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苏教版
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总汇
地理复习 1、认识地球的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球体,到现在的科学认版识地球是一个两权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叫地球仪。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长度都相等,每条经线只形成半个圆圈,指示南北方向;垂直于经线的圆圈叫纬线,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0
❷ 七上地理(苏教版)复习小结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都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地球卫星照片。 2、现代宇宙观测研究证实地球的真实开关是不规则的球体,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大小:平均半径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①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23.5°N(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 ②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23.5°S(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 ③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夏至少,比冬至多。 ④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季节则与北半球相反) 6、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为0°经线。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与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为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 7、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译。 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8、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愈小。 9、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0、地图上,通常用等高线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的名称:山峰-山顶最高点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1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五种地形基本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①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 ②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③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相对低平。 12、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例: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组成。 13、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人们常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14、面积广大的陆叫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中海峡;陆地伸向海洋的部分,叫半岛。 15、世界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16、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17、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地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带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全球六大板块:七年级山册课本P35图2-48。 18、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常用天气符号:七年级山册P58图4-1 19、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愈浓,表明雨下的愈大。 20、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则相反)2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度逐渐降低。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除了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 大的洲是亚洲。 22、实际上,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一般是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2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⑴赤道地区降水多,⑵两极地区降水少。⑶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⑷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24、⑴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例:亚马逊平原。 ⑵热带草原气候-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为广大。 ⑶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亚洲最广) ⑷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⑸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沿海地区。 ⑹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⑺音速季风气候-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 ⑻音速海洋气候-中纬地区的大陆西岸,(气候特征:冬九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⑼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林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⑽寒带气候-极圈以内。 ⑾高山高原气候-中低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 25、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因素: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降水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在赤道和两极地区比较明显。 ②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近海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候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际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地带,山上的气温都比山下低。降水受地形的影响,也很显著。迎风山坡,暖湿气流上升,多地形雨,背风山坡空气下沉,降雨少。 ④洋流因素: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有增温增湿作用。以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洋流,叫做暖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6、①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世界的人口可能无节制地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7、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可适宜于大量的人口长期居住。 28、世界三大人种: ①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 ③黑色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特点(七年级上P45阅读),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6世界人种分布图) ①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③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9、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7,世界语文分布图)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英国是英语发源地。 30、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七年级上P49世界宗教分布图),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32、面积居世界前6位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人口居世界前6位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33、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发达国家,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34、当代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导致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尽管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 35、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奥委会、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七年级上P95) 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 世贸组织总部-瑞士日内瓦 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 欧盟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组织总部-奥地利维也纳 上海合作组织总部-中国上海 亚太经合组织总部-新加坡
