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地质大学
⑴ 王华的个人生平
王华,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986年在武汉回地质学院答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6年10月-1987年6月:北京语言学院法语部学习法语,获结业证书;
1987年7月-1987年9月:法国里昂理工学院进修法语;
1987年10月-1988年7月:在法国Dijon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沉积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D.E.A);
1988年8月-1991年11月:在法国Dijon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2年-1993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沉积动力学的科研活动;
1993年9月—1997年6月:以科教专家身份执行我国对非洲马里共和国提供的“智力援外项目”,在马里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199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2012年7月: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
⑵ 我是外校的,学的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方面的,想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研究生,报考哪个专业的比较好呢
海洋地质,或者能源地质工程。
能源地质工程是石油系的,就是油气方面的;
海洋地质是海洋系的,有油气方面的,也有固体的。
有的比较牛的导师带的学生有海洋系的,也有石油系的,学的东西差不多。
石油系你可以看下这些导师:http://zyxy.cug.e.cn/sjdw/Petro(2008)/TeachersAll.htm
郝芳最近当上了副校长,如果能够跟他是最好的了。
海洋系的导师有这么些:http://zyxy.cug.e.cn/sjdw/marine/dw3.htm
解习农、任建业、王华、陆永潮、王龙樟、刘晓峰、肖军、姜涛、廖远涛这些导师都是油气方面的,解习农和任建业学术型比较强,强烈推荐吧。
老师都挺好的,当然越好的导师报考的越多,竞争越强,也要老师看得上你才行。祝你顺利吧。
海洋地质方面高数可选,不过一般的都不选,因为高数难;能源地质工程我就不知道考不考高数了。
专业课,应该是普通地质学和另外一门,像沉积学或者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等。
另外,好像原来你也给我发过信息,不过现在我不在学校,最近一段时间都比较忙,你可以在3月中旬给我网络发消息找我要qq号,有什么问题可以聊一下,虽然不一定帮得到什么忙,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呵呵:-)hehe。
⑶ 姚光庆的专著
1、姚光庆,蔡复忠贤 编著,制油气储层地质学原理与方法,2005,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姚光庆,孙尚如 周锋德 著,非常规陆相沉积油气储层,2004,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姚光庆,王华,兰廷泽 主编,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2003,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姚光庆,油气储层地质学(校内教材),1998,中国地质大学教材科
5、张博全,关振良,姚光庆等,油藏开发早期描述──以一个中生代砂砾岩油藏为例,1995.12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6、赵彦超,姚光庆,陈红汉,油藏描述(校内教材),1994,中国地质大学教材科
⑷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系列教程都有哪些书籍啊 我知道的是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王华主编
专业填上来 咱们才能帮你回答呀···
⑸ 姚光庆的教学研究论文
1、姚光庆,刘抄东杰,袁彩萍,《油气袭储层地质学》专业课英语教学的体会,中国地质教育,1998
年 第二期,P34-36
2、姚光庆,赵彦超,李子丰,关振良,张树林,徐思煌,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与新教学计划
的制定,现代高教研究,武汉,2000年,第3期,P12-14
3、姚光庆,张均,兰廷泽,王华,关振良,杜宁平,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武汉,
2002年,第1期,P115-117
4、关振良,姚光庆,赵彦超,谢丛姣,“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中国地质大学
学报(社科版),武汉,2002年,第1期,P100-102
5、王华,姚光庆,石油工程和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中国地质教育,
2003年第4期,41-43
⑹ 中国地质大学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的导师情况
杨子荣教授不错 慈父型的 挺好 学术地位挺高的 国际大师 开过国际地质大会 发表过25分钟的 演讲 现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博士生导师带头人 EI收录16篇 我就是他学生
⑺ 关于古—新地震的联系问题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nt and Ancient Earthquake
宋天锐
原文刊于《现代沉积学研究的若干思路与方法——2001年中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选编》。主编:王华、李忠、陆永潮,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168~179页。本文选择了部分内容,并引用了马杏垣遗著:《解析构造学》中的部分内容。
地质构造学在解释地震活动方面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迄今为止仅仅依靠这些理论还没有能够预报出任何一次损失巨大的现代地震。尽管如此,从历史地震统计、区域构造活动带、大小板块相互作用力等,圈定一些大范围的地震频发度以便警示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历史记录为例,1900年至1984年的85年中,全国发生里氏4.7级以上地震为4000次,其中台湾地区占50%以上,在大陆内部地震频发的地区是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在东部则以河北频发度最高(马杏垣,2004)。但是构造线和构造分区或历史地震统计都存在有效几率问题,因此近代地震并不高频地出现在活动构造带或历史常发的具体地点,所以从各种角度探索古—新地震联系的问题是有益的。
1关于古地震的记录
