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质局李博
Ⅰ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汪东军。谁知道其为人
政治问题也可以问啊 网络无所不能
Ⅱ 以往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1)中南地质局410队于1953~年进行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万地质测量615km2、1∶1万地质测量12.345km2、1∶2000地质测量7.027km2、槽探6.2948万m3、钻探131个孔共3.1222万m、井探1.0272万m、恢复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坡积矿地质报告”和“海南岛东方县石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于1957~1964年进行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质测量0.6km2;钻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岛石碌矿区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1953年由中南地质局410队及1957年经广东地质局海南地质队进行的地质勘探,原国家储委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号和177号决议书批准为可供设计报告,1957年至1963年该队在矿区东部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并提交了报告。全矿区累计探明表内地质储量29170.1万t(B+C+D级),其中表内原生矿(B+C+D级)储量26870.8万t,表内坡积矿储量(B+C+D级)2299.3万t。2003年底保有储量13575.1万t(A+B+C+D级),其中A+B+C级储量10016.2万t,露采范围内保有储量4490.1万t。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矿区北一东段铁矿体勘探程度较低,深部铁矿体的情况基本没有进行工作;②因任务变更的原因,钴铜分析资料不系统,拣块样占的比重大,资料可靠性差,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低;③矿区地层时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对矿区成矿机理、矿床成因及类型和控矿因素研究不足。
3)广东冶金地质934队于1968~1975年进行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万地质测量计29km2;1∶2000计3.84km2;钻探148个孔计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北一区段铜钴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原冶金工业部储委于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储字第19号文批准北一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5686583t,金属量:钴11120.12t,铜59894.53t,镍3260.17t,银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东段E8~E17线铁钴铜矿体控制程度不足;②东段E17~E31线间深部找矿认识不足,控制不够,对找矿远景研究程度较低。
4)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5~1976年进行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区段补充地质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63个孔、进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区南矿段补充地质勘探储量计算说明书”。广东省冶金局以粤冶地字[1979]168号文批准南矿区段钴铜矿储量:表内矿石量1336052万t,金属量:钴1387.97t,铜13805.14t,镍318.68t,银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南矿-枫树下地段石灰顶向斜的控矿机制研究不够,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矿远景未作交代。
5)广东省冶金地质934队于1976~1980年参加了海南富铁矿普查找矿会战,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钻探53个孔、进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广东省昌江县石碌铁钴铜矿区铁矿床远景评价报告”的编制草稿。由于历史原因,该报告没有评审出版。2006年6月经海南省地质勘查局组织复制并提交了该“远景评价报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了专家评审,并以琼土环资储备字[2006]17号核定报告提交的E4a~E27线间净增D级(相当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铁矿石总量10068.6327万t(TFe平均品位42.86%)。
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钻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过大,部分矿块矿量仅达到E(3341)级;②部分钻孔矿心采取率偏低(采取率<75%,约占28%),未能揭穿矿体;③未进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研究;④未进行可选性试验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
Ⅲ 海南地质局直属单位哪个最好
应该是勘查院好
Ⅳ (二)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国有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壮大的,几十年来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具有地质找矿无可替代的优势。
他们不仅占有我国绝大多数的地质技术力量和地质技术装备,而且占有大量地质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找矿区块的优选,进而对地质找矿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有地勘单位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当国有地勘单位摆脱旧体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国有地勘单位的优势
当前国有地勘单位优势主要表现:一是掌握有长期工作积累的大量、系统的地质资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较完备、先进的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手段和装备;三是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齐全的、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在当前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中,这些优势已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地勘单位在这些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最关键支撑要素。
2.找矿突破中的主力军作用
各省(区、市)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单位长期工作提供的资料信息基础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信息成果
