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质局
⑴ 海南岛海水养殖对海岸带地质环境的影响
徐忠胜 薛桂澄 夏长健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海南岛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结合海南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发展状况、经济效益、养殖方式及发展趋势,分析海水养殖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红树林和青皮林的危害;研究海水养殖导致海防林破坏、海岸带环境污染(海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及咸化)、水土流失、土地荒化(沙化)、港湾淤积、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及矿产、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提出海水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海岸带;海水养殖;地质环境;环境保护
1 海岸带地形地貌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0°03′、北纬18°10′~20°10′之间,海岸带为海岸线往陆地方向10~20km的陆域范围内,面积约9154km2(见图1)。
1.1 海岸类型及分布
海南岛海岸线曲折,有68处港湾,岸线总长1528km。分布有泥岸、砂岸、岩岸、生物海岸等四种类型海岸。按其特征可分为三段:北段从儋州市西面的白马井至文昌市东面的清澜港,主要为火山岩(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岩岸,在南渡江出海口、海口湾、东寨港等局部地段为砂质、泥质海岸;东段由文昌市东寨港至三亚市榆林港,主要为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式堆积地貌砂岸、泥岸,此外,在报虎角、铜鼓蛉、南湾猴岛、分界蛉等局部地段分布有岩岸;西段从三亚市榆林港至儋州市白马井,多为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砂岸,在三亚的梅山、昌江的昌化港以北等局部地段为岩岸。
1.2 海岸带地貌
东北部文昌市境内主要为海积平原,地势低平,标高一般5~20m;北部海口—洋浦地区主要为玄武岩台地,地形略有起伏;洋浦往西到海头为海积平原;从海头往南至乐东的九所为滨海平原;从九所往东至三亚为岩浆岩丘陵区;三亚往北东至陵水为沿海平原-丘陵区;从陵水往北至万宁为岩浆岩丘陵区。总体上,北部海岸带主要为平原、台地,地势低平;东、南、西部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最大标高为陵水蒙水岭841m。
众多的海湾、滨海平原、砂堤砂地以及清澈的海水、较高的水温,为发展海水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本岛西部沿岸水域,风浪较小,滩涂面积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理想场所,同时具有适养品种多,养殖品种生长快的特点。目前适宜养殖的近5万km2的浅海海域仅利用了8483km2,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2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概况
200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4526公顷,产值18.89亿元。根据养殖方式不同,可分为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大类。网箱养殖主要为鱼、贝类,池塘养殖主要为对虾类。2000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7759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53.4%,平均单产2997千克,总产值11.25亿元,占海水养殖产值的60%;在海水养虾中,高位池养虾面积1486公顷,占海水养虾面积的19.2%,平均单产6345千克/公顷。低位池养虾的平均单产为2204千克/公顷,仅为高位池的35%。对虾养殖业已成为我省海水养殖的主体产业,而高位池养虾又成为对虾养殖的主导产业。
4 建议与对策
海南岛具有漫长的海岸线、砂质海岸和海湾,浅海滩涂资源丰富,阳光充足,水温高,具备大规模发展海水养殖业的独特地理条件。在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目前全省及三亚、文昌的海洋区划(规划)和万宁市的虾业发展规划,都还是粗线条的,没有对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论证,还不能作为实施养虾计划的最终依据。因此,必须编制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林业、旅游、海洋、环境、矿产、工业、农业、港口以及养殖业中的现在及未来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必要的模式计算和分析,明确提出养殖布局、废水的处理方法、处理强度、排污方式、排污口和取水点的位置、污泥处置,以及防风固沙的对策等可行方案。要把全海南岛当作一个整体,从战略上、从动态上,开展我省海水养殖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我省海水养殖业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2)规范建设、规模开发。积极引导企业、农村集体进行海水养虾的规模开发,集约发展,鼓励公司加农户,村集体加农户的合作开发方式,减少农民、个体户的无序开发活动。
(3)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挖塘搞养殖。在自然保护区内的虾塘要坚决退塘还林。对饮用水和农田产生污染的虾塘,必须停产治理,凡不能取得满意治理效果的也必须退塘还林。
(4)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必要时对一些破坏生态的案件进行曝光,警示教育。
(5)加大环境资源的监管力度。合理安排对虾塘的排水方向,严格控制养殖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总量及浓度。对养殖废水足额征收排污费。要加强巡逻,并发动群众举报,坚决刹住擅自挖塘养殖的违法行为。
(6)加强海水养虾的科研开发,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引导并鼓励和促进养殖知识与技术更新,采用少用水、少用药、少换水、少排放的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在饲料中增添植物蛋白质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环境。要实施科学轮养、混养模式。通过虾、蟹轮养,充分利用对虾耐高温、青蟹耐寒的季节优势,有效防止两造重养造成的病害。另外,在饲养青蟹时,混养江蓠,一方面利用江蓠来分解和吸收螃蟹排泄物和残留投料,有效地克服水质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虾塘,提高虾塘单位产值。引进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使用抽取过滤后的清洁海水养虾,从而克服高位养虾和海水加淡水养虾等模式存在的环境污染、养虾周期长和经济效益偏低等缺点。
(7)加强养殖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保证,引导发展绿色海产品。
(8)强化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特别是对涉及农民土地等切身利益的海水养虾项目,通过广泛和有效的公众参与,合理利益分配,减少负面影响,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庞义春等.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海南岛岸段工程地质报告.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地质矿产专业队,1986
[2]庞义春等.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海南岛岸段水文地质报告.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地质矿产专业队,1986
[3]赵达迎,林化等.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4
[4]岳平,符致钦.海南岛海岸带(典型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海南省国土资源厅,2002
Influence of Mariculture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 Hainan Island
Xu Zhongsheng, Xue Guic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Coastal beaches' resource is rich in Hainan island , developing seawater breeding has exceptional advantage,this text combines coastal area seawater breeding ' developing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the way of breeding and developding tendency in Hainan island, analyses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harms to red woods and green leather forest brought by seawater breeding; studing the reasons of sea defencing forest'damage , coast tap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awater pollution, underground water pollution and salty melt) , water and soil' erosion and land wasteland melting (desertification) , harbour silting up , land salinization, coast erosion and minerals and travel resource' damage caused by seawater breeding, putting forward a few suggest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eawater breed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Key words: Coast tape; Seawater breeding; Geological enviro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s
