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地质局
Ⅰ 长沙县国土资源局是什么行政级别
长沙县是市辖县,县国土资源局是正科级单位,局长是正科级干部。
Ⅱ 湖南测绘单位那些比较好
湖南省抄道的甲级测绘单位有23所
相比其他测绘单位都较好
但是各个侧重点略有不同
现将此23所单位列出
你可在网上检索相关信息
湖南省资源规划勘测院
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株洲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衡阳市规划设计院
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
核工业衡阳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地图出版社
长沙科创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有色测绘院
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
湘潭市勘测设计院
Ⅲ 湖南地质调查院 怎么样待遇怎么样是不是地矿局最好的单位
待遇不一定是湖南地矿系统最好的,但是单位肯定是最好的,国家项目都优先给地调内院做
一个省只有一个地调院容,但可以有很多地质队的
你可以网络搜索 湖南地调院 进主页看看
本人是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的,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HI我
Ⅳ 长沙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是什么级别
正科级别
1、长沙县别称“星沙”,自古为“三湘首善”,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排版名中,长沙县权列第13位。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是省会长沙市东部的近郊县,是长沙市下属区县,属于正县处级别。
2、所以长沙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是正科级别编制。
Ⅳ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队伍,包括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和不具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一)队伍构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共有117家单位,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97家,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21家。具体分布如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20家,不具地勘资质的8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省核工业地质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3家;省煤田地质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册1家。
(二)人员结构与技术水平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有21678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12110人),离退休人员为23605人。拥有地质技术人员7188人,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63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56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732人,增长3.49%;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299人,增长2.53%;离退休人员增加112人,增长0.48%。地质技术人员增加405人,增长5.97%;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79人,增长3.09%;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81人,增长13.09%。
(三)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为248642.52万元,总资产为272459.78万元,总负债为168783.82万元。总支出235454.5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761.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6451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5740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0024.15万元,增长13.85%;总资产增加27220.96万元,增长11.1%;总负债增加45643.73万元,增长37.06%。总支出增加21984.64万元,增长10.3%;节余与收益减亏839.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长13.89%;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492元,增长18.81%。
(四)技术专业与资质
全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9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303项。按专业分,区域地质调查7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9项,固体矿产勘查93项,液体矿产勘查21项,气体矿产勘查1项,地球物理勘查29项,地球化学勘查20项,遥感地质勘查3项,勘查工程施工54项,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2项,选冶加工试验4项。按级别分,甲级资质49项,乙级资质95项,丙级资质159项。按单位分,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有35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为18个,只有丙级资质的单位为43个。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家,拥有8类勘查资质共101项。其中甲级资质21项,乙级资质38项,丙级资质42项。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39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11项,丙级资质19项。
省核工业地质局共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29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16项,丙级资质8项。
省煤田地质局7家,拥有6类勘查资质共28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14项。
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册地质勘查资质的有5家,它们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核工业230研究所等,拥有9类勘查资质共21项。其中甲级资质4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8项。武警黄金十一支队没在我省单独注册地勘资质,其从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级主管单位武警黄金三总队的地勘资质。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为便于调查研究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问题,本报告下文中除特别注明的外,所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是指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单位和中央在湘地质勘查单位。
(一)基本概况
1.从业人员构成
职工总数18676人,离退休人员20271人。其中地勘从业人员680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371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51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4810人。有技术人员4642人,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79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94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016人。与2005年相比,职工总数减少39人,减幅2.1%;离退休人员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从业人员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89人,减幅2.3%;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38人,减幅4.7%;技术人员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减少18,减幅0.64%;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12人,增幅12.4%。
