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二读书笔记1000

地理必修二读书笔记1000

发布时间: 2021-02-23 09:02:19

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㈡ 地理必修一必修二总结的读书笔记 2500字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它取决于人口迁移量的大小。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从全球的范围看,人口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变动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1981年)”图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的影响。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数越少。农村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多,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少。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提高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育率的差异。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与生育率不同,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1)社会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例如,某些地方的水土中含有令人体不适的某些元素,或者缺乏人体必需的某些元素,都会使人体产生病变,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危害非常突出。科学证明,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往往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受灾地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下表为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死之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3、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环境污染也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癌症的发生大多与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某一地区环境污染程度较低,如果在此地长期生活,多样化的有害物质可能对人的机体产生不间断的微小损害,积累的结果能导致人体生理和免疫功能的退化,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人口数量也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数量很少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多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其环境污染并不一定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不比发展中国家轻。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技术能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先进的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应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技术发展的本身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四)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人口内部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称为人口再生产。2、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决定因素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2)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类型类型历史时期特点形成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采猎文明时期极高极高极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加上部落间的战争频繁,人口死亡率极高,平均预期寿命短,尽管出生率很高,但人口增长速度极低传统型农业文明时期高高较低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虽然生产力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一定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过渡型产业革命时期高低高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但是由于出生率没有保持同步下降,因而人口快速增长现代型后工业化时期低低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了崭的发展阶段,在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后,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负增长(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①出生率高和死亡率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②出生率高,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增长迅速;③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稳定下来,出生率也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偏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这是因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最后阶段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后阶段,属于“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五)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存在差异,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20.91.4发达国家1.11.00.1发展中国家2.50.91.7非洲3.81.42.4北美1.40.90.6拉丁美洲2.40.61.8亚洲2.20.81.4欧洲1.01.1-0.1大洋洲1.80.71.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正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是欧洲,其次是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生产力水平最低,生存环境、营养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因而死亡率最高。2、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整个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亚、非、拉及大洋洲人口再生产虽然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各个国家之间差别很大:非洲国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高;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圭等国,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的速度较快,目前已接近“现代型”。(六)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上述这一定义,其实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1)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改变。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3)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例如,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消费水平等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2)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例如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估计结果。在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的问题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1)悲观者观点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出的种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2)乐观者观点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3)多数学者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4)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认识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这里的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如土地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我国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①人口与可耕地的矛盾突出几个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1991年)国家中国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081.690.750.190.030.25我国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②人口与淡水资源的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3)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矛盾,为了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②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③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㈢ 文化苦旅1000字地理读书笔记

【无论余秋雨还是文化苦旅,都引得文坛上争议不断。不论这些争执孰对孰错,但余秋雨的散文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高考生已是不可争的事实了吧。这些摘抄是高考后做的,现在搬来,原因是上网的时间远多于去翻过去摘抄本的时间……】《狼山脚下》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这位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文学天才躲进了禅堂,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漫长的岁月,直至须发俱白。但是,艺术的天分并未因此而圆寂,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政事、兵刀、讨伐、败灭阻遏了他的创造,只落得这们名播九州的巨子隐名埋姓、东奔西藏。中国文学史在战乱中断了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莫高窟》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阳关雪》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沙原隐泉》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凤,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