甘肃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来,在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和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现和评价了格尔珂、早子沟、大桥等超大型金矿,石板墩大型磁铁矿,尤其是国宝山铷矿等具有超大型规模前景的重大找矿成果,有望成为国家级稀有金属勘查开发基地。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驱龙铜矿、甲玛铜矿等重大发现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2)承担了大量的地质找矿项目
各省(区、市)在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整装勘查中,绝大部分勘查项目是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各地勘单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装勘查、找矿突破工作中去,许多地勘部门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军作用。
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在实施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探索实施探采一体化,效果明显。
西藏自治区国有地勘单位在推进改革、走企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地质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青藏专项、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河南省属地勘单位承担了该省绝大多数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的矿产勘查项目,找矿效果明显。同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各国有地勘单位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10多个资源丰富的省(区、市)建立了资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区已取得找矿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内蒙古探明了两处特大型钼矿;在新疆西昆仑西段查明了一处特大型优质铁矿;在西藏当雄、嘉黎一带查明了6处大中型矿产地,获得一大批银铜铅锌资源储量等。
(3)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承担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
企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勘单位,也是地质找矿效果比较好的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投资和地质找矿技术劳务的结合,在一个企业的主体内,或者在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企业对企业的连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质找矿机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这方面的良好例证。他们现有从业人员194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4人(地质人员318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240个,投入地勘费6.18亿元,累计圈出水系沉积物异常501处,磁法异常118处,普查基地16处,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10处,新增资源量:金98 t、铁矿石2.9亿t、铜铅锌206万t、银1092 t、钴2万t、钨1.1万t。
甘肃煤田地质局是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4)积极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
河南省积极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在几十个国家进行矿产勘查,其中多个国家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如几内亚铝土矿勘查,累计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超过我国铝土矿保有资源量总和;利比亚铁矿勘探,已探明铁矿资源量为特大型规模;坦桑尼亚维多利亚金矿普查,矿床规模已达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质局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有关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工作,努力实现探、采、选、冶及深加工一体化经营。目前,该局已在国外申请获得矿权50多个,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
Ⅳ 海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几十年来,地质勘查队伍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任务。近年来,地质勘查单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地质勘查队伍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切实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我厅组织了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的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质勘查单位共有22个,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8个,隶属于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等3支属地化国有地勘队伍;其他地勘单位4个。现有在职人员159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有1268人。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987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7.84%,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9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总收入达21951.63万元,人均收入13.91万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108人,养老费用共计1870万元。
与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单位在职人员的人数略有增加,从业人员的人数略有减少,从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的人数略有增加,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单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万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万元。
