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河流与湖泊地理
『壹』 八年级上册地理(地质版)长江、黄河上、中、下游所涉及的知识点
一、黄河: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
1.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几”字形.
2. 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注入——渤海
3. 上游、中游分界点——河口(内蒙古) 中游、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由西往东依次经过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和豫鲁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5.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6.黄河的忧患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水污染
二、长江: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
1.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3.上游、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游、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11个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峡和葛洲坝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个沿江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长江有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从源头到宜宾和三峡河段。三峡自西向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6.治理川江(滩多流急)与荆江(荆江河段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 “九曲回肠”)。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贰』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2课时)。
1,上游:基本情况黄河在兰州以上流经青藏高原和高山峡谷,人烟稀少,防洪任务不大。自兰州至河口镇,河长1 352 km,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的28个县(旗、市),是上游河段的防洪重点段。沿河有兰州、包头两大城市,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以及包兰铁路等。确保这一河段黄河防洪安。2,中游:主要是地表植被被乱砍乱伐,造成土壤难以保持水分,土地沙化,是沙尘暴的来源,同时由于缺少水分,农作物也难以很好的生长。3,下游:(1)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中立足全流域、上中下游统筹不够,水资源管理中的地区分割管理和部门分割管理依然存在,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仍有不少困难。多年来,由于繁重的下游防洪负担,黄委会把管理的重点始终放在下游,从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量有效分配和调度的水行政管理很不够。取水许可制度才刚刚开始,还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责还没有划清,流域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对各省区用水还难以控制和协调。
(2)没有制定出具体的黄河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对宏观控制各省区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此方案是多年平均情况的宏观分配指标,没有制定出不同来水情况特别是枯水年份水量分配方案和控制意见。黄河水量调度要通过已建工程特别是具有调节能力的大型水库调度来实现,龙羊峡水库是全河唯一的多年调节水库,现已进入正常运用阶段,其巨大的调节作用必然使原有的径流过程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对黄河防凌和河道泥沙淤积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原定的一系列反调节工程又没能按规划顺序及时修建,如己建工程仍按原设计运用原则进行调度,将会对全河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适应新情况的水库调度方案,特别是考虑全河的调度方案。三门峡水库目前的运用原则是1969年四省会议所定,经过二十多年时间,上游工程建设情况和下游用水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调度运用方式虽做过一些调整,但下游断流时间和库区淤积日趋严重,还应制定适应上下游情况的水库调度方案。由于没有合理的黄河水量调度方案,目前还存在防凌与发电、灌溉与发电、上下游用水、汛期水库蓄水与河道泥沙冲淤等诸多矛盾难以协调。
(3)黄河干流特别是中下游调节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断流与弃水并存。目前黄河干流已建的8座水利水电枢纽仅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3座水库有调节能力,3座水库中只有三门峡水库在中下游,其调节库容较小,且因蓄水位限制,春灌蓄水库容仅14亿m3,还要在6月底之前泄空迎汛,难以满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用水要求,就是在调节能力较大的上游河段,由于灌溉面积扩大等原因,用水相应增加,在用水高峰季节和枯水年份宁蒙两区用水要求也很难得到满足,要兼顾中下游的要求就更为困难。因此,造成下游断流与弃水并存的矛盾。据统计,1972~1995年下游利津断面断流共548天(日平均流量为零的天数),年平均断流23天,1995年断流达122天,断流上延到河南省的夹河滩断面,长达662km,为历史上所罕见。而同期利津站年径流量为278亿m3,非汛期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仍达100亿m3,用水高峰季节期的3~6月利津实测水量仍达37亿m3之多。
(4)径流预报水平还难以指导实时水量调度。目前黄河上开展的降雨、径流预报及凌汛预报基本上是从除害保安全的角度出发,而从兴利方面要求的预报开展不够,用水预测还没有开展。黄河流程长,从上游刘家峡水库到三门峡水库流达时间超过一个月,限于预报技术水平,目前的径流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满足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5)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
『叁』 八年级地理,河流与湖泊一道习题
西电东送
1.三条线路
2.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专南盘江属、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大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西电东送」南部通道。
3.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通道。
4.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西电东送」通道。
『肆』 八年级上半学期地理河流与湖泊这一节需要记些什么
1.主要是我国的河流,北方的和南方的河流有啥区别,从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解冰版期,降水量,气温的年变化权,
2黄河的泥沙的治理,长江的如何开发,是重点,会有探讨问题,或是看图回答问题.
