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天气预报
⑴ 初一地理练习册天气和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用( )指数来表示。
空气质量用(污染 )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P47 天气预报怎么写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2 地理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 2 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课时)
⑶ 初一地理【关于天气】
1.因为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2.每一天天气都不一样,为了安全生产回和顺利生活,需答要天天看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无非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4.根据符号来判断。
5.根据符号对照判断。
6.描述气候的是四季如春 。
⑷ 初一上册地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课件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于本单元的内容起到了引领作用。教材“从今天到哪玩”引起学生对于天气的关注和兴趣,继而展开学习其他天气知识内容。其实三年级学生说到天气一点儿也不感觉到陌生,也能够在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得到天气变化对于生活学习的影响。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来自经验的积累和别人的传授,因此这些是不全面的,有的还是不科学的。所以这课首先从引发学生兴趣入手,逐步让学生自觉关注天气现象,掌握天气变化,把天气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学习天气方面的有关知识,其次是把一些天气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引入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等知识,让学生科学、准时、有效地了解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现代和古代人们掌握天气情况的手段与方法。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有关天气方面基本知识;
2、通过观看课件等环节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的由来,了解现代掌握天气情况的主要途径;
3、组织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喜欢的天气符号,逐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
4、让学生搜集一些我们当地的天气谚语。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用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力、风向等来描述天气;
2、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3、掌握了解天气情况的常用途径和天气预报的由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明白天气预报制作过程和知道天气预报不是绝对准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2、了解获得天气预报的各种途径。
二、难点:
1、知道运用天气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
2、学会用气象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变化;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音乐和视频,各种天气的图片。
2、出示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和老师设计的符号。
3、介绍近代“天气预报”由来的视频。
4、各种民间天气谚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1、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烘托课堂气氛,引领学生关注天气。
2、在背景音乐中,和同学们一起猜一猜谜语——“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同学们猜出这是什么吗?
3、集体朗诵单元扉页的一段关于“风”的小诗“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谈话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天气现象。
4、提问:有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还有那些天气情况呢?
播放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声音等。
5、天气情况各种各样,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比如说……(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相互讨论)
6、提问:那大家来看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有没有影响我们?谁来描述一下。(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通过大家熟悉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谜语和诗歌,启发学生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探究话题——天气。)
二、认识常见天气符号,把握特征并尝试自己设计。
1、谈话:看到书中的同学在准备外出活动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当天当地的天气情况,不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活动计划的。看来掌握一些天气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一般是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信息的呢?
2、提问: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来预报天气的?(天气、气温、风力风向、云层)。但是天气情况各种各样,变化无常,用文字写起来太麻烦,能不能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呢?
3、课件出示常见的天气符号。(1)讲解:就像交通标志一样天气状况也可以用符号表示。(2)说明用符号表示的特点:(板书)简单、直观、方便。
4、谈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当一回设计师,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天气符号呢?(1)要求:比一比谁的设计合理、科学、简单、好认。(2)图片展示老师自己设计的符号和部分优秀学生设计的符号。
同学们设计的天气符号各有特色,想不想看看电视上的天气符号是什么样的?和自己比较比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
5、我们除了用词语、符号能描述天气,还可以用动作、声音表示有些天气现象,请同学上讲台表演“寒冷、炎热、刮风、雷电等”
(设计目的: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和动作表示天气,渗透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教学理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讲解天气预报符号的目的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的天气知识。)
三、了解获得天气信息的各种途径。
1、谈话:刚才呀,几位同学表演很到位,下面老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播放天气预报由来的视频)。
2、原来天气预报只有150多年的历史,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么了解天气情况的呢?同学们请看课本44页。
(1)从动物、植物的一些反应来获取将来的天气情况。(课件补充一些天气谚语)
(2)观测云层、风、天象等获知天气信息。(补充相关谚语作为学生的积累)
3、提问: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要想获得天气信息,都有哪些途径?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当引领得出结论。(板书: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网、手机短信、打电话)
4、这些天气信息都是气象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下面我记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获得天气信息的?带领学生学习课本43页中关于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图片。
5、观看一段完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全面了解天气预报从哪些方面播报天气的。
(设计目的:课件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天气信息是怎么获取的,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谚语。让学生经历一个天气预报的过程,学生的收获远远比获得一些天气知识更多、更重要。)
四、天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讲述故事“西藏登山队准确测出珠穆朗玛峰高度”。(课件出示内容)
2、我们学校去年组织的首届冬季运动会,也要关注天气。
3、引领学生观察书中有关插图。
五、课外实践活动
1、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最近一周天气情况。
时间
天气
(设计目的: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持续观察天气,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有效的和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抢劫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加以组合。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行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参考书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
⑸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复习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⑹ 初一,地理题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形势预报 来即预自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天气预报标识:晴要素预报</b>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预报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①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②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③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④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⑺ 初一上册地理 天气和气候思维导图怎么做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版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权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⑻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温带气候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著。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寒带亚寒带气候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高原气候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这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