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13个,资质专业门类齐全,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气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其中前10个专业均具有甲级资质。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共计18个,其中14个为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单位,3个为海南省地质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1个为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有9个,资质专业门类齐全,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气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其中前10个专业均具有甲级资质。
2006年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共有在职职工1305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有1111人。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883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8.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72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71.5%。全省国有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总收入达21182.7万元,人均收入16.23万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108人,养老费用共计2263万元。
与2005年相比,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人数基本保持不变,从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的比例基本不变,但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了7.8%;国有地勘单位年生产经营总收入增加了2783万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万元;离退休人员增加23人,费用也增加了130万元。
(二)各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6年度总资产45088万元,总负债28479.2万元,年产值15022.9万元,同比增长19.90%,总支出14613.3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6608.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1122.7万元。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了17666万元,总负债增加了6416万元,年产值增加2989万元,同比增长19.90%,总支出增加了185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873万元,节余与收益增加82万元。
海南省地质勘查局:2006年度总资产12453.58万元,总负债4594.31万元,年产值6063万元,同比增长20.80%,总支出5741.91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7859.27万元,节余与收益为332.68万元。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了1246万元,总负债增加795万元,年产值增加1261万元,同比增长20.80%,总支出增加100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451万元,节余与收益增加80万元。
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2006年总资产226.42万元,总负债3.64万元,年产值96.82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222.78万元。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1.基础地质调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6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1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幅1:25万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调查面积均为33900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8个图幅,面积13782平方千米,约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0%;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8个图幅,面积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开展了1:25万东方县幅区域地质调查、1:5万昌洒市文昌县清澜港铜鼓咀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央财政投资80万元。
2.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继续开展保亭同安岭火山岩盆地铜金矿评价、尖峰岭—雅加大岭铅锌多金属评价、同安岭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牛腊岭地区矿产远景调查、三亚市岭壳铜矿普查、保亭县罗葵洞钼矿普查等项目,2006年度国家和省财政共投入资金825万元。通过开展这些项目,圈定了一批成矿异常,发现了一批矿(化)点和矿体,找矿效果较好。
3.水工环地质调查
2006年,开展了琼海、万宁、昌江、海口等4个市县的地质灾害调查,调查面积7478平方千米,财政资金投入55万元;开展了全省地下水监测及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财政资金投入163万元;开展了海口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2个项目,财政资金投入258万元。
4.农业地质调查
继续开展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2006年财政资金投入600万元,完成调查面积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实施省内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不含油气)96个,社会资金投入3508万元。我省地勘单位没有在省外承揽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我省有1个地质勘查单位投资参股开发金矿,由于2006年矿山停产,矿产开发收入仅10万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完成工程勘察项目施工,总收入8744万元。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在其他产业经营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年产值6263万元,实现利润662.32万元,同比增长9.18%。
