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华东地质局265大队工会电话

华东地质局265大队工会电话

发布时间: 2021-03-14 22:21:53

『壹』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怎么样

简介: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系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原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下属正处级事业单位。

『贰』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5大队的厂怎么样

265大队属于中核地质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主要是找矿、采矿为主业。其他的都不是主业。进去执行事业单位编制的工资待遇,待遇本本觉得还不错。面试的时候会通知你的。仅供参考,谢谢~~~

『叁』 从中国石油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石油大学作为一个石油类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并且为早期以至现在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 “石油人才的摇篮”。

辰东校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谢邀请,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肆』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事业单位265大队待遇咋样

会很好!

『伍』 中国熊家矿床

1.矿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东亚壳体中国东南地洼区浙赣地洼系常山一诸暨地洼列盛源洼凹的东部。据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化关系划分,属火山活动强烈的构造-火山喷发活化区。矿床矿体集中、埋藏较浅,矿石富,是我国主要的火山岩型铀矿床之一。

265队对熊家矿床做了大量的地质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陈肇博、王传文、谢佑新等(1974~1976)与265队组成联合科研组,对矿床地质特征、控制因素作了专题研究,认为熊家矿床是与火山作用有密切联系的低温热液矿床。“六五”期间,华东地质局组织力量对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开展了多方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熊家矿床为同生沉积后生叠加的成因看法。本书作者曾考察该矿床和研究了该矿床的有关地质资料,按地洼学说及其多因复成成矿理论,认为熊家矿床属典型的多因复成铀矿床。

2.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多因复成证据

1)矿区地层及含矿主岩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至寒武系、三叠系、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各地层分布情况见图4-3。上侏罗统不整合于古老基底变质岩之上,为打鼓顶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组成的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详见熊家矿床地层表(表4-1)。

表4-1熊家矿床地层表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265地质队资料综合而成)

铀矿化赋存于鹅湖岭组中下部的火山-沉积碎屑岩中,含矿主岩的主要岩性为中粗粒晶屑层凝灰岩和粗粒凝灰质砂岩,属湖相及河流相沉积物,整个含矿岩层中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化学全分析见表4-2。含矿岩层铀丰度值为10~45g/t,并富含磷质、碳质、粘土质和黄铁矿等吸附剂和还原剂,其上、下Th、P、Yb、Sr、Cu、Pb、Zn偏高,显示出铀在沉积成岩阶段产生了铀的成岩富集作用。含矿岩层上、下均有隔水层,上为J3e2~4上部和J3e2~5的碳质页岩、泥灰岩和粉砂岩,下为打鼓顶组的粉砂岩。含矿岩层是透水性好的层位,岩石脆性大,与上下隔水层相比,两者在化学-机械物理性质方面反差较大,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易破碎,形成层间破碎带和裂隙带,利于铀矿化的形成。同时,含矿层位中富含碳质、粘土质、磷质和黄铁矿等铀的还原剂和吸附剂,又为后期的热液成矿提供了良好的铀富集条件。

2)矿床构造形态及成矿构造

矿床所在区域,经历了长期的地质发展历史和多阶段多期次的活化作用,尤其是燕山中期陆相火山活动极为强烈,形成复杂的构造-火山喷发活化区。矿区位于盛源火山断陷盆地内部断陷带边缘的一个向南西倾斜的向斜盆地中,盆地中地层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在15°~200,没有明显的大的褶皱构造,仅局部见一些小褶曲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组。东西向断裂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矿区的北部边缘和矿区的东部和南部(图4-4)。北部边缘的东西向断裂为倾角较缓的逆掩断层,造成盆地边缘的晚侏罗世地层局部倒转;东部(F2)和南部(F1)两条东西向断裂控制晚三叠世断陷盆地的分布。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4、F5、F6(图4-4),是一组走向40°~6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60°~88°压剪性断层,均以硅化挤压破碎带的形式出露地表,沿F。断裂热液粘土化广泛发育。北西向断裂是一组张性或张剪性断裂,主要有F3等,这组断裂规模较小,一般长数十米,宽几十厘米至1米。

铀矿化主要分布在F1和F2两条东西向断裂控制的熊家东西向断陷带之中,铀矿体的定位受层位和一些产状平缓、规模较小的顺层破碎带和裂隙带控制。从剖面上看(图4-5),这些破碎带或裂隙带产出的部位,都是含矿地层产状发生变化的地段,含矿地层产状的变化与北东向断裂有关,常常发生在该组断裂带的附近,顺层破碎带或裂隙带与北东向裂隙带交汇处,通常是富大矿体产出的集中地段。

3)火山岩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1977)把盛源盆地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划分为两大期6次火山活动,即打鼓顶期和鹅湖岭期。打鼓顶期进一步细分为3次火山活动,第一次为J3d2,堆积了厚度几十米的火山弹熔结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第二次为J3d3~4的晶屑凝灰岩,第三次为J3d4的安山质岩浆的喷发。鹅湖岭期也划分出3次火山活动,第一次为J3e2的熔结凝灰岩,第二次为J3e3的凝灰岩、层凝灰岩,第三次为J3e4的熔结凝灰岩或晶屑-玻屑凝灰岩,以第一次最为强烈为特点。

