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武汉地质大学张宽裕简历

武汉地质大学张宽裕简历

发布时间: 2021-03-15 07:16:39

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❷ 从武汉大学读出名的有几位历史人物是哪几位

▲教育界
北大学子中涌现了近四百位大学校长,遍及中国各大名校正校长,包括:清华大版学、中央大学校长权罗家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徐旭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顾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管惟炎、浙江大学校长钱三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武汉大学校长刘秉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兰州大学校长聂大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等。

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学院成就

华贵气派的钻石、精灵巧妙的猫眼、凝练典雅的翡翠、清丽脱俗的珍珠……提起珠宝,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它的美丽、超凡、高贵、庄重,这些看似细小的晶体,不但是人们信仰宠爱的尤物,更是财富之巅的浓缩。
作为地球母亲馈赠的精美礼品,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只有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孕育,人类的开采、提炼、甄别,以及工匠的精心设计、切磨、雕刻,最终才能点缀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寻求华丽背后的真实价值,宝石的弥足珍贵,就在于它的稀少。也正是如此,所以从人类认识到宝石的价值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开始,宝石的造假者便如同幽灵一般随之出现了。
裂隙众多的祖母绿用彩色油浸泡后充当优质祖母绿;一件普通的翡翠用酸溶解掉其部分物质后,再注入胶,就成为了一件高档的的翡翠。当造假者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造假水平、当假劣珠宝越来越逼真化的时候,这也宣告了仅靠摸、掂、看便可以鉴定出珠宝真假的时代完全走向终结。
一块普通的石头于人而言无伤大雅,而一块宝石有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作为全球珠宝产业主要消费国之一,虽然中国的珠宝首饰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珠宝业在珠宝检验、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缺失,却成为了扼制中国珠宝首饰业发展的“瓶颈”。
要净化中国珠宝业市场、建立一个珠宝评估的技术准则,构建一套科学、严密的量化评估体系,避免出现单凭个人经验为评判指标的尴尬状况,那就必须拥有一批从事宝玉石鉴定和商贸经营管理、首饰设计加工及其管理的,专业的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宝石学教育与研究机构、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宝石学教育体系的学院、全国仅有的3个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站之一,创办14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它不但创立了自己的GIC证书品牌、为市场开发了许多先进的珠宝鉴定仪器,同时,它还为中国珠宝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摆脱了中国珠宝教育落后的局面,并加速了国内珠宝教育的发展。
夺目的钻石,象征着珠宝学院所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宝石学仪器和优质技术服务;尊贵的翡翠,代表着珠宝学院三个珠宝检测中心专业、权威、高效、优质的服务;而珠宝学院的唐人首饰设计中心,则恰似一粒晶莹的珍珠;至于珠宝学院拥有的GIC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则无可替代的成为了天下学子开启成功人生的一把耀目的纯金钥匙。
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年轻而充满朝气,回首她创立至今,我们在她遇到困难、战胜困难并且不断开拓、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里,看到了中国珠宝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信心、毅志,以及他们从历史走向现实,从现实走向未来的理性思考。
在中国珠宝业发展史上,这是珠宝教育者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描绘出了一幅壮丽蓝图,中国珠宝教育史上,又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著述了一部艰难竭蹶的创业史册。
变幻莫测的创业经过和建设者们的豪情、孤寂、才学、谋略、欢欣、痛楚、成就、理智……这些凝结着血汗和智慧的故事,应该原原本本地铭刻于史册珍藏、也应该真真切切地奉献给人间流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创业史迹,这才演绎了一阙中国人突破重围,开创中国珠宝教育事业的华美赞歌——
扬帆——蛰伏于困境中的崛起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点:湖北武汉机场。人物:两位携带着巨大且沉重的手提箱的英国人。
一套套高端精密的检测仪器、两张深沉得看不出任何情绪的脸,从他们踏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组的大门开始,忙碌替代了沉默,几天后,他们的工作正式结束,并且踏上了返回英国的飞机。
不久,在国外一本学术刊物上,一位宝石界的外国专家,在一篇论文中以轻视的态度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整个中国,只有两个宝石专家。”此文一出,一时之间,国外一片哗然,然而,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反应却是异常平静,没有泛起丝毫的涟漪。并非没有听到国外专家的批评,并非体会不到其中所含的讥讽与轻视,事实上,真正令国内学术界沉寂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外国专家一下点中了中国宝石界的死穴。
没有珠宝学科专业人才、没有完整的珠宝教育体系、没有系统的珠宝研究成果……也难怪外国专家会如此振振有词。我们无法回避现实,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地质与宝石专业的分别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复苏的市场经济让珠宝业得以起步,然而,无论是运作方式,还是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对珠宝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都以零为计,而中国的宝石教育在当时更可谓是一片空白。