三、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我省现有3支属地化国有地勘队伍,包括原隶属国土资源部的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隶属有色系统的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及原隶属核工业系统的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各地勘单位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情况不尽一样,总的说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政策(包括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政策、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政策)均已落实,但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地质勘查费基数年增幅不大;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已暂停;因省财政没有配套地勘费而出现资金缺口,下岗职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增加工资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没有落实。
四、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建议
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存在设备陈旧老化、资金和设备严重缺乏、职工结构性失业、人员和机构调整难度大等问题,且由于种种原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的许多政策尚未落实,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步伐不够快,地勘单位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为加快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促进国有地勘单位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建立起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新体制
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承担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省地质调查院、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我省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资源前期风险勘查及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其经常性支出列入财政预算。政府资金主要加大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其余国有地勘单位将面向商业性地质工作,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地勘队伍分散、功能重叠的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做大做强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或战略协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矿业集团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
(二)积极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
对地质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两库两室(地质实验室、地质资料室、实物地质资料库、地质专业设备库)”建设、地勘队伍基地搬迁、住房补贴等历史遗留问题和有关债务给予财政和政策扶持。
(三)对地勘单位设备建设给予支持
地勘单位装备、设备严重缺乏,既无法满足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也制约了地勘队伍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建议设立专项资金以帮助地勘单位更新必要的专用仪器设备。
(四)尽快出台地质勘查队伍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办发〔2006〕4号)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单位依靠技术和资料优势参与勘查开采项目的收益分配,应用经济手段,切实调动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地勘矿管处)
Ⅵ 海南羊角岭水晶矿床
(一)地质概况
该矿床位于南岭次级东西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矿区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陀烈群的一套变质岩,主要岩性为长英脉混合质黑云片岩、黑云母混合岩、斑状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在这套变质岩中夹有扁豆状、透镜状大理岩。
矿区构造简单,以断裂为主,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北东向断裂,它除控制屯昌花岗闪长岩体的生成外,也是矿区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脉的主要控制构造,本矿区多数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脉的走向为北北东(图21-1);另一组为东西向断裂,主要是几条高角逆断层,一些次级断裂则控制着含晶石英脉的走向。变质岩中片麻理的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说明成矿前本区就存在着南北向挤压应力。
图21-1 羊角岭矽卡岩水晶矿床地质图(据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六分队,1975)
本区岩浆岩主要为海西期屯昌花岗闪长岩岩体。角闪花岗闪长岩属屯昌岩体西部的边缘相,岩石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等。部分黑云母呈假六边形重叠堆积是其典型的岩性特征。岩体与陀烈群变质岩在平面上呈港湾或半岛状接触,矽卡岩水晶矿床就产于该岩体的西部接触带上。
(二)矽卡岩特征
矽卡岩呈星群状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图21-1)。产于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多呈倒葫芦状或筒状,规模较大;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内矽卡岩,多呈筒状或脉状等,规模次之;产于混合岩和片麻岩中的外矽卡岩,多呈筒状或透镜状,规模相对较小。矽卡岩组成矿物主要是石榴子石,其次是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局部见少量符山石和硅灰石;伴生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辉钼矿,其次是闪锌矿、黄铜矿和镜铁矿等。石榴子石有均质和非均质两种,其中后者分布普遍且常包裹前者,可见后者生成晚于前者。脉状矽卡岩以非均质石榴子石为主。
矽卡岩在平面上自中心向外大致有下列分带趋势:石榴子石矽卡岩→绿帘石化石榴子石(或透辉石)矽卡岩→富石英绿帘石矽卡岩→围岩(片麻岩、混合岩或花岗闪长岩)。
(三)含晶石英脉地质特征
含晶石英脉大多呈树枝状、不规则透镜状或脉状产于矽卡岩中,粗粒单矿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石英脉分布密集,而细粒致密块状、矿物组成复杂的矽卡岩中石英脉则较稀疏。石英脉明显地受裂隙控制。当其受多组构造裂隙控制时,则呈网脉状。在石英脉交叉膨大或尖灭处,往往都有晶洞产出(图21-2)。
