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质局
❶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外事办、信访办)
二、组织人事处
三、内政策法规处
四、财务管理容处
五、科技管理处(总师办)
六、总体规划管理处
七、详细规划管理处
八、建筑规划管理处
九、市政规划管理处
十、监督管理处
十一、历史风貌保护处(城市雕塑管理处)
十二、地名管理处
十三、土地综合计划处(耕地保护处)
十四、土地利用处
十五、土地权籍管理处
十六、矿产资源管理处(地质环境和勘查管理处)
十七、征地补偿管理处
十八、行政许可处
十九、信访办公室
二十、监察室
二十一、直属机关党委(文明办)、工会、团委
1、直属机关党委(文明办)
2、工会
3、团委
❷ 关于上海的
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编写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终于完成了,其结论是沉重的,长三角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损失近3150亿元。
此次调查的负责人、南京地矿所副所长郭坤一研究员回忆最初开展这一调查的起因时说道:“在东部地区开展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不是找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地质调查局是1999年成立的,成立后就把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做。我们国家有几个地方地面沉降比较显著,环渤海也有地面沉降,但长三角地区是比较厉害的。”
南京地矿所在研究中发现,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省的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米、1.08米和0.82米,形成了三个大“漏斗”。
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在过去几年中逐渐显性化。2003年7月1日凌晨,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地面大幅沉降,导致一幢八层楼房发生倾斜,而裙房则部分倒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郑时龄说,地面沉降对上海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自1965年起,上海就开始治理过度开采地下水,因此地面下沉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高楼越盖越多,地表不堪负荷,陆地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下沉1厘米,已经影响到地铁和高楼建筑的结构。
这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此前的研究结论一致,即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仅就上海而言,地面沉降的原因有30%来自高层建筑和重大工程项目本身的影响,其余70%则要归结为城市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南京地矿所的研究认为,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关于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的近3150亿元经济损失,郭坤一解释道,这个数字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包含了多年累计的损失计算而得,而苏、浙、沪由于发生沉降时间不同,累计损失计算的起始年份也不同,其中最早出现地面沉降的上海,其损失是从上世纪20年代算起。研究报告大多已交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这是国家公益性地调工作,应该会很快发布”。
“地下水是一种资源,资源不开采就不叫资源,但也不能乱开采,”郭坤一认为,地下水最适宜的用途是作为饮用水,但过去的若干年中,却往往滥用于生产过程。
自1860年开凿第一口深井至今,上海已有143年的地下水开采历史。1921年至1965年,上海进入开采地下水的高峰期,开采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市区,用于工厂企业的降温、冷却和洗涤等。仅1956年一年,上海开采的地下水量就高达2亿立方米。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许保玖认为,就是这类不计后果地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导致上海地面迅速下沉——上海的地下是由近千年来长江冲积的沙子、淤泥逐渐形成的软土层结构,具有含水量大、孔隙较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变了形,就会出现沉陷。
类似的研究还表明,包括上海在内,我国陆续发现的具有不同程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达30多座,比较严重的有天津、北京、西安和太原。
有关专家认为,绝对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对地面下沉叫停是不可能的,但需要通过有力的措施控制沉降。过去的实践中,上海市政府的解决方式是通过限制楼高以及实施年度地下水采灌方案来控制地面沉降。而南京地矿所在其调研报告中,单辟一章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除了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大众珍惜地下水资源等常规的手段之外,南京地矿所提出,对地下水开采用许可证方式予以管理,许可证由国土资源部发放,“这个国家原来就有定论,以前有地矿部的时候,地下水由地矿部管,现在应该属于国土资源部管理范围。”
❸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是做什么的,可靠吗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简称工勘院,直属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是版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权性大型综合地勘事业单位。凭借雄厚的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工勘院积极服务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政、工业、民用建设,在浅层地热能研究开发,水工环地质勘查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❹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怎么样是属于事业单位吗待遇在上海活的下去吗求当地大哥大姐解答..
