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地理 »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发布时间: 2021-02-20 10:03:20

『壹』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期中复习 热
一.积累与运用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词语。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要塞sài 溃kuì退 阻遏è 穿梭suō 飒飒sà 莲蓬péng 张皇失措cuò 瓦砾lì 匍匐pú fú 绥suí靖区 疟nüè疾 寒噤jìn 仄zè歪 泅qiú着 烧灼zhuó 地窖jiào 呵hē护 悼dào念 屹yì立 蜿蜒wān yán 恍huǎng惚 荒谬miù 憧chōng憬 疮chuāng疤 诘jié问 惧惮dàn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憎zēng恶 交卸xiè 狼藉jí 赋fù闲 妥tuǒ帖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颓tuí唐 琐屑suǒ xiè 惦diàn记 凹凼dàng 门槛kǎn 尴尬gān gà 晌shǎng午 头颅lú 惶huáng恐 取缔dì 骷髅kū lóu 攥zuàn着 滞zhì笨 愧怍zuò 跋涉bá shè 唏嘘xū 戚qī容 噩è耗 猝cù然 昏厥jué 呵hè斥 伎jì俩 颠沛pèi 号háo啕大哭 湮yān没 弧hú形 洨xiāo河 惟妙惟肖xiào 魅mèi力 鉴jiàn赏 亭台轩xuān榭 池沼zhǎo 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 嶙lín峋 蔷qiāng薇 斟zhēn酌 矗chù立 湛zhàn蓝 迥jiǒng然不同 伧cāng俗 休憩qì

二.重点作家作品。

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解放后,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断论》等。

西蒙诺夫,前苏联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剧本《我城一少年》,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曾获得斯大林及列宁文学奖金。

雨果,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湖北武汉人。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等,散文集《梦谷集》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译著《唐•吉诃德》。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于1935年与杨绛结婚,主要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千年一叹》等。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江苏苏州人。主要作品:长篇《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潮》,童话集《稻草人》等。

三.关于新闻

新闻又称消息,指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侠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我们课文学习的新闻就是消息。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新闻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主题式;主题加肩题式;主题加副题式;完全式)

关系(主题是消息的核心事实;肩题<也称引题、眉题>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副题<也称子题、辅题>对主题进行补充注释。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肩题在主题上面;副题在主题下面,字号稍小。)

2.导语,位置(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

内容(消息中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概要。)

写法(对主要的事实作简洁描述;对报道的事实作精辟的评论;对报道的问题作尖锐的提问。)

3.主体,内容(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结构(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4.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

种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位置(一般放在主体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

5.结语,位置(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可以不要结尾。

方式(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束;对发展趋势作预测;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6.新闻的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四.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 通讯、 特写、访问记、 游记 、报告文学、 回忆录、童话、 寓言 、散文 、小说等都可以归于记叙文的范畴。
(一) 常见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
1、能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2、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记叙文的要素、线索、写作顺序等。根据各部分之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3、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句,并加以分析体会,理解其内容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对人物、作者思想感情能作出评价,谈出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二)考查题型
题型以填空题、简答题为主,选择题极少穿插使用。一些能表现学生阅读感受及阅读体验的题和赏析题进一步增加。
(三) 复习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的行踪或命运、事件发展、物品、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等。线索在文章中往往是有标志的,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记叙文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
5、描写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6、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语句,它们往往是文章中心的体现。
7、要特别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8、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很少有说明。
9、划分段落的方法有: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10、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2)概述法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达出来,缺一不可。

五.说明文的阅读。

1.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
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3.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4.“九大”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据 作比较 摹状貌 打比方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复习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滞笨( ) 拂晓( ) 休憩( ) 纤细( ) 杀戮( )

震悚( ) 轩榭( ) 踌躇( ) 湛蓝( ) 镂空(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íng yǒu kě yuán cù rán hūn jué xiōng zhōng yǒu qīu hè míng zhōng jī qìng

( ) ( ) ( ) ( )