百废待兴之时,却遭遇了国外学术界突如其来的一拳重击,这无疑令中国学术界既难堪又疼痛。不过,尴尬也好,无奈也罢,一穷二白的现状却仍然还得清晰面对,毕竟只有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教育真正发展起来,才能挺起腰杆不被国外学术界所轻视。
再寒冷的冬天也无法阻挡春天的温暖;再贫脊的土壤之下,也总有顽强的种子会生根发芽。虽是春寒料峭,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却敏锐的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针对当时的形势,他们迅速在学校建立了宝石研究课题组,并率先在全国迈出了打造中国宝石教育的第一步。
1981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刚刚完成迁校工作,正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虽然艰苦的环境令人倍感心酸,但那些被安置在学校博物馆里办公的宝石研究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恶劣和捉襟见肘的困难而生出任何消极的想法,相反,发展中国宝石业的重担与责任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
众志成城、披肝沥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宝石研究课题组紧跟时代发展,在蓬勃兴盛的时代大潮中逐渐显出了它的重要与优势。不久,宝石研究组便提升成为学校的宝石研究室,继而又成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宝石研究所。
不断提升的部门级别,彰显了学校对宝石研究工作的重视,同时也间接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宝石学教育以及宝石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1989年,己经成为地质大学直属机构的宝石研究所从学校博物馆搬迁了出来,正式结束了长达8年的无独立办公条件的历史。这是艰苦卓绝的8年,这一批最早在地质大学从事宝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里,在研究所人力、物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自筹2万多元资金,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永久性的宝石陈列室,同时还为校内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并举办了宝石培训班,召开了宝石学会议,请来知名专家讲学……
虽然不必再寄居于博物馆内进行宝石研究工作,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研究所的工作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宝石研究所全体成员一直呆在学校划拨的两间破旧的房子里办公,他们研究的是五光十色的华丽宝石,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少亮色。
研究其实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研究者远离功利与欲望,同时,它还要求研究者必须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从来没有人,对艰苦的环境产生任何的怨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早期的宝石科学工作者们,他们的眼神总是那样的专注,他们的脚步总是走得那样的从容,他们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也并非不想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们却始终严谨的钻研并完善着自己手中的宝石学课题,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所肩负的,正是振兴中国宝石学的重任。
挺进——让借来的鸡生自己的蛋
1988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世界首家宝石鉴定师培训机构——英国皇家宝石协会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1990年,英国宝石协会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个联合教育中心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这是英国宝石协会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中文进行教学和考试的中心,可以说它的成立,不但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赢得了国际珠宝界的认同,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的宝石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高标准的发展时期。
事实上,早在两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到来之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领导与宝石研究所成员,便己经开始思考如何尽快摆脱中国珠宝教育的落后局面、加速国内珠宝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态,而珠宝行业也同样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不过,专业人才奇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常常使得珠宝市场出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没有珠宝专业技术人员把关,一些境外的不法商人利用合资的幌子,将一些劣质材料充当高档优质宝石材料合资入股,直接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紧迫的形势表明中国的珠宝教育仅仅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显然并不能取得快速突破,毕竟当时国内的珠宝教育尚属空白,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开展珠宝教育的能力。要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常规,要迅速提升国内的珠宝教育水平,那就必须将目光放到在宝石科学研究领域己经取得重大突破的国外研究机构上去。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最终,宝石研究所决定采用当时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常务副校长陈钟惠教授提出的“引进智力、洋为中用、借鸡下蛋、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的办学方针,着手与国际知名的宝石教育机构进行接触,以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发挥本校地质与宝石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等优势,来培养中国自己的师资队伍,而两位国际专家学者的到来,其实仅仅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序曲。