❸ 苏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评价小卷子答案
亲 最好是发张图片放上来,这样没有试卷有可能也可以帮助到您的哦`~
❹ 七年级上地理试卷 苏教版
05-0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地理期末模拟测试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4分。) 1.目前世界上共有国家和地区(
❺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 苏教版
初一地理复习题 姓名:
1、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 )部位略扁的( )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
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 ),也是地球仪上( )度纬线。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和( )两条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经线圈。
4、纬线指示( )方向,经线又叫( ),指示( )方向。
5、北纬23.5度的纬线称为( ),是太阳直射地球的( )界线;南纬23.5度的纬线称为( ),是太阳直射地球的( )界线。(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6、北纬66。5度的纬线是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分布( )界线。南纬66。5度的纬线
是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分布( )界线。( )是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
7、与西经60度正相对的经度是( )。
8、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周期( ),自转结果使地球表面产生了( )变化。
9、地球公转方向是( ),周期( ),公转结果使地球表面产生了( )。
10、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 )度夹角。
11、热带在( )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阳光( )现象。
12、气候上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带是( )。
13、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是( ),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 )。
14、在比例尺1:25 000 000的地图上,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 )。
15、有一张地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是50千米,其数字比例尺是( )。
16、在地图上用( )表示地面高度。
17、在等高线地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 )。
18、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主要原因( )。
19、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的地方是( )。
20、全年昼夜长短相等的地方在( )。
2 1 、地球上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2、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我国是( )季。
23、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纬度最高的是( )。
24、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 )、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25、靠近大陆浅海地区,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叫( )。
26、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 );( )。平原多分布在( )中下游,世界最大
的平原是( )。
27、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 )力量和( )力量共同作用结果。
28、一天之中,陆地最高温出现在(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 )前后。
29、北半球的秋季是( )三个月;气温一般用( )表示,读做( )。
30、世界气温从( )向( )逐渐降低;同纬度的( )和(
)的气温并不相同。
31、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气温最低的大洲是(
)。
32、地势高,气温( ),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最低的大洲是( )。
33、科迪勒拉山系是由( )和( )山组成。
34、世界上火山,地震多分布在( )比较活跃的地区。
35、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它们的作用称为( )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等。又被称为( )作用。
36、内力作用塑造了( )和( ),使地球变得( )。外力作用则把( )削低,将( )填平,使高低不平
的地形趋于( )。
37、由北美洲、亚洲、欧洲环绕的大洋是( );由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环绕的大洲是( )。
38、非洲以东是( )洋,以西是( )洋。
39、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 ),又叫( )。 40、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温度带名称是( )。
41、北极圈穿过( )洲、( )洲、( )洲。
42、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 )。
43、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南半球出现在( )月。
44、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有( )洲和( )洲。
45、直接与三大洋相邻的大洲有( )洲和( )洲。
46、河口三角洲是以( )作用为主形成的。
47、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 )洲,平均海拔低的是( )。
48、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 ),纬度最高的是(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 )。
49、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 )。
50、东经145度,北纬45度,该地位于( )半球(东西),( )半球(南北)( )纬度(低、中、高)。
51、地图的三大要素是( )、( )、( )和注记。 注1、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要会互换。
2、利用比例尺会计算。
3、比例尺大小会比较。
4、五带名称会填注。
5、地图上方向会辨别。
6、常用图例要会。
❻ 初一上册的地理试卷(有答案,苏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1.我们常吃的西瓜和西瓜仔分别属于植物体的:( A )
A果实和种子 B茎和种子 C茎和果实 D 种子和果实
2.豆角两侧坚韧的“筋”,橘子辫子上的“丝络”,老丝瓜的“丝瓜瓢”。实际上是:( D )
A胞间连皮 B细胞厚壁 C果皮上的 D果实里的导管和筛管
3.如果一株番茄植物比其它的矮小瘦弱,而且叶片发黄,那么可判定该棵番茄缺少:( B )
A钾肥 B 氮肥 C磷肥 D 硼
4.病毒必须在什么环境中才能有生命活动(C)
A空气 B土壤 C生物的活动胞 D 水
5.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的变化是:( D )
A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增多 B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减少
C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增多 D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6.切西瓜和番茄时,流出的汁液是 (B)
A水分 B细胞液 C细胞质 D液泡