1983年在天津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质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Tid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rom Upper Precambrian rocks 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被加拿大前寒武纪专家Young教授推荐在国际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上发表(1985)(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1985)。同年在《沉积学报》上又发表了讨论所谓“掘穴状充填管构造”的论文。当时根据与这些构造伴生的“内层错动”等构造,认为可能是由于地震引发的砂体液化或泄水构造。这些有关古地震记录的构造发现于北京十三陵的常州沟组,后来,又对雾迷山组有关地震-海啸的序列、串岭沟组的地震事件以及大红峪组的火山-地震事件记录进行了探讨。此间对于蓟县、兴隆—承德、宽城和大连金石滩一带的地震事件记录都有记载或发表的论文,这里将现存的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综合加以介绍(宋天锐,高健,1987;宋天锐,1988;宋天锐等,1991;宋天锐,1998)。
(1)北京十三陵地区元古宙地震事件记录:地震是地球“脉搏的跳动”,火山喷发是地球“呼吸活动”,在人类历史中已有多次惊心动魄的地震记载,我们这一代人也亲身经历过地震的颤动,可以设想在元古宙十几亿年之间,地震甚至大地震肯定很多,只是在地层和沉积岩中所能辨认的记录不多。据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成果,十三陵地区元古宙的古地震记录既包括了宏观的沉积构造变形,也包括了微观的沉积构造变形。宏观的记录有:层内断层、同生错动、层内翘曲、层内角砾、隐角砾层、板刺状角砾(Song Tianrui,1988;Song Tianrui and Gerhard Einsele,1996)、海啸风暴层理和粒序层、泄水构造等;微观记录有:显微层内错动、显微泄水构造(包括微晶硅质盲脉)、显微火焰构造、碎裂颗粒、晶格错位等。Seilacher(1969)曾经描述过几种典型的地震岩的内部构造,但是十三陵的古地震沉积构造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2)燕山中段元古宙古地震事件记录:燕山中段元古宙长城纪沉积层中分布着广泛的地震角砾层,说明同期地震-火山活动影响到燕山裂陷槽的沉积中心地区(和政军等, 2000)。海相沉积区和陆地区沉积相受地震影响后表现的沉积构造不尽相同。燕山中段虽然角砾层广布,但并不是地震中心,估计地震中心在密云一带,因为在密云火郎峪长城系中发现400m左右的同生断层呈阶梯状出现切穿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另外蓟县一带大红峪期强烈的火山活动也波及范围很大,都可能诱发地震,中心斜坡带形成滑塌角砾岩和层内液化角砾岩(宋天锐等,2000;和政军等,2000;和政军等,1994),边缘浅水区形成层内错动、泄水构造和层内褶曲等。
(3)宽城一带中元古界常州沟组古地震记录:宽城一带属燕山东段,常州沟组砂岩出现层内错动都为正断层,显示地震引发的拉张型同沉积断层活动。
(4)大连金石滩晚元古代地震事件记录:这里出现大量臼齿状液化脉(molar-tooth),以往认为是生物遗迹,经过研究后,我们认为是地震诱发的泄水构造,乔秀夫、宋天锐等(1994,1996,1999,2001)在华北—东北一带大范围对比后,认为这些地震液化脉层位置是可以对比的,可见当时地震非常剧烈,影响面积广大。后来英国Keele大学的Fairchild教授和德国Tubingen大学的Einsele教授等(1993)又来到辽南进一步研究,他们同意我们的看法,并提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在Sedimentology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2关于古—新地震的联想
沉积学与环境地质相联系是一个总趋向,根据古地震记录联系新(现代)地震活动是向灾害地质环境联系的一个方面,这里涉及的还只是一种“联想”,作为一种思维的启迪。两个方面是我们需要联想的:第一,新地震和新近纪沉积发育的继承性问题;第二,历史上记录的地震与现代地震的相联系问题。
(1)新地震与新近纪沉积的继承性:从沉积盆地发展演化的历史来看,近代沉积是第四纪沉积的延续,第四纪沉积是新近纪沉积的继续。由于我国的省区划分和美国不同,不是整齐画块,而是依山川地貌而划分的,因此,总体来说近代地震有可能与古近纪、特别是新近纪的盆地发育有关。笔者根据各省区域地层表大致统计了新近纪沉积的平均厚度,并参考了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以及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地层界限,显示出如下特点:其一,凡是古近系、新近系,厚度巨大(超过1000m),地震频发率高,其二,凡是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或新近系与第四系之间出现一次或几次角度不整合的,地震频发率高。李善邦(1981)统计了公元前至1954年各省区的地震记录和破坏性地震记录,对比看出上述两项特点有相近之处:例如划分为相对分级在五级以上的省区,如台湾、西藏、新疆和云南,地层厚度都在2000m以上;但也有由于地广人稀地震记录不全面使相对分级偏低的情况,如青海省(表1)。
表1 中国部分地区地震发生率与地层比较
应该指出的是:地震发生率较低的省区,也可能出现强度很大的地震,如河北、山东和陕西等省。根据地震发生率的相对比较初步勾画出全国各省区地震发生率示意图(图1)。
(2)北京及邻区发生地震的时间间隔和地理位置迁移:经过对北京十三陵元古宙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于明代至清初的近代地震记录作了初步整理。主要的参考资料是《明实录类纂》和《中国历史强震目录》,经综合后编制了“明代至清初北京及邻区地震波及范围示意图”(图2)。
从明洪武至清康熙即1399~1679年的280年间,华北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发生在陕西华县的大地震,波及4320km。发生在北京及邻区的大地震有两次,一次是明天启年间(1626年)的地震,波及1160km;另一次是清康熙年间(1679年)的地震,波及1140km。这段时间可分为四期:明成化以前京师地区地震很少可称为“平静期”,成化至嘉靖之间70多年,每隔20多年北京都发生一次地震可称为“间震期”,一直再至天启的90年时间地震不断可称为“多震期”,进入明末清初京师发生两次大地震可称为“大震期”。京师地区发生地震的地理位移是先北西后东南,几乎每次地震都是先发生在宣化一带,后发生在京师地区。推测与元古宙沉积岩基底的走向为NE-SW 有关,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沉积岩也都是这一走向(Song Tianrui and Gerherd Einsele,1996),巧合的是近代在平谷-三河大地震旧址测量的氡气延展方向也是NE-SW(Xiang et al.,1996)。因此,本文建议在北京一带预防地震灾害时,需要密切关注宣化—张家口—包头一带的地震。图2标出了明代至清初200多年的地震间隔,为20、25、27、30、40、50、52、53年。总结看来小地震20~30年一次,大地震40~50多年出现一次。另外,华北板块有东西地震交替50年出现的现象,例如1920~1927年在西部宁夏、甘肃出现大地震,1970~1976年在东部河北—辽宁时隔50年出现大地震,图1反映在两条传递挤压“经络”,一条是沿天山—华北板块北缘,另一条是祁连—秦岭北缘。前已述及古地震表现为拉张型,而新近纪盆地也是拉张型,可能与郯庐断裂有关,这种推测预测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据,在21世纪出现大地震应该在2016~2026年(40~50年间隔),出现在西部还是东部?届时可能出现更精密的仪器加以监测。