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联合教育中心首批1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考试,并获得了由英国宝石协会颁发的世界公认的宝石课程证书,至此,整个中国只有两位宝石专家的历史终于被打破了。
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倘若当年地质大学的领导和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们没有“不拘一格为学问”的务实态度,那么,中国的宝石教育可能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毕竟封闭的思想和单凭摸索进行研究的方式,显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与国际著名的宝石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教育中心、培养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宝石专家,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然而,与长期性的发展目标及国外宝石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此时的胜利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己。清晰的定位奏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的发展凯歌,经过与国外宝石研究机构几年的深入合作,研究所不但充分积累了办学经验,切实的锻炼了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它们也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胜利的曙光初现、当希望的太阳半露笑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领导和宝石研究所的工作者们,仍然将务实的目光聚焦在发展这一重大战略上,待到上述有利条件一一成熟,改所建院的最佳时机终于来到了。
1991年11月,经校领导研究同意,一纸改所建院的报告上报到了中国地质矿产部,在陈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研究所在近几年所取得的一系列发展状况及有利条件后,地质矿产部很快予以审批,并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从此,国内第一所专业性的珠宝教育学院正式诞生,而中国的珠宝教育发展,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只有自主创新,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中国宝石教育的正常发展,然而,真正要想在宝石这一学科领域取得更大更为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跳出联合办学的桎梏,长期性的依赖于人,虽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实力与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讲,反而不利于开创一片更为宽广的学术天地。
雄起——要创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
从1990年到1993年,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共为国家培养出了取得(FGA)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的4批共32名学生,他们荣幸的成为了中国大陆自己培养的国际珠宝鉴定师。
只有经过初级考试、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三大关”,既要具备优良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方才能跻身于中国珠宝界的“精英”行列。然而,在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宝石市场,在国内珠宝市场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仅仅32名专业珠宝鉴定师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珠宝业对专业人才的亟需。与此同时,多年的教育实践,又使得武汉珠宝学院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特色,在外需内促的环境下,在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正式推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GIC宝石鉴定师资格证书,从此开创了国内宝石教学的先河。
GIC品牌的一经推出,立即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个新生的珠宝证书品牌,英国宝石协会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但派出了教学主管前来学院进行考察,并且还将学院的教学材料带回英国提交给英国宝石协会的考试委员会进行讨论。
经过不懈的努力,珠宝学院优秀的师资、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试体制为GIC证书质量提供了保证,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国际水准,最终得到了英国宝石协会的正式承认。从此,获得GIC证书的珠宝学院学员,便可以直接参加英国宝石协会的FGA证书考试,而武汉的FGA培训中心,也成为FGA、GIC联合培训中心。
成立仅短短一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便能创出自己的证书品牌、获得国外知名宝石研究机构的认可,这无疑是中国宝石教育史的一次重大超越。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各大报刊及港、台地区的珠宝类杂志均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谋略与胆识同生,作为远东地区唯一一家两种证书品牌共存的培训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声名可谓不胫而走,然而,在成绩与荣誉面前,珠宝学院的领导和全体科技工作者们,却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除了在校内进行办学之外,珠宝学院还与国内有关的兄弟院校广泛进行合作办学,先后在青岛、台湾、南京、北京、焦作等地开设了联合教学点,并在青岛、南京、北京、上海、济南、杭州、苏州、温州、金华、合肥、深圳、太原、南昌、成都、西安、昆明等地开办了钻石短训班和翡翠班,学员人数由最初的每个班几人至十几人上升到每班次几十人,而培训学制也由两年缩短到一年。