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市水文地质大队沿革而来,隶属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事业单位。听说待遇不错哦,可以去发展发展,祝福你,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❺ 上海有研究页岩气的单位
中海油上海分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油田公司,中石化华东局,安徽煤田地质局,江西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这些都有页岩气项目的单位。
❻ 上海市地质环境管理对策分析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逐步变革,上海市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图7-3),对地质环境形势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地质环境管理机制与对策措施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从地质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上海市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地质环境行政主管部门。2006年颁布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确定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是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门,上海市水务局负责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和回灌管理,上海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负责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设工程管理。由于地质环境管理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对各个部门职责予以清晰界定是政府管理地质环境的前提条件,避免职责交叉重叠造成权责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
在地质环境状态管理方面,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上海市三维地质调查、地面沉降易发区划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料共享与发布制度等工作。2004年,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合作项目,按照“中心城区-新城产业带规划区-一般地区”三个空间层次,开展了以建立三维地质结构为目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基岩地质调查、第四系结构调查、水文地质结构调查和工程地质结构调查。上海市在国内最早建成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近年来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引入了GPS、InSAR技术、自动化监测、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由27座监测站、36个一级监测网点、108个二级监测网点、330眼地下水监测井组成。上海市于2006年建立了对辖区范围内从事地质工作所获取的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的制度,要求桥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轨道交通线、铁路干线、地下储库工程、码头工程、10层以上居住建筑、群体面积超过5万m2的建筑所开展的工程地质勘察须汇交相关地质资料。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利用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钻孔空间分布、地质资料成果档案目录及其基本信息,公众可在线查询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报告。
图7-3 上海市地质环境管理体系示意图
在物质流管理方面,上海市水务局、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会同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工程建设进行调控。市水务局会同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和供水专业规划共同编制地下水开采和回灌年度计划,并作为审批取水许可证和组织实施地下水回灌的依据。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会同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对重大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深基坑开挖项目的建设项目、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建设单位依据批准的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施工。
在问题与灾害管理方面,上海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水务局会同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开展了防汛和挡潮工程、市区排水工程、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建设等防治工作。为了弥补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损失,上海市先后4次大规模进行防汛墙加高加固工程建设,修建黄浦江、苏州河防汛墙和挡潮闸工程。为了治理地面沉降造成的积涝问题,市政建设了配套的排涝泵站工程。自1966年开始上海开始地下水人工回灌,回灌量持续增长,最高年回灌量达2750万m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回灌工作有所削弱;近年来得到有效加强,2007年全市回灌总量达到1725万m3。
在地质环境监管方面,上海市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府定期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制度。针对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市在196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1996年发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1997年修正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2006年颁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地面沉降管理、监测、防治和相关法律责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会同水务局、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等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包括地面沉降的防治目标、重点防治区、防治项目和防治措施等内容。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报上海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对于重大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超过7m的建设项目、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须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还规定,深基坑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基坑周围区域的地面沉降影响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项目所在地的建设管理部门,并采取治理措施。
❼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现有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人(高级职称者31人,中级职称者80人,初级职称者17人),其他人员22人(见表)。
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
(http://www.sigs.com.cn)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1999~2002年,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质环境结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地面沉降特征,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3~2005年间,与江苏、浙江共同开展“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与监测工作,通过建设长三角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统一技术要求,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联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
2004~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合作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依托长期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和勘查成果,对上海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和第四纪地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地质成果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的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需求,明确了加强城市生命线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性。
200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为政府实施区域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
2007年,“上海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研究”,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法制建设
1.2006年颁布《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并2006年10月1日实施。
2.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发布《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❽ 国土上海市督察局张先余在2015年任什么职务
国土上海市督察局张先余现任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副书、纪委书记。
工作简历
1987-90在浙江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工作,任地质员、组长.
1990-91在浙江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政治处工作,任宣传干事.
1992-94在浙江省地矿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政治处工作,任宣传干事. 1993.4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4-95在浙江省地矿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5-97在浙江省地矿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政治处,纪委工作,任政治处副主任(主持工作),纪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7-2000在浙江省地矿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治处主任(副处).
2000-2007在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工作,任办公室主任(正处),兼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工会主席、局纪委委员.兼任浙江地勘职工政研会副会长,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国黄金报驻浙江地勘记者站站长、记者。浙江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2007.4—2007.11 在浙江地勘局测绘大队工作,任大队长、党委书记。
2007.11—2008.12 在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工作,任督察四室主任(兼信息处处长)、临时党支部宣传干事。
2008.12—在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工作,任办公室主任。
2009.6—在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工作,任副专员、党组成员。
2011年—现任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副书、纪委书记。
❾ 上海市地震局怎么样
哈哈复哈,楼上的几个小朋友,你们也搞制笑了!在我的印象里,上海的防空洞改成地下商场、停车场。。。。。。而在杭州,防空洞可以作为市民们夏天纳凉的好去处!而且,地震是地质发生断层,理论上说防空洞结构十分牢固,在地震之后可以作为避难所!----------日本地震了,你们至于那么慌张吗!!!!不要自己吓自己了!淡定!----------上海的人防工程大多已改建为地下商场或车库,且多在大楼、广场地下。上海...
