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九年级上册地理概念总结

九年级上册地理概念总结

发布时间: 2021-02-25 00:18:04

Ⅰ 物理九年级上册的概念,谢谢大家

这是北师大版的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1 23下一页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七章 《电功率》复习提纲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 I=U/R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八章 《电与磁》复习提纲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Ι、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Ⅱ 初三《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及知识点、重点、考点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1.1 农业——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我国农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农田灌溉面积已占到农田总面积的40%,农田防护林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业的生态环境条件还比较差,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有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饮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出口基地:我国沿海的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等地,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畜牧业分布:我国的四大牧区分别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这里的许多地方水草肥美,气候适宜,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
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1.2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业分布: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在我国能与生产和消费总量中仅次于煤炭。水力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
钢铁工业分布:我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焦煤资源。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机械工业分布:机械工业是我国主要制造工业部门之一。 纺织工业分布:
§1.3 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世界十大高技术出口国之列。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高技术农业蓬勃兴起。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高技术产业的分布: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高技术产业带。
§1.4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的作用: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
交通方式:出租车、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缆车、公共汽车。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有利于发展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 国道编号(八年级下册第22页)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减低,可以把旅客或货物送到全国铁路网中的各个车站,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海洋运输:运费最低。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沿航线和远洋航线两大部分。
北方沿海航线以大连和上海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和香港中心。
管道运输:管道是适宜于运输液体和气体等物资的一种现代化运输方式。它的优点是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速度快、舒适、安全。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2.1 “祖国心脏”——北京(精学)位置: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对外交往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人口: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环境问题***
§2.2 “华北门户”——天津市:位于北京市的东南,是首都的门户。
§2.3 “燕赵沃野”——河北省:怀抱北京、天津两市。它的中南部属于华北平原。
§2.4 “辽海重地”——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南抱渤海,东濒黄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辽中南地区,是全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
§2.5 “齐鲁大地”——山东省。简称“鲁”,又称“齐鲁”。对虾、扇贝、鲍鱼等海珍品的产量和出口量皆居全国第一位。城市:“泉城”济南:全市“七十二名泉”中,以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久负盛名。“黄海明珠”青岛:又称“东方瑞士”。旅游景点:牡丹之乡;大明湖;三孔;水泊梁山;青岛海滨;崂山;蓬莱阁;长岛自然保护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天尽头等。
§2.6 “富饶水乡”——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长江穿过省境南部注入东海。
§2.7 “东方明珠”——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前言、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重点,除西南部有少量的地哀求另外,全境地形坦荡,平均海拔高度只有4米左右。
§2.8 “钱塘江畔”——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部为水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西南和南部为丘陵、山地。浙江省海岸线曲折,全国岛屿最多的省区。
§2.9 “东南侨乡”——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2.10 “祖国宝岛”——台湾省(精学)概述: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主体是台湾岛。此外,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种族以汉族为主,主要少数民族为高山族。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不是日本领土台湾省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现在出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国家分裂法》来制止“台独”行为。地形: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144千米,面积35808平方千米。岛内约1/3为平原,2/3为山地。玉山是台湾最高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气候与自然资源: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台湾省平均气温为22℃。台湾森林覆盖率为55%。矿产资源主要为煤、金、铜、石油、硫磺等。经济:主要城市:
台湾省的台北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市台湾省最早的城市。
§2.11 “岭南热土”——广东省
§2.12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精学)地理位置: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地势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香港岛面积80平方千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的1/6。国际经济贸易中心: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对外贸易一向是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现有银行180余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达的交通运输: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有许多航线通往世界各地。香港与内地的联系相当便利,有京九与广深铁路和内地相连。境内有多条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和海地隧道,日常交通非常便利。旅游、信息和教育: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中心。
§2.13 “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精学)位于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由澳门半岛、氹子岛和路环岛组成。回归:1999年12月20日。经济: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博彩、旅游、工业、建筑业等。代表建筑:大三巴牌坊
§2.14 “锦绣壮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
§2.15 “天涯海角”——海南省:海南是我国第二大岛,是我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以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
第三章 路疆万里行(泛学)
§3.1 “雪原林海”——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东与朝鲜、俄罗斯交界。从地形来看,东南部是著名的长白山地,西北部是连阔的松辽平原。
§3.2 “北国粮仓”——黑龙江:南与吉林省山水相连,其地表结构成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
§3.3 “草原毡乡”——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山地,降水较多,森林茂盛。中部的多数地方水草丰茂。
§3.4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昼夜气温相差达,地形为“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5 “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分布在青藏高原。首府拉萨称为“日光城”。