3.《苏州园林》的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著名的 、 、编辑家。

4.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雨果的一篇文章是《 》。雨果, 国作家,代表作有 、 等。

5.新闻的结构包括五个部分: 。其中, 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

6. 语段阅读

〔一〕

22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清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对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l.新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新闻也是有倾向的。选段表现我军的形容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敌军溃败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就体现了这则新闻明显的立场和感情倾向。

2.有读者认为“此种情况”只是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清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军进军顺利,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请概括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l、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2、不只是指西路军的情况,还包括中路军的情况。作者分析我军进军顺利的原因,不只是对西路军而言的,至少还包括中路军(其实也还包括东路军)。这种看法不完全对3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协定,都很泄气。

(二)

明天的太阳城
①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城。
②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油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③在房内外安装有热交换器,在地下室中有着蓄能器。所谓热交换,就是将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加热,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存起来。
④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会起新的变化。当太阳升起后,太阳能转换的电流就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收音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的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在阴雨天,人们则可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
⑤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很快,但没任何噪音。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红灯用的都是太阳能,人们不再需要为更换电池而烦恼。
⑥太阳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源。这些汽车上装着电池,当电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通常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⑦太阳城,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到处是彩色的房屋,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这多么美好啊!因此尽管有很多难题,太阳能技术仍一直处于研究的热点中,无数的新工艺和方法也得到各种试验,德国也有企业开始出口某些太阳能系统,这些太阳能系统在阳光充足的地区特别有用。
⑧可以预见,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新型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导读]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未来的太阳城的情况,文章抓住太阳城的特征,对这一人们幻想中的科学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练习]
1.请简述太阳城的主要特点。
2.一个家庭要利用太阳能,主要装置有 。
3.利用太阳能,有哪些优点?(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分别概括②③段和④⑤段的大意。
答:②③段的大意为: ;
④⑤段的大意为: 。
5.“尽管有很多难题,太阳能技术仍一直处于研究的热点中。”如果你将来从事太阳能研究,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太阳能技术有哪些难题值得研究?
提示:第1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这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回答。第2题考查把握具体事物特征的能力。把握具体事物,要注意文章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注意到了这些联系,再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解答第3题阅读的精细、思维的敏捷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本题应捕捉原文中“没有任何噪音”“不再有废气”“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作答。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要抓住要点作答。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力,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可从太阳能的(接收)转换、储存以及提高太阳能汽车、电车、轮船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谈。
参考答案:1.千姿百态的房屋上都装有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 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 2.太阳能转换器 蓄能器 3.没有任何品音 不再有废气(或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 4.介绍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主要装置 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5.略

(三)

金色花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_______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1)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和韵味的_______,在行文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手法。
(2)“我”开始“不喜欢”“不关心”仙人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中“奇迹”指的是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5题略

6.(一)l、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2、不只是指西路军的情况,还包括中路军的情况。作者分析我军进军顺利的原因,不只是对西路军而言的,至少还包括中路军(其实也还包括东路军)。这种看法不完全对3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签订和平协定,都很泄气。

(二)提示:第1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这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回答。第2题考查把握具体事物特征的能力。把握具体事物,要注意文章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被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注意到了这些联系,再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解答第3题阅读的精细、思维的敏捷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本题应捕捉原文中“没有任何噪音”“不再有废气”“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作答。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要抓住要点作答。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力,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可从太阳能的(接收)转换、储存以及提高太阳能汽车、电车、轮船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谈。参考答案:1.千姿百态的房屋上都装有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 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 2.太阳能转换器 蓄能器 3.没有任何品音 不再有废气(或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 4.介绍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主要装置 太阳城利用太阳能的情况。 5.略

(三)参考答案:(1)散文(记叙文) 欲扬先抑(2)它既不美,也不雅(3)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4)由对金色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贰』 八年级上生物 地理 期中复习提纲

