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新疆煤炭地质局

新疆煤炭地质局

发布时间: 2021-01-25 00:24:37

A. 新疆哈密市沙尔湖煤田东部一区煤炭详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哈密市西南147千米处,属哈密市管辖。外部交通较便利,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分别位于工作区之北110千米和78千米。露天矿内部多为沙漠戈壁,部分地段可通行汽车。详查区所在地区属大陆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最高气温在46℃以上,最低气温达21℃,年平均气温14.17℃。年均降水量7.4毫米,年蒸发量4098.4毫米。无地表水系和泉流分布。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矿,工作程度为详查。

(2)成果描述

详查区内勘探类型确定为构造简单、煤层较稳定的类型(一类二型),以长焰煤为主,极少量褐煤、不黏煤,原煤灰分平均值为14.39%。原煤全硫含量平均值为0.24%。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平均值24.14MJ/千克。可采煤层平均总厚116.67米。钻探工程的布置按一类二型的勘查类型以线距1000米、孔距不大于1000米探求(332)类资源量,原则上以2000米×2000米探求(333)类资源量。查明煤炭资源量总量40.68亿吨(长焰煤40.40亿吨,褐煤0.28亿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4.48亿吨(长焰煤);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6.19亿吨(长焰煤25.92亿吨,褐煤0.28亿吨)。另有潜在矿产资源:预测的资源量(334)0.83亿吨(长焰煤0.81亿吨,褐煤0.02亿吨)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进尺16071米(44个钻孔)。

B. 新疆准南煤田阜康市煤圈沟井田煤炭勘探

(1)概况

勘查区位于阜康市东南18千米处的煤圈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井田以西有简易公路与阜康—天山柏油路相连,向北约16千米可达吐乌大高速公路,西北至阜康市18千米,西南至乌鲁木齐市75千米。交通十分便利。地面标高1190~900米,相对高差290米。该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由新疆煤田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矿,工作程度为勘探。

(2)成果描述

工作区内施工的33个钻孔中,钻探甲级孔15个,乙级孔17个,丙级孔1个,甲乙级孔率97%;钻探见可采煤层146层次,其中优质层75层次,合格层71层次,优质合格率100%。33个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钻孔测井质量均为甲级,测井解释可采煤层185层次,其中优质层163层次,合格层22层次,优质合格率100%。矿床类型为大型。查明煤炭资源量1.51亿吨(气煤0.91亿吨,长焰煤0.60亿吨),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0.14亿吨(气煤0.09亿吨,长焰煤0.05亿吨);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0.30亿吨(气煤0.25亿吨,长焰煤0.04亿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08亿吨(气煤0.57亿吨,长焰煤0.51亿吨)。资源储量已通过评审。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新疆煤田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共完成工作量:地质及水文地质测量9平方千米;磁法勘探2448个物理点;施工钻孔33个,工程量20145米;测井钻孔33个,工程量19783实测米;抽水试验5次,采集测试各种样品686件(组)。

C. 新疆准东煤田吉木萨尔县帐南东勘查区煤炭详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3°方向75千米处,行政区划属吉木萨尔县管辖。区内交通较方便,从吐乌大高速公路终点的幸福路口,沿216国道北行90千米到达五彩湾,由五彩湾向东沿准东公路东行30千米可达勘查区。区内地形平坦,汽车均可通行。勘查区位于克拉麦里南麓的戈壁荒漠平原区,地势北部稍高,南部略低,海拔510~582米。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新疆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大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炭,工作程度为详查,勘查资金为2764万元。

(2)成果描述

西山窑组为勘查区主要含煤岩组,含煤1-11层,平均纯煤总厚35.19米,含煤系数28%。可采煤层6层,自上而下煤层编号为B、2

、B1

、B0。B1煤层为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平均可采厚28.35米。八道湾组有5个钻孔见有0.30~5.97米(平均厚1.37米)的煤层(编号A1煤层),含煤系数为1.81%,煤层厚度变化大不稳定,埋深1000米以下。

石树沟群下亚群底部普遍见1-3层薄—厚煤层。C1煤层纯煤厚0~3.03米,平均1.44米,含煤系数0.56%。可采厚0.80~2.92米,平均厚1.59米,属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B煤组是良好的工业动力发电、民用煤,也可作为化工用煤;C煤层为高硫煤,目前暂不能利用。