§3.6 “彩云南国”——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这里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尤为显著。
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泛学)
§4.1 “江河之源”——青海省:是我国两条大河的发源地。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4.2 “丝路咽喉”——甘肃省:南依青藏高原,北连内蒙古高原,东部是起伏较大的黄土高原,西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之间为著名的河西走廊。
§4.3 “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贺兰山纵观西北,六盘山绵延南部。这里以伊斯兰教。
§4.4 “古朴秦川”——陕西省:南部是高耸险峻的秦岭山脉和宽窄不一的汉江谷地,而中部,则是被称为“关中”的渭河平原。
§4.5 “乌金之乡”——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河中游以东的黄土高原上,因地处太行上以西而得名。这里最著名的矿产就是“乌金”煤矿。
§4.6 “中原之州”——河南省:地处中原,号称“天下之中”。黄河注入渤海。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泛学)
§5.1 “天府之国”——四川省:人口众多。
§5.2 “西南山城”——重庆市:主城区是一座古老的山城。
§5.3 “壮美高原”——贵州省:地处云南高原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天多,四季不甚分明。
§5.4 “九省通衢”——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5.5 “芙蓉国度”——湖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省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水汇聚于洞庭湖。
§5.6 “物华天宝”——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呈向北开口的盆状地形。
§5.7 “江淮之滨”——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处长江下游,淮河自西向东穿越省境北部。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却比较少。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显著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东濒太平洋,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国家。我国陆地疆界漫长,有14个邻国接壤。
中国走向世界: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6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8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其中谷类、肉类、棉花、水果、钢铁、煤炭、水泥、电视机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外学习:世界之最
1.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2.世界最大的州——亚洲3.世界最小的洲——大洋洲4.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5.世界最小的洋——北冰洋6.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7.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8.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9.世界最多居民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10.世界使用语言人数最多——汉语11.世界使用语言最为广泛——英语12.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基督教13.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非洲14.世界上最冷的大洲——南极洲15.世界降水最多的地方——乞拉朋齐16.世界热带草原分布最大的洲——非洲17.世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洲——亚洲南亚18.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19.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大的洲——欧洲20.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21.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2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23.世界上最大的组织——联合国
24.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25.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26.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27.世界国家最多的州——非洲28.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29.世界最长的河——非洲尼罗河30.世界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31.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32.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印度33.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4.世界石油储存最多——西亚35.世界地震最多的国家——日本36.世界长绒棉出口最多国家——埃及37.世界唯一地跨两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俄罗斯38.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39.世界淡水最多的湖泊——贝加尔湖40.世界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法国41.世界唯一跨三个热量带的国家——美国42.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43.世界输出工农业最多的国家——美国44.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亚马逊河45.世界河口平均流量最快的河——亚马逊河46.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47.世界最大的独块岩体——艾尔斯巨石48.世界羊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49.世界含黄土最多的高原——黄土高原50.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之最
1.中国省级单位邻邻国最多——新疆2.中国最大的省级单位——新疆3.中国跨纬度最广的省级单位——内蒙古4.中国最大的岛——台湾岛5.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6.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台湾玉山7. 中国最长的河——长江8.中国含黄土最多的河——黄河9.中国含黄土最多的高原——黄土高原10.中国最大的湖——青海湖11.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1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3.中国煤炭含量最多的省——山西省14.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级单位——山东省
15.中国最冷的省级单位——黑龙江16.中国最大的海——南海17.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18.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19.中国最大的市——重庆市20.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21.中国最年轻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22.中国沿海最高峰——崂山23.中国长绒棉最多的省级单位——新疆24.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单位——云南省25.中国最大的牧区——新疆26.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27.中国人口密度最多的省级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28.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族——壮族29.中国雨极——火烧寮30.中国最广的气候灾害——干旱31.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Ⅲ 九年级地理复习资料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44/sort069/down-10843.html
九年级地理模考试卷(一)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A 6378千米 B 6371千米 C 6357千米 D 6375千米
2. 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 正圆球 B 纺锤形球体
C梨形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0°--180° B 20°E--160°W C 20°W--160°E D 赤道
4. 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是( )
A 从极地向低伟度地区递减 B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C 从低伟度地区向高伟度地区递减 D 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5. 地球自转产生了( )
A 四季的变化 B 昼夜更替
C 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 D 昼夜长短的变化
6. 我国绝大部分领土位于( )
A 热带 B 北温带 C 南温带 D 北寒带
7. “北京时间”是指( )
A 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 B 北京所在地的东八区的区时
C北京所在地的东九区的区时 D 北京地区单独使用的时间
8. 关于我国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Ⅳ 九年级地理提纲

http://wenku..com/view/9985b705cc1755270722087f.html 直接去网络文库,不就好回了答

Ⅳ 地理九年级上复习提纲(人教版)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赏析2 春的赞歌 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吴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朱自清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所以,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

