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刘伟地质大学

刘伟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1-24 17:48:50

『壹』 大学英语课程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近年来,对于大学英语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蔡基刚的调研显示,6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没有任何提高,甚至有36.2%的学生认为其英语水平跟中学时候相比,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大学英语课程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不同程度的扩招,使得高校生源更加广泛,也带来学生英语水平的多元化。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水平;有些学生,特别是扩招生、特长生以及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主要考虑中间水平的学生,两头的学生需求只是兼顾,导致“好学生”不能更拔尖、“差学生”不能有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齐步走”“一刀切”的英语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者刘伟,郭晓暹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须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汉斯出版社《创新教育研究》期刊上,学者们还详细阐述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该如何设置。
开展分级教学
根据《指南》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成的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将大一新生在入学时进行分级考试,分三级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分别制订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估标准,规范分级的标准和依据、课堂管理,配备合理的师资等。由于目前 1 年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被学生认可,2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时间内不建议采取动态的管理机制,即不建议各级别学生在2个学期内有级别上的流动。从调查数据中看只有不到30%的同学愿意分级教学,10%多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或易或难,所以建议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的比例为10%、70%、20%为宜。
训练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大学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调查中发现87%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讲解字词、语法,75%的学生不能完成课后学习任务,7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监督其自主课堂的学习。这都充分说明,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建议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增加学习策略的培训,养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共同遵循周计划、月计划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英语的“题海战术”“保姆式服务”,它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这个课程设计师的策划下,合作性、创造性地主动学习。
开设后续英语课
大学英语课程不止是一门课,而是一个课程体系。课题组的调查显示,高达89%的学生不认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认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提升。可见,大学英语课堂需要后续课程来补充和完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通用英语阶段、桥梁课程阶段(ESP、学科英语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和全英语/双语专业课程阶段。另外,还可以开设听说读写译技能类的后续英语课程。
丰富课后教学活动
课后教学活动在有些高校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课后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加其语言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教与学。课后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并且要将课后教学活动规范化,形成规章制度,每项活动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内容、监督体系、奖励机制等。比如,定期组织“英语角”,邀请外教和英语教师参加,提前公布讨论的题目,并且评选“英语角之星”;成立英语剧团,开展表演英语课本剧或其他剧本,有老师负责专业指导,每学期进行英语戏剧大汇演;组建英语广播台,创办英语写作栏等。
大学英语教学处在一个充满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时代,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要求创新、发展和个性的时代,一个多元、开放、互赢的时代。制订合理、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任重而道远。

『贰』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张大智 杨峰平 印长海 肖利梅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作者简介:张大智,男,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沉积与层序研究工作,E-mail:zdz-007@163.com。

摘 要:致密砂岩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的后备资源之一。本文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 天然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沙河子组具有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其烃源岩厚度、砂砾岩厚度 大,分布广,有机质含量高,成熟到过成熟,资源量大,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 条件的初步认识为:(1)有利的构造和沉积背景;(2)充足的气源条件;(3)低孔、低渗的储集条件;(4) 良好的 封盖保存条件;(5)匹配的运移疏通条件;(6)有利的圈闭条件;(7)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与国内外泥页岩气藏特 征对比发现,沙河子组具有形成泥岩气藏的条件,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术的突破,沙河子组非常 规气藏勘探有可能取得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非常规油气;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勘探潜力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Sandstone Gas of Shahezi Formation in 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

Zhang Da YangFengpingYin Changhai Xiao Limei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Tight sandstone gas belongs to nontraditional natural gas and is one of reserve resource of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Shahezi formation in 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Research shows Shahezi formation develop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hich is help for forming tight sandstone gas.Shahezi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thickness and extensiv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sand-conglomerate rocks,abundant organic matter,mature to over mature source rocks.Therefore,Shahezi formation has a large resource volume and an expansive exploration prospect.The primary conclusion abou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of Shahezi formation is:(1)advantaged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background;(2)abundant gas origin; (3)reservoir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4)favorable conservation;(5)suited migration;(6)favorable trap;(7) well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Meanwhile,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hezi form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hale gas .Shahezi formation maybe develops mud shale gas.With the deep exploration and technique breakthrough,nontraditional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Shahezi formation maybe makes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Shahezi formation;nontraditional natural oil and gas;tight sandstone ga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exploration potential