全方位的珠宝人才打造战略,解决了中国珠宝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瓶颈”难题,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也在推动国内珠宝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此后的1994年,经过多方准备,珠宝学院与地质学院联合招收地质学(宝石方向)本科生,这是珠宝学历教育的起步。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学院的教师们在详细研究了珠宝市场的走向,并不断调整了学科的课程设置后,于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珠宝学院又设立了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除招收、培养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方向和珠宝首饰设计方向的本科生之外,它还同时培养更高层次的宝石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学院还通过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珠宝专业人才,并以此构成了多层次、多广度的珠宝教育体系。
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引进智力只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它却并不是珠宝学院所求取的最终目的,从联合办学到独立建成宝石学院,从借势于国外的鉴定师品牌到打造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证书品牌,潜藏在一系列大胆举措背后的,便正是中国珠宝教育先行者们的大智与大气。
突破——以实力赢得角逐
2001年,第28届国际宝石学大会在西班牙隆重召开,就世界宝石学的发展及各国在宝石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会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与热烈的讨论,然而,本次大会最为引入注目的焦点,却集中在一个中国人身上,那就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的院长袁心强教授。
“我们希望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能够在中国举办!”当他以流利的英语铿锵的说出这样一句真诚的话语时,全场的与会代表都被袁心强院长给震住了。面对着那份由袁心强院长提交的、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和香港珠宝学院共同举办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的申请,宝石学大会组委会的委员们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中。
“他们有能力办这样的国际性大会吗?”、“如果让中国人去办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学会,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办得好呢?”一个个的疑问清晰地摆在组委会成员面前,不过,这些疑虑却又最终被成员们一一否决。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巨大的珠宝消费品市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宝石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这些优势与条件,如同一针针强心剂,让宝石大会组委会的成员们最终通过了袁心强院长的申请,并将大会地址定在了珠宝学院的所在地——中国武汉。
在激烈的角逐中赢取胜利,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打破了多年来国际宝石大会从来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先例,同时,它也推动了中国珠宝界的成长,促进了中国珠宝研究的发展。
只有实力方才是成功的铭证,“要么不办,要办就要办好!”袁心强院长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领导的指导和珠宝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9届国际宝石学大会不但成功的在武汉举办,而且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成功承办如此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可见珠宝学院的实力足以让世界为之瞩目,而它也召示着珠宝学院已经完整的融入了国际珠宝界。事实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完全与珠宝学院长期以来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保持与世界理论和技术的同步是绝对分不开的。
多年来,非常重视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珠宝学院,不但派代表参加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宝石教育、科研、质检机构等宝石学术交流会议,而且最近几年,与香港、台湾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加频繁。2001年和2003年,珠宝学院的李立平教授和亓利剑教授曾先后应邀到新加坡宝石协会进行讲学。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国际交往,学院还以多种形式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访问。到目前为止,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来华访问过该院,其中包括宝石学界的泰斗和重量级人物古柏林教授和沙川一朗教授等。
每年一次的学术交流会,从来不曾中断,而专家的到来,既增加了珠宝学院与外界的互通、为学院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又确立了学院的影响,并使得学院成为了国内学术交流的有力平台。
