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结构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结构

发布时间: 2021-02-20 19:31:42

⑴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框架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我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属北温热带寒带
4、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5、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俄罗斯加拿大
6、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1800014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7、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37万300万 8、我国的领海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9、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
原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10、我国的海洋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42个纬度。
11、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12、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0千米。
13、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5500
14、为了便于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15、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6、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5个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17、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位于东北的有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简称分别为黑吉、
辽,行政中心为哈尔滨、长春、沈阳;位于北部边疆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其简称为内蒙古,行政中心为呼和浩特;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有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其简称分别为冀、豫、晋、鲁、京、津,行政中心为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北京、天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有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其简称分别为鄂、湘、赣、皖、浙、苏、沪,行政中心为武汉、长沙、南昌、合肥、杭州、南京、上海;位于南部沿海的有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其简称分别为粤、闽、桂、琼、台、港、澳,行政中心为广州、福州、南宁、海口、台北、香港、澳门;位于西南的有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其简称分别为川或蜀、贵或黔、云或滇、藏、渝,行政中心为成都、贵阳、昆明、拉萨、重庆;位于西北的有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只能发过这些了

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条理清晰,分章分点)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 和 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县 ,01表 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 部和 中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点图: P4图1.4; P7图1.7; P10表格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 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其次是 冬季风 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新疆吐鲁番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 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3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最大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最大淡水湖鄱阳湖。
3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 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3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第二章重点图:P24图2.4;P33图2.15;P36图2.17;P39图2.12;P42图2.26;
P48图2.32;P53图2.36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8、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3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0、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 非农业用地 。
4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 不足, 人与耕地 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 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水土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表现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4、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46、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47、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降水集中,冬春季 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 兴修水库 ,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 华北、西北 地区。
48、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4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费;④水资源利用率低。
5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第三章重点图:P68图3.9;P76图3.17;P82图3.23;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51、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 ”;
5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输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 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 速度较快,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运输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较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最快捷 运输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需铺设专门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
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铁路 ,最灵活、从“门口到门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公路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送液体和气体的运输方式是管道 。
53、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生命线 ”。分布特点:东部 密度大 ,西部 密度小 。
5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起止点,能在图上定位。
走向 干线名称 起止点 备注
南北
(五纵) 京沪线 北京 —— 上海 通过南京
京九线 北京 —— 香港九龙 经过一个省会城市南昌
京哈—京广线 北京—哈尔滨,北京—广州 经过省会最多、南北最长
焦柳线 焦作— 柳州 未穿过省级行政中心
宝成—成昆线 宝鸡— 成都 —昆明 \
东西
(三横)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 兰州 \
陇海—兰新线(东西最长干线) 连云港— 兰州 —乌鲁木齐 第二亚欧大陆桥东部分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 \
其他 青藏线(2006年开通,
需克服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 西宁—格尔木—拉萨
(结束了 西藏(省区)没有铁路线的历史) 工程量最大、施工难度最难海拔最高、线路最高 的高原铁路
55、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
铁路枢纽 所属省市 经过该枢纽的铁路干线
北京 北京市 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哈线、京包线
郑州 河南省 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 江苏省 京沪线、陇海线
株洲 湖南省 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兰州 甘肃省 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
成都 四川省 宝成线、成昆线
56、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 航空运输。短途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天然气,石油的气体和液体的长距离运输,一般选择管道运输。