⑵ 海南羊角岭水晶矿床
(一)地质概况
该矿床位于南岭次级东西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矿区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陀烈群的一套变质岩,主要岩性为长英脉混合质黑云片岩、黑云母混合岩、斑状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在这套变质岩中夹有扁豆状、透镜状大理岩。
矿区构造简单,以断裂为主,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北东向断裂,它除控制屯昌花岗闪长岩体的生成外,也是矿区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脉的主要控制构造,本矿区多数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脉的走向为北北东(图21-1);另一组为东西向断裂,主要是几条高角逆断层,一些次级断裂则控制着含晶石英脉的走向。变质岩中片麻理的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说明成矿前本区就存在着南北向挤压应力。
图21-1 羊角岭矽卡岩水晶矿床地质图(据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队六分队,1975)
本区岩浆岩主要为海西期屯昌花岗闪长岩岩体。角闪花岗闪长岩属屯昌岩体西部的边缘相,岩石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等。部分黑云母呈假六边形重叠堆积是其典型的岩性特征。岩体与陀烈群变质岩在平面上呈港湾或半岛状接触,矽卡岩水晶矿床就产于该岩体的西部接触带上。
(二)矽卡岩特征
矽卡岩呈星群状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图21-1)。产于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多呈倒葫芦状或筒状,规模较大;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内矽卡岩,多呈筒状或脉状等,规模次之;产于混合岩和片麻岩中的外矽卡岩,多呈筒状或透镜状,规模相对较小。矽卡岩组成矿物主要是石榴子石,其次是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局部见少量符山石和硅灰石;伴生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辉钼矿,其次是闪锌矿、黄铜矿和镜铁矿等。石榴子石有均质和非均质两种,其中后者分布普遍且常包裹前者,可见后者生成晚于前者。脉状矽卡岩以非均质石榴子石为主。
矽卡岩在平面上自中心向外大致有下列分带趋势:石榴子石矽卡岩→绿帘石化石榴子石(或透辉石)矽卡岩→富石英绿帘石矽卡岩→围岩(片麻岩、混合岩或花岗闪长岩)。
(三)含晶石英脉地质特征
含晶石英脉大多呈树枝状、不规则透镜状或脉状产于矽卡岩中,粗粒单矿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石英脉分布密集,而细粒致密块状、矿物组成复杂的矽卡岩中石英脉则较稀疏。石英脉明显地受裂隙控制。当其受多组构造裂隙控制时,则呈网脉状。在石英脉交叉膨大或尖灭处,往往都有晶洞产出(图21-2)。
图21-2 矽卡岩水晶矿床剖面图(据原地质部第一矿产公司六五三地质队)
石英脉的类型有纯石英脉、绿帘石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本矿区以纯石英脉为主。纯石英脉多产于粗粒单矿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绿帘石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多产于矽卡岩边部。
⑶ 海南岛海岸带变化与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研究
丁式江1 徐忠胜2 吴国爱2
(1.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口;2.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评述海南岛海岸带形态特征,对岸线的侵蚀、淤积作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海岸地质环境变化引发的红树林退化、土地沙化、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了海南岛主要城市的地质环境特征,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或易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海岸带及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环境;海岸带;城市;海南岛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陆域面积33920km2,海岸线长度1528km,大小海湾84个。本文海岸带是指平均海平面向内陆10km的范围,面积9230km2(见图1)。海岸带是海南岛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居住着全岛60%以上的人口,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海口市、著名旅游城市三亚市、化工基地东方市、洋浦开发区等均分布于海岸带上。经多年的自然条件的演变及人类社会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及主要城市的地质环境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海岸带及主要城市地质环境的变化,提出保护建议,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1 海南岛海岸带特征及其变化
海南岛海岸特征主要体现在海岸类型与地貌类型上。
1.1 海南岛海岸带特征
海南岛海岸带呈环形分布,海岸线曲折绵长、形态复杂多变,海岸类型有砂岸、岩岸、泥岸、生物海岸,其中岸线的64%为砂岸。海南岛具有典型的热带海岸特征,潮间带内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全省现有红树林面积4300公顷,以东寨港和清澜湾分布面积最大。珊瑚礁岸线长717km,主要分布于文昌市、琼海市、三亚市。海岸地貌有山地、丘陵、台(阶)地、平原,海岸地貌以平原地貌为主,面积4898km2,占海岸带面积的53.5%,其次为台(阶)地地貌,面积3054km2,占海岸带面积的33.4%。
由于自然条件及海洋动力作用的不同,海南岛海岸带分为北部、东部、南部、西部海岸4段。北部海岸从临高县的临高角到文昌市的木兰头之间;东部海岸从木兰头到陵水县黎安港之间;西部海岸从莺歌海以北到儋州市之间;南部海岸位于陵水县黎安港到莺歌海之间(见图1)。
1.2 海岸带变化
海南岛海岸带的变化体现在海岸线的变迁及地质环境的变化。
1.2.1 海岸线的变迁及其成因
1.2.1.1 海岸线变迁
海南岛原始海岸大多为山地丘陵组成的基岩港湾岸,而后随着海岸的侵蚀堆积过程,有些地区发育了沙坝堆积岸,使全岛海岸具有海蚀—海积型的特点并且两类海岸交错分布。对全岛海岸线的变化采用了遥感解译、不同时段地形图的海岸线对比及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海岸侵蚀与淤积的变化。
图1 海南岛海岸带范围图
(1)海岸侵蚀
全岛侵蚀岸线长度约为218.77km,尤其是东部和西部沿海侵蚀作用更加强烈(见表1)。
比较严重的侵蚀岸段有东部文昌市的清澜湾、东郊、万泉河河口,北部海口市的海甸岛、后海、新海角、澄迈县玉包角,西北部的洋浦湾、西部的八所湾及南部陵水黎安岸段。典型侵蚀岸段文昌市东郊的邦塘湾,经10年观测海岸线后退200m,平均年侵蚀速率达到了20m(见图2)。
万泉河河流入海口沙堤坝形状发生了了明显的变化,1991北沙堤长1.6km,宽1.2km,南沙堤宽1.2km,至2001年,北部沙堤已完全消失,河口由原来180m宽变成510m宽,南部沙堤宽度变为480m,比1991年净减720m,同时由于受到海水的侵蚀,沙堤向东偏移360m(图3)。
宁远河河流入海口处发生侵蚀现象,河口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图4),通过两期影像对比发现,1991~2001年期间,海岸向内地侵蚀了300m,年均侵蚀30m;河漫滩被海水淹没1.4km2。
表1 海南岛主要侵蚀岸段统计表
1.2.2.8 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
海南岛主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遭遇地下水环境问题。地下水曾是城市初期生活、工业、商业用水的主要水源,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人口规模、工业规模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地下水作为一种优质水源,其开采量也快速增加,开采中心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开采漏斗急剧扩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地质压力,比较典型的城市为海口市。
海口市地下饮用水含水层为一套滨海相的砂岩与生物碎屑岩,含水层厚度巨厚、水量丰富、水质优良,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开采井数量与开采量增加较快,海口地区地下水降落漏斗急剧扩张,漏斗中心水位快速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水位恢复上升,漏斗缩小(表5,图8)。