查明B煤组煤炭资源量62.41亿吨。其中:控制资源量(332)20.48亿吨,推断资源量(333)41.93亿吨。资源储量已通过评审。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完成工作量有1∶25000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修测265平方千米;施工钻孔27563米(30孔);地球物理测井27399米(30孔);共采集各类样品359件(组)。

D. 非油气能源矿产调查

一、部署重点

1.煤炭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煤炭地质调查。重点部署在西部和东部资源枯竭矿区外围深部,南方缺煤省份。以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东部和南部地区、伊犁盆地、库车—拜城地区为重点,开展新疆煤炭资源专项调查;以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连山地区、青藏铁路沿线(青南地区、乌丽开心岭地区)为重点,开展青藏高原煤炭资源远景调查;以豫东、两淮、徐州、鲁西南、冀东大城地区为重点,开展苏鲁豫皖深部煤炭资源调查;以滇东、黔西北、黔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云贵地区低硫煤调查;以广西十万大山、福建龙永、江西萍乐、湖南湘中等地区为重点,开展南方缺煤地区煤炭资源调查;以黑龙江三江—穆棱河盆地及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东北煤炭资源调查;以山西河东及晋东南、河南西部、安徽淮北、黑龙江七台河、宁夏中部等地区为重点,开展优质稀缺煤种资源调查;以河北邯邢、河南焦作与安阳、山西晋城与潞安及霍西等矿区为重点,开展华北晚古生代煤田煤炭资源地质勘查。

煤炭整装勘查。部署在大型煤炭基地及新发现的大中型煤炭矿产地。重点开展新疆、青海煤炭资源的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工作。新疆煤炭勘查以准东南聚煤区、吐哈盆地聚煤区、伊犁盆地聚煤区为重点,其中吐哈盆地聚煤区包括三塘湖、淖毛湖、伊拉湖—艾丁湖、库木塔格—沙尔湖、大南湖—野马泉5个勘查区;伊犁盆地聚煤区包括新源—巩留、尼勒克、清水河、昭苏等5个勘查区。

基础地质研究。开展新疆吐哈、准噶尔、伊犁、塔里木盆地综合研究和东部构造控煤规律与找煤研究,总结成煤模式和聚煤规律,指出找煤方向和综合利用方向,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开展优质与稀缺煤种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优质和特殊稀缺煤种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为寻找优质炼焦用煤、优质无烟煤和其他特殊稀缺煤种提供理论依据。

2.铀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以天山、准噶尔、祁连—秦岭、华北陆块、华东南、大兴安岭等铀成矿省为重点,选出130多个铀矿预测工作区,分阶段、按层次部署铀矿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勘查工作。

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重点部署在北方地区沉积盆地;火山岩型铀矿调查评价重点部署在大兴安岭、燕辽、雪米斯坦、赣杭、武夷山等火山岩带;花岗岩型铀矿调查评价工作重点部署在桂北—湘南、冈底斯、三江、阿尔金、龙首山等地区;以湘西地区黑色岩系为重点,兼顾南秦岭、赣西北等地区的黑色岩系,进行铀资源总体潜力调查评价;开展黔中地区含铀磷块岩分布区铀资源潜力调查;开展钍资源总体潜力初步调查。

铀矿整装勘查工作重点部署在北方伊犁、鄂尔多斯、二连、吐哈和松辽盆地等大型砂岩型铀资源潜力区,以及南方有较大硬岩型铀资源潜力区。

二、部署建议

(一)缺煤省份煤炭调查评价

1.工作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有5.57万亿吨。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35万亿吨,资源查明率为24%,其中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程度仅46%,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尚有1.53万亿吨。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与主要消费市场呈逆向分布。这种分布特点也决定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的不均匀性,即东部、南方地区勘探开发程度较高,许多矿山出现资源枯竭,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在已有矿区深部和外围寻找接替资源;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查工作滞后,勘探开发程度低,待查明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加强煤炭资源潜力调查,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累计新发现可供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的大中型煤产地14~24处,预期提交一批煤炭资源量。其中: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产地7~12处,预期提交一批煤炭资源量。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产地14~24处,预期提交一批煤炭资源量。

3.工作任务

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枯竭区、青藏沿线及南方缺煤地区。即以南方缺煤省份、东部资源枯竭矿区外围深部为重点,开展煤炭资源调查评价、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为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资源远景基地;开展大型煤炭后备基地煤炭资源勘查示范,为国家煤炭资源利用规划提供资源保障。