Ⅵ 九年级(初三)上册物理总结

初 三 物 理 知 识 点 1、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但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 2、 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或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增大,减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减小,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它是否运动。 4、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度,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底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降底)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标志:相对水平地面,物体是否被举高。 5、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体而言),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6、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非匀速运行,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上升运动)动能减小(速度减小)势能增大(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增加),这一过程卫星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下落运动)动能增大(速度增大)势能减小(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减小)这一过程中卫星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在近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距地球最近,势能最小。在远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小,动能最小,距地球最远,势能最大。 7、 分析下列事例中能的转化: 1水平面静止的物体: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2加速升空的火箭或气球: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3下坡时刹车的汽车: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4匀速上升的电梯: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5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6水平地面上刹车的汽车: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7出站的列车: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8光滑斜面上滚下的钢球: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9不计阻力时上抛的石块: 动能 重力势能 机械能 。 8、 当物体中空中自由运动时,若物体上升,则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若物体下降,则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若在转化的过程中无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若物体匀速上升,则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这时,不时动能转化为势能,而是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机械能增加,若物体匀速下降,则动能不变,势能减小,减小的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而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9、 皮球弹跳过程可分为四个过程:上升过程(皮球从高处下落到刚好要着地)是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皮球刚要着地的瞬间动能最大);压缩过程(皮球与地面间发生相互作用,到皮球形变最大)是把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皮球形变最大时,弹性势能最大);恢复原状过程(皮球恢复原来形状到刚要离开地面)是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在刚要离开地面的瞬间,它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上升过程(从离开地面到上升至最高处)是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然后又要下落,重复以上过程。 10、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1、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包括: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2、 分子的直径是用10-10m来量度的(或百亿分之几米)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13、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主要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其此还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距(间隙),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扩散现象之所以能发生,主要原因是分子无规则的运动,能说明无规则运动的事例有: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另一原因是分子间作用力很小)2水和酒精相混合总体积减小。3装有油的钢筒在高压下外壁渗出了油 14、 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引力非常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15、 1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大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2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小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小于分子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3当分子间实际距离等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合力为零。 4当分子间实际距离为平衡间距10倍时,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都近似为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5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r> r0),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6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r<r0)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但斥力增大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16、 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使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具有分子势能. 17、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越大. 18、 温度跟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 运动的(速度)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常叫热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19、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之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0、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会减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21、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实质不同,做功是能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注意: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如把一物体举高是做的功使机械能增加) 22、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将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当物体间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将停止,在无热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既Q放=Q吸,在有热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热量部分被吸收而另一部分被损耗,所以Q放=Q吸+Q损 23、 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也可能不变,因为对物体所做的功不一定都增加为物体的内能,还可能增加为物体其它形式的能:如把物体举高,对物体所做的功增加为物体的机械能,而不是增加为内能.故以下说法是错误的 1做功一定能改变物体的内能.2做功只能使物体内能增加. 24、 热传递与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吸热后内能会增大,物体放热后内能会减小. 25、 温度与内能:1对一个固定的物体来讲,温度越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2不同物体的内能不能仅仅由温度的高低来决定它的大小3当物体温度不变时,物体内能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如:1对0℃的冰加热时,其温度在冰未熔化之前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在增大(因为冰吸收的热量没有增加为分子动能,而是增加为分子势能)2当0℃的水结冰时,对外放出热量,水的内能减小,但其温度且保持不变4内能改变时,物体的内能可能改变,可能不变(如上1,2) 26、 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干泥土的大,用水做取暧剂和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其它液体的大。 