非常规油气是未来石油天然气能源的重要接替资源,所谓非常规油气是指 “所有不符合常规油气 成藏原理,或在成因、成分、产状、性质、储集介质、封聚机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的天然气聚集”[1],包括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致密砂岩气等,本文主要探讨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 密砂岩气的有关特征。致密砂岩气是指孔隙度低(<12%)、渗透率比较低(<1 ×10-3μm2)、含气饱 和度低(<60%)、含水饱和度高(>40%)、天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非常规天 然气[2],具有地层压力异常、毛细管压力高、气水关系复杂等特征[3]。目前国外所开发的大型致密砂 岩气藏主要以深盆气藏为主,集中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部[4],在我国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以及四川盆地西部均发现了储量巨大的致密砂岩气藏[5],同时,在松辽、渤海湾、南襄、苏北、江汉、 塔里木、吐哈等盆地也发现了致密砂岩天然气储层的分布[6],是未来大有希望且现实的天然气勘探领 域。本文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对未来该区域非常规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1 地质概况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总面积5300km2,整体近北北西向展布,西以断层与中央古隆起 带相隔,东侧与尚家-朝阳沟隆起带呈斜坡过渡,是由徐西断裂(南北两段)、徐中断裂及徐东断裂带 条等三条断裂控制的复式箕状断陷(图1a、b),总体表现为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受控于区域性构造、 沉积作用,深部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上侏罗统火石岭组、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 组[7~12]。其中,沙河子组划分为沙一段和沙二段,岩性主要是一套黑色、灰黑色泥岩与灰色中砂岩、 细砂岩、砾岩,夹煤层(图1c),沉积环境主要是湖相、扇三角洲沉积,残余地层厚度400~2800m。由于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埋藏深度较大(超过3000m),砂砾岩储层致密(孔隙度小于6%,渗透率 小于0.1×10-3μm2),开展的研究工作较少。前人认为沙河子组是主要的源岩层,因此勘探程度较低,对其砂砾岩的发育特征认识尚不清楚,目前所钻探井多分布在断陷边缘,但基本都见气显示,个别井压 后最大日产量超过5×104m3,显示了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图1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特征及岩性柱状图

2 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

2.1 有利的构造和沉积背景

沙河子组处于强烈断陷期,受徐西断裂、徐中断裂及徐东断裂带条等三条断裂的控制,形成徐西、 徐东两个凹陷,成为该时期的沉积沉降中心,发育巨厚的沙河子组地层,局部厚度达到2800m(图2),砂砾岩厚度0~700m(图3),暗色泥岩厚度0~1100m(图4),与凹陷内部发育的小型断裂和裂隙相 结合,形成有利的天然气运移聚集条件。在凹陷边缘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沉积相(图5),由于靠近物源区,沉积沉降速率快,碎屑物质成分复杂,分选较差,碎屑沉积物可以较快推进 到湖泊沉积中,形成烃源岩和储集岩相互叠置,因而构造和沉积背景均有利于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

图2 沙河子组残余地层厚度图图

图3 沙河子组残余砂砾岩厚度图

2.2 有利的气源条件

充足的气源是形成有利气藏的基础,沙河子组本身就是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最主要的源岩层,烃源岩 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地震揭示其暗色泥岩厚度0~1100m,钻井揭示其煤层厚度0~150m。暗色泥岩 有机碳含量在0.22% ~5.48%,平均1.57%,氯仿沥青 “A” 含量为0.0016% ~0.4776%,平均 0.0491%,成熟度为1.02~4.16,平均为2.89。煤层有机碳含量为9.12~84.44%,平均43.66%,氯 仿沥青“A” 含量为0.0045%~0.48%,平均0.2307%。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占55.3%,其次为 Ⅱ型,占31.8%,Ⅰ型最少,为12.9%。前人研究认为[13,14],松辽盆地含Ⅰ型干酪根的烃源岩生油门 限深度约为1100 m,含Ⅱ型干酪根的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为1200~1300 m,含Ⅲ型干酪根的烃源岩生 油门限深度为1850 m。沙河子组埋藏深度在3000m以下,从以上地化指标可以看出,烃源岩已达高成 熟-过成熟,是非常好的源岩层,生气潜力较高。对徐深1井沙河子组烃源岩生气强度研究发现[15],暗色泥岩生气强度为38×108m3/km2,煤层生气强度为100×108m3/km2,该层总生气强度为138× 108m3/km2。而徐深1井位于升平-兴城背斜构造的中段,暗色泥岩沉积厚度还是相对较薄的。根据地 层厚度分布和沉积相研究结果预测,徐家围子断陷中部沙河子组暗色泥岩最大厚度约1100m,由此计 算,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暗色泥岩最大生气强度可达220×108m3/km2,足以达到形成大气田的气源 条件。

图4 沙河子组残余暗色泥岩厚度图

图5 沙河子组二段沉积图

2.3 储集条件

沙河子组致密气藏的主要储集层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和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砂砾岩颗粒间以 线接触和点接触为主,压实作用强烈,胶结物主要为火山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和基底式胶 结。单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10m,最厚超过40m。由于距物源较近,储集层横向上夹于烃源岩 之间,易于油气聚集。目前研究表明,砂砾岩储层的总厚度变化在0 ~700 m,占沙河子组地层总厚度 的0~40%。物性分析显示,储层具有低孔、低渗、成岩作用强等特点,孔隙度多数小于10%(主要介 于2%~6%),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岩心观察及镜下微观特征研究表明,沙河子组砂砾岩中也 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次生孔隙,因此具备形成气藏的储集条件。