(二)新疆东疆含煤盆地煤炭矿产勘查

1.工作现状

矿产勘查区位于新疆东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吐鲁番和哈密两个行政区。东西长约725千米,南北宽约325千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区内包括三塘湖和吐哈两个含煤盆地。煤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南北两个重点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北部三塘湖煤田东西长300余千米,南北宽10—50千米,面积约9345平方千米。南部吐哈煤田南部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宽10—30千米,面积约15560平方千米。

工作区已往开展的地质工作有石油普查、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放射性工作检查和煤炭资源远景调查等,其中南区的吐哈煤田南部部分地带工作程度较高,开展过“三湖”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对全区的资源赋存和基本构造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近年开展过普查以上工作的煤矿区只零星分布于盆地的边缘或隆起地段。工作区未进行过预查及以上煤田地质勘查工作。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任务:在以往煤田预测的基础上,开展新疆东部的三塘湖煤田和吐哈煤田煤炭资源勘查工作,采用地质简测、二维地震、钻探以及煤田测井、样品测试等主要手段,完成预查和普查工作,开展两个含煤盆地的成煤条件和聚煤规律研究。探求推断的和预测的煤炭资源量,提交可供详查的大型煤炭资源矿产地,并提出勘查部署建议。

预期成果:提交一批1000米以浅(333+334)资源量。提交大型煤炭资源矿产地10处。通过本次煤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可进一步提高新疆东部地区煤田地质工作程度,为“西煤东运”生产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3.工作任务

全面收集研究以往煤炭资源调查和石油地质调查勘查成果资料,开展三塘湖煤田的三塘湖区、淖毛湖区,吐哈煤田的伊拉湖—艾丁湖区、库木塔格—沙尔湖区、大南湖—野马泉区的煤炭资源勘查工作。采用地质简测、二维地震、钻探以及煤田测井、样品测试等主要手段,先期开展煤田预查工作,总结聚煤规律,圈定赋煤区;进而对圈定的赋煤区进行普查工作。初步确定工作区的地层层序,确定含煤地层时代;初步了解工作区的构造形态。初步了解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煤层层数、煤层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具体工作安排:

开展三塘湖区、淖毛湖区,伊拉湖—艾丁湖区、库木塔格—沙尔湖区、大南湖—野马泉区的煤炭资源预查工作,圈定赋煤区,提出普查工作区及部署建议。

开展赋煤区的普查工作,探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提供可供进一步详查的大型煤炭资源矿产地。

(三)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南区煤炭勘查

1.工作现状

工作区范围由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南区煤炭普查(1区)和(2区)组成,面积936.10平方千米,其中1区面积为454.90平方千米,2区面积为481.20平方千米。勘查区东西长约44千米,南北宽约31千米,为一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面积约712平方千米。依据地质及煤层分布特征,以第Ⅱ走向勘查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1区)面积约270平方千米,东区面积约442平方千米。

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南区自1994年完成普查地质工作,至今没再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2.工作目标

基本查明本区内的构造形态,控制勘查区可能影响井田划分的构造,评价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

基本查明各主要煤层的层位、厚度和可采范围,确定它们的连续性,控制煤层露头位置,了解对破坏煤层连续性和影响煤层厚度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等,并大致查明其范围,评价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和可采性。

基本查明煤层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初步查明可采煤层风氧化带界线。

基本查明本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各主要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煤层瓦斯、地温等开采技术条件,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初步评价勘查区环境地质条件。

初步查明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对其有无工业价值做出初步评价。

估算各主要煤层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资源/储量。全区5个可采(≥1.5米)煤层参与资源量估算,预获得能利用资源量为302383万吨。

3.工作任务

在充分研究普查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施工地震工程,然后进行钻探施工和地球物理测井,并对所施工钻孔的可采煤层进行采样化验,以进一步确定本区煤层的具体特征和可采范围。钻探施工结束后转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提交详查地质报告。

(四)铀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1.工作现状

我国陆域范围已完成航空放射性测量390万平方千米,完成中比例尺以上放射性地质、物化探调查评价的面积仅约120万平方千米,共探明×个铀矿床。但全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整体较低,除矿田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铀矿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青藏等地区多为空白区;大多数硬岩型铀矿床只控制在500米以浅,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勘查深度多在400米以浅。开展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和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调查和勘查,是实现铀资源新发现和增加资源储量的必然途径。

