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10问题
①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P104页活动题第2题。急啊!
根据这个山村地理环境的特点,首先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一部分退耕还林,增加版林地面积,启动沙源治权理工程;其次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保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增加玉米和饲料牧草的种植面积,引进优良牧草作物,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养农。
② 八年级地理上册课后活动解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04页2题
你说这道题我没有找到答案
下边是相关的问题和答案,你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1.荒漠、沼泽是否属于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由此不少同学可能会认为,荒漠、沼泽目前人类不能大规模地利用,所以不属于自然资源。其实不然,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就像水资源与水的关系一样,两者很难划清。所以人们将当前可以利用和预见将来能大规模利用的土地,都作为土地资源。其实人们对荒漠和沼泽的利用早就开始了,例如人们将沙漠作为核试验和卫星发射基地;古埃及人通过灌溉,将沙漠变成绿洲;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多沼泽地,经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变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泽一定会得以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如何认识我国“人与土”的矛盾?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的责任。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我国人均耕地、林地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大,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全国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后备土地资源只有1300多万公顷,这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3.我国目前耕地减少的原因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居世界首位。土地肥力下降,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明显低于欧美等国家的2.5%~4%的水平。
(2)土地沙漠化加剧,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我国荒漠化的面积每年增加1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在我国南方也出现了沙荒地。近半个世纪,土地沙化面积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
(3)土壤次生盐碱化面积扩大
我国盐碱化土地达9913万公顷,其中现代化盐渍化土壤3693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土壤1733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次生盐渍化面积达933万公顷。由于不适当灌溉等原因,有的地区次生盐渍化面积还在扩大。
(4)大量征用、占用耕地作他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调查,我国由于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等大量占用农田,每年平均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加之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由建国初期0.18公顷下降到现在的0.1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的人口从5.5人上升至10人,耕地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
4.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而草地则相对集中在西部内陆,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是由我国地形、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所造成的。首先,因为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而且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这使得东部平原区特别适宜用作耕地。第二,因为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所以,它们成为我国三大宜林地区。第三,因为我国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气候干燥,不适宜森林的发育和耕作业的发展,而是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草地;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目前条件下还未利用的土地。
5.如何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谈谈你的看法。
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那么如何落实保护土地这一基本国策呢?
首先,依照政策法令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国家已经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每个公民特别是执法部门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对违反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其次,因地制宜,合理用地。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防止过度开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建设人工草场和防护林网。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工业生产及农村建房等非农业用地要做到合理规划,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面积。
再次,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做到增产增收。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在保持农作物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加强农业的科技研究,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禁止乱占耕地。要防止城市的外延式扩张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杜绝违反规划盲目批地,致使土地闲置浪费。要转变土地使用方式,走内涵式节约型经济发展之路。
最后,要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让每个公民都了解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地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③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中国的农业笔记、、急需
人教版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9、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1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12、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1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15、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6、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17、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18、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19、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20、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21、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2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3、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4、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5、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26、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27、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8、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9、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本学期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主要位于第二、四章,复习重点应落于后半部分。本册重点图:P4图1.4;P7图1.7;P10表格;P22图2.2;P32图2.14;P33图2.15;P36图2.17;P48图2.32;P53图2.36;P68图3.9;P79图3.21;P89图4.4;P91图4.6;P98图4.11;P100图4.13;P101图4.14;P102图4.16;P107图4.22;P110图4.25及其意义;P111图4.26;P112图4.27;P114图4.30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