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梳理
1. 求沪教版七年级地理考纲知识梳理部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2. 王朝霞考点梳理时习卷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答案
第86面。期末复习过关卷答案。
3. 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要点
一、 宇宙及其探索
1、宇宙含义:我国古代把空间称为“ ”,把时间称为“ ”,即天地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 ,
天体包括 、 、 、 、 、 、 等。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属于人造天体。
2、人类认识宇宙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世纪 倡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月亮、星星都在绕着 转。
3、天体系统: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 、相互 ,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恒星系 行星系
外部 太阳稳定——地球上光照稳定
4、地球上存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宇宙环境
生物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内部 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住大气
地球内部结晶水逸出,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5、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时间 国家 事件 意义
1957年10月 前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开创了宇宙探测新时代
1970年 中国 地球卫星“东方红”号发射成功 成为世界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卫星国家
1981年 美国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人类对宇宙,已经从空间探索阶段,
逐步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新阶段
2003年10月15日中国 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发射成功 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发射航天飞船的国家
空间资源(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6、开发宇宙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球上的3He地球上没有,是 理想燃料)
产生原因
危害
7、宇宙环境问题 目前趋势
保护措施
二、太阳
8、太阳概况:是一个巨大炽热的 球, ①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②半径——70万千米, ③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④表面温度—— K。
9、太阳的能量来源:内部核 变(4个氢核聚变成1个氦核,消耗质量,放出能量) 。
10、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维持地表
对地球的影响 是地球上 、 、 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是地球上 的主要来源
主要特点:西部 东部 (东部阴雨天多)
我国太阳能分布 最多区域: 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最少区域: 盆地(阴雨天多)
11、太阳的外部结构:
①光球层:太阳表面一薄层(约500Km),温度6000K,太阳光基本上都从这一层发出,表面有
一些黑色斑点, 叫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1年。
②色球层:厚约几千Km的稀薄气体;可见光很少,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被
人们看到;会喷出很高的红色火焰,叫日珥;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现象,叫做耀斑,
活动周期也是11年,常随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
③日冕层:色球层外很稀薄、完全电离的气体层;亮度仅为光求的百万分之一,也只有在日全食
(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时才能看到;温度高达100万度,使高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引
力飞逸到行星际空间,叫做太阳风。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位置: 从 里 到 外
厚度: 从 薄 到 厚
亮度: 从 亮 到 暗
温度: 越 来 越 高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与降水量有 性。
②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爆”现象;
④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冲入地球两极高空大气层,在两极地区夜空会看到极光。
⑤太阳活动强烈时,发出的射线会影响人体健康。
三、太阳系
13、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位于中心;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行星本身不发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肉眼能看到水、金、火、木、土,
有明显的相对运动。
14、九大行星运动特征
共性: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15、九大行星结构特征
距太阳 体积 质量 密度 表温 物质 卫星 光环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近 小 小 大 较高 铁核,金属含量高 少或无 无
巨 行星:木、土 较远 大 大 小 低 氢、氦、氖 多 有
远日行星:天、海、冥 远 (中)(中) 中 最低 氢、甲烷 有 (有)
四、地球的自转
16、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太阳日——24小时(自转360度日9分);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两极点外,处处相等。
线速度:赤道最大——每小时1670千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到南北纬
60度,线速度减少为赤道处的一半,到两极就变为零。
1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晨昏圈,晨线,昏线);
②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地方时计算);
③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厉害。
影响河流、洋流、气流。
④地球形状向赤道膨胀,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南极半径比北极半径小。
五、 地球的公转
18、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速度:(角)平均每天1度, (线)平均约30千米/秒;近日点时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19、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含义: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平面(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度26分。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产生二分二至。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最南),开始向北移动;南回归线及以南
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南极
极昼范围最大,北极极夜范围最大;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点在赤道,继续向北移动;全球昼夜等长;两极无极昼、
极夜现象;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变慢。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最北),开始向南移动;北回归线及以北
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极昼范围最大,南极极夜范围最大;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点在赤道,继续向南移动;全球昼夜等长;两极无极昼、
极夜现象;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变快。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地球上 热带和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昼夜长短变化增大。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移动 太阳
光线与地平面夹角变化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能的变化 季节变化
某地区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①昼夜长短变化:除赤道上和两分日外,各地的昼夜长短都不一样,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从天文含义
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相反),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
季的过度季节;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我国和许多北半球国家把四季划分为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五带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 地区向 地区 的规律。
(见课本22页下图)
这是样本,这里有很多课件,可以下来看看:http://k.3e.net/dl5/
祝你学习进步。
4. 高中地理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5. 七年级上册地理助学读本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基础梳理的答案
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