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上册
⑴ 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笔记,天气与气候第三课时(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抄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太袭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人类活动。其中,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着热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大气环流能够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分布。
3、海陆位置的影响,越靠近海洋降水越多,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
4、地形的影响,山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
6、人类活动间接的影响了大气和水汽等的分布,对气候具有间接影响。
⑵ 七年级地理思维导图上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重点如下: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 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 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⑶ 跪求【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全套复习试题】当邮件发给我!!Help,help!
我不知道咱们的书一不一样,我就告诉你我在树上画的重点吧第一节58页什么称为地势和我国地势的特点 59页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北纬36° 地形剖面图 (还有个沿北纬32° 为【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海】)还有三级阶梯的分格地区 中国地形特征:①地形复杂多样②山区面积广大 62页下面2到6段 63页中国主要山脉分布 64页中国四大高原图和特点 67页读图 第二节69页1、2两段 气温变化分为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73页 1月0℃---边缘分布 冬季我国---差别很大 在夏季----74页南北温差不大 三大火炉城市:重庆、武汉、南京 降水主要形式:①锋面雨②对流雨③地形雨④台风雨 75页中国温度带(图) 77页中国干湿区的划分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三节81页天气预报中的天气预报图 83页中国的气候类型 84页什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85页第二段和中国的季风去和非季风区(图)第四节91页黄河流域(图)和最后一段 94页第一段 95页第一段最后一句 96页 长江流域(图)【宜昌以上为上游 宜昌到湖口为中游 湖口到海口为下游 (长江以南:赣江、湘江、乌江 长江以北:汉江、嘉陵江、岷江)】 应该就这些了,不懂的Q上问我,谢了一中午咧,还不谢谢我 媛
⑷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如果影响了交通运输.你认为如何才能防止该类问题产生
防止不太现实,缓解还行。如果要防止的话,只能更改交通路线,或者在了解天气状况的前提下再考虑交通运输。
⑸ 求一下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所有笔记,要全面的。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的定义: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雨、雪、冷、热等大气状况。 二 天气的特点:、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2)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如某一时刻“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
绵”。 3)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
三 天气预报:
1) 目的: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状况,就可以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
2) 内容:需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3) 读懂卫星云图:(教材P46)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一般是阴雨区。) 4) 常用的天气符号:(教材P46)寻找规律记忆。填空或识图题。 5) 风的表示方法:风力(它是风的强弱,分0~12共13个等级)。风力符号及风向。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
什么是气温
1)什么是气温:一天内,大气的温度称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2) 气温的测定:日测3~4次(时间为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 3)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
1)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看图3.12)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月最高平均气温和月最低平均气温: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
反。 3)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越大,气温年变化就越大,反之,亦成立。
4)气温变化特点:纬度不同,气温不同: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反之,亦成立。 产生结果:热带(终年高温炎热,变化最小) 温带(四季分明,变化显著) 寒带(终年气温很低)
5) 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明确横纵轴代表的意义。
南北半球气温曲线图形状的异同:北半球:波峰式;南半球:波谷式。 二 气温的分布
水平方向的分布:用等温线表示。(教材P52图3.15)
1、等温线定义: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在图上用线连接起来,叫等温线。(原理同等高线) 2、等温线的特点:
1)等温线是闭合的,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形成低温中心,反之,形成高温中心。 2)同一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
3)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越密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 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气温垂直向上递减
垂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低温度气温高,高温度气温低。
(读图3.17可得出结论: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纬
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年平均气温高于20摄氏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地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 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4)人为因素: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
什么是降水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统称为降水(自然降水)。还有人工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表示方法:日月年降水量。会画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懂。 读降水量柱状图,想得出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看两点:(1)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2)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份,而哪个季节降水又少
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读图3.21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因为:赤道地区气温较高,终年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多雨。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的趋势是逐渐减少,原因:两极地区气温低,终年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综上:纬度位置: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这里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岸降水较少分布着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综上:南北回归线附近海陆位置:大陆东岸多雨,大陆西岸少雨。
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如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北京,夏季多雨,西岸的英国伦敦,全年湿润。大陆内部降水较少,这里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综上:温带地区海陆位置:沿海地区多雨,大陆地区少雨。 (3)世界的干极和雨极:阿塔卡玛沙漠和乞拉朋齐。原因:由于地形因素造成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及迎风坡)上,这种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的抬升,降雨多为地形雨,而背风坡降水少。 综上:山地(或地形)因素: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年是指一般而言)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要求:对一句话能够做出明确判断,到底属于天气还是气候)
区别 天气
气候
关注时间段 某一段时间(短时间,如几天) 一年、多年或更长的时间
构成要素
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 只有温度与降水 变化情况(特点)
多变的
一般变化不大
气候
影响因素 气温
降水
例子 纬度位置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赤道地区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P60图3.24 海陆位置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面气温高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面气温低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 远离海的地区降水少
近海无海分处降水少
夏季岸上石头热,河里温度低 地形(地势因素)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迎风坡多雨(多为地形雨) 背风坡少雨
P60图3.25 乞拉朋齐
3.、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分布(P58图2.23)(P59两个表格)
能根据特点判断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即可。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因素与规律 2、因素与原因
(1)纬度位置:
a:气温:低纬度地区得到的是太阳的直射(即热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高,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得到的是太阳的斜射,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
b:降水:赤道地区气温高,热空气上升,遇冷空气,容易成云致雨,故多雨。向两极地区靠近,空气温度较低,气体下沉,不易成云致雨。(在赤道和两极地区比较明显) (2)海陆位置:
a:气温: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陆地气温地,海洋气温高。 (例子:冬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江面容易起雾)
b:降水:近海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近海常年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3)地形因素:
a:气温: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b:降水:迎风坡,暖湿气流被抬升,遇到上方冷空气,容易成云致雨;而背风坡没有这种优势,冷空气下沉,气温降低,不宜成云致雨,降水就少。
(例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最多。)
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复习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⑺ 急!!帮忙找下初一地理第三章的《天气与气候》的PPT课件
http://www.dxstudy.com/information17/85833.htm
去这抄里袭下载,全是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