、、、

『叁』 初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附图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1、位置:
(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临太平洋』,海陆兼备。
2、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跨度广,气候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动物多样性
(2)从海陆位置看,
A..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海洋资源丰富;
C.我国沿海地区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与海外各国往来;
D我国西部伸入亚欧大陆的内部『邻国多』,可以与西亚,中亚及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3、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可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两国纬度位置较高】巴西【纬度位置较低】等国对比得出: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无热带产物,且非常冷。巴西等国大部分地处热带,过于炎热。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可通过与日本【岛国】、蒙古【内陆国】比较得出:一个无陆地邻国,一个无海运。
二、国土辽阔
1、我国疆域四至:
(1)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度附近】
(2)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东经135度附近】
(3)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附近】
(4)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3、我国陆上疆界长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4、我国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来、文莱、印度尼西来。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6、较大的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台湾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为台湾海峡,归属于东海;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为琼州海峡,归属于南海。
7、我国的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
8、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镇、街道、民族乡)
2、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纬度最高:黑龙江;纬度最低:南海;跨经度最广: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邻国最多,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3、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四、关于人民币上的景观的所属省份
1、三潭映月:浙江省
2、桂林山水:广西壮族自治区
3、泰山:山东省
P6
东西距离导致时差;南北距离导致季节,气温差异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至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2.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主要原因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4,人口增长
1949年 高峰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学技术进步,人口政策失误,传统观念
1982年 减缓:人口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东多西少
1、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还多。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多西少。从黑龙江的(漠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其东人口(稠密),其西人口(稀疏)。
3、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澳门。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另外的55个民族人口数只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被称为少数民族。
2、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的是(珞巴族)。
3、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
(1)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2)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3)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
(4)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彔自治区
(5)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
(6)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省
(7)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8)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4、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才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特色(连线题):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壮族:三月三;侗族:栏杆式住房;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藏族:集体舞;朝鲜族:长鼓舞
5、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二、民族的分布
1.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少数民族最多;回族: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8、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对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对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皆为此理;
③对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可建立各种水能发电站

9、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10、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钟乳石);
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又被称为“聚宝盆”;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天府之国”;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黑土广阔,地面坦荡;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面平坦,一望无际;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抱歉,没图啊

『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地理复习资料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小部分在 (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交往和合作)(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P4图1.4)
●行政区划
(1)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云、桂、粤、台。
(4)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特征、简称、行政中心(P7图1.7)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西藏自治区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P22图2.2)
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
山脉;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 丘陵、平原。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P27活动3)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主纬度位置),次要原因(冬季风)
夏季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2)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3)南京位于:秦岭—淮河 以南,亚热带
(4)琼 台 粤 桂 云或滇有热带分布
(6)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
夏季最冷的地方: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气温低)
(7)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
●我国的400mm和 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P35图2.16)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伍』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中国的疆域:
①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经济专属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②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
③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④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⑤领土四端
⑥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意义: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东临太平洋,在季风作用下,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东部有许多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与交往,西部深入大陆,陆上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3、中国的行政区划
①我国的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省级行政区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四川省 川(蜀) 成都
天津市 津 天津 湖北省 鄂 武汉
上海市 沪(申) 上海 湖南省 湘 长沙
重庆市 渝 重庆 浙江省 浙 杭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福建省 闽 福州
吉林省 吉 长春 云南省 云(滇) 昆明
辽宁省 辽 沈阳 贵州省 贵(黔) 贵阳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东省 粤 广州
山西省 晋 太原 台湾省 台 台北
山东省 鲁 济南 海南省 琼 海口
甘肃省 甘(陇) 兰州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青海省 青 西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陕西省 陕(秦) 西安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河南省 豫 郑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江苏省 苏 南京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江西省 赣 南昌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安徽省 皖 合肥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 全部处于热带的省----海南省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省--------西藏(除香港、澳门)
出产煤炭最多的省------山西