㈣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全部的手写笔记

有点小多,加个好友,然后我给你私发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3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①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②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③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3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㈥ 有关地理的读书笔记1500字就够了。。。急求 啊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社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过去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其实在疆域这方面是很不实事求是的,而是从政治方面,历史受政治所要挟,从现今政治的角度来写过去的历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历史上写,比如朝鲜半岛、越南,因为他近日民族国家还存在,就努力为他在古代还原现在的疆域,而西藏、内蒙、新疆、台湾——台湾还有问题——因为他今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历史上努力将其打造成自古以来,自很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方面都很明显是很不正确的。就宋所写的,该书第一章特点的第三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阐释历史。如并不因为朝鲜与越南是独立国家而遮掩其过去是我国领地的事实,不像过去一些史学家把当时对朝鲜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是做得不错的;
四、我国自古以来基层行政区划最低一级的往往是最稳定的,而第一级区划,即中央以下往往变化很大,这多出于政治的考虑,即便是因为经济,如苏南、苏北,其目的也在于中央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维持大一统。而地方,如县城、乡镇、村落,有的则延续了几千年,而与朝代兴亡无关,所以感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与政治无关,(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原因——历经元清异族入侵——体系不乱;最低基层行政与高级政区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么一个高度,进而会怀疑政治存在的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愚夫愚妇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会更好些……
(按:近观所谓外国汉学家书——实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国。他们是五岁孩子放牛,自然不会理解。)
十、听李教授讲座,讲到东西方人口之对比,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之特点,与西方比较。可提之处有中国传统是一夫多妻制,从礼仪台面上讲,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中国人口自古众多,是在于大众思想必有保存后代之想法,这就从总的层面上讲,会保证整个中国的人口不会有大的衰减,这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荒、战乱,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锐减,但一旦稳定下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机器又马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会回升到战乱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战乱、灾荒,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个古代的非人为机制,一旦生产力无法负担超额的人口,这些矛盾便会涌现出来,不单是战乱与灾荒,国家制度也会受到冲击,这些应然的反应也又像一个机器一样,又将人口降低到与生产力适应的水平;
(按:譬如财政里的自动稳定器,又譬如贱买贵卖。 可是自进入机器时代,这些传统的自动稳定器都失却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体弱之幼儿,都不至于早夭)
十二、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的先进来保存中国的人口。但是据说中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倪匡说: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只是不相信有人会用。) 我想古代中国人寿命比西方人长,一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喝开水,吃熟食;据说中国人牙齿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纤维食物之缘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国人口的锐减,下一次制度又会自动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锐减却最终导致了西方体制的变化,所以中国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过完善,反而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的蜕变;
十五、历代造成人口锐减的战争,尤以少数民族入侵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户数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两项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转移会促进转移地劳动力的增加,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人口的转出地则因为其劳动力的下降,而进一步使其经济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转移到的热点地带经济增长的加快,而进一步吸引转出地人口转出的加快;这就是经济与人口迁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众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见得汉族对蒙古族同化之失败;蒙元之时,蒙古还有其四大汗国,在伊斯兰,在印度,都与当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认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强势民族再获内在动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灭人种之分歧,消弭战争,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尽述。 蒙古人和汉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准低,素质差,头脑固执有很大的关系; 如分人种优劣的那几个等级; p168
二十三、清朝满族统治者一度禁止汉人出关外,以保护其土地,没想到最后保护其土地的,恰是这些千方百计去了关外的汉人;
二十四、p173 “到郑氏统治的末期,全岛人口达25万,其中十五万是来自大陆的汉族移民及其后裔”,真不知道台湾人老搞什么本省人、外省人有什么意义,生生造出个民族来;更把一个高山族分成好多个小民族,一个山头一个民族,如阿美族之类,无聊,且生造出许多矛盾来。最不智者即为此也,天下大同为万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高山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调查未曾进行,所以他们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据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其中每把朝代之兴衰寄之于商业,譬如秦之统一六国,不在于商鞅重农抑商,而在于商人吕不韦当了秦的丞相之后,改易商鞅的政策,大兴商业,才最终导致秦的富强。很明显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作者在写商业史,故每每都扯到商业上去。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社会,作者也承认,中国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于商业不兴。而中国自古商业不兴,就是因为中国从来只是一个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所以商业存在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统一六国,其根基在于商鞅,在于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于秦农业的发展。 此书亦提到了这一点。P178
二十七、p186,书上说道,在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还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基本上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的南迁是重叠的问题;
二十八、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轮作、轮荒、施肥、一年两熟……),无非是发明新农具,创造新的种植制度,但总之都是精耕细作。这就是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农庄式,大片土地机械耕种式,而多出来的人口,全部做服务业,作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将农民解放出来,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同时获得更多的由于农业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则)凡我心中有事之时,即片刻放不下,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繁,而我独使其简;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简,而我独使之繁,总之其萦绕于脑,挥之不去,不可或忘,而无法做其他事,如看书;但偏偏可去看电影,但我已浪费这许多时间,再去看会觉有愧于心。
我之烦恼,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结束不至纷至沓来那一刻而不可结束也!
寡人之愁,愁无可愁,愁后又愁,想以酒浇愁,又生新仇,且以书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无尽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迁徙,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
西周时各城邑之间的关系乃是宗法关系
三十四、历代城邑的气质是与王朝的气象一样的,王朝中兴,则城邑布局无拘无束,p312,秦的阿房宫,汉武帝将建章宫建在西墙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则会出现大批以废墟形态出现的城市,p318,魏晋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价值观念”,城墙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十六、商业之发达,在于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于人口,人口超过其所在区域之供给,无法负荷,则产生商业;
商业的存在,依赖于两方面,需求与供给。古代商业的产生,要么它是某种产品的原产地,要么就是它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急需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商品;
这又联系到移民,以及移民原来的种植技术与习惯;
三十九、商业也可定义为整个商业区域内的互通有无;

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一、城市化
1、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其他: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2、解决办法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①起步早
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二、人口迁入、迁出
1、对迁入区的影响
(利)引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弊)人口对环境压力增大,社会治安
2、对迁出区的影响
(利)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弊)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三、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四、工业区(以鲁尔地区为例)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近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2、衰落原因拯救措施
调整工业布局①煤炭能量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钢铁过剩
③生产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换代
⑤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五、交通运输布局(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
3、铁矿资源丰富,加强外运
4、科技发展,能够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
5、合理布局交通网
六、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