28、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常见能的转化有:电热器(电炉,电烙铁,电熨斗)通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动机通电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燃料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植物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摩擦生热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气体膨胀做功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9、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J/Kg 计算公式为Q放=m q 其中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选择Kg , q表示热值。燃料的热值是由燃料本身决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因素无关。 30、利用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 31、重要实验:给封闭在试管内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水蒸气将木塞冲开,酒精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水蒸气将木塞冲开,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2、内燃机工作时有两个冲程有能的转化,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3、两铅块紧压后吊上重物未能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伸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34、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时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如冰熔化),同理内能减小时物体的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水结冰)。 35、温度与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6、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切记: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大的物体传向内能小的物体,两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具有不同的温度,两物体接触后不发生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 3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0C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0C),它表示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C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的质量,温度的高低,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Q=C m(t - t0)表明物体吸的热跟物体的比热容,质量,温度的改变有关。 初三物理第二部分知识点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丝绸得电子带负电荷,(丝绸)带负电的物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玻璃棒)带正电的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时,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等量电子带负电荷。 2、任何一个物体内部都有大量的正电荷(原子核中的质子)和负电荷(核外电子),当一个物体内部正确同电荷数量相等时,物体呈中性;不带电当物体内部正电荷数量大于负电荷数量时(常常是此物体失去电子)物体带正电;当物体中负电荷数量大于正电荷数量时(常常是此物体得到电子)物体负电荷,一般情况下物体中移动的电荷是负电荷(即自由电子)特别是固体物质导电(或带电)时都是如此,正电荷不移动;但酸、碱、盐的水溶液(或气体导电)时正负离子沿相反方向同时移动。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符号是Q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4、原先中性的两物体,因摩擦带电时,将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两物体因接触带电时,将会带上同种电荷,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接触带电时,将带等量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一物体靠近另一物体时互相吸引,则这两物体可能都带电,且为异种电荷(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还有可能一物体带电,而另一物体不带电是轻小物体(因为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物体由于带电互相排斥时,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6、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负电(因为它得到了电子)玻璃棒带正电(因为它失去了电子)摩擦过程中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 7、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带正电是毛皮,因为它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所以它的电子在摩擦过程中,被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橡胶棒吸引过去了,所以橡胶棒因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荷。 8、固体物质摩擦带电时,发生移动的电荷都是负电荷,也就是自由电子,正电荷不动 9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金属导电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它移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相反,导体导电靠自由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靠正负离子 10、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大地、人体、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1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橡胶、玻璃、塑料、油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12、用导线把电源两极直接连起来,电路中电流很大,这种情况叫短路。短路可能把电源烧坏,是绝对不允许的。 13、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它的计算公式是I=Q/t 其中电荷量Q的单位应选择库仑,时间t的单位应选择秒,这时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也就是1A=1C/1S 表示如果在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是1C 导体中电流就是1A。 14、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来讲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每个铅蓄电池电压是2V. 15、在串联电路中,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流到处相等,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16、在并联电路中,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上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干路上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所并电阻倒数之和。 17、在串联电路中,除电流处处相等以外,其余各物理量之间均成正比即:(在相同时间内) R1:R2=U1:U2=P1:P2=W1:W2=Q1:Q2 18、在并联电路中,除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以外,电阻和其它物理量之间均成反比(在相同时间内), R1:R2=I2:I1=P2:P1=W2:W1=Q2:Q1 除电阻和电压以外,其它物理量之间又成正比I1:I2=P1:P2=W1:W2=Q1:Q2 19、电流表和用电器相并联,则该用电器相当于被短接,无电流而不工作,若电压表被串联在电路中,则电路中的用电器将不工作,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近似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 20、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若接反了,则指针将向无刻度一侧发生偏转。 21、在未知电路中电流、电压大小的情况下,应采用大量程进行测量,但能用小量程时不能用大量程,因为小量程测量读数准确,误差较小。 22、在物理学中,电阻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共同决定的,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外形完全相同的锰铜线和镍铬合金线,锰铜线的电阻较小,绝大多数的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如果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的电流是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欧。 23、滑动变阻器上的电阻线是由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滑动变阻器之所以能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是因为当滑片移动时它在不断的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滑动变阻器上标有电阻值和电流值,如“20欧 1A”,则它表示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是20欧,允许经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是1安培。滑动变阻器一般应串联在电路中,在接入电路时金属杆上选一接线柱,线圈两端选一接线柱。 2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课本中五个旋盘电阻箱可得到0~9999.9欧之间的任意阻值。 25、电阻R1>R2,若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U1 U2,通过它们的电流I1 I2, 26、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注意:在叙述该定律时,“导体中的电流”必须放在前面。 27、在常温下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1,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测它的电阻若测得值为R2,发现R2 的阻值大约是R1 的10倍,这是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在开灯瞬间经过灯丝的电流是灯炮正常发光时电流的10倍。故灯丝烧断往往在开灯或关灯的瞬间。 