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二上册地形图
❶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哪个地图重要
八年级的地理是讲的中国地理、如果是期中的话那就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期末就加上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图都挺重要的、都得记一下。祝你考好啊、
❷ 如何区分地理山脊 山谷 山顶 盆地 陡崖 鞍部 初二等高线地形图 简单点 谢谢 请教地理高手
4、如图中C外所示,只要看到有这种锯齿的,就是陡崖
就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初中地理地形图山地丘陵那些怎么看
在初复中 其实不会出什么题目叫制你判断哪个是丘陵 哪个是山地的
只会叫你判断山脊 山谷 鞍部 盆地 等等
这些你看书就可以的 上面都有画着的
至于丘陵 山地 你可以看它们的海拔 如果没记错 书上应该有的 如果没有 就说明这东西 就不用考的。不用考就别去看了呗
俺是过来人 相信我一次
❹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所有重要的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的图主要是:
在书本的7面中国政区图.
书本24面的内 图2.4 我国地形容分布大势 (中国地形图)
书本26面 图2.6 中国陆上主要山脉
书本33面的 图2.15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书本48面的 图2.32中黄河
书本53面的 图2.36中的长江
书本91面的 图4.6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书本110面的 图4.25 我国工业的分布
(主要的是以上的.其中中国政区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 (中国地形图)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每一次考试都要考的).
以上主要是人教版的.
(其实我也是今年读八年级)
❺ 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地势图记忆方法
❻ 初二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
等值线读图题作为一种重要读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在高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等值线读图题的读图技巧和读图分析能力呢?以下是笔者以等高线地形图为例作的一些探讨。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1)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际距离。
(2)形态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等高线图上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缓陡。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差也相同。
(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7)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8)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9)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见下表)
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❼ 八年级上册地理那几个图比较重要
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最重要。它们两个都是总图,其他都是分图,是细节图。
❽ 初二地理的几个重要的图
……地理地理,你要看的是“地”。。。只要有地形啦,地势啦,山脉啦,河流啦,运输路线啦,这个线那个线啦,都是重点,凡是有“人物”出现的图绝对不考。。就这么多。。还有就是平时老师上课让划的啦,让写的啦。。我们还有一天就考试啦,,,其实看一遍,读一遍就OK啦,,,今年100%九十分以上。。采纳吧!!!
❾ 初二地理,,,中国地形分布图的顺口溜。。
地势特点:
地形图上看仔细,三种颜色最清晰, 青藏高原深蓝色,它是地势第一专级。 “世界屋脊”属世著称,平均海拔四千米。 越过横断和昆祁,海拔降为千米余, 土黄颜色面积广,高原盆地二阶梯。 东过大太巫雪峰,颜色由黄变浅黄, 海拔低于五百米,直到海边第三级。 西高东低大趋势,江河东奔水流急, 开发水能供电力,航运灌溉都便利。
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阴山在北边, 昆仑秦岭居中间,南岭横列在南面。 东北西南三列山:大太巫雪在西边, 长白武夷居中间,台湾山脉在东南。 喜马拉雅弧形山,东西蜿蜒西藏南, 珠穆朗玛峰最高,耸立中尼边境间。 南北走向由横断,西北东南阿祁连。 各向山脉互交织,地形骨架已呈现, 大兴两侧高、平原,太行西、东也同前, 巫山西盆东平原,云贵青藏中横断,
塔准两盆夹天山,昆仑北盆南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