2.4 封盖保存条件

沙河子组本身发育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在作为生油层的同时,也可作为有效的区域盖层。封盖机理 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岩性封盖,烃源岩本身致密,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砂砾岩埋藏深度较大,储 层致密,由于岩性的致密造成了岩石本身突破压力高,阻止了天然气的运移;其二是压力封盖,目前沙 河子组产层段压力系数都大于1,属于超压层,因此存在较好的压力封盖条件,使天然气难以向上运 移。尽管断裂和裂缝的存在会造成气体的散失,但充足的气源可以为其持续补给,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同时,在后期改造比较严重的地区,早期天然气藏在晚期重新分配、调整,在新的圈闭中聚集形成新的 气藏。

2.5 运移疏导条件

沙河子组储层致密,天然气的运移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天然气运移发生在砂砾岩致密化之 前,此时成岩作用尚不强烈,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大量发育,形成天然气富集。第二种情况是天然气运 移发生在砂砾岩致密化之后,此时,由于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砂砾岩物性急剧降低,天然气沿着构造 活动形成的断裂或裂缝系统运移,形成天然气富集。从目前研究来看,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应发生在砂砾 岩致密化之后。从构造特征上来说,沙河子组时期构造活动强烈,控制徐家围子断陷发育的徐西、徐中 断裂强烈活动,同时发育沟通烃源岩和储层的伴生断层,为天然气沿不整合面和大断裂向构造高部位运 移提供了通道。在断陷边部发育地层超覆、上倾尖灭等多种圈闭,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从距今110Ma开始快速生气,在距今95Ma和75Ma出现两次显著的 生气高峰期,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天然气成藏期是距今60~103Ma,即在主力盖层登娄库组沉积之后,这 对深层天然气的保存较为有利[16]。因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营一段火山岩岩性气藏(如昌德东气藏) 以及登娄库组的地层超覆气藏(如卫深5井气藏)和上倾尖灭气藏(如芳深801井和卫深501气 藏)[1]。既然沙河子组生成的天然气可以经过较长距离的运移在营城组、登娄库组形成气藏,也有可 能通过断层及裂缝的连接就近运移聚集于沙河子组的砂砾岩中形成气藏。

2.6 圈闭条件

对于沙河子组来说,气藏主要形成在储层致密化之后,同时,砂砾岩储层与烃源岩交互频繁,在后 期构造活动的改造下,主要形成以古构造为背景的符合圈闭,如构造-岩性、构造-成岩、断层-岩性 等圈闭。

2.7 生储盖组合

在沙河子组内部,烃源岩既是源岩,又是盖层,在暗色泥岩表面及裂缝中又可以有吸附气的聚集,因 此又可以作为储层,具有“自生自储” 的特征。同时,天然气可以就近聚集于与烃源岩交互的砂砾岩中,也可以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储集于断陷边部砂砾岩中,形成“近源它储”式、“远源它储”式气藏。

3 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勘探潜力评价

3.1 资源量估算

关于泥页岩的排烃系数很多学者开展过深入的研究,李明诚[18]通过渤海湾盆地各坳陷古近系烃源 岩的模拟和计算得出其排气率(排烃系数)为70%~80%;宋国奇[19]经计算得出了胜利油区上古生界 煤岩成熟度与排烃系数关系(表1),反映出不同演化阶段煤岩的排烃率不同,演化程度越高,排烃系 数越大。沙河子组成熟度为1.02~4.16,平均为2.89,其排烃系数应在80%以上,泥岩、煤层生排气 量见表2。聚集系数按2%~3%计算,沙河子组天然气资源量为(4072~6108)×108m3,因此,天然 气就近运移到沙河子组砂砾岩中形成气藏是可能的。同时,参考表1数据可以看出,沙河子组泥岩、煤 层吸附气量也比较大,超过20m3/d,因此,沙河子组泥岩中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表1 煤岩成熟度与排烃系数关系计算表 [19]

表2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生排气量及资源量

表3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与国内致密砂岩气特征对比

3.2 勘探潜力评价

国内外在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美国具有致密砂岩气藏的盆地有23个,通过三维地震技术的提高、井网加密、直井分层压裂等技术使其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大成功[20]。国内致 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吐哈盆地,通过对比它们的特征可以发现(表3),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岩与其有相似之处,一些条件甚至更为优越,比如含气性、烃源 岩厚度等,因此,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具有形成规模储量的潜力。

同时,沙河子组厚层泥岩、煤层中存在吸附气聚集成藏的可能。泥岩气的聚集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 大量滞留的结果,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运、聚、保等作用都在同一套泥岩地层中完成,因此成藏 控制因素相对简单,能够形成巨大的资源[21]。与美国已经成功开采泥页岩气的盆地对比(表4),沙河 子组TOC、Ro更高,烃源岩厚度更大。因此,沙河子组具有发育泥岩气的地质条件。