由于火山强烈喷发阶段的喷发次数多,一次喷发和喷溢所形成的火山岩厚度相对较大,伴有较多的铀源、矿化剂和热液。因此,喷发-沉积旋回中强烈喷发阶段形成的火山岩对铀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熊家矿区的铀矿化产出层位J3e2~1和J3e2~3两层凝灰岩,就是鹅湖岭期第一次火山活动强烈爆发的产物。此外,火山喷发作用间歇的次数与铀成矿也有较密切的关系,间歇次数较多的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岩系中沉积岩夹层较多,沉积岩夹层与火山岩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具明显的差异,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在火山岩层中易形成破碎带,为成矿提供有利的空间。

图4-4熊家矿床地质略图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和265队资料综合而成)

1.冲积、坡积物;2.粉砂岩、细砂岩夹凝灰岩;3.熔结凝灰岩、层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4.粉砂岩夹凝灰岩;5.长石石英砂岩夹煤层;6.浅变质砂岩、千枚岩、片岩;7.黑云母花岗岩;8.压性断裂;9.压剪性断裂;10.张性断裂;11.性质不明断裂

4)矿体形态和近矿围岩蚀变

铀矿体的形态,主要受赋矿主岩的岩性、成分和顺层破碎带、裂隙带,以及切层的北东向裂隙带的联合控制。矿体形态主要为透镜状、厚饼状、豆荚状、似层状(图4-6),工业矿化全部产于鹅湖岭组中下部,但又不严格受层位的限制,常出现跨层的矿体。特别是在晚期铀-钼矿化改造和叠加地段,矿体形态比较复杂,厚度增大,品位增高,最高品位达1.6%。

图4-5熊家矿床九号剖面图

(据265大队资料)

1.碳质页岩、粉砂岩;2.砂岩;3.砂砾岩、含砾砂岩;4.矿体;5.凝灰质砂岩;6.层凝灰岩;7.晶屑-玻屑凝灰岩;8.含砾凝灰质砂岩

矿体近矿围岩蚀变作用发育,主要有迪开石化、水云母化、高岭石化、硅化、萤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与铀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有两期,即早期热液粘土化和晚期硅化。早期热液粘土化具有面积大、蚀变矿物简单和分带不十分严格的特点。粘土化主要发生在较大的北东或北西走向的断裂附近的鹅湖岭组中下部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层间破碎带、裂隙带和透水岩层中,蚀变带中最特征的矿物就是迪开石,其次为玉髓、水云母、高岭石、碳酸盐。根据矿物组合,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1977)划分出迪开石-微石英带(中心带)和水云母-碳酸盐带(外带),铀磷矿化主要分布在上述两个带之间靠迪开石-微石英带的一侧(图4-7),常常形成既厚又富的铀-磷矿体,矿化范围比热液粘土蚀变带范围小得多,但是矿体的形态与粘土化晕圈形态很相似,常形成厚透镜状、“矿卷”状等矿体。晚期硅化,是利用早期热液粘土化的通道和蚀变空间进行的,其严格地叠加在早期热液粘土化之上,但范围要比粘土化小得多。在矿化地段的一些钻孔中,见到铀-磷矿化中叠加有弱的硅化现象,并伴随有紫色萤石和金属硫化物的生成,导致铀的品位有增高。而在晚期硅化强烈的地段(如1110孔)可见到晚期硅化对早期粘土化强烈的改造现象,并显示出明显的叠加分带性(王传文等,1980),蚀变带的中心为石英带,两侧为石英-迪开石带,外带为水云母-碳酸盐带,在石英-迪开石带伴随大量的萤石、硫钼矿、黄铁矿和水铝氟石生成,与晚期硅化相伴的铀钼矿化叠加和改造了早期铀-磷矿化,在矿化中心,铀的品位达1.06%~1.6%。因此,在晚期硅化强烈叠加改造的地段常形成既富又厚的铀磷和铀钼混合矿体(图4-6)。

图4-6熊家矿床11地段联合剖面图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

1.粉砂岩;2.层凝灰岩、粉砂岩;3.晶屑层凝灰岩;4.凝灰质粉砂岩;5.砂质页岩、粉砂岩;6.地层不整合接触界线;7.地层假整合接触界线;8.地层整合接触界线;9.工业矿床;10.钻孔编号;11.钻孔深度(m)

5)矿石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

矿石结构构造按矿石类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铀磷矿石的结构构造与含矿岩石的结构构造相关,晶屑层凝灰岩矿石,具胶结状结构,块状构造,含铀胶磷矿以胶结物形式出现,在富矿石中胶磷矿呈筛状构造;在凝灰质砂岩矿石中胶磷矿呈凝胶团块分布于矿石中,在粉砂岩矿石中,胶磷矿沿微层理分布形成微层理构造,而受到晚期铀钼矿化叠加改造的矿石,常出现脉状、网脉状构造。