57、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基础 产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①东西差异:——受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
农业部门 农业分布地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 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
林业 集中在三大林区:即天然林区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人工林区 东南林区 。
渔业 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基地; 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分界线:大致与 400mm 年降水量线一致
西部地区 以 牧
为主 四大牧区: 新疆 、 青海 、 西藏 、 内蒙古 。
种植业:只分布在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②南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气候条件 的差异 。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棉区 主要水果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 大豆(东北)
花生(黄淮) 甜菜 黄河流域 温带水果
分界 秦岭 —— 淮河 一线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一年两熟
珠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长江) 甘蔗 长江 亚热带、
热带
58、发展农业要遵循 因地制宜 原则:
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 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受当地 社会经济 条件的制约。
①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
气候 降水 较少 ,草原广阔 →→“宜牧则牧”
地形 地形平坦 ,土壤 肥沃 ,水源 丰富 →→“宜粮则粮”
土壤 气候湿润,河湖 较多 →→“宜渔则渔”
水源 地形 陡峭 , 水土 易流失 →→“宜林则林”
②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 交通、 农业技术装备 、 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
59、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 污染、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等。解决对策: 计划生育、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兴农、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60、工业的概念、分类、地位:
(1)概念:是从自然界取得 自然资源 ,以及对原材料进行 加工、再加工 的过程。
(2)分类: 轻 工业:以提供 生活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重 工业:以提供 生产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3)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 主导 ,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61、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1)沿铁路分布:如 京广、京沪、哈大 等铁路沿线。
(2)沿江、河分布:如 黄河流域是我国 能源开发 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以 上海 、 南京 、 武汉 、 重庆 等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分布:四大工业基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是我国 经济核心区 。
62、四大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
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特点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辽中南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 我国著名的 重
工业基地 煤炭、钢铁、机械、石油化工 沈阳、鞍山、本溪、大连
京津唐 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北方最大的 综合性__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化学、纺织 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 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工业基础好,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全国最大的_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化学、机械、纺织 上海、南京、杭州
珠江
三角洲 靠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便于引进外资; 以 轻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制糖、纺织 广州、深圳、珠海
【小结】:分析工业发展条件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①资源条件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交通条件
③市场条件 有时还考虑其他条件:如资金、技术、工业基础等。
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交通发达、港口便利;消费市场广阔,需求量大。
63、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 新的科学技术 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是 北京的中关村 。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 电子和信息类 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很高。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中, 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②销售收入中,用于 研究和开发 的费用比例大。③产品 更新换代 快。
(3)发展特点:起步 较晚 ,但发展 迅猛 。
(4)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 大城市 ,呈现出 “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图:P89图4.4;P91图4.6;P100图4.13;P101图4.14;P110图4.25;

⑶ 八年级上册地理前两单元的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

请给我一段时间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的位置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大洋位置:太平洋西岸
半球位置:东半球、西半球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

二、领土四端
⒈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135度 E(东9区)
⒉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73度 E(东5区)
⒊最南端:曾母暗沙 4度 N(在北回归线以南)
⒋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53度 N(在北极圈以南)

三、陆地总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局世界第三位

四、辽阔的海域
⒈四大领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⒉两大内海:渤海、琼洲海峡
⒊ 海 湾 :北部湾
⒋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洲半岛
⒌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五、众多的领国
⒈陆上领国:14个
⒉海上领国:6个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县(自治县、县级市)
|—— 乡(镇)
省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见课本P7图P8表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①人口数量局世界第一(>12.9亿)
②人口增长速度快
③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晚生晚育,少生优生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⒈我国的民族构成
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在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最多(约1600万人)

⒉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 少数民族: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⒊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见课本P17

⑷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1、中国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7、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9、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2、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新疆省。
14、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5、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7、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18、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0、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脉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21、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4、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5、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27、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8、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29、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干湿地区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是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32、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
33、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0、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34、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城市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孟津。
35、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36、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37、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之称。
38、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4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43、我国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众多,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45、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6、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只占2.5%
48、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49、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51、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52、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农业,工业,家庭的节水方法)
53、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4、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5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5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5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5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5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6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6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6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6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65、●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1月份0℃等温线 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7、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甘蔗与甜菜的分界线 油菜与花生的分界线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分界线
8、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9、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10、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结冰期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
11、陆运与水运的分界线

⑸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复习材料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海陆兼备、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属北半球、东半球(4N~53N,73E~135E)
二、
1.我国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N附近)
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约135E)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约73E)
2.我国东西跨过五个时区
3.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居第三。
(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美国937万平方千米,欧洲1060万平方千米)
4.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四大领海(北-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属太平洋的边缘部分;
台湾岛东岸直接面向太平洋;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
1.与我国相接壤的国家: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郡”、“县”的名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清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
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21.2%,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
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
2.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速减缓,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人口总重持续增加一段时期,在渡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将呈下降趋势。
三、
1.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地理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2.大量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我国的城镇人口将继续增加;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共56个民族成员。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悬殊,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二、1。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泼水节
2.那达慕大会

⑹ 初二上册地理第一章和第二章前两课重点知识点,和重点题。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 印尼 马来 文莱 菲律宾 日本 韩国
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中国的人口数量
世界第1:
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注入海口。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⑺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必考知识点