表4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与国内外泥页岩气藏特征对比

续表

(国外及川西数据引自参考文献[21])

目前,沙河子组已经开展了老井复查、压裂设计等相关工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因 此,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沙河子组的非常规气勘探有可能取得较大的进展。

4 初步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以下初步认识:一是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气的地质条件,资 源量大,勘探前景广阔。二是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条件为:(1)有利的构造和沉积背景;(2)充足 的气源条件;(3)低孔、低渗的储集条件;(4)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5)匹配的运移疏通条件;(6)有利 的圈闭条件;(7)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三是沙河子组暗色泥岩厚度大,煤层发育,TOC、Ro较高,与国 内外泥页岩气藏特征相比,具有形成泥岩气藏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术的进步,有 可能在泥岩气藏勘探方面取得进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川,薛会,卞昌蓉,等.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雏议[J].天然气工业,2006,26(12):53~56.

[2]关德师,牛嘉玉.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0~85.

[3]宫秀梅,曾溅辉,邱楠生.潍北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5,25(6):7~10.

[4]董晓霞,梅廉夫,全永旺.致密砂岩气藏的类型和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51~355.

[5]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大牛地气田盒2-3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J].矿物岩石,2006,26(3):107~113.

[6]胡宗全.致密裂缝性碎屑岩储层描述、评价与预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7.

[7]刘学锋,钟广法,王正允,等.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21(4):6~10.

[8]王传成,侯贵廷,李江海,等.大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909~910.

[9]蒙启安,杨永斌,金明玉.断裂对松辽盆地庆深大气田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06,27(增刊):14~17.

[10]陈均亮,蔡希源,林春华,等.松辽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幕式演化[J].石油学报,1999,20(4):14~ 18.

[11]迟元林,云金表,蒙启安,等.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13~221.

[12]蔡周荣,夏斌,郭峰,等.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受控机制分析[J].石油学报,2010,31(6):941~945.

[13]杨万里,高瑞琪,李永康,等.松辽湖盆的生油特征及烃类的演化[J].石油学报,1980,1(增刊):1~9.

[14]杨万里,李永康,高瑞琪,等.松辽盆地陆相生油母质的类型与演化模式[J].中国科学,1981,11(8):1000~1008.

[15]李景坤,刘伟,宋兰斌,等.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烃源岩生烃条件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6):21~24.

[16]李景坤,冯子辉,刘伟,等.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期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增刊): 42~46.

[17]任延广,朱德丰,万传彪,等.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4,9(4):12~17.

[18]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02.

[19]宋国奇,徐春华.胜利油区古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潜力[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0]雷群,万玉金,李熙喆,等.美国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与启示[J].开发工程,2010,30(1):45 ~48.

[21]叶军,曾华盛.川西须家河组泥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J].天然气工业,2008,28(12):18~25.

『叁』 哪位好心人告诉我一下,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的校长是哪位啊还有他的简介 谢谢