图4-7熊家矿床11号横剖面围岩蚀变分带示意图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

1.砂质页岩;2.粉砂岩;3.砂岩粉砂岩互层;4.凝灰质砂岩;5.含凝灰质砂岩;6.晶屑层凝灰岩;

7.层凝灰岩;8.层凝灰砾岩;9.层间破碎带;10.微石英-迪开石带;11.水云母碳酸盐带;

12.水云母化;13.工业矿体;14.第二期矿化蚀变带

矿石的物质成分随其形成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两期铀矿化矿石的化学全分析结果见表4-3。早期铀磷矿石主要由石英、迪开石、胶磷矿、水云母、方解石、黄铁矿等组成。晚期铀钼矿化通常叠加在早期铀磷矿化之上,属铀-磷-钼混合矿石,它的矿物组合较复杂,除胶磷矿、石英、迪开石外,还有大量的萤石、水铝氟石和金属矿化物,详见表4-4。早期铀磷矿化分布广泛,是矿床主成矿期和主成矿作用的产物,晚期铀钼矿化叠加于早期铀磷矿化之上,形成矿物成分较复杂,铀矿石品位较富的多因复成型铀矿石。铀的存在形式,在不同矿石类型中表现形式不同,在铀磷矿石中,铀主要呈吸附形式赋存于含铀胶磷矿中,其量约占该类矿石的90%。在铀钼矿石中,铀主要呈吸附形式赋存在胶硫钼矿、胶黄铁矿和萤石中,或呈微细沥青铀矿形式分布。

磷的存在形式,在铀磷矿石中以胶磷矿形式出现。胶磷矿呈黄褐色至灰白色,胶状结构,有时见清晰的干裂纹,以团块状、平行条带状、筛状形态产出。胶磷矿不是非晶质矿物,而是六方柱晶体的磷灰石结构的晶质矿物。这可能表明胶磷矿最初是以非晶质的磷酸钙胶体沉积,后经脱水、硬化开始聚集和结晶,形成超显微状的磷灰石晶体的集合体,但仍保留胶状结构和形式。在铀钼矿石中,磷是以较粗粒的柱状磷灰石形式产出。它是在早期胶磷矿形成之后,经强烈热液改造后,重结晶作用形成的产物。

表4-2熊家矿床赋矿围岩化学全分析(%)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

表4-3熊家矿床矿石化学全分析(%)

(据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

表4-4矿床两种矿石类型矿物成分表

铀与磷的关系,据张万良研究,在铀磷矿石中呈明显的正相关系,相关系数达0.8~0.9。而在铀钼矿石中铀磷关系不明显,因早期含铀的胶磷矿,在重结晶作用中铀被净化(图4-8)。

图4-8两种不同矿石中铀磷关系图

(据张万良)

1.铀磷矿石;2.铀钼矿石

6)同位素地质

铀矿石的铀-铅同位素研究表明(北京三所,1977),存在有两期铀矿化年龄。对含铀胶磷矿的铀-铅法测量结果为127~136Ma,相当于早白垩世的下限年龄,表明铀-磷矿化是在鹅湖岭地层形成之后才开始的。对铀钼矿化的胶硫钼矿进行铀-铅法测量表明,矿化年龄为106Ma,相当于晚白垩世形成。结合两期矿化的矿物组合特点,认为熊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明显的两期热液成矿作用,136~127Ma为主成矿期。

3.矿床形成条件分析

1)成矿物质来源

熊家矿床的成矿铀源,王传文等(1980)认为主要来自含矿岩系中某些低品位的同生磷铀层和岩石中比较分散的铀。华东地质局赣杭带专题组(1988)认为铀除了来自喷出物外,主要是来自矿床外围古老基底,特别是来自铀含量平均为51g/t,厚数十米的下寒武统的碳质页岩,后者经风化可提供较多的铀。鉴于该矿床具有多期成矿和多种成矿作用的特点,我们认为成矿铀源是多源的,上侏罗世成岩阶段既有来自蚀源区寒武纪碳质板岩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中的铀,又有来自喷出物的铀,导致火山碎屑沉积岩中铀的成岩富集达10~45g/t,为后生热液叠加和改造成矿作用提供了较充足的铀源,也是多阶段成矿作用中原始的铀富集基础。此外,尔后的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也会带来某些深部铀源和含矿岩系中分散的铀,在有利部位叠加累积成矿。