此外,在积极开展宝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的同时,珠宝学院在钻石、翡翠、有色宝石、有机宝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宝学院为依托开办的宝石学学术期刊《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和定期在武汉举办的宝石学术年会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而学院教师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在钻石、有色宝石以及光谱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开始招收宝石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是我国首个宝石学博士点,它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学院走上了一条更为宽广的发展大道。
跨越——永不停歇的步伐
从内困外忧中艰难起步,到开放性的依托国外先进水平打造自己的师资力量,继而开创自己的证书品牌,并实现了中国人承办国际宝石学术大会的梦想,不断壮大的实力和对业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在业界获得了“中国珠宝教育的摇篮”、“珠宝界的黄埔军校”的美誉,然而成功永远没有止尽,尤其是科学研究更是一个不能停歇的求索过程。
随着珠宝市场近20年的日趋规范和成熟,珠宝教育也在逐步走向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适合中国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珠宝学院教育机构的先行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始终以推动行业发展、培养珠宝专业人才为己任,并不遗余力的开拓着中国珠宝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代珠宝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珠宝学院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保持前辈严谨务实的科研学风的同时,不断的往更深更广的科学领域开拓。
早在1992年,为了满足珠宝行业的需要、规范珠宝行业市场的经营秩序,珠宝学院在坚实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湖北省珠宝质量监督检验站,该站承担了全省数百个商家的珠宝质检工作,每年检测近100余万件商品;2001年,为了服务全国珠宝企业,珠宝学院又在深圳市开设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检测中心分站,立足于珠三角沿海发达的这一驻外工作站,不但推动了当地珠宝行业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驻外工作站还成为了珠宝学院打造整体形象和卓越院校品牌的有效示范窗口。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珠宝鉴定的科技含量水平,创造出更多高品质、多款式的优质珠宝产品,珠宝学院又以院内一批资深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自主研制生产了诸如常规仪器设备、能够跟踪珠宝市场最新动向的宝石鉴定仪器,以及珠宝阴极发光仪、红外光谱仪镜面反射器、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钻石显微打标技术、宝石材料红外数据库等一大批技术领先、质量优秀、品种齐全的宝石学仪器,这些高技术测试设备的研发,解决了中国珠宝业检测设备多年来依靠进口的局面,它们不但获得了许多项有关珠宝鉴定技术的专利,而且,这些自主研发的机器,更适用于国内珠宝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宝石教学和研究单位的产品开发及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于这些凝聚了众多科技工作者心血与智慧的成果,中国的宝石行业这才有了一个相对规范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优势。
人才是21世纪提升竞争力的最佳资源所在,而对于致力于发展珠宝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而言,教师既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同时,优秀的教师也是高质量办学的关键所在。早在办学最初,学院所有教学的主要收入均用于培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经过几年的分批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不但得到了整体提高,而且所有上岗教师均经过高级鉴定师培训。先后有11人获得FGA证书,8人获得DGA证书,13人获得GIC证书,14人获国家注册检验师资格。此外,学院还拥有多位在珠宝界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其中,珠宝学院在岗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4人获博士学位,9人获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在读硕士学位,至此,一支业务素质精湛、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初步打造完成。
珠宝学院职业教育可开设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包括GIC和FGA双证书课程、FGA证书课程、DGA证书课程、GIC钻石分级实践课程、DGA钻石分级实践课程、GIC钻石理论(函授)课程、珠宝首饰评估课程、电脑首饰设计课程、首饰设计课程、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宝石切磨工工艺课程以及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考前培训课程等。而学院的职业教育也从宝石鉴定、钻石鉴定分级、翡翠鉴定,逐渐扩向了首饰设计和首饰制作等其它专业,2002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又成功开办了珠宝首饰评估课程。
与14年前相比,今天的珠宝学院己经新建成为具有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配置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同时设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及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器研制中心、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现代型高级珠宝教育学府。
至今,珠宝学院已培养出FAG宝石鉴定师288名、DGA钻石鉴定师156名、GIC珠宝鉴定师3092名,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级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这些高级鉴定人才进入我国珠宝教育、科研、珠宝质检和珠宝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为我国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❹ 武汉市洪山区中国地质大学 060061