2.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年度总收入208538.58万元,总资产187721.53万元,生产性资产67503.87万元,专用设备原值17601.5万元,专用设备净值10545.1万元,总负债为103436.58万元。总支出199627.58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065.0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990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903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2675.83万元,增幅18.58%;总资产增加22969.39万元,增长13.94%;生产性资产增加8591.21万元,增长14.58%;专用设备原值增加2091.88万元,增长13.49%;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47.47万元,增长12.21%;总负债增加15658.59万元,增幅17.84%;总支出增加28819.02万元,增长16.87%;节余与收益减亏1178.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资质情况
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210项,其中甲级资质43项,乙级资质79项,丙级资质88项。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
1.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概况。全局20家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数6283人,地勘从业人员4242人,离退休人员7891人。其中技术人员169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884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人数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87人,增幅4.00%;离退休人员增加379人,增幅5%。技术人员增加30人,增幅2%;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32人,增幅8.40%。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73723.35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1778.62万元,地勘设备原值7603.98万元,专用设备净值4526.6万元),总负债43203.26万元。总收入74499.8万元,总支出66997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96.7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512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8649.94万元,增幅13.29%;生产性资产增加3272.26万元,增幅17.68%;地勘设备原值增加913.67万元,增幅13.66%;专用设备净值增加709.58万元,增幅18.59%;总负债增加7520.84万元,增幅21.08%;总收入增加13658.1万元,增幅22.45%;总支出增加6262万元,增幅10.31%;节余与收益为减亏672.1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2893人,离退休人员为3832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87人。有技术人员79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78名,中级职称人员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总数减少16人,降幅0.5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3.33%;离退休人员减少30人,降幅0.78%。技术人员增加25人,增幅3.27%;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43人,增幅12.46%。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30099.22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1278.05万元,地勘设备原值为2693.67万元,专用设备净值为1628.02万元),总负债12648.34万元。总收入25629.67万元,总支出为25222.03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233.7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904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816.73万元,增幅14.52%;生产性资产增加2717.7万元,增幅31.75%;地勘设备原值增加320.86万元,增幅13.52%;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1.52万元,增幅7.35%;总负债增加2868.63万元,增幅29.33%;总收入增加7320.99万元,增幅39.99%;总支出增加7854.23万元,增幅45.22%;节余与收益为减亏278.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3775人,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1189人,其中地学专业人数5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8人,中级职称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4876人。
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增加70人,增幅1.89%;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增加3人,增幅0.25%;地学专业人数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人,增幅1.14%;中级职称人员增加14人,增幅4.50%;离退休人员增加16人,增幅0.33%。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45390.10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为20908.1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1640.67万元),总负债30878.80万元,总收入为76933.07万元、总支出79698.47万元,节余与收益537.3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1936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645元。
较2005年,总资产增加6429万元,增长16.50%;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增加793.98万元,增长3.95%;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234.44万元,增幅16.67%。总负债增加2768.8万元,增幅9.85%。总收入增加9492.39万元,总支出增加10159.67万元,增幅分别为14.08%和14.61%。节余与收益增加184万元,增幅52.1%。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长1.43%;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935元,增长6.82%。
4.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册职工2312人,离退休职工2863人。地学专业人员3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6 人,中级技术职称227人。