图21-2 矽卡岩水晶矿床剖面图(据原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六五三地质队)
石英脉的类型有纯石英脉、绿帘石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本矿区以纯石英脉为主。纯石英脉多产于粗粒单矿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绿帘石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多产于矽卡岩边部。
Ⅶ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人员在测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与海南省气象局合作,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置了设备及软件,并建立了值班制度及会商机制,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目前,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及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等。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多年来,总站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综合研究成果,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站每年向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下水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环境公报》、《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总结》及其他临时报送的资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海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海南省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30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六、法制建设
1.1997年9月29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号发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送审稿),并报送省法制办,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规建设立法计划。
Ⅷ 请问一下知情的朋友,怎样才能在海南省地质局找一份工作
在当地地质网站上去查一下
Ⅸ 有哪位兄弟姐妹可以告诉我海南省地质勘查局这个单位怎么样啊
很闲是真的……
工资应该有保障
但是不高
Ⅹ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伦金矿床
海南省乐东县抱伦金矿床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城(抱伦镇)NW235°方向19km处,即位于国营抱伦农场的西北边部,行政区划属于乐东县千家镇管辖。矿区面积约14.2km2,北自望楼河北岸,南至重烂岭,东起三疗村西300m,西至405.8 高地。矿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5″~109°01′30″,北纬18°38′15″~18°40′00″。
该区最早正规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自1958年,当时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开展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1974~1981年,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对位于抱伦金矿正南大约10km的石门山-看树岭钼多金属矿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并探明了数处中小型的钼多金属矿床。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潘西地质大队于1988~1991年开展1∶5万尖峰幅和乐东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抱伦矿区北部一带的基础地质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随后,海南地质矿产局地质大队对抱伦金矿区进行了矿点检查及民采调查。自1996年起,为了配合该区金矿资源的调查,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抱伦金矿矿区附近的两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于2000年完成了1∶5万黄流幅和千家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该报告对矿区及其南部进行了较详细的基础地质研究。
该矿床的勘查、开发和综合研究工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带动整个海南岛金矿普查找矿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南缘琼中复背斜的西南端,EW向尖峰岭-吊罗断裂、九所-陵水断裂与NE向临高-望楼断裂、老城-岭头断裂的交接复合部位,属于乐东盆地边缘地带。
1.2 区域地层
区内主要分布着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深变质岩系、志留系浅变质岩、白垩系陆相沉积岩及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图1)。抱板群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分布于矿区西侧,其岩性为混合岩、斜长片麻岩及石英云母片岩。与上覆志留系陀烈组呈断层接触。陀烈组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为金矿的赋矿层位,呈NE-SW向展布,北西侧与尖峰岩体呈侵入接触,南东侧超覆于白垩系鹿母湾组之上,二者呈断层接触。陀烈组下段主要为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厚度>560m;陀烈组中段主要为含碳千枚岩,厚度849m。白垩纪地层分布于矿区东部,由鹿母湾组和报万组组成。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夹紫灰色厚层状含砾富晶屑凝灰岩及紫红色凝灰岩,与陀烈组呈断层接触,上部整合于上白垩统报万组之下。报万组主要为砂砾岩和含砾砂岩。
1.3 区域构造格架
矿区断裂与褶皱构造较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NE向的坝毫山-铁弯岭逆冲断层(F1)及NNW向控矿断裂带。褶皱构造主要为豪岗岭背斜。
坝毫山-铁弯岭断裂(F1),分布于矿区东部,呈NE走向,两端延伸出图,区内长16km。宽1~5m。断层总体走向NE27°,倾向NW,倾角34°~85°。上盘为陀烈组,下盘为鹿母湾组,为一逆冲断层。见石英脉与硅化脉透镜体分布,局部地方可见上盘发育许多次级的叠瓦状逆掩小裂隙。断裂带内绢云母化、硅化和绿泥石化较普遍。据野外露头及应变测量显示,该断裂曾遭受过强烈的挤压变形。
图1 抱伦金矿床区域地质与金矿分布图
(据黄香定等,2001,改编)
