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手写笔记高清图
Ⅰ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全部的手写笔记
有点小多,加个好友,然后我给你私发
Ⅱ 谁有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封面的原图求
你好,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封面是我国的三峡水库,必修三讲的是区域地理,侧重对地理分区的介绍。必修二封面是上海浦东,讲诉的是经济地理。必修一封面是我国西南的自然风景,主要讲诉的是自然地理。
Ⅲ 高中地理必修2笔记
地理2考点解读一、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P5-6 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P10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过案例来分析理解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政治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气候土地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婚姻家庭战争政策社会变革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P12-13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P20-21、P22-23 分布特点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工业区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地理位置通达度土地价格或租金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最好最贵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次之比较贵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比较低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P26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P32-35图2.20: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30%一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36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不利影响:环境要素来源危害气候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①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②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水文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生物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壤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对人口的影响:外国文化与人口: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2、对城市的影响: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中的“山水城市”——杭州古代帝王对都城的规划建设,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的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北京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其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P42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 发展农业的基础,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宜水土保持,但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水源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机械(科技水平) 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例如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劳动力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P45-54 类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作物主要特点区位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水稻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部平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小麦玉米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牛、羊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进了商品经营。乳畜业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及其制品等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小麦羊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农户及时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保证稳定的收入。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P58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2、工业区位选择①经济效益: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②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P65-72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联系: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利用廉价劳动力)工业集聚: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工业地域:①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②发育程度较低与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2、工业分散①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资源缺乏,新建企业外迁——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②有工业联系的两种分散情况: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又如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3、 著名工业区形成条件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①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营造绿色空间,优化美化环境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价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人们的衣、食、住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Ⅳ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是结构图,不是知识提纲!!请不要复制网上的知识点过来。谢谢
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Ⅵ 高一地理必修二的一个典型图 我想知道怎么看这个图 请详细解答谢谢~就是这个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沿着横线和竖线看,也就是视出生率为Y轴,死亡率为X轴。自专然增长属率沿着斜线看(向西北或东南方向看均相等),如第一阶段,出生率46%,死亡率39%,自然增长率7%。
其实不用看图经推理也知道是选A。
Ⅶ 2019 4.0版衡水中学手写笔记高中历史,政治,地理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图片
高中政治错题笔记-政治生活-河北衡水中学学霸-2016高考状元笔记
网页链接
Ⅷ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2006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Ⅸ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思维导图 谁能提供一下谢谢!
高三用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