2)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从矿化带内的主成矿期——铀磷矿化期的蚀变作用看,主要是迪开石化、水云母化和方解石化发育,可以认为主成矿作用是在中低温条件下进行。对与晚期铀-钼矿化同期的紫色萤石进行均一法测温,结果为150~190℃,在矿化中心强硅化带中,有中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水铝氟石。此外,伴随铀钼矿化也发生了热液粘土化蚀变作用,说明熊家矿床晚期形成铀-钼矿化的热液活动,经历了一个由中高温到中低温的演化过程。矿化主要赋存于产状平缓的层凝灰岩的顺层破碎带中,从矿体剖面上分析,矿体上覆的地层厚度不大,累计在350~400m以内,矿物组合以中低温型为主,可以推测主成矿期的深度为中浅成,成矿压力为中等偏低。

3)成矿空间和动力条件

矿床的空间条件十分有利,表现在成矿地段在剖面上处于有利的构造地球化学界面和岩石地球化学界面附近。从含矿岩系的岩性、成分与铀矿化在剖面上分布的情况看出,矿体主要赋存于鹅湖岭组中下部的中粗粒层凝灰岩和粗粒凝灰质砂岩中,属透水性良好的脆性岩层,其上下岩层为相对柔性的隔水层,由于两者物理机械性质差异大,受构造应力作用后,极易产生破碎,形成层间破碎带,引起含矿岩系内各种构造裂隙发育,从而形成有利成矿的空间。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为铀成矿提供了热液和驱动力条件,盛源火山盆地上侏罗统中划分出两大期共6次火山活动,矿区东部有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分布,表明矿区地壳在燕山期处在强烈活化作用之中,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热液和动力源,使先成地层中的铀活化,形成矿体,再次活化和再次富集沉淀,形成大型铀矿床。

4.成矿作用的演化

1)成矿大地构造的演化

矿区及区域成矿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地槽、地台和地洼3个大地构造阶段。地槽阶段的沉积期形成一套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以复理石韵律为特征的碎屑岩及海相火山岩建造;中志留世末期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地槽回返,使先成岩层普遍经受浅度的区域变质作用,伴随有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岩体的侵入。矿区内地台构造层缺失,但区域上泥盆纪至中三叠世,早期沉积了陆相碎屑岩沉积,中晚期形成一套分布广厚度大的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有碎屑岩的岩石建造,最后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的沉积,共同组合成地台构造层。

晚三叠世至今为地洼阶段,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晚侏罗世形成了一套火山沉积碎屑岩,早白垩世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红层,充填于盛源火山盆地内,构成地洼构造层。该构造层以发育一套上侏罗统的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要特征,并以不整合形式覆盖在地槽构造层之上。在地洼阶段激烈期(燕山运动中、晚期),区内有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和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活动,表明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强烈发育。

2)铀成矿作用的演化

根据熊家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区及区域地质演化简史,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铀初步富集、地洼阶段沉积-成岩期铀的成岩富集作用和地洼阶段改造叠加富化期的热液成矿作用。

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铀初步富集。地槽构造层内,寒武纪地层中有一套黑色页岩系,铀丰度值较高,平均为51g/t,成为地槽阶段沉积成岩期的原始富集层,为尔后的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铀源。

地洼阶段沉积-成岩期铀的富集作用。矿区及其周围区域内,在地槽阶段形成的浅变质岩系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均存在铀含量较高的岩层或岩体,在地洼阶段激烈期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下,形成地貌反差强度大的富铀蚀源区。同时,在盛源断陷盆地中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在鹅湖岭组地层中下部一些层位内形成了富含碳质、粘土质、磷质和黄铁矿等铀的吸附剂和还原剂和使铀发生成岩富集(10~45g/t)的含矿层位,含铀层位的累计厚度又达80~100m。因此,鹅湖岭组中下部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系,既是矿床的含矿主岩,又是铀源层,属成岩后热液成矿作用的铀源层之一。

地洼阶段改造叠加富化期热液成矿作用,是在经历了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铀初步富集作用及盆地盖层中火山-沉积岩铀的成岩富集作用之后,在地洼阶段激动期中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多次热液成矿作用。根据铀矿石年龄及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可把熊家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期划分为两个成矿世代,即燕山中期中低温火山热液成矿作用和燕山晚期热液叠加富集成矿作用。火山热液成矿作用是最重要的铀成矿作用,是以火山热液为主,有古地表地下水参与混合构成的混合成矿热液,在构造驱动力作用下,上升至矿区鹅湖岭组中下部的有利构造-岩性部位成矿,以形成矿石年龄为127~136Ma的铀磷矿化为代表。燕山晚期热液叠加富集成矿作用,以形成矿石年龄为106Ma的铀钼矿化为代表,铀钼矿化通常仅叠加在早期铀磷矿化之上,使矿体变富、变厚。从矿化中心部位的矿物组合来看(表4-4),有中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水铝氟石,说明成矿溶液的初始温度相当高。矿石中萤石的大量出现和胶硫钼矿的发育,均表明含矿热液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我们倾向性认为,燕山晚期的铀钼矿化与该区异常地幔(研究区位于赣杭坳陷带与武夷隆起带复合部位),在早白垩世晚期重新剧烈活动,分异出的富F、富∑CO:等矿化剂的成矿流体有关,这种成矿流体通常继承已有的火山岩浆的上升通道,在火山盆地内叠加成矿。