中国地理位置、面积、邻国、最东端西端…我国内海、最大的盐渔场、岛屿、经内纬差异、省简称、行政容中心、人口最多、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快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分界线、人口最多的省、最少的省、人口多的坏处、面积最大最小的省、少数民族人最多的最少的、少数民族辨析图片(傣、藏、朝、蒙)、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地势地形、三级阶梯分界线走向名称、山脉走向示意图、地区地形(27页)、四个高原特点、五种地形比例、灾害:泥石流。产生和防治、气候(冬季夏季气温分布)原因、秦岭淮河五个性质、划分湿润半湿润条件(降水蒸发) 就这些了吧、

⑻ 八年级上册科学每一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科学八年级(上)知识归类复习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一、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解释下列概念
密度 压力 压强 溶质 溶剂,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请用简洁科学的语言表述重要的原理、定律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沉浮条件 密度的计算公式 压强的计算公式
三、重要知识理一理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体内。占地球总水量96.53%、
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态存在。
3.水是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当生物体内__________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停止。人体重量的__________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__。
4.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时,阳极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的__________;;阴极产生________,所以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水有哪些重要性质?

第3节 水的密度
1.___________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有哪两个?换算关系如何?
3.水的密度为多大?含义是什么?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_,不同物质密度一般_______________.
第4节 水的压强
1.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2.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有关?
3.什么是压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4.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____,压强单位是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得出液体的压强有哪些特点?

第5节 水的浮力
1.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物体___________受到的__________。用公式可以表示成F浮=_______________。
2.物体的浮沉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大小来决定。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________
时,物体就下沉;当________时,物体就上浮;当__________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流体中的任何位置,即悬浮。
3.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来控制浮沉的。船从河里开到海里,船的重力__________,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船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_____。
4.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__的仪器。它是利用密度计_______________的条件工作的。
密度计的刻度特点是(1)刻度读数上_______下________,(2)刻度不_____________。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溶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如碘酒中碘是_________,酒精是___________.
2.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__,如_________。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__________,如__________.
3.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什么是饱和溶液? 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该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___.
3.据物质在室温(________℃)时的溶解度,将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
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4.固体的溶解度大小,受__________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它们的溶解度会随着______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有些物质,其溶解度受_______的影响______,如_________等,而极少数物质,其溶解度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如__________.
5.溶质质量分数如何计算?它可用什么来表示?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有什么特点?
2.结晶有两种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______________的固体物质。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埋藏比较浅的____________,约占淡水总量的____________.这些水大多是由______________汇集而成的.
2.从全球范围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___的地区,而_______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大约有____________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
3.我国水资源居世界第_________位,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很______,夏季______,冬季
_________; __________多_________少. 为了解决_________. ________地区的缺水问题建设了”南水北调” 工程.
4.净水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一、根据你的理解来解释下列概念
大气 对流层 天气 气温 大气压强 风 风向 风速 湿度 降水 天气预报
天气图 气候 季风 寒潮 台风 洪水
二、重要知识理一理
第一节 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______。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_______着地球。
2.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______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________趋势。
3.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空气密度___________运动;而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_______,下沉,形成对流。
5.简述液体对流运动的规律。
6.简述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___________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
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
2.气温是空气的温度,表示空气的____________。
3.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__________。温度计通常放在离地面1.5米, 漆成_______色的百叶箱内(门朝北)。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5.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__________和气温变化有关。而气温对人类_________的影响也很大。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___________.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1.大气的压强简称_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压可以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
1个标准大气压= ____________厘米水银柱__________帕= 10.34米水柱
4.大气压的大小跟____________直接相关,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__________。
5.气体压强与__________有关,气流速度越大,气体压强越_______。跟气体一样,液体的
压强也会随__________的增大而___________。
6.解释:
(1)饮料是怎么进入口中的?
(2)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3)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4)飞机是如何获得升力的?

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大气压对天气影响:高压区中心的空气__________流动,天气__________,空气________。低压区中心的空气_________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____________天气.
2.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大气压__________,人体感觉舒适。(填“高”或“低”)
3.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液面上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___________。
4.解释:为什么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烧熟?