1—第四系沉积物;2—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及陆相火山岩;3—二叠系砂岩、板岩及石灰岩;4—石炭系砂岩、板岩和石灰岩;5—志留系碎屑岩和泥岩夹石灰岩;6—奥陶系碎屑岩和石灰岩;7—寒武系碎屑岩、碳硅质岩夹磷块岩;8—志留系石灰顶组石英砂岩、石英岩及赤铁矿粉砂岩夹赤铁矿层;9—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和混合岩;10—燕山期基性A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11—燕山期辉长岩及辉绿岩;12—燕山期花岗岩类;13—印支期花岗岩类;14—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15—华力西期辉长岩;16—华力西期花岗岩类;17—中元古代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18—断层;19—韧性剪切带;20—大型岩金矿床;21—中型岩金矿床;22—小型岩金矿床;23—岩金矿点及矿化点;24—中型砂金矿床
NNW向断裂破碎带主要分布于陀烈组中并穿过北部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矿区内现已发现8条破碎带,其中5条含矿破碎带(图2),基本上近等距、平行产出。破碎带间距一般为50~80m,总体走向330°~355°,倾向240°~265°,局部倾向60°~75°,倾角55°~82°,破碎带长400~1300m,宽一般10~30m,最宽80m,金矿脉均赋存于该组破碎带中。断裂带具有良好的分带性,一般中心为含金石英脉充填,两侧依次为硅化千糜岩、碎裂岩化硅化千枚岩。
豪岗岭背斜分布于豪岗岭一带陀烈组中,长约1.5km,区内宽0.8km,轴迹NNW,向,其核部为陀烈组下段的千枚岩,两翼为陀烈组中段的含碳千枚岩,东翼因NE向逆冲断层切割而未出露陀烈组中段。东翼地层产状:61°~88°∠58°~88°;西翼地层产状:230°~245°∠60°~80°,向南侧伏,侧伏角40°~60°。NNW向的含矿破碎带位于豪岗岭背斜的转折端至核部,该背斜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后又经过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及燕山期逆冲构造的改造。
图2 抱伦金矿地质图
a—平面图;b—剖面图
K2b—上白垩统报万组下段;S1t2—下志留统陀烈组中段;S1t1—下志留统陀烈组下段;T2ξγ—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
1—构造破碎带;2—矿体及编号;3—石英脉;4—断裂;5—产状;6—勘探线及编号;7—千枚岩;8—千糜岩;9—穿脉坑道及编号;10—斜井及编号;11—产状(剖面)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晚三叠世尖峰超单元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而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
1.5 成矿单元
区域内成矿单元有Ⅰ-5华南成矿域、Ⅱ-15华南成矿省和Ⅲ-51海南成矿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
本区中元古界抱板群中深变质岩系、志留系陀烈群浅变质碎屑岩系和下白垩统鹿母湾群碎屑沉积建造是重要的赋金层位,构成了区域性的找矿标志。
尽管区内金矿存在于各种地层或花岗岩等岩石建造中,但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抱板群深变质岩中,抱板群斜长角闪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的Au丰度均高出地壳克拉克值5~8倍(表1),是岛内金矿的主要矿源层。
表1 海南岛变质地层的Au 丰度值
石碌群变质地层的原始Au含量也比较高,分析结果表明,石碌群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的Au含量最高,其次是透辉透闪石岩、绢云母石英片岩,都高出地壳克拉克值的3~8倍(表1)。这表明岛内石碌一带的伴生金矿的矿源层可能就是石碌群,其也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层位。
2.2 岩浆岩
岩浆岩在整个含矿的五指山地区占有相当大比例,许多金矿点直接产在花岗岩中,但不同的金矿区或金矿田其表现形式不同。
在屯昌、南凯金矿区,金矿脉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富文金矿区也存在燕山期花岗岩体;牙代金矿直接产在与燕山期花岗岩浆体内部。
戈枕剪切带上分布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脉,其与控矿构造方向一致,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所为,属同一构造-岩浆期形成,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
2.3 控矿构造
岛内金矿受构造控制非常明显,宏观上根据区域构造格架,5个金矿带分别与EW和NE向构造相对应。
区内金矿床(点)的产出主要与NE向构造有关,NE向矿带内的金矿床一般明显产在NE向断裂带中或其旁侧的次级断裂内。而EW向成矿带内金矿则受其中一系列区域规模的NE或NW向断裂控制。在同一条NE向断裂内,矿床的就位可能与该断裂产状变化和EW或NW向构造交会部位有关。如乐东金矿产于EW和NE向构造交会部位,戈枕剪切带中金矿的分布明显与剪切带在走向上的变化部位有关。
2.4 围岩蚀变
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及白云母化等,偶见钠长石化。
围岩蚀变的水平分带明显,一般金矿从主断面向外(下盘),从黄铁硅化岩→黄铁绢英岩→绢英岩→硅化花岗岩→钾长石化花岗岩有规律地变化;垂直分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浅部大面积硅化蚀变岩到中部的各种蚀变岩并存晕最宽,Ag晕次之,Cu晕最窄;矿体中部Ag晕最宽,Zn和Cu晕较窄;矿体下部Cu晕最宽,Ag和Zn晕最窄。水平分带中Pb,Au,Ag内带与矿体位置基本吻合;Cu向外侧移动,Zn向内侧移动。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体)特征
抱伦金矿床的主矿段为位于矿区北部的豪岗岭矿段,其范围大致以豪岗岭为中心,向北至望楼河边,向南延伸约560m,东、西长各500m,面积约为1.3km2。目前已圈定了19个矿体,其中Ⅰ号脉带位于该矿段中部,面积0.13km2。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含金石英脉界线清楚,含金蚀变岩与围岩千枚岩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关系,主要靠品位圈定。
矿体均分布于含矿破碎带中(图2),赋存于Tr1含矿破碎带中的矿体有14个,Tr2含矿破碎带1个,Tr3含矿破碎带1个,Tr4含矿破碎带2个,Tr5含矿破碎带1个。矿体多呈脉状、似透镜状和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含矿破碎带基本一致,走向一般为325°~355°,倾向SWW,局部倾向NEE,倾角65°~85°。矿体出露标高一般为270~510m,坑道控制矿体标高一般为320~130m,个别(V1-3)控制到-25m标高。矿体长度一般160~1100m,平均厚度为0.45~4.86m,厚度变化系数14%~95%。矿体平均品位1.61×10-6~29.48×10-6,个别为98.05×10-6,品位变化系数41%~164%。V1-3号矿体为抱伦矿区主矿体,分布于Tr1含矿破碎带中,地表未见出露,属于隐伏矿体,矿体走向325°~345°,倾向SWW,局部倾向NEE,倾角65°~85°,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含金石英脉呈脉状和透镜状,走向延长708m,倾向延伸720m,具分段富集特征,金的浓集中心分布于104线300~350m标高和111线北侧25~120m标高范围。含金蚀变岩呈脉状,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两侧,与围岩千糜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靠品位圈定。含金蚀变岩型矿石品位一般为2.70×10-6~4.18×10-6,远比含金石英脉型矿石品位低。矿体走向控制长度310m,控制最大斜深415m,平均厚度2.62m,单工程最大平均厚度7.49m,厚度变化系数72%,属较稳定类型。矿体平均品位29.48×10-6(单工程平均品位加权平均求得),单样最高品位282.70×10-6,品位变化系数164%,属很不均匀类型。矿体向南侧伏,侧伏角可达45°。
3.2 矿石成分