图1 全国部分省区地震发生率示意图
1—编号①~⑧公元7~1954年地震频发等级(与表1相对分级一致)(据李善邦,1981年整理);2—实线:概略地震分区界线;3—空心箭头:周边板块挤压方向示意
图2 明代至清初北京及邻区地震波及范围示意图
许多出现的资料中也都有地震期间隔的估计:20、30、300、339、442年(马宗晋等,1982;高文学、马瑾,1993;王景明,1993)等等;也有人认为北京附近地震后的平静期为6、1、7、5、4、8直至280年等的统计数字(郑联达,1996;王德功,2000)。
应该指出,地震预报的难度很大,无论是根据地质构造或历史记录都只能作为中长期预报参考,至于具体发震地点的临震预报只能依靠现代物理测试手段。国内外近年来产生巨大损失的地震还没有一次成功的临震预报,因此尝试一些中长期宏观预报仍是必要的。张庆洲(2005)在《唐山警世录》中列举了唐山大地震之前出现动物异常、地电异常、地光、地面倾斜等诸多临震前兆,由于当时人为因素不准预报,导致数十万唐山人本可幸免但死于不知情。
3结语
本文是根据以往工作中遗留的一些悬念提出的想法,距离达到实用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希望读者不要囿于文中的个别具体数字、图件和文字而面对上述三大难题,那么,本文所强调的思维启迪的初衷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冯增昭,陈继新,张吉森等著.1991.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高文学,马瑾主编.1993.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
国家地震局地震防御司编.1995.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
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张巧大.2000.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古地理学报,2(3):83~91
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张巧大.2000.北京及邻区长城纪火山事件的沉积记录.沉积学报,16(4):510~514
和政军,孟祥化,葛铭.1994.燕山地区长城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沉积学报,12(2):10~19
李善邦.1981.中国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国祥,杨昶.1992.明实录类纂.武汉:武汉出版社
马杏垣遗著.2004.解析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宗晋,傅征祥,张郢珍等.1982.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高林志.1996.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附大连市金石滩海峰国家级风景区旅游导游.北京:科学出版社
乔秀夫,高林志.1999.华北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质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科学通报, 44(16):1753~1757
乔秀夫,高林志,彭阳.2001.古郯庐带新元古界——灾变、层序、生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等.1994.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地质学报,63(1):16~24
宋天锐.1982.塔里木盆地及邻区第三纪沉积岩系发育的探讨.地质论评,28(4):317~325
宋天锐.1984.新疆库车盆地第三纪形成的陆—海过渡碳酸盐岩.沉积学报,2(3):43~59
宋天锐,高健.1985.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痕迹化石?——对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常州沟组充填管状构造的探讨.沉积学报,3(2):85~96
宋天锐,高健.1987.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沉积岩.北京:地质出版社
宋天锐.1988.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啸序列.科学通报,8:609~611
宋天锐,赵震,王长尧等.1991.华北元古宙沉积岩.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宋天锐.1998.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张巧大.2000.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岭沟期地质事件的探索.地质论评,2000,46(4):400~406
宋天锐.1998.沉积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等.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天锐.1980.关于沉积岩地层中的古地震信息.见:张勤文,徐道一主编,天文地质学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
王景明等编著.1993.华北地震灾害与对策.北京:地震出版社
王德功.2000.北京地区的地震与防震.北京:地质出版社
郑联达.1996.大地震规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庆洲.2005.唐山警世录.《中国新闻周刊》第37期
Song Tianrui,1988,A probable earthquake-tsunami sequence in Precambrian carbonate strata of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Kexue Tongbao,33(13):1121~1124
Song Tianrui and Gao Jian,1985,Tid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rom Upper Precambrian rocks 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29:93~107
Qiao Xiufu Song Tianrui Gaolin et al.,1994,Seismic Sequence in Carbonate rocks by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Acfa Gelolgica Sinica,7(3):243~265
