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问题
㈠ 地理人口问题
第一个如果我国的人口是7有利的方面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会更加好一些,我国的人回口压力相对较答小。但是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劳动力会减少,另外消费能力也会降低。
只被增加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好转,环境生存在力会更高一些,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反之,植被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承载力下降,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㈡ 在高中必修二的地理书上,什么是人口空间变化,为什么,要详细一点,急急急,多答给采纳
就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举个例子
㈢ 地理:人口问题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
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㈣ 请问高一地理必修二关于人口结构的三角形图是怎么解读的这样的题怎么找到某个年龄段的比率
60%,31%,你自抄己再认真读一下,它左边的比例为18%左右,右边为60%,底边的为20%.④4%%,60%,36%
这里只是大概读一下而已,总数没有等于100%,③的分别为20%,54%,27%.②11%读数时应找到100%所对的边就是这一比例的刻度,比如①时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㈤ 高一必修二地理人口问题
这是人口这章的复习资料,需要其他章节资料的可以加我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㈥ 高一地理必修二· 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对迁出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迁出地有利影响:
1、人口的迁出减小人口密度,减小当地的交通压力,住内房压力,自然容生态环境的压力。
2、口的迁出有利于当地的管理的简化。
不利影响:
1、人口的迁出劳动力大量流失,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
2、同时某些人口迁移会带来许多不同的问题,如留守儿童,老人赡养等。
迁入地有利影响: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污染严重、住房困难等。
(6)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问题扩展阅读: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㈦ 地理必修二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差别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环境承载力除了可以用人口规模加以表达之外,还可以用经济规模来表达;其二,环境承载力更多地从资源角度加以分析(结合科技水平),而人口容量则除了要考虑资源,还需要考虑人类的消费模式。“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在人口合理容量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同时,在这部分中,教材叙述的字里行间,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有:第一,人口问题;第二,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第三,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第四,世界人口发展中,贫困人口、转嫁有害生产等衍生问题。
㈧ 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复1.美国政策支持
2.美国经济发达,制吸引他国人民
3.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4.民主程度高
二。麻烦时间讲一下 有的是工业发展往北方 有的是西部开发网西 有的是环保发展转向南方阳光地带
三。1.太平洋沿岸气候湿润宜人,且是科技重地。环境优美,人才济济,经济发达
2.墨西哥湾气候适宜居住,且是石油出产地,就业机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