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地理必修3第二章亚马孙的读音

地理必修3第二章亚马孙的读音

发布时间: 2021-02-21 06:47:59

『壹』 必修三第二章地理知识框架图亚马孙

『贰』 高二地理必修3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____________(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_________,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______________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____________

⑴干旱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汽难以到达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质条件 ——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动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________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治理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_____________、非洲刚果河流域和__________________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_____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基地建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_____________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___________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____________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__________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_________________降水多。

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综合效益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地理条件

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和_______________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____________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____,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___________。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地区。

水稻多种植在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北部最集中

玉米:____________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___________,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________________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_____________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___________,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_________优势转变成_________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_______________。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_______________: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___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叁』 亚马孙河的读音

亚马孙河_词语解释
【拼音】:yà mǎ sūn hé
【解释】:南美洲第一大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流经亚马孙平原,在巴西的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

『肆』 “亚马逊河”正确的读音是什么

“亚马逊河”的读音是yà mǎ xùn hé。

“亚马孙”或“亚马逊”都译自“Amazon”。在大学、专中学、小学与属地理相关的教科书中,都统一译为“亚马孙”.因此,在学术上一般也译为“亚马孙”(yà mǎ sūn hé)。

亚马逊河是世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又称亚马孙河流,大部分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流经的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约6440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河。据估计,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约有20-25%在亚马逊河。河口宽达240公里,泛滥期流量达每秒18万立方米,是密西西比河的10倍。泻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边160公里内的海水变淡。已知支流有1000多条,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公里。

中文名称:亚马逊河

外文名称:Amazon River

别名:亚马逊河

所属地区:南美洲

地理位置:南美洲北部

人口:非常少(流域地区)

气候条件:热带雨林气候(流域地区)

著名景点:亚马逊热带雨林

流域面积:691.5万平方千米

长度:6440km

源头:安第斯山脉

源头海拔:5597米

平均流量:219000立方米

『伍』 高中地理必修3 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详细总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陆』 亚马孙丛林中的孙字读音

亚马孙更好

1996年中国官方翻译为亚马孙,因为Amazon的最后一个音节发“zen”音,更接近于孙。

民国时期官方翻译的亚马逊不够标准,但也能被普遍接受,不作为错译

『柒』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第二章知识要点总结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泰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④医学宝库----药用价值⑤热带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所有,而且属于全人类所有.(全球性)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
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捌』 亚马逊 读音

其实都是英语翻译过来的读音,怎么念都没错。就拿著名影星康纳利来说,他的名字可以翻译成“肖恩康纳利”,也可以翻译成“辛康纳利”。

『玖』 巴西亚马逊雨林读音

新版地理课本读作亚马孙(sun)平原,考试这两个答案应该都对

『拾』 地理必修三以亚马孙雨林为例知识框架图

刚刚做的,希望是你需要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