Fairchild,I.J.,Einsele.G,and Song Tianrui,1997,Possible seismic origin of molar tooth structures in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 ramp,north China.Sedimentdogy,44:611~636
Xiang Hongfa et al.,1996,Deformation zone of the 1679 Sanhe-Pinggu M-8.0 earthquake and active faults.30thIGC,Guide Book
Song Tianrui and Gerhard Einsele,1996,Proter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i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30thIGC,Guide Book
Seilacher,A.,1969,Fault-graded bedding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Sedimeutology 13,1/2:155~159
⑻ 陈红汉的论文专著
第一作者
1、Honghan Chen, Changmin Chen, Xiong Pang, Jiahao Wang, Wanzhong Shi. Natural
gas source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Panyu
lower uplift: An insight into the deep water prospects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47-52
(SCI)
2、Honghan Chen, Jiahao Wang, Yuhong Xie & Zhenfeng Wang. Geothermometry and geobarometry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fluids, 2003, 3(3): 177-188(SCI)
3、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and Sitian Li. Observation of catastrophic degassing from the mantle-crust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295-305(EI) 4、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Large-scale seismic thermal anomaly linked to hot fluid expulsion from a deep aquifer.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53-56(SCI)
4、Honghan Chen, Li Sitian, Sun Yongchuan et al.. Two petroleum systems charge YA13-1 gas field in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AAPG Bulletin, 1998, 82(5A): 757-772(SCI)
5、Honghan Chen, Shuzhen Yao, Jiahao Wang & Chunquan Li. The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fluid-bearing natural gas inclusions for geothermometer & geobarometer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2, 13(3): 240-247(EI)
6、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Zhang Qim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gas amount using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20): 1729-1733 (SCI)
7、Honghan Chen, Zhang Qiming, Shi Jixi. Evidence of fluid inclusion for thermal fluid-bearing hydrocarbon move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 40(6): 648-655(SCI)
8、陈红汉, 董伟良, 张树林, 等. 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模拟技术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3): 207-211
9、陈红汉, 龚再升, John Parnell. 碎屑石英颗粒继承性裂纹和空隙胶结物中同生流体包裹体——获取古环境温度和盐度又一新途径. 天然气工业,2002, 22(1): 9-13(EI)
10、陈红汉,地质流体:多学科技术和概念的相互渗透——第二届国际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流体演化、运移和相互作用大会简介,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204-206
11、陈红汉,李纯泉, John Parnell. 流体包裹体地层学及其在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2002,27(增刊):329-332
12、陈红汉,李思田,活动热流体与成藏、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996,3(3-4):259-262
13、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沉积盆地异常超压与岩石破裂耦合动力学模型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4,13(4):65-71
14、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等,莺—琼盆地烃类气源岩判断及评价,“八五”地质科技重要
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中国地质学会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5、陈红汉,孙永传,叶加仁,莺—琼盆地的独特埋藏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8(5):329-336
16、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运用δ13C瑞利模型判断气藏运聚过程,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29-33
17、陈红汉,孙永传,张启明等,运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评价气源岩理论潜在生气率,科学通报,1995,40(10):924-927