矿石矿物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和自然金;次要金属矿物为毒砂、含镍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铋、黑铋金矿、硫金铋矿、辉铋矿、硫铋铅矿、斜方硫铋铅矿、柱硫铋铅矿、卡辉铋铅矿、柱辉铋铅矿、辉锑镍矿、赫碲铋矿和微量铁砷混合物、硫铁混合物、金铋混合物、硫铁砷混合物及氧化铁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次要脉石矿物为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金红石及粘土矿物等。
抱伦金矿的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2种,以前者为主。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石英脉型矿石可进一步划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碳酸盐-石英脉型和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型。
3.2.1 含金石英脉型
金属矿物总量较低,一般为1%~5%,局部可达10%~15%,主要是硫化物(含硫盐)、自然金属、铋化物和碲化物。硫化物以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毒砂等;铋化物、碲化物和自然金属种类很多,包括自然铋、黑铋金矿、金铋合金、硫金铋矿、辉铋矿、硫铋铅矿、斜方硫铋铅矿、柱硫铋铅矿、卡辉铋铅矿、柱辉铋铅矿Baksanite、赫碲铋矿和碲铋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浅黑色石英,石英含量可达90%以上;少量绢云母、金红石和绿泥石,局部见方解石细脉。
3.2.2 含金碳酸盐-石英脉型
金属矿物总量约5%,局部15%~20%,主要是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乳白色石英(60%~70%)和方解石(20%~35%)。
3.2.3 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型
金属矿物含量5%~20%,主要有黄铁矿和方铅矿,其次有闪锌矿、黄铜矿和少量毒砂;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50%~80%)和方解石(10%~25%),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金红石和碳质。
3.2.4 含金蚀变岩型
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金和毒砂等,但总量较低;以绢云母和石英为主的脉石矿物构成此类矿石的主体。
抱伦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和主要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但微量矿物,特别是铋矿物较为复杂,金矿化富集与高Bi含量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主矿体和高品位矿石中表现突出。含铋矿物在抱伦金矿床中有十几种之多,矿物类型有自然金属、合金矿物(金属互化物)、硫化物、硫盐、碲化物及铋化物类。这些矿物在石英脉型矿床中报道较少,在中-新生代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中则更少报道。类似抱伦这样集中出现种类繁多的铋矿物的热液脉型金矿床,目前还不多见。
金矿物成色921~968;抱伦金矿自然金的粒度相对较粗,巨粒金—中粒金占34.4%,镜下可见1.4mm的金颗粒,细粒金占17.5%,显微金占48.1%;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金的独立矿物,其次为金的铋化物(黑铋金矿)和金的硫化物(硫金铋矿)。还有微量金以类质同象或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其他载金矿物中,这些微量金,均为超分散金;金的嵌布形式有:①裂隙金。金矿物(及金矿物集合体)呈细脉状嵌布在脉石英或其他早形成的矿物(如黄铁矿等)晶粒之间或晶洞中;②包裹体金。粒度较细的金矿物,呈包体状分布载金矿物(如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及石英等)中,为超分散金:在通常显微镜下难以察之,借助电子探针和电镜扫描证实有微量金或称不可见金分布在有关载金矿物内。
3.3 矿石组分及成矿阶段
矿石结构有自形粒状、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交代残留、固溶体分离、镶嵌、筛状、骸晶、鳞片变晶及碎裂等;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网脉状、角砾状、斑点状、似条带状、片状及揉皱状等。
矿化阶段分为金/辉铋矿阶段、金/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盐矿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由表2可见,抱伦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米粒状或六边形等为主,少数呈管状;大多数包裹体沿裂隙呈带状分布,包裹体普遍较小,一般在7~14 μm之间,镜下观察未发现包裹体成矿流体有过沸腾迹象。含CO2三相包裹体比较大,为10~25 μm,且CO2含量比较高。
表2 抱伦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物理化学条件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值介于在137~280℃之间,包裹体捕获温度207~309℃,成矿流体密度为0.783~0.975 g/cm3,盐度2.68%~7.15%(表3)。中温偏高的成矿温度说明成矿与岩浆热动力和热液有关,而不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硫同位素
抱伦金矿床矿石的δ34S为-2.3‰~0.1‰(表4),变化范围很小,非常集中。这表明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均一化程度比较高,说明金矿石中的硫与岩浆岩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矿石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陀烈组变质岩,但明显受到重熔型花岗质岩浆岩源硫的影响和混入。与国内其他金矿床相比,抱伦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比直接火山热液成因的浙江治岭头金矿床和福建何宝山金矿床富集轻硫,比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的江西大背坞金矿和福建肖板金矿床稍富集重硫,比成矿物质来源于沉积岩为主的沉积改造型吉林海沟金矿明显富集重硫,而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部分来源于岩浆岩的北京崎峰茶金矿床比较相似。(陈柏林,2001)。
表3 抱伦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测试,李荫清,据何知礼(1982)NaCl-H2O体系相图计算。
表4 抱伦金矿床金矿石硫同位素组成
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测试,测试方法为高温氧化法,仪器型号为MAT-251,数据均为相对于国际标准CDT之值。
4.3.2 碳、氢、氧同位素
抱伦金矿床氧同位素组成为δ18O石英=11.0‰~11.7‰,氢同位素为δD=-61‰~-62‰(表5)。根据Clayton等给出的石英-水体系中氧同位素分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δ18O石英-δ18O水=A(106T-2)+B(当T≈200~500℃时,A=3.38,B=-3.40),并选择包裹体捕获温度230℃和290℃,可求得的成矿流体中水的δ18O水为2.74‰~7.54‰,并将其与相应的δD值投于δD-δ18O图上(图3)。
表5 抱伦金矿床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H2O 和CO2的O,H,C 同位素组成
