貌类型区均有分布,其地质岩性条件也多样,有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第四纪松散层,其生态分区分为中低山花岗岩类灌丛生态区(Ⅰ-A -6)、中低山沉积岩类灌丛生态区(Ⅰ-C-6)、丘陵花岗岩类灌丛生态区(Ⅱ-A -6)、丘陵沉积岩类灌丛生态区(Ⅱ-C-6)等。
7.1.7 草原生态环境地质
草原分为湿性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湿性草原分布于文昌市翁田镇—公坡镇—文教镇一带,分布面积231km 2,分布地貌为滨海平原,地层岩性为滨海松砂土,气候相对干燥。低丘台地草原分布于琼山区、澄迈、临高、定安的火山岩台地区,分布面积1171km 2。丘陵山地草原分布于调查区西南部的丘陵、山地区,面积835km 2。低丘台地草原与丘陵山地草原分布区岩性有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性多变。草原生态可划分为丘陵花岗岩类草原生态区(Ⅱ-A -7)、丘陵沉积岩类草原生态区(Ⅱ-C-7)、剥蚀堆积台地变质岩草原生态区(Ⅲ-B-7)、火山岩台地草原生态区(Ⅳ-D-7)、滨海平原松散层类草原生态区(Ⅳ-E-7)。
『陆』 我国植被情况如何
什么是植被
什么是植被?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所谓植物群落,是指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果园、玉米地等。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毛主席说过有些人“只是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见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
我国的植被研究工作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植被分类标准主要以建群植物的外貌(即生活型)为主,同时还要考虑空间层次(即空间层片)和时间层次(即时间层片,主要是指栽培群落),以外还要考虑土壤基质和生境。在植被分区方面,不仅要考虑天然原生植被,同时还要考虑天然次坐植被和栽培植被。在植被与环境条件的联系方面,不仅要考虑大气候环境,同时还要注意基质(即地质和土壤)条件。
我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面面临太平洋,西部深入大陆腹地。最北到达北纬53°,即漠河,南到北纬4°,即曾母暗沙,即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在植被上的表现主要就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当然,热量带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如把温带划分成温带和暖温带,将亚热带划分成过渡亚热带和典型亚热带,将热带分成过渡热带和热带等等。
我国的水分状况,或者说湿度状况,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趋向干燥。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这时全国绝大部分受北太平洋热带湿润气团控制,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并且常常有台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部分国土受西伯利亚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少雨雪,并且常常发生强大的寒流。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因而自东西向西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湿度则由湿润逐渐变得干燥,这样大致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极端干旱地区等五个地区。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现就是:森林地带、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裸露荒漠地带等。
当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气候状况是很复杂的。例如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主要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因而年降水量有所增多,干旱中心出现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我国南面隔印度次大陆不远便是印度洋,因而从广西西部经云贵高原到西藏南部,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年降水量也很多,并且在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表现出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
我国的地形条件也是很复杂的。我国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其它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米和3000米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米和6000米。山地气候和山地植被的特点是垂直变化很明显。而且高大的山脉对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分异也有影响。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兴安岭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恰与夏季东南季风方向垂直,因而这些山地东侧较西侧湿润,成为植被上东西分区的界线。而东西走向的山地,则是不同温度带的界线,如秦岭,是亚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天山是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等等。另外,我国西部山地有许多冰川、雪山,为荒漠绿洲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对发展干旱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有重要意义,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少有的。我国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是没有旱灾的。如西南亚、北非、澳大利亚、美洲等,都很少具备这种条件。当然,山地对人类有不利的一面,但我们要利用其有利的方面,扬长避短地利用山地。
我国的土壤条件也很复杂。我国土壤的复杂性,一方面与地带性气候和植被型有关,如寒温带和温带针叶林地区的灰化森林土,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棕色森林土,草甸草原的黑钙土,典型草原的栗钙土,荒漠地区的棕钙土、灰钙土,亚热带的红壤、黄壤,热带的砖红壤等,此外,还有山地土壤的垂直变化等。另一方面,我国土壤的复杂性也与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关,往往在一个地区,或甚至在很小范围内,土壤就有很大变化。例如在亚热带地区,有酸性的花岗岩区、沙臭岩区和碱性的石灰岩区;有酸性红色粘土、酸性紫色土沉积层,也有碱性即石灰性的钙质紫色土沉积层。同时我国的花岗岩除酸性的外,在干旱地区还有石灰性的,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地质现象。这些不同的土壤母质决定着土壤性质,往往使土壤在很小范围内交错分布、重复出现,有时在几公尺范围内就可变化很大。这对植被的发育和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反观印度、澳大利亚、美国、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其地质和土壤条件都不如我国复杂。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所公义的纬向变化、经向变化,在我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我国,植被的分布是水、热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带的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即所谓华夏式走向,递变的方向是东南-西北向,与东南季风的方向一致。