表5 海口地区第2承压水环境地质状况表
2 海南岛海岸带与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建议
2.1 海岸带保护建议
海岸、河口的动力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其作用能量也是极大的,现有海岸、河口形态是海洋、河流动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东北风是本岛的主流风向,东部海岸的河流输沙量极少,本岛东部海岸是侵蚀的主要岸段,浅海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珊瑚礁是保护东部海岸的重要手段。此外本岛主要海湾内的红树林也是保护海岸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多年的海岸保护研究表明,人为改变海洋、河流动力条件,会引发海岸、河口形态的急剧变化。海岸、河岸侵淤变化最终会遵循物质守衡定律,如果沿岸输沙或河流输沙能够补充侵蚀量,则海岸会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在侵蚀岸段增加输沙量,在淤积岸段减少输沙量是海岸、河口保护较为科学的方法。因其费用巨大,人工护岸工程仅作一种补救的措施,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外海岸工程的经验表明,丁字坝是人工海岸防护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在敏感岸段或人口、资金密集岸段建造丁字坝,起到防护海岸作用。
图8 海口地区第二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
矿业开采、高位池养殖业对海岸地质环境的影响与施工工艺、生产方式相关。矿业开采应按科学规划、分块开采、及时复垦的流程作业,可最大限度减少矿业开采对海岸的破坏;高位池养殖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池底、池壁、管道的渗漏而造成,采取的严格的防渗措施,杜绝渗漏可预防养殖池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2.2 城市环境地质保护
城市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是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问题。海口市的近东西向断裂、北东、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断裂运动的概率比较高,断裂运动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惟有采取避让措施才是防护的选择。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建筑与勘察规范对此都有作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按相关规范实施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断裂构造的活动性监测是城市环境地质保护必须重视的问题,准确、有效的监测与预报是避免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前提。
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优质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及其引发的地面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的开采与环境保护应是合理开采、科学保护,在有效的环境保护下,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社会与人民造福。消极的禁采与过量开采都是不可取的方法。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可通过水质监测、地面沉降观测来监测,监测方法与实施都比较成熟,因此城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最低界限为地下水的持续恶化、开采漏斗区地面持续沉降。
为了更加积极地保护城市地下水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优质高价的资源利用观,优质地下水取高价、一般地表水取低价,利用价格原理调节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消耗量;(2)优先满足饮用水的需要,抑制工业、农业等其它耗水量大的行业开采利用地下水;(3)分散开采,避免集中过量开采。集中开采容易造成地下水漏斗降深过大,容易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的环境地质问题;(4)加强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工作研究,海口市的地下水监测网部分监测井由于自然损耗,个别监测井已报废,监测网精度降低。监测手段几十年来均为绳测,电子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地下水监测也应跟随科技的进步,朝应用自动化、高精度、高频度的方向发展。
Study on Coastal Zone Change and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in Hainan Island
Ding Shijiang1, Xu Zhongsheng2, Wu Guoai2
(1. Hainan Bureau of L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ikou 570206;2.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ments coastal zo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nan Island, contrasts and researchs the corrosion and siltation of the coastlin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ich forms.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environment geologcal question such as the mangrove forest degeneration,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worsening and so on, which the seacoast ge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itiat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main city in Hainan Isl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was easy initiated should be payed atten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developing process.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city ge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zone; Urban; Hainan Island
⑷ 以往矿区地质工作
石碌矿区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虽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连同科研找矿,实际上已经停滞不前。
1)1932年方干谦曾对石碌等岛内铜矿作了调查;1946年林钻春等先后对田独、石碌铁矿等作了较全面考察后指出:岛上资源丰富,各类矿产在30种以上;1942~1944年日本对石碌铁矿进行掠夺性开采。因此,新中国成立前石碌铁矿科研找矿工作实际上未开展。
2)1975~1978年中国科学院华南富铁科学研究队组织了多单位参加海南冶金富铁会战研究,重点对石碌铁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全岛的区域地球物理场、区域构造、古生物地层、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重磁异常、铁矿床与铁矿、儋县花岗岩等进行了多学科研究。1976年开展了石碌矿区西南部重力测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8条剖面80km,提交了“用重力法在石碌西南部寻找富铁矿工作小结”。随后于1986年出版《海南岛地质与石碌铁矿地球化学》。
3)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地球化学所和海南铁矿地测处联合科研组,于1986~1988年开展了海南岛石碌式铁钴铜(金)矿床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实验学研究,对该矿区铁、铜、钴、(金)成矿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提交了“海南岛石碌式铁钴铜(金)矿床形成构造背景及其实验学研究报告”。
4)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侯威研究员于1987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海南岛地洼构造与石碌铁矿多因复成矿床”,初步研究了石碌矿区构造变形特征,首次提出石碌铁矿韧性剪切带控矿的观点。
5)海南省地质勘查局资源环境调查院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开展了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及外围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提交了“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及外围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报告”。
6)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2005~2007年实施开放基金课题“海南岛石碌铁矿及其围岩主要矿物中包裹体研究”(MSGL04-2),对石碌铁矿的成因再次开展了专题研究。