呵呵
地空学院实验班的吧
还没毕业呢
直接找这个办的人要就可以了
网络知道估计没有。

❺ 中国地质大学吕军简历

1962年5月出生,江苏人,复中制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院分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技管理协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协会会员。学习经历:
1. 1981年9月—1985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学习,矿床学专业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2.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并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❻ 谁知道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们的简历

副校长:徐跃进 教授

徐跃进教授,男,1958年出生于江西抚州,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专业并留校工作,公共事务管理(MPA)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法律教学、公共事务管理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与交流论文20多篇。历任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书记,院保卫处副处长、处长;1994年任院长助理,1995年任学院副院长,分管后勤、保卫和校办产业工作。所分管工作和部门先后20多次受省、市、区奖励和表彰。

副校长:孙占学 教授、博士

孙占学教授,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修水,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历任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多年来从事地热学、铀成矿水文地质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112育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核工业部劳动模范,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副校长:刘晓东 教授、博士

刘晓东教授,男, 1963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上犹县,1982年7月毕业于原华东地质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获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历任教研室主任、驻京办事处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等职;2004年5月任东华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主要从事铀、金矿床地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和矿物材料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学术专(译)著3本,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曾赴日本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多次参加援外专家组工作,并应邀赴国外组织或参加过十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现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003年起受聘为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兼任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副校长:花明 教授、博士

花明教授 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江西崇仁,硕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政治系,分配到抚州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学院)任教,历任党委宣传部干事、副部长、部长,党办院办主任、院长助理等职,2004年5月任东华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1982年至1983年在厦门大学进修,1996年至1997年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结业。2001年至2004年在职攻读美国南加州大学远程教育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花明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主编、参编教材、学术著作5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优秀德育工作者。

副校长:汤彬 教授、博士
汤彬教授,男,1964年3月出生,湖南岳阳人,教授。1983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成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94至今,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成都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第7、8届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会员和江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江西省遥感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核技术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历任信息工程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兼软件学院院长、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2006年2月任副校长。

副校长:郭福生 教授、博士
郭福生教授,男,1962年1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96年获华东地质学院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华东地质学院地质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系主任、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东华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长、校长助理等职,2009年1月任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铀矿地质、沉积岩、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获国防科学技术奖、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兼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地质学会理事、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

下面这个超级厉害
副校长:陈晓勇 教授、博士
陈晓勇教授,男,1961年9月出生,浙江诸暨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1991年获同校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任日本亚洲航测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999年任亚洲理工学院(联合国主办的研究生院,位于泰国曼谷)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副教授,并于2004年担任系主任。受聘于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青海大学、中国测绘研究院的兼职教授与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曾获199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998年度日本测绘界最高奖“日本测绘奖”。2009年1月任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

副校长: 聂逢君 教授、博士

聂逢君教授,男,1962年出生于湖南祁阳,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放射性地质与勘探专业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于中国地震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出站。2006-2007年赴加拿大留学一年。历任教研室副主任,长江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石油地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工业总公司、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国防科工委优秀博士称号,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受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导师。

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兼职院士4人(殷鸿福院士、袁道先院士、张本仁院士和张宗祜院士);院内在岗的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0人。

❽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王典洪院长简历

王典洪:独立董事抄,中国籍,男,袭195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 1998年至2007年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电学院院长;2004年起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助理;2004至2007年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董事长,现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南地区电子线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处理,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智能仪器、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三十余项;编著出版专著、教材等五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十五篇、EI检索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成果推广奖等九项。

❾ 中国地质大学张海军老师是教授吗

不知道你说的是地大(北京)还是地大(武汉)我是地大(北京的)按我们学校的情况版给你介绍一下权吧如果你是本校的一般老师不会难为你的提前跟导师联系一下就行了如果你是外校的很优秀的话也没问题的如果是刚过线或者过线不多的话就不好说了毕竟每个学校都会偏向自己学校学生的对自己的学生也比较了解一点另外你本科阶段发表的文章对你也是有影响的如果你做过的科技立项得过奖或者发核心期刊的论文了老师会考虑一下

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 研究生导师

如果你真考350分,恭喜你完全可以被录取。不过地质工程有好几个方向:岩土、勘基等,我只知道勘基老师张小西不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