❿ 我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
耿树方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家地质工作的基础,区域地质调查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国家地质工作程度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国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都十分重视。1961 ~ 1965 年,我曾参加过这段时间的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中的几件主要事情。现将这段时间我直接参与的,以及前前后后我所知道的有关区域地质调查方面的一些事项,回忆 “补记”在这里,提供给地质学史研究会参考,它对后人了解这一段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可能会有所帮助。
1956 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3 ~ 1958) 的 “中间关键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原地质部成立了 3 个中苏合作的“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原称 “区域地质测量”,现称 “区域地质调查”; 原简称 “区测”,现简称 “地调”) ,即大兴安岭队、秦岭队、南岭队。此外,1953 年曾成立了中苏合作的“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 简称 “新疆十三队”) 。3 个区测大队以开展 1∶ 20 万区测工作为主,新疆十三队以 1∶ 50 万区测工作为主。
为了对各区测大队进行统一管理,1956 年在原地质部地矿司设立了 “区测管理处”。1957 年 4 月 1 ~ 9 日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第一届区域地质测量会议”,统一部署了 3个区测大队的区测任务和要求,明确了统一使用苏联编写的 《1∶ 20 万 ~1∶ 10 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1958 年 1 月苏联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马尔珂夫斯基来华考察中苏合作的区测工作开展情况,由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研究室主任王晓青、副主任郭文魁分别陪同,先后考察了南岭队 ( 在广州) 、秦岭队 ( 在西安) 和大兴安岭队 ( 在哈尔滨) 。考察结束后,为了加强对区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朱效成要求王、郭两位主任提出 《区测指导员工作守则》( 以下简称 《守则》) ,并于 3 月 8 ~10 日地质研究所所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该 《守则》。根据 《守则》的内容和要求,当时地质研究所和矿物原料研究所 ( 原矿床地质研究所,即现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前身) 的一、二级工程师 ( 现一、二级研究员) 均被聘请为 “区测指导员”,包括: 黄汲清、孟宪民、孙云铸、程裕淇、谢家荣、王晓青、郭文魁、李春昱、王曰伦、王恒升、徐仁、蒋溶等。由他们负责对区测工作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等专业的疑难问题给予技术指导。
为了对全国区测队测制的1∶ 20 万图件确保出版质量,1958 年3 月27 日地质研究所所长集体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 《中国地质图编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和编审委员会委员名单,报请地质部审批。根据地质部审批意见,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兼任编审委员会主任,黄汲清等4 人为副主任委员,孙云铸等48 人任委员,编审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室。室主任王晓青兼任该办公室主任。我于 1958 年 8 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研究室后,被补充为兼任此办公室秘书之一。
从 1958 年 7 月开始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浪潮,开展了 “大炼钢铁”运动,形成了“全民找矿”局势。在此新形势下,各省、自治区地质局纷纷要求成立区域地质测量队( 简称区测队) ,于是地质部将原 3 个区测大队的技术骨干力量分别调往各省、自治区担任新建区测队的技术负责人,原 3 个大队也相应归属到所在省、成为省的区测队———原大兴安岭队改称为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哈尔滨,后迁往阿城) ,原秦岭队改称为陕西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西安,后迁往武功) ,原南岭队改称为广东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广州,后迁往佛山) ,原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改称为新疆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 驻地乌鲁木齐,后迁往昌吉) 。从1958 年秋到1960 年春,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天津市和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及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区域地质测量 ( 大) 队,面积大的省、自治区先后建立了 2 个区测队 ( 如黑龙江、内蒙古、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和新疆) 。
由于区测队迅速增加,急需 “区测规范”,因此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于 1959 年下半年组织力量 “突击”编写了 《1∶ 100000 ~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草案) 》,并于1960 年 1 月内部印刷提供给各省、自治区区测队试用。