⑸ 海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几十年来,地质勘查队伍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任务。近年来,地质勘查单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地质勘查队伍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切实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我厅组织了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的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质勘查单位共有22个,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8个,隶属于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等3支属地化国有地勘队伍;其他地勘单位4个。现有在职人员1597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有1268人。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987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7.84%,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9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总收入达21951.63万元,人均收入13.91万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108人,养老费用共计1870万元。
与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单位在职人员的人数略有增加,从业人员的人数略有减少,从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的人数略有增加,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单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万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万元。
我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13个,资质专业门类齐全,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气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其中前10个专业均具有甲级资质。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共计18个,其中14个为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单位,3个为海南省地质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下属单位,1个为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有9个,资质专业门类齐全,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气体矿产勘查,选冶加工试验,其中前10个专业均具有甲级资质。
2006年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共有在职职工1305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有1111人。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883人,占总从业人数的78.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72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71.5%。全省国有地勘单位的生产经营总收入达21182.7万元,人均收入16.23万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108人,养老费用共计2263万元。
与2005年相比,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在职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人数基本保持不变,从业人员中的技术人员的比例基本不变,但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了7.8%;国有地勘单位年生产经营总收入增加了2783万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万元;离退休人员增加23人,费用也增加了130万元。
(二)各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6年度总资产45088万元,总负债28479.2万元,年产值15022.9万元,同比增长19.90%,总支出14613.3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6608.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1122.7万元。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了17666万元,总负债增加了6416万元,年产值增加2989万元,同比增长19.90%,总支出增加了185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873万元,节余与收益增加82万元。
海南省地质勘查局:2006年度总资产12453.58万元,总负债4594.31万元,年产值6063万元,同比增长20.80%,总支出5741.91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7859.27万元,节余与收益为332.68万元。与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了1246万元,总负债增加795万元,年产值增加1261万元,同比增长20.80%,总支出增加100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451万元,节余与收益增加80万元。
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2006年总资产226.42万元,总负债3.64万元,年产值96.82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222.78万元。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1.基础地质调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6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1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幅1:25万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调查面积均为33900平方千米;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8个图幅,面积13782平方千米,约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0%;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8个图幅,面积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开展了1:25万东方县幅区域地质调查、1:5万昌洒市文昌县清澜港铜鼓咀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央财政投资80万元。
2.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继续开展保亭同安岭火山岩盆地铜金矿评价、尖峰岭—雅加大岭铅锌多金属评价、同安岭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牛腊岭地区矿产远景调查、三亚市岭壳铜矿普查、保亭县罗葵洞钼矿普查等项目,2006年度国家和省财政共投入资金825万元。通过开展这些项目,圈定了一批成矿异常,发现了一批矿(化)点和矿体,找矿效果较好。
3.水工环地质调查
2006年,开展了琼海、万宁、昌江、海口等4个市县的地质灾害调查,调查面积7478平方千米,财政资金投入55万元;开展了全省地下水监测及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财政资金投入163万元;开展了海口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2个项目,财政资金投入258万元。
4.农业地质调查
继续开展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2006年财政资金投入600万元,完成调查面积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实施省内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不含油气)96个,社会资金投入3508万元。我省地勘单位没有在省外承揽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我省有1个地质勘查单位投资参股开发金矿,由于2006年矿山停产,矿产开发收入仅10万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完成工程勘察项目施工,总收入8744万元。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在其他产业经营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单位年产值6263万元,实现利润662.32万元,同比增长9.18%。