综上所述,熊家矿床的形成,是经历了多大地构造阶段、多种成矿铀源和多次铀成矿作用的叠加富集所致,我们把熊家矿床的成因,归为以火山热液成矿作用为主,具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和累积叠增特点的多因复成铀矿床。

『陆』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自动监测仪数据接收终端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03年开始至今,一直采用电话或传真方式接收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经专家会商确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后,省厅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向有关地市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40条,成功预报6次,避免近200人伤亡。

黑龙江省未建立地质环境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按工作项目要求,省站先后完了全省1:50万水、工、环地质图空间数据库、21幅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1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建库工作。2007年7月,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协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远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温的自动监测。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别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1~1995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1996~2001年黑龙江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报告》。近几年来为适应新时期环境地质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交该地区的地下水水情通报和预测预报,在全省81个市(县)中,已向50个市(县)提供了水情通报。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鸡西市、鸡东县、穆棱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绥芬河市、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依兰县、方正县、五常市、东宁县、宁安县2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2005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6年提交了《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点地段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和《东北地方病(肇源县、肇州县)严重区供水安全示范工程》报告;2008年提交了《黑龙江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国道阿城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01国道尚志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连池市焦得布矿泉水勘察”工程。

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获200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黑龙江省典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化评价研究”获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获200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法制建设

1998年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批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在该条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及尾矿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并对小型矿山企业实行闭坑抵押办法,对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未按期恢复治理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199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于9月2日正式颁布实施;1999年7月6日,黑龙江省地矿厅以黑地发〔1999〕40号文件下发了《黑龙江省小型矿山闭坑抵押金管理办法》。1999年鸡西地矿局出台并实施了《鸡西市矿泉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嘉荫县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嘉荫县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阿城市地矿局、嫩江县地矿局分别制订了《阿城市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矿山企业排土、排水、排废弃物、尾矿管理规定》;2001年9月1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下发《哈尔滨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2005年4月20日,双鸭山市人民政府下发《双鸭山市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10月20日,经黑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并于2007年1月1日实施;2007年8月1日,黑龙江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该制度自发布之日执行。

『柒』 2019年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申报高级工程师的第一步,了解自己时候否符合申报地区的申报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申报的前提条件:拥护宪法和法律,具有中国国籍,没有刑事处罚经历,所提交的资料务必保证真实性。

2、学历资历条件:一般每个省的要求可能会有些差异,一般学历越高,要求的工作年限越短,比如硕士学历从事本专业4年以上,如果你学历低点也没事,只要工作年限达到就可以了。

3、专业能力要求:你要完成市厅级项目,并获得成果鉴定,或者承担过大型工程,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也可以是参加过国家标准制定,注意只需其中某一项就行了

4、业绩成果要求:你要完成市厅级二等或者三等奖以上,解决过重大疑难问题,获得发明专利,或者是国家承认的中青年专家,只需其中某一项就行。注意,各个省市要求不同,各个专业要求不同。

5、论文出版要求:你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并且具有较大价值,或者自己出版发行学术刊物,注意,各个省市要求不同。

6、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专科学历以上,或者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者通过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满足其中之一即可。注意,有些省市对于计算机的要求更高。

7、继续教育要求

8、外语能力要求

『捌』 李卫平的人物履历

1979.01——1981.01,就读于华东石油学校学习;
1980.01——1983.08,任华东石油地质局地质研究大队工会干事;
1983.08——1985.08,入长春地质学院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1985.08——1987.05,任华东石油地质局地质研究大队团委副书记;
1987.05——1990.08,任江苏省扬中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秘书、副科级秘书;
1990.08——1991.04,任江苏省扬中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90.12助理研究员);
1991.04——1993.07,任江苏省扬中县委研究室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保密办主任;
1993.07——1994.01,任江苏省扬中县新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94.01——1996.03,任江苏省扬中县新坝镇党委书记;
1996.03——1997.11,任江苏省扬中市委常委、新坝镇党委书记;
1997.11——1998.05,任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党组副书记;
1998.05——2001.01,任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委副书记(其间:1999.09—2002.07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班政治学理论专业学习);
2001.01——2002.04,任江苏省镇江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体改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2002.04——2004.08,任江苏省镇江市贸易局局长、党委书记兼市经贸委副主任;
2004.08——2004.12,任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2004.12——2006.03,任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委书记;
2006.03——2012.05,任江苏省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
2012.05——至今, 任江苏省镇江市副市长、党组成员
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委候补委员。

『玖』 相山矿田研究现状

前人在相山地区先后开展了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王德滋等,2002)、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夏林圻等,1992;范洪海,2001)、矿田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热液蚀变(黄志章等,1999;温志坚等,2000;杜乐天,2001)、古水热系统与铀成矿作用(周文斌,1995;李学礼等,2000)等专题研究。