柳贡慧
简介
教授,1963.10出生,担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社会工作:中国石油学会教育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北京市昌平区青联副主席;《石油科技》(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石油学报》、《石油大学学报》编委;石油学会、 VDI 、SPE 会员。
研究方向
学科及主要研究领域:井下过程控制、导向工具研制、射孔完井研究、井下信号采集与处理
个人简历
学 历
1992-1994 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七系;
1989-1992 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机械系;
1986-1989 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机械系;
1980-1984 学士,阜新矿业学院采矿系。
主讲课程 硕士生选修课:《油气井工程测量理论和方法》
本科生主干课:《机械设计》,《传感与检测 》
论文
主要论著 专著《新型减变速传动》;在《石油学报》、《齿轮》等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
发表的文章:
• “机械结构域内热源模糊求解方法” , 《机械传动》,第 18 卷第 4 期,柳贡慧、周有强; 1994.12
• “大位移井的井壁稳定力学分析”,《地质力学》, 19 99.1 ,第三作者;
• “井眼轨迹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工业》,第 19 卷第 4 期 ; 第三作者, 1999.
• “膏盐岩地层的井眼缩径变形分析”,《石油大学学报》, 1999.2, 第三作者
• “水力压裂模拟中的相似准则”,《石油大学学报》, 2000.5 ,柳贡慧、庞飞、陈治喜;
• “石油高校应成为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 , 《石油科技论坛》 1999.4 柳贡慧、宁正福;
• “兴办有中国特色的石油软件产业” , 《石油科技论坛》 2000.2 柳贡慧;
• “误差椭球 ( 圆 ) 及井眼交碰概率分析” , 《钻采工艺》, 2000.3 柳贡慧、董本京;
• “钻压波动对轨迹影响的摄动有限元分析”,《钻采工艺》, 2005 , 4 柳贡慧,刘伟,侯喜茹.
• “井身结构设计必封点综合确定方法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2005.4 侯喜茹,柳贡慧,仲文旭 .
• Xiru Hou, Gonghui Liu, Lijun Hao, Aijun Tian, and Yuxin Liu, “A Effective Approach for Successfully Drilling into the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NFR): A Field Application Study ” 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4 th SPE Middle East Oil & Gas Show and Conference held in Bahra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re, Bahrain, 12–15 March 2005. SPE 93725
(二)会议论文
• “Temperature Analysis and Test in Mesh Zone of Gear Transmission”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ar April 1996,Dresden, Germany, Liu Gonghui, Dong Zhifeng 。
• “ Load Shar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continues Speed Variator of Cone Disc ” IftoMM 国际会议,意大利米兰, 1995.9 Dong Zhifeng , Zhou youqiang ,Liu Gonghui
• " 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s --Machine Tools of a new Generation" ,<Progress of Cutting and Grinding>,Published by JSPE 96. Zhang wuyi, Fan rui, Liu Gonghui
• “ Some Lat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s ” <Progress of Cutting and Grinding>,Published by JSPE 98. Zhang wuyi, Fan rui, Ding Zheliang, Liu Gonghui
•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Decision-Based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s System.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1st Youth Forum, 17th –20th October 2004 Beijing China , Xiru Hou , Gonghui Liu, Zhonghua Xiang, Yuxin Liu,
• 井下随钻环空压力测量 (APWD) 在复杂结构井中的应用研究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国际学术会议, 2004 年 10 月 21 - 22 日 中国,成都 , 侯喜茹,柳贡慧,任红英.
• Technological Approach and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WEC 2004) 2nd-6th, November 2004 Shanghai China , Hou X.R, Liu G.H, Liu S.C and Liu Y.X, 复杂条件下井眼轨迹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历程及潜力分析,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研究进展——第三次全国深层岩石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年 10 月 中国,成都 , 侯喜茹,柳贡慧,楚彦方.

『肆』 中国海洋大学,走出了哪些历史名人

您可以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查询网络的“中国海洋大学”词条。在这个词条里,有“杰出校友”的版块,里面有一百多位杰出校友的名字及职务。

『伍』 中国大学前十名是哪些

根据2017年的排名: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3.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学校设有7个学部,36个学院(系)。

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我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4.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5.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Universityof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刘伟教授。

6.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

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7.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位于湖北武汉,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综合研究型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办学源头可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8.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9.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八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10.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

(5)刘伟地质大学扩展阅读:

QS全球教育集团24日发布2018年亚洲500强大学排名,前十名的大学中有6所来自中国,其中香港大学排名亚洲第二,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列第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榜单上位列第一。排名前十的中国大学还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从总体上看,中国有157所大学进入亚洲500强,数量居亚洲第一,其次是日本(89所)、印度(75所)和韩国(57所)。

据QS全球教育集团介绍,中国大陆高校在国际科研影响方面尤为突出,22所大学在“篇均引用”指标上进入亚洲50强,在“国际研究合作”一项中,也有16所中国大陆高校位列前50名。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说,中国高校的学术声誉和人才培养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越来越多优秀的海外人才愿意来中国留学或任教。

『陆』 中国出名大学排名

2016年1月26日,最好大学网发布“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生源质量”指标排名显示,国内顶尖学生优先报考的依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第三。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南大、上海交大、复旦、中科大、浙大和南开大学。
2015年12月30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榜单,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14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中,北京大学综合实力最强,连续9年蝉联第1;清华大学居第2,复旦大学列第3,武汉大学列第4,浙江大学居第5,中国人民大学列第6,上海交通大学居第7,南京大学列第8,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居第9,中山大学列第10。
排名对象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排名范围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2015年5月21日公布)中,1216所办学层次为本科的大学。这其中公办大学793所、民办大学140所、独立学院283所。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综合排名”的排名对象是1216所大学中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大学:
在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本科批次招生人数不少于100人(2014);
已有本科毕业生且正式公布本科毕业生就业率(2014);
近5年发表论文总数超过500篇(2010-2014);
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技经费与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之和不小于200万元人民币(2013)。

『柒』 哪位好心人,能告诉我一下,2006年北京联合大学的校长是谁

柳贡慧

『捌』 中国的核武器研究成功都经历了哪些波折

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极其严峻的形势也摆到了年轻的共和国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个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科技与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的彻底失败,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6月27日,美国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美国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横行霸道。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国主义面前,中国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旧中国在原子能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在专门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起步异常艰难。

1946年,由于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的推荐,在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进入了著名的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师从约里奥·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学。解放初期,周恩来号召国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杨承宗正好完成学业,两次拍电报给先期回国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要求回国,报效生他养他的祖国,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临行前,约里奥·居里先生对他说:“你回去告诉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约里奥·居里的话语不多,但充满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学生,也相信中国可以而且一定会制造出原子弹。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给予中国具体的帮助。