与2005年相比:在册职工减少32人,降幅1.37%。离退休职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级技术职称增加16人,增幅7.58%。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27443.57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105.85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167.3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260.4万元),总负债12693.08万元,总收入21648.39万元,总支出21436.9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389.2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773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218.81万元,增幅13.2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加980.84万元,增幅16.01%;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加482.36万元,增幅28.63%;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264.86万元,增幅26.60%);总负债增加2193.47万元,增幅20.89%;总收入增加2293.53万元,增幅11.85%;总支出增加2460.17万元,增幅12.96%。节余与收益为减亏4.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在省内开展了13个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经费2411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12项,经费2211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1项,经费200万元。
公益性地质调查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1个,投入经费2088万元,包括:1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80万元)、1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6万元)、1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90万元)、4个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730万元)等共7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1016万元;4个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1072万元;省级财政出资项目2个,分别为“湖南省1:20万区域化探遗留问题成果报告编制及印刷”(223万元)和“1:5万湘幅、横溪幅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00万元),投入经费323万元。
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以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体,所有13个项目均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二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线,13个项目均为地质找矿服务;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财政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6.6%,省级财政开始加大投入,为全面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四个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8个,经费9141.17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项,经费5523万元,其中吸收外资合作勘查经费882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17项,经费19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为钻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6项,经费114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个,经费498.17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作。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965.3万元,收入为1104.7万元;省核工业地质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84万元,收入235万元。总体看来,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四个地勘局所属单位均从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实现结算总收入104726.3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5亿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6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5.5亿元;省煤田地质局0.71亿元。各地勘局充分发挥在工程地质、桩基础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揽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机械制造、物业、教育、医疗、房地产、园林和服务等产业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达22.5%;省核工业地质局经营收入为477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经营收入4164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经营收入1.67亿元,比2005年增加0.18亿元,增幅12.1%。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些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初步实现了地勘队伍全面脱贫解困,各单位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
(一)整合资源,同城合并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率先实施同城合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启动队伍重组工作,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将同一城市内的所属地勘单位进行合并,全面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质资源,减少了内部无序竞争,简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队伍重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较快的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较慢的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的问题,以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达到了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目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事企分开,做大实业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大力推行“产业兴局、实业兴局”的发展战略,引进企业机制,将事业管理和企业运作分开进行。抓住地矿业、建筑业和物业三大产业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资本真实化,产权人格化,运作规范化”,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人财物的资源重组,分别组建江山地矿集团公司、中南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和江山物业集团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地质工程施工的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湖南省地质建设(集团)总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工程勘查施工为重点,以树立品牌为兴业之本,以省内扩展、省外扎根为发展思路,优势进市场,强势创市场。2006年度工程勘查经营收入达4.5亿元,成为了局内龙头企业。
(三)产业分离,加强勘查
为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别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勘查)院。通过项目运作,留住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地质勘查骨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出资的各类地质工作。
(四)单位进城,稳定队伍
