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农业的基本概念
①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区别
关于“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概念辨析
在《基础训练.必修二》(岳麓版2007年9月第2版)第一课能力提升部分中有一选择题如下:
古代中国最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是:B
A.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耕作土地 B.采用铁农具和牛耕
C.采用曲辕犁和耧车 D.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但对照人教版的(2007年1月第3版),其第4页称“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到第5页又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到第6页则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对于“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后矛盾。而岳麓版(2007年6月第2版),其第2页称“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到第3页又称“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到第5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中则称“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发展进步。”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不难看出,他们都认同将“耕作方式”看成“生产方式”或“经营方式”或“组织方式”,也就是从“千耦其耘”的集体协作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据此本题的答案就应该选D。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3年12月第1版)中则谈到,“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也就是说耕作方式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本人也查阅了工具书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换句话也就是说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土地精耕细作,使之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据此,该题中选项A、D则属于生产方式的范畴,起初由于农具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以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协作生产;而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也应运而生;而选项C中曲辕犁和耧车则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它的出现提高了耕作技术;选项B中铁农具和牛耕则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结合,这种耕作方式引起了生产组织的变化,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② 高考复习中国农业地理的详细知识。
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南北方差异,东西方的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与气候,地形有关。水利设施对农业很重要,还要因地制宜的发现各地农业。
③ 高中地理有关农业的知识点有哪些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3)地理必修一农业的基本概念扩展阅读
全书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习地理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④ 农业基础是什么 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问答题的答案中经常会用到农业基础较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语句。农业基础在这里是指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人文地理条件:人口、交通、技术、政策等。
⑤ 高中地理农业方面的几个知识
东北黑土,华北黄土,江南红壤,四川紫色土和浙江水稻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 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
⑥ 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
农业资抄源 就是人们从事袭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⑦ 高中地理中农业类型有哪些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
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彩色农业:就是指除了单一颜色的农作物!比如花卉和园艺业生产部门所生产出的产品!还可以说棉花类型的农作物。但是一般单一的彩色农业都是指花卉等多颜色的作物。
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顺德、南海等市。
鱼塘-台田农业:在我国华北平原中东部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洪涝、干旱、土地盐碱化,改造中低产田所采取的措施。
立体农业: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如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立体农业均比较突出。这里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有草地,林线之上为天然草场,具有规律性显著、层次分明的特点。
⑧ 【高一地理】农业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先特点后分布()中是一些解释
1 自给型农业:自给自足
(自给农业从家庭来说就是自己供应自己为主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而从一个国家出发就是种植的粮食是以满足本国人民的粮食需要为主的,并不是为了出口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
既种植水稻又饲养牲畜以及种菜的农业生产这个当然是混合农业了,不过如果说是以个人家庭需要为主也可以算是自给农业了)
自给型农业分布:主要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2 集约型农业:劳动、资金、技术投入高
(相对于粗放型农业而言,集约型农业也可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科技的进步,在于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内含投入的增加,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是农产品品质、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农产品产、销经受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要小得多。)
集约型农业分布:劳动力集约化分布在劳动力资源数量多的国家和地区。资金集约化和技术集约化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
3 混合型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混合型农业分布:西方发达国国家,多采取商品谷物于牧草轮作的方式;
4 商品化农业: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耗能高,商品率高
商品化农业分布:包括面向市场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等大牧场放牧业和面向城市的郊区乳畜业;
5 地中海式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地中海式农业分布:分布在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6 热带种植园农业:商品率高
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建议你联系下我 我有很好的课件帮你理解 [email protected]
⑨ 简述农业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回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答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分类:
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
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
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