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一岩石圈图

地理必修一岩石圈图

发布时间: 2021-02-22 13:31:28

Ⅰ 岩石圈范围示意图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故选:B.

高中地理~(岩石圈)

你好 你的排序是不可以的 如果甲是变质岩 那么三是什么过程呢?? 岩浆专喷出后经过1(冷凝作属用)形成了岩浆岩(乙) 岩浆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2)变成沉积岩(甲)或者通过变质作用(3)直接变成变质岩 沉积岩(甲)也是通过变质作用(3)变成了变质岩 最后变质岩通过重融再生过程(4)变为岩浆 所以答案为A,B 望采纳 ,谢谢

Ⅲ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圈。地下同一处位置,受岩浆作用,先形成变质岩还是岩浆岩

这问题是这样的:
岩浆冷却先变成岩浆岩,岩浆岩经物理或化学作用后变成变质岩。

Ⅳ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要图示 会好评的~\(≧▽≦)/~

Ⅳ 地理必修一的地图怎么看,地图看不懂跟别说

  • [dì tú]

  • 地图

  • (空间分布特性图纸)

  • 编辑

  • [1]地图(dì tú),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图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将地图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形象、符号模型”,地图是“空间信息的载体”、“空间信息的传递通道”等。传统地图的载体多为纸张,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地图等多种载体。

  • 地图是按照一定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2D)或多维形式(3D)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现阶段地图的定义是:以一定的数学(Math)法则(即模式化)、符号化、抽象化反映客观实际的形象符号模型或者称为图形数学模型。

  •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Ⅵ 地理岩石圈循环图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形,苏在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环境

Ⅶ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问题

三大类复岩石是岩浆岩(如流制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分为砾岩、砂岩和页岩,页岩最典型的是石灰岩)、变质岩(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页岩变质成的板岩)。

岩浆受喷出作用或侵入作用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的叫喷出岩、侵入的叫侵入岩;岩浆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受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三种岩石受高温融化为岩浆。这样就完成了物质循环。

Ⅷ 高一地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先由岩浆开始,喷出的叫喷出型岩浆岩,也叫玄武岩,未喷出的在地下缓慢凝固回形成花岗岩.地表答物质经过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又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N年形成沉积岩,也叫石灰岩,地壳的运动使石灰岩运动,到地表经过水的溶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向下形成变质岩,到地表叫大理石,或被融化形成岩浆.花岗岩和喷出型岩浆岩也可以到地下形成变质岩.

画个图更清楚.

Ⅸ 关于地理岩石圈

你这提问很不规范,不好回答啊。通俗的给你解释吧。
最早形成岩石应该是由火山内等活动形成的岩容浆岩,慢慢的由于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了沉积岩、变质岩等各类的岩石。分层是有的,但是由于内力和外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层并不是不很明显。

Ⅹ 求各位大神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急~~·~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
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
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影响气候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时为12点 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 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 夏至: 
侧视图:

 日期:6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
冬至:

 日期:12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
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 古登堡界面
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