1955年初,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工作开始了。周恩来约见钱三强、李四光和刘杰等人,详细询问了中国核科学的研究人员和设备、资源等情况,还向他们了解发展核能技术所需要的条件等。

政治局经过讨论,通过了原子能发展计划,代号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政府邀请海内外华人科学家帮助创建现代化的科研机构。科学院以外的一些学术团体,如中国物理学会,也积极参加研究工作。该学会约有570名成员,其中包括10名积极从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赵忠尧、邓稼先、朱洪元、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些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如张文裕、汪德昭、王承书、李整武、谢家麟等也陆续回到祖国;还有原来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亚、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吴征铠、周光召等都被组织起来了。

1950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其下属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吴有训、钱三强分别担任该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6月,这些学术带头人决定重点开展原子核研究。中国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选择地邀请一些外国专家访问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建设,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在以后的几年里,核物理研究继续被列为国家的研究重点,并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加速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较强大的骨干队伍。

同年,经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多次谈判,苏联政府正式通知中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反应堆和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科学技术人员去苏联实习。

1956年4月,周恩来对当时担任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说,要从军队里调一个中央委员出来加强地质战线。宋任穷思考了两天,毛遂自荐,对周恩来说:“就把我调出来吧。”周恩来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关于原子能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业部”的建议。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意见。1956年11月,国务院正式提交一届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宋任穷为部长,副部长是刘杰、刘伟、雷荣天、钱三强,后来又增加了袁成隆。

从此之后,中国的原子能发展事业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跃进”政策失误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尖端武器的研制该“下马”还是“上马”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化。有人认为,国家处于特别困难的时期,肚子都填不饱,就不要花那么多钱去搞一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应该停止。有人认为,原子弹、导弹应该搞,但是国家现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应该放慢速度。

陈毅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中央专委在周恩来主持下,3年内召开9次会议,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原子弹、导弹研制工作中的协作攻关等问题。

为了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一个代号,物理学家朱光亚提议并经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李觉同意,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

中国研制核武器胜利在望,少数大国为了保持核垄断的地位,不愿看到中国拥有核武器,想方设法进行阻挠和破坏。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制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美国的情报虽然准确,但它是无法阻挡住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总装。

9月1日,核试验预演结束。当时传来消息,国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划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破坏,以阻止中国掌握核武器。这样,何时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便更加紧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专委会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周恩来于16、17日两天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张爱萍、刘西尧关于原子弹预演情况的汇报,综合分析国际形势,慎重研究正式试验的时机。周恩来综合大家意见,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早试,将在本月下旬下决心;一是晚试,先抓三线研制基地的建设,选择机会再试。他说:“我们要设想一下原子弹炸响后的情况,再决定爆炸试验的时间,国庆前下决心。”周恩来本人倾向于早试。无论早试还是晚试,准备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至于核试验的具体时间,待报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泽东做最后决定。

9月21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请示爆炸的时间。当晚,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已阅,拟即办。”

9月22日,周恩来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汇报了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和中央专委会的试验方案。会议做出了早试的明确决定。

9月23日,周恩来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开会,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他兴奋地向大家说: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汇报,他们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弹的确是吓人的,主席更大的战略想法是,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这样,任务更重了,不是更轻了。试验的时间看来需在20天以后了。10月有4次好天气,中旬可能赶上也可能赶不上,还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还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风向、放射性微尘飞散距离详细计算,搞出资料。原子弹响了,影响就大了。万一不响;后果如何,还要找参加核试验的专家进行专门研究。

周恩来还指出,为了防备敌人万一进行破坏,由总参谋部和空军研究,做出严密的防空部署;由刘杰负责组织关键技术资料、仪器设备的安全转移;由陈毅组织外交部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准备;张爱萍、刘西尧赶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除我和贺龙、罗瑞卿亲自抓以外,刘杰在北京主持由二机部、国防科委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负责北京,与试验场的联络;要规定一些暗语、密码。他还郑重地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专家,东西要转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锤子买卖。”

尽管进行了这样周到细致的准备,但仍有相当的风险。万一试验失败,消息泄露,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绝对保守原子弹试验的秘密,周恩来对与会人员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他说:“希望你们对家里人也不说,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邓颖超同志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不向她说。任何人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他还对后到会的陈毅说:“你可不能讲啊!”陈毅知道周恩来是提醒他在以外长身份接待外宾时不能说了出去。他操着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讲哇!”