5.举例:我们周围有哪些生活和生产用具是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第五节 风
1.风是空气的_____________运动。不同地区气压大小不同,空气从_________区流向_______,即形成风。
2。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_______种风向,如:○ 表示_____风。在气象预测中常是用________来测量风向的,它的尖端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风速是指________。常用的度量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等。风速常用_________表示。气象预测中用来测量风速的是__________。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1.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空气的湿度一般用_________表示,它表示空气中水汽的_____,常用__________表示。由于空气中的水汽的多少往往是相对的,_________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2.观测湿度的仪器是________,最常用的是_______,它由一支_______和一支________组成。
3.干湿差大,则相对湿度___________。气温高,空气容纳水汽多,湿度大,大多昆虫的翅膀
变软,只能低飞。
4.降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最常见的降水是___________.
5.简述降水形成的过程。

6.降水量用______________来度量,它表示一定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观测。
7.动物的________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密切。而反映天气变化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和______.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知道天气预报用语的含义。
(1)云:_________(云量在3/10以下)、少云、多云、_________(云量8/10以上)
(2)降水:__________(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
(3)风向、风级:
(4)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
2.天气图是表示不同地方__________的地图。天气图上的曲线叫__________,它是_______
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3. 根据__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4个天气系统: 高压(天气________), 低压(___________天气), 冷锋 (___________), 暖锋 (_______________).
4.天气图的用途:分析当日天气状况,分析未来天气变化。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低纬度区___________,高纬度区____________。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近海、沿海、海上_________,离海远的内陆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___________。降水迎风坡比背风坡________________.
(4)季风就是指在不同季节里_________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主要成因是由于__________,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____,陆地气压比海洋_________,故风从_________吹向________。3.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____________最强盛,范围最广。我国在冬季盛行_____,
夏季盛行___________.
4.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它是指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________时所______的热量。
5.比热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用符号____________表示.
6.水的比热是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
1.我国在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________以__________地区是季风
气候区,分布有_______季风气候、_________季风气候和__________季风气候。
2.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气温________,降水______。
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气温_______,降水_____.
3.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候变化有关,如蜗牛在夏季气候干燥时,身体会缩入壳内,以达到减少_________的目的;冬天,蛇和蛙等变温动物会用__________的方法越冬。
4.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_________,降水________,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冬季,我国
北方的寒冷天气又常常会对工农业生产造成_______________.
5.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___________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候区,
降水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___________,但日照___________。
6.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___________活动,它是由___________活动引起的。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_________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天气.
7. 台风是一种__________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中心叫____________, 其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____________区.
8.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引起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9. 简述人类活动对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 请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下列概念
生长素 向光性 激素 内分泌腺 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反射 反射弧
二. 重要知识理一理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下列生物的行为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请填入表格:
动物行为 影响因素
熊的冬眠
蜻蜓低飞
蚂蚁堵洞
候鸟迁徙
猫头鹰夜间活动
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捕蝇草捕昆虫
向日葵向阳开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1. 植物激素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____________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物质. 其中最早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 其它还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植物激素.
2. 生长素由植物胚芽的_____________产生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浓度较大时,会______________, 甚至使植物死亡.
3. 内分泌腺是没有____________的腺体, 其分泌物(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运送到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 与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4. 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 血糖含量上升时, 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___, 促使血糖含量________________, 恢复正常水平. (血糖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是___________)
5. 关于人体的内分泌腺的知识填写表格: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激素的作用
脑垂体
甲状腺
肾上腺
胰肝
性腺
卵巢
睾丸
6. 人体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分泌不足
幼年时生长素分泌过多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
不足

成年时生长素分泌过多 甲状腺分泌过多
第3节 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枢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 前者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部分. 大脑的表层称为__________, 它的表面___________, 布满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从而增大了其表面积.
3.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 也叫____________. 由_________和突起构成, 其中突起又可分为长而分枝少的_____________和短而成树枝状分枝的__________.
4.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由_____________发出的____________和31对由____________发出的_______________.
5.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我们把人体通过____________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作出___________性反应的过程叫反射。
6.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效应器等五个部分。
反射弧结构中任一环节损坏,与之相应的反射活动就受阻。
7.脊髓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是________神经中枢,一般受_________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中,用膝跳反射可检查人的_______是否正常。
第5节 体温的调节
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_________左右,体温恒定对人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体温恒定是通过脑干上的___________中枢来调节________过程与_________过程
相平衡来实现。人体的产热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睡眠时产热主要来自
______,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_________;人体散热器官是__________,散热方式有________
3.直接散热快慢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温度差有关,_________靠调节流经皮肤的血
流量来调节。气温高,血管_________,流经皮肤的血流量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
散热__________。蒸发散热多少与_________有关。
4.中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温调节过程:体内过热时,血管_________,血流量__________,皮肤温度____________,直接散热;同时汗液分泌__________,蒸发散热_________,使产热和散热平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