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创新课堂
『壹』 写一篇七年级上学期学习地理课程的感受,600字左右,谢谢
一、一般项目: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地理》
授课时间:
36
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
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
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
参加教科研活动,
努力使教学水平,
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
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
,走向“会学地理”
。
三、教材内容与章节
(一)
、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共计五章,
14
节
: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
是:
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
通过
“活
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
践性;
2
、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
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
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
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
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激发他们对地
理课的兴趣。
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
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
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
是鲜
活的。
4
、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
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
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
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
表面的海陆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
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
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
、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
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
,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
『贰』 想给初中尤其初一学生地理课堂上播放些影视资料看,大家有没有好推荐
下个网易公开课,里面会有你想要的素材,比推荐一个具体的资料来的更丰富
『叁』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中贯彻创新理念
古人常讲,一个人知识渊博,表现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见,地理是一门综合的知识体系,一直以来就被人们所看重。不过,在教学中,有些外行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很简单,不过是背背、记记,其实这种观点是很不科学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体会新课标中的全新理念,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创新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是现在初中教学公认的理念,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也是新课标理念中的重要环节。怎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深深吸引学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是新时期初中地理教学的工作重心,让学生好学、会学,学会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正确的地理观,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都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何上好地理课,笔者从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精彩的课前设计引人入胜。
为了让初中生对初中地理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教师应该做足课前引入的文章。俗话说文要凤头,同样,好的地理课的课前设计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精彩的课前引入将学生深深的吸引住以后,尽管知识的逐渐深入,学生也还会保持足够的热情。
如何打造精彩的地理课凤头呢?一方面要学会吊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有急于探究知识的迫切心理,那么接下来的讲解和探究便会水到渠成。初中生,正是好奇心极强的时候,利用这一特点,将学生引导到地理学习当中,这无疑是一个捷径。若教师只顾偷懒,不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照本宣科的讲,那么学生初次接触初中地理自然会心生厌烦,更谈不上后续热爱地理课了。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个性。有时,我调节课前设计,让学生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比如,在学习时区这一部分时,我先卖个关子:“今天,我想知道谁是咱们班计算能力最强的学生,谁想试试?”学生们一听,纷纷摩拳擦掌,各不相让。只等我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我将时区的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接着让看时区的转换,并计算时差。这样一来,学生对地理不断积累浓厚的兴趣。
二、合理巧妙地发挥地图的功用
地图一直是初中地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地理知识更形象,更直观,教师要巧妙地和文本知识相结合,让地图既吸引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好奇心,又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解决学习中的相关知识。
为此我采用了两种策略,一种是让学生会识别,看谁识别的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讲各省的形状时,我先考查学生的识别能力。我准备了一个由全国各省组成的拼图模型,上边没有字,将学生分成组,看哪一组拼的快。计时开始,学生们手忙脚乱的拼起来,出的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将一些省份搞混了,次序不对,导致省跟省之间无法严丝合缝的吻合。有的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不得不借助别的同学的指点。有的同学则善于观察,飞快的就拼好了。另一种是画,我组织学生在听到我报出的省名字时,看谁画出的最快,最像。这样可以考察学生的绘图和记忆能力,学生分组画,将每组累计时间算作最终成绩,各组评比,选出优胜奖。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地图教学中应该从识图开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条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对位置以及相关事项的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分析。
三、借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开辟初中地理教学新天地
初中地理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的讲法,除去上面的尝试外,可以引进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引入多媒体等高科技形式,一方面使知识直观、形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方面,可以模拟课本上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再现知识。例如,在讲如何判断极地方向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迅速判断出所给地点的方位。除此外,教师还要丰富授课语言,将语言打造的风趣幽默。还可以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炼的板书、板画,就能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人,使其如醉如痴,全身心地投人到课堂教学之中,受到陶冶,得到锻炼,学会知识,掌握方法。
综上所述,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的努力和合作,单独哪一方唱独角戏都不可能将新理念贯彻到位,教师尤其要多吸收名师们的优秀思想和做法,开放的教育观必然会造就优秀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好课堂,反之闭塞的教育观念只能让自己陷入僵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每一个教育者不断努力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
2吴思为;伍新春;;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泰州市朱庄中学 周奎松;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肆』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堂实录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堂实录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805923.html
这是专辑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805923o1p0.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后想找内资料可以到优酷网或是迅雷上容面搜索
『伍』 七年级地理上新课堂同步训练答案
123
『陆』 我想要七年级上册地理高效课堂答案
地理七年级上半学期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卫星图片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5、地轴:地球自转轴。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9、东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10、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11、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12、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春分 3月21日前后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秋分 9月23日前后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13、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自转 昼夜更替地球运动 不同地方时间差公转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14、五带的划分:北寒带位于北纬66.5度,南寒带位于南纬66.5度,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产生了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北温带位于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南温带位于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热带位于北纬23.5度与南纬23.5度之间,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气候终年炎热。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16、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特点: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2、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7、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第二章1、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亚洲面积最大,为4400万平方米;大洋州面积最小,为900万平方米。