张爱萍和刘西尧返回西北核试验现场,将周恩来的指示传达给现场上万人员。周恩来以身作则的表率行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证了第一次核试验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据气象情况,周恩来将核爆炸的零时选定为1964年10月16日巧时,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当基地的人们知道这个确切的时间后,他们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个姓杨的技术员,在1964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当他醒来后,冲出帐篷;大喊道:“党中央已经审定通过爆炸时间了!”当别人问他是怎么回事时,他激动地喊着:“我梦见党中央已经确定了爆炸时间,它包括3个‘十五’。”

当时无人能说得清楚,这3个“十五”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现在这个梦有了比较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第一个“十五”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第二个“十五”表示从10月1日起往后数15天即10月16日;第三个“十五”表示原子弹将在那天的15时爆炸。

也许是纯属巧合,也许是后人的编排。不管这个梦是真是假,它已经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一段趣话了。

10月14日13时,原子弹静卧在铁塔上那个纯金属构造的银灰色小屋里。这个铁塔由8467个构件组成,高102米,重70吨,在耀眼的金色阳光辉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时,有关技术人员完成了原子弹核心部件的装配和几道关键的工序。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带领技术人员作最后一次检查。离开铁塔时,他有点恋恋不舍,便取下相机,想拍张照片留念,但又考虑到现场不准个人拍照,自己不能违例,他就没有拍照,没有留下自己在那伟大的历史时刻的身影。当将军后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感到有点遗憾。

围着铁塔,在约60公里的范围内,呈放射状地摆列着近百项效应工程和实物: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装甲车、桥梁、铁路、战时工事和民用楼房,还有马、狗、猴于、老鼠、种子以及各种测试仪器设备等。真像一个大干世界,应有尽有。

罗布泊戎装待命,静候震撼世界的庄严时刻。

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来的人员撤离现场。现场指挥所设在离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挥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核试验。

下午,李觉、张蕴钰和两位工程师最后一次来到塔上,安装了电引线,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当他们在离爆炸零时前50分钟回到地面时,周围的人们关心地询问他们为什么比预定的时间晚下来4、5分钟,李觉回答:“我一定要亲自确认没有任何的差错。”

接着,他们撤离到现场指挥所,李觉把塔的也控装置的钥匙交给了控制室的领导。采取这一安全措施,是为了保证原子弹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这也是爆炸前最后时刻的一个检查环节。

总指挥部的电话全天24小时与北京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接通,张爱萍最后一次报告说:“总理,安装工作已经结束,一切顺利,请指示。”

周恩来平静地说:“预祝你们成功!”

张爱萍发出最后指令。

在主操纵员读秒到达零时,“起爆”命令发出的一瞬间,只见罗布泊大漠深处出现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紧接着,腾空而起一个巨大的火球,犹如出现第二个太阳,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红;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不断上升扩张;稍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好像要把苍穹撕裂似的。

这时,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全体参试人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互致祝贺。

15时4分,张爱萍眼望高耸蓝天的蘑菇云,问王淦昌:“这是一次核爆炸吗?”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后,张爱萍给北京的二机部打电话:“请找刘杰同志。”

在二机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里,刘杰正和几名干部焦急地等待着。电话铃突然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太紧张了,以至把话筒掉到了桌子上。刘杰一把捡起来,听到张爱萍激动的声音:“请报告周总理和毛主席,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再说一遍。”

“原子弹爆炸了,已经看到了蘑菇云!”

“我马上报告!”接着,刘杰抓起了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周总理讲话!”

“我是周恩来!”

“总理,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原子弹已经爆炸了,看到了蘑菇云!”

“好,我马上报告毛主席。”

几分钟后,周恩来给刘杰回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让外国人相信!”

刘杰立刻把毛泽东的指示传达给张爱萍。张爱萍回答说,这确实是一次核爆炸,这一点已经被充分证明了。

这时,刘杰不由自主地开始抖动,他又给周恩来打了电话:“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这是一次成功的核试验!请党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张爱萍向周恩来报告后,随即赶赴爆区,检查爆后的各种效应情况。两个多小时后,张爱萍、刘西尧等签发一份经多方专家认定的关于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报告,将它电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贺龙、罗瑞卿:确实实现了核爆炸,威力估计在2万吨TNT当量以上。

张爱萍这位儒将诗兴大发,怀着喜悦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词: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

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

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是啊,这一欢隆的历史时刻终于来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时,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3000多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向大家宣布:“同志们,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内,中国人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对国防力量的增强欢欣鼓舞;在国外,友好国家和团体认为,中国有了原子弹,显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个辉煌功绩。