③北回归线穿过的省(自东向西):台湾(台)、广东(粤)、广西(桂)、云南(云或滇)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3、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省------西藏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 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 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4、 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 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主要地形 海拔
第一阶梯 高原、盆地 4000m以上
第二阶梯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m
第三阶梯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m以下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阶梯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及管理带来了困难;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耕地资源不足。
3. 主要山脉及走向:
⑴❶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❷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❸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❹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⑵山脉两侧地形区
南北走向山脉 西侧地形区 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东西走向山脉 北侧地形区 南侧地形区
天山 准葛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4. 四大高原:
❶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山广布、雪山连绵
❷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最平坦的高原
❸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世界黄土分布最广
❹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
5. 四大盆地:
❶塔里木盆地:最大,内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大)。
❷准葛尔盆地:第二,其纬度位置偏高,受到西风湿润气流的影响。
❸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地势最高,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
❹四川盆地(“紫色盆地”):物产丰富,农耕发达。
6. 三大平原:
❶东北平原:最大,黑土面积广大,由三江平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而成)、松嫩平原(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辽河平原(辽河冲积而成)组成。
❷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
❸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
7.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1. 气侯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特征显著、多特殊天气、旱涝灾害频繁。
2.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且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除外)。
3. 温度带(北到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西藏大部分、四川西部是高原气候区)。
4. 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的雨极: “火烧寮” (台湾东北部)。
5. 我国的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划分)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气候 主要植被 分界线

湿润地区 800mm以上 湿润 森林
半湿润地区 400—800mm 较湿润 草原、森林
半干旱地区 400—200mm 较干燥 草原
干旱地区 200mm以下 干旱 荒漠
6. 中国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地区)、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东部,自北向南)
7.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8. 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9.自然灾害:
❶洪涝: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
❷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亦常出现旱情。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1. ❶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的流域叫外流区。
❷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而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内流河的流域叫内流区。
❸外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3,水量占95%以上;我国的外流河大都流入太平洋,只有2条(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洋,1条(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2.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地区 东北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量较小。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水位变化 河流补给多样,
水位变化较小。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水位变化大。 降水季节长,
水位变化小。
汛期 春天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较小。 降水季节短,
汛期较短,季节变化大。 降水多, 降水季节长
汛期长,季节变化小


量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含沙量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 植被保护较好,
含沙量大。
结冰期 冬季长,气温低,
结冰期长。 冬季较短,
结冰期较短。 冬季气温0℃以上,
无结冰期。
3.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北部天山和南部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4. ❶内流湖(咸水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群分布区,主要是咸水湖,
❷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我国最大)、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等地,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
5. 长江:“黄金水道”,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世界第三长河。
❶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沱沱河,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❷上中游的分界点——湖北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点——江西湖口。
❸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
❹长江上游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❺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位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度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为丰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
❻长江之最:最大、最长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长江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
6.黄河: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
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❷上中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南孟津。
❸主要支流:上游河段——洮河、湟水();
中游河段——无定河、延河、汾河、渭河(支流:泾河、洛河)
❹黄河冲积了:华北平原(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内蒙古)——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❺黄河“地上河”(在河南)形成原因:黄河出黄土高原,流入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缓慢,大量泥沙沉积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❻黄河之害——下游决口改道。
❼治黄的根本在治沙(根本措施: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具体措施:上中游大力植树种草,修筑梯田,打坝於地。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兴建水利工程。)
❽黄河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小浪底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尤其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河南)是治黄的一个关键性工程,它在防洪、发电、灌溉、拦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⑶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陆』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锡、不,南部缅、老、越。)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 东海、南海。海域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34个少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洲、市)乡(民族乡、镇)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我国地形的特征(P24-29):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地面积广大(活动P26-27 1、2、3;P29-30 1、3)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P25图2-5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原因: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地形地势),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读图:P31 2——13 P32 2——14,读图步骤如下:
①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②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出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③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式变化幅度;④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如图2——13: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从图中可以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温线的密集,说明了气温的差异较大。我国最南气温为16℃,最北气温-32℃,所以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50℃。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原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②类型五个(北→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P33图2——15 了解我国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行政区、地形区)
例:P34页 活动2
答: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P35 图2——16,在图在中找出我国主要的等降水量线穿过的省区?
例:P37活动1:①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它作物;②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好,通风可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③绍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④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P36 图2——17,找出我国四大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及分布地区?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影响因素 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河水滚滚东流入海,成为外流河,位于外流区
气候 气温 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水就少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涨
减少,外流河水就减少,水位就下降
黄河的治理:P48 图2——32,知道黄河的概况,流经省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约古宗列渠,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下游则多泛滥。
河段 黄河的忧患 治理措施
表现 成因
上游(源头——河口) 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汛 降水少,放牧过度,植被破坏,纬度高,解冻迟 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中游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乱伐森林、滥垦草地、流经黄土高原 禁止破坏森林、草地 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
造林种草、打坝淤地 并举
修建梯田,承包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防洪
下游 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泛滥,有凌汛 大量泥沙入河,下游河床抬高而形成,解冻迟 加固大堤,引黄淤灌,疏通河道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黄海。(P53图2、3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但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现阶段开发较少。
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例:P55活动1:
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治理措施: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 修建许多水库;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 禁止人产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⑦ 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⑧ 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④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那些主要类型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的特点:①从那里来→自然界;②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
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例:P61、62活动1、2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⑤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例:读图3、8,并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P67活动):