注:δD和δ18O为V-SMOW标准,δ13C为V-PDB标准,资料来源:①据王平安等,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使用MAT-251质谱计测定,方法总精度δD值为±3‰,δ13C和δ18O值为±0.3‰;②据李中坚等,流体水的δ18O值按温度170~330℃区间计算。
图3 抱伦金矿床矿石氢氧同位素投影图
1~3—抱伦金矿床(本文采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测试);4—阿尔金大平沟金矿床;5—福建肖板金矿床;6—江西大背坞金矿床;7—浙江治岭头金矿床(δD=8δ18O-10)
投影点位于岩浆水区左侧边部、变质水区的左下角,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和(或)变质水为主,大气降水影响较小。结合地质演化历史分析,志留系沱烈组的区域变质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区域上虽然有比较强烈的动力变质(如戈枕韧性剪切带)而本区动力变质作用不明显,所以,在变质水和岩浆水之间,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的可能性更大。抱伦金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福建肖板金矿和大平沟金矿床相似,但是大气降水影响更小一些;比明显具有大气降水来源的火山热液型浙江治岭头金矿床大气降水影响要小得多;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的江西大背坞金矿床相比,尚有少量大气降水影响。所以,抱伦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变质水的混入,受大气降水影响很小,反映出成矿流体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4.4 稀土元素
金矿石为轻稀土富集型,铕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均与围岩千枚岩相似;而与矿区外围花岗岩的重稀土富集型和较强烈的铕负异常明显不同,而且(La/Sm)N值、(La/Tb)N值和(Sm/Nd)N值也更接近围岩千枚岩,不同于花岗岩(表6),但是,金矿石(Yb/Lu)N值介于花岗岩和千枚岩之间,δEu值与其他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的金矿床中金矿石的δEu值(福建肖板为0.76~1.24,安徽五河为0.95,江西大背坞为0.75)比较接近。上述特点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变质岩,仅部分受到花岗岩物质成分的影响。
表6 抱伦金矿及外围岩矿石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值
注:数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测试,其中花岗岩和千枚岩为等离子光谱分析结果,金矿石样品为等离子质谱分析结果。
因此,虽然成矿物质以变质岩为主,但是,具有明显的岩浆物质混入的特征,反映出成矿作用与中生代重熔型花岗岩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大量金矿床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但是,本区与金矿床关系密切的花岗岩具有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岩石学特点,且具有比较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这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抱伦金矿床的金主要来自于地层变质岩。
4.5 成矿时代
对矿区附近出露的尖峰岭花岗岩体中的新鲜黑云母进行了采样(样品采自岩体中心部位),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定年,结果证实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236.6±3.5 Ma(积分年龄),可以确认该岩体形成于印支早期(表7)。
表7 海南尖峰岭花岗岩体的黑云母40Ar-39Ar 快中子活化法定年数据
注:积分年龄为236±3.5 Ma,等时线年龄为243±3.5 Ma(3~10阶段数据);样品质量m=82.80mg,照射参数J=0.097 12;样品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取样地点为尖峰岭采石场,王大英等(2000)的锆石年龄样品采样地点同此。
根据对石英脉型矿石中热液成因白云母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定年分析,获得其坪年龄为219.41±0.63Ma,等时线年龄为218.87±2.51Ma,二者非常接近,而且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一致(表8)。依据坪年龄判断,抱伦金矿床确切的成矿年龄为220.0~218.8 Ma。此外,李中坚等曾测得矿石中热液成因伊利石的K-Ar年龄为216.4±3.1Ma,刘玉琳等测得矿脉中白云母的K-Ar法年龄为221.±3.3 Ma。
表8 抱伦金矿床VⅠ-3 矿体中热液成因团块状白云母的40Ar/39Ar 快中子活化法定年数据
续表
注:坪年龄为219.4±0.6 Ma,等时线年龄为218.9±2.5 Ma(6~11阶段数据);样品质量m=61.85mg;照射参数J=0.008 206;样品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6 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部分变质水的参与,大气降水影响比较小;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硫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初始锶比值等反映成矿物质来源虽然以变质岩为主,但有部分来源于岩浆岩;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反映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抱伦金矿属于发育于下志留统陀烈组浅变质岩系中受断裂构造裂隙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陈柏林,丁式江,李中坚等.2001.海南抱伦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地球化学,30(6):525~532
陈柏林,李中坚,董诚等.2004.海南抱伦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中国地质,31(2):139~146
陈好寿.1996.海南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地球学报,17(3):302~312
丁式江,黄香定,李中坚等.2001.海南抱伦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中国地质,28(5):28~34
刘家军,李志明,刘玉平等.2003.滇西金满脉状铜矿床成矿年龄的讨论.现代地质,17(1):34~391
刘玉琳,丁式江,张小文等.2002.海南乐东抱伦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地质论评.(增刊):84~87
罗镇宽,关康,苗来成.2002.吉林夹皮沟金矿带岩脉和蚀变绢云母定年及金矿成矿时代.现代地质,16(1):19~251
舒斌,王平安,李中坚等.2004.海南抱伦金矿的成矿时代研究及其意义.现代地质,18(3):316~320
舒斌,王平安,董法先等.2006.海南乐东地区抱伦金矿矿石特征及其成因矿物学意义.地质通报,25(6):745~755
赵彦庆,叶得金,李永琴.2003.西秦岭大水金矿的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现代地质,17(2):151~156
(张艳春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