我国的植被分布规律既不能说以纬向变化为主,也不能说以经向变化为主。我国东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很明显。但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植物的生长,或者植被的发育,是受生态因子(即自然条件)控制的。生态因子主要是阳光、温度、水分、矿物质(土壤)、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地区性变化较大,而且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是前面四个因子,即阳光、温度、水分、矿物质。也就是说,植被的分布主要与气候和土壤有关系。人类对植被的改造利用,同样不能脱离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柒』 我国的植被情况
什么是植被
什么是植被?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所谓植物群落,是指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果园、玉米地等。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毛主席说过有些人“只是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见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
我国的植被研究工作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植被分类标准主要以建群植物的外貌(即生活型)为主,同时还要考虑空间层次(即空间层片)和时间层次(即时间层片,主要是指栽培群落),以外还要考虑土壤基质和生境。在植被分区方面,不仅要考虑天然原生植被,同时还要考虑天然次坐植被和栽培植被。在植被与环境条件的联系方面,不仅要考虑大气候环境,同时还要注意基质(即地质和土壤)条件。
我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面面临太平洋,西部深入大陆腹地。最北到达北纬53°,即漠河,南到北纬4°,即曾母暗沙,即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在植被上的表现主要就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当然,热量带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如把温带划分成温带和暖温带,将亚热带划分成过渡亚热带和典型亚热带,将热带分成过渡热带和热带等等。
我国的水分状况,或者说湿度状况,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趋向干燥。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这时全国绝大部分受北太平洋热带湿润气团控制,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并且常常有台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部分国土受西伯利亚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少雨雪,并且常常发生强大的寒流。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因而自东西向西北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湿度则由湿润逐渐变得干燥,这样大致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极端干旱地区等五个地区。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现就是:森林地带、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裸露荒漠地带等。
当然,由于我国土地辽阔,气候状况是很复杂的。例如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主要受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因而年降水量有所增多,干旱中心出现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我国南面隔印度次大陆不远便是印度洋,因而从广西西部经云贵高原到西藏南部,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年降水量也很多,并且在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表现出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
我国的地形条件也是很复杂的。我国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其它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米和3000米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米和6000米。山地气候和山地植被的特点是垂直变化很明显。而且高大的山脉对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分异也有影响。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兴安岭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恰与夏季东南季风方向垂直,因而这些山地东侧较西侧湿润,成为植被上东西分区的界线。而东西走向的山地,则是不同温度带的界线,如秦岭,是亚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天山是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等等。另外,我国西部山地有许多冰川、雪山,为荒漠绿洲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对发展干旱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有重要意义,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少有的。我国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是没有旱灾的。如西南亚、北非、澳大利亚、美洲等,都很少具备这种条件。当然,山地对人类有不利的一面,但我们要利用其有利的方面,扬长避短地利用山地。