按时间先后,相山矿田较全面的基础地质、铀成矿作用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次:

1964~1965年,华东608队12分队通过地质填图、专题研究,提出相山主体岩性不是花岗岩而是火山岩。

1970~1972年,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3队1所1矿”联合科研队,编制了第一份相山构造地质图,认识到矿田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

1978~1980年,北京三所、华东地勘局261队联合调研组在以往地质资料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山火山盆地是破火山口(火山塌陷盆地),铀矿田在总体上受其控制,矿床成因为“双混合”模式,即成矿溶液和其中的铀均具有双重来源和混合性质,成矿溶液中的水为岩浆水和岩浆热场导生出来的地下热水体系混合,原生流体中的铀和从富铀地层及古老铀矿床所溶解的铀相混合。

1982~1986年,华东地质勘探局270研究所与261、265、268、269四个大队联合对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开展了综合研究,总结了相山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并剖析了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过程,认为成矿热液中的矿化剂主要来自岩浆,而水主要是被岩浆活动加热了的地下水及少量岩浆水的混合物;铀大部分来自经内生和外生活化作用的富铀火山岩本身。

1993~1995年,华东地质局270研究所与261、266大队联合开展了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找矿模式及攻深方法技术研究,对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基底构造、富大铀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提出了新认识,并对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铀矿进行了成矿预测。

目前国内外关于火山岩型铀矿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山矿田的研究中也存在。相山矿田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矿田范围,并侧重于源 运 聚这一复杂成矿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研究方法仍停留在将基本地质现象进行归纳和演绎,并形成唯象理论的层次上,多次的研究,部分成果是重复性的总结、归纳,始终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研究铀成矿作用。在一些问题上,众多研究者历来是各持己见,难以达成共识。如铀源问题,主要观点有:①铀来自原生流体和富铀地层及古老铀矿床的溶解(Chen Zhaobo,1981);②火山岩本身提供铀源;③铀来自富铀的深部基底变质岩所形成的深熔岩浆的充分演化释放;④铀源来自水热系统之围岩(周文斌,1995);⑤碱交代岩是成矿的矿源(杜乐天,2001);⑥是地幔流体中的铀(毛景文,姜耀辉等,2005)。又如成矿溶液水的来源也众说不一,有岩浆分异热液说、大气降水说、岩浆水与岩浆热场导生出来的地下热水混合说。可见,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不同结论,除说明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的可能多源性之外,实际上相山矿田有些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始终局限于在相山火山盆地内找“源”,并且主要是利用火山盆地内各种岩矿石的分析测试数据进行推断,没有明确相山火山盆地的“源”、“汇”属性。正因为如此,在“汇”区一直无法说清“源”自何处。我们知道,现在已经发现的铀矿集中产出地一定是大时空尺度上区域铀成矿物质的“汇”区,成矿作用只是“汇”区内成矿物质的再分配或者说是成矿物质在一定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进一步富集。为此,相山矿田铀源研究应跳出相山,必须从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根据区域成矿物质时空历史演化分析而正确判断。

其次,限于铀源问题的认识,相山矿田成矿物质迁移载体和迁移途径也就不能正确分析,由此而导致在相山火山盆地内成矿物质迁移的研究历来是薄弱环节。尤其是成矿物质自“源”区到“汇”区的迁移研究几乎是空白,以往在相山火山盆地内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仅能说明“汇”区内成矿物质的二次迁移过程。

第三,成矿物质的迁移载体——成矿流体来源的研究,在相山矿田要么是定性描述,要么是简单的根据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推断,尽管已经认识到矿田成矿溶液中有雨水成分的存在,但对雨水成分的来源及其进入成矿溶液的途径一直没有讨论。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的研究。

第四,系统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尚不够深入,表现在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矿源-流体运移-聚集成矿过程的整体研究脱节,没有建立系统概念。源、运、聚是构成成矿作用有机整体(系统)的关键要素,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为此,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从系统演化和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对铀成矿作用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最终建立融源、运、聚于一体的铀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拾』 滁州市琅琊山铜矿()

琅琊山铜矿在1958年前称破山口铜矿,1958—1978年间称滁县铜矿,1978年改称琅琊山铜矿。

矿区位于滁州市西南2.5公里。区内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县,并有铁路支线与津浦线衔接,通往全国各地。距滁县火车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该矿床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铜矿床。矿区位于大丰山复式倒转向斜东南翼的次级褶皱——醉翁山不对称紧闭向斜的轴部。矿体产于上寒武统车水桶组上段结晶灰岩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岩株的接触带上。已探明矿体225个,其中储量在1000吨以上的有12个,占总储量78%。矿体均呈“多”字型排列,单个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囊状等;其规模一般为:长50—120米,最长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次为黄铁矿、辉铜矿、赤铁矿、铜蓝、辉钼矿及少量黝铜矿、镜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有钙铁石榴子石、透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