1960 年 10 月,在全国区测队伍迅速壮大的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区测工作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地质部决定将地矿司区测管理处合并到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综合研究室 ( 简称一室至今) ,相应的 3 位工程师 ( 谭筱波、陈荫祥、徐昭仪) 也同时调到一室。在一室建立了区测 ( 管理) 组,除谭等 3 人外新增加了 4 人,并由室副主任李春昱负责本组工作,地质科学研究院 ( 现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朱效成被分工主管区测工作。
本人是一室区域地质及编图组成员,当区测组的事情多、忙不过来时,我参加一些帮忙的工作。从 1961 年初到 1965 年春,我参加帮忙的区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 1961 年上半年,协助完成了 《1 ∶ 100000 ~ 1 ∶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我编写了其中的 “内生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的矿产分布图、构造 - 岩性图和构造 - 岩浆岩图编图内容和编图方法。
与此同时,区测组翻译并内部印刷了苏联的 《1∶ 5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2) 1962 年初,我参加了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此会由地质部地矿司与地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于 3 月 5 ~18 日在广州召开。原地质部副部长宋应主持会议,副部长许杰和卓雄均参加了会议,地质科学研究院分工主管区测的朱效成副院长做了区测工作情况的报告 ( 原计划同年下半年在太原召开同样内容的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因故未开) 。
3) 1963 年 4 月,我参加了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 ( 1963 ~ 1972) 规划研究工作,并由地质科学院向地质部提出了 《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规划 ( 1963 ~1972) 方案》。在此 《规划方案》中提出,10 年内 ( 1963 ~ 1972) 完成: ①全国雪线以下全部 1∶ 100 万区测;②全国 1∶ 20 万应测面积的 50% ; ③1∶ 5 万正规区测 100 ~200 幅。
4) 1963 年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中旬,我参加了中南地区 1 ∶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试点工作组,担任该工作组的秘书之一。清理工作从广东区测队开始,然后是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根据对中南五省 ( 区) 的清理结果,在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总结中提出了按图幅质量进行 “清理分级划分标准”。并按此 “划分标准”将清理图幅分为甲级、乙级、续测、补测、重测 5 种类型。
5) 1964 年 3 月初至 5 月中旬,我参加了西北区测图幅清理工作组 ( 同时开展清理工作的还有华北、东北、华东和西南工作组) ,继续担任秘书之一。清理工作从新疆 ( 区测队) 开始,然后是青海、甘肃与宁夏、陕西。至 5 月底完成了全国图幅清理工作,对当时已完成的 380 多幅 1∶ 20 万图幅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查和评价。将清理结果分为甲级、乙级、补测、续测、重测 5 种类型。原新疆十三大队测制的 1∶ 50 万图幅作为 “资料复制”供内部使用。在 5 种类型中,“续测”和 “重测”属于没有完成、继续工作的图幅,“补测”相当于 “丙级”图幅,经过补充工作要求达到乙级或甲级的质量标准。在被 “清理”的 380 多幅图中,甲级和乙级图占 40% 。
同年 11 月,地质部批准了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于全国 1∶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报告》。
1965 年 5 月 4 日,朱效成调往西安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 ( 简称区测局)局长兼陕西省地质局局长。同时调往西安区测局的还有地质研究所一室副主任李春昱、陈双和区测组 6 人。
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图幅清理中被列为补测、续测和重测的图幅,不仅没有来得及布置和开展工作,而且被 “造反派”说成是 “否定大跃进”,因此朱效成、李春昱、陈双被 “造反派”揪斗、批判,并关入 “牛棚”,从而使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的工作完全停顿。
1969 年秋地质部实行军管,并将地质部合并到国家计委,改称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从此撤销了西安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有关人员大多数归属于陕西省地质局,少数调往地质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 其中李春昱以后又重调回到地质研究所) 。
1970 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地矿司又重新建立了 “区测 ( 管理) 处”,郑恒有担任区测处处长。
1973 年由该处负责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比例尺 1∶ 200000 ( 地质出版社,1973 年 12 月) 。在该 《暂行规范》中,从 “附件二”到 “附件六”,都是在 1961 年地质研究所编写的 《1∶ 100000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基础上补充的 ( 其中曾由我编写的矿产图的矿产符号及成矿规律图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表示方法的花纹符号,全部未改动地复制使用了) 。
以上就是我亲自参与的和所见所闻的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及其管理工作,最初 18 年( 1956 ~1973) 的发展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