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北冰洋面积最小)3、大洲的分布:北半球 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 跨南北半球 非洲、南美洲南半球 南极洲、大洋州 东半球 亚洲、非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 山脉、河流、海峡欧洲与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5、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6、半岛:半岛是绿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7、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5、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版块、非洲板块。7、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8、红海处于板块的开展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9、大西洋是由地壳板块张裂运动造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10、跨洲国家: 埃及:非洲、亚洲 俄罗斯:欧洲、亚洲 土耳其:欧洲、亚洲第三章1、 天气的特点:①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的时间里的天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有时候在几分钟之内,可以由阳光灿烂变为乌云密布。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2、气温分布规律: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年平均气温高于2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之内。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度。④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较弯曲,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降水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各地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③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④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比大陆西岸多。⑤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不沿海地区少。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1、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海洋上2月最高,大陆上8月最低。2、 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3、 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4、 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①赤道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叫做热带雨林气候。②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少雨。③我国东部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5、 各类气候主要分布地区: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亚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亚马逊流域。②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③温带地区,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6、 卫星云图: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7、 气候概念: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第四章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3、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4、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地区。5、 乡村与城市的形态:差别 交通 人口分布 建筑 生产方式乡村 不发达 稀疏 分散、低层建筑 农业产业城市 便利 密集 楼房层次高、排列密集 非农生产6、建筑与环境地理的关系:地区 环境 建筑分布东南亚 湿热 云南傣族、低纬度地区北非 干旱、炎热、风沙大 西亚、黄土陕西高原、内陆极地 严寒、大风 冰屋注: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各大洲的分界线: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 乌拉尔河 大高加索山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红海 曼德海峡
『柒』 初一地理互动课堂上册的答案
嘿 朋友 别再花尽心思找答案啦 只要是这样的一般都是找不到的了还是自己乖乖的做吧如果你只是一道题两道题不会那大家或许还会帮你 你也可以问我哦学习是自己的 加油吧
『捌』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首先,先从当地的降水作为切入点,每个人都身有体会。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比如,我这边是在广东省佛山市: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降水对当地的一些影响,比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的建筑风格,甚至家里用的电器,以及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我觉得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联想。
引导学生,利用地形图,有条件利用各地不同的图片来做幻灯片演示,从点到面,从市到省,再到全国,还可以比较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南北半球),最后总结性发言:
我国降水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约为一千五到两千毫米;长江流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华北地区约为五百毫米左右际北地区除长白山地外,大部在五百到六百毫米。西南高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西北内陆都在四百毫米以下。
当夏季风开始登陆时,水汽最为丰富。西北广大内陆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半湿润区;以西大部属中亚干旱、半干旱区。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大体相当。这条界线是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东部季风区,等雨量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是半湿润气候区,南面是湿润气候区。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在八百毫米以上。长江两岸在一千到一千二百毫米之间。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大多超过一千四百毫米。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省区以及台湾.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区,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两千毫米以上。台湾的高山地区则达三千到四千毫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三千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二百一十四天,有“雨港”之称。位于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家,一九①六到一九四四年三十八年的年均雨量高达六千五百五十七点八毫米,高出基隆两倍以上。最多的年份达八千五百零七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角察隅、波密一带,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多雨区,年降水量达到一千四百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区之间,昆明、贵阳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则形成相对少雨区,年雨量在八百到一千毫米之间。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东北区,降水量仍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面对海洋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是东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过一千毫米。而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的东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属半干旱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可达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区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并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区,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五点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波多于背风坡。
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这一特点。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玻,面对来自热往自每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面的年雨量竟达三千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面的台湾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岛,年降水量已减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岛的澎湖则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雨量在两千毫米以上,而背风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岭山地和武夷山脉的迎风玻,年雨量可达两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达约两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达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湿岛”之喻。华北地区的山东丘陵降水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于其间的华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类似。长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面,而东北平原降水较少。滇西高山深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西被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季风影响地区相反。例如高黎贡山西坡龙陵,年雨量高达两千一百六十毫米,而东坡保山则为九百五十八毫米,附近的怒江谷地则不足七百五十毫米。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的门达旺、洛瑜、察隅地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酒,年降水量一千到四千毫米。而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围内,是著名的“喜马拉雅山麓雨影带”,年雨量不到三百毫米。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特别明显。全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北麓三个多雨中心,和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三个少雨中。柴达木盆地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而其附近的祁连山却有三百到五百毫米。
每讲到一个地区,都要在地形图上指出来,记得当年我学地理都是先看图再从图中挖出有用的信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我一说,人家还以为我去过,因为在我已经把全世界的地图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