『玖』 那位高人能说一下北京科技大学哲学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生初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101政治理论 教育部指定教材
111单考政治 哲学与时事 (哲学70%时事30%)
199MBA联考综合能力 MBA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
201英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2俄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3日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10单考英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1单考俄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2单考日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3日语(二外)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4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 (二外用)(1995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宝铃、钱晓蕙主编
215德语(二外) 《大学德语》 (一、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6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 商务印书馆 孙辉
217德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99MBA联考英语 MBA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
301数学一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2数学二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3数学三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4数学四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6西医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7中医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401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
402控制工程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3 胡寿松主编
403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技术概论》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404物理化学A 《物理化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梁英教
405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1995年 地质出版社 夏邦栋
406结晶学与矿物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 (第3版) 地质出版社 潘兆橹
407传输原理 《冶金传输原理》 冶金工业出版社 张先耀
408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谭天恩
409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张家芸 和《物理化学教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 郭汉杰
410运筹学 《数学规划及其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2003,范玉妹等
411传热学 《传热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周筠清 ;
《传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世铭
412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北京科技大学讲义 林海
413材料力学C 《材料力学上册、下册第 10、11、12、14各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刘鸿文主编
414金属学 《金属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宋维锡
415电路及数字电子技术(电路70%,数字电子技术30%) 《电路一、二》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关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石主编
416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数据结构(各占50%) 《计算机组成原理》 (修订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俸远祯;
《数据结构(C语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
417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诗白主编,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石主编,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418设计基础(包括:设计思维,创意,表现技法,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包括:设计思维、创意、技法、素描 ;自备设计用品和1#不透明绘图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孔繁强
419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翟中和等编
420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周炯磐等 ;
《通信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第5版) 樊昌信等
421浮选原理 《选矿学》 (第四篇,浮游选矿)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谢广元主编
422材料力学D 《材料力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鸿文主编
42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萍主编
424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教程》 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二版) 阚宏、吕殿平;
《管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戴淑芬等
425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
426理论力学A 《理论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哈工大编
427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
428综合科技史 《科学的历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吴国盛;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科学出版社,1982年,杜石然
429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曹耀钦等;
《C++程序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2月版 邓振杰主编
430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黄济、王策三
431矿山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蔡美峰 ; 或其他本科生岩石力学课本
432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尚金城
433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编
434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边影
435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436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慈勉主编
437地质学 《地质学》 (第3版第一篇) 冶金工业出版社 徐九华等
438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葛家理主编
439信号系统与数字电路(信号系统占50%;数字电子占5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闫石 ;
《信号与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奥本海姆(著),刘树棠(译)
440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三次印刷 袁方
441行政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2次印刷 张康之编著
442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边影主编
446文物保护基础 《文物学》 学苑出版社, 2005年 李晓东
447安全原理 《安全科学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金龙哲、宋存义
449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占60%;过程参数检测占40%) 《检测技术及应用》 计量出版社 张朝辉
450电工技术 《电工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曾煌
452社会学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编写组
456水处理原理 《废水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北京科技大学讲义 孙体昌
45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教程》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
460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蔡美峰主编
461现代生产管理 《现代生产管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汪星明
471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 高等出版社 沈维道 ;
《工程热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自强
472中国文论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张少康等
474综合英语 《英语国家概况》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余志远主编 ;
《英国文学简史》(修订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刘炳善主编;
《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耀信主编;
《语言学教程》(200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主编
475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上、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 方俊鑫、陆栋 ;《固体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导论》 科学出版社 基特尔(杨顺华译)
476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上册 科学出版社 曾谨言 ;《量子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世勋
477综合考试(合同法40%;知识产权法40%;民事诉讼法20%) 《知识产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刘春田;
《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崔建远;
《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江伟
610单考数学 《考研数学教程》第一 ,二册 气象出版社 秦明达等
612普通物理 《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漆安慎、杜婵英 ;
《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椿、章立源、钱尚武;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凯华、罗蔚茵;
《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启均
613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三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下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欧阳光中编
614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林泰主编
61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彭聘龄
616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翦伯赞
617晶体光学 《晶体光学》 地质出版社 李德惠
618基础英语 《本课程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619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编
620民法学 《民法》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王利明
621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周三多主编、陈伟明副主编
623文艺学原理 《文艺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吴中杰
624设计理论(包括: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设计史) 《人机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丁玉兰 ;
《工业设计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程能林;
《工业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何人可
62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上、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肖前主编
626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W.C.丹皮尔著,李珩译
627物理化学B 《物理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傅献彩
62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等 ;
《现代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玉贤编著
629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
630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郑杭生,《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少杰

『拾』 中国海洋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我是中国海洋大学大三一个学生,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全国有名的985大学,走出过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过大家绝对想不到:我们不止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亮眼的成果,即使是在运动方面,我们也同样是人才辈出。在这里我必须要介绍两个巾帼英雄,她们分别是中国女子射箭队的领军人物——张娟娟和国内女子拳击75公斤级一姐——李倩。


张娟娟和李倩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她们对体育的热爱,更来自于她们坚持的日日夜夜的训练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为她们带来了成功,更为祖国带来了荣耀,因此这也是我们海大学子的追求,我们不光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奋斗,更要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拼搏努力。我们也秉承着这顽强拼搏的精神,牢记这“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向这些成功的校友前辈们看齐。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学习上的成绩,我们对于其他领域的人才一样欢迎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