本矿区有悠久的采矿、冶炼历史,区内遍布古采坑和古炉渣,估算堆积的炉渣可达50万吨,其含铜在0.3—1%之间。据传在明代曾采掘冶炼,其后放弃。1955年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在本区勘探时发现古瓷片,经南京博物馆鉴定认为是隋唐产物。另外,区内“龙池”也就是古代采矿而涌出的泉水地,相传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龙池。据以上两点分析,该区最晚应在明朝初期就已采掘。

新中国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国人来该区调查(据日本人资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来此做地质调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调查报告》;同年8月日本人满野雄芳在矿区做物理探矿,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县破山口电气探矿调查报告》,他认为“电气探矿无铜存在,同时矿质贫杂,亦无经济价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来矿区调查,于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再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皖中矿产勘测队于同年来矿区进行调查,在琅琊山发现上寒武统标准化石Agnostus sp与Cnangshania sp,并提交了《滁县琅琊山寒武纪等地层之发现及其意义的报告》。1955年6月,地质都华东地质局组织大专院校生产实习大队来矿区开展普查找矿,尔后由地质部华东地质局三二八队转入地质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0.39万米,平巷99米,浅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铜金属储量0.3万吨,于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县破山口铜矿区最终地质勘探报告》,认为本矿区“为一小而分散的矿量不大的无经济价值的夕卡岩矿化点”而撤离该区。1959—1960年,省地质局三四五队又对该矿床东区的凤凰山地段进行地质勘查,探明铜金属储量0.2万吨,由周作祯、熊化龙等于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储量报告》。后该队撤销,勘查中止。

为开发该矿区的铜矿资源,滁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筹建矿山,取名滁县铜矿,职工280余人,日采选能力达50吨左右。由于矿石资源日趋枯竭,至1964年矿山生产已难以维持,准备闭坑下马,当时仅剩有100多职工也准备各奔前程。在这山穷水尽之际,冶金八一一队来到矿区,使这座濒于闭坑的矿山又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发展。

1965年初,冶金部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质队编完江苏省冶山铁矿地质勘探报告,后备勘探基地无着。为此,队决定由地质技术负责人牟启珍和晏才讷二人分工负责,牟负责普查,晏负责冶山铁矿报告编制。

地质普查工作开始时仅限于江苏省境内,收效甚微。为冶山铁矿勘探报告事宜,临时到八一一队工作的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张守韵提出“安徽省滁县有个破山口铜矿,你们可以去看看。”根据张的提示,5月下旬该队派出以陈希交为首和杨达钊、李文生、钟国儒四人组成的踏勘小组,前往滁县铜矿、黄道山及全椒县马厂等三个矿点进行踏勘和收集资料。10天后踏勘组带回滁县铜矿提供的由地质部三四五队工作的该矿区仅有的一些地质资料。在一个小型汇报会上,踏勘组提出在踏勘的三个矿点中,滁县铜矿可列为首批工作的重点。根据三四五队的地质资料和踏勘组的情况汇报,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滁县铜矿化普遍,与成矿有关的闪长玢岩小岩株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形成东西两个接触带,长千余米,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原三二八队、三四五队虽然施工了一些钻孔,提交了0.5万吨铜储量,但所施工的钻孔深度多在百余米之内,勘探深度过浅,以此否定深部无一定规模的铜矿显然依据不足,有必要做进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质工作。

为此,7月份队又派出以陈希交为首的8人地质组前往滁县铜矿进行详细踏勘。8月1日,副队长王锡爵动员并亲自率领全队地质人员到达滁县,并分成两个组开展工作,明确指定牟启珍负责滁县矿区组,晏才讷负责全椒县马厂组。8月初,滁县矿区的地质普查工作分三个作业组同时展开,工作内容及目的为:外围1∶1万地质填图,确定矿区地质构造;地表调查,以研究各组裂隙与夕卡岩的生成关系;坑道调查,确定矿体产状,研究围岩蚀变。与此同时,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四队易步高、高洪来、陈其威等人根据公司指示,组织物化探分队于8月初到达滁县铜矿配合冶金八一一队工作,并在矿区内首先进行1∶2000磁法测量。

8月底,冶金八一一队各地质作业组按计划完成了矿区的各项预定地质工作任务,同时收集到原三四五队的地质报告和三二八队的部分地质资料。队技术负责人牟启珍认为编制深部找矿设计的条件已经具备,没有必要再进行地表工作。根据已掌握的大量地质资料,作出以下推论:①本区有倒转向斜存在(当时误为倒转),南端抬起,北端倾伏,北部裂隙发育,成矿条件好;②北东、东西两组断裂交汇利于成矿,在这两组裂隙的交汇处有可能形成向北东侧伏的矿柱;③西接触带往深部(负50—负200米)出现较稳定的接触带,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铜矿化或铜矿体。23线的接触带自上而下皆赋存有夕卡岩,但铜矿化在0米标高才出现,相邻剖面也有类似情况,有可能此系新矿带的起点,其下存在有矿体,深部理想的矿体主体当在14线以南;④东带深部可能存在较完整的接触带,成矿条件有利。