18、陈红汉,杨甲明等,莺—琼盆地YA13-1气田成藏过程分析,石油学报,1997,18(4):
32-37(ISR)
19、陈红汉,张启明, 施继锡. 琼东南盆地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中国科学(D辑),1997,27(4):343-348
20、陈红汉. 沉积盆地C-He天然气系统研究进展.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
295-298
21、陈红汉. 第三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简介.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2): 288-289
22、陈红汉.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43-150
23、陈红汉. 运用系统熵折衷法选择最佳分组组间距的尝试. 地质科技情报,1988,8(3):
109-114
第二作者
1、Gong Zaisheng; 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Coupling processes between self-
oscilla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periodic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
(5): 494-500(SCI)
2、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et al. Significance of fibrous mineral veins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623-627(SCI)
3、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7, 2003:275-283 (SCI)
4、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fluid migration, inclu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Petroleum Systems and Evolving Technologies in African E & P. 2000, Elsevier, UK
5、John Parnell and Honghan Chen. Hot oil in the Russian Arctic: Precipitation of vanadiferous bitumens, Novaya Zemlya. Mineral Depos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Piestrzynski et al. (eds.), 2001: 71-74(SCI)
6、LI Chun-quan, Honghan Chen, Li Sitian.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of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Tahe oil field, Tarim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8): 976-978
7、SHI Wangzhong, Chen Honghan, Zhang Ximing and Chen Huichao.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341-348(EI)
8、SHI Wanzhong, CHEN Honghan, CHEN Changmin, PANG Xiong, ZHU Ming.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007, 1(2): 241-250(SCI)
9、Wanzhong Shi, Honghan Chen, Ximing Zhang and Huichao Chen.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2004, 15(3): 341-348
10、高秋丽, 陈红汉. 莺歌海盆地LD8-1构造古压力热动力学模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5, 17(2): 84-88
11、龚再升, 陈红汉, 孙永传. 莺歌海盆地流体压力自振荡与天然气幕式成藏的耦合特征. 中国
科学(D), 1999, 29(1): 68-73
12、郝雪峰, 陈红汉, 高秋丽, 宋国奇. 东营凹陷牛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微观充注机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182-190(EI)
13、李纯泉, 陈红汉, 张树林. 琼东南盆地压力场及其演化特征. 新疆石油地质,2002, 23(5): 389-391
14、李纯泉,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石油学报, 2005,
26(1): 42-46
15、李纯泉, 陈红汉.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天然气工业,2007, 27(8): 20-22(EI)
16、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1): 94-98(EI)
17、刘建章, 陈红汉, 李剑, 等. 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
成藏时期.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4): 60-66
18、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EI)
19、石万忠, 陈红汉, 陈长民, 庞雄, 朱明.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模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2): 229-236. (EI)
20、石万忠, 陈红汉, 何生. 库车坳陷构造挤压增压的定量评价及其超压成因. 石油学报, 2007, 28(6): 59-65(EI)
21、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陈惠超.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
22、石万忠, 陈红汉, 张希明, 等.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221-227(EI)
23、孙永传,陈红汉, 李惠生. 莺—琼盆地热流体活动与有机/无机成岩响应,地球科学,1995,20(3):276-282
24、孙永传,陈红汉,石油地质动力学的内涵与展望,地学前缘,1995,2(3):9-4
25、王碧维, 陈红汉, 宋国奇.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1): 33-35
26、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2): 247-252, 266(EI)