28、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 ;需要的器材有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及若干导线;实验电路图如右,在实验时需测量的两个物理量是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在连接实物图时开关应断开,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位置上(图中的b端);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多次测量,得到多组对应的电流、电压值,求出多个待测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29、电阻相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使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所串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电阻相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使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所并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长工电阻的倒数之和 30、在家庭电路中每多开一盏灯,电路总电阻将减小,干路总电流将增大,电路中的总功率将增大。 31、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W=UIt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32、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电功率P=W/t =UI 。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3、电功的单位有焦,度、千瓦时;电功率的单位有瓦、千瓦。1KWh=3.6*106J 34、用电器上一般标有电流值和电压值如“220V 60W”,220V表示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两端所加的电压),60W表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35、测定小灯炮功率实验的原理是P=UI ,电源电压应高于小灯炮的额定电压,电流表量程应略高于小灯炮的额定电流,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以便测出小灯炮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36、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Q=I2Rt,电流通过导体时,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此时电流所做的功W等于产生的热量Q 。 37、重要例题: * 一灯炮上标有“6V 3W” 则 a 、灯丝电阻为R=U额2/P额=(6V)2/3W=12欧 b、 该灯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I=P额/U额=3W/6V=0.5A c、 若在该灯两端加上4V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为I实= U实/R=4V/12欧 =1/3A P实 =U实I实=4V*1/3A=1.33W d、 若要将该灯接在9V的电源上,则应串联一个多大电阻 ,R=UR/I=(U-UL)/I =(9V- 6V)/0.5A=6欧 e、 若将该灯和“6V 2W”的灯串联在9V的电源上则两灯的实际功率为 R1=U12/P1=36/3欧=12欧 R2=U22/P2=36/2欧=18欧 I=U/(R1+R2)=9V/(12欧+18欧)=0.3A U1`=I*R1=0.3A*12欧=3.6V U2`=I*R2=0.3A*18欧=5.4V P1`=U1`*I=3.6V*0.3A=1.08W P2`=U2`*I=5.4V*0.3A=1.62W 38、电能表上所标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的乘积表示能接入该 电能表用电器的最大功率, 39、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短路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40、高压触电的两种方式是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41、安全用电的原则:不 第三部分 电和磁 1、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软铁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称软磁性材料,电磁铁的铁芯应用软铁,钢磁化后磁性可以长期保存,称为硬磁性材料,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是为了形象的描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 3、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一致,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受力方向一致,跟经过该点的磁感线的曲线方向一致。 4、地磁场的磁感线从地磁北极(或地理南极附近)发出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附近) 小磁针指南北是由于受地磁场的作用,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 5、奥斯特实验(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正是电流的磁场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该实验还表明:电流方向改变了,磁针的偏转方向也相反。这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奥斯特是第一个发现电和磁之间联系的人。 6、能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7、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电磁铁的极性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 电磁性磁性的强弱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还可以在电流一定,外形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线圈的匝数来改变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8、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发现的: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9、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它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0、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了电动机。 11、直流电动机之所以能够连续转动,是因为有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换向器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12、两个重要例题 1)5欧和10欧两电阻串联在6V电源上,求电路中的电流和每个电阻 所分的电压? 2)有一只小灯炮,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是8.3欧,正常工作时电压是2.5V。如果只有电压 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炮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电阻?

Ⅶ 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二次根式:形如式子为二次根式;
性质: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的乘除:
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 ,S是三角形的面积,p为 。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是方程的两个根,那么有
1: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d>r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r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r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d<R+r
内切d=R-r
内含d<R-r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 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则常数p叫做事
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1二次函数 =
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

对称轴: ;
顶点坐标: ;
图像的平移可以参照顶点的平移。
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
1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1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2解直角三角形

1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
2三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

3三视图的画法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
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2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7课时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5课时
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课时
1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3分)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1圆的定义
在一个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过圆心
垂直于弦
直径平分弦知二推三,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r点P在⊙O内;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r;
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切线长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2圆心距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d<R+r(R≥r)
两圆内切 d=R-r(R>r)
两圆内含d<R-r(R>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中心角
正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2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3圆锥的侧面积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补充:(此处为大纲要求外的知识,但对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
1相交弦定理

⊙O中,弦AB与弦CD相交与点E,则AEBE=CEDE
2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即:∠BAC=∠ADC
3切割线定理PL:PA为⊙O切线,PBC为⊙O割线,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