2.工作目标

开展我国主要铀成矿区带和主要铀矿类型的铀矿资源调查评价,查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有利区,力争落实一批新的大型勘查基地;对铀资源潜力大的矿化集中区,开展铀资源勘查示范,探明大型铀资源基地。

预期提交矿产地5~10处,新增一批铀资源量。

3.工作任务

开展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示范。继续开展内蒙古二连盆地中东部地区、巴丹吉林盆地、广西北部、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和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铀资源调查评价。开展新疆伊犁盆地、松辽盆地白兴土地区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调查评价;开展武夷山成矿带北中段地区铀远景调查。开展重要成矿带铀矿找矿靶区优选与评价。

(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勘查

1.工作现状

工作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总面积约2750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结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下元古界古老变质岩系;直接基底为中元古界、古生界变质岩系与中、下中生界海相地层。盖层为中新生界,其中中侏罗统直罗组为找矿目的层。

2.工作目标

大致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和矿化特征等,大致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交可供矿山建设的特大型、大型铀矿床各1处;同时,进一步开展已圈定有利成矿地段的资源潜力评价。提交一批(332+333)铀资源量。

3.工作任务

开展内蒙古鄂尔多斯重点地区铀资源勘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地质调查。

对已发现的矿体的连续性以及延伸方向进行大致了解,扩大矿带规模,大致了解该地段灰色残留体的赋矿规律。

(六)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

1.工作现状

勘查区位于伊犁盆地,总面积420平方千米。设置两个工作区段。

工作区从1955年开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发现了煤岩型铀矿床,1991年开始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与评价工作,提交了3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该区铀矿地质工作基础扎实,资料丰富,具备了开展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的条件。

伊犁盆地是一个造山带山间盆地,可分为三个基本构造单元,分别为北部断隆带、中央拗陷带和南缘斜坡带。南缘斜坡带为相对稳定区,中新生代地层总体呈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构造条件;主要含矿层中下侏罗统为一套陆相灰色含煤碎屑岩建造,发育九层适宜层间氧化带发育的砂体,其中八层已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带。在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也发现了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

2.工作目标

拟开展工作区范围内现已落实的××大型铀矿床普查及××中型铀矿床普查工作,大致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和矿化特征等,大致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交可供矿山建设的大型铀矿床2个,同时进一步开展伊犁盆地南缘东段有利成矿地段为重点的资源潜力评价。落实一批(332+333)铀资源量。

3.工作任务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以钻探工程揭露为主要工作手段,重点对矿体进行钻探工程控制。

同时,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开展普查工作;在××地区,对西山窑组上段、西山窑组下段、头屯河组中的铀矿体的延伸情况进行控制。

(七)二连盆地中东部地区铀矿勘查

1.工作现状

勘查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市,面积10000平方千米。勘查区位于二连盆地的中东部,夹持于北西部的隆起和南东部的隆起之间,分布于两大次级构造单元中。

2.工作目标

对铀矿产地开展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规模、形态和矿化特征等,基本查明重点地段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交大型铀矿床2个,落实一批(332+333)铀资源量。

3.工作任务

开展二连盆地中东部地区重点地段铀矿预查。

按普查网度对矿体进行控制,并对铀成矿环境进行查证。同时兼顾外围环境查证。

E. 新疆哈密市沙尔湖煤田东部二区煤炭详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哈密市西南147千米处,属哈密市管辖。外部交通较便利,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分别位于工作区之北110千米和78千米。露天矿内部多为沙漠戈壁,部分地段可通行汽车。所在地区属大陆温带极干旱气候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最高气温在46℃以上,最低气温达21℃,年平均气温14.17℃。年均降水量7.4毫米,年蒸发量4098.4毫米。无地表水系和泉流分布。

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矿,工作程度为详查。

(2)成果描述

详查区内勘探类型确定为中等构造、煤层较稳定的二类二型。煤类以长焰煤为主,极少量褐煤、不黏煤。原煤灰分平均值为10.80%~21.20%。原煤全硫含量平均值为0.16%~1.73%。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平均值22.10~25.76MJ/kg。可采煤层平均总厚72.09米。

工程的布置按二类二型以线距1000米、孔距不大于1000米探求控制的类资源量,原则上以2000米×2000米勘查网度探求推断类资源量。查明煤炭资源量总量51.62亿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27.29亿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4.33亿吨。另有潜在矿产资源:预测的资源量(334)9.77亿吨。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共完成主要野外工作量:钻探68个孔,23914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