基于以上推断,牟启珍于8月下旬着手编制第一份《安徽省滁县铜矿地质普查设计》,设计两个钻孔,其中102孔位于赵家山地段,101孔位于龙池地段。该设计于9月上旬经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批后,副队长王锡爵与队党总支副书记王学宣等人研究决定,立即将参加南京梅山铁矿会战的本队两台钻机调往滁县铜矿,并责成工程股股长华有水具体负责钻机搬迁事宜。

9月22日,304号钻机首先在赵家山13线施工102号钻孔;10月初于150米深处见矿9.86米,铜品位1.04%(即后来的21号矿体),证实原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正确的,深部的确存在较大的矿体。已被“盖棺定论”的滁县铜矿从此重见天日。至于同时设计、施工的101孔,因矿区北部接触带深部变陡而未达设计目的,在石英闪长岩中停钻。

1965年10月,八一一队设立了滁县分队,张兴露、张心恕分别任分队长和指导员,地质组长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调到公司,组长由刘永安、刘玉良担任。

首孔见矿之后,矿区的地质工作是“顺藤摸瓜”,沿两侧接触带布置勘探线追索矿体。与此同时,八一四队于当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破山口铜矿65年物探结果报告》,又于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铜矿及其外围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报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县原生晕工作结果的补充报告》。八一四队在滁县铜矿先后投入了磁法、电法、次生晕、原生晕等综合找矿方法,为八一一队布置钻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资料和依据,尤其是磁法找矿在本区显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质效果。

由于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队全队找矿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县,并于1967年将队部迁至滁县。在对滁县铜矿的地质普查与评价中人们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认为该区矿体薄(最厚不超过10米),虽然孔孔见矿,但可能孔孔不连;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找矿思想的解放,影响了工作进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后施工的11线115孔和28线208孔都见到了厚达三、四十米的矿体,这不但说明本矿区有较大的矿体,而且证明北部同样有较好的矿体赋存。另外还发现矿区向斜不是倒转构造,同时还发现东带向西倾伏且其间有颇具规模的矿体。至此,人们对该矿床的规模才获得了较为确切的概念。

通过4年的地质工作,矿区南部西接触带的矿体已基本控制,根据矿山扩建的要求,1969年由刘永安、刘显臣、刘学会、马云龙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西接触带8—18线中间总结报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工作质量会议后,认为该报告中部分工程过稀,决定以60×60米的网度求工业储量,同时配合部分坑道进行验证。

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县铜矿在“四五”计划期间扩建成日采选千吨的规模,并由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重工业管理站委托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扩建设计。同年,八一一队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归属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经过7年的地质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东西接触带两个矿带。其中西矿带长2200米,宽40—150米,东矿带长2200米,宽40—110米,控制深度达400米,钻探工程网度大部已达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启珍、晏才讷主持,由刘显臣、刘玉良、孙长明等主编了《安徽省滁县铜矿1973年地质勘探设计书》。该设计根据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将矿区8—18线以南使用钻探工程网度大致定为60×60米,求一部分工业储量,对18线以北及东矿带布置稀疏勘探工程。

1973年,根据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和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队提交滁县铜矿南部西矿带8—18线和东矿带40—50线地段地质勘探中间报告,以供矿山设计日采选千吨规模之用。为此,八一一队刘显臣、刘永安、马云龙、单文圳、朱雅林、程正言于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南部地质勘探中间报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业部批准铜金属储量10.36万吨。

在对南部勘探的同时,对矿区北部开展了找矿评价工作,并从1975年开始对北部进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启珍主持下,由刘永安、刘玉良等人编制提交了《安徽省滁县铜矿床北部地质勘探报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铜金属储量7.22万吨,并批准伴生金储量4.156吨、伴生银储量99吨;同时补充批准南部金储量3.946吨、银储量106吨;另外批准单钼金属储量为:北部1147吨,南部48吨。

滁县铜矿(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钻探工程13.12万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质事业费806万元,探明1吨铜金属量成本为45.87元。

从1966年开始至勘探结束,滁县铜矿的矿山建设与地质勘探几乎同时进行。冶金部华东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业厅对滁县铜矿积极推行“三边”作业,即八一一队、滁县铜矿、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共同协作,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1975年10月,日选千吨的选厂建成投产。至1991年,矿山已有职工3112人,拥有固定资产4100万元,采矿回采率95%,选矿回收率96.5%,年产铜2000吨,回收金50公斤,银1200公斤,1991年总产值3210万元,实现税利总额398万元。目前矿区面积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当年荒凉恐怖的万人坑(古采坑和抛尸场)旁,现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滁县铜矿已成为皖东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