3.河流还有,内流河,外流河,及水系,区域,
4.我国湖泊的作用,最大的湖泊名称等.
5.图: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记得上游,中游下游的分界线,流经的省市名称.
『伍』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复习提纲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1、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中下游是洪涝灾害最集中、最频繁绵地区;长江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坡度在25°的严禁开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结合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标。
『陆』 地理 河流与湖泊
给楼上各位哥们做点补充才更完善:
1、内流河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版
2、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3、黄河上、权中、下游的分界线是 河口(内蒙古)、旧孟津(河南)
4、荆江 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曲折迂回,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河床多高于地平面,故长江荆江河段又有“九曲回肠”、“长江地上河”之称,多发水患,是长江治理最难的一段。
『柒』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说课稿范文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危机,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河流、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地。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丰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给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旅游之便利,又蕴藏着丰富的水产、水力资源,但是,在我国因为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湖泊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国河流的分布情况,认识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众多的河流、湖泊、黄河和长江。从知识体系的设置来看,前两个知识点是从总体上研究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而黄河、长江是我国最重要,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教材也专门设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绍。
在众多的河流中,教材从活动入手,借助我国外流区、内流区分布图,让学生明确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认识我国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在读图过程中,认识外流区、内流区的分布特点。教材把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内部差异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讲述,意在让学生掌握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为生产生活服务。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典型内流河——塔里木河的阅读材料,意在加深学生对内流河的认识,并了解在干旱地区如何协调水与人类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除了对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运河这样典型的人工河,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湖泊,教材没有浓墨重彩的介绍,而是通过学习活动和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湖泊的分布情况,并探究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黄河、长江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环节的设置的影响,在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我觉得这个标准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况,辨析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湖泊的影响,探究河流湖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我决定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确定下面这样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
2、在地图上能描述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位置、界线,并能阐述他们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掌握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并理解河流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关系。
4、知道京杭运河时世界最长的运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运意义。
5、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6、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反复阅读地图信息,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我国河流、湖泊的基本状况,建立河流、湖泊空间分布的观念。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的讨论,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间分布、水文特征的形成与其它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中,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难点:辨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对河流的影响。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3个课时进行。众多的河流、湖泊作为一课时,长江、黄河各一课时。这样的安排既能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同时又能实现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个例的研究,从而从横向和纵深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的河流、湖泊,加深对中国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流程
1、导言:
在导言中我由学生熟悉的家乡入手,设置了几个小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同时,在讨论中还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学。
2、新课讲授
一、众多的河流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我设计让学生在3.22图中找出长江、黄河、珠江和塔里木河这几条河流,判断河流河水最终流向哪里,从而认识什么是外流河、内流河,进而掌握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同时,可以借助中国主要山脉、季风区非季风区示意图,掌握内流区外流区的界线。
对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借助对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图的分析,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中国的一月气温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示意图,认识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和差异。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借助对内流河分布地区自然环境的研究,认识内流河河水的来源,掌握内流河水文特征。同时又研究了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并通过对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阅读,了解河流在利用过程中,应该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京杭运河是通过教材上设置的两个问题和补充的学习材料,来了解京杭运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湖泊对河流和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研究为主,认识我国外流湖、内流湖的分布,咸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几个重要湖泊的分布情况,并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巩固练习
把知识的检验,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掌握知识。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并为下一节讲授长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