三、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我省现有3支属地化国有地勘队伍,包括原隶属国土资源部的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隶属有色系统的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及原隶属核工业系统的海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各地勘单位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情况不尽一样,总的说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政策(包括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政策、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政策)均已落实,但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地质勘查费基数年增幅不大;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已暂停;因省财政没有配套地勘费而出现资金缺口,下岗职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增加工资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没有落实。
四、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建议
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存在设备陈旧老化、资金和设备严重缺乏、职工结构性失业、人员和机构调整难度大等问题,且由于种种原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的许多政策尚未落实,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步伐不够快,地勘单位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为加快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促进国有地勘单位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切实建立起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新体制
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承担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省地质调查院、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我省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资源前期风险勘查及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其经常性支出列入财政预算。政府资金主要加大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其余国有地勘单位将面向商业性地质工作,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地勘队伍分散、功能重叠的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做大做强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或战略协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矿业集团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
(二)积极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
对地质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两库两室(地质实验室、地质资料室、实物地质资料库、地质专业设备库)”建设、地勘队伍基地搬迁、住房补贴等历史遗留问题和有关债务给予财政和政策扶持。
(三)对地勘单位设备建设给予支持
地勘单位装备、设备严重缺乏,既无法满足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也制约了地勘队伍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建议设立专项资金以帮助地勘单位更新必要的专用仪器设备。
(四)尽快出台地质勘查队伍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办发〔2006〕4号)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单位依靠技术和资料优势参与勘查开采项目的收益分配,应用经济手段,切实调动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地勘矿管处)
⑹ 海南后万岭铅锌矿
后万岭铅锌矿床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千家镇西南5km处,面积约10.58km2。该矿床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广东省海南地质大队(现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5万地质填图时发现的铅锌矿点。经过这几年的地质工作,已发展成为大型铅、锌、银、铜等多金属矿床。
一、矿床地质背景
后万岭铅锌矿床位于Ⅱ级构造单元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的西南部,处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带、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北侧,区域性北东向断裂次一级晚期北北西向断裂中段和千家岩体的中部。该矿床属热液型,其控矿因素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扭张性断裂、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侵入体、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目前,已在矿区的3条主要矿化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脉带)中共圈出13个脉状矿体,其矿(化)体长度为55~180m,最大倾向延深为18~110m,平均厚度为0.37~7.8m。矿体产状总体走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348°~360°),倾向东,倾角多大于60°,仅V3-3脉倾角约为45°(图4-3-1)。
二、地球物理特征
(一)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后万岭铅锌矿床处于千家重力低的北东部。布格重力异常约(-30~-32)×10-5m/s2,经重力剩余异常、重力垂向二阶导数处理,后万岭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处于与千家花岗岩体有关的局部重力低中。航磁异常平面图上,该矿床位于呈东西走向的航磁负异常中,网格化的ΔT异常强度约-90nT;经低纬度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处理显示,矿床处于正负异常的过渡带(图4-3-2)。
(二)矿区磁场特征
在1∶5万航磁平面图上,矿床对应于负异常的低值部位,在平剖图上矿床与航磁负异常低值区对应,矿床在低纬度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图上没有异常反映(图4-3-3)。
(三)矿床岩(矿)石电性特征
1.岩(矿)石充电率
后万岭矿区在铅锌矿脉(或矿化蚀变带)上,其视充电率为10~30ms;在未蚀变的花岗岩上,视充电率则为2~8ms。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激电性差异,表明硫化物矿床具有高极化异常的基本特征(见图4-3-4)。
2.岩(矿)石电阻率
该矿区表层电阻率一般在几十至100Ω·m之间,深部未蚀变的母岩(花岗岩)的视电阻率在800~1000Ω·m,铅锌矿化及钼矿化蚀变带的电阻率在200~400Ω·m之间。与围岩相比,矿(化)体具有低阻(或相对低阻)异常特征(图4-3-4)。
三、物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工作部署与工作方法
为查明区内1∶1万土壤铜铅锌综合异常,扩大该矿区的资源储量,开展了1∶1万的激电中梯测量工作。
图4-3-1 后万岭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图
野外工作中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Ⅱ多功能电法仪。
激电测量工作采用中间梯度装置,点距为40m;供电电极距视测量剖面长度决定,AB=1200~2000m;测量电极距MN=40m,供电电流在2A左右。
为查明激电测量推断的五个矿化带的埋藏深度及空间赋存状态,穿过矿化带布置40线、43线、44线、47线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剖面。
图4-3-2 后万岭典型矿床所在区域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图4-3-3 后万岭典型矿床所在地区地质矿产及物探剖析图
(二)工作成果
1.激电中梯测量
1∶1万的激电中梯测量,圈定了D1-1、D1-2;D2-1;D3-1、D3-2五个异常带(见图4-3-5)。
D1-1异常带长约700m,平均宽约60m,走向北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形态较规则,异常反映呈中低电阻率、高充电率特征(图4-3-5、图4-3-6、图4-3-7),推断为矿致异常。经探槽揭露,在异常区分布有2条北北西向的铅锌矿脉,位置及走向基本上与激电异常相对应。又经ZK4302钻孔资料(43线110号点东10m左右)验证,在孔深48.67~50.67m见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立方体。ZK3903钻孔在孔深14.2~89m之间均不同程度见有黄铁矿化。根据该异常特征与地质及钻孔资料结果分析,认为D1-1异常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化)脉引起。