我国的土壤条件也很复杂。我国土壤的复杂性,一方面与地带性气候和植被型有关,如寒温带和温带针叶林地区的灰化森林土,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棕色森林土,草甸草原的黑钙土,典型草原的栗钙土,荒漠地区的棕钙土、灰钙土,亚热带的红壤、黄壤,热带的砖红壤等,此外,还有山地土壤的垂直变化等。另一方面,我国土壤的复杂性也与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关,往往在一个地区,或甚至在很小范围内,土壤就有很大变化。例如在亚热带地区,有酸性的花岗岩区、沙臭岩区和碱性的石灰岩区;有酸性红色粘土、酸性紫色土沉积层,也有碱性即石灰性的钙质紫色土沉积层。同时我国的花岗岩除酸性的外,在干旱地区还有石灰性的,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地质现象。这些不同的土壤母质决定着土壤性质,往往使土壤在很小范围内交错分布、重复出现,有时在几公尺范围内就可变化很大。这对植被的发育和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反观印度、澳大利亚、美国、非洲以及欧洲等地,其地质和土壤条件都不如我国复杂。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所公义的纬向变化、经向变化,在我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我国,植被的分布是水、热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带的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即所谓华夏式走向,递变的方向是东南-西北向,与东南季风的方向一致。
我国的植被分布规律既不能说以纬向变化为主,也不能说以经向变化为主。我国东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很明显。但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植物的生长,或者植被的发育,是受生态因子(即自然条件)控制的。生态因子主要是阳光、温度、水分、矿物质(土壤)、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地区性变化较大,而且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是前面四个因子,即阳光、温度、水分、矿物质。也就是说,植被的分布主要与气候和土壤有关系。人类对植被的改造利用,同样不能脱离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捌』 植被与地质灾害
植被起到护坡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斜坡的演化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调查区北部植被覆盖度低,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南部植被覆盖度高,地质灾害不发育,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关联性(图4-19)。但是,植被不是决定地质灾害是否发育的根本原因。
区内植被对斜坡变形、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水文地质效应:植被不同程度地阻滞了地面径流,增大了降水对坡体的入渗补给量。区内地下水匮乏,一般不存在植被对地下水的蒸腾排泄作用。
图4-19 植被覆盖度与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对比图
(2)力学效应:植被根系具有加固土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能力,嵌入基岩或下部老黄土的根系还起到锚筋作用;同时,坡体上植被的自重又增加了坡体的荷重,并向坡体传递风的动力荷载。
(3)护坡效应:植被发育的地区不易产生水土流失,地形侵蚀切割较缓慢,斜坡变形破坏较弱。相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切割强烈,斜坡变形破坏较强。
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植被发育,其主要组成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等阔叶树以及油松、侧柏等针叶树,植被覆盖率一般>0.6,局部>0.8,这一地区的坡体相对稳定,地质灾害很少发生。而北部延河流域植被不发育,以森林灌丛草原为主,主要有荆条、酸枣、狼牙刺等灌木以及白羊草、黄背草等众多草本植物,植被覆盖率一般<0.3,大多数区域<0.6,水土流失严重,坡体稳定性差,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据调查统计,在293处实地调查滑坡中,几乎都发生在北部的延河流域,只有一处发生在南部汾川河流域。
『玖』 分析我国植被类型的特点
我国森林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在西北和西南等地区还存在植被的非地带性分布.这些森林植被中,以乔木为主体的群落有 14 个植被型、 25 个植被亚型、 48 个群系组;各植被类型内的气候资源,尤其是水热资源各有自己的特征.多样化的气候资源和繁多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树种和树种组多,森林类型多和珍贵经济林木多. 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东北、西南和东南各地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从人均拥有量看,人均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积人均达到2.987公顷 ,这主要也是由于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林分蓄积达到人均850.9立方米 .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
东部亚区域
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北部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
高寒草原带
8.高寒荒漠区域
VIII.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中国植被特征
覆盖在中国地面的植物群落,由于幅员辽阔,地质历史悠久,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范围较小,自然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致使中国植被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征:
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繁多 据统计,现有维管束植物353科,3184属,27150种,占世界同类科数的80%,是世界上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由于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因而由此组成的植被类型繁多,从森林、草原到荒漠以及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和山地苔原,应有尽有;另外,在青藏高原还有我国特有的高寒植被.据调查,除赤道雨林,地球上绝大多数植被类型均可在中国找到.我国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起源古老,残遗种和特有种多 中国大陆的轮廓于中生代时已奠定,并经长期的侵蚀夷平,纬向分布规律明显,暖热气候占优势,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范围较小,故植物起源古老,残遗种和特有种多.表现在:蕨类植物丰富;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均只有一属;起源于晚石炭纪的松柏类植物,保存至今的全世界只有7科,中国就有6科;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木兰科,世界现存12属250种,中国有10属95种;著名的第三纪残遗种鹅掌楸,全科约25属90种,中国就有17(或18)属70多种;特有种约有196属(72科),其中有钟萼树科、珙桐科和杜仲科等,许多古老的钟属,也是中国的特有种属.
地理成分与分布混杂 中国植物区系中含有泛北极、泛热带、古热带、古地中海和古南大陆的各种成分.其中热带成分共1466属,约占全国属的50%,温带成分共930属,古地中海成分有278属.各类地理成分的分布相互混杂、渗透,如泛热带分布的100科,约有50%延伸到亚热带,30%延及温带.许多北温带的代表科属,在南、北方广泛分布.