为稳定地勘队伍,改善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更好地盘活各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各局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大力推进地勘队伍就近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搬迁工程。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均已进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面加快了进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单位仍在县城,正在实施搬迁工作;省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的进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单位进城,全面改变了地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场形象,过去萎靡不振、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局面大为改善,增强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省煤田地质局积极探索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按市场规律调整分配制度,全面调动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为下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近年来,该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队大企业”的思路,在保存事业性单位的基础上,推行内部股份制,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收益80%由投资人享有,按投资额进行分配;20%归局或队。省核工业地质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资质公有化,资产私有化,项目责任化,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减局属各单位不良资产,促使局属二级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采取措施,主动关停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好、资不抵债的单位和企业,核减二级单位的不良资产,让困难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各局在改革过程中,均充分考虑了稳定的因素,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策略。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了内部经费分开,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针对不同改革内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区别处理。既保持稳定,又推进改革,促进发展。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人、财、物各自独立,在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领域各具特色,在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重点上也不尽相同。以局为单元推进改革,符合湖南的实际,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二)做产业文章,发展实体
各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均在一定领域有较优势的产业和相应的经济实体,这是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致力于做强三大集团总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进一步促进地质建设总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房地产、物业等的发展,做强实体。
(三)向企业过渡,明晰权属
企事分离,事业管理一块按事业体制运行,企业经营一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行,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省煤田地质局明晰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身份,重组力量,实行专业化改造;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以企业集团公司的方式,分解企业和事业;省核工业局以建立混合制经济形式,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手段,明析权属,企事分离,发展外向型、自主型企业,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五、对策建议
(一)给足改革成本
国有地勘单位资产较少,除少量的固定资产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也基本进入社会共享体系。国有地勘单位原来是小社会,与外界接触较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压力较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比国有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向国有地勘单位注入改革成本,进一步为国有地勘单位减负,推动改革进程。
(二)落实优惠政策
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但多数政策以导向性为主,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办法和措施。相关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建议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就地勘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逐项制订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找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紧缺,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紧缺,是当前困扰和阻碍地勘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议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质类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地质队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Ⅵ 湖南长沙宁乡县核工业地质局304大队
宁乡304 是国家一地探单位,在宁乡人民医院附近,现已没有什么正经工作,在原有的老院内卖地皮,搞房地产。
Ⅶ 工作概况
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掘和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增加,用物探方法对主要埋藏于地下或水下的古文物进行探察成为考古工作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探察古文物的先行步骤。
1978年,应河南省博物馆之邀,河南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固始县侯古堆古墓用磁法及电阻率法确定了古墓位置,并经开挖证实[6]。
1981年底至1982年初,安徽省滁县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及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合作在开封西郊南正门村一段地下古城墙遗址上,进行了电阻率法试验,勘查结果与钻探验证结果相当吻合[5]。
1982年,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与安徽省滁县文物保护科技所合作用电阻率法成功地找到安徽亳县古墓,经发掘验证为一砖室古墓[7]。
1982年,陕西省考古所等单位用磁法、电阻率法、化探测汞等方法在秦始皇陵进行了工作[1]。对墓室深度及范围有了一定了解[8]。
20世纪80年代初,地矿部门曾主动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介绍过物探方法可用于考古,并初步达成共识,国家的大型考古活动可邀请物探队伍参与相应工作。以后我国的考古部门与一些物探单位合作进行了多处考古工作,一些文物部门及下属单位组建了自己的物探考古力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物探在古墓及古遗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1987年,安徽省滁县文物保护科研所用电测深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城门遗址进行探察[7]。1987年,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用电磁法、热释汞测量对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及宫殿进行了工作,电磁法异常与热释汞异常基本吻合,异常反映了这些探测对象[1]。1987年,北京地矿局地质研究测试中心用甚低频电磁法对北京延庆山戎墓葬群进行了探察,发现一批异常,经初步验证有一半为古墓[4]。1987年,西安地质学院曾用磁法、电法在秦始皇陵进行了工作。1988年,铁道科学院等单位用中间梯度剖面法及五极纵轴测深法对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隐埋石窟进行了探察,经发掘证实地下有一洞穴[1]。1988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用高精度重力及浅层地震对北京明茂陵进行了探察,绘出了地宫的推断模型,为以后开挖提供了依据[1]。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用探地雷达对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进行了探察,探地雷达绘出的老窿投影与考古发掘基本一致,略有不同[1]。