27、王存武, 陈红汉, 陈长民, 等.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识别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29(3): 12-16
28、王存武, 陈红汉, 施和生, 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天然气成因研究. 天然气工业, 2005, 25(8): 6-8(EI)
29、王家豪, 陈红汉, 王华, 等. 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内可容纳空间发育演化及三级层序对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140-146(EI)
30、王树昆, 陈红汉, 徐兴永. 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南方油气, 2006, 19(1): 20-23
31、杨香华, 陈红汉, 叶加仁, 等. 渤中地区大型湖泊三角洲地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14(4): 226-231
32、姚光庆, 陈红汉, 何仕斌等. 渤中地区第三系储层地质特征.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15(4): 249-253
第三作者
1、John Parnell, Mazzini A and Honghan Che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f
chemosynthetic carbonates: Strategy for seeking life on Mars. Astrobiology, 2002,
2(1): 43-57(SCI)
2、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et al. The use of integrated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in constraining oil charge history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examples from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535-549(SCI)
3、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in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ratigraphy. Calgary in Canada, 2000 (not in paginated) (SCI)
4、John Parnell, Watt G, Honghan Chen, Wycherley H et al.. Kaolin polytype evidence for a hot-fluid pulse along Caledonian thrusts ring rifting of the European Margin.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3): 419-432(SCI)
5、Jorden Kelly, Parnell J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studies of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705-709(SCI)
6、单秀琴, 李剑, 胡国艺, 陈红汉, 等. 利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计算油气的充注史和古流体势——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2): 159-165
7、杜灵通, 吕新彪, 陈红汉. 济阳坳陷二氧化碳气藏的成因判别.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5): 629-632
8、郭小文, 何生, 陈红汉. 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讨论与应用.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26(1): 71-76
9、石万忠, 何生, 陈红汉. 多地震属性反演在地层压力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物探, 2006, 45(6): 580-585
10、马红强,陈强路,陈红汉. 盐水包裹体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3, 25(增刊): 601-606
11、庞雄, 陈长民, 陈红汉, 等. 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动力条件研究. 中国海上油气, 2008,
20(1): 9-14
12、汤华云, 郑建平, 陈红汉, 等. 山东半岛第三纪基性火成岩He-Ar同位素与岩浆起源.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7, 37(4): 451-459(SCI)
13、汪立君, 郝芳, 陈红汉, 等. 中国浅层油气藏的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地质通报,
2006, 25(9-10): 1079-1087
14、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沉积、地层响应——以库车坳陷
下白垩统为例.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大学), 2007, 14(4): 114-122
15、王家豪, 王华, 陈红汉, 等. 一幕完整的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地层记录:库车坳陷下白垩统.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25(6): 31-36
16、杨计海,罗晓容,陈红汉,何丽娟,汪集旸. 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模式分析.
⑼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如何选择之前要联系吗
你就是甘肃上学的那个女生吧,之前的问题里我也跟你提了一些,导师肯定是回要早点联答系啊,越早越好,其实海洋地质这个专业好多导师招人时就挂这么个专业,比如拿我说啊,我考得是能源地质工程专业,但是我的导师招生时挂的是能源地质工程和海洋地质两个专业,你按海洋地质的考试,完了有可能跟这个老师做别的方向的东西。
早早联系导师,看是不是已经有人联系过他了,还是有个先来后到的影响的。报名时好像看不见吧,但是考试时就知道了啊,在外面贴一张打榜,有多少人考这个专业一目了然。
考试专业课资料在网站上可以找到前几年的考试试卷,还有专业书在学校出版社就有卖的。
联系导师还是发邮件跟他联系,在我们院教师主页上都有邮箱的,最好有可能还是有机会见个面好点啊。就这些了吧,祝你考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