⑥ 运用资料,说出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经济活动
一、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家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农业的差异:①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原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它需要的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某一地区,即使其它自然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一个自然因素不适宜,都会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西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业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②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 原因分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 熟制原因:由于南北的热量差异
例:P101活动1、2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例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例如长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④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例:P103活动1、2、3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
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建立商品粮基地
③科技兴农
例:P106、107活动1、2、3

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加工再加工,如汽车生产:开采铁矿→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工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所用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他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国工业的分布:①我国工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地区多,广大的西部地区少;②我国工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如北京、天津、广州等;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如兰州、包头、西安、郑州、济南等;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全理分布工业:①辽中南地区:资源配置好、交通便利,以重工业为主;②沪宁杭工业区:资源匮泛、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综合型工业;③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邻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前店后厂”的外向型经济;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例:111、112活动1——4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商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分布:①发展:起步晚,发展迅猛;②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地区差异: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
P115 活动1、2
三、比较不同交通运输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牲畜、地铁、管道等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为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都应首发发展交通运输。
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国人口的东多西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家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修路成本高。
铁路线 联系 命名法 类似线
京沪线 京是北京的简称,沪是是上海的简称 用起止点城市命名 哈大线、成昆线
湘黔线 湘是湖南简称,黔是贵州简称 以起止点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命名 浙赣线、青青藏线
兰新线 兰为兰州简称,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简称命名 陇海线
南疆线 南疆为新疆南部 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 北疆线
命名规律:①从北京出发,“京”在前面;②南北走向,北前南后;③东西走向,东前西后。
我国铁路网的骨架,简称“三横五纵”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线——京广线
4、同蒲线(大同—孟塬)——太焦线——焦柳线
5、包兰线——宝中级(宝鸡—中卫)——宝成线——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
7、陇海线——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特点
优点 缺点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 运量最小,费用最高
铁路运输 速度快、费用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水路运输 费用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柒』 初二地理上册期中重点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重点
1.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5.我国既有辽阔的陆地国土,又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6.根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7.中国人口分布呈东多西少分布,分界线是黑河到腾冲。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东部地区面积占45%,人口占94%。
8.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在500万人以上。
9.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的民族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0.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11.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最高气温区与最低气温区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
1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13.热带: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暖温带:秦岭黄河以北。
中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葛尔盆地。
寒温带:黑龙江、内蒙古省北部。
高原气候区: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1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5.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16.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17.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8.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音速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19.季风气候典型特征:雨热同期,对植物生长有利。
20.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冬冷夏热;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常东,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
21.内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
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运河。
22.长江河源地和流经的省区市: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最终流入东海。黄河河源地和流经的省区市: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终流入渤海。松花江河源地和流经的省区市: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最终流入太平洋。
2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形,曲折东流入海。
24.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谁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