人工植被大量取代天然植被 中国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深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大大地改变了自然面貌,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植被基本上被人工植被所取代,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是由于山地高度变化随之气候演变而出现相应地植被与土壤依次有规律地分布.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植被、土壤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纬度地带的制约,另方面又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我国植被、土壤的山地垂直带谱可分为东南部湿润海洋型与西北部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东南部湿润海洋型 从热带到温带的沿海各主要山地出现的植被、土壤垂直谱组成皆属此类型,并呈有规律地变化.每座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垂直带谱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例如,处于热带海南岛的五指山 (1879米),海拔400米以下的基带是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带,基带以上依次出现山地雨林与季雨林砖红壤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黄壤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山地灌丛草甸土带;处于亚热带台湾岛的玉山(3997米),海拔100米以下的基带是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带,基带以上依次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黄壤带、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带、针阔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带、寒温带常绿针叶林灌丛草甸山地草甸土带;处于温带的长白山(2774米),海拔800米以下的基带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带,基带以上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带、暗针叶林山地漂灰土带、矮曲林山地生草森林土带、山地苔原山地苔原土带;处于寒温带的大兴安岭(1700米),海拔500米以下的基带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漂灰土带,基带以上依次出现落叶针叶林山地漂灰土带、常绿针顺灌丛山地寒漠土带.湿润地区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各带的上限由高到低.如南亚热带高山(台湾的玉山)的垂直带谱多达6~7个带;温带山地(长白山)则减少到4~5个带;寒温带山地(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带.另外,由于湿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由山麓往上,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变化不甚显著.而热量条件的变化,才是植被、土壤变化的主导因素.所以,山地垂直带谱的各带上限,必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例,其上限在南亚热带的玉山,可达海拔2800米;到了暖温带的小五台山(650米,3~4个带),就只能达到2000米;而到了温带的长白山,则仅达1200米,成为那里的基带.其他森林土壤带也有同样的规律性.总之,湿润地区的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中以各种类型的森林植被、土壤为主.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西北部干旱内陆型 从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的广大西北内陆各山地出现的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均属此类型.位于内陆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则逐渐增高.影响植被、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山地垂直带呈有规律地变化.每座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垂直带谱所处的干湿类型是一致的.例如,处于半湿润地区的雾灵山(2050米),海拔600以下的基带是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带,基带以上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旱生森林、灌丛)山地淋溶褐土带、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山地暗棕壤带、草甸植被与亚高山草甸土带;处于半干旱地区的贺兰山(3 554米),海拔1500米以下的基带是温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带,基带以上依次是禾草草原栗钙土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带、高山灌丛草甸山地草甸土带;处于暖温带极端干旱地区的昆仑山(中段),海拔2600米以下的基带是暖温带半灌木荒漠山地棕漠土带,基带以上依次是温带荒漠草原.山地棕钙土带、亚寒带半干旱草原高山草原土带、寒带荒漠高山荒漠土带,5200米以上为亚冰雪稀疏植被.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上限随干旱程度的加大而逐渐升高,垂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如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带的上限,在半湿润地区的雾灵山为2000米,向西到半干旱地区的贺兰山就上升到3000米.又如,在干旱地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组成,在天山北坡有5个带,而天山南坡为4个带,在更为干旱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北坡只有2~3个带.极端干旱的山坡则全被荒漠占据.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高大山原,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又有许多高山,它又具有植被、土壤垂直带谱.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植被、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如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8米),其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带,以上经过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带等5个带,再向上到达高寒荒漠寒漠土带与雪线,形成较为完整的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着生物气候的变化;而植被、土壤依次变化的规律,称作植被、土壤的负向垂直分布规律,这是青藏高原等所特有的现象.负向垂直带谱(亦称下垂谱),主要发生在高原面的负地形(河谷)中.高原面上的植被与土壤为垂直地带的起点(即基带),在河谷不同地段就会出现不同的下垂谱式,而这种不同的植被、土壤下垂谱式为一河流贯串起来,就形成特殊的负向植被、土壤垂直带谱.如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大拐弯到拉孜段,由上向下是由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带和针叶林灰化土带→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带→常绿阔叶林山地黄壤带组成的下垂谱.
『拾』 土壤、水文、植被、地质、地貌、大气各要素的定义,谁能帮我总结归纳一下啊,最好详细点
1、土壤: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土壤的肥沃程度
2、水文:水位(高低回和变化特征,取决于河答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流量大小、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的落差、河床的宽窄、流速的快慢、河流的长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等方面的概括
3、植被:主要看这个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主要的植被类型
4、地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堑、地垒)、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岩性是否纯、空隙和裂隙的发育范围、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
5、地貌: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击角、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
6、大气: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