图4-3-4 后万岭铅锌多金属矿区40线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
图4-3-5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充电率(ms)等值线平面图
图4-3-6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电阻率(Ω·m)等值线平面图
D1-2异常带长约500m,平均宽约55m,走向北东向,形态较规则,表现为中高电阻率、相对高充电率特征。MS=6ms等值线形态呈3条北西西向带状分布,与已知矿脉分布形态对应,亦为矿脉引起。
D2-1异常带呈南北走向,异常没有封闭,表现为低阻率、高充电率特征。推断为矿致异常。经探槽验证,与该异常对应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铅锌矿脉异常。
D3-2、D3-1异常带均呈南北走向,表现为低电阻率、高充电率特征。推测该异常为矿体的反映。经探槽揭露,与D3-1异常对应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铅锌矿脉(V2-1)。D3-2异常与相邻不远的D3-1异常特征极为相似,推断为铅锌矿脉引起。
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剖面测量
在矿区共完成40线、43线、44线、47线4条剖面的CSAMT测深工作,4条剖面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如图4-3-8~图4-3-11所示。
对4条剖面的CSAMT反演结果分别解释如下。
a.在43线110~118号点由地表向地下至370m处出现一陡立的、视电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异常。该异常的浅部(50~100m)与高充电率异常(D1-1)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围岩蚀变有关。在深250~300m以下的低阻体,推测除铅锌矿化外,还存在其他硫化物矿化。另外,在102~106号点,由浅向深也有一明显的低阻异常带,对应有9ms的低缓充电率异常,推测可能与深部硫化物金属矿化有关。在138~140号点深100~400m处,出现一视电阻率值为60~300Ω·m的陡立低阻带,其上有9~11ms的充电率异常,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体(图4-3-8)。
b.在47线114~118号点,由地表至300m出现一个比较陡的视电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异常带。该异常浅部与高充电率异常(D1-1)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另外,在118~128号点之间,在深200~450m之间出现一凹形的低阻异常,异常值在100~300Ω·m之间,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同时,在130~138号点之间,深250~450m之间出现一视电阻率在60~300Ω·m的向东缓倾斜的低阻带。该低阻带上有9ms的充电率异常,推测该低阻带为蚀变带或矿化引起(图4-3-9)。
图4-3-7 后万岭矿区激电中梯视充电率、视电阻率剖面平面图
图4-3-8 后万岭矿区43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图4-3-9 后万岭矿区47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c.在40线114~120号点之间,由地表至170m之间出现一陡立的电阻率60~300Ω·m的低阻异常与激电中梯高充电率异常(D3-2)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另外,在深200~300m之间出现一视电阻率60~300Ω·m的层状低阻异常,规律性强,连续性较好,推测为隐伏的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图4-3-10)。
d.在44线116~120号点,深度由地表至200m出现一个比较陡的视电阻率100~300Ω·m的低阻异常带。该异常浅部与高充电率异常(D3-2)相对应,推测与铅锌矿化或围岩蚀变有关。在深200~450m之间出现一电阻率值在150~300Ω·m的低阻带,规律性强,连续性较好,推测为隐伏硫化物金属矿化引起(图4-3-11)。
图4-3-10 后万岭矿区40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图4-3-11 后万岭矿区44线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四、验证结果
经过3年的工作,依据其地质、物探等资料,已在该矿区圈定矿化石英脉绢云母化破碎带(以下简称脉带)6条。这些脉带呈略向北撒开向南收敛的帚状,分布在以后万岭为中心且地貌上呈近南北向的狭长山脊上。单条脉带长数百至1900m,最长为2500m,宽数米,最宽达30m,走向北北西—近南北,倾向东或北东东,局部倾向西,倾角为50°~85°。脉带之间的间距总的北宽南窄,最宽数百米,最窄为30~40m。其中FmI、FmⅡ、FmⅢ是矿区的主要矿化脉带,各脉带的矿化连续性较差,共圈出铅锌矿脉10余条。
(一)Ⅰ号铅锌矿化脉带(FmI)
分布在后万岭东300m,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断续分布在后万岭东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为180~257m。脉带由中心的矿化石英脉和两侧的绢英岩、硅化绢云母化碎裂岩、绢云母化二长花岗岩组成。脉带长1150m,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地表出露宽3~10m,最宽25m,沿倾向略有变宽(ZK4202),延深大于170m,脉带总体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50°~360°),倾向东或北东东,倾角59°~85°。
在Ⅰ号脉带中段(TC132)和南段(TC108)的主脉中,矿化蚀变较强,为矿区的重要矿化地段。中段(TC132和ZK4202)已圈出4个铅锌矿体(3个为隐伏矿体),南段(TC108)圈出1个铅锌矿体。矿体总长182m(地表部分),其余地段矿化比较微弱。脉带含矿系数为12.17%。
(二)Ⅱ号铅锌矿化脉带(FmⅡ)
该脉带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断续分布在后万岭的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220~340m。脉带是由中心部位的矿化石英脉和两侧的绢英岩、绢云母化碎裂岩、绢云母化二长花岗岩组成。脉带长2500m,宽度沿走向变化较大,地表一般宽2~5m,最宽20m,沿倾向中部变宽,下部分枝渐窄(ZK001、ZK002),延深大于400m。脉带总体走向近南北(340°~15°),倾向东或北东东,倾角为40°~83°。
Ⅱ号脉的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脉中,矿化和蚀变较强,尤其是中段和南段;往深部矿化变好,矿体变大,是矿区铅锌工业矿体的主要富集地段。矿区的主矿体就赋存于Ⅱ号脉带,已圈出的铅锌矿体中,主矿体长达1000m。
(三)Ⅲ号铅锌矿化脉带(FmⅢ)
Ⅲ号脉带分布在后万岭东250m,呈近南北—北北西断续分布在后万岭东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标高为220~300m。脉带特征与Ⅰ号脉相似。脉带长1900m,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30°~360°),倾向东或北东东,局部倾向西,倾角69°~84°。
Ⅲ号脉的南段(TC112、TC343、TC417)的主脉中矿化蚀变较强,已圈出铅锌矿体4个,总长255m,其余地段矿化较弱。脉带含矿系数达23.95%。
到目前为止,经钻探验证,在后万岭矿区共圈出铅锌(铜)矿体10余个。其中V1铜铅锌矿体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据初步估算求得V1矿体Pb+Zn资源/储量(121b+122b+333)14万t,伴生Cu资源/储量约8000t,伴生Ag资源/储量约60t。
其他十余条矿脉大小不一,长度50~300m,延深50~200m,厚度1~15m,Pb+Zn品位1%~3%,伴生Ag2~8g/t,少数矿脉含有伴生Cu。这些矿脉合计有望求得Pb+Zn资源/储量6万t以上。整个矿区有望求得Pb+Zn资源/储量(121b+122b+333)20万t,伴生Cu资源/储量约1万t,伴生Ag资源/储量约100t。
另外在ZK2307发现了很好的钼矿找矿信息及矿区南部ZK10303的铜矿化信息。
(本节供稿人:谢顺胜)
⑺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人员在测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与海南省气象局合作,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置了设备及软件,并建立了值班制度及会商机制,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目前,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及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等。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多年来,总站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综合研究成果,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站每年向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下水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环境公报》、《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总结》及其他临时报送的资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海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海南省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30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六、法制建设