7.把菠菜放入水中煮几分钟,水便是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说明菠菜细胞被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水中了。如果把菠菜浸到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这是活细胞中的哪中结构阻止了物质的外流:(C )
A 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D 细胞质
8.引起小儿麻痹症的病原生物是:(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疫苗
9.与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D )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 以上都是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C )
A桃树的品种不同 B光照影响了桃花的盛开
C温度影响了桃花的盛开 D山寺空气稀薄,影响了桃树的盛开
11..在一个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D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12.在根尖的结构中,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了根毛,这部分内部还出现了导管,这是( D )
A根冠 B分生部 C生长区 D成熟区
13.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能量转化器是(B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
1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C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5.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满足所有环境条件后,一些种子仍不能萌发,其原因是( A )
A种子自身条件不具备 B没有适宜的温度 C没有一定的水分 D没有充足的空气
16.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 A )
A提高大气的温度,增加降雨量B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 C多吸收二氧化碳 D提高空气温度
17.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内水分却是至下而上的,其运输的动力是( D )
A太阳光能 B渗透作用 C植物体内产生的能量 D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
18.人们在河岸、山坡、沙地上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B )
A美化环境 B保持水土 C放牧畜生 D获取柴草或树木
19.玉米开花季节,遇到下列哪种天气时,最容易造成减产?( A )
A连绵阴雨,气温较低 B气温较低,雨水较少 C晴空万里,微风吹 D秋季多风
20.冬季河水中看不到水绵,而春暖后就可以见到水绵团漂浮在水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水绵光合作用旺盛 B河水温度的升高
C水绵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D春季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21.一粒种子能够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从种子结构分析,主要是由于种子内有( C )
A种皮保护着种子 B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着营养物质
C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 D胚根发育后深入土中
22.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而且要带土移栽,原因是( C )
A减少水分的散失 B防止营养流失 C减少幼根根毛的损失 D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23.把蒲公英等植物的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回渗出白色的液汁,这些液汁是从( A )流出来的。
A导管 B筛管 C形成层 D表皮
24.盐碱地种植作物,生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土壤缺肥 B土壤溶液浓度小
C盐碱地中缺氧 D土壤溶液浓度大
25.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桃花乙去掉雄蕊,桃花丙不做处理。将甲、乙、丙三朵花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上,扎紧袋口结果是( D )
A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能结果 B 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不能结果
C甲不能结果,乙能结果,丙能结果 D甲不能结果,乙不能结果,丙不能结果
一. 填空题 (每空1分 共10分)
26.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是以 细胞 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物体的 结构
和 功能 的基础单位。
27.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 体积 增大,而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 数目 增多。细胞的分化又是伴随着 细胞的生长 而进行的。
28.蒸腾的作用是指植物体的 水分 以 气体 状态,从 叶中 散发到 大气中 的过程。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 共5分)
29. 所有植物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都是相同的。(Ⅹ)
30.观察临时装片时,不能将载物台倾斜的原因是便于对光。( Ⅹ )
31.草履虫的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所以草履虫不能完成消化、排泄等复杂的功能。( Ⅹ )
32.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 )
33.烘烤种子实验中,出现在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于干燥的种子。( √ )
五.探究实验:本题共15分
34、下面是一组同学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以下是他们的操作过程。
先在盒子里铺上一层纸,纸是一边干一边湿的。把10只鼠妇放到了盒子的左边。然后盖上玻璃板,再在玻璃板的一边盖上书来遮光。静置两分钟后开始统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⑴、 请找出他们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说明原因 :(2分)
答:干湿条件控制与“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无关,干湿条件的附加会影响本实验的科学性。
⑵、 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只用一只鼠妇行吗?(2分)
答: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⑶、 为什么要设置一边光一边暗的环境?(2分)
答:因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光与暗是亮度差异的对照组,
35、如图是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的装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每空1分)
(1)图中1号种子不能够萌发的原因是 缺水 ;
图中3号不能够萌发的原因是 缺空气 ;图中5号种子不能够
萌发的原因是 温度不适 。
(2)图中2号种子萌发的原因是 满足了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以上实验说明种子要萌发,除了满足种子自身条件
胚有活力,营养丰富 之外,还要满足 水份 、 空气 、 适宜的温度 等外界条件。
(4)如果2号种子也没有萌发,请推测可能有哪些原因? 可能胚不是活的 。(2分)
六.简答分析题:(20分)
36、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洛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 生物 因素和 非生物 因素。前者包括 动物和植物 ,后者包括 阳光、空气、水、土壤、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等 。(每空2分)
(2)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说明生物必须 依赖适合的环境 而生存。(2分)
(3)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关系,请写出百草园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用箭头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5分)
草→蟋蟀→蜈蚣 。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5分)
答:海洋蒸发、地表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使天空形成积雨云,从而产生降雨,一部分雨水渗入土中补充了地下水,而另一部分雨水则回归江河湖泊和海洋,形成生物圈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唐朝大诗人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著名诗句虽然对大自然的描写很有气势,但尚有不足。我认为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会因海洋蒸发而复回到黄河。因此“不复回”一词的描述欠科学,未能正确表达生物圈的水循环,确有修改余地。