1989~1992年,中国地质大学与河南省文物所用磁法对河南省新郑战国—汉代古墓进行探察,其结果得到钻探证实。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与荆州博物馆用磁法、电剖面及电测深法对湖北江陵楚故都雨台楚墓进行探察,除在已知墓上有异常外,还发现了新的异常。1991年,铁道科学研究院铁建所等单位用中间梯度法及探地雷达对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基进行探察,经发掘证实有一填满细土的地穴。1994年上半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和日本田中地质株式会社等单位,在重庆云阳县帽盒岭(是三峡大坝工程淹没区)用电法CT、探地雷达、甚低频电磁法和磁法进行了工作,而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与地矿部物化探所又在此区进行了地震、磁法、电法、化探等工作[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地质大学用磁法在河南登封圈出了古窑和古井遗址。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河南商丘东周时期宋国地下古城墙遗址进行了探察,与考古钻探结果十分吻合[11]。安徽省滁县文物保护科研所用磁法、电法对安徽南陵古铜矿冶炼遗址和安徽绩溪县五代—北宋时期瓷窑遗址进行了工作[2]。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室用旁侧声纳、磁法、浅地震在辽宁绥中县海域找到古沉船位置[1]。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用氡气测量、探地雷达对长沙楚墓群的完整性进行了评估[9]。地矿部物化探所用地震面波法对北京附近某战国古墓进行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与文物部门钻探结果基本一致[1]。
在文物保护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保局合作,曾用超声波方法对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风化状况及加固效果进行过评估;铁道部科研院铁建所等单位用微电测深对四川乐山大佛表面风化程度和喷涂防风化剂后效果进行了检验。这类喷涂防风化剂后的加固效果检测工作还在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及南越王墓等重点文物保护中进行过[1,10,12]。
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知,物探还在陕西周塬-风翔地区西周墓葬群、甘肃张掖西汉古墓、河南战国古阳城、甘肃黑水国古城、河北永清古战道、北京故宫地基等的探察方面进行了工作,还为发现周口店掩埋史前洞穴进行了工作,为了解浙江绍兴兰亭御碑等文物内部破损情况进行了探察。
由于在我国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还属于非营利事业,整个工作在国家文物部门指导下进行,基本上是在指定的地段配合考古活动进行一定工作,采用的方法也多为轻便和经济者。物探配合考古进行工作的规模远比物探的其他应用领域规模小。近年虽有许多工作,但它仍属于物探的新兴应用领域。
Ⅷ 长沙火车南到煤田地质局怎么坐车
公交线路抄:地铁袭2号线 → 124路,全程约4.9公里
1、从长沙南站步行约60米,到达长沙火车南站
2、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1站, 到达杜花路站
3、步行约1.3公里,到达圭塘站
4、乘坐124路,经过4站, 到达木莲路万家丽路口站
5、步行约590米,到达煤田地质局
Ⅸ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的下属单位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1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内302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容质局303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4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6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11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湖南省核工业超硬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核工业240医院
湖南省核工业技工学校
核工业长沙中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
湖南飞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天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湘核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省中核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培训中心
Ⅹ 长沙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
时隔近三年后,长沙市征地补偿标准再次调整。2013年6月3日,记者从长沙市人民政府获悉,《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执行湖南省征地补偿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已于日前正式发布。新标准执行后,长沙市内五区I类补偿标准达到76000元/亩,相较于老标准66000元/亩,提高了1万元/亩。在地类修正系数方面,新标准也多有提高,被征地方将能获得更高标准补偿。新标准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实施前已发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实施公告的,按原有标准执行。
补偿标准有提高
此次标准修正理由,“为进一步规范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等被写入《通知》中。此前在2012年12月,湖南省政府已经下发《关于调整湖南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根据新标准,长沙市的征地补偿标准共分为市内五区(含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和雨花区)、长沙县、宁乡县、望城区和浏阳市等五个大类。
其中,市内五区I类补偿标准达到76000元/亩,相较于老标准66000元/亩,提高了1万元/亩;Ⅱ类标准则由60720元/亩提高至70000元/亩,提高幅度达9280元。在地类修正系数方面,内五区老标准中旱地和园地的系数均为0.7,新标准则全部提高至0.8,林地则从0.5提高至0.6。
在四县市I区补偿标准上,长沙县和望城区均从47520元/亩提高至54700元/亩,提高了7180元;宁乡县则从43010元/亩提高至50000元/亩,提高幅度为6990元;浏阳市则从45540元/亩提高至52400元/亩,提高了6860元。
得知新标准发布消息,家住在岳麓区的覃先生认为,如果按照老标准,自己的4亩地按I类标准算,只能补到264000元,新标准实施后,将可多获得补偿款4万元。
提取10%作社保资金
对于专业菜地、专业鱼池和集体建设用地,《通知》明确“给予高附加值补助”。专业菜地方面,一类专业菜地为58000元/亩,二类专业菜地为40000元/亩。鱼池方面,一类专业鱼池22000元/亩,二类专业鱼池11000元/亩。不过,专业菜地、专业鱼池的认定将按照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执行。企业建设用地(砂石场、预制场、砖厂等用地除外)补助费,根
据合法建设用地面积按300元/平方米的标准支付。此外,征收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等,将按照《长沙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市政府令第103号)所规定的标准执行。
为了确保征地农民社保资金能够落实,《通知》指出,征地时在征地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费用之和)中提取10%作为社保资金。此外,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则按征地面积每平方米收取社保费90元。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范围内被征地农民的社保费用,则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在按照有关规定确保20元/平方米的社保费到位的前提下,可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社保费收取标准。
《通知》明确,坚持征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原则,将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另行制定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分配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