1.1997年9月29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号发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送审稿),并报送省法制办,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规建设立法计划。
⑻ 海南石碌铁矿
石碌铁矿区与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镇毗连,向北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相接,向北东距海口市约191km,向南至东方市约 70km。矿山有铁路专线与东方市八所港相接,并与粤海铁路相通。
石碌铁矿是我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铁矿品位高达 62% 以上,为中国最富的大型露天铁矿床。石碌铁矿最初是作为铜矿开发的。《昌化县志》记载: 明崇祯二年 ( 1629 年) ,知县张三光赶走矿盗,宣示严禁私采亚玉山 ( 石碌岭) 铜矿。明至清的几百年间,石碌铜矿多为私采,故几次议开几次禁采。
1933 年,海南岛成立琼崖实业局,接受华侨投资开发本岛资源。1935 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意外发现此处铁矿储量颇丰,且品位极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采。1939 年 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踏上琼岛,为了实现其 “以战养战”、“就地供给”的战略,随即派出调查队对石碌铁矿进行勘查,并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会社投资进行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到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从海南掠夺铁矿石 300 万 t 以上 ( 其中田独铁矿 269 万 t,石碌铁矿 69 万 t) 。
1946 年 8 月原民国资源委员会海南铁矿筹备处成立并接管海南铁矿,竟将拆毁的矿山精密机件的一部分运到越南销售,一部分则运到广西北海卖掉。原以为国人接管的海南铁矿生机仍存,勃发有望,结果是再度陷入停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 1957 年才恢复生产。
1957 ~ 1964 年海南地质大队对矿区补做勘探工作,1957 ~ 1958 年地质部物探局航测大队 951队对矿区进行了 1∶ 1 万地面磁法测量 ( 8km2) ,圈出 27 处异常。其中,有 5 处异常认为是隐伏铁矿引起,经钻探验证均见铁矿。已知的探明工业储量 + 远景储量 2552 万 t,全铁平均品位46. 27% 。老矿区开采至今仍存在资源危机。2007 ~ 2008 年全国危机矿山专项设立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由海南省资源勘查院和广东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合作勘查,采用物化探配合钻探多方法在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在矿区外围鸡心、武烈、金牛岭地段开展预查工作。根据物探成果,结合地质,划定了 3 处找铁矿远景区。新增铁矿资源量 ( 矿石量) 4000万 t,铜钴金属量 2 万 t。
一、矿床地质背景
石碌铁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石碌褶皱带的西段。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和变质 - 岩浆再造作用,形成了主要由东西向构造 - 岩浆带和北东向构造 - 岩浆带交接复合而成的构造格局。区域性成矿地质构造格局属于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中的南岭成矿带; 其成矿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金属矿、非金属矿、稀有和稀土矿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带。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和震旦系 ( 图 2 -4 -1) 。矿区铁钴铜矿主要赋存在青白口系岩层中,按岩性又可分为六层,其中第一、三、四、五层为白色或深灰 - 灰紫等杂色千枚岩、石英片岩或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石英岩等硅铝质岩石,普遍含有红柱石,第五层还夹有一层岩屑凝灰岩; 第二、六层为灰白色 - 浅灰色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化白云岩、透辉透闪岩、赤铁矿岩、石英岩等。第六层是目前所掌握的铁、钴、铜矿产的主要赋存岩层。按岩性组合及与成矿关系,又可细分为 3 段:下段含钴铜层位; 中段含铁层位; 上段白云岩夹炭质千枚岩为无铁矿段,属白云岩矿含矿层。石碌铁矿受地层控制,为火山 - 沉积变质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
石碌矿区是国内知名的以富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除铁矿外,还共生或伴生铜、钴、镍、银、铅锌等金属和白云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属矿产; 在矿区近外围区域发现的主要矿产有: 铁、铜、铅锌、钨、锡、金等金属和石灰岩、黏土、石英砂、锆钛砂等非金属矿床( 点) 多处。
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一) 磁性特征
铁矿区航磁 ΔT 异常 ( 图 2 -4 -2) 走向总体上为近东西向。异常正负相伴,正异常位于南面,分布较稀,梯度较小; 负异常分布于北面,分布密集,梯度较大。异常强度最高达 600nT,最低为 -900nT,且负异常大于正异常。ΔT 正异常场分布,其梯度变化的形态与整个矿区复式向斜构造的形态比较吻合。ΔT 分布特征与矿区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其构造紧密相关。本区铁矿体上磁异常的规律是异常正负伴生,矿体北侧出现负异常,磁异常中心偏离矿体中心位置,矿体位于正负异常极大值之间,一般在零值线附近。
区内岩矿石磁性参数见表 2 -4 -1。赤铁矿石具强磁性,透辉透闪岩、构造角砾岩具弱磁性,其他岩石不具磁性或弱磁性。
图 2 -4 -1 石碌铁矿矿区地质图
表 2 -4 -1 岩心磁性测试统计表
续表
图 2-4-2 石碌铁矿矿区航磁 ΔT ( nT) 异常图
( 二) 电性特征
2007 年,系统测定了矿区 ZK1101 和 ZK3 钻孔的岩心电阻率。统计表明,赤铁矿体表现为低阻特征( 265Ω·m) ; 多数围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英砂岩、透辉透闪岩等电阻率为 325 ~1500Ω·m,平均700Ω·m,表现为中高阻特征。
( 三) 矿床地质 - 地球物理模式
矿区是国内知名的以富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还共生或伴生多金属、非金属矿产。根据物性测定结果,矿石具低电阻率,矿化岩石电阻率相对低,各种地层与各种矿化岩石电性差异明显,区内铁矿石具强磁性,可确定此类矿床的地质 - 地球物理模式为低阻高磁找矿模式。
三、物探方法技术运用及验证效果
( 一) 设计方法及使用仪器
2007 ~ 2008 年物探设计选择了 1∶ 1 万磁法、CSAMT、TEM 和井中物探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 通过高精度地面磁测工作,结合过去重磁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挖掘深部找矿信息。
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主要任务是圈定 1. 2km 深度范围内岩层与构造,重点是查明石碌群第六层分布状态。在地质条件有利时,用于追索隐伏矿体。
3) 瞬变电磁法主要任务是发现和追索隐伏矿体,并用于勘查石碌群第六层中下部含炭层 ( 铁、钴、铜矿产的主要赋存岩层) ,勘查深度 500 ~1200m。
4) 井中三分量磁测主要任务是判断异常源及其异常的性质,推测盲矿的深度、方向及见矿部位、延伸、范围和厚度。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见表 2 -4 -2。
表 2 -4 -2 石碌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物探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二)工作部署
对石碌铁矿区鸡心岭、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的深部和边部及其外围开展普查工作,深入研究石碌地区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提高找矿效果。
(三)物探异常解释推断
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解释推断
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数据处理、反演效果。对卡尼亚尔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整理、编辑。由于采用不同的滤波方式反演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可根据需要突出地层横向分布和局部矿体反演结果。图2-4-3为E11线两种滤波方式的对比结果图。可见,为突出矿体要经过试验对比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2)卡尼亚尔电阻率断面切片立体图。
a.高频段一般为中低阻(几十~几百欧·米),而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反映第四系地层及浅部电性不均匀的岩层(如图2-4-4、图2-4-5)。
b.中低频段中,低阻(几十~几百欧·米)层主要反映了第六层(QnS6)地层,是主要的含矿地层,所以电阻率较低;高阻(几百~几千欧·米)层主要为第四层(QnS4)、第五层(QnS5)地层等的反映。
c.中低频内见封闭的低阻圈,呈凹陷型,为复式向斜轴心的部位。这是赋矿的有利部位,极具找矿意义。
d.低频段出现极高电阻率(>10000Ω·m),是进入过渡带或近区的反映。
3)阻抗相位切片立体图。
a.中高频段相位一般高于400mard,进入中低频段相位低于400mard。它显示了上部地层电阻率相对下部地层要低。进入低频段后阻抗相位迅速下降,趋于零甚至为负值。这是进入过渡区、近区的反映。
b.成矿向斜主轴部位阻抗相位一般高于1000mard,且中低频段要高于高频段,反映了向斜轴心底部电阻率较低,是赋矿的有利部位。
图2-4-3 E11线不同滤波方式的反演结果图
图2-4-4 CSAMT等频点切片和等标高电阻率立体图
图2-4-5 CSAMT反演电阻率-400m高程平面图
4)反演电阻率切片等高程平面图。
a.一般反映上部层位低阻,下部层位高阻的地电断面。另外,第六层(QnS6)、石炭系(C1)地层表现为低阻,第四层(QnS4)、第五层(QnS5)等地层表现为高阻。
b.向斜轴部表现为低阻,并有明显的“锅底”状向下延伸。矿体一般不是表现为最低电阻率上,而是表现为中低电阻率(图2-4-5)。
2.瞬变电磁法(TEM)(伍卓鹤,2007)
1)直接反映矿体的TEM异常特征。已知矿体位于3014~3064点/E15处,矿体走向为南东东向,矿体宽度约50~100m,埋深较浅,约10~30m。
图2-4-6为E15线的TEM电压剖面图,图中3014~3064点/E15的响应电压强烈,电压剖面在关断后第2道(61.0μs)开始便见隆起、抬高的异常,这充分反映了埋深很浅的矿体(低阻体)。以3014~3064/E15为中心,小号点一侧的电压值缓慢上升,而大号点一侧迅速衰减,依此可推断矿体(低阻体)的宽度可往小号点方向(西向)再延伸1~2个测点距离,即50~100m。
图2-4-6 E15线电压曲线剖面图
通过以上已知矿体的TEM资料分析可知,由于赤铁矿为低阻体,引起的感应电压较为强烈,幅值大,在电压剖面上表现为“彩虹”状的异常形态特征。矿体埋深越浅,则感应电压异常出现越早;反之,则越晚。
2)反映构造的TEM异常特征。图2-4-7为E11线电压剖面图。ZK1101孔位于4150/E11号点,于孔深487~670m见赤铁矿。地质资料和CSAMT资料都显示,ZK1101孔揭示的矿体赋存部位为向斜轴心部位(4050~4400/E11号点)。TEM电压剖面也清楚地反映了此向斜构造形态,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电压曲线在向斜两翼部位抬升,在轴心部位下降,形态如“锅底”状。此特征在中晚期测道表现尤为突出。
图2-4-7 E11线电压剖面图
电压曲线表现的这种“锅底”状异常形态与向斜构造形态极为相似。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向斜中第六层底部硫化物多及岩层破碎并充水而构成厚大低阻层的存在,两翼的低阻层较浅,轴部较深。感应电压会首先在较浅的低阻部位(两翼)出现幅值较大的异常,而在相同的时间,由于感应涡流还未到达深部(轴部)低阻层,则感应电压较弱。
由于浅层电性偏低的特殊性,具有相当屏蔽作用,TEM有时反映不了矿体;但可反映向斜轴部这个主要赋矿部位,对工作亦具指导意义。根据上述TEM异常特征,圈定了6个TEM异常。
3.高精度磁测成果
高精度地面磁测与航磁异常相吻合,地面磁测因工作精度的提高对异常特征表现得更为细致、准确,更加突出了浅部异常和局部异常。通过补偿圆滑滤波及上延100m、200m和500m等处理(图2-4-8~图2-4-10),消除了浅部和地表异常,突出深部异常,变为一南正北负的伴生异常体。从上延50m、100m、200m、500m的异常图看出,越往高处延拓,异常总体走向从北西西渐变至近东西,到上延至500m近东西走向的特征更为明显。在低纬度区铁磁性矿体位置往往对应于磁异常正负过渡带处,表明深部矿体规模大,范围广,为一近东西展布、埋深达1000m以上大的矿体。
图2-4-8 测区磁测ΔT(nT)异常平面图
图2-4-9 测区磁测ΔT(nT)上延200m异常平面图
图2-4-10 测区磁测ΔT上延500m异常平面图
4.三分量磁测井
对测区内深井进行了三分量测量,确定各个深井成矿情况,为进一步钻探工程提供条件。共进行了8个钻孔测量工作,都取得了好的结果。
1)ZK2测井成果。该孔进行了视电阻率测井、磁化率测井、井中三分量磁测、井中高精度ΔT磁测等。测量范围:8.36~647.3m。矿与矿化层共计五层,总厚度47.10m。0~58m为井中套管。142.40~144.90m,厚2.50m,赤铁矿或矿化层;164.90~203.90m,厚39.00m,含磁岩(矿化)层;220.90~224.90m,厚4.00m,赤铁矿或矿化层;293.30~293.90m,厚0.60m,薄层含磁矿化层;310.60~311.60m厚1.00m,薄层含磁矿化层(图2-4-11)。
该孔井中磁测资料显示,在井深320~500m处ΔZ曲线均呈近似反“C”型。320m处ΔZ=-975nT,419m处ΔZ=-2695nT,500m处ΔZ=-916nT。ΔT曲线均呈“C”型。260m处ΔT=-1120.34nT,400m处ΔT=-2998.1nT,500m处ΔT=-1043nT。ΔX、ΔY曲线均显示为负值,表明异常处于第四象限。
图2-4-11 ZK2井中三分量测井曲线
综上所述,初步判断在该孔320~500m井段存在井旁盲矿异常。依据异常曲线的形态和特征点,大致判断:该异常体的中心埋深相当于该孔井深的400~420m段,距ZK2孔大约有100m;异常体存在于该孔的南西方向。该孔西南200m是ZK1101孔,见矿段约160m。
2)ZK3测井成果。该孔进行了磁化率测井和井中三分量磁测(图2-4-12)。测量井段:16~808m。34m以上为套管。
该孔主要见矿或矿化磁性矿层有:582.00~610.50m,厚度28.50m;629.00~641.00m,厚度12.00m;680.50~683.50m,厚度3.00m;690.50~700.00m,厚度9.50m;706.00~734.50m,厚度28.50m;801.50~808.50m,厚度7.00m;该孔800m以下未见明显曲线开口,故判断近孔底一定范围内不存在较大磁异常。
5.深部找矿效果
通过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井中三分量测量等多种物探找矿方法,本次勘查圈定了铁矿体赋存空间状态,取得了明显找矿效果,为矿山外围深部找矿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传统物探手段对深部探测效果不佳、易受矿山噪声干扰。采用交变大地电磁法能取得好的探测效果,CSAMT、TEM法探测深度深达1000m以上,大大超过直流电法探测深度。在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使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技术运用中,要通过试验与分析对比确定有关观测技术措施(如装置参数、原始数据可靠性等)和数据处理技术,采用突出局部低阻异常反演技术圈定矿体轮廓等方法。
2)地面高精度磁测通过数据处理滤波与上延提取深部成矿信息圈定深部铁磁性矿体,求得矿体埋深,也取得成效。通过钻孔三分量磁测井精细测量,了解了井周是否存在盲矿体(所举矿例中有),对下一步布钻将起到重要作用。
图2-4-12 ZK3井中三分量测井曲线
四、验证结果
1)从成果可知:磁测ΔT向上延拓500m后的零等值线,CSAMT表现为低阻异常和高阻抗相位异常,TEM表现为有下凹、凹中凸等异常特征,显示为矿异常性质。验证结果证实,物探推断的这一部位7个钻孔见矿情况好。这一部位无疑为本测区深部找矿的最有利部位。
2)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综合研究、方法技术应用和工程验证等几个重要环节。深部找矿工作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用具有“高分辨率、探深大”功能的方法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这些新方法技术,而获取了较多的深部矿化体信息,圈定矿体轮廓,为实现“矿化体”的空间定位提供了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伍卓鹤.2007.瞬变电磁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地震,27(3):26—43
伍卓鹤.2009.危机矿山外围高新物探技术方法找矿效果及综合找矿模式———以XX矿床为例[J].泛珠三角港澳台
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本节供稿人:伍卓鹤)
⑼ 青海西宁海南地质情况
海南州在地貌分区上属柴达木--湟中海拔盆地大区,青海东部中海拔盆地分区,青海湖--共和中海拔盆地小区。海南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之盆地与山地相间的格局,由北而南依次为青海湖盆地、青海南山中起伏山地,共和--贵德盆地,河卡山中起伏山地,兴海--同德盆地,蘑菇山--桑赤岗大起伏山地。在这种近东西向起伏相间的格局两端,西为北北西--北西走向的鄂拉山大起伏山地,东为西山--扎马日岗中起伏山地,这种基本地貌的形成,是基于地质构造山断块抬升的山地与山间断陷盆地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以及共和盆地东西两侧各存在一个近南北向的构造带。山地是海南主要地貌类型,面积占海南陆地总面积的42.3%,丘陵及残山占海南陆地总面积的11%;中海拔平原和台地占海南陆地总面积的46.7%,其中河谷阶地为12.4%。
海南州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四围环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间其中,地势起伏较大,复杂多样。海南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
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毗连,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因地处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地理坐标为东经98°55′--105°50′,北纬34°38′--37°10′,东西宽260千米,南北长270千米,面积为4.45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18%。
⑽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怎么样
简介:海南省复地质环境监制测总站前身为创建于1981年的海口地下水监测站,1991年经原地质矿产部批准,正式成立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海南省地矿局。2003年3月20日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调整为正处级